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例6篇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1

2017年公益活动策划方案一

以人为本,以德弘艺,以文化人的观念,找准公益文化的独特视角,是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能否成功的基本点。

公益文化活动一般属于群众文化性质,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将群众参与性、传导正确的人生观和高雅的艺术享受紧密结合。

有人一提起公益文化活动,就想到找些明星来参与,那是极其肤浅的思维方式。

公益文化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

1、一般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活动、艺术节、文化宣教等。

2、捐助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慈善拍卖、义演、主题捐赠等。

3、高雅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诗会(朗诵)、读书会、书画展等。

4、竞赛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

5、交流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城乡交流、城市交流、国际交流等。

6、名人主导型公益文化活动,如社会名流、政要、热点人物参加的文化活动等。

7、学习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讲座、夏令营、特殊训练班等。

8、旅游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参观、考察、探险等。

9、民族文化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凤情展、古代文化研讨会、文物展等。

10、重大事件型公益文化活动,如与奥运、突发事件、重大工程相关的文化活动等。

在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被滥用的时代,多考虑些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会更容易产生效益,且花费较少。

公益文化活动的主办单位

公益文化可以由政府机关、军警单位、媒体、文化艺术专门机构、企业等主办。

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程序

1、确立活动目标。

2、评估活动的可行性和取得的效果。

3、产生创意主题,包括主题词、宗旨、口号等。

4、搜集活动相关的资料。

5、撰写方案。

6、评估方案,核算价格。

7、修改方案。

8、成立活动组织机构。

9、撰写活动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

10、准备活动物料、节目和现场布置。

11、检查准备情况。

12、活动正式举办。

13、活动总结。

评估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方案的几个误区

1、长官意志。一些领导者对文化并不了解,也没有时间具体研究方案,但却不愿意相信文化策划人。结果原本良好的创意可能丧失怠尽。

2、过分追求新奇。正确的做法是实用,出实效。

3、收到策划案之后,一些主办单位以为不过如此,随后抛开策划人进行操作,结果很达到预期目标。只有策划者的智慧贯穿整个活动中,活动的创造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4、忽视宣传的投入。缺少有效的宣传是当前很多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宣传并不等于简单地在媒体投放广告或张贴海报。

5、不知道正确选择策划人。优秀的策划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最理想的是在文学、艺术、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个方面富有学识。一些主办单位舍本求末,只看策划公司做过了什么,而那是极不准确的。

6、以费用取舍方案。公益文化活动必须节约,少花钱,办好事,但好的创意永远比费用重要。

优秀的策划公司善于整合资源。我们拥有一流专家、教授、作家、设计师、画家组成的创意工作团队,代表了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新潮流、新方向和新起点。

2017年公益活动策划方案二

一.背景

XX有限公司主营怡清牌系类包装水。总部位于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拥有深圳、广州、成都三个生产基地和若干个加工基地,总投资32000万,该企业加大投资,具备了强大的系统监控能力,能实时跟踪出厂的没一桶水,杜绝假水,让消费者喝的放心,同时,桶装水专卖店强大的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全市统一的客服中心,与各专卖店电脑联网,进行实时信息交换,极大提高了配送和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用户不断创造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为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企业策划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以假如没有水,生活将会怎样为主题。

二.目的

此次活动公司为提升企业形象,知名度与美誉度,寻求自身发展,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正是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公司举办一次全市性的节约用水活动。

三.活动主题

假如没有水,生活将会怎样

四.活动目标

为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延伸品牌力量,提高企业公信力,企业策划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

五.活动对象

广大群众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9月12开始,由深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倡导发起,株洲市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专门为云南地区连续三年干旱提供的免费捐献饮用水的大型公益活动,主办方捐款20于万元,政府、慈善那机构联手,加上强大的媒体号召力度,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大力捐赠。

10月12号上午以假如没有水,生活将会怎样为主题的大型节约用水公益宣传活动在株洲炎帝广场举行,同时以募捐的形式像市民募集捐款,该宣传活动由深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承办。

10月12号下午来自XX大学的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除了歌舞表演外,向广大群众展示了先进的节水方法,并为节水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生活节水的展示和现场演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该宣传活动由深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承办。

七.活动项目流程设计

(一)

首先,播放云南地区受旱视频,然后有请市政委主任、深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说话、举行捐赠仪式,邀请长株潭地区个企事业单位代表,株洲日报记者、潇湘晨报记者、湖南经视为媒介宣传,呼吁各企事业单位踊跃捐款。

(二)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横幅签名、海报宣传、分发宣传小册子、赠送气球等形式展开,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同时展开募捐的形式像市民募集善款,活动中,大家为市民们踊跃捐款,并融洽地与市民们的进行互动,使得节约用水观念深入人心。市民们纷纷在横幅上签上名字,作出自己的承诺。

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同学及市民们了解到节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和意识,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也扩大了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了与社会群体的沟通。

(三)

本次活动以大学生青年团体为主,歌舞方式吸引广大群众,同时演示生活节水小技巧,如何节水?如何循环利用水?等等。吸引市民驻足观看。同时提倡市民节约用水,主办方介绍,活动将通过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宣传节水典型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广覆盖、不间断、可持续地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以达到缓解人水矛盾,实现人水和谐,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八.媒介宣传

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市人民政府的顶力支持,除了户外的人员宣传、横幅宣传、手册宣传,也借助政府的能力,电视台、大众传媒的影响,各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电视媒体的宣传力度,对本次活动进行评述,积极营造社会效应,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水资源,节约用水。

九.进度安排

9月12日:预约政府机关人员、记者、电视台、长株潭各企事业单位代表

十.物料准备

募捐箱、视频、宣传手册、宣传横幅、笔、海报、气球、桌椅、地毯、请帖等等

十一.费用预算

十二.效果评估

此次活动将会在株洲市内社会公众所知晓,旨在让广大市民们了解到节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和意识,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也扩大了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了社会群体的沟通。

2017年公益活动策划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和策划思路:

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自然资源 的开采和使用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为保护环境,中国已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中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加大了国家环境保护 机构的能力建设;实施了大规模生态工程;并在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中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保护环境是每一 个地球公民的义务。为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结合 昆明市委、市政府将昆明市创建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和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 要求,更让昆明市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一个春城市民,我们积极的策划倡导一次全民的环保 在你身边活动。

2.昆明市妇联巾帼社区服务中心丰盛服务站是一个以安置下 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再就业为目的的非正规就业组织,近 两年来,得到市委、市政府、市妇联、市工会、市劳动和社 会保障局、市就业局等各部门以及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 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感谢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与帮 助,我们也在积极地想办法支持他们的工作,努力动员和帮 助更多下岗失业的兄弟姐妹,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 社会做一点贡献,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募集一定的 资金,为广大热爱环保的市民提供不少于 10 万条绿色购物 布袋。

3.此次活动,通过采取统一回社区住户捐赠的废旧纸张、塑 料等废旧物资,销售后的款项用于订制 10 万条以上绿色布 购物袋,并通过各社区居委会发到各家庭的活动方式,将绿 色环保与献爱心两个社会公益活动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更多的市民和单位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将自己没有利用 价值的废旧物资作为捐赠品,既力所能及、不增加经济负担, 还有助于保护环境,这是一种创新的社会公益捐助方式,并 希望真正做到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4.拟在昆明市五华、盘龙区各修建 5 个垃圾废物收集亭 (贷款),配合昆明市环境保护局创建环保绿色社区,做 一些探索和示范工作。 5.通过此次活动,吸纳更多环保志愿者参予到各种环保 活动当中来。逐步组成一支长期从事环保宣传和推广的环 保志愿队伍。

二、活动单位: 主办(政府有关职能部门) 协办(热爱环保的企业) 承办市妇联巾帼社区服务中心丰盛服务站

三、活动名称:环保在你身边关心春城社会公益活动

四、活动时间:200x 年 五、活动内容: 1.启动仪式:200x 年月日,某办事处社区(某社区广场)。 邀请市委市政府、市环保局及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和新闻 媒体参加。 2.收集废旧物品:在昆明市范围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 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收集捐赠的废旧书 报和废弃塑料瓶。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由丰盛服务站统一收 购。 3.捐赠:所有物资回收后销售款项用于订制10 万条以上绿色 布购物袋,并通过各社区居委会散发到各家庭。所有回收的 废旧塑料将统一送到加工厂加工成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垃 圾袋,回赠给绿色社区示范点的居民住户。 4.在活动结束时,举行仪式现场捐赠。拟邀各有关领导参加, 并对本次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2

阜新交通广播自2003年开播以来,利用自身的优势,始终把视角对准普通百姓,把社会公益活动看成是连接听众与媒体的连心桥,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成功打造了交通广播“爱心电台”的品牌效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2006年出租车司机师傅吴会文在开车途中被歹徒劫持,吴师傅不顾自身安危,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歹徒英勇搏斗,最后歹徒被吴师傅的义举所吓倒,弃车逃跑。节目一经播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了解到吴师傅家庭困难,4月20日,交通广播在阜新市体育场举办了“情注的哥 爱撒人间”大型广场捐款活动,此项活动的发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个阶层的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爱心。同时,广场捐款活动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以司机师傅吴会文勇斗劫车歹徒的先进事迹制作的专题片《生命之歌》在央视10套《人与社会》栏目中播出。

通过这次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广播媒体在开展公益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媒体要让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活动本身必须具备系统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交通广播频率的社会品牌形象。

要想开展好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地提升交通广播的品牌形象,广播媒体除了要有良好的创意策划以外,还要有一支优秀的执行队伍,为此,交通广播在开展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之前都要进行严谨周密的策划和安排,将工作人员分成若干组,从宣传到策划到包装到捐款到现场直播等等,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为此,每年交通广播在组织策划社会公益活动之前都要确定一个主题,这也是社会公益活动策划的前提,因为在一次活动中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活动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一个主题,加上新闻报道的舆论声势,使公益活动深入人心。比如,2011年,9岁的小女孩暄暄被身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砍成重伤,头部、面部有四五十处刀砍伤。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交通广播决定为暄暄举行爱心捐款活动,并制作了《爱心集结号》片花,在直播间、捐款现场和暄暄所在医院的三地互动直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捐款的人群中有老人、孩子、学生、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车主和一些企业的爱心人士,有的出租车司机捐款后还主动免费接送捐款人士。仅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就筹集善款数达11.1万元之多。这场爱心捐款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交通广播的品牌形象,也彰显了阜新交通广播作为媒体“服务大众”的影响力。

交通广播根据频率节目定位和听众群体的指向积极调整和制定发展策略,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时,不断推陈出新,因为社会公益活动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必须不断进行创作。交通广播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发起数十次各种服务和倡导社会新风尚的社会公益活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阜新交通广播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抗震救灾舆论引导工作中,精心组织策划了“5・12”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以及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共筹集善款近6万元。2012年4月,交通广播又特别发起《共捐爱心血液 共建幸福阜新》的大型献血公益活动。6月份又发起了“高考直通车”免费接送考生的公益活动,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3

【关键词】公益广告;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44-2

我国早期的公益广告多为军事、政治性广告,以公众服务为核心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益广告是在建国以后兴起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公益广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发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主题公益广告活动,主题公益广告活动对公益广告的起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广告的分类

广告的分类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公关广告、政府宣传等。

按广告活动的目的分类,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商业广告是指广告主为推广商品或服务,委托广告公司制作、媒介单位公开的一种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非商业性广告则是通过传播某一事项或观念,引导公众行为导向的一种免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公益广告是非商业性广告的一种。

公关广告是一种为增进公众对组织的了解,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得到公众信任与合作的广告。公关广告有赞助广告、礼仪广告、观念广告、解释广告等,公关广告和公益广告的不同,实质上是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不同。公益性公关广告是一种较为含蓄的商业性广告,很容易与公益广告向相混。

政府宣传是指政府机关或部门出于国家政治上的需要,以宣传口号、标语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传达观念、公告等。政府宣传与公益广告很相似但也有区别,政府宣传是用正式而严肃的语言,以宣传口号、政治标语等形式来传达某种观念,解释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国家力量强制指导公民的行为。而公益广告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某种观念,并用艺术手法进行润色、渲染,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进行有关诉求,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发挥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划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与公关广告、与政府宣传的界限,有利于公益广告的管理和控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商业广告伪装成公益广告,借用国家或社会对公益广告的鼓励,谋取私利,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于公益广告的优惠措施真正为公益广告服务。同时,明确这些界限,还可以强化对公益广告概念的理解:公益广告是以艺术的手法来倡导有利于社会的观念或行为,为社会大众利益服务的信息传播形式。

二、公益广告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非盈利性。非盈利性是公益广告的基本特点。公益广告倡导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观念或行为,服务于大众的利益,并优化了自然环境、提升了公众的素质、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益广告应当摒弃一切商业目的,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重。

观念性。观念性是指公益广告传达的是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基本观念,主要有:人的自身完善,社会基本行为规范,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基本观念问题。观念性是公益广告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与商品广告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就商业广告而言,它总是为某一具体产品或服务量身定做,进行信息传播。

时效性。公益广告在宣传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公益观念的同时,也很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人们进行观念和行为上的指导。公益广告的这种现实效应,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且配合了时局,发挥了稳定社会、鼓舞人心的作用,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反复性。反复性是指公益广告对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公益主题,进行反复地宣传,不断地提示。如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交通安全等公益主题,这类公益广告会经常反复地宣传。

国际性。国际性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益广告的宣传是没有国界的,例如对于环境资源保护、青少年问题、艾滋病预防等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国际性的公益宣传,提倡世界各国共同面对、联合宣传,以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的国际合作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

(一)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含义。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制起主要作用的过程,市场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市场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指在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中,引入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方法,发挥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要结合公益广告的特点,以一种紧扣时展,顺应时代变化的方式创作、传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健全公益广告的市场要素,提高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探索一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公益广告市场运作机制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准确地理解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含义,我们需要把“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和“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区别开来。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指在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中采用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规则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而公益广告的商业化是指公益广告作品中含有很多的商业性信息,经常是商业信息多于公益信息。这是一种有意混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界限的行为,目的是宣传广告中的企业信息,借公益广告为企业获私利。

(二)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要分析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需先对公益广告传播的流程进行分析,明确公益广告传播链上的各个方面,即要弄清楚公益广告市场化的各要素,分别进行市场化策略的探讨。

公益广告的传播流程如下所示:

公益广告倡导者公益广告投资者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

受众 公益广告者

我们按照公益广告传播的流程来分析公益广告传播市场化的内容。

公益广告倡导者。公益广告倡导者是指提出公益观念或行为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广告公司、媒体或个人。公益广告倡导者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的公益观念要符合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要倡导有价值的观念或行为;二是公益广告倡导者的筹资活动也要以市场化的方法进行,以关系营销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倡导者与投资者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

公益广告投资者。公益广告投资者是指为公益广告传播提供资金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公益广告投资者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益广告投资者的捐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次,公益广告投资者的捐赠行为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对公益广告进行投资可以有效地塑造、传播企业完美形象,完成社会定位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鼓舞员工士气,凝结员工的向心力。

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公益广告策划执行者是指直接从事公益广告策划创作的组织,大多是指专业的广告公司,也有些是公益广告倡导者或公益广告投资者的公关部、广告部等。专业广告公司深谙传播与营销技巧是最为合适的策划执行者。它的市场化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市场化的策略来进行公益广告的营销、策划与创作。首先要树立市场化观念,把公益观念当作一项社会产品进行定位与包装,并按市场营销流程进行公益观念的传播;其次是要树立目标受众群,一切传播手段和方式要以目标群的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为出发点。

公益广告者。公益广告的者是指公益广告的媒体机构。在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进程中,公益广告媒体的市场化策略:一是要认识到公益广告是塑造媒体品牌、传播媒体形象的有力手段;二是媒体应配合公益广告的计划,制定合理的公益广告价格策略。

如今,媒体单位往往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版面或时段的安排上忽视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媒体资源出现不足的情况。因此,媒体部门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市场化策略,既能保证公益广告的需求,又能维持媒体部门本身的经济收益。

(三)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对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规范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公益广告的运作,规范了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之前的公益广告忽视市场化的营销程序策划,忽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受众群分析,期望仅以广告作品的形式来达成宣传公益观念的目的。这种传播不能进行准确到位的宣传,难以达到期望目的。公益广告传播的市场化策略就是把公益观念看作一项社会产品,进入到完整的市场营销程序中,以社会环境的调研分析作为公益广告传播的基础,进而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共同完成一项有计划的、全方位的观念传播活动。市场化策略使公益广告的传播活动目标准确,策划严谨、有计划,传播效果更好。

公益广告市场化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市场经济要求我国政府的公益广告采用市场化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对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在原有的广告模式下发挥的作用被放大,原因在于市场化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因此,公益广告的市场化本身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宣传,而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这种宣传效果更有效率。

繁荣我国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有利于社会的公益观念,开展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既可以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公众的素质,规范公众的基本行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研究我国公益广告传播中的市场化策略,可以规范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繁荣我国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4

(一)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含义

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一般解释,以企业为主体的“私人部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私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价值目标是效率,在运作机制上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市场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主要提供社会公众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其价值目标是社会公平,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主要以政府为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政府在决策目标以及政策定位方面的差异。

在社会事业领域,既有部分社会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明显特点,即获得产品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也有部分社会事业表现出私人产品的市场性特征。为分类研究不同特性社会事业的最佳生产和提供方式,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操作部门,以“社会事业提供的服务是否以公益性为主”作为基本标准,将社会事业大体区分为两类,即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所谓公益性社会事业,是指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社会权利、满足其基本社会需求,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事业;所谓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由市场主体通过自主经营提供个,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事业。

由于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具体范围的划分受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价值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其具体内容具有随环境动态调整的特性。对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的划分,既要参照普遍标准,又要考虑具体的发展要求。

(二)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主要意义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突出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基础地位,将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和市场作用,明确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范围,防止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确保政府集中力量和资源提供基本、公益,优先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

2、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利用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经营性特点,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社会事业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创新社会事业服务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事业的运行效率,提高社会事业的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分类提供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以政府为主提供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通过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有利于分类制定政策,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实行社会事业的分类推进和分类管理,有利于政府根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配套政策,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特点的发展机制,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对上海市推进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建议

综合考察国内外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即政府根据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不断优化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事业范围,按照政府优先保障公益、推动社会提供私人及个性化服务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了分工明确、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的社会事业分类发展机制;在公益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政府将大部分公益过程(环节)委托给市场,实现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过程(环节)的社会化。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社会事业改革的趋势以及实践探索,其中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第一,按照社会事业服务性质,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合理分工,实施分类组织和分类改革应该是今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社会事业,必须由政府负责举办,但是举办的方式和过程应该进行优化和完善;第三,根据社会事业的非公益性特点,社会事业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进一步加快步伐;第四,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

(一)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社会事业分类改革以及社会事业服务社会化的经验,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领域和类别,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优先确保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分类制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着力推进社会事业服务职能的“管办分离”,创新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转变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激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总体设计和分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律,在对上海市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改革进行总体考虑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确保重点的思路,分别明确近、远期改革发展目标,分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2、坚持公益性优先和兼顾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聚焦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多种途径优先加以确保,着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三最”问题;同时要适应日益明显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多元化的主体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多层次服务。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对公益性社会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积极支持引入市场化机制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三)主要任务

1、科学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范围

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是否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基本和普遍需要的一般标准,明晰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内容,按照是否具有经营条件的原则,确定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经营范围。

2、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

明确今后市、区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提供具有明显和普遍社会效益的公益,其次是引导和鼓励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规范发展,利用社会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市场的职能在于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直接提供具有经营特性的产品和服务。

3、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类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以人事、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形成“以任务定职能”和“以事定费”为主的约束激励机制。

4、深化完善公共部门的“管办分离”

分离政府部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直接举办事业单位的职能,探索组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事业系统统一管理公益事业的单位或机构,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建立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实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管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科学设计社会事业政策体系

在科学划分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分清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前提下,按照督促政府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市场提供高端和个性化服务的思路,在政府综合统筹的基础上,分别制定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和引导规范、鼓励扶持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两类政策体系,实现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分类改革和发展。

6、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对于公益性事业中必须由政府负责的纯公益,建立政府直接负责投入、生产以及组织协调的运行机制;对于部分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生产的准公益,要逐步建立由政府负责但生产过程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对于具有利益平衡特性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要建立完全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通过社会力量提供服务。

三、对上海市完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政策体系的建议

推进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政策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合理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范围

在当前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可按照以下标准做好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的划分:服务内容是否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服务对象是否覆盖社会主要需求群体;服务过程是否具有盈利性特征;福利后果是否具备明显的社会效益。

(二)明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目标

1、近期目标

优先确保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位,着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切实解决好基础教育、社区卫生、群众体育和社区养老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三最”问题,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均衡布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社会事业发展成果的目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着重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在体育、老年事业等领域形成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基本格局。

2、远期目标

在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和优化政府提供公益方式的基础上,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特性,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机制。对于以政府为主推进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完善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对于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要建立包括准入机制、规划引导、规范管理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创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益性和经营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关键是要创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参照国内外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上海市要完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至少要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分类设计,具体如下:

(四)完善保障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内容

1、规划引导政策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发展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责任,建立优先确保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专项规划以及实施办法;根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划分,明确界定社会力量参与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领域和业务范围以及参与强度,形成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的经营业务目录,引导社会力量的有序进入。

2、准入条件政策

鼓励各类社会力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社会事业领域,并实行公平统一的准入条件,对于涉及资格资质审核等行政性前置审批的社会公益性事项,要建立统一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公开管理程序,实行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对于具备同等条件的社会公益事业举办者,在财政税收、土地使用、房屋租金、劳动用工、社会保障、政府采购、价格收费等政策方面一律享受同等待遇;对涉及公共财政资助和支持的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委托经营管理等制度,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3、财政支持政策

建立政府对公益性社会事业投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基本公益性事业的财政保障机制;对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非公益性事业,对其可量化的公共服务事项,可以建立由财政按项目进行资助的扶持政策;对于业务主管部门有考核要求的社会服务组织,可以建立由财政根据项目内容及考核目标核定资助经费的办法,实现业绩与收入的挂钩。

4、土地优惠政策

坚持优先支持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原则。对建设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用地需要,要继续实行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的方式;对具有公益特性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可根据情况采取协议出让、政府补贴等方式确保其土地供应;对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事业,严格按照非公益性项目土地出让的方式供应土地,但可给予优先考虑。

5、价格收费政策

对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实现免费服务;对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采取服务成本加合理回报的定价策略,同时可考虑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对医疗服务价格继续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对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由政府负责提供;对由非营利性和盈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应逐步放开放宽收费政策,建立由消费承担服务收费的政策;对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级分类收费政策,但要对困难群体进行倾斜,由政府对其基本服务收费进行托底。

6、政府购买政策

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范围,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改革和完善政府直接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建立委托社会组织承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机制,提高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效率;对需要政府为主举办的公益性文艺演出、展会展览、体育赛事等相关社会活动,可建立由社会组织经营承办的“委托―”机制,并建立契约化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资金支持和委托管理,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7、收入分配政策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5

城市规划的元素自古城邦雅典即表现以“政治管理”为目的,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手段并使之成为一项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规划,却仅有百年历史进程。西方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城市规划首先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体现出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政策属性。二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传统规划思想只关心物质环境转向理性的综合性规划,更多地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从强调设计和实践转变到理论政策研究范畴,逐步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 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WWW.133229.COM

1.2 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 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 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 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 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 “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 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3.4 城市规划公共选择机制

社会公益活动策划范文6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北京 102600)

摘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切实促进了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章通过综述我国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政策,为深入研究公益性事业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分析参考。

关键词 :党的十六大;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政策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3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善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和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公益性文化事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1 十六大以来出台的主要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逐步推进、稳步发展的势头,这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理论认识逐步深化期、政策逐步完善期两大阶段,以下给予分别阐述。

1.1 理论认识逐步深化期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足以看出发展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政府措施。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思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必须要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决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完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具体条件和途径,这充分表现出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权益的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视,充分说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2 政策逐步完善期

中共十七大深刻阐述了完善政策的重要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明确把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子目标之一,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胡锦涛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要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既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保证,也是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专门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到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同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效能的更高要求,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公益事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 政策重要内容及分析

2.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反映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等6项举措,体现了宏观政策的指导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将会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007年十七大以来,文化部通过加大政策制度设计,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在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实施保障等方面不断突破,发挥导向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等作用,推动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主要内容,提出“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等重大措施。同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并且明确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这必将督促和激励政府及其官员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的要求和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同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将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列为重要任务之一,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硬抓手。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包括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2.2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具体政策,显示了党和政府将更多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决心和力度。

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且提出“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同年10月,针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强调加强文化惠民工程。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同年5月,作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进一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落后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农村倾斜”、“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等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全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统一起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明确的要求。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同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指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2年5月,《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存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研究和利用, 编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重点调查等重点工作任务,还提出“加强省、市、县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和整体性保护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等保障规划做深做实的具体内容,体现出该规划战略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012年7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逐步提高面向公众开放、展示的水平,并将其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该规划强调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试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