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例6篇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功

望子成龙,不如教子成龙。决定孩子人生成败的不一定全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不能忽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的命运70%掌握在家长手中。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家庭教育问题,必须把家庭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一、在家庭教育中不应注重批评惩罚,而轻视了科学引导

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家长常向我们老师抱怨:孩子行为习惯不好,说、打、骂都不管用,真是气死人,实在没辙了。这就让我们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注重批评惩罚,轻视科学引导”的倾向。

从与一些家长的谈话中我们得知,当孩子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分数时,家长会很不高兴,训斥、打骂的行为是避免不了的。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也会表现出粗鲁的管教行为。当孩子有了个人意愿时,家长不认同时也会不理智地责怪孩子。这样一来,导致了一批孩子在与家长相处中说谎。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隐患。有这样一位学生,不知什么时候迷恋上了网上游戏。为了买Q币,他公然向家长谎称“老师要我们教一学期的学费500元”。家长没有多想,很快把钱给了孩子。没过几天,班主任老师在给家长发的短信上说:“今年学校免除学杂费,只收取水费、饭费共计280元。”这位家长看到消息后百思不得其解,忙给老师打电话说明了此事。老师批评家长应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后,再给孩子钱。家长这才知道自己过于信任孩子了,于是,对孩子又是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惩罚。结果导致该生与家长产生了对立情绪,离家出走了一天。后来家长找到了老师,老师帮他找回了孩子,并告诉她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施以暴力手段。家长虚心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半年后,这个孩子改好了,成为班级的一名三好学生。这件事提醒了老师们,人人都要把帮家长转变教育方法作为家访的重要内容。

二、要经常给家长洗脑,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人们都说养孩子难,其实教育孩子更难。教育孩子最大的难处是:父母如何在妥善处理孩子饮食起居、接送孩子上下学、督促孩子写作业等琐碎的重复性劳动中渗透给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和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给家长洗脑。首先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研究发现,孩子成长具有以下规律:在十岁之前有一个崇拜父母的时期,在他们的心中父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说什么都对。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家长应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这是最佳时期。而从孩子十岁到十三岁是他们对父母的怀疑期。这时,父母对孩子在各方面都应该采取民主的作法,否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为今后的家庭教育埋下隐患。例如,孩子在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问到你,你一定要与他商议解决问题。不要以家长自居刚愎自用,更不要训斥孩子。十五岁到二十岁是孩子对父母的轻视阶段。他们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只会唠叨。他们崇拜的是明星级的偶像。这时,家长要像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事多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教育才能有效。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只有持久的爱、持久的关注、持久的沟通,才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才能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2

校外教育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校外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步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校外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校外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一、校外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素质教育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学校学历教育相比,校外教育在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校外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率等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

1.校外教育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符合时代特点的专业特长培训、组织显著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

校外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特长培训,组织丰富多彩和显著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舞蹈、绘画等传统项目的培训必不可少,但也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开设机器人、跆拳道、主持表演等符合时代特点的专业培训课程。组织科学考察、迎奥运、快乐军旅夏令营、儿童用品置换大集等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符合时代特点、新颖的专业特长培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和成才之路,符合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关心国家时政,学习理财知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校外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校外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培训工作中,可以大胆引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游戏、小品表演、音乐等教学形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教室的布置,教具的使用,学员与教师的角色关系方面都可以进行积极的探索,采取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有别于学校的全新学习模式。

二、校外教育是提升和发展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大课堂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李岚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在谈教育的变化时指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不再认为智力因素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校教育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已经很难再顾及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这就为校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区别和差异,校外教育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让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对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在日常的培训和儿童活动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如组织儿童出国,赴香港、北京等地的夏令营活动中,带学生来到大使馆、会展中心、天安门,让学生观看飘扬在异国的五星红旗,观看升起在香港的五星红旗,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同学们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同时,心中会自然而然地升腾起炽热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走进工厂,来到农家,体验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组织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培养孩子热心公益事业,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2.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学校教育强调统一和规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而校外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特长培训和活动,充分展现儿童的个性,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和活动。

孩子来到校外教育机构,专业特长的选择,特色活动的参加都自主决定,具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择权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十分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展示和形成。

3.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求每个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校外教育可以针对独生子女娇气重、缺乏吃苦精神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如带孩子们走进军营,观看部队官兵的训练,体验军营生活,带领同学们来到革命老区,学习先烈的事迹,感受农家子弟在艰苦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发愤读书的吃苦精神等,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们的意志品质。

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还抱有什么希望呢?自信心是走向成功很重要的素质。校外教育机构在日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正面激励中强化自我认知,十分有利于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

三、校外教育是锻炼儿童能力的大熔炉

传统教育方法的一个弊端就是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校外教育在锻炼儿童的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1.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儿童具有学习的兴趣,也就具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许多电脑方面的奇才都是“玩”出来的,这就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在日常的培训和活动中,要把注意力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要只注重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如在英语夏令营中,不应只考虑孩子记住多少英语单词,学会多少语法知识,而应着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到学英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3

由此,要实现社会平安就难免得谈及——也根本无法回避——青少年的权益保障及教育问题。何况在当今这个注重“人权”,关注发展,提倡“法治”、“德治”的时代,作为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人类文明的未来的青少年,其合法权益及教育问题更应当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焦点。

说到这儿,笔者不由想起了一个案例:在某中学附近的几个旅店里,几个十四、五岁的男生受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女生的指使和帮助,数次了同校的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女同学,其事由是那个女孩子品学兼优、人缘又好,还是学生干部,太招眼。

按常理说,对于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期间;从生理上说,这应当是个如花的季节、正当生长发育、茁壮成长的阶段。而正是这么一群本应天真无邪的孩子,却做出了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确切地说是触犯了国家的刑法条款。在我国刑法上,除了那个教唆、帮助犯罪的女孩儿外,其余的刚达到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年满14周岁,有故意杀人、抢劫、等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这些花季少年的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那个十三岁女孩子说:只是为了教训她(受害者)一下!其他的男孩子也如是说,还说他们是从影视、录像上学来的,当时只是感觉“好玩”而已。他们是“好玩”了,不过等待他们的将是刑法制裁或强制管教;而那个受害的女孩子则从此步入自我封闭、神经几近失常的生活。更令人感到痛惜的是:至始至终,受害女孩未将事情报告校方或是讲给家里,只是一味的忍让。

为什么受害当事人在受到如此残忍的伤害后不敢反抗,也不敢揭露他们呢?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学校在孩子的身心受到如此大的摧残后却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变化呢?为什么那些家旅店会在没有任何证件的情况下就随意给几个孩子开房间呢?为什么听到房间里有呼救声却无动于衷呢?这些问题又反映出了我们在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行教育过程中的什么问题呢?

震惊、痛惜之余,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如何预防、制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如何真正有效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笔者以为其合法权益中最主要的是要受教育权,如何完善目前的素质教育?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上仍存在漏洞。虽然现在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却是偏重于技能的全面性、知识的广泛性和应用的灵活性,对于道德教育方面有点过于走形式化,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平衡状况。虽然提高了孩子们步入社会后,工作上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却易出现精神空虚,当他们想去寻找精神支柱时,就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擒获,或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或是自己走上不归路。上面那几个实施侵害行为的孩子不过是个特例,他们只以为这样“既出了气,又好玩”,而置受害人的伤害和感受而不顾,置道德与法律而不顾,准确些说他们根本就是法盲。

第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不够,从而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巩固。上例中的那个受害的女孩子不敢对不法行为进行斗争或是揭露,就是事情发生后便不知所措,心理素质达不到,从而继续事态的恶化。在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从“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到安徽巨贪的尹西才案件,还有各高校里面屡屡传出的学生自杀事件等等。

第三,对青少年性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方式的不恰当,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性充满好奇,一旦有机会看到网络上或者影视上的有关内容后,由于没有形成完全的辨别是非能力,便可能去模仿,甚至走上歧途。

第四,家庭教育的溃乏。现代家庭尤其是在城市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么从小被四周的人呵护、溺爱,自理能力差,信赖性、攀比心、虚荣心自尊心都较强,不懂得尊重自己与他人;要么,或是家长忙于其它事务,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的则交于长辈代管,或是感情生活不合甚至离异,使孩子的心理无形中受到伤害,心灵上产生阴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第五,普法力度的欠缺,导致青少年甚至公众的法律常识不足,维护自己、他人和国家权益的意识淡漠,对于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辨别不清,不然案例中那个男孩子不会在数次对受害人进行后,居然会说出“好玩”的话来。

最后,影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的管理力度不足,使它们倒是充分地利用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只要有获取经济效益的可能,什么健康内容、什么危险时段(未成年人易看到的时段),尤其是近段,各电台不约而同地大肆地播放输入生日、姓名等发短信至ⅹⅹⅹ(台)测运势、命运、爱情之类的广告。而现在的孩子们对这些媒体信息接触的可能性比较大,次数也很频繁,再加上不能很好地分辨是非,所以受到的影响也不逊于家庭、学校的所施加的影响。

综上,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及社会所提倡和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针对青少年的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结合时代需要,对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切实的改革,全面、充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如重新调整教育内容的比重,采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培训系列,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度健康的性教育。在教育的方式上,我认为最为有效地就是现身教育法或自身教育法。现身教育法是指教育者以其自身的经历对应受教育者进行相应教育;自身教育法就是指以受教育者中所出现的不良现象或优秀事迹对相似人群进行相关教育。另外,还需提高教职工自身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其次,号召公民注重家庭教育,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不要只是一厢情愿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到校方,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首先要“正其身”、“慎其言”,但绝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要在把握基本道德的原则下给孩子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4

一系列的教育规程,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首先是“望子成龙”型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位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就会上天,是虫就要入地,有这样心态的家长也为数不少;第三类兼于两者之间,对孩子的学习抓一阵,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现象在孩子的后期教育中尤为明显。各种心态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比如家长的“望子成龙”本身是一件好事,他能大大促进学校教育地发展。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过火了,就会阻碍教育的进程。我们先不妨看看现在幼儿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幼儿园,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家长选择的余地很大。那么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等等,但更多的家长还是在选择哪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识字多,会做算术。他们总是认为多教字,多做算术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到了大班,很多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写字了吗?”“今天学了哪个拼音?”,家长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学生。

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认字,写字,算术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现象,我们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5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范文6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得不到父爱和母爱,性格孤僻。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造成了他们心灵的扭曲,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监护人疏于管理,致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十分担忧,值得全社会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令人担忧



我是一所农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我班共有学生22人,留守儿童竟有20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造成了地域的差别。孩子们的父母在家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子女教育、家庭生活、家庭建设、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家庭为此早已背上沉重的包袱。于是,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或留在家中,或托付给亲友,背井离乡,纷纷加入了打工大军的行列。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就出现了近年来数量急剧上升的留守儿童。 

这些留守儿童有的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和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大人们整日忙于农活、家务。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只是将他们送到学校,接回家中就完成了任务,有的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校干一些什么,成绩如何。我走访了许多老师,了解了他们的精神状况及学习情况,深深地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 

1. 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们扭曲的心灵

人们都说“隔代亲”,这话一点也不假。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远远胜过对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竭尽所能,甚至是无条件的满足。他们对这些从小就远离自己父母的孙子、孙女们更是疼爱有加。零食家中不断,上学再给几元零花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整天想着钱,发展到后来不给钱不上学,不给钱不走路。花钱如流水,一旦钱不够花,就想办法借、赊。过起了超前消费的生活。为了还账,他们偷家中的钱。一位五年级的男同学有一次竟然从家中偷来一百元钱还账买零食。一位六年级的男同学寄养在外祖父家,将父母给的一千多元生活费偷来,时隔不久又将上千元的存折偷来,幸好不知道密码才避免损失。有的家中没有钱,他们就敲诈小同学。 

过分的溺爱还表现在生活上,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爷爷奶奶们整日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开小灶。本来就挑食的孩子们根本不管老人们的良苦用心,不喜欢吃的不开口,自己喜欢的不给别人吃,处处以我为中心,吃独食。有一位初一的女生,因饭菜不合口味,竟将盘子甩了,并指着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狠狠地说:“你给我听着,爸爸妈妈寄回来的钱是给我花的,我想怎样花就怎样花,你们管不着。”气得奶奶含着泪水跑去买回卤菜将就着孩子吃下了这顿饭。 

这种过分的溺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造成了孩子们的自私、贪婪。扭曲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

2. 爱的缺失,导致了孩子们孤僻的性格 

上学放学家长接送,学校有老师关爱,家中有父母呵护,受了委屈可以像爸爸妈妈诉说,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向往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一些对留守儿童来说,简直是太奢侈的愿望。虽然他们都有父母,但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一年只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几天,通几个电话,甚至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留给他们的是对父母无尽的思念和对家庭的渴望。我班有一位女同学,天真、活泼、大方、开朗,学习成绩优异。自从父母外出打工后,上课两眼发呆,下课趴在座位上不和同学玩耍,整日闷闷不乐,成绩一落千丈。 

有的虽然父母只有一方在外打工,但留守一方整日为生活操劳。忙不完的农活,干不完的家务。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谈心。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了。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更有甚者,他们夫妻常年分居,留守一方心系两头,本来心情就不愉快,再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气。轻则一顿臭骂,重则一顿毒打。这样,孩子精神上很孤独,心理上很容易和父母产生距离感。时间一久,多数孩子对家庭缺乏安全感,内向、孤僻、倔强、胆小、自卑,不愿与人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

3.疏于管理,养成了孩子们不良的习惯

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长期在外,亏欠了孩子的很多。每到逢年过节回家团聚,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总是忘不了给孩子们补偿。赶集市、逛商场,买零食,买玩具,买衣服。大一点的孩子买东西要品牌。他们都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就连有的孩子要mp3、mp4,甚至有的孩子要手机他们都欣然同意。他们认为,自己在外面挣钱,就是让孩子在家吃好、穿好。大多数家长的宗旨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临走前,他们除了留下充足的生活费用外,有的还偷偷塞给孩子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的零花钱。认为这样才能弥补对孩子的亏欠,走的才心安理得。 

还有的家庭由于居住条件偏僻,离校较远,干脆就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加入了陪读大军。他们除了服侍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外, 整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 渐渐地就混

迹于娱乐场所。开始小玩,逐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蹲在麻将馆、室,就连接送孩子的任务也交给了别人。孩子放学回来,只好在麻将馆前徘徊,等候家长散场回家。真是有家不能回,有作业不能做。有时连中餐、晚餐也都和大人一道吃在麻将馆。孩子有事嫌烦,问作业嫌吵。只要孩子一来,马上就会递上几元钱说:“去去去,别来烦我。”只要孩子不打搅他们打麻将,要什么都行。放任孩子。有的打牌赢了,十元、二十元的给孩子“彩头”,输了就在孩子头上出气。搞的孩子看他的脸色行事,整日提心吊胆。他们很少从心理上、情感上去关注孩子,教育孩子。疏于对孩子的管理,逐渐养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严重的妨碍了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

4.家校脱节,形成了孩子们教育的空档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同时又不懂得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他们都认为在家只要给孩子吃饱穿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不出事就行了。把孩子送到学校,培养和教育孩子是学校应尽的职责,能否成才,就靠老师和孩子自己了。 

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实行奖励是提高他们学习成绩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就对他们明码标价:考100分20元;95分10元;90分5元。刚开始还很灵,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真高。渐渐地,孩子考到相应的分数,回家后,拿着试卷理直气壮地伸着手对家长说:“给钱!” 

再后来,孩子考不到相应的分数,就想办法改分数要钱。家长们根本不到学校了解情况,见分数就给钱。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方法对头。 

家长几乎不会主动打电话给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其他情况。而学校老师也很难与家长联系得上。出现了学校教育一头热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