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建设范例6篇

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开展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2年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改革,以突出共享为重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其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理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及资源共享。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发展很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第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的窗口。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资源共享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资源共享课从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公开,并鼓励实现在线教学、在线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必须实现这一功能。

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及要求,将对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充分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要求

(一)充分体现互动性与开放性、便于资源共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中,要针对具体的应用人群开发适合其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精品性质,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公开,并制作课程论坛、在线作业系统、课程在线评价等模块,充分实现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二)课程网站模式的选择。从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同院校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方式:一种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所有功能需求模块,只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必要的功能模块搭建,就可完成课程框架的建设,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框架结构比较雷同,缺乏个性的缺点。完全独立的个性化网站方式就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开发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网站,其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地体现课程的个性化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其缺点在于开发难度较大,一般教师不具备开发技术,需要专业网站建设人员协助进行。

从目前来看,采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站开发模式。

(三)课程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规范化,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对一些基本内容和模块进行了要求。但是,基于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和教学要求的多样化,各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提供规定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自行开发相关功能,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四)及时进行网站维护和内容更新。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课程建设团队应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课程网站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院校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在申报之前才开始突击进行网站建设,殊不知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内容应基于对日常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提炼,才可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课程建设中,就应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制定相应的计划,长期坚持。

2.知识产权的问题。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课程,高等学校和授课教师如何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发自己的课程网站时,或多或少地引用了一些文献的相关文字、图片,却忽略了加注其来源文献或标明使用授权说明。当然另一个方面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中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目前我们仅仅是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手段来保护网站内容不被下载、抄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能完全阻止下载和抄袭,所以还得靠公众的自律和法律的规范。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书籍设计;大学城云空间;卓越院校

一、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建设背景

时下,高职院校书籍设计课程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缺乏创造性与主动性等。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响应教育厅有关实施卓越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长沙民政学院开展了卓越院校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先进的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平台,对学院的重点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建设。书籍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典的核心课程,也积极加入到建设项目中,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学成果。该课程资源建设优势颇多,具体为:1)长沙民政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业界具有较高学术声誉与实力;2)学院拥有较丰富的学术资源,并每年多次安排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访学交流。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出国访学和各种专业数据库查询,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3)学院已于2010年9月,为每位教师、学生和领导发放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世界大学城”实名制教学云空间账号。全校师生已配发2万余个教学空间,共上传资源200万个,互动交流415万次,接受访问2154万次,教学与职能部门服务信息平台21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展示平台56个、教学和行政管理导航116个。学院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管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校内2013年推进的教学提升项目及国际化内化项目,全面提高了学院专业教师对教学改革创新的投入和关注,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资源建设过程和成果

1、结合卓越院校建设项目,对书籍设计课程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建设,其主要建设任务和实施过程为1)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强化专业课程岗位针对性;依据岗位要求修订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符合新常态要求教学内容;依据书籍设计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课程标准;依据岗位要求提升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适应新常态人才需求;2)提升基础技能训练的重要地位,突出职业技能的重组再生的新功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际动手应用能力,以可销售的产品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全面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与作用;3)书籍设计国内制作水平现状分析与研究;4)书籍设计制作规范与流程整理与分享;5)书籍设计教学资源整合,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三纲一库;6)召开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研讨会;7)收集整理并设计出系统且完备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累积,依托大学城空间进行网络教学。2、建设成果情况如下1)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借助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教学空间建立了项目专项教学体系平台,有效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更深程度的发挥本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依托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结合“预约制教学方法”等实践,探索在网络时展的背景下,弥补传统教学体系的不足,构建符合艺术设计发展规律的创新教学体系;3)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深化完成了书籍设计课程的资源建设,加强成果推广,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并加以研究,部分解决了我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设计、教学过程管理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专业教研等方面立体化全方位的交叉性发展。3、具体关键指标增长情况为1)建设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导航及栏目;2)教学整体方案设计,进行项目分工;3)教学相关调研工作;4)书籍设计课程资源库建设;5)教学信息资料搜集、整理、上传工作;6)教学成果固化专利申请。

三、课程资源建设特色与创新应用

课程资源建设特色具有原创性与基础能力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参赛结合、与技能抽查结合等创新点。并体现了书籍设计原创多样性,以项目为主,提高实践能力等特质。其特色具体为:课程开发和设计上融合了“项目制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等过程导向式教学模式,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预约制运用空间大学城将艺术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顺利过渡到以网络为支撑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在卓越院校建设项目中,结合了先进的大学城云空间创新应用,如:表格式教学法、翻转课堂、S-ISAL教学法、顶岗实习管理、慕课等。并采用基于网络资源课程的预约制、ISAS、PBL、串讲制、讨论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其创新建设应用的具体内容为:1)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强化专业课程岗位针对性;依据岗位要求修订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符合新常态要求教学内容;依据岗位要求提升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标准,适应新常态人才需求;2)提升基础技能训练的重要地位,突出职业技能的重组再生的新功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际动手应用能力,以可销售的产品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全面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与作用;3)书籍设计国内制作水平现状分析与研究;4)书籍设计制作规范与流程整理与分享;5)书籍设计教学资源整合;6)召开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研讨会;7)收集整理并设计出系统且完备的课程资源,依托大学城云空间进行网络教学。

四、结语

通过采用基于大学城云空间平台,进行书籍设计课程的创新性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建设,并结合大学城云空间的无限存储、实名制和个性化管理、即时分享、模块灵活等诸多优势,达到了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灵活便捷、老师们的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课程体系的资源也更加充实丰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郭生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3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部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部级精品课4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部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部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部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部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4

关键词:Java web;课程资源;建设

0 引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材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一个资源随处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建设是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因此,开放的学习课程如何能够建设成为适合终身学习的资源,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个研究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是软件开发Java语言领域比较流行的一门课程,本文将探讨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

1 资源建设思路

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的辅助,而应该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学”的内容主体。因此,在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中,从从事岗位的职业性、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工作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构思资源建设思路。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我们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为:以Java Web开发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Java Web应用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分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2 Java Web程序设计知识结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定位为软件技术专业技能课,其学习基础为Java程序设计,辅以网页制作,后期提高学习为Java EE技术、Java EE Web开发框架技术等。因此,在资源知识内容组织上,要考虑到其符合一个初级、中级开发人员的培养目标所涉及的知识。

基于此,Java Web应用开发所设计的知识体系,应包括静态网站开发技术、服务器敏捷安装配置方法、系列快速开发工具的搭配与使用、内置对象、动作指令、Java Bean、JDBC POOL、Servlet、Filter、组件技术(文件上传下载组件、在线编辑器、自动缩略图组件、邮件收发组件)等技术要点。通过资源设计的知识学习,学生学完后掌握的是完全实用的开发技术与技巧,是快速培养出的开发技能与开发效率。学完即可上岗,与企业开发无缝对接。

3 Java Web资源建设过程

依据本文所提建设思路,结合本文建立的知识结构,Java Web课程应建设全方位资源。建设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建设课程标准。

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归纳提炼Java Web应用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标准、考核标准、项目案例拆分设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

该课程标准的建设,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岗位特征,把握课程层次,设计出合理的、适合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适合企业技能培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课程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自主学习的案例教材。

当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的相关教材比较多。但是,教材内容多以零散知识点部署,不适合自主学习和提升。在编写《Java Web应用开发》案例式教材过程中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各章通过典型案例,将Java Web应用开发涉及的技术基础,如JSP内置对象、Java Bean、Servlet、Filter等各种技术进行有侧重的串接与解析,并辅以图解和演示截图。同时,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3)建设企业标准及案例资源。

该部分主要建设Java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Java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等,同时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产品开发模板等。该部分资源的建设,是可进化的Java Web学习资源。建设可进化的过程化学习资源是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4)建设测试资源。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

5)建设职业信息资源。

该部分包括职业标准、资格证书类型、考核标准、企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学习者学习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

该部分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帮助。

6)建设培训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业务,包括师资培训资源、学生专项竞赛培训资源、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资源、就业岗前培训资源等。

这部分资源主要为师资培训,省级以上学生竞赛提供针对,是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库,是学生专项技能提高的学习库,是企业新员工人职的入门库。

7)建设素材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网页模板素材、图片、动画、常规JS脚本、软件开发文档模板、Java组件等。

该部分资源的建设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开发。

8)建设实训资源。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在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企业真实开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4 Java Web资源建设目标特点

1)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上,还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及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2)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并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将相关资源建设的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相应的新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有效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Java Web应用开发教学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Java Web应用开发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企业岗位需求来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4)设计学生评价过程并贯穿学习过程。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各知识点掌握程度、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的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5 建设试点

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设思路、内容体系,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立项的“Java Web应用资源库建设”进行试点建设,并已基本建成。Jaw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资源库构成见图1,包括教材库、企业资源库、测试资源库、职业信息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课程标准库、实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其中教材库包括系列教材、教材配套源码、教学计划、教案、PPT、考核方案、习题库、试题库等。建立的资源库形成了“教、学、做、辅、评”五位一体功能的互动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互动授课、企业在线培训等,同时可为开发人员提供获取技术资料、追踪技术更新等服务。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课程构;资源库建设

一、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

在现阶段,国际国内并未出现专门的云计算平台来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然而,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在飞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的新形势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许多大型的计算机软件企业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云计算服务,通过对于这些服务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就能够将其应用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过程中来。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可以采用云・地对接的网络课程构建模式,是将开源免费软件搭建在本地端,而云端具体负责利用供应商提供的一定的云服务。对于网络课程所需的功能进行分析,并且密切联系开源免费软件和云服务的作用及其主要特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借助于云地对接的方式,就能够达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师生双方的网络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层次结构

(一)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又具体涵盖了虚拟化子层和物理硬件子层两个子层次。其中,物理硬件子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真实的物理硬件,具体涵盖了网络设备、存储器和服务器等等。而物理硬件子层之上是虚拟化子层,虚拟化子层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各类虚拟机,对于底层硬件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借助于虚拟化技术来完成,与此同时,向上一层进行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网络通讯等各种各样的虚拟资源的提供。

(二)应用接口层

应用接口层是面向开发人员的,其作用就是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公用API以及网络服务等等。

(三)教育应用层

教育应用层提供多种多样的和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具体来说,可以为学生提供底层虚拟计算资源环境,也可以提供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实验室,也可以设计和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演示软件、文档处理软件等,又能够在教学管理的教学平台、OA系统和作业提交系统等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应用。

(四)用户接口层

用户在云客户端对于教育云进行访问,具体可以采用传统的图形用户接口GUI和基于Web的接口这样两种途径。倘若用户使用基于Web的接口,那么,仅仅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对于相应的功能进行操纵;倘若用户使用图形用户接口GUI,那么,就能够远程登录教育云上的虚拟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对于底层的资源进行访问,这种方式主要就是作为Web接口的辅助方式。

三、建立属于自己单位的私有资源云

学校能够结合其所具备的的网络课程资源库以及云计算技术,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的前提之下,建设学校自身的“私有资源云”,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和外部的“公共资源云”进行连接。另外,私有资源云是由不同的学校自行管理的,它是在结合并且扩充了学校所具备的网络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而建设的。而公共资源云是依托当前的教育网,由各个学校私有资源云经过相互连接而得到,所有的公共资源云都具备其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于公共资源云的资源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所有公共资源云通过互联就会得到整个的教育云。

四、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技术标准

在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将来的数据中心仅仅需要花费非常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进行机房的建设。云计算环境对于数据的通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必须尽可能地防止“数据孤岛”问题的出现。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来进一步统一和规范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下述的四个方面来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技术标准:第一,在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设置最低的技术标准;第二,在用户的方面,为了保证网络课程资源的素材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有必要对于素材的相关属性进行标注,对于其编写类型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也应该对其可操作性进行规范;第三,在资源评价者的方面,设置资源建设的评价指标以及各种相应的参数,并且将其作为用户进行资源筛选工作的关键依托;第四,在管理者的方面,对于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进行规范,并且明确系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模块。

五、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不同的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将会得到加深,也能够建设共同的信息共享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统一管理所有的教育云,对于所有学校都设置的各种各样的基础课程,有必要安排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来加以建设,与此同时,借助于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来实现高度共享,切实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同的学校只需要对于存在着本校的自身特点的课程来实施申报,安排一定的资金以及人与来搞好集中建设,切实凸显出学校自身的特色,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出现相同的一门课程在全国、各省具备多个网络课程资源库的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人员能够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线同时参与设计、编辑和修改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反复编辑修改所消耗的工作量,也能够直接存储结果,并且将其在云中进行。

六、结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是下一代网络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云计算将对于教育领域产生非常巨大的革新,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也必须密切联系云计算技术的具体特征来不断地进行变化。结合现阶段的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状况,本文设计了云・地对接的网络课程构建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解决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互动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将来的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便保证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淑香.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2011(05).

[2]毕丛娣.关于“云计算”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3]邱俊斌.浅析云计算在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4]王福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5]施丽红.云计算对高校网络建设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0(04).

[6]万利平,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9).

课程资源建设范文6

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设计、处理和传递,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高校在开设该课程中,一般有几种类型:

1.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领域、职能模块、知识体系有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把握,并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管理特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联,所以该课程一般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的学科基础性课程开设。

3.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越来越多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够了解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这类学生,一般是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上述三类课程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将上述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在同一个教学网络平台中实现,并且能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让不同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

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本文将结合网络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持,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借用其推进教学改革。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学校的4a课程网站,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实现电子课件、案例库、课后习题、试卷等资源的网上共享,也为教师的答疑提供了网络平台。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而且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该课程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创新性地将课程设计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务演练和自学四大模块,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是特点和需要选择使用。

1.课堂讲授模块

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同时在核心教学模块中实施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库、习题集等内容组成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充分利用色彩、图片、动画、媒体文件等多种形式生动表现了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扣人心弦。

2.案例教学模块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案例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库和基于技能开发的案例教学模块,在该课程的全部学习内容中充实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学习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网络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认识在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3.实务演练模块

国内外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类应用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来说,传统的“式”方式,不但不应是惟一的,而且是效果并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法,应该提倡并实践采用“亲验式”的教与学的方法,强化实务操作能力。

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各大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实务操作手册,开发了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课件,向学生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各种实务操作范本、管理工具和法律法规,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

4.自学模块

为了给范围更广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机会,设计了自学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自学讲义、教学辅导手册,结合各种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入门。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开发制作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全套网络教学材料,已经建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局域网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既可供学生远程学习使用,也可供学生课后复习交流讨论使用,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的应用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网络课程的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已开发的优质实用的网络课程数量还很少,而且多数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比较重视教学内容设计,但比较忽视环境设计,尤其是一旦网络课程内容建设完毕,对于后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使用没有进行精心策划,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过程,一方面,十分强调对于网络资源和资料的筛选、整理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实际的应用,利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网络课程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1.利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学习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甚至于只是简单地教学材料、讲义、课件等的呈现。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建设中,十分重视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各种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在学习“绩效管理”这一章内容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一个思考题或思考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建立绩效管理的学习环境;然后在开始学习时,教师选择了一组漫画在讨论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绩效管理相关知识去分析,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在讨论区;由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看到的信息,因此教师会适时地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意见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看法,学生会主动的去分析其他同学的观点,并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通过创设类似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对学习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平台已经实现共享的资源不仅包括上述四大模块,还给学生提供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相关研究报告、各种人力资源调查报告等,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同时,还有大量的习题集、试题库和模拟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工具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3.重视对网络学习的引导,加强反馈

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资料繁杂,学生也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而无所适从,并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都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了四大模块以提供给不同的需求者。每一模块的第一部分都明确了该模块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从而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块,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目前,网络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反馈过于单一,大多限于教师对学习者通过作业或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一般由客观题和简答题等组成。为了弥补这一瓶颈方式的不足,我们首先丰富了评价题型,增加了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其次仅仅给出答案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些典型回答,教师还应该及时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我们尽量创造让学生提问这种交互学习方式,由学生设计一些评价反馈方式并进行应用,大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反馈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4.强调课程维护和资源更新

目前,各个高校开发了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学校和教师普遍十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创设。但是,随着网络课程数量的增多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网络课程的扩充、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和复杂,很多课程自建成后几乎很少甚至从未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扩充,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性、开放性等优势,从而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网络资源应该中,充分发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来,通知在该专业大三学生中建立一个创新小组,由该小组的成员根据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及时收集大量资源,在授课教师的审核把关下,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资源。这样一方面,使得该课程的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十分及时;另一方面,兴趣小组的学生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拓展自己的学习面,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网络课程是现代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开发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代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由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性质上、学习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按照课程特点来进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尤其在网络课程的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为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燕芳.《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