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例6篇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1

一、对家园共育的认识

所谓家园共育,就是由家庭和幼儿园携手完成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母校,但是要良好的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单靠家庭这一方面是不够的,家长也不能认为对小孩的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把所有教育孩子的事交给幼儿园就不管了,这是需要两方共同完成的。而且家园共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还包括育家长、育老师。

二、家园共育中教育策略一致性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1.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的矛盾

(1)家庭送孩子上幼儿园和幼儿园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同。家庭是侧重于对孩子技能的培养,认为孩子接触社会过早,进而忽略了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而幼儿园则是关注孩子身心全面的发展,对有特殊技能的幼儿也会给予重视,对其进行特别培养。

(2)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教育的内容有差异。家庭教育只看重幼儿对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多少,并把幼儿在幼儿园所学到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幼儿园教育水平的高低,这会导致某些幼儿园为了符合家长的要求而改变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

(3)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方法存在差异。幼儿教师一般都是经过培训的,他们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往往知道幼儿阶段的“自我中心”特点,重视幼儿的兴趣培养,让幼儿在主动操作中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与同学、老师的接触中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而家庭在教育上从成人的观点和立场来培养幼儿,使幼儿教育偏向成人化。

2.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

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都在忙事业,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现代社会更新速度快,老一辈对现代社会的高要求、高标准还无法接受,导致他们的价值观、生活习俗、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父母存在一些差异,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利的方面表现在:对孩子溺爱,以从前的教育经验去教导孩子,没有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教育。由于老一辈对孩子的溺爱,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一一被老一辈应允,这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从而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想教育孩子,老人又会去袒护孩子,年轻的父母肯定不想违背长辈的意愿,这又会使部分孩子有空子钻,导致孩子变得更加任性,不愿被人管制。

3. 父亲和母亲的亲子教育存在矛盾

一般父亲比较严厉,母亲比较仁慈,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会有分歧,如果一方表现严厉,而另一方对孩子娇惯着,这会使部分孩子有空子可钻,觉得做错事有人保护着可以不受罚,进而使孩子变变本加厉,做事情没有节制。

三、解决策略

1. 家庭与幼儿园一致性的解决策略

(1)家园之间进行相互了解、沟通。家庭与幼儿园之间首先要进行相互了解,家庭要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幼儿园也要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然后就是相互沟通,双方要经常进行沟通,使教育幼儿的目标达成一致。幼儿园要如实地汇报幼儿在园学习的一些情况,家长也要向老师反映家里对孩子有影响的事,双方要充分利用接送孩子碰面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配合,防止部分孩子调皮捣蛋,乱钻空子。

(2)幼儿园积极开展家园共育的活动。幼儿园应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学习生活的情况,也让家长说说他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使家园共育一致性更有效的实施起来,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安排;教师也要去幼儿的家庭走访,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并汇报孩子在园的情况,这时也可以让孩子在旁边,给其适当的赞扬和指导,让孩子知道老师不是来告状的,这更有利于促进三方和谐发展。

2. 隔代和亲子教育一致性的解决策略

父母要和老人进行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性,要做到父辈家长为主,祖辈家长为辅。父辈家长要经常和老人说说现代教育的目标,可以跟老人一起听听对孩子教育的讲座,还有读一些书刊等,使老人慢慢认识到新的教学思想。当父辈家长发现老人的教育方式不对时,要进行委婉地纠正。老人们也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了解溺爱的坏处,将爱与教育相结合。亲子和隔代协调一致的教育,才会使孩子矫健有力的成长。

3. 父母亲教育一致性的解决策略

当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差异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对方顶撞,以免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可以在事后两人再进行交流,否则会让孩子学会钻空子。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不信任感,只有双方教育一致,孩子良好的习惯才可以形成。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2

当前,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众多的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如果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处于主流视野之外,是不利于他们家庭自身和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但同时,也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有利于增加城市社会的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稳定以及自身的素质提高,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作为江北区一所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80%的公办学校,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和无数事例都告诉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关注和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因其家庭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独有功能,对孩子成长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出发,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情况的全面研究并予以有效指导。我们从“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对策研究”、“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学习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智慧性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单单靠学校一方来开展教育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行为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和家庭教育的弱势地位出现不对称现象,(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均来自好家庭教育。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十分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问题,因其家庭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独有功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出发,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情况的全面研究,必须注重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必须注重家校教育结合形成合力的研究,才能达到家校教育共同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政策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也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些教育政策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护。

(二)理论依据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出:学会向孩子学习,家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是孩子学做人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人有自己的感受性,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影响?,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亲子教育是朴素的,表现为人类天性中就有的爱和责任,是无意识的,自发的。亲职,却是有目的、有计划,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对孩子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不仅仅是抚养。

(三)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各级政府和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也是研究刚刚起步,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家校教育模式,少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上,或者是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等开展研究的,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方法及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策略究基本没有。中国民主促进会重庆市渝中区委科研课题组开展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环境缺乏;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能力欠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内容单一;家庭沟通欠缺,与学校联系少;社会关注不够等进行调查并提出加强政府行为、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的对策建议,只是对调查结果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基本未涉及学校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实质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实施过程(简略)

(一)创新意义

通过进城务工人员子家庭教育策略研究,促进家长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能让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当地学生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全面提高外来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城市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从而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研究假设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是以儿童和儿童家庭为本的一种教育。

2.进城务工子人员女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教育的“走向”及家庭教育对策。

3.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孩子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双向交流和支持的机制并制度化,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亲师教育;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20

一、问题提出

1. 家校联动的现状

“现在家长太难缠了,自己孩子不管,还对老师要求挺高的”“明明孩子不懂礼,家长不教育孩子,还责怪老师没用心教”

“――老师说

“以前,班主任说什么,家长配合什么,可现在,家长推门进来,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比你还懂教育的样子”“或者有的家长就撒手说,孩子大了,我们也管不了”

――班主任说

“现在的老师真厉害,动不动就请家长。孩子犯错了,我们家长也跟着受罚被留下,或被训斥一番。无论多忙,都得立马赶到班主任面前。”“我们文化不高,也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我们都满足他”

――家长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师、班主任、家长各持己见,各自有理,三者之间缺少联系沟通,互不理解。这是源于我们传统亲师教育,家校联动的局限性:

(1)家校联动内容的片面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学习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心理健康及个性需求。

(2)家校联动单向化。家校联动过程主要由学校和教师单向通过短信或家长会向家长通报情况,家长被动接受,极少数家长主动和教师讨论孩子情况。

(3)家校联动方式单一化。家校联动方式单一,主要是家长会形式,且任务型较多,缺乏计划性和课程化,随意性大。

(4)家校联动缺少一贯性。家校联动时间上随意,内容上缺少连续性、一贯性,虎头蛇尾,未能合理规划。

2. 家校联动的误区

不少家长认识不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往往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自己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就行。至于教育,那时学校的事,是教师的事。还有不少家长本身学历较低,家庭教育缺少计划性、目的性,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放任自流或简单粗暴的打骂。家庭教育又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相互补充的重要途径。无论哪一方薄弱,我们的教育效果都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在学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作为班主任,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联动,开展亲师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补的优势,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学校沟通的渠道,寻找合作方法多元化,优化家校教育合力方面做了许多实践探究,形成切合班级实际的家校合作教育的常态化有效策略。

二、家校联动常态化策略

1. 建立班级家校联系本,适时交流

“同学说――教师说――家长说”的“三说”联系本是亲师沟通的良好渠道。每周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时沟通解决。联系本除了学生记载作业或提醒事宜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把对学生的关心、期望、鼓励、评价写在联系本上,让家长、教师、学生三方互相了解,及时跟进引导改进。教师利用家长会指导家长写评价语,语气要诚恳,字迹工整,表达内容清楚、简洁,以赏识为主。教师反馈“多报喜,巧报忧”,尤其涉及到孩子隐私或自尊时更要讲究策略。

2. 电访、面访、书访等家访形式,多角度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多方位与家长沟通

电访,即教师通过电话向家长交流在校情况,交换教育意见。电访较之面访,更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真实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电访还方便跟进学生改进情况,追踪面访效果,与面访互补。电访时应无法判断家长表情,所有感情来源于声音,无论家长声调语气如何,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讲究说话策略,讲究说话的语气、语调。

书访,即通过书面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学校情况或学生情况。主要是问卷调查(围绕班级近期问题,确定主题,制定问卷,了解家长看法,收集家长意见,进而改进问题);喜报、表扬信(及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各级各类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及r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告家长书(发现学生问题,防范与未然,及时告知家长,早发现,早配合,早解决,并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思考改进措施);联系便条、书信(对个别特殊情况的学生,采用单个便条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形式多样,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定。

书访形式一:家长委员会建议及家长进课堂互动

书访形式二:告家长书、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面访,即教师和家长、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三方会谈”,可以是教师到学生家(家访),也可家长主动到学校(校访)。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谈,开诚布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能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家长坦诚表达自己的教育期望,让学生了解家长苦心和教育目标;教师和家长交流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途径。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努力,促学生改进自我,健康成长,也助家长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面访内容根据学生情况确定,可以是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长教育理念等的了解性面访,这个适用在新生入学前或入学后一两个月;也可以是对于班级学困生及行为偏差学生的不失时机的鼓励和警醒的鼓励警示性面访;还可以是孩子生病或遭遇重大事件后安慰性面访,稳定学生情绪,鼓励其乐观面对,给予必要帮助,拉近学校和家长距离,取得家长信任;也可是孩子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与家长矛盾冲突时的协调性面访,开导学生,稳定情绪,劝导家长,增进了解,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案例一:了解性面访

学情观察:沈××,安静少言,面带忧郁,难得见到笑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各科作业丢三落四,不愿做作业。家校联系册交流中了解到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忙于生意,交流较少,妈妈脾气急躁,碰面交谈易产生冲突,周末常常一人在家看电视或在妈妈店里帮忙、做作业。入学调查表上只有母亲一栏填写,猜测单身家庭孩子。

家访实情:沈××小学三年级前父母在外地做生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脾气急,常和奶奶吵架,甚至有时还动粗;父亲好酒,闲时常和朋友喝酒打牌,酒醉时,母亲也遭受暴力。四年级时父母离异,妹妹随爸爸生活,她随母亲在镇上租房生活,学校也从老家小学转到镇上,母亲开始单独打拼。六年级时,母亲生意有起色,买了新房,生活相对稳定,但母亲也更忙,同时继父也进入她们的生活。孩子在情感上对继父有一定的依赖性,继父也是再婚,和母亲组合家庭后,因为性格爱好不同也时有冲突,孩子仍是缺乏安全感。

应对策略:孩子渴望父爱,且对继父有一定依赖性,平时交流较多,继父较喜欢看书,所以肯定继父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争取让继父能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生活管理方面多多关注,妈妈脾气较急躁,要尽量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保持电访,与母亲交流孩子学校和家里情况,适时和孩子交流,疏导孩子内心症结,并提醒孩子母亲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父母双方表示愿意配合,孩子第二天也留言给我:希望我能成为她的心理老师,不要放弃她,她会努力改进。我真诚回复孩子的请求,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也格外关注她,鼓励她,用真情渐渐解冻她尘封的内心。她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学习也渐有起色。

案例二:警示性面访

案情叙述:袁××,小学六年,转了三所学校,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专注度差,自我监管能力差,学习上丢三落四,教师询问一切问题均能以“我忘了”我不知道”避之。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关注内容单一,学习上考差了,轻则责骂,重则暴打,认为孩子学习差“丢面子”,不愿到校和教师交流。平日里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生活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非常宠溺。孩子脾气急躁,个性好动贪动,思想单纯。初入学时肯学向上,父母把其送入校外培训机构,结识了高年级后进生和校外青年后,喜欢闲逛不做事,甚至参被人利用“跑腿”,传递不良“信息”,学习兴趣急剧下降。早上过早到校,抄袭同学作业。

应对策略:提前约好家长,登门家访,强调“失控式”放B对孩子的危害,让家长明确,关注孩子思想变化胜过关注学习,强调初中同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希望家长能更加关注孩子交友情况和心理需求,能把自己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挑起,而不是简单把孩子推向校外教育机构,以求“眼不见,心不烦”。贴心的理解孩子目前处境,深入孩子内心,用娓娓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同班同学积极转变的实例引导孩子学会和家长相处,学会和家长合作,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让孩子体悟到教师和家长的用心良苦。激励孩子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再三强调教师们不愿放弃他,希望能帮他积极赶上大家,以此增强孩子自我改正的决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根据孩子爱运动的特点,任命其做“体育委员”,培养其责任意识,鼓励其发挥自己特长积极参加空模和海模训练,让其体验成就感,时刻关注课余生活交友结伴,适时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里。总而言之,批评和激励兼而有之,严厉和宽容相生相伴,“软硬兼施”,以柔情感化孩子内心,用规则引导孩子行为。

案例三:慰问性面访

案例叙述:唐××,积极向上,集体荣誉感强,踊跃参加校运动会。运动会跳高比赛时,决赛时身体不适,教师劝其弃权不参加了,可他仍坚持要争取夺冠,在越过竿时,重心不稳,人侧身摔倒,不慎肩胛骨骨折,急送医院,诊断后需休假一个月静养治疗,孩子和家长着急学习进度落下,跟不上。

应对策略:带着大家的签名祝福主动及时登门慰问孩子和家长,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抚慰家长的伤心,并带上班级同学,及时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他进行指导,并交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方法,定时给家长和孩子电话了解其所需,及时作出妥善安排。家长和孩子心中的顾虑在教师和同学们真诚相待中渐渐消除。返校后,针对其薄弱之处又加以巩固,孩子感受到教师、同学的热情和温暖,很快融入了班级生活。

学生成长过程变化万象,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动向,及时发现隐患,合理采用电访、书访、面访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

3. 校讯通、微信、qq等现代技术助力教育,增进家校联系

(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资讯、学生家庭实验交流、学生发表作品共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校讯通”的开通、微信群、qq群的设置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班级建立家长微信群,学生qq群,家长学生交流平台划分,可以避免敏感话题相互影响。它们实时反映学生动态,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创造了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最大限度、最优化地发挥了教育优势。通过这些现代通讯设备,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学生考勤;学生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及时和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将孩子在校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给家长温馨留言,上传科学合理的教育文章或教育心得、心灵疏导,也可给家长节日问候、气温天气变化及出行安全提醒,告知家长假期合理安排作息的方法,拉近家长和学校距离。班级要事,表扬公告,家校共知,在教师的带动下,家长们也开始关注教育,并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或阅读的教育书籍、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读”联动讨论。

4. 专题性教育沙龙,主题化家长会,共商学生阶段性问题,共解家校教育之困惑

家长会是邀请家长到学校,教师要根据近期班级通识问题进行梳理,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班级近阶段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集体工作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对于部分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家长会会前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争取“开一会,解一问,长一技”,即解决班级一个共性问题,增长家长一种教育技能。家长会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式、交流式、展览式、表演式、会诊式等,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及教育任务而定。

(1)“亲子沟通”及家校急救知识学习主题式家长会

案例:

三、搭建家长教育平台常态化策略

1. 依托家长学校,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了解教育资讯和动态,掌握先进教育方法。

定期开设家长学校课程,根据家庭、家长实际,确定交流话题,如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孩子变化特点及对策、如何营造良好家庭读书氛围、怎样和叛逆期孩子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成长与成绩的关系等。邀请社会家庭教育专家开设讲座,或有教育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鲜活的材料,使家长们掌握相应的教育家庭教育知识。

2. 印发或微信共享教育资讯和动态,了解当下教育教学趋势和先进教育理念

学校、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印发相关教育文章或教育资料,如安全自救措施、交通出行文明、学生家长沟通之艺术、优秀教育故事、先进教育思想等,印发班级各种条例制度。借助微信群发教育新闻或教育新鲜资讯,如中高考考试内容变化、八年级分水岭怎么度过、重视孩子能力还是重视孩子成绩、好学生成长经验是什么、中高考状元的成长经验……各路鲜活教育资讯早知道。

3. 利用学校家长开放日,开设亲子课程,增进家校联系了解

诚邀家长到班级体验学生“一日生活”,了解教师上课情况和孩子听课情况;了解班级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欣赏学生作品和学校近期教育教学成果;给予学校建设性意见等。

开设亲子课程,在和谐的亲子活动中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了解、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亲子交流氛围,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交流障碍和矛盾。

4. 班级家L委员会,协同合作,宣传、监督融为一体

家长委员会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及家长对班级工作评价,定期与班主任反映,并协同班主任共同研究对策。宣传班级管理相关动态,监督班级管理、收费情况。

四、结语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升华;只有家校常联系,教育才有一致性。总之,学校和家庭始终一条心,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凝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虽然实践研究过程受益不少,但关于亲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发,亲师教育方式方法仍需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 ,王 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3] 丁 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2004(2).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关爱品质;重要意义;缺乏原因;实施策略

今天的教育肩负着明天的希望,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明天生活得更美好,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关爱他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是学校道德范畴教育新的生长点。

一、培养学生关爱品质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很容易成为家庭三代的核心,养成骄蛮任性的性格。一些孩子甚至学会了用各种手段来要挟自己的家人。这不仅导致学生之间频繁发生冲突,学生与家长之间也时有对抗产生。人们在寻找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时,往往会指责教育的缺席,其中儿童期教育的不足尤为凸显。所以,关爱品格的教育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阶段中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在此时期能够奠定儿童正向的品格发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无疑是送给孩子最重要的一生受益不尽的能力,所以关爱品格的培养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缺乏关爱意识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关爱意识的土壤

当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爱我们,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整个社会落后,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幸福。

(二)我们的家庭极少教孩子关爱别人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的家教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对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形成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畸形人格。

(三)当前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方法制约

学校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填鸭”式的知识教育使学生缺少关爱之心,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关爱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关爱意识。

三、学生关爱品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家庭生活――榜样示范,爱心熏染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中影响孩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孩子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父母平时要多关心和尊重孩子,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父母要孝敬长辈,通过榜样效应营造一种融洽的氛围。

(二)学校教育――言传身教,多方渗透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学校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有博大的胸怀,自己心中充满爱,爱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契机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心”行为教育,把“爱心”行为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在享受关爱的同时,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在学生的心灵播散一片爱的阳光。

(三)家校携手――搭建平台,积极沟通

家校同步是关爱品质培养的重要策略。目前,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兴趣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往往导致孩子人格的缺失,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才更适合自己孩子的问题困扰着家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专家开展讲座等形式为家长解决自己的教育困惑,并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加快学生关爱同伴、情感社会化的进程。

(四)社会课堂――走出校门,亲近自然

关爱教育不仅要学生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同伴,更要让学生成为心中有“大爱”的人。“大社会、大自然都是活教材”,让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是培养学生关爱品质的又一策略。例如,我国许多传统节假日蕴涵关爱层面的意义,可以成为开展学生关爱活动的契机。如,“老人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送节目、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交流情感,获得拥有一颗爱心就拥有快乐的体验。

关爱品格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合力。唯有将关爱品质有效地渗透、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用心去浇灌,并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5

关键词:课间游戏活动;大班幼儿;自主性;组织策略

短短的课间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向往的,但对于老师来说却是十分头疼的。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老师却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既要顾及幼儿的安全,又要顾及运动量,真是有点顾此失彼。如何组织好幼儿的课间游戏活动,让他们“适度地动”“有益地玩”呢?我们进行了《优化大班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组织策略的研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组织开展一些活动,从中寻找合理的策略,助力幼儿的积极发展,通过研究,初步探得一些策略。

一、资源筛选策略

课间游戏内容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课间活动的质量。于是在课题实施初阶段,我们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意愿,通过发放调查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讨论什么游戏适合在课间玩,什么游戏不适合在课间玩,爸爸妈妈爱玩的课间游戏是什么等。通过调查交流,我们筛选出了适合大班幼儿的课间游戏内容,如智力迷宫、拼图、魔方、七巧板、纸球纸棒、自制打地鼠、套圈等。另外,我们还把民间游戏引入课间,如挑花线、挑小棒、挤囡囡、编花篮、跳房子、丢沙包、抬花轿、斗鸡、石头剪刀布等。在收集到的游戏中,我们进行了合理而科学的筛选、取舍,力争做到既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又符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所喜欢和接受。同时,幼儿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也体会到:课间游戏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富有乐趣,参加课间活动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二、环境创设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儿童已不再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游戏,而是游戏的主人。应为儿童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能促进其发展的游戏环境。”只有立足孩子基础设置的环境,才是调动孩子本真的环境,亦能促进幼儿与环境在交互作用中获得自主发展。

首先在场地分配上,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以及游戏运动量的大小,把课间游戏分成室外运动类和室内益智类两大类。室外运动类有跳房子、编花篮、跳皮筋、套圈、绳子等;室内益智类有挑花线、挑小棒、石头剪刀布、拼图、迷宫等,这样的分类很自然地把课间活动的场地以及人员进行了分隔和分配,促使课间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兼顾室内室外,合理而有效地组织开展。其次,我们采用图示法、儿歌法等不同的方法,将各种游戏规则、游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中,把教育的要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幼儿自发的需要。比如,在“挑花线”的游戏中,我们将花线藏于“娃娃”的口袋中,进行活动的时候从口袋中取出,游戏结束的时候将花线对折两次后藏于口袋中,有序而整齐。在“跳房子”的游戏中,我们在教室外的走廊地面贴出了不同的“房子”,并在对应的窗户上贴出了不同的跳格子的方法,孩子们看着示意图,一个挨一个有序地进行。在“挑小棒”的游戏中,我们将规则制定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石头剪刀布、先后分清楚、一把一抓放、动静分得清、你我轮着来、一根又一根,比出挑棒小能手),这样就避免了幼儿游戏时可能产生的矛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合理的环境创设让规则与快乐渗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三、主题融合策略

经过实践探究我们发现,那些在室内能安静活动的小朋友都是有具体事情可做的,而那些走东串西的小朋友都是漫无目的地玩,难免会影响别人,制造事故。怎样让这后一部分孩子也能有事可做,不“惹是生非”呢?于是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自制了一些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玩具或材料,组织他们在课间活动时玩。由于主题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材料也在不断变化,这样就能持续不断地吸引幼儿投入课间游戏中。比如,在开展“春天的秘密”主题活动时,我们在自然角增加一些花生、大蒜、蚕豆等发芽类植物,并提供尺子、绳子、吸管等测量工具,让幼儿尝试测量,感知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还投放了《桃树下的小白兔》《小蝌蚪找妈妈》《种瓜》等故事图片或动物玩偶,供幼儿看图讲故事或扮演角色表演;另外还提供一些柳条等,让他们编手环、头环、项圈等。总之,把课间游戏与主题活动相融合,这些不断变化又方便取放的材料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四、家园合作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个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共同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课题实施阶段,我们也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我们精心筛选的、自认为适合幼儿开展的“挑花线”游戏,只有个别几个孩子课间拿出来玩,还有的花线全部是“摆设”。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好多孩子都不会玩。这种需要两两合作的游戏如果一方不会玩就进行不下去,而我们老师也难以个个去帮助指导。我们课题组成员就这个问题商讨解决:何不让家长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来唤醒课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呢?于是,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个“家长进课堂”的活动,把筛选出来适合课间玩的民间游戏内容列成一张“游戏课程计划表”共享给家长,邀请家长自己选择内容给孩子们“上课”。有家长、老师设计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民间游戏:挑花线”,通过观看视频、讲解示范、两两练习等形式,确实让许多孩子学会了。接下来的课间活动中,我发现玩“挑花线”的孩子比以前明显多了,还有的向同伴、老师展示新学会的“降落恪薄N颐敲吭驴展一次,并把游戏内容、玩法、活动照片等展示在“家长园地”中,这样的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家长关注与参与,更唤起了家长陪孩子玩的兴致。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孩子们比以前更会玩,也更爱玩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家长全身心参与进来后,唤醒了我班课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

“一日生活皆教育”,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但幼儿在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却是愉悦的,课间活动也蕴藏着无数的教育契机。我们只有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的立场,真正探寻出一些合适有效的组织策略,才能保证课间活动有序、自主、快乐地开展。

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语言教学活动;教师;有效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更是引导孩子的最佳方法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提问来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呢?这是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问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情,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幼儿的学习思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并且可以把这种能力传承下去,让幼儿从小就具备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幼儿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能否正常成长是父母最重视的问题,语言对幼儿发育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教学可以使孩子具有正确的思维,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能够用正常的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保持冷静的思维,在与人们交往的生活中,运用语言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幸福。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呢,下面进行简要说明。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具有合适的语言和词汇,更要有合适的表情和动作,这样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

(一)语气策略

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运用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舞台表演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动作和正确的语气,教师要求孩子上台表演的时候,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年龄,说明自己表演的是什么节目,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再让孩子进行模仿,那么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小明不太乐意表演,可以用温和的语气问:“小明,你愿不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收获的呢?”这样小明就会自己选择是上台表演还是默默等待,教师若是直接说:“请小明同学为大家表演。”那么他就是被迫的,就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进行表演,第二种就是难过地拒绝表演。通过这样有技巧的提问,就会转变事情的发展,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被尊重的。语气在语言中的使用就像是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样,所以,教师可以在提问中利用好语气的使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言策略

语言是文学中复杂的知识内容,里面具有很深的奥秘。教师要用合适的语言来引导孩子,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必须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要配有正确的提问方式,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往往也是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孩子们难免会发生冲突,会引起争执,如果有两个小朋友吵架了,那么教师既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又要调节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问:“你们怎么不高兴啊?”等待孩子自己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出来,而不能直接说“谁打谁了?”等,这样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产生了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以及孩子的自尊心是不是受到影响。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可见提问和语言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教师一定要考虑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绝不能因为言语使用不当留下阴影而阻碍孩子一生的发展。

(三)表情策略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匹配正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例如,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唱歌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根据所授歌词不同,让孩子们感受表情和动作的意义。如果这时有小朋友做得不好,教师可以同情地问道:“这句是不是有点难学呀?”而不是用斥责、无奈或反感的表情说:“你不会啊?”教师要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而不是鄙视和冷落,让孩子们懂得教师的表情是亲切的,充满关心和期待的。这样会使孩子们增强对教师的青睐,喜欢与自己的教师接触,喜欢听教师的话语,这样教师说的每一句才能进入孩子的心里,使孩子有较明显的进步。

有效提问的策略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提问的方式,配合正确的语言和语气,可以将知识与教学更好地贯通,使幼儿的发育与成长更加顺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与尝试,利用科学提问的方式体现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让孩子从小就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孩子从小就稳扎根基,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