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一、我国农村基层全科医疗卫生人才发展源由及现状

全科医学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北美,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推行全科医疗。它是一门发展较为成熟的立足于社区和农村基层,向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协调、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以美国为例,全科医师在社区提供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咨询和康复等基层卫生服务,使得常见病和慢性病一般在社区基层就可以获得治疗。再如英国,总人口5,740万中已有全科医师37万名,平均每位全科医师服务居民1,600~2,000人,大约90%的卫生服务由全科医师提供。

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全科医学,开始逐步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2011年6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同时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医疗卫生资源设备简陋,全科医生人才严重缺乏,人民群众在当地难以享受多层次、全方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而促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仍有待发展和改善。

二、明确农村基层全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农村居民在我国是较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能否开展并落到实处,是关系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关键内容。自新一期的医改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在逐渐加大,这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相对而言,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和人才建设仍是较为薄弱,后者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提高的“瓶颈”。

2011年卫生部等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基层民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来保证身心健康,是每位社会成员都应当享受的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为满足这项权利的关键就在于基层医疗人员的配备和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合格的全科医生的培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使得现实医疗水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因此,为解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加强培养能够了解农村、扎根农村、甘心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奋斗的合格全科医生人才,成为了改善农村医疗现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在新一轮的医改中,我国正在借鉴许多国家的可行做法和成功经验,提出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方向,即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的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这一模式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分工配合的诊疗模式,更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方便适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城市医院的压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

三、加强农村基层全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在新一轮医改的逐步进行中,进一步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促进符合农村需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生力量,着实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1.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

科学编制各级“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谋划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群众“获得感”。6月底前完成长株潭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受理环境改造,实现发卡全覆盖,用居民健康卡全面取代各种诊疗卡。

2.推动医改改攻坚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四同步”改革。

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医保、医疗、价格等政策统筹和执行力度,强化城乡医保差别化支付对推进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力度;调整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医疗服务价格梯度;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紧密型利益和责任共同体;推进基层医生和城乡居民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的形成。

统筹推进各项医改: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建立不同医保制度衔接互动机制,研究城乡医保制度整合方案;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3.医疗救助扶贫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向贫困地区延伸。

启动贫困县卫生计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向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健康卡。

4.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以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为重点,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修订《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完善配套衔接政策。

取消对生育二孩的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有机整合生育服务证、母子健康手册和儿童预防接种证等证件,落实母婴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咨询指导和服务项目。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儿童医院(专科)建设,扩大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加强儿科医生学历教育与专业培养,争取省内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招生,并努力进入国家队。全面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5.强化计生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的信息采集,加快实现县乡计划生育、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居民健康档案等个案信息交换。实现国家与省级计划生育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从今年开始,将早婚早育、未达生育间隔、终生未生育但合法收养子女且符合农村奖扶其他确认条件的三类对象纳入农村奖扶范围。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深化湘粤区域协作,拓展湘赣桂黔渝川等周边、多边省份的区域协作,启动环洞庭湖区域协作。

6.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安全。开展肿瘤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强化临床药事管理。

保障血液供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巩固血站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

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7.抓好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工作

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免疫接种。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尘肺病等综合防治,实施好重性精神病救治、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注重城乡居民饮用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和病媒生物监测。

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机制和及时预警,启动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

8.拖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促进社会办中医。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9.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养老、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建设省市县多层次、规模适度、各具特色、产城融合、上下协同的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一核心园区多基地模式。

推进健康制造。切实履行省政府赋予的推进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牵头责任。主动争取将湖南健康产业园区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争取倾斜支持。

10.加强人才培养及其他

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提高“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施特岗全科医师试点项目。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为重点,启动“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试点。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突出医疗服务业绩导向。

组织卫生计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拟制和修改,清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法治建设。

逐步实现监督执法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开展公共卫生、医疗和传染病卫生、职业病和放射卫生、计划生育等重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标准化管理。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武警部队疗养院是武警部队卫生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疗养院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明显发展。然而,武警部队疗养院建院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保障体系。与军队同类疗养院相比,综合效益不高、专业性不强等现实问题突显,很难满足新形势下部队健康需求[1]。因此重新审视和研究疗养院功能定位,正确把握卫勤保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点难点问题,跳出“接待功能增强,技术服务弱化”的怪圈,积极推进武警部队疗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非常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当前武警部队疗养院的服务保障现状及不足

1.1武警部队疗养院的现状武警部队疗养院担负着全部队师以上干部、艰苦地区支队团主官和基层英模代表的疗养任务,为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武警部队疗养院建设起步较疗养院晚,在人员编制上主要由干部、非现役文职人员和战士组成。除此之外,当前各疗养院的营房建设主要按照宾馆功能设计,而没有按医疗机构标准设计,使得医疗保障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存在的主要不足

1.2.1疗养区与行政区未分开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武警部队疗养院疗养区和行政区混淆在一起,没有明确划分。良好的疗养环境是做好疗养工作的前提,在当前模式下,疗养区独立性较差,疗养环境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对康复疗养员造成一定干扰。

1.2.2疗养方式单一化当前疗养方式以景观疗养为主,康复疗养所占的比例很小。由于当前武警干部疗养采取统一安排活动的形式,而景观疗养作为大多数疗养员都愿意接受的疗养方式,自然就成为每期疗养的主要方式。单一的疗养方式便于组织,有利于节约疗养资源,但是并不能满足所有疗养员的疗养需求。许多疗养员有一些文体爱好以及治疗需求,在单一的景观疗养中就得不到满足。

1.2.3健康疗养和康复疗养混淆健康疗养员与患不同疾病的疗养员在一起疗养,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实现康复疗养。如考虑到康复疗养员的身体状况,景观疗养计划就相应减少,这样的结果是健康疗养人员景观疗养不够,而康复疗养员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及有效的康复[2]。两者混淆的结果使健康疗养员和康复疗养员都得不到适合自身的充分疗养,疗养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2优化疗养服务模式的对策

2.1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做到疗养区和行政区分开加强疗养区管理,限制闲杂人员进入,保证疗养区相对独立,为疗养员创造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

2.2丰富疗养方式,均衡景观疗养和其他疗养方式的比例充分把握医务人员的特点和疗养首长的文化需求,发挥医务人员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疗养员入院时发放《疗养首长兴趣爱好调查表》,根据疗养员的需求和疗养院条件、气候、设备等科学地安排组织实施,以求更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通过组织舞会、影视活动、类及球类比赛、书画和摄影比赛、知识讲座等文体活动,实现疗养方式多样化,从而提高疗养服务内涵[3]。

2.3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好健康疗养及康复疗养健康疗养的工作重点是亚健康的防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疗养员中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较多,通过健康疗养使其在疗养期间完成健康体检、健康评价,并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长期受益。康复疗养主要针对患有各种疾病的疗养员,将康复疗养员按入院体检的结果及既往病史进行专科专病疗养,根据病情制订个体康复计划,按计划进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如理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疗养院应与体系医院或者当地部队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院诊治过程[4]。康复疗养是疾病治疗的延续,实现双向转诊,发挥医院和疗养院的协同作用,使康复疗养员发生的危重病情得到及时处置,使医院成为疗养院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通过与医院的协作,积极安排有疗养指征的病人到疗养院康复疗养,可进一步拓宽疗养院的服务保障功能。

3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培养人才、建立特色科室

3.1完善配套设施疗养院的医疗保障是以服务疗养为中心的,疗养中心任务决定了疗养院医疗安全的工作重点是增强院前急救能力以及提升康复科室的实力。要做好这两项工作,首先要加强相关科室的建设,其次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形成疗养院特色。要积极创造条件,更新设备,提供医疗保障及创新必需的物质保障,逐步开展疗养相关的科研工作,以课题带动发展,从而提高疗养专业水平。

3.2大力培养人才当前疗养院专业队伍人才比较缺乏,人才是构成疗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疗养院发展的基础。首先要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注重培养中青年疗养型技术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引进并用好有志于疗养事业的人才,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带来新思维、新观念,提高科室的创新能力,促进疗养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医务人员更新知识,成为具有以疗养专业为主的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务人员。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提高疗养院的服务水平。

3.3建立特色科室在完善相关设施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紧扣部队和市场需要,集中医疗骨干力量,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重点专科。依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驻地医疗机构技术优势,及时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积极争取武警部队甚至全军、全国专业课题,以课题为牵引,明确专攻重点方向,形成先进的疗养理念和方法。

总之,通过以上做法,不但强化了疗养院服务功能,而且可以开展一些对外有偿服务,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更新诊疗设备,吸引优秀人才队伍,使疗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疗养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建水.浅析武警疗养院的建设与发展[J].武警医学,2005,16(5):395-396.

[2]尹宝玉,刘维会,张宏帅.贯彻以人为本 改进疗养院服务保障方式[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3):208-209.

[3]曹建平,刘燕敏,潘淑君.疗养院应重视疗养文化建设[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5):295-296.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医院发展的步伐。

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与本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主动寻求、探索医院发展的新的思路、新的途经。深入挖掘潜力,主动创造机遇。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朴实勤俭办院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强化管理、理顺机制,深化医院改革。

我们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制度的建设,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要建立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额,不断畅通服务流程,搞好医疗服务,最终实现让病人满意这一根本。

3、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拓展业务范围,打造特色专科。

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医疗业务范围的拓展,离不开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项目依然放在专科建设和专科特色建设上面,用特色专科去拓宽市场,用特色专科去服务患者。加大特色专科规模建设,力争使其成为襄樊乃至鄂西北的品牌医院20xx年度工作计划医院20xx年度工作计划。

4、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医院通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一批专业人才队伍,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更为突出。我们的人才队伍还不够强大。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把培养重点从个别学科带头人,转移到优秀中青年骨干;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院内培训班的内容要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实践操作性,多方位多途径促进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医院20xx年度工作计划文章医院20xx年度工作计划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医疗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89-03

一、临床专科生就业现状

以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我院2013届临床专科毕业生共223人,其中临床社区方向191人,临床预防方向32人。截至今年九月份164名学生就业,其中72人考取专升本,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有23人,在医药企业的有32人,在事业单位29人,其他单位的8人,就业率为73.5%,95%的同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提高学历水平是临床专科毕业生面临的两个任务。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不同选择。已经就业的学生,有的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有的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参加成教临床专升本的学习。还有的暂缓就业,全力以赴认真准备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

二、临床专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自2004年我国第一批医学速度类本科、专科扩招起,医学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下占了61%,目前多数医院偏重招收研究生或持有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证、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因此,接收临床专科生的医疗机构少之又少,只有乡镇医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自身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处于医疗“金字塔”底端的临床专科毕业生,在缺乏从业经验、学历水平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就业较为困难。

(二)招聘单位医疗条件有限,待遇普遍偏低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选择偏差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缺医少药,而城市和大医院竞争激烈。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使各大医院、医疗机构的自增加,加之可供选择的医学毕业生增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的医院为了提升员工质量,把门槛都提到了硕士以上。除了一些县级医院还招收本科生外,只有乡镇的卫生院愿意招收临床专科毕业生。但是,乡镇卫生院生活环境一般较差,经济待遇不高、医院设备不齐全、自身发展前景和人才成长环境机制欠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即使有毕业生选择留在那里工作,一到两年后,通过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还是会选择离开,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再就业。乡镇医院医疗队伍人员流动比较大,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算培养出了自己的骨干队伍,到头来也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三)就业观念落后,错失就业机会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已趋于饱和,对临床医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需求几乎为零,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依然集中在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边远山区在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对临床毕业生需求旺盛,但由于工作、生活和业务更新条件相对较差,很多临床专科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以海南本地的医学生为例,他们大多不愿意离开海南到外面的医院就业,在本省只考虑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医疗机构,即使有医院需要临床专科毕业生,往往招聘单位的“热脸”还是贴不到“毕业生”的冷屁股。

(四)各种民办医疗机构社会认可度低,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公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渠道。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 “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内容,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新型的社区医疗、专科或特色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因此,这些民办医疗机构及衍生领域对于临床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工作不稳定,很少愿意去这些机构就业。

(五)高等学校就业引导不足,临床专科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对于临床专科生针对性不强,缺少寻找工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对于如何搜集招聘信息、如何与招聘单位沟通、如何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如何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位等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按照以往的经验,临床实习还没结束,许多用人单位就一早来学校举行综合或者专场招聘会。很多实习生都在其他市县实习,有的路途遥远交通甚为不便,有的实习点管理严格难以批假,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参加招聘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能否就业主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多临床专科毕业生理论基础不扎实,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强,致使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失利。甚至有个别同学,即使找到工作,但与患者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最终丢掉工作的情况也是有的。

三、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是根本

归根结底,要想解决临床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毕业生才能满足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学三年是临床专科生集中学习的最好时间,基本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但是,临床专科的时间只有三年,其中两年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入医院实习。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重要的知识未能展开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再加上好多同学要参加专升本考试,更没有心思认真复习过去所学过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投入到临床的实习中,仅仅把精力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复习上。实习主要是各个科室的轮转,每个科室一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实习生逐渐熟悉科室情况后,又马上转到另外一个科室,走马观花似的走一趟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动手机会和参与手术的次数都是不足的。

国外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以美国为例,进入医科学习前需完成1学年生物学课程,2学年的化学课以及1学年物理学课程。所学课程学习都必须包括实验课。经过上述学习拿到学士学位者可以申请进入MD学位学习,学制4年,修满临床前课程及临床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若要成为合格医生,在取得MD学位后还需通过美国医科执业考试(USMLE),才具有行医资格,此时为通科医生。总共加起来需要将近10年时间。由此看来,从临床医学学科本身和医疗机构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来看,目前临床专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无法达到,这是造成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策,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辅导,指导学生就业。高校的教育功能所发挥的空间只放在学校这个点上是很可惜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体系,与社会这个点连接起来拉起一条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一个面,那么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将变得更强,这个教育体系应该促使临床专科毕业生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密切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继续教育助推力提升他们的上升空间。2011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设立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规定,“3+2”模式为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以上政策的颁布不难推断出,未来城乡地区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会持续升高,况且临床专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就在乡镇一级,就业岗位的增加正好解决了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为实现全科医生制度做出应有贡献。

四、提升临床专科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国家政策,输送合格人才

根据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海南医学院获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对2013级新生正式启动并顺利实施中。以海南医学院为例,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医学类高等学府,承担着为海南本土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要求,为全面建设海南全科医生制度而努力。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入培养全科医生制度的计划当中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争取获得试点高校资格,为本地区的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添砖加瓦。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职业辅导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的意见》中: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根据《意见》要求,“3+2”项目培养目标是:主要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兼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把成为全科医生的目标根植于每个同学的心中,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不是一个模糊的医生职业或身份,而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明确培养目标之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全科医生的目标进行,从教授知识到培养技能都要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和《全科助理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针对临床专科生的职业辅导,包括的内容有大学生健康就业观念的树立,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定位和计划,解决信息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困难,搜集就业信息、评估招聘单位的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塑造人才

按照“3+2”项目的要求,临床专科毕业生在接受三年的专科学习之后,再接受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并且通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海南医学院结合本省实际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把“3+2”项目改造成“3+3”模式,从普通高考招生,先接受3年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之所以把后来的两年教育延长为三年,主要是把普教专升本和成教专升本教育融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延长教育时间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种改变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到临床专科生对于提高学历的需求非常强烈,两年的全科医生培训跟专升本学习在时间上有所冲突,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选择上的两难境地,顾此则失彼。

为了解决提高学历水平和接受全科医生培训之间的矛盾,海南医学院创造性地把“3+2”模式调整为“3+3”模式,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教育计划、受教育者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3+3”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临床专科生实现五大证书目标:1.普招专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书;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证书;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4.普教专升本毕业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5.成人教育专升本毕业证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六年的学习,临床专科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专科学历,同时还具备专业的全科医生技能,具有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就业能力被全面的提升。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的塑造人才,以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学生干部一直是招聘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的能力更强,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质、领导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拥有较高的英语、计算机水平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也成为毕业生凸显自身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保健按摩师等证书,都能引起用人单位的特殊兴趣。所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他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的提升临床专科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临床专科生能否顺利就业,除了客观条件和自身原因,最重要还是高校的培养。临床专科毕业生必须通过提高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就业能力关键要依靠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科生的就业能力,改变他们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从而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为尽快建立我国全科医生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