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论文范例6篇

艺术品鉴论文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1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审美鉴赏;艺术鉴赏;审美经验;艺术经验

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开头亦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接或分开,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艺术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并在实践经验中传承、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往往忽略了经验在艺术中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经验是“形而下的”,认为艺术是富有灵韵色彩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高峰体验,仿佛艺术与经验一旦结合,就显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脱俗了。其实这种思想有偏颇。艺术本就是一种经验性的,具有着经验形态,艺术在经验中产生并传承。艺术鉴赏作为艺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具有经验性。本文尝试将上述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引入艺术学领域,重点对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进行关注,以期阐释经验在艺术鉴赏中的地位作用,重新发扬经验的价值。

杜威将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鉴赏,作为人的一种心态过程和主体行为,是由鉴赏的主体、鉴赏的对象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一个鉴赏结果。这一过程由鉴赏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品位兴趣等对鉴赏对象加以感受、认知、理解,是鉴赏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对鉴赏对象的品鉴、评价、判断。鉴赏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范围广阔的人类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的实践经验。鉴赏的内容包括对物品的鉴赏,对人对自然万物的鉴赏,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鉴赏等等。艺术鉴赏,作为鉴赏活动的高端形态,其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实践经验性,对鉴赏主体的经验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艺术鉴赏主体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鉴赏经验决定了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度、广度,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待视野。我们从鉴赏及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艺术鉴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艺术鉴赏的经验性。

一、鉴赏的经验性概念

鉴,本义是镜子,用作动词指“照”,后引申为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赏,一方面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如赏阅、赏月,赏心悦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据经验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并欣然称道,如欣赏、赏识、赞赏等。在汉语中,鉴与赏联用,形成鉴赏一词,其本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鉴、欣赏、评价等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鉴赏一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鉴赏对象极其广泛,而狭义的鉴赏则仅指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艺术鉴赏。艺术鉴赏通常是指一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鉴赏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从这种对鉴赏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出发,就性质看,鉴赏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仅持一种从实用价值出发的实用态度,而且同时也会由经验积累等产生某种鉴别、赏识、评价的鉴赏态度。在使用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对其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及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鉴赏,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依据相对成熟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体现人的人生价值态度的主观观念,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鉴赏的这种主观态度性质,是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的一种功能,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超越性特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实用价值与主体的自觉鉴赏这两种因素的比重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人类的主要满足越是集中到非实用价值方面,最终体现为一种从鉴赏角度呈现出的人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以陶器为例,远在人类文明萌发之初,荒蛮中的原始人便生产和使用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陶器制造由实用功能日趋发展出强大精美的审美功能。瓷器的产生,使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发展出一些专以欣赏其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陶瓷”。如美轮美奂的瓷瓶便是主要为装饰空间与艺术欣赏而产生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亦有所改变,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更多地趋向于审美判断。

对人、对物品、对自然万物、对社会行为、现象与事件的鉴赏与评价水平,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追求。鉴赏终归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实现过程。而所谓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取舍、评价等主观认识的外在表现。

鉴赏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鉴赏起源于人类的感知系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形式。

首先,鉴赏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感知经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鉴赏能力。从感知开始,人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等各种感知经验在人类头脑中形成意识反映。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不断刺激感官并形成人类意识。人只有具备这种感知经验,才能最终形成鉴赏。其次,鉴赏起源于人的判断力。中国古代称之为“类物”,即区别、分类、识物、类物,区别识物,判别识物,进而形成判断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象特性的认知判断。再次,鉴赏起源于批评力(评论力)。在判断力基础上表达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与价值期待,价值愿望。鉴赏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导向的经验性活动。

鉴赏活动是在上述能力基础之上符合人类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断、评价等经验性活动,乃至一种心理的享受、愉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鉴赏主体不断累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经验性内涵

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艺术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公众的艺术鉴赏的呼唤,而艺术鉴赏活动的进行不仅创造出鉴赏艺术品的观众或公众,而且可丰富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素质;反过来,伴随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素质获得提高的公众又可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样,正是通过艺术鉴赏,在鉴赏者鉴赏经验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内涵意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鉴赏意味着从鉴赏实践活动的经验性角度来强调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的鉴赏,是人的鉴赏、社会鉴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鉴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鉴赏本身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自然美的鉴赏,主要包括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对象的艺术鉴赏;第二层,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鉴赏,这是指与生活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物品及社会事物、社会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第三层,对纯艺术品的鉴赏,包括专业的批评与鉴赏。艺术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鉴赏美的价值,而专业的艺术鉴赏会形成评价的主导,具有某种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这些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品,是专门供人鉴赏、品玩的,这些艺术品将其自身的艺术鉴赏价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狭义的艺术鉴赏概念。

广义的艺术鉴赏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层次含义,正构成狭义的艺术鉴赏。一般艺术学方面提到的艺术鉴赏,都是指狭义的艺术鉴赏。与广义的艺术鉴赏概念范围广泛,涉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种种现象的鉴赏不同,狭义的艺术鉴赏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品进行的鉴赏。可以说,狭义的艺术鉴赏的鉴赏对象只限于艺术品。

艺术鉴赏是人类鉴赏经验的高端形式。鉴赏,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本身。随着评价、取舍等鉴赏经验的累积,人类具有了区别、判断的能力人类判断的自觉意识构成了鉴赏。而对艺术的专门品鉴即艺术审美,是专门为了人的美的品鉴而形成的鉴赏。人类从比较当中认识到如何判断,遵从有用、简明、直接、美妙等价值经验来判断取舍。如关于艺术的鉴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继而发展演变到在实用的基础上比较造型、外观,从而衡量出哪一个更好。鉴赏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人类鉴赏经验的一种积累。只有与人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人类的鉴赏文化才会有历史的纵横与思想的深度。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向好的品鉴、欣赏、评价、赞赏,并导致人类审美愉悦的经验性实践活动。

艺术鉴赏固然是一种批评,但艺术鉴赏不等于批评、评价、判断,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导向超越实用价值判断的审美期待。艺术鉴赏是艺术产生的动力,鉴赏经验的高端行为形成了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的经验性构成

艺术鉴赏的构成有三个主要成分:鉴赏对象、鉴赏主体、鉴赏场所及中介

(一)鉴赏对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品。现代艺术实践活动繁复多样,艺术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从艺术品的创作工艺、表现材质、表现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时间范围等入手,大致将艺术品分为绘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设计类艺术品、表演类艺术品、电子媒介类艺术品、语言文学类艺术品、音乐类艺术品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对象。

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活动也会不同。综合类艺术是两三种以上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戏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从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到综合艺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诸如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等不同的艺术样貌。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中国画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能够在世界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个原因。对象不同,艺术语言不同,鉴赏观念与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鉴赏活动总是伴随着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艺术鉴赏。这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品,才有艺术鉴赏;而是要肯定起码从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诞生对它的艺术鉴赏。除了这件艺术品的第一位观众、听众、读者,其实艺术家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从鉴赏意义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契合心仪与完善的过程,他自然是艺术品的第一个鉴赏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和艺术创造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从艺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说,其实在独立的艺术品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对作为实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国家的集体仪式中,那些作为生活用品和仪式内容的表演、音乐、面具等,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对其的艺术把握与某种程度的艺术鉴赏也就融汇在其中了,从此点看,艺术鉴赏的存在,早在独立的艺术品出现之前,这一点已为中外艺术史、生活史所证明。如果从超越单纯的艺术观点看,其实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人类广义的鉴赏行为与观念意识,是自“人”诞生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就存在的一种行为。人的鉴赏经验从“人”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积累历程。

(二)鉴赏主体

谁在鉴赏?无疑是鉴赏主体。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对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鉴赏群体,具有不同的鉴赏经验。鉴赏主体经验的差别,是影响鉴赏的重要因素。

艺术鉴赏存在悠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即没有经过鉴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就不能创造出来艺术品,但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品,只存放在仓库博物馆,虽然算是一种存在,但却没有实现“艺术”上的完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经过受众的鉴赏,经过具有鉴赏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品才真正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者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品评过程中,融入了鉴赏者的主观态度与内在感受,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感知艺术品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和完善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因此,只有经过了艺术鉴赏的艺术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这是鉴赏论的艺术观。没有鉴赏,何谈艺术?这在当代文化中已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共识。

(三)鉴赏场所及中介

在何处鉴赏?这正构成艺术鉴赏的场所

艺术鉴赏发生在什么场所,是在家庭还是在广场,是在影院还是在音乐厅,是在个人私密空间还是群体场合,是在博物馆还是歌剧院,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场所、空间对艺术鉴赏产生不同的影响。

鉴赏的中介,指媒介。艺术总是由媒介材质作为其物质存在基础的。媒介不同,有时是我们区分艺术门类的一个根据,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以媒介论的观点来区分史诗、戏剧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来传达,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媒介材质不同,因而也会在表现题材和表达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领域范畴,听《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国民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梁祝》恐怕就“窜味儿”了。

四、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主要涉及心理过程审美过程个体鉴赏与大众鉴赏、生活鉴赏与专业鉴赏、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走向艺术经典等问题。

(一)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艺术鉴赏活动,这就需要鉴赏者在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感官刺激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鉴赏主体相关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唤醒沉积的情绪、情感经验,发挥审美想象,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通感与共鸣。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只有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自觉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鉴赏者情感的激荡,从而获得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艺术鉴赏主体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丰富、沉淀、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经验人生经验有朝一日在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才会被唤醒,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独特个性特征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鉴赏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注意”,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发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鉴赏主体的一种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转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鉴赏态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在转变过程中,应适度把握心理距离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环节。感觉和直觉合在一起并称为感知。如果说“注意”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准备阶段的话,感知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艺术品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敏锐地感知到这些艺术形象,再结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在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体验。品鉴,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使鉴赏活动由对艺术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内蕴之中。

“想象”,是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艺术鉴赏活动需要人的想象。培养和发挥鉴赏主体的想象力,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活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帮助鉴赏主体完成鉴赏活动的推动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鉴赏者才会得到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情感”,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复杂而多样。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触景生情”每个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在情感影响下去感知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经验又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情感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因此,情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艺术品的内在情感,体验艺术品的情感内涵,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艺术鉴赏活动中渗透在各心理环节中的因素。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逐渐认识事物的关联、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艺术品不仅具有浅层次的感性形式和艺术形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寓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特有的艺术空白中去品鉴艺术品,要求鉴赏者情感体验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感知经验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二)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不但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以情感和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过程。鉴赏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桑塔耶纳曾指出:“对于疏忽大意的人们,形式不能引起共鸣:他们从对象中只获得一种模糊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唤醒外在的联想;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观看一个部分或欣赏它们的关系,因而感觉不到种种统一体的种种魅力……不能发现形式的价值”。因此,桑塔耶纳说:“形式美特别能引起有审美禀赋的人的共鸣”。通过不断地接触阅读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掌握各类艺术的一般规律,积累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我们的大脑成为接收艺术信息的敏锐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使鉴赏者获得丰富的鉴赏经验。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包含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感性直接而又瞬间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先于知觉而存在,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在审美直觉的形式中,艺术鉴赏活动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在直观中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领悟。通感是审美直觉的特殊形式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审美体验以审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活跃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新的再创造活动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高境界我们采纳李泽厚先生有关审美能力的三层面划分,将艺术鉴赏获得的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即作用于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作用于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悦志悦神”。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分别对应于前两个层次,而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使鉴赏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实现人格层面上的审美愉悦,完成了一次超越。顿悟与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艺术鉴赏是鉴赏主体面对艺术品产生鉴赏活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群体的、社会的、大众的存在。个体的鉴赏是从个体的个性个人因素来谈,但个体鉴赏也不排除社会性,往往更显现出其社会性,作为社会一员,个性更显现了共同性的特征。大众鉴赏是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特定社会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方面,或者用来指在历史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群体的艺术鉴赏行为与艺术鉴赏活动。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来看,鉴赏总是表现为一种从个体鉴赏融入、走向群体鉴赏,又从群体鉴赏回归个体鉴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众鉴赏除了相对个体而言表达社会群体的性质外,有时也用于表示精英群体专业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鉴赏。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虽然艺术品是独立的艺术品,但鉴赏活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甚至从个体角度说,从生活角度说,一是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进行鉴赏,而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生活环境进行艺术鉴赏的,即便是在剧场、美术馆,它所呈现的空间也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关联,不能独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一种剧场生活美术馆生活;二是艺术鉴赏就其性质看,它本身应是生活性的,艺术鉴赏构成鉴赏生活、艺术生活的要旨,在于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鉴赏生活,我们必须将艺术鉴赏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艺术鉴赏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群体鉴赏大众鉴赏的基础上,由生活性经验形态的鉴赏,逐步会产生出专业性经验形态的鉴赏,即趋向于专业艺术评论的鉴赏,乃至一种职业性的鉴赏。专业鉴赏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权威性专业鉴赏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起着引领、平衡作用。它引导艺术舆论,提供权威的评价机制,提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标准,通过专业鉴赏组织社会鉴赏活动,对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艺术鉴赏在大众鉴赏生活鉴赏的基础上走向专业职业性的鉴赏,最终形成艺术理论与批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艺术鉴赏学,是对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与升华。艺术鉴赏学作为研究艺术鉴赏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提供艺术鉴赏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总结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经验,以鉴赏为出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理论。它是研究鉴赏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规律,研究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构成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关系,研究鉴赏经验与审美效果的一门学科。艺术理论与批评是艺术鉴赏的高级专业形态,它作为社会大众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支持大众性社会性生活性艺术鉴赏的实现与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规律性体系性升华水平,代表或标志着艺术鉴赏的完成与实现程度水平。

(六)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艺术鉴赏,离不开艺术经典,因为它才是理想的艺术鉴赏对象,特别有益于艺术鉴赏者。

什么是艺术经典?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经典主要指艺术鉴赏中具有“经典性”价值的艺术品,它由艺术品的历史化和经典化而形成。艺术鉴赏必须注意和研究鉴赏与经典艺术家,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典故和文化遗产: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并获得大众认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穿越长久的历史隧道为后世人们所鉴赏。艺术经典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本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定国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这样的艺术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呢?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就自动会成为艺术经典,它需要在不断的艺术鉴赏实践中大浪淘沙自觉地筛选锤炼,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鉴赏的历史化过程,艺术史的历史化的背后就是这样的鉴赏过程的历史化;其次,它才由这种历史化的鉴赏以及鉴赏的历史化形成流动与积淀稳定相统一的经典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统一于艺术鉴赏

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专业的艺术鉴赏活动形成互动,经过历史的打磨,使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化,会形成艺术经典。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就会被推崇、经典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不会继续成为经典,不再被赏识,这就形成了艺术经典的变数、变化;有的作品在当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经典。所以,要用历史时间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艺术的经典化。有些艺术作品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是经典。

五、经典形成后,引领艺术鉴赏

经典本身是一种楷模、标准、导向。人们以经典的标准为衡量标准。由于经典的形成,人们首先去鉴赏大家的作品,欣赏经典。经典化的两个维度: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是历史性与精品性的统一。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2

艺术接受

这一部分从艺术传播、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艺术接受的知识与基本理论。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艺术传播的实际,结合自己鉴赏艺术作品的体会来理解。同时,还要补充自己没有的鉴赏实践活动,如艺术批评。此外,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艺术鉴赏,也是全面理解鉴赏理论、巩固鉴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20%的比例。

学习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②审美期待可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形式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

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交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审美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

(3)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2.艺术批评的类型

在艺术批评出现过多种批评类型,主要都是围绕“客体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接受者)”等艺术活动要素进行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从创作主体_____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它既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从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来反观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3)文本批评

文本批评认为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意蕴和魅力需要从文本中去寻求。尤其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如20世纪西方符号学强调对艺术作品本身或艺术符号的研究。

(4)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模式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接受过程才是艺术研究的中心所在。这种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3

为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保驾护航

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是在文化部中国艺术家协会的领导下面向全社会开展艺术品鉴定评估和抵押信贷工作的专业机构,为文物艺术品的流通提供行之有效的经济保障体系。该委会坚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科技测试为依据,以历代实物为标本,以仿古作旧为对照”的鉴定理念,赋予文物艺术品一个科学公正的结论。 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里,该委会首先提出“谁鉴定评估,谁承担责任”的鉴定原则,引起了藏界人士极大的关注。谁鉴定评估,谁就要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中国的艺术精品一定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依相伴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经济价值它是随着整体的经济形势而波动的,分为两个表现形式:一个是“交易价值”,是由买卖双方形成而实现的,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底价保障。而“基本保障价值”是艺术精品本身所固有的,双方协商可以实现的,具有相对确定性,应该得到确认和保障。因此,通过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评估的藏品,可以通过所属部门为其在金融机构出具责任担保书,藏品拥有者如有资金需要,可随时在金融机构办理质押贷款业务。该委会为实现这个工作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目前已经有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浙江农村合作银行、浙江宁波商业银行、浙江台州泰隆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协作和支持单位。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旨在为民间藏品创造一个健康的流转机制,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有一套科学的鉴定、评估、贷款流程,在评估流程中有双方协商确认保底价一项,保底价是鉴定方与持宝人根据所鉴定的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存世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结合现在的市场行情,通过双方认可所达成的在两年内可兑现的一个有保障的市场价格。艺术品是特殊商品,保底价有限期限为两年,到期可申请延时期限。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指定上海玺圭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以办理抵押贷款的抵押价将持宝人的藏品收购,并代申请抵押贷款的艺术品持有人还清贷款。这种艺术品抵押信贷业务的开展,意味着艺术品真正进入流通领域的工作将得以实现。

“谁鉴定评估,谁承担责任”的鉴定原则提出后,受到广大艺术品投资者的热情支持,他们说有关艺术品的抵押信贷业务真正为艺术品市场开拓出了新的局面,真正达到了为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流通领域保驾护航的目的!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4

我读过席小平先生不少作品,感触最深的是,他内在的艺术气质和对文学的钟爱以及对艺术独到的鉴赏和解读能力。《翰墨情缘》是他即将出版的一部美术、书画品评、鉴赏、鉴定的新著,是他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研究的成果,是他对艺术哲学、书画艺术理论的创作和建树,是他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名家、名画研究、品读和鉴赏体验的结晶。该作再现了席小平作为作家、美术评论家对中国画怀有的那份特有的痴情,和其迷恋于美术书画艺术的审美与创作的那份童真。

仔细赏读这一部由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二百多篇作品组成的艺术专著,在欣赏这些艺术美文、艺术论点及画作,品读画家本人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席小平先生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抒感,享受再创作的快乐的。这些文章和文字本身除了有丰富的内涵外,在语言方面还具有独到的“内美”,从而为枯燥平庸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文明社会应有的风雅情趣;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学识的充实。通过文章、文字,可以以思想阅人、阅画,从而获得哲思和美感的享受,引发读者对历史和艺术的联想。

席小平先生通过他的《翰墨情缘》,带给读者以明净、跃动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让无可触摸的激情即艺术的内涵化为了通俗,抽象的理论释为了易感。他品画、读画、赏画、写画、抒情,以真诚、专业和艺术的独到视角与古道、古人、古画沟通、对话、交流,以真情实感与画家、赏家、理论家、读者交心、交谈、畅想,将文章描写与渲染得真切、理性、诗意、生动。那些名家画作在他的描述和品评中栩栩如生,折射出了席小平先生对艺术鉴赏的格调、境界、品味和他生命体验的烙印。他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情感真挚,纯真恬静,学术性强,意味深长。寥寥数笔,腕运情真,笔展心画,便能将一个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的场景在其作品中荡涤一新,从而给人留下一片清纯而非凡的意境,为人留下一个无比美好和想象的空间。可见,他的文章,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既有丰富的内涵思想,语言和文字间又充满了空灵和诗意。

席小平先生以品画、读画来发掘其画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画家的人品来研究其画品。在他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著作中,细致地阐述了书画与精神、书画与人品、书画与心源、书画与诗情、书画与自然、书画与收藏、书画与鉴赏、书画与经典、书画与古今、书画与名家、书画与情致等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丰富内容,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可谓无比丰富,可谓非同一般。其中有剖析、有鉴赏、有思辩、有建树、有描述、有抒情,加之作家将他的文学情愫和对生活的热情融入其中的散文作品,两者融会,相得益彰,从而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作家的学识修养、品位格调与艺术情操。

更为重要的是,席小平先生在研究古今名家书画的同时,更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鉴赏方法,注重艺术知识与普及和运用的关系。在这诸多方面,在其许多文章中,均倾注了他长期以来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认识与经验积累,以及他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艺术建树和生活态度。

阅读和鉴赏,对于作家和评论家来说,无疑既是一门功课,又是一种享受;无疑,这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力,美学专业知识,天才欣赏的体验,勤奋钻研,一丝不苟,无私为艺术献身的文化精神。席小平先生对他笔下的古今名家、名作,做了精心的点评――旁征博引、抚今追昔,得其神韵、汲其精髓,每每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鉴赏理论和富有物色的鉴赏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诗一样美妙的鉴赏语言。这同时也体现了席小平先生的夙愿与追求。最近,他曾在写给笔者的信中这样说:“接近退休之时,有一个艺术总结和交待,或者叫一种新的开始或新的追求,是我创作出版《翰墨情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艺术而作,为朋友而作,为读者和广大书画艺术鉴赏者而作;为艺术而动情,为朋友而动情,为读者和鉴赏者动情;艺术是缘,翰墨是缘,朋友是缘;帮助朋友,为朋友的艺术,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而无私奉献,乃《翰墨情缘》的潜在主题精神,乃我为人、为艺的一生重要追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不同于一些作家、评论家、鉴赏艺术家的‘分水岭’。”

以我的理解,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在读人、品画、鉴赏,剖析、书写名家、名作时,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见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流派也在不断涌现,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些,形成了他本次创作的理论基础,而“能否在继承中反叛传统”,或许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未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新的话题吧。

记得席小平先生在他的另一部美术评论专著《岁月如歌》“走近孔维克”的文章中曾经写到:“画家的笔墨就像一盏盏高悬的明灯,它不仅仅照亮了画家、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道路,而且照亮和折射出画家、艺术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而就在这背后,则是画家艺术家的气质、品格和修养。”借用席小平先生自己的这一段话,我敢坦言,作为作家、评论艺术家,他不仅有良好的美术书画理论修养,美术书画鉴赏知识修养,美术书画鉴定知识,而且我知道,他很年轻时就是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领导,全国性的重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常务理事、顾问,具有正高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人文大学的终生教授和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又写得一手非常优美的好散文。他的这些阅历和艺术实践,在作家圈里,特别是中高层官员中是较少的。这是他独有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他今天能够成为鉴定家,能够为鉴赏书写专著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气质上说,席小平先生属于大气磅礴且又富有灵气的那一类,但他绝然和江南的那种杏花春雨的灵秀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有一种凝重和遐思,有一种宏大和苍凉之美。或简练奔放的笔触,或精巧深刻的构思,或清新明快的文笔,即使是描写妙龄美女的形象,也没有那种浅薄的笑意,而每每是一种脱俗的矜持和优雅,从而体现出一种丰富内涵和雅逸的格调,透射出一种书卷气、文人气,这或许与他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文学素养有关吧。

《翰墨情缘》,显然是一部精美的兼文学和艺术、美术、书画欣赏和书画鉴赏、鉴定为一体的专业书、工具书、文学艺术的书,是一本可读的好书。作为师妹和文友,我为席小平先生这一新的建树和成就而高兴、而祝贺。

2011年初夏于季景・沁园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书画;鉴定学;学科;艺术

“学科建制是对话语的限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命题,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概念系统,通过学术体制确立知识一理解模式,它强调在特殊的语境中讨论理论问题,而不是先验的假设问题的答案,推行非语境化的脱离实践的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任何学说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就因为有其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稳定的研究角度、独立的学科立场等等。中国书画鉴定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美术学学科的一个门类学科,涵盖了中国书画鉴定理论与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研究的广泛领域。由于中国书画鉴定学所涉学科门类众多,且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中国书画鉴定学属美术学范围,但又不局限在美术学范围。

一、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具有两个层面:实证层面和理论层面,而理论层面是其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书画作品和书画的真伪鉴别行为,其研究更注重指导鉴别中国书画真伪实践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中国书画鉴定学还关注相关学科、分析著名鉴定家的鉴定思想和艺术思想。但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指导书画鉴定理论的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学是一门既关注鉴定实践更注重鉴定学理研究的学问。

(一)实证层面

在实证层面上,中国书画鉴定学着重于中国书画作品、中国书画鉴定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1.中国书画作品

顾名思义,中国书画是指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国书画分为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两大类。书画作品既是书画鉴定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书画鉴定的依据。因此我们还可以把中国书画进一步分为真品和赝品两大类,真品包括无争议的真品、有争议的真品、赝品包括无争议的赝品、有争议的赝品。

中国画又称国画,指在中国民族的土壤上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的中国民族绘画。它是用毛笔、墨以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作画。随着绘画题材的开拓和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体裁分科相应细致。按表现手段和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画法;按幅面样式可分为:立轴、横卷、册页、扇面等款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

中国画十分重视笔墨,运用线条、墨色和轻重彩色,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并用,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阴阳向背;并运用虚实疏密结合和“留白”等手法来取得巧妙的构图效果。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也比较自由灵活,即可以用“以大观小”法,画重山叠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法,画长江万里。中国画特别讲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不但主张要“外师造化”,而且还要“中得心源”,中国画在画面上还题写诗文,加盖印章,将诗文、书法、篆刻融为一体。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书写对象而言的字体,如篆、隶、真、行、草;二是就书写风格而言的书体。如颜(真卿)体、柳(公权)体、欧(阳询)体、赵(孟烦)体等。

书法用笔至关重要,是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等矛盾关系的掌握和运用,忌浮滑轻薄。书法的美在于字里行间的气势、节奏、韵律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情绪。

在中国书画鉴定中,专家们往往运用“目鉴与考订”的方法。所谓目鉴,就是鉴定者用眼睛去审视分析作品,在审视用笔用墨的个性特点中感悟被鉴定对象所反映出来的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以及与此相关的印章、款印、纸张、装裱形制等。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中国书画作品,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研究掌握书画作品的笔墨、结构章法等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来研究和阐述鉴定作品真伪的方法。

2.鉴定的手段和方法

中国书画鉴定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

(1)风格鉴定法;(2)文献著录鉴定法;(3)款印题跋鉴定法;(4)公安文检鉴定法;(5)鉴定的手段的现代化研究,如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计算机扫描技术、激光拉曼技术、荧光光谱、显微红外光谱和能谱技术、文检破案技术、DNA技术、心理分析技术等运用于中国书画鉴定;(6)书画作伪手段的研究,鉴定书画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双管齐下地去认知书画,即一方面要精熟书画构成要素本质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尤其是当代最常见的书画作伪具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掌握传统鉴定方法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及时地将现代化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书画鉴定实践,使中国书画鉴定尽可能量化和数字化。将我国传统的经验鉴定成果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尽快改变单纯依靠个体经验和眼光的现状,建立以传统经验鉴定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中国书画鉴定科学体系。科技断代,经验断人,实现经验加科技的两条腿走路模式,使中国书画鉴定这门学问更科学、更系统、更可信。(二)理论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中国书画鉴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它包括:

(1)中国书画鉴定的研究方法,如哲学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2)中国书画鉴定的心理机制探索,如中国书画鉴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图式、心理定势、潜感觉;(3)中国书画鉴定的基本理论,如风格学、文献学鉴定、文字学、文检学、美术考古学等的鉴定理论;(4)中国书画鉴定史和中国书画作伪史;(5)中国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研究;(6)中西绘画鉴定异同的分析研究;(7)中国书画鉴定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研究等。中国编辑。

应当指出,鉴定书画真伪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不能等于书画鉴定学科理论的研究,它只是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仅仅指向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而应是中国书画鉴定学科的本体确立。

站在宏观的学科立场上看,具体作品真伪对错的争论解决不了整个中国书画鉴定行业中存在的实质问题。真伪的结论是一个应用的结果,它一定会受制于应用过程中的思想支配与理念掌控,而后者才是目前中国书画鉴定界最为关注的重点。中国书画鉴定家除了对具体作品具体细节的真伪考证和分析外,还应具有宏观的、历史的思维方式和明确的学科意识。中国书画鉴定学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探寻相关学科文化背景的支撑,构建学科框架,引导中国书画鉴定实践操作进入有序的发展状态,中国书画鉴定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是当务之急。

当代书画鉴定,已介人了更多的高科技成分,鉴定知识的更新是现代鉴定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目前的中国书画作伪在使用现代科技方法上,已经走在了鉴定工作的前面,中国书画鉴定领域较之以前更加复杂。中国书画鉴定越来越依赖当代科学技术是大势所趋,它已经从侧重文科的专业,转向文理兼备且越来越依赖理科的一个学科。扎实的文史功底,一定的科技知识,是未来中国书画鉴定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国书画鉴定要尽快改变传统的师徒相传的现状,实现中国书画鉴定人才培养的制度化、科学化。我们只要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就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合格的中国书画鉴定人才,以改变书画鉴定人才知识构成的现状。而这一切,只有在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基础上进行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二、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的特征

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许多相关学科都是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学必不可少的参照。中国书画鉴定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画鉴定学又是一门与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中国书画鉴定是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背景下发生、发展的,经历了经验式辨识、感悟式品评、散论式理论叙述和概论式学科构建的演进过程,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镌刻着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

概括起来,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这些方面:1.多学科交叉性特征;2.应用理论性特征;3.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

(一)多学科交叉性特征

学科交叉是科学上产生重大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增长点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当代重大的科学问题往往很难归为单一的学科,多数是交叉性的,多学科协同、交叉体现着当代科学的总体水平。

美国科威尔(Colwell)博士对学科交叉的意义作如下评述:“学科交叉的联系对学术的发展是绝对根本的,科学各部分之间的交界是最令人兴奋的。”

20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同一科学系统内各具体学科也互相渗透,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规范性越来越强,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新的综合,传统学科之间互相作用、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层出不穷,推动着人类的文化和科技向着更深远的目标前进。

中国书画鉴定是随着中国书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随着书画作伪手段的多样化而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而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元素,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步系统化和学科化。中国书画鉴定学同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也必定是多角度的、多学科的理论综合。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广泛涉及除美术学以外的其他众多相关学科领域,例如,哲学唯物辩证法把中国书画鉴定纳入到唯物辩证的科学范畴;风格学把传统重经验、重直觉的中国书画鉴定归入到重依据、讲方法的现代轨道;文献学是中国书画鉴定的支撑;心理学探索中国书画鉴定的心理机制,对中国书画鉴定心理机制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深化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研究;比较艺术学是中西绘画鉴定比较研究的钥匙;图像学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在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的时代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伦理学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书画鉴定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法律学有助于我们研究和制定中国书画鉴定的法律法规;管理学有助于我们探讨对中国书画鉴定的管理途径和方法;教育学有助于我们研究和制定中国书画鉴定才人的培养规划;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学科有助于中国书画鉴定手段现代化;等等。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可用知识都给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以积极的启迪。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越来越依赖当代相关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基础。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呈现出多学科交叉性特征。

(二)应用理论性特征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最终是要具体地应用于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的,指导中国书画鉴定辨真伪、明是非、判优劣,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是指导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的理论。因此,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切实管用是衡量其理论价值的主要标尺。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只有经过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有效性、可信性和科学性。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与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不能脱节。如果脱节,不仅会影响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学科构建,还会影响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对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的应用理论性特征,防止和克服唯理论。

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在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中要不断地剔除错误、发扬科学的观点,从而使书画鉴定理论逐步得到完善。“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随着中国书画的多样化、作伪手段的多样化,中国书画鉴定的手段和方法也必将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中所碰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和研究新的书画鉴定方法和理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研究和建立离不开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离不开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既要加强中国书画鉴定的理论研究,把中国书画鉴定从经验的积累上升成为一门具有先进科学体系的专业学科,以指导中国书画鉴定;同时也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切实能对中国书画鉴定实践起指导作用。否则,理论就只能成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应用理论性特征。

(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六条标准成为后世绘画品评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会其中。传统的中国书画鉴定也往往把鉴与赏相融一体,鉴中有赏,赏中有鉴。

中国书画鉴定离不开中国书画。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而各个历史时期审美风格的形成,又和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书画美学思想、审美风尚、审美观念的演变有关。历代的书学、画学思想和品评标准深深影响着各种书画风格流派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书画美学理论常常紧密地联系着书画家的创作实践,反映了书画家的创作观和审美观。各种理论在书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书画的美学体系。概括起来,中国书画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这些问题上: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顾恺之的“传神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标准——谢赫的“气韵”说;中国画“心”与“物”交融的辩证艺术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意境美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书法的“阴阳辩证”观和儒释道审美思想。

书画的“格调”历来是中国书画作品的特殊要求。古人把中国书画分为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以逸品为上。逸品崇尚意境,神品注重学养,妙品追求灵气,能品讲究趣味。显然,书画鉴定者既要能分辨书画真伪,又要能给书画作品定个高下。因此,中国传统的书画鉴定往往把真伪判断与艺术欣赏混为一体,中国书画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真伪、明是非、判优劣。中国书画鉴定渗透着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

三、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范围

中国书画鉴定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美术学范围,因此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主要在美术学范围内进行。作为美术学学科的一个门类学科,中国书画鉴定学涵盖了中国画书鉴定实践与中国书画鉴定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门类学科,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美术学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研究美术理论及其批评的科学。在这一界定中,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

(一)中国书画鉴定学与美术史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探讨、发掘、研究,客观地揭示一定的美术作品在材料、时间、内容、形式上的特征,考证和发现新的美术史实,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具有图像意义的书画作品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记录,是美术史家研究美术史的重要文献依据。西方美术史家潘诺夫斯基一语道破美术史与书画鉴定的关系:“鉴赏家可说是言简意赅的美术史家,而美术史家则是言犹未尽的鉴赏家。”

1.书画鉴定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美术史研究美术作品、美术家和美术流派等。就中国美术史而言,历代丰富的书画品评、书画史、书画著录等都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中国古代绘画史资料,自从唐代张彦远完成第一部古代绘画史《历代名画记》以来,在宋代有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后世还有不少绘画方面的著述,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的重要材料,但“文字记录最多只不过用比喻和较抽象的形容词句来叙述或描写当时绘画风格,所以给读者的印象是模糊的。”比起文字记载来,传世的书画作品是研究美术史,包括艺术发生发展、艺术风格等的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评价和研究美术史的主要依据。作为古代文化遗迹之一的历代公私收藏的书画艺术品在经过自然和人为的摧残后,能够幸存下来的已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但即使这极少的一部分,也是真假糅杂,良莠不齐。自从有了书画作品,也就有了书画作品的仿制和作伪,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世书画作品的确切年代难以认定。这种真伪混杂的状况,严重困扰着美术史证据的真实性。因此,对书画进行鉴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传世作品的真实年代、真实作者及其风格,就无法在对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的准确认知基础上进行美术史的研究。金维诺先生在《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一文中说:“没有经过鉴定的无确定年代的作品,则无从建构真实而完整的时代风格。因此说书画鉴定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为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提供可信的材料。”从事美术史研究如若没有一定的鉴别书画真伪的能力,就会不得要领,甚至出现严重错误,美术史的论述就不可能确切。具有基本的书画鉴定能力,有助于美术史研究者发现新的美术史研究资料和拓展美术史研究的新领域。

2.美术史为正确断代书画作品提供了史实依据。中国画脱离建筑和雕刻演变为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还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如果简括地归纳中国绘画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1)中国画的发展由带功利性的目的发展到趋向于艺术性的追求,强调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由宋至元,尤为明显);(2)绘画从以描写宫廷贵族生活的人物画为主,发展到以更适合中国画工具性能和抒情写意特点的山水、花鸟(特别是便于脱略形迹的山水画)画为主,以至自然景物成为主流性题材,叙事性的成分逐渐减少,情趣性的成分逐渐增多;(3)从以写景为主到以写情为主,从重在客观真实到重在主观遣兴;(4)从重色到“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焦、浓、深、淡、清)使水墨清润成为文人画的审美风尚,这又同由工笔到写意、由装饰性到写意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有联系;(5)绘画工具从绢本到纸本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画的风格演变。

书法的结构章法也因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用笔习惯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如宋代四大书家的书风,突破了“二王”书风的统治,变唐代颜、柳肃穆庄重为轻快活泼,恣肆放达,以意为书,使人耳目一新。

鉴定时如果发现书画的题材、结构、章法、笔墨特性等时代颠倒或不合个人面貌,就要怀疑作品的可靠性。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我们扎实的美术史知识,美术史研究是每一位从事书画鉴定研究者的必修课。从事书画鉴定研究不能不懂美术史,不能不了解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不能不了解其艺术价值。掌握系统的美术史知识,才能在书画鉴定研究中进行科学的审理和判断,真正做到去伪存真。

3.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史和书画作伪史,美术史的分期方法对中国书画鉴定史和作伪史科学分期有着一定借鉴意义。任

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放宽学术的视野,钩沉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总结古代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和方法,重审中国书画鉴定产生的原因,这对中国书画鉴定学学科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古代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与今天中国书画鉴定家的鉴定思想之间,是一种互为衔接、承上启下的关系。

杨仁恺先生认为“书画鉴定学既包括美学和历史两种内涵,最终目的在于判断书画作品的真赝”,“鉴定学的任务,是探究书画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实质,它又与美术史紧密相接……(判断)作品(真赝)是研究历史(美术史)的基础。”美术史研究侧重评定作品的时代风格与历史价值,梳理美术历史发展的脉络并研究其逻辑原因,研究美术的发展规律,寻找对宏观历史的解释理由,它关乎现象而不涉及对错,而书画鉴定却是科学地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年代和真伪。从本质上讲,美术史与中国书画鉴定具有互为基础的辩证关系。中国书画鉴定和美术史互相促进,就能使彼此更具有科学性。

(二)中国书画鉴定学与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是指美术批评家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1.美术批评离不开书画鉴定。美术批评不涉及书画作品的真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术批评家不需要具备鉴别书画真伪的能力。美术批评是以理性活动为特征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美术批评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美术批评必须以美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应当具备鉴别作品真伪的眼力,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美术作品的成败得失,真正打动读者,说服读者,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试想,美术批评家如果对书画真伪莫辨、优劣不分,而却对作品洋洋洒洒地作批评,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鉴定书画真伪的能力是美术批评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2.书画鉴定需要美术批评的帮助。美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各种美术现象诸如美术作品、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风格、美术家的创作以及美术批评本身等的考察和探讨。风格是鉴定中国书画的主要依据,它包括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和地区风格,时代风格若能从美术类型、流派、思潮诸方面,由小到大地了解,就能掌握一个时代的主要脉络。通过美术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美术类型、美术流派、美术思潮,更好地把握时代风格、地区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3.美术批评的研究内容和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中国书画鉴定学同美术批评一样,需要在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美术学、美学、哲学、风格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作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为中国书画鉴定实践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中国书画鉴定学可以借鉴美术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构建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研究中国书画鉴定理论批评和书画鉴定理论批评史。

(三)中国书画鉴定学与美术理论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作品及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的功能与作用、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美术鉴赏活动、美术的审美特征、美术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点等内容的研究,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美术理论虽然也包括美术鉴赏,但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美术作品的普遍特点与规律,注重赏,不注重作品的真伪,更不会对中国书画鉴定的规律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1.美术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学科构建离不开美术理论的指导。中国书画鉴定的理论是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的重点。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是对中国书画鉴定实践的理论探讨,需要通过对书画鉴定的发生、发展规律、书画鉴定的方法原则、书画鉴定的风格和流派、书画鉴定的心理机制、书画鉴定的伦理道德、书画鉴定的法制法规以及美术社会学、作品风格、美术流派、美术特征、中西艺术比较等内容的研究,揭示中国书画鉴定的一般规律性。这些研究内容在很多方面和美术学理论研究极其相似,因此,美术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国书画鉴定学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美术理论是对美术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的理论,无论是广义的美术理论,还是狭义的美术理论,都对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学科构建具有指导作用。

2.美术理论修养是中国书画鉴定的必备。中国书画鉴定离不开对中国书画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作品的基本特征、书画家、书画创作等的把握。而这些也正是美术理论深入探讨研究的内容,因此,一定的美术理论修养对中国书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

3.鉴定书画真伪的能力和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必备和参考。美术理论研究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等,但不涉及真假。如果美术理论研究者面对赝品而不知,那自然无法揭示其普遍特点和基本规律,其研究成果是不能说服人的,不可信的。因此,鉴别书画作品真伪的能力也是每一位美术理论研究者必备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征、应用理论性特征、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因此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方法,也必定是多角度、多学科、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这种多角度、多学科、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为美术理论研究所借鉴。

艺术品鉴论文范文6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