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应坚持工匠精神

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应坚持工匠精神

[摘要]保险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坚持“工匠精神”尤为必要,发挥医学院校所长,充分利用自身的医药资源和科研实力,着力培养整体素质高、基础理论雄厚、具有创新能力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保险人才,并在师生中大量宣扬“工匠精神”,积极构建教师间、在校师生间、师生与企业间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

[关键词]保险科技;工匠精神;医疗保险人才培养

1何为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专家们通常解读是:“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们在工作中要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大胆创新、专心执着的工作态度。[1-2]但这些表述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工匠精神的创新动力来自“顾客至上”的理念,来自满足客户需求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当今时代,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完全满足所有客户需求是不可能的,坚持“工匠精神”就应该结合自身能力,细分市场,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追求目标不断提高完善产品。

2保险科技人才需要具有“工匠精神”

谢邦杰(2018)介绍微保公司时指出腾讯花大量时间思考“人们需要保险做什么?”“我国保险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腾讯能为完善保险功能做什么?”最后确定微保定位保险公司,主推寿险、健康险产品,利用自身社交、网络优势,打通消费者、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及医院信息互通,通过理赔简捷迅速、多样化贴心的增值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针对保险客户获得感差,推出了运动鼓励金、洗牙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黏性。[3]量子保公司注意到中小微企业与保险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保险服务。通过B2B2C模式,连接了中小企业和大型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和保险公司解决发展痛点,提高其的忠诚度;通过数据交换、挖掘和信息处理,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保险业务的形成。[3]从上面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两家公司的保险科技创新都是坚持了“工匠精神”,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发挥所长,精益求精。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保险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3医疗保险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3.1当今医疗保险专业困境。(1)长期没有专用的专业名称,导致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缺乏标准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没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专业名称,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社会资源分别将其设置在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专业下以“方向”方式招生。自2014年起,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各高校陆续取消了专业方向,“医疗保险方向”字样逐渐淡出在招生简章中,一时之间,该专业何去何从困扰各办学单位。专业隶属不同导致课程设置混乱,虽然都按照“保险+医学”思路设置,但“保险”是按照保险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各校做法不一,缺乏标准化。按照保险学设置,学生就业专业对口,但面临招生难;按照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招生,招生压力小,但由于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学生较难就业社保系统和医院医保部门,商业保险就业率呈上升趋势,又显得学生商业保险知识不足,[4]而取消方向,移植商业保险课程更显得突兀。虽教育部开始了“医疗保险”专业,但这种混乱局面还将保持一段时间。(2)教与学良性循环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医疗保险专业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师资力量缺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主要由经济管理类教师构成,很多不仅无医疗保险从业经历,甚至无保险学和社会保障学相关知识背景,面临较大的知识结构转型。学校“重科研、轻教学”且不关注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导致部分教师主要精力在科研上,对付教书,即使研究医疗保险,也多从事社会保障体系的宏观政策研究,与学生多就业商业保险现状相左。学生及其家长期望能去社会保障部门或者医院医保部门就职,但实际主要就业区域是商业保险单位,期望与实际不符,导致学生厌学、弃学不同程度存在,更不利于教学互动机制发挥。(3)教材建设与实际需求不符。医疗保险专业建立三十来年,也涌现大批专家致力于医疗保险教材建设,但教材多是谈论医疗保险宏观政策问题,与学生、企业期望的“保险+医学”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4)医学知识培养难以满足行业诉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医药课程长期由医药院系承担,保险、医学“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能投入的医学课程有限。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医药知识“泛”而“广”、重“应用”轻“理论”,与医药专业有较大区别。但由于缺乏专业建设标准,各校医学课程设置不统一,缺乏专用教材,医学教师难以把握教授深度,学生学习难度大。加上现在大学多校区办学,教学资源交叉使用困难,学生医学实践少,这更不利于其医学知识的掌握。

3.2分析市场,准确定位。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是坚持“工匠精神”的首要需求,本科院校生产的产品是人才,“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坚持“工匠精神”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细分市场可以发现,需要大量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与“人”相关的常规的核保理赔索赔工作以及与“人”相关的日常保险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尤其是保险科技的飞速发展,保险行业内部分工日趋明细,社会参与保险行业形式更加多样化,进一步加大了对“保险+医药”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因此坚持“保险+医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也应清晰认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只是打基础,尤其在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在本科完成人才整体塑成是不可能的。本科教育应该为学生以后的厚积薄发打基础,“重基础、强素质”,重视对学生创新力培养,这样才能满足保险科技时代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医疗保险专业承办单位多是医药学院的经济管理类院系,医疗保险专业培养应该坚持立足“保险+医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建设适合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医药卫生知识培养体系;立足医药特色,合理布局卫生经济、商业保险、社会保险与保障、医药技能课程分布;充分利用保险科技带来的师生研究热情,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3.3改进措施。3.3.1应在师生中推广“工匠精神”。(1)应在学生中推广“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学生“双创”活动层出不穷,保险科技无疑是医疗保险专业创新创业关注区,在培养学生“双创”精神时应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并不是抛弃专业知识学习,而是专于基本技能,围绕客户需求,求善致美,以此激发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积极性。(2)应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没有应用型教师,很难培养出应用型学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只有大批执着解决群众问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学校应致力在教师中推广“工匠精神”,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上加大对应用型课题研究、推广新知识、新技能项目的扶持和奖励。3.3.2引导师生以“工匠精神”投入医疗保险专业建设中。“工匠精神”不是享乐主义,抱怨主义,而是致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向上处世态度,因此学校应引导全体师生正确认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学校定位,积极探索医疗保险专业建设路径,为医疗保险专业建设贡献力量。3.3.3引进社会资源,创造践行“工匠精神”机会。“工匠精神”讲究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但“破”是建立在对新科技、新事物充分认识基础上的。高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高校对社会需求敏感性差、创新需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全体师生践行“工匠精神”的机会3.3.4应大力推广具有“工匠精神”中现代学徒制。(1)教师间建立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由于学校进人机制限制加上医疗保险专业是新生事物,医疗保险专业新进教师大多面临知识转型、角色转型。如果没有教师内部的“帮、扶”,教师教学、科研只能自己摸索。尤其是科研能力长期得不到突破,职称和薪酬迟迟得不到提高,最终教师会丧失信心,不专心工作,将学校工作变成“副业”,长此以往,专业科研长期“一枝独秀”,科研成果缺乏有效传承,教风差,医疗保险专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教师面临的转型压力和职业诉求,在新、老教师间、不同职称教师间鼓励开展“传、帮、带”的现代学徒机制。(2)在校师生间建立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医疗保险专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就应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是单纯的课堂教授能够掌握的,医疗保险专业应利用保险科技时代带来的全体师生的科研热情鼓励在校师生组成科研团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并发扬“工匠精神”。(3)在全体师生与业界业务骨干间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保险科技飞速发展,使得高校传授的知识滞后性和新技能掌握不足更加突出,医疗保险专业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跟业界多交流、多学习。目前学校大多注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增加实习、实训等机会。但对搭建教师企业带教机制鲜有提出,更不要说资金支持,这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加大教师企业带教机制建设,避免使其长期停留纸面。

作者:李仙辉 吴庆艳 谭清立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