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例6篇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1

【关键词】课内实训;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国际贸易专业

一、引言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过度强调对“高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高素质”的培养。职业素养应该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灵魂。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内涵中也应该包括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而不同专业方向的课内实训,则是高职生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基石。

二、课内实训内涵、地位与作用

(一)课内实训内涵

课内实训这一概念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提及,但目前尚未有明确定义。笔者认为,课内实训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某一课程的课时以内,在课堂上,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实训模式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性、操作性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内实训的地位与作用

课内实训对于某些专业,或者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来说,起到了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质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培养人才职业素养的首要途径。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内实训现状与存在问题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多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十分热烈。国际贸易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热门专业,也在课内实训这一问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能看到,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课内实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内实训现状

比之高职院校的工程技术类和其他财经类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条件极为有限。尽管各高职院校想法设法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机会,现实中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等原因,愿意接收学生的企业很少,即便接收了,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很少,能真正交给实习生的任务则更少,往往使实习沦为“打杂”,并不能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们,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仿真,虚拟,模拟等等,力求可以达到和真实工作环境下同样的实践效果。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第一环节的课内实训,很难避免出现以下各种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闭门造车,虚拟演练

由于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内实训都是采用静态的虚拟演练的方式进行的。教师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来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内容与专业岗位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2.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大

课内实训只有设置了系统的与职业素养对应的实训环节,才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内实训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内容上随意性较大,多由任课教师确定,未能制定系统的实训内容规范,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

3.实训考核模式陈旧,评判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内实训考核上仍沿用传统模式,多为单向性考核。学生依照实训任务按部就班地操作或通过模仿教师完成操作,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分,且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往往采用绝对评分标准。这种考核模式,由于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实训项目或指定几个重要项目,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4.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实践经验欠缺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但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并不代表能够胜任实践教学。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双师”证书是通过学习或参加培训、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能力与经验,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和能力有限。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内实训模式创新

为了摆脱国际贸易专业课内实训的现状,国际贸易实训的教学体系必须改革,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意识强烈、职业能力精湛的专业人才,使得专业实践教学与外贸业务的实际运行真正接轨。对原有的专业课内实训教学进行模式创新,应该体现在:

(一)构建“四进式”实训体系,体现专业发展实践课程体系的发展性与系统性

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基本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意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职业能力: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业务运作能力、外贸单据制作审查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不同的课程协同一致来培养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国际贸易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对于高职的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体系设计了“四进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四个渐进的实训阶段:

在前期,学生初涉专业课程时,在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辅以“个人化”课程内的实训。此阶段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实训项目进行甄选或设计,体现该专业课程中一些主要技能,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简单知识的应用,并且初步培养起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在课内实训结束后,学生对应进入以全课程知识的整合应用的实训中,即“部门化”课后阶段实训,学生学会对该课程中关联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形成明显的专项业务能力。为了更好地与实践岗位对接,结合国际贸易业务多维的特点,体现外贸类公司的业务范畴设计,设定了外销业务模块和报关与货代模块,对学生的训练也相应进入到第三阶段,即“公司化”重组式阶段实训。在这其中的训练中,需要运用相关的多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这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知识的整合、理解、应用,升华了其前期的专项业务能力,同时学生的专业成熟度渐渐显现,职业感也逐步增强。最后,学生将进入第四阶段的实训,即“集团化”一体式阶段实训,真实感受国际贸易环境,实际贸易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的联动,亲历贸易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感知市场的变化、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等。

(二)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课内实训相较于“四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中的其它三个阶段,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践的起点,也是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首要途径。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各项素质和各分项能力中,基本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意识,以及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的培养,都无法离开课内实训。

“四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将课内实训系统化、规范化,规定了不同专业课程对应的课内实训项目,对每一实训项目涉及的对应专业知识与关键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避免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巩固专业知识、强化思辨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潜在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意识被唤醒,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被挖掘,职业素养得到了体现与提高。

(三)“走出去,请进来”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在“四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中,专业的课程的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而通过课内实训,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到了培养。课内实训的项目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在实际操作中,我院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课内实训形式,如企业参观、社会调研、专业技能竞赛、行业专家讲座与交流等等。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外贸企业和相关机构参观、调研,也多次邀请行业、外经贸相关部门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与外贸一线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双师型

针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我院通过提升业务素质、提升实践素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来强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学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校内外、国内外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鼓励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还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一线,研究、体验、学习企业经营运作流程,力争能更多地参与或协助企业完成经营项目,积累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努力取得部级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相应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更深层次融合;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与合作企业定期分批互派教师,双向培养。同时,还聘请外贸企业经营管理一线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师资。

五、结语

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各高职院应围绕职业素养这个灵魂,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敬丽华,冯国平,张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0-71.

[2]乔红学.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8):117-121.

[3]王鹏,张井佳.高职院国际商务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11):107-108.

[4]张汝根.基于POCIB的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158-160.

[5]米家龙,吴建功.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44-146.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2

【关键词】强技能 重素质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66-03

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对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出了“五个对接”的新要求,特别是要求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势推进、二手车市场的日臻成熟、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今后“多品牌车型”混合销售的发展趋势,使得汽车企业对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单一通用技能培养不能满足汽车产业升级对多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此,应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得本专业对接汽车整车销售、二手车销售、精品销售等汽车后市场衍生岗位,满足汽车产业升级“多元化岗位”对多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高要求。

一、“强技能、重素质”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施,经过广泛而深入的汽车行业企业调研、开设同类专业中高职学校调研,结合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拓展为依据,按照“确定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 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制定“强技能、重素质”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方案,以满足“多元化”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强技能、重素质”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以汽车行业企业操作流程和作业规范为依据,结合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

(一)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将汽车产业升级衍生的汽车展厅销售、电话销售、维修服务接待、精品销售、二手销售、汽车配件管理、汽车保险等7个岗位作为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工作岗位,由此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为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针对这些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34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胜任各个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二)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课程

对汽车整车销售、维修服务接待、汽车精品销售等7个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其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进行分解、优化、整合,最终确定开设的课程,如表1所示。

(三)课程体系设计

以“理论必须够用、注重实践技能”为原则,分别对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等进行设计。在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课时的配比上,实践课时为1163,总课时为2319,实践课时占课时总量的50.2%,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注重。从而确保学生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多项专业技能,并增强其职业基本素质和创新意识。

1.理论课程体系

进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充分考虑了课程设置的时序关系、课程间相互支撑关系,为充分发挥先修课程预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作用,以通用技能模块课程为基础,技能模块课程为核心,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个通用技能课程模块,新车&精品销售课程模块、SA&配件管理课程模块、车险&营销策划课程模块、汽车销售企业管理课程模块等4个专项技能方向模块。通过通用技能模块课程学习,为培养学生专业通用技能这个基础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而为培养学生新车、精品销售核心技能,以及汽车服务接待、配件管理、保险销售、营销策划和销售企业管理的专项技能奠定专业知识和素质基础,则有针对性地设置4个专项技能方向课程。通过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实践技能的培养夯实了理论知识基础。

2.实践课程体系

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结合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企业标准流程、操作规范,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以课程常规实训为基础,专业岗前模拟实训为核心,顶岗实习为补充,通过由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训、专业课单项实训组成的课程常规实训,4个方向技能综合实训、订单培养流程实训等岗前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按照“基本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 岗位职业能力”路径循序渐进、递进式地进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图1所示。

在进行课程相关实训的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本专业学生多数为文科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进行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实训环境由工作环境的仿真到真实,并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原则,在实践技能训练全程渗透职业素养。

图1 实践教学体系

3.素质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人文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并以全程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建立了“素质类课程实训―― 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课实训―― 职业基本素质专项实训”递进式提升的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素质课程体系

素质类课程实训:通过开设礼仪基础、沟通技巧、人文素质等素质类课程,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如走姿、坐姿、站姿、引导等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基本礼仪、沟通表达的基本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融入专业技能课实训:针对本专业就业岗位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将礼仪、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就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融入汽车推销技巧、汽车维修服务接待、汽车精品销售、二手车交易、汽车销售沟通实务等多门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当中,学生完成各个课程实训项目的过程,也是相关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素质。

职业基本素质专项实训:为了进一步强化、巩固岗位职业基本素质,特别开发了汽车销售礼仪实训、汽车维修服务接待综合实训、汽车市场调查与营销策划实训等综合性实训课程,这些综合性实训课程均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开发,每个实训项目均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有机结合,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岗位素质和技能。

三、课程体系创新点

(一)“强技能”,满足产业升级人才需要

根据专业人才需求,设置了新车&精品销售课程模块、SA&配件管理课程模块、车险&营销策划课程模块、汽车销售企业管理课程模块等4个专项技能方向模块,这种“强技能”的课程体系满足了汽车行业发展衍生出的多岗位对多技能人才的高要求。

(二)“重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基本职业能力贯穿过程,制定了递进式职业基本素质培养路径。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为核心、职业基本素质培养为重点的重素质、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懂流程、精技能、善沟通”的满足汽车产业升级所需的多技能、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JGB344)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to tak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tongs,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triving for survival, characteristic striving for development" as mentality, took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mode etc., and built the voc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fessional groups which were influential in the province and even in the country.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研发;专业建设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2-02

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职非主流专业,但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这类专业如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建成了在省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示范专业群。

1 研发并首创体现“高素质、强技能”的核心课程

2000年首创“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2008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002年首创“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2010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十余年来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专著教材、教学网站、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研发,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工商管理专业群生产性与综合性实训的难题以及综合素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这两门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主线。

1.1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是让学生在校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这个真实的项目完成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该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三学年开设三次,每一次重复的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内容,表现在每次商品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不同。

1.2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在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出12项素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群大学生职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一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起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中间还有十项素质需要进行训练,它们是:增强个人进取心、建立诚信素养、培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该课程分设于五个学期按照规划篇、基础篇、成长篇、成熟篇和就业篇开设,层层递进、工学交替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配套开发建设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围绕上述两门“高素质、强技能”课程,配套开发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已建成15门工商管理类精品课程,34门网络课程。除上述2门国家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通用管理能力”是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一门为“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配套的考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为“工商模拟市场”配套开发的一门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市场营销”、“推销实务”是广州市精品课程,其它主要专业课程也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的研发与建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配套建设教材,完成教改课题,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教材建设是课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重塑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重整教学内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构教学方法。《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获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和《管理基础与实务》均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先后通过20项省、市级、院级教改课题解决了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公开发表33篇教改教研论文进行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工商管理类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的研究》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创办工商模拟市场探索实训教学新路》、《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4 课程研发推动三级实践体系的建设,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按照“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的方式统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获评校优秀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创业产业园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华好集团是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5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学生在技能大赛上获国家、省级大奖,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课程研发与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特别表现在各项技能大赛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并屡获佳绩,其中获得的部级、省级、市级奖项共计40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及以上的水平。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工商企业管理及专业群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为92%。

6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创业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等创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创业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以及实训基地等问题,创业教育从一个专业向工商管理整个专业群辐射,最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因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较大成效,“创业产业园”被授予广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基地称号。

7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成为省、市级示范建设专业,并为转型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该专业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以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实现了六个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专家验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创业管理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并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为工商管理这一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8 课程与专业建设成果的运用情况

8.1 在本校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①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目前每年在校生约1500名学生学习《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这两门课程。2012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调查,《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被学生选为对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阚雅玲被选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②研发与建设的课程均通过网络课程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其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网络课程的访问率为15万余次,在全校199门网络课程排名第1,超过排名第2的5万人次。“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访问率排名第6。“通用管理能力”排名第7。这些课程网站获得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③以课程研发和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从“就业数量”到“就业质量”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群毕业生薪酬稳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研发与专业建设同时催生了我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8.2 在全国推广应用情况 ①因课程研发及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果负责人及其它完成人在全国相关研讨会或培训班中的经验介绍及成果推广引起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赞誉,纷纷邀请该专业教师去相关学校进行经验介绍或专题培训,成果组教师为50余所高职与中职学校和机构提供80余次万余人的培训,推广课程与专业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②我们接收了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还接收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学校的师生前来学习观摩特色课程及专业建设。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及“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创业以及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升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吸引了广东电视台等10余项电视报道,中国教育报等100余项报纸及网络报道,使得该课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应用。④201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7版以《生涯规划成为素质提升的利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生涯教育探究》为题长篇报道我校工商系《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的特色与经验,使得该课程在全国众多高职和中职院校得以推广,其教材也倍受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的欢迎。⑤2004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市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小记》报道“工商模拟实训课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各模拟企业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学生必须具备市场竞争、创业投资、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感受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参与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工商模拟市场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桥梁,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顺松.试论学校内涵的塑造与发展[J].教育导刊,2009(04).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7-01

一、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依托,以地域经济为背景。

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对职业院校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致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经过办学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工学结合,育双高人才,办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摸索出了“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既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途径上既注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走进生产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

二、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尽量体现“素能并重、工学结合”的特征。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上。课程结构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无论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还是综合专业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与实际的生产任务相结合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体;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社会就业准入制度,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把取得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岗位专门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训练,还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都应采取“三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除了在学校教室、实验室、实训场(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的课程外,我们把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指派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专业协会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与指导;由教务处牵头,学保处、招就处、系部参与,对学生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进行布置和考核,使第二、三课堂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能力为本位,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知识传授可以教师为主体,而能力训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坚持教学做合一,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重知识、理论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或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们首先抓了骨干层的学习培训,解决教学改革中的观念认识问题。我们通过教师培训、职业教育专题论坛、学术年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全校教师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

第二,政策引导。我们根据“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组织教学,重新定义了一堂好课、一个好教师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再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从而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我们从课酬计算、教研教改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大力向课程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来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学院强化资源配置与运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

四、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的养成既要与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又要通过日常行为的规范去潜移默化地熏陶;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渗透进专业教育课堂;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也是所有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职责;素质教育还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除了把素质教育渗透进理论与实践课堂(第一课堂)教学外,还把校园内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和文艺活动(第二课堂)、假期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第三课堂)等都作为必修或选修学分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了“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将综合素质培养渗透进所有专业课程,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课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还必须担负起培育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职责。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教案时,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时,把教师是否做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三统一,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为了配合“三课堂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我们开展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不仅看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思想道德表现,还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社团活动情况、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情况按权重量化打分。综合素质测评,鼓励学生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5

关键词:“双师”素质;课岗交融; 项目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 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 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 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 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 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 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 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 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 刘勺华,王胜山,周同根,房亚.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职业素质课程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投资与理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

1 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证券方向、保险方向。也可以从理财角度划分为公司理财方向和个人理财方向。专业方向的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每个学校在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时都应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既应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也应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既要强调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课程内容体系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基础上,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技术的职业性和技能的岗位性。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基本就业方向,则该方向内的课程必须全部选修。如选修证券就业方向的学生,要同时选择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选修不同业务方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修其他方向的科目,以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每一方向应确定学生学习阶段所应考取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面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由于分成不同的方向,人数分散,学校在实训方面的压力也大为减轻,实训的效果大大增强。

2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再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标准的反复论证与设计工作。课程标准的编写不同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设计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要求,明确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或情境),每个模块(情境)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加以明确。在进行课程标准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善于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也应突出投资与理财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除在教学中应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等来进行授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认知实习模块,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包括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证券投资操作、商务礼仪、拓展训练、专业综合技能等6方面的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和行业,锻炼并提高工作能力,“请进来”是根据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金融企业领导或职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切实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具体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对象、所授的不同课程、运用方法的不同环境,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投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在教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3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来构造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体的综合素质。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诸方面。在确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首先明确学生主要就业的职业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具体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根据专业定位有其独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衔接应该事先设计并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来进行实施。如“证券投资分析”这一模块内容,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都会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不能在这几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应该在课程规划时,就安排好在哪门课程中进行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解,其他课程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则以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课程教学内容还应该切合当前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等途径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应注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同时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中还应遵循前沿性原则。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而且,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电子化、虚拟化现象等也迫切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这些金融领域的新的变化和发展都应反映在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4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

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建立、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应使整个实训教学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的要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

4.1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中,一方面,校企合作难度较大,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实际操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高度仿真,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接收证券实时行情,基于模拟交易软件,就可以实现接近真实市场的模拟实训。正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单向合作上,如: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与高职教师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规划。而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一般只有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

4.2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课程实训中,应加强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外环境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真模拟综合实验室,以虚拟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形式。围绕投资与理财职业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3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投资与理财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应根据投资与理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制订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来体现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定位,在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起引导驱动作用。教学管理体系是通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来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之和,在实训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建立“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

即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可通过政校企联合推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形成“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联合培养证)和“一专多能”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在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入职前辅导等各个阶段制订并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导活动(如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训练),形成完整的“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贴近的职业体验环境。

(2)建立“分层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即按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拓展技能教育(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鼓励跨专业跨院系学习1-2门技能,大力推行“双证”制度,支持以赛促学,开设形象塑造类、审美情趣类、社交协作类训练课程,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注重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创新素质、创业素质等职业素质,加强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创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如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市场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力等;拓展技能教育是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学习1-2门技能,大力推行“双证”制度,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分解投资与理财专业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结构,进而在实训项目、教学组织和职业训练中充分体现和融会贯通。通过分层渐进的实训内容安排,由“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往复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训的效果,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复合型投资与理财人才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机制,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训部分由企业专家讲授;其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商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重点是与企业合作推进实训课程的实施,除了聘请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外,还可由企业专家主持课余时间的讲座,或有针对性地开设某些课程。

5 “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校内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来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以赛代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可以参考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结合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展“以赛代训”项目,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进行组织,在班级内和班级间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二是,引入企业支持,依托学生协会,来积极开展“以赛代训”。由于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使企业不方便正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而通过学生协会的方式即各种投资协会的渠道来推动公司的参与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模拟交易大赛,在比赛前的集训中可以聘请证券公司等的专业人士担任竞赛顾问,本校的专业教师担任竞赛教练对学生进行交易技能的培训,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证券公司可以对协会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为大赛提供物质保障及组织学生参与证券公司的投资晨会等间接的方式,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运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6).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4]马淳正,宫文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5]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2007(33).

[7]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

[8]L.V.Bert alanffy.Problems of Life [M].London,Watts,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