城市规划思想范例6篇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1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中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和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2

【关键字】生态规划思想;产城一体化;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破坏严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报告适时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战略规划层面,生态城市规划思想主要是根据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要求,确定规划区较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用地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出不宜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和适宜性建设用地,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制要求。另外,保持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创造集约型、节约型、和谐型、宜居型城市新区等也是属于生态城市规划的范畴。

2.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背景

淮南是由资源开发而逐渐兴起的城市,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亿吨煤基地”、“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现代大型煤化工基地”。因而,淮南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重工业城市,虽然重型化的主导产业使淮南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资源的开采也造成了城市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同时,现状的发展模式也与国家目前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背道而驰。

淮南东部新区地势平坦、交通条件优越,并具有较长的滨水岸线,因此滨湖新区是淮南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山水城市风貌最为有效的空间资源,是继山南新区后的又一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东部新区作为一个触媒区域,在完善城市的功能,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提升淮南的总体形象,真正实现“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城市总体形象。

3. 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在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中的应用

3.1 用地适宜性评价

规划范围内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现状山体主要为东北部的上窑山以及西部的舜耕山。现状水体主要为东部的高塘湖以及南部的蔡城塘,其中高塘湖属河流性湖泊,汇水面积1500km2,现状水域功能以水产养殖为主;蔡城塘为半人工水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水源来自高塘湖,现在灌溉功能已弱化,水面面积约604公顷。

本次规划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判定地区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定具体的适宜保护的用地类别,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地理信息系统。

在评价因子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评价因子的差异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因素,除了选择了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外,还考虑选择了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已有的开发建设环境等要素。因而本次规划所选择的评价因子为:地形地貌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生态要素影响、交通影响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影响五个方面。在评价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要求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可建区和已建区,明确了生态绿地的边界。为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发展核心策略

本次规划首先以EOD模式(“以环境为导向的发展模式(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为先导。山水要素是淮南东部新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也是引领东部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规划保留规划范围内舜耕山、上窑山、高塘湖、蔡城塘等山体水体生态要素,使其成为保持东部新区生态稳定性的重要要素,并成为东部新区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区域。同时,规划范围内的生态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分生态基质、生态斑块以及生态廊道等要素,构建景观生态格局。此外,在综合分析生态条件,以生态保障为前提下,对东部新区进行综合区域构建,将整个规划范围划分为城市功能区、城乡统筹区、城郊生态区,对不同类型的发展区域,运用不同的发展策略进行发展引导。

3.3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跟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利用中部崛起和合淮同城化的契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总量、提升结构、塑造特色、优化布局,构建创新型、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淮南东部新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努力,初步建成“两型”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先行区,现代服务业高地,淮南市集新型工业、服务业、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拓展区。

3.4 人口预测

由于东部新区未来发展主要由高铁站点和经济开发区等重大项目带动的,这些项目可能在市域或区域范围内形成较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对人口增长曲线造成较大扰动,因此用通常的人口增长率来预测人口的方法较难适用,本规划根据东部新区具体情况,采用产业容量法预测人口,并采用生态容量方法进行校核。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淮南市建设用地指标取上限100平方米/人,根据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将已建区、适宜建设区和较适宜建设区进行面积统计,全部用于建设,得到东部新区人口建议不超过81万人,极限值为158.8万人。保证东部新区的人口增长,不会带来土地的过大压力。

3.5 空间发展管制

为促进淮南市域城乡整体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建设实行空间管制。空间管制是对市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判别,并根据城市建设、资源保护与开发、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在市域范围内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对各类区域实施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6 生态保护规划

规划对东部新区内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将东部新区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市复合生态功能区、河湖生态敏感区、山体生态敏感区,根据四大生态功能区不同特点,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大功能区中,承担重大生态功能的主要是河湖生态敏感区及山体生态敏感区。主要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环境改善作用,保障东部新区内的生态平衡。同时规划依托已有生态资源,重点打造“两横一纵”的生态廊道,有机串联起各生态功能区,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4. 结语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生态规划理念已不仅是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流派,而是整个规划理念与方法转型的必然趋势。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以生态城市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作为基底,水山相邻,城在其中,水映山城,相映成趣,实现新城的产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顺应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的新城规划建设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追求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时,要时时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规划及文献:

[1]中国联合工程设计研究院.《淮南市东部新城产城一体化规划》(2010-2030年),2010.4.

[2]朱才斌.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06―108.

[3]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仇保兴.城镇化的挑战与希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1―7

[5]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1―6

[6]仇保兴.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J].中华建设,2009(10) .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思想;应用

1 目前城市状况

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指路灯,有着极大的领航作用,但是过去很久以来,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局限性。

1.1 城市发展道路上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水质污染问题尤为明显。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城市人口的密集与工业的蓬勃发展,每天都无法估量的产生污水废水,这其中很多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的水质污染情况愈演愈烈,数据资料表明,我国多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国内的约四分之三的河段不宜供给人们作为饮用水。多个例如首都北京在内一线城市供水出现危机,情况不容乐观。

再则就是噪声污染。我国城市在交通、文化娱乐、工业、建筑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噪声扰民的情况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噪声超出标准范围的问题。

还有城市大气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目前工业、交通的发展需要及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层排入了如碳氧化物、臭氧、硫氧化物、粉尘等诸多有害物质,导致大气质量大不如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个城市空气普遍污染,部分城市污染严重。众所周知,近几年常提到大气污染会导致的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的破坏可以直接威胁到全世界人民的生存。

1.2 城市发展道路上基础设施的现有状况

公路下铺设的管线纵横交错。有关部门管理不能统一,规划协调得不出一致意见,资金管理不能独立等一系列问题。经常是路面修葺之后,水电管道、污水排放、电力通讯等紧随其后,分别开控路面,导致很多城市随处可见挖沟施工的场面。施工所用的管线材料不环保实用,经常出现跑水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没办法的情况下对路面进行了损坏。

道路的设计不合理化。很多道路在设计时只把重点放在了如果拓宽道路,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到设计范围内。比如,很多城市在道路拓宽的时候把原本道路两旁的树木砍伐,待到道路拓宽完成后没有把树木重新栽种。另外还有把排水口填死导致出现雨水堆积等等问题。

2 环保节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大多数城市规划中往往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问题,致使城市建设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能源为前提。在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中,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环境逐步遭到破坏,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难以切实提高。而将环保节能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使城市规划工作以提高市民生活舒适性、方便性为重要目标。

2.2 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重要因素。环保节能理念下,城市规划会打破传统建设规划的束缚,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3 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究底,将环保节能理念体现于城市规划中,其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应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够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设计还必须将促进市民健康与教育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关注城市水、空气、土壤及植被等生态环境质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环保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基于上文所述的环境问题,能耗危机,人们慢慢了解到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并且开始使用科学的指导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中,环保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据我国为环保制定的方针战略,城市环境保护应当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3.1 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这些前期的准备是城市环保规划的先决条件。它的内容包括周边的自然环境基本资料,比如生态、地理、水利、气象等;包含城市社会和经济状况的人文因素,如经济产值、人口密度等;环境基本状况的调查汇总,如河流、大气、土壤勘探等;还有城市的环境现有状况与功能划分等等。

3.2 大气污染是工作的重点方向。对大气污染实施综合整治规划迫在眉睫。所谓的综合治理规划,就是根据对大气质量现状的调查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功能上的划分,制定出各个功能区目标允许排放的最大排放量和超出部分的消减量,加强区域管理,以片带面,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在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区能源结构组成和交通状况调查分析,通过取样确定浓度高、危害大、涉及范围广的大气污染成分,以助于在治理过程中对症下药,提高政治的效率。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市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由于落后的燃料燃烧方式引起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汽车尾气。由此可见,大气中主要污染成分多为二氧化硫和漂浮颗粒,因此,为了长远规划考虑,应该在科技领域着手,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燃烧效率,使得燃料充分燃烧。另外,还可以采用新能源,开发天然气燃料,光能、太阳能及电力能源等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能源。居民生活方面,尽快普及集中供暖供天然气,尽量减少个体居民通过燃煤取暖做饭。在工业方面,调整工厂分布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大气自我净化的科学原理,把污染相对严重的厂向人口稀少的郊区转移。与此同时,提高对污染源的重视程度,强化治理,降低排放量,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环境规划实现合理化,选择抗污染性好,净化能力强的树种,增加绿化率,充分发挥植物净化的能力。

3.3 对于水体污染的规划方针应该根据水体污染目前状况进行分析,在排入水体的合理污染范围内指定规划方案。目前我国主要排入水体污染情况日渐加剧,污染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排入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质的污水数以万吨。对于指定水污染的规划方针应当沿用过去落后的方法,使用无废、少废的方法进行生产生活,提高处理污水的工艺,并且重视对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降低污水的排放数量,修葺现代化完善的处理污水的设施,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可以有效治理,最后达到让我们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应有的保护。

3.4 对于铺设管线方面,应当遵循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的基本原则,各个施工职能部门铺设管线时要一次完成,而且要采用环保的施工料进行施工,不然不可以开工。比如,铺设供排水管道的部门采用塑料材质的管体,而不是过去采用的需要焊接的钢管,就可以有效减少天天挖沟的尴尬局面。

3.5 在城市规划中,道路的拓宽建设等,施工时应当在道路两旁种植植被,这么多年来,植被对于环境保护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配备道路的基础设施时应该充分顾及使用率,考虑到环保节能。例如,在道路上设计排水口的时候,应当在合理位置修建储水设施食指相连,而不是之前直接与废水通道相连接,这样可以让雨雪被储存起来,用来浇注道路上的花草树木,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地下可饮用水。

3.6 建筑行业可以推陈出新,施工中选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门窗、墙体等,使用环保材料,可以有效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另外还可以在建筑材料二次利用上多动脑筋,国家建筑更新越来越频繁,老建筑的材料可重复利用的可以省钱省材料,又环保。

4 结束语

不光我国,全世界人民都渴望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希望日后我们居住生产生活的城市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关于本文所提到的城市规划、环保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和谐,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得到保护。在城市规划中为环保留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更造福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4

一、 引言

科学与哲学,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科学哲学创立于20世纪初,它的两端连接着科学和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相类似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之后才兴起的。而城市规划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城市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与技术过程,主导其思想演变的除却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外,作为哲学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支,科学哲学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学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创立于20世纪初,这两个时期也是城市规划思想起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相比,古罗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虽然在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学与科学方面取得的建树很少,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也是为实用主义和歌颂皇权、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服务的。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领,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经院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经验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基本上被忽视了。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基本上对哲学与科学贡献并不多,其城市规划思想以体现宗教图景和自然秩序为主。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从古希腊时期和近代在学科的萌芽和起源时期,科学哲学的发展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影响。

二、 古希腊时期哲学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是科学思想的摇篮,近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能在古希腊的科学里找到其思想源头。科学史上的古希腊,不仅指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而是包括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世纪,跨越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古罗马的近8个世纪的时间[1]。

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其思考的对象已触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论等方面。古希腊哲学一方面是一种以理性为取向的自然哲学,承认世界论文联盟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个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和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所谓实体主义是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追问事物的本性。实体主义者把本性问题转换成事物的实体构成问题,形式主义者则把问题转换成事物的构成形式问题。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们又认识到知识和理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种的哲学思考和探索,都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理想国》与泰勒斯和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自然哲学

泰勒斯首先认识到宇宙的和谐性。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因此世界是统一的。[2]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会发生变化的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自身不变的物质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态、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3]

尽管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意识到,在多变的经验感觉之下,大自然其实是有着不变的性质和规律的。这种思想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于对社会事务的有序安排中。他们认为,在家庭、团队、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上,不同的构成单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又相互依赖和协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有序的图景。这些理念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柏拉图对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索和设想。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即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4]这种思想对于古希腊后期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自然哲学

形式主义者力求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因而更加发展了抽象思维,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数的形式主义,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现。”其后,以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为首的爱利亚学派从逻辑上论证了不变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论,把形式主义推向极端,同时也高扬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规则高悬于感性具体多变的自然事物之上。“万物皆数”的数理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不但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成功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

这种哲学思想同样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充分诠释。在建筑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数学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寻数学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达世界的本质,感受到和谐的宇宙秩序。古希腊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大多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当今建筑师处理建筑形式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古希腊法学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即“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建设以及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中。

(三)雅典卫城与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怀疑论学派

在庞大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毕达哥拉斯等学者在哲学方向上坚持理性主义,注重客观性,认同认识论上的可知论,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有一批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坚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致力于寻找理论中的不足和不完备性,寻求理论自身的有效适用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大力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6]这些学者被称之为“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学派最基本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万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恰好存在着重大差别。那些事物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是不同的。” 普罗泰哥拉相信民主体制和个人主义,反对权威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效用和价值的感受和标准,统一标准既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和建筑景观。雅典卫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8]

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学与哲学发展回顾

17~19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西欧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源于法国的理性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类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们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过数学分析的,事物可以通过精确量化来达到确定性的目的。而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分析几何、牛顿(sir isaac newton)和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积分等新数学手段的发明,也为研究复杂现象提供了精确的手段。

与此同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偏重于逻辑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义成为推动近现代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笛卡尔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即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绎逻辑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切人类知识。这种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基础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还强调,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然后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9]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其机械运动观念在几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存在客观规律性的主体思想和信仰,不断鼓舞、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18、19世纪不仅开启了一个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也使之成为一个信仰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场生物学的革命极大地动摇了之前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它指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传统宇宙观,沉重地打击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我陶醉观念,使人们对世界、对人与人的制度的本质等进行了重新思考,人们开始不再把社会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10]

(二)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简述

上述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

在17世纪西方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设中,强调唯理秩序的古典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此时的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一切文化艺术的式样中建立起高贵的体裁和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是理性的、绝对的、唯一的、超时空的,这种文化为较严格地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提供了依据。”[11]在唯理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有序的景观。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随即从中提取了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之运用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这种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为其后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更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急剧城市化使城市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使人们深感不安,力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前述的基础论和唯理性,使人们相信物质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性,不少怀有社会良知的思想家们开始构思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和城市形态。摩尔(thomas more)、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而他们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很不成熟,在当时的小范围社会实践中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性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考察。19世纪90年代,霍华德受伦敦政府的委托,对当时英国的城市进行调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华德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认为,只要牢牢掌握了简单的事实,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对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华德的规划思想,充分体现了19世纪末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认知的改变,把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综合考虑,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霍华德也被誉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之一。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另一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规划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烙印更加明显。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他提出“城市学”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除了强调城市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盖迪斯还提出了区域协同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同时,他还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他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13]盖迪斯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更飞跃了一个层次,不但为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近代各类城市规划思想活跃,与霍华德、盖迪斯等人文主义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基于近现代技术提出了各种被后人称之为“机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规划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塔(autoro soriay mata)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模式。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受笛卡尔由分解到综合的机械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分布的秩序,对此后的《雅典》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 结语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人居环境 科学思想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的设计制作要充分考虑长远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尽量避免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进行原则性的重大调整,要注重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

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角度上,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在经济上相互影响、并具有各种功能的集合体;不只是权力的集中表现,更是文化的集合。

1.1基地因素

基地作为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缩影,构成要素错综复杂,包括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建设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会给一个城市的规划带来生活、交通上的不便,严重的更有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例如:由于未考虑山谷特殊地理条件致使汽车尾气在城市上空堆叠因而造成严重污染的美国洛杉矶市;这些要素如果利用的好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生活居住的方便、城市的美感,还会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增长。

1.2政治因素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对于一定范围的利益选择往往不能顾及所有者的利益,通常是偏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规划的本质也就是政治上的选择。正确的政治选择可以给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例如,“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就给西部城市和东北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1.3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城建最基本、最活跃、最多变的因素,同时也是城建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济是城市规划的外部环境,是实施规划的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城建项目,尤其是房地产公司为追求最大利益化,而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而为城市量身定制的综合部署与发展计划。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与国民经济计划应该相协调一致。

1.4文化因素

城市不仅是建筑的群集,更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形象的刻画,它以其特色的建筑物和独特的建筑空间组织形式,也即城市规划,综合反映其物质文化文明。由于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历史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因而不同地区的城市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风格差异。当今的城市风格是昨日城市规划的体现,是各时期文化特色的积累的结果,同时,各时期的城市文化又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起指导作用,从而使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得以延续。总之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体现在其建筑的形式、色彩及其组织形式。不同的文化,其对建筑色彩的理解也不同,比方说,回族人崇爱象征活力代表生命的绿色,日本喜爱代表着旭日东升的橙色等。

2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日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城市规划工作的问题。

2.1 在城市管理中缺乏法律保障,导致规划错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部门既承担着规划的基本任务,同时又承担着规划评价的任务,所以在工作中就难免会有疏忽和漏洞。而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又没有听取百姓的心声,没有集思广益,不公开的城市规划工作不能够接受大众的监督,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病。一些规划部门以及一些规划工作的领导等,为了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明知道规划工作中有问题,还是强硬执行,最终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一些城市规划的官员与施工建设单位权钱勾结,没有建设实力和资金能力的前提下招标成功,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2.2 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随时代拓展。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2.3 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这是城市规划中的不负责任,也是城市规划中的弊病,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处理,将会影响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

3“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

3.1 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些设计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2 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开发商知道业主对于小区的居住环境尤为重视,因此,在销售宣传的初期大力渲染小区的环境建设,打着小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的幌子,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减少经费的投资,提高工期,往往没有进行相关的建设,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敷衍了事,造成了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较大矛盾。这就导致了建筑周边的河流资源,生态资源,植被资源等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用,反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的思想概念,主要是实现因地制宜,倡导充分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降低对各项资源的破坏,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利用人居思想进行的城市规划,使得绿化工程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结语

人居环境的科学思想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综合和升华,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人居环境的科学思想战略,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城市居住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渐深入,未来人居环境理念将会得到更大的重视,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将会越来越科学。

参考文献:

[1]陆彤.浅析影响我国城市规划的因素与显著问题[J].城乡与环境.2012:487.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用

引言

“以人为本”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管子・霸言》中有这样的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说要成就霸业必须以人民为根本,重视根本则国家稳固,根本不稳则国家危险。规划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理所当然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小区规划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包括完善的物质生活设施和满足其精神需求的生活空间,以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1]。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已由“住的下”提升到“住得好”。对于“住得好”,不同的设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其实这很正常,我们的社会正趋于多元化,不同的人对居住有不同的需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有所好。那么,如何通过“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以人为本”又如何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体现细节应用呢?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研究,现阐述如下。

1 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分析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应以人为核心,弄明白人的需求是规划设计的关键,那么现代人有哪些居住需求呢?下面进行一些分析。

1.1 交往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工作时间减少,全社会休闲时间显著增加(休闲时间比工作时间多550小时),同时高层住宅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居民交往机会反而减少了,因而城市居民对交往有了更多需求[2]。

1.2 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居住面积增加,家庭购物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少量多次向少次多量转变,同时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商业形态和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购物方式受到冷落,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受到欢迎。

1.3 养老需求

随着生育率下降及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居民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以及老年人收入水平,养老院、托老所还难以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相当长时期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因而针对老龄人口的关怀应体现在小区规划设计中。

1.4 教育需求

随着经济多元化和人口老龄化,流离于固定单位以外的居民人数明显增加,客观上对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以致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成为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这方面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好,如美国政府资助的社区学院遍及其国内各地,可以为70%以上的公民提供再教育机会。

1.5 服务需求

社会在发展,生活方式也在转变。生活步入快节奏,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期望值也会增加。城市化削弱了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社区归属感也随之降低,良好的社区服务可弥补和整合这种缺失,所以服务需求也是小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

除了上述需求变化以外,传统的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等并未因此减弱,而是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今社会一大问题,缺乏个性和地域风格的住宅群也常为人诟病等,这些也是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2 以人为本思想在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 和谐交往空间的构建

现代小区居民往往来自不同地区,所从事职业各不相同,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居民之间缺少共同的属性,因而造成邻里关系疏远和冷淡,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求不会因此而减少。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精神归属就会更加强烈,人们渴望通过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舒缓压力。当前一些小区规划设计时只注重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但却忽视了交往空间的设计,例如户外活动场所功能不全,建筑小品设计不合理,甚至某些小区除了楼梯间、公共走廊等再无公共空间,造成人与人交往的困难,因此构建交往空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合理布置交往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重视组团空间的构建与利用。居住区空间中除了公共空间、私有空间以外,还有半公共半私有空间,这个空间是组团内居民共同享有和使用的,如果借鉴四合院、里弄的形式,将住宅楼围合出这样一个空间,则有利于营造邻里交往的氛围。其实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例如广场可以规划成健身中心、娱乐中心,当然也可以成为交往中心;再如廊道是居民交通空间,可以设计成兼具交往的空间。(2)利用好景观设计,营造富有情趣的交往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巧妙利用雕塑、壁画、建筑小品、水景、绿化等元素,通过空间韵律、节奏的转换塑造美景,引起美的视觉体验,有利于居民培养好心情,催化交往的热情。(3)丰富社区文化,促进居民交往。社区文化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尤其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规划设计可以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意境。同时,小区利用公共空间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在健身欢娱之中心理获得放松,精神得到满足。

2.2 人性化公建设施的规划

前述现代人居住需求变化揭示了小区公建设施规划设计方面的一些潜在方向。公建设施合理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也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当认真考量。小区公建设施不仅要考虑居民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还要关注公建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说既要方便居民使用,又能发挥设施良好的经济效益[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年版)给出了公建设施的类型与配建指标,为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但随着时展有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小区居民的需要,例如私用轿车数量大幅增加,很多小区出现停车难的问题,公共停车场配置赶不上发展需要肯定是一个原因。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对现有商业设施的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小区内综合性百货商店和食品店已经落伍,代之以综合超市和连锁型便利店,这些变化对商业设施的设计必然产生一定影响。教育设施除幼儿园、中小学以外社区教育设施不足是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士的关怀体现不多。针对上述问题要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就应从人性化原则出发并考虑以下环节:(1)公建设施整体性原则。包括规划结构的一致性与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前者说明服务设施的配置应与规划结构一致,以形成相应的生活空间;后者说明服务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形成时间上应协调一致。(2)公建设施的灵活性原则。也就是说小区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分级、项目配置和掌握配建指标。小区规模大小、所处城市位置等各有不同,所以需要灵活分级;时代在发展,配置项目亦有必要进行增减和调整规模;配建指标,例如服务半径机械执行效果并不好,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效果可能更好。(3)公建设施的归属性原则。居住小区应易于识别及具归属感,通过公建在功能、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可提高其识别性,将功能集结再配合街道、绿化、广场等形成既有生活气息又具环境特征的场所可增强居民的归属感。(4)重视细节把握。诸如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尺度是否恰当、材质是否适宜等细节的把握也反映了人性化设计是否到位。无障碍设计是居住区公共环境中人文关怀的一个体现,应当为老年人、残疾人士、妇女儿童提供既安全又便利的活动空间,创造平等参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机会。

2.3 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小区规划设计中,人始终是主体和核心,景观设计应将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突出位置上,既要满足大众需求的“均好性”,又要体现个人喜好的“差异性”,因此在空间布局、时间安排、景观展现中讲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效果。实际上,景观设计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材料是否高档、设备是否顶级、风格是否时尚,而在于是否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并且所提供的空间是否让居民满意。现代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满足、精神生活愈加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对环境的健康、亲和力要求更高,所以景观设计应在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方面寻求平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活动所创造出的烙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印记。在小区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以及景观、植物、色彩配置等设计中渗入地域文化特征,这有助于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亲和力。空间布局应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以保持空间的可持续原则,再利用道路对空间进行分割和组织,并通过建筑布局达到减少道路长度和降低坡度的目的。景观设计中绿化和水体是表现地域特征重要元素,应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绿化设计,并以乡土植物作为景观的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宜人的小气候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然后精心布置花坛、雕塑、坐凳等建筑小品,并将组团中心绿地延伸到院落空间之中,便于小区居民休憩、散步及儿童活动。水体设计应表现亲水情感,在位置、尺度上精心选择,以使人与水的关系达到适中调和的效果。

3 结语

小区规划设计的对象是人,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创建和谐小区的必然选择。由于社会需求多元化,人们的文化背景、经济收入、职业经历等不尽相同,因此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大众需求,也要考虑不同层次居民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才能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浩. 以人为本思想在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住宅科技,201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