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例6篇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素质 教

育教学能力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66-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一线的特点使其教学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变性,千变万化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永远处在生成过程中;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所有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即高职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对自身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调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不同职业的共性与个性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中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创建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来自综合性或专业性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薄弱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认识。同时,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具有普适性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培训内容为仅为教育学、心理学,缺乏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而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

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

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

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

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总之,通过采用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掌握在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为在所有专业及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费云生.高职教师能力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成人教育,2012(3)

[2]关劲秋,李玉红.高等职业教师激励模式问题研究[J].成人教育,2012(3)

[3]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1(5)

[4]苏付保,黎健杏.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7(9X)

[5]赵玉琴,等.职业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冰山理论;工学结合;职业素养;养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他把人的素质模型形象地描绘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人的“显性素质”,占冰山的1/8,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在职业活动中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称之为“隐性素质”,占冰山的7/8。通常,我们把显性素质称为“职业技能”,而把隐形素质称之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如图1)。

一个人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被别人看不到的则占7/8。对一名企业员工来说,外在的1/8是其知识、行为和技能,内在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培养优秀的职业化素质,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占员工素质的7/8,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职业技能的形成。(其作用机理如图2)。

由此可知,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一样,都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对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在传统行业、服务行业,还是在高科技行业,人力资源总归是第一资源,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必然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事实上,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内训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训。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往往只落实在“学生马上有工作”上,“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技能胜任”的最基本要求。应该说,办学初级阶段,学校生存压力大,似乎可以理解。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目标、职业人才规格必须有准确的把握。要给学生“干粮”(职业技能),也要给学生“猎枪”(职业素养),更要给学生“指南针”(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没有“干粮”,无法上路;没有“猎枪”,难以为继;没有“指南针”,难以找对方向,可能会寸步难行。

2006年,有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发行,该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叙述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学生,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而他们被辞退的根本原因却是:“不了解工作的意义,缺乏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缺少踏实、努力、谦虚、耐心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的主动性”;“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等等。这些事例反映了我们的毕业生专业对路,但不少毕业生由于职业素养差,职业生涯刚刚起步就遭受失败。因此,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激发其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有创新激情和发展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职业环境使行为者置身其中,成为其相互理解的背景,进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值得反思的情感体验。而职业生活中的很多内容是隐含的,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源于对职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只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职业环境,在与实际职业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在职业生活中领悟职业素养内涵,才是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关键。由此,工学结合无疑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平台。

工学结合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在工学结合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的工作体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一本质特征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和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制造,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有利于学生去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轻松自然、水到渠成,其效果绝不是学校中几节德育课能够轻易达到的。

充分利用工学结合优势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利用工学结合实习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内心冲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时必然产生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常常产生于工学结合前期。学生刚到企业,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从而对企业产生异己感,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对角色转换以及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强度感到不适应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另外,学生从八小时上课变成八小时上班、宽松的校园生活变成紧张的企业工作,必然对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强度感到不适应。

对职业理想与现实工作岗位之间矛盾感到不适应由于现代化的企业集约化程度很高,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重复性很强,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枯燥、乏味,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具有挑战性,与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

对学习方式改变感到不适应工学结合后以前的课堂学习习惯被打破,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就会感到迷惘,不知道还应该学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学。

对人际关系处理感到不适应由于中职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和全面了解社会,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后部分学生不适应工人师傅为人处事的方式,不知道如何与工人师傅沟通交流、和谐相处,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生活方式转变感到不适应学生在消费上时常表现出捉襟见肘,不仅闯荡社会力不从心,而且谋求生活自立时还经常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单向依恋和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学校和家庭还是他们打心底里希望投靠的温馨港湾。

以上五点,导致中职生在工学结合初期必然会因各种不适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并产生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时候,带队指导教师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专业调适、学业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辅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

(二)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无法形成的。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利用企业文化进行陶冶,是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工作态度、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形态。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融和命运共担。例如,江苏华朋集团“公司有名气,干部有勇气,职工有志气”的企业“三气”精神,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人诚品优”、“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行业领先与国际接轨”、“企业强、职工富”的工作愿景等,将催人奋发与进取的企业精神通过工作渗透于企业员工的人生价值观中,不仅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进取精神,而且激发了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自强不息、创新进取、勇于开拓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在我手中”(全球通的品牌理念)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理念。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同员工打成一片,学习企业员工优秀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企业员工也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由此,学生逐渐形成了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利用star训练法,搭建总结评估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日趋成熟的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面临真实的工作情境,但他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此时,带队指导教师可通过star训练,帮助学生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总结评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健康发展。具体操作如下:要求学生回顾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将其完整、详细地记录下来。将记录的事情按以下格式进行归纳整理,如表1所示。

学生通过对表中问题进行回顾和整理,及时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形成日趋成熟的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我校积极利用区域优势,大力推行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赴企业进行1~2个月的工学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我校机电、机械、数控专业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近300名顶岗实习学生在三天内被企业抢聘一空,其中近60%的学生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被相关企业在工学结合期间定聘,无须学校进行推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起步,一个好的开端。在工学结合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将学生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激发出来,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协同起来,更大程度上发挥职业素养的核心作用,形成学生优良的职业化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振伟.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体系设计探讨——以j企业为例[ol]. [2009-03-23]./p-11922520.html.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优秀高职学生 素质特征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03

Quality Features of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ining Strategy

ZHANG Hui, GAO Yuan

(College of Business, Yunn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Yunnan 650106)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have developed excellent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bility and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for four quality features items made outstanding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 several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train more talents market.

Key words outstand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features; training strategy

1 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 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 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 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 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 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4.4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培养优秀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主要要求学生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培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不只局限于课堂,整个校园也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校活动等,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二是增强教师人格道德魅力,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教师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言传身教者,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规范,最后形成自己的为人处事风格,所以,教师人格道德魅力的增强,对学生良好思想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素质。通过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让高职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 赵阿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8):59-60.

[3] 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4] 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8.

[5] 毛尚华.关于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2):81-82.

[6] 吕荣娟.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06-108.

[7] 姜秀华,郝杰,李明.创新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62-63.

[8] 刘雪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57-58.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目标

一、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误区

1.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不清楚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与普通专科教育目标混为一谈。高职教育并非高等专科教育的一种变形,很多人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的学历教育,不少高职院校基本沿袭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其在教学安排和实训安排上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严重脱节。

(2)与劳动就业岗前培训培养目标等同。很多学校完全从按照就业单位的“订单”要求作为培养目标,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前培训等同,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模糊定位。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社会在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目标。

2.课程设置实施不合理

课程设置应该根据专业的发展,并结合高职院校所在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具体制定。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成人院校,师资和办学设备受限于历史原因,导致课程设置可能出现两种问题:一是不可避免地沿用以前的蓝本,导致课程设置与当前培养目标相左;二是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忽略区域经济,不能体现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现象。

课程在实施时也出现极端现象:一是过度重视实践,二是偏重理论。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它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培养目标的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又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等,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岗位和社会的变化,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又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都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所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度,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人才。

3.忽视高职学生内在个性特质的发展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有其特定的特点,如活泼好动、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等。因此,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对待,而忽视高职学生内在的个性特质的充分发展,这是一种误区。强调发挥高职学生个性特质的自主发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其潜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的。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实施途径

根据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途径。

1.准确定位高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并且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并且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正确定位课程目标及实施过程

课程目标是从事教育的关键结点,是课程活动的方向。正确定位课程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的航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业机会。在课程定位过程中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差异及教师的教研能力。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和密切,社会需要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因此其课程定位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正确定位调和的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以达到社会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其次,高职学生较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更为突出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定位课程目标的时候要认清学生的认知能力,确认存在的不同,发现教育的需求,总体设计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最后,教师经验、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对课程目标定位和实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进行认真研究,才能准确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和实施。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实施中,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教能力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创造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教能力,为课程实施创造条件。同时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课程的不同具体而定。

3.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培养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首先,在高职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保证学生能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其次,高职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换为“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的统一,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为学生创造不懈追求的发展空间,最终表现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最后,除了注重人性的提升外,还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其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不单是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主要的是社会关系、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要仔细发现和研究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行业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变化,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完善自身体制,真正培养出符合教育部总目标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3×0.2118+4.8+0.1195+3.8×0.2788+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3×0.2118+4.8×0.1195)/(0.1509+0.2118+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4.2×0.2390)/(0.2788+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题)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6

【关键词】素质评价 素质现状 培养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指标的建立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就业和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第一步,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建立一套合理、操作性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第一,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检索文献资料、网络数据库检索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种职业素质指标,并据此建立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素质库;第二,将林林总总的素质指标进行归类、整理、统一定义和编码;第三,通过反复论证,剔除掉一些相对不重要的素质;第四,通过因子分析法,最终确定了6个维度、30个问项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指标,其中6个维度包括工作态度、理解与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以及新形势下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发展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课题组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择了天津市4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同时,还挑选了滨海新区8个重点行业中的3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5%。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我们发现企业的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97.37%的高职生毕业后将选择就业,其中80.52%选择求职,16.85%的同学则愿意选择自主创业。深受学子们喜爱的行业为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金融行业,以及商贸流通行业,选择以上行业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稳定、专业对口、朝阳行业和良好的薪酬。通过调查计算,高职学生的期望薪金为2710.9元/月,而企业普遍支付高职生的工资只有1500-2000元/月,即高职生的期望要高于现实。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来源于对自己的评价、单位的实力,以及市场行情。其中,单位实力和市场行情的评估比较客观,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评价却很主观。由此可见,学生的期望薪金要高于实际,是由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合理。此外,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高的综合素质是自己就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其次是专业技能和实习经验,这一点和企业的看法相一致。

2.职业素质情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职业素质重要性的排序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理解与学习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企业对其重要性的排名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理解与学习能力、表达与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即两者前四项一致,而企业相对更加重视管理能力。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单位希望毕业生遵守企业规章制麦、工作认真、踏实、能自律、有全局意识、善于团结协作、不猜测和评价自己不了解或不需要了解的事情、能与包括与自己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不回避自己的错误、面对挫折不气馁、诚实守信。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发现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评价要高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这个数据证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在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准确,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不仅如此,通过更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高职生总体职业素质要低于企业要求,其中两者在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理解与学习能力方面差异最大,而在表达与社交能力方面供需双方基本一致。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对策

1.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教学体系。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一主题,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将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素质有关、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内容,并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岗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拓展。

2.构建培养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试管理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评价主要分为成果评定、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而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3.提倡团队协作,培养全局意识。在进行案例讨论、专题调研或现场实践时,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他们根据各自的素质和能力选出组长,并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在充分讨论或调研的基础上做好PPT,再派出代表进行小组交流,并由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评价。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培养。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社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的直接而实际的需求,以企业协议培养等方式实行定单培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大化地实现高校人才产出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