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建议范例6篇

管理制度建议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1

第一条 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技术建议)和推行工厂现代化管理,是企业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 创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配方,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及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等。?

第三条 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工、夹、量具、试验方法、计算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运输及储藏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

第四条 对医疗卫生技术、教育、保育以及利用自然条件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

第五条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以及长期未解决的技术关键和质量关键等。?

第六条 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建议或改进。?

组织领导和职责范围?

第七条 技术建议与现代管理优秀成果评定小组成员由:厂长××、××、××、××等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

第八条 技术建议是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工作,由××归口统一管理,技术建议管理员具体负责。基层单位设技术建议联络员。?

第九条 技术建议管理员职责:?

1.汇编全厂技术改进措施计划,掌握并督促其实施情况,收集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请评定小组进行评定,总结上报重大技术成果。?

2.负责全厂技术建议资料处理,收集并推广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新结构的应用与交流。?

3.负责接待外单位有关技术改进方面的参观学习,并建立咨询业务关系。?

4.协助领导组织对厂内重要的非标设备设计方案的论证及会审,并办理下达设计任务书。?

5.负责厂内技术攻关或招标的具体组织工作。?

6.定期召开基层技术建议联络员工作会议,安排与检查该方面的工作。?

第十条 基层技术建议联络员职责:?

1.编制上报本单位年度、季度技术建议计划项目,经批准后协助实施。?

2.对本单位实施的技术建议项目验证、考核、分析和预鉴定,组织整理有关资料上报总师办。? 3.总结推广技术建议成果,协助实施人员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经营管理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管理建议)由××统一归口管理,全厂各管理系统(不含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实现的现代管理优秀成果均需报××,由××审查并定期提请厂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具体组织工作参照第九条,第十条进行)。?

第十二条 厂科协组织实施的管理建议由科协归口提请厂评定小组评定,并报××备案,具体工作参照第九条,第十条。?

第十三条 属全面质量管理的tqc成果,由全质办归口管理,并报××备案。?

审查和处理?

第十四条 技术建议项目必须做到:?

1.经过试验和应用,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图纸资料和技术总结。?

2.按照技术建议(现代化优秀管理)成果报表逐项填写,并经单位主管和受益单位签证。?

3.凡属于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改进设备(备件)、新的非标设计等必须要有相应的工时定额员、质量管理部门、材料定额员、设备动力部门和使用单位等签署的效果证明。?

4.一般项目经所在单位考察后签署意见,报总师办。较大项目须经3个月的生产试用验证,连同有关资料上报总师办。重大项目须经6个月的生产验证,整理全套资料上报,由××组织,××主持经厂评定小组评定后,报上级主管机关。?

第十五条 凡经鉴定的技术建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其鉴定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能否纳入正式技术文件用于生产或经营管理工作。?

2.能否进行推广应用与交流。?

3.详细分析与核算经济效果,对无法计算出经济效果的应提出结论性意见,并由有关领导签字。

?  第十六条 凡纳入正式工艺规范的技术建议项目,由有关部门与车间进行工时或材料定额的修改,并考核实施情况。对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的项目,根据产品图纸审批程序办理更改手续,并考核其批量生产情况。?

奖励与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 凡申请技术建议成果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励的集体(个人),应由实施者提出申请,填报项目成果申报表,并附第十四条所规定具备的材料(管理优秀成果须附论文或文字总结)报归口单位立案,交财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最后由归口单位组织厂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审查,厂长签字,需要上报的则逐级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八条 凡成功且投产(或用于管理)的项目,以修改技术文件的日期作为该项目的投产日期,以连续12个月为计算经济效益的有效期。实际年节约额计算公式为:? 年节约价值=(改进前成本?改进后成本)×年产量?(一次性投资费用+报废损失费用+时间费用)?

第十九条 凡被采用的技术建议和现代管理优秀成果,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荣誉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第二十条 技术建议项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原则上每年××月、××月各评定一次。?

第二十一条 对借鉴已经应用的科技(或管理)成果,应降低一个等级奖励。?

第二十二条 奖金的分配应按参与实施工作人员贡献的大小合理分配,落实到人,各单位不得留成克扣。?

第二十三条 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如项目在如下名目下均可获奖(技术建议成果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tqc成果奖、节约奖等),则以获其中金额最高的一种奖励。?

第二十四条 获奖项目如果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时,可补发差额部分的奖金。?

第二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与奖金者,一经查出,应撤销其荣誉,收回全部所得奖金,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2

关键词:无因管理制度;缺陷;建议

一、无因管理概述

受大陆法系国家,以及罗马法的影响,无因管理制度归属于准契约的一种。我国罗马法学的专家认为,参照罗马法的规定可将无因管理翻译成事务管理。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无因管理的概念都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约定或规定的义务而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避免他人遭受利益的损失,进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确立了无因管理制度,这一重大法规的执行不仅是考虑到民法体系的完善,更重要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共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二、我国无因管理的制度与缺陷

无因管理制度是我国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在其法律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并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此情况通过我国的立法制度中可以反映出来,而且能够依法参照的规定屈指可数。所以与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根据当前存在的缺陷,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现行法律规定

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现行的法律只有民法通则第93条和《民通意见(试行)》第132条两款规定,此外还有四款规定对见义勇为做出相关规定,与其他各国相比,较为笼统。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仅涉及无因管理制度的构成要件及管理人支出的费用和赔偿诉求,其他细化的义务法律条文中均未做出相关的规定。

(二)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缺陷

无因管理制度最先可追溯到罗马法准契约中的规定,之后演变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各国立法都进行了法律规定,在立法上已日益成熟。但针对与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在大体大框架上虽不存在问题,但其构成的要件相对笼统,具体规定制定模糊。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制定应当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现状博采众长,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无因管理制度完善的建议

基于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目前的立法现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能够参照的规定少之又少,法官在审判裁定时经常会出现断案难、争议多的种种困境。为满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借鉴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而效仿其他国家设立法规的成功经验,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构成要件

我国目前无因管理制度的构成要件分为三个方面:没有法定或约定;为他人管理事务;利于他人的管理。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有些反面还需要细化,还应扩大被管理主体的范围。“他人”指管理人以外的人,“为”是所指向的人。目前我国的立法对指向不明显或多元的边缘行为一律不认可,从而导致无因管理认定困难,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将边缘行为补充到未来的法律规定中,进行理论补充。

(二)明确管理人的责任

对于管理认责任范围的认定。各学派,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债务人不享受利益的情况,如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为了鼓励社会上相互帮助的精神的传承,对于那些毫无任何利益可图的管理人,应缩小责任范围即重具体轻过失,即在管理事务的同时中达到与自己事务为同一的注意。所以,如果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未尽到相应的义务,将向本人负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

(三)管理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形

无因管理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赔偿,不仅包括了本人对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遭受的损害应当承担赔偿的责任,还包括了管理人因不当管理而对本人造成损害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以上两种情形只要符合相关规定,法院均给予支持。综上所述,管理人应合理管理他人的事务。若违反此义务致使本人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向本人进行对应的赔偿。

四、结语

通过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民法中占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法律如何进步,都是法学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无因管理制度应充分考虑本人的主观意愿,社会公义等,结合法律调整和平衡管理人和本人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前无因管理制度的创制,目的在于本人、社会及管理人的利益,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以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应当适当侧重保护管理认的利益,使对本人得到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在漫长的法律发展中,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应保留人类道德中闪光的部分。目前,当日益增多的情与法的冲突呈现之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致使更多流血英雄不再流泪,让人间正义的道德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赵廉慧.债法总论要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2]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3

一、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吴琼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分别就“公共政策与府际关系”、“中国文化的崛起与公共行政研究认识论的转向”、“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困惑”、“学习策略与组织变革”做主题发言。彭真怀教授认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在发展,难点在协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协调更难的是综合协调。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绝对与相对、重点与全面、政府与市场、合作与竞争、集聚与扩散、补偿与约束、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增长这10个方面的关系。吴琼恩教授对盛行中国的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公共行政理论认识论的走向问题,对西方科学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论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作用,要摸索中国自己的主体公共行政理论理念。陈健民教授尝试从结构、环境、价值、影响等维度衡量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情况,他认为过去几年,中国公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令民间组织更有能力参与灾难的救援;中国公民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并非源自政府,更多来自从下而上的觉醒和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若干瓶颈问题。蓝志勇教授从时代背景、西学东渐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学习的问题、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以学习型组织求变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学习策略与组织变革问题,并以美国凤凰城为例介绍了学习型组织求变的策略;他认为在中国从单一发展目标到社会转型即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关键时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不但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必须。

二、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地方政府与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发展与管理、土地管理与制度、公共组织领导与绩效、公共财政改革、公共政策创新与发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医院与医疗制度改革、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管理、学习型组织与廉政文化建设等。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地方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创新沈荣华认为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的角色转换已经不可逆转,要在以人为本与关注民生上寻找结合点。中国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将改革从表层深入到实质、从结构深入到功能。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解决在中央适度集权下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自主性空间问题,解决地方政府角色转换中的自律与他律问题。张廷君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总结,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模式:并进型创新、行政一前驱型创新、政治一前驱型创新与缓进型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路径抉择规律,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尹利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中乡镇政权的“缺场”,使得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得不到提升,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乡镇政权的“悬浮”,认为乡镇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刘鹏提出了当代中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逐步转向“嵌入型监管”的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化水平上有所提升,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合法化吸纳能力大大提高,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重点有了明确和清晰的区分能力,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手段也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这些都说明,相对于“分类控制”、“行政吸纳社会”以及“市民社会反抗国家”学说而言,“嵌入型监管”的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和现实地解释当代中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现状。政府采购或公共采购是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加入GPA的谈判。而加入GPA首先冲击的是政府采购中保护本国产品和本国中小企业的政策功能实现问题,也包括对本国政府采购体制和机制的影响等问题。为此王丛虎提出我国在政府采购中加强购买本国货已经刻不容缓,要认真安排好谈判时间表和具体的振兴民族工业的计划以便从容应对。另外要尽快通过立法解决购买国货的问题,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切实采取措施鼓励采购国货。丁进以转基因食品的行政决策为例,进行了政府流程再造理念的创新研究。认为从政府流程再造的角度思考服务型政府建设,其关键在理念再造。政府机关及公务员要坚持公民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应以转基因食品之争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方向的根本转变,推进人民满意政府的建设。李玫以云南省防治艾滋病为例,提出政策网络可以成为政府应对艾滋危机、更好推动艾防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面对艾滋病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依赖于政府机构制订和推行政策以解决公共问题的旧范式已不再适用,云南省在艾滋病防治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已出现由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公民等各种类型行动者构成的政策网络,政府在其中要主动扮演好政策网络管理主体的角色,依赖政策网络实现艾滋病防治的善治目标。

(二)关于城市发展与管理、土地制度与管理程俐骢认为,评价城市化的实际成效不能只看数据,还要看推进城市化的机制和体制,看是否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再造的有机统一,应与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皮定均从城市管理创新角度介绍了北京朝阳区“合作型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为组织者、全体社区居民和全体社区单位共同参与为基础的,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合作的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依托,基于“掌舵型政府”理念,推进合作治理和行政流程的再造,实现了从专业化管理转向多元化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的治理转型。诸大建等学者还共同关注到城市绿色竞争力问题,认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提高以资源生产率和生态发展绩效为特征的绿色竞争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镇空间拓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城市边缘区的村镇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成为急需面对的问题。李强等学者在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下,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模式,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实现生态框架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城市整体空间优化与农用地资源保护相互协调共赢的土地利用机制,并以武汉市城市边缘区为例,探索了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应对机制。刘小红等认为正确认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系是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按照他物权与自物权的关系架构,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创新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明确权利之间的权能边界,优化权利之间的权能配置,完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是理顺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实路径。刘圣中以鄱阳湖为例研究了公共资源的治理问题,认为要实现鄱阳湖资源的合理保护与适当开发必须克服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的克服途径在于界定清晰的产权。而反公地悲剧的克服途径在于如何建立一个以产权清晰为前提的自主治理相结合的总体性协调机构。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鄱阳湖管理委员会,把原属于各个厅局部门的管理权限适当的整合在一起,由这个总体性机构统一协调、管理。陈竹等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的福利损失状况,研究农地保护政策的最优选择。认为土地用途管制易于产生政策规避行为和违法用地现象,同时政策制定存在困难。农地保护政策的研究应考虑农地城市流转的动态变化因素,地方政府进行农地流转决策需要考虑农地流转过程中非经济福利的损失。为达到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最优,地方政府应当在流转发生的同时,支出等同于当地非经济损失的资金进行弥补。

(三)关于公共财政改革刘承礼认为当代中国的财政分权在相当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财政联邦主义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可称作“中国式财政分权”。当代中国践行的是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但政治集权体制下的财政分权却塑造了地方财政自治权和中央财政控制权同向增加的特色。武玉坤指出公共预算绩效评价应该包括公共支出总额控制、配置效率和运作效率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全部内容,单独的进行某一个或某两个问题的评价不足以实现改进支出效益的目的。通过对项目组合的职能结构分析和经济结构分析,有效实现总额控制和配置效率改进的目标,同时通过对项目间经济构成分析的横向比较,最大化改进项目的运作效率。张光等研究了2006年取消农业税和乡财县管政策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影响。2006年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固定投资均显著下降,而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中央政府为弥补县乡政府因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做了相当大的补偿,这说明中国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至少在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没有很好地履行其管理农村事务的职责。对农民的利益而言,它们扮演了掠夺之手而非援助之手的角色。如果导致县级政府起“掠夺之手”作用的制度环境不改变,中国农村的空洞化还将继续恶化。孙玉栋等探究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目标——综合型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基于问卷调研,探讨了建立个人所得税综合税制的外部环境、综合税制的框架设计、相关配套制度,实行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考虑征管水平和外部环境的限制,建议在我国中近期宜采取“小综合”逐步转向“大综合”的改革思路。

(四)关于医院与医疗制度改革我国药物目录遴选制度正处于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阶段。李颖指出,目录遴选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最终建立一个“统一、效能、公开、科学”的药物目录遴选制度。在当前目录遴选制度建设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情况下,需要循序渐进。第一步,在多个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并存,暂时难以统一部门利益进行药物目录合并的情况下,药物目录遴选制度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遴选标准的建设上;第二步,多个药物目录合并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体化专业的药物目录遴选评估机构是我国药物目录遴选制度建设规范化的开始。中医药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曼莉认为在新医改的政策背景下,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的新的契机和挑战,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政策,转变机构趋利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硬件和软件建设,改变支付方式,相关政策部门统一协调工作,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的老年护理服务带来严峻挑战,刘柏惠等学者建议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方位老年护理体系。根据不能自理程度、是否患病且在治疗中、家庭是否能够提供照顾三项内容确定出适合不同状况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居家护理、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居家护理+家庭病床、养老院和护理院等六种模式。实证分析表明,该护理体系可以显著减轻对护理院和养老院压力,同时也可以保持传统的家庭护理精神。

(五)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丘昌泰以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为案例探讨了非营利组织、政府与草根性公民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中修正了资源依赖理论,以资源协力与社会网络途径探讨了“九•二一”地震台湾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于草根性公民社会的影响。台湾“九•二一”震灾中的NPO类型可概略分为:宗教慈善型、人道救援型、服务提供型、政策倡导型、企业责任型与灾区重建型。不同NPO组织类型与政府部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亦有所不同。资源互赖情况仅发生于“服务提供型”的NPO,由政府负责提供经费、知识与执行该服务的合法性,NPO则负责执行,两者交互依赖达成为灾民服务的目标,构成“双元互赖型”的关系型态。“政策倡导型”NPO呈现出“双元自主型”关系,“企业责任型”NPO呈现“分离自主型”关系、灾区重建型NPO则呈现“政府主导型”关系。就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平等关系而言,“人道救援型”与“宗教慈善型”NPO所展现的“协力伙伴型”似乎是比较理想,亦是对于草根性公民社会影响最为正面的关系型态。刘太刚构建了需求溢出理论,认为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而个人的需求分为人道需求、适度需求和奢侈需求三个层级,三个层级的个人需求的正义性依次递减,服务于上述三个层级的个人需求的非营利组织所获得的政策优惠也应依次递减。魏娜等学者研究了中国大陆志愿服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优化的方向,认为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优化的方向是创设跨部委委员会模式与志愿者协会模式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级 人事管理 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要想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好的成效,就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这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级事业单位同样适用,需要制定出独立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完善其运行机制。

一、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管理屏障

根据单位人事部门下发的岗位管理制度的一些实施意见,单位应当建立起跟科级单位性质及工作特点相符的岗位管理制度,真正落实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规范设置单位的工作岗位及管理办法,以单位本身的职能和编制要求为依据制定出精简的、效能高的岗位管理原则,实施岗位的设置工作。针对不同等级的专业的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以及工勤岗位等,单位人事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将各个岗位不同的职责、权利等做出明文规定,进一步明晰岗位的任职条件。

与此同时,科级事业单位在设置并管理岗位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专业技术人员跟行政人员之间的区别。当前,小型的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行政化、行政人员技术化的现象较普遍,这样不仅仅会阻碍职工发展,也不利于单位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因此,科级单位应当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遵循职业划分细化的原则,让行政人才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特长,在岗位工资的基础上设定绩效工资,提升福利待遇;让专业的技术人才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在增加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提升岗位待遇,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岗位晋升平台,实事求是地为职工的发展考虑,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充分发挥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势。

另外,当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事业单位奖惩条例之前,小型的科级单位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地方性的事业单位奖惩条例,完善单位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单位以及各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

二、畅通人员进口,完善考核制度

如果科级事业单位缺编,那么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出进人的详细计划及标准,并由同级人事部门向社会开展公开招考活动,针对人才实施择优聘用制度,从而确保人员的进口保持畅通。同时,科级事业单位也需要加强研究工作绩效的评估,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估工作绩效的具体标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单位实施培训、薪酬、奖惩、续聘及解聘等方案的依据。

三、积极提高人员的自律意识

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人员通过提升自律能力,自觉规范自己执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具体行为,就能够促使其运行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提高人事管理制度的运行效率。媒体以及公众也可以采取利用社会舆论的途径激发人们的信誉和羞耻心欲望,从而积极有效地监督并约束他们严格运行人事管理制度,拒绝私利行为,严禁发生用人唯亲的现象。这样的双管齐下方式能够促使单位在运行人事管理制度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科级单位人事监督制度

由于该科级单位是自收自支的经营模式,造成上级单位对其用人机制的监管力度不足,应当严格监管的地方并没有被充分监管、约束。单位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公示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召开职工会议,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完善人事监督制度。其一,单位的人事管理人员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其二,单位上级领导在人事监管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监督;其三,相关联业务单位及公众舆论也可以监督单位的人事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等。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人事管理经验,完善针对自负盈亏型企业的人事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公平公正地处理好科级单位的各种人事争议,维护好单位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事管理是加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保证。因此,搞好科级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单位建设出社会化的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5

关键词:电子票据;法律管理;互联网

票据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支付凭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繁荣和发展,电子票据开始广泛出现,并成为一种全新的票据形式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下的重要支付凭证。现行的《票据法》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在规范传统市场行为、降低金融交易风险等方面发挥出了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出现,现行《票据法》已经暴露出了对于电子票据相关规定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电子票据的主要特点

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电子票据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特点:

(一)电子票据可以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电子票据的主要作用是将实物票据电子化,并可以实现与实物票据相同的转账、质押、托收等功能。与传统的票据业务流程相比,电子票据的各项主要业务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各个环节相应加入了电子化手段,票据管理、流通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二)电子票据流通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与传统的纸质票据流通监管相比,虽然电子票据的流通效率相对较高,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较强的风险,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电子票据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之上的,互联网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渠道较多,面临的管控风险也就相对较高。二是电子票据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网络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平台在彼此交换信息和进行信息认证的过程中受到外部非法入侵的几率就会相对增大,加之存在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这就造成了电子票据在流通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三)电子票据在保持唯一性和身份识别等方面存在困难。票据的唯一性和身份识别是辨别真实性及合法性的主要手段。传统的纸质票据具有完善的身份识别系统,可以通过签章、签字等手段确保唯一性和合法性。但是电子票据本身具有可复制性的特点,很容易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多次产生和存储,因此就为其身份识别带来一系列困难。

二、现行《票据法》在电子票据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现行《票据法》在电子票据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下几方面:(一)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不清晰。通过对现行《票据法》关于票据的定义进行分析可知,电子票据并未纳入其中。虽然现阶段电子票据已经产生并大量流通,但是在法律效力方面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法律的认可。(二)电子签章制度不完善。正如前文所述,签章是票据合法性的主要标志,无论是电子票据还是纸质票据都没有本质的区别。《票据法》第四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行使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此外,第七条还规定票据签章为“签名、盖章或签名加盖章”。由此可见,现行《票据法》只认可传统纸质票据上的签名盖章,将签名这个形式要件直接规定为亲笔签名或盖章的范围内,对于经电子签名认证的电子票据则不予认可,无法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因此就可能出现经电子签名的电子票据因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签名要件而导致票据无效的现象。(三)电子票据规章不完善。虽然现阶段电子票据开始大量出现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但是受到电子票据规章不完善的影响,电子票据与纸质票据共存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电子票据的流通效率相应受到影响,同时现行《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归档、查阅等规定也不够完善,也给电子票据的监管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对完善《票据法》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管理制度建议范文6

关键词:新旧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2-03

自财政部1998年3月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来,各高校在这10几年的时间内遵循本制度对高校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项经济制度不断改革,高校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态势,资金支出随之复杂化,旧的会计制度很难再适应高校的财务管理。财政部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完善,2013年底出台了新的《高等会计制度》。本文就新旧制度执行过程中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做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新旧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对比分析

1.1 适用范围不同 旧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创办的上述学校参照执行。新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创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旧制度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而新制度的适用范围只针对具备有高等教育办学资格的学校,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更能准确掌握高财务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和指导原则。

1.2 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 旧制度规定一般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使用权责发生制;新制度规定一般经济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虽然便于安排预算收支,操作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等优点,但制度是随着政府职能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变化的,不能全面的反映财务信息,从而会导致财务制度和财务信息的不协调等劣势,高校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全面掌握各项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则要求会计核算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新制度的实行可以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净资产等会计要素的实际情况。此制度的采用为高校会计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准确掌握各个会计期间真实的会计信息,全面了解各项财务状况。

1.3 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化 旧制度共有38个总账科目,新制度共有54个总账科目。科目的增加直接反应出会计核算更加细化。新制度下会计科目的主要变化有:(1)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的“财政应返还额度”加强了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后真实的反映了高校国有资产实际价值;旧制度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记录的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这些科目的调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确定教育成本。(2)新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要求基建会计并入学校大帐,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旧制度基建账单独核算与学校经费帐呈分离状态,很难综合反映学校会计信息。(3)新制度支出类科目新增了“行政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准确反映各类支出的会计信息具体明细;旧制度全部都在教育事业支出简单的统一核算,各类支出很难直接体现。新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调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旧制度下的会计科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1.4 会计报表内容增减变化 旧制度的会计报表种类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而新制度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不能在以上报表内体现的按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财务信息。新制度下的会计报表更加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为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了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收入支出预算的主要依据,所以会计报表的填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

2 新制度的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2013年底财政部新制度,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从到实施中间时间紧,内容变化比较大,而且各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领会新制度的精神,所以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对新制度有的内容把握不准。在设置新增会计科目及填报财务报表等工作中只能边干边摸索。

2.2 财务人员培训 新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财务人员从原来简单的记账和报账要过渡到对会计核算准确及时,并且加强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但旧制度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接,财务人员无法做到系统全面的理解新制度的内容和精髓,在会计核算中就会出现偏差,在财务管理上很难发挥会计核算的最大管理能力。

2.3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新制度中为了实现高校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要求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折旧,因此各高校对2013年底以前的资产应该进行彻底清理,保证账账相符、帐实相符;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核算范围、折旧范围等以及各项数据的采集。在基础工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计提折旧。这一系统工作在短时间内很难按要求完成,也就很难保证计提折旧按时、准确的进行。

2.4 基建并帐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新制度中要求基建的财务在学校的“在建工程”中体现,目的是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原有高校基建并帐涉及到的在建工程、已完工工程等进行清理,涉及到的收支业务及资产等进行明细核算,这一核算工作在现有的高校财务环境中短时间内完成较为困难。

3 新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决定和体现了办学成本,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高校财务管理有效利用办学经费的重要规范和路径。

3.1 促进高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新制度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5大要素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新形势下要想充分发挥新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作用。高校的高层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改革中制定的管理优势政策,促使高校在市场经济中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但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也要最大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内部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有效控制和预防高校财务风险、合理配置办学经费,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高校在一个优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发展。

3.2 促进高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理念的转变 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基础中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有效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会计科目的调整使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更加明细化,会计信息具体条块分明;会计报表的调整为高校上级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方便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时点的高校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等等。以上这些会计核算功能的强大势必要求财务人员核算理念的转变,高校财务人员应由原来单一的日常核算报账、记账的传统观念,转换为新形势下更加注重对高校财务的有效管理、内部控制,在新制度的框架内有效规避高校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达到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优化高校财务环境,构筑各项办学经费安全使用的防护墙,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资金的高效利用。

3.3 促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实施是高校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和保证,对于高校来说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收支、科研事业收支、专项经费收支等各项经费等持续增加,势必要有一套完善的包括预算管理在内的高校财务体系,各项经费的收支到某一节点使用的效果还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来检验,这些制度和措施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创造出一个规范、安全、有约的经费使用环境,保证高校各项经费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 新制度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施完善改进了旧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的缺陷,因此新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及各高校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新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新制度的内容和精髓,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保障新的会计年度财务核算顺利进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2 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新制度的和实施对财务人员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新旧制度的转换,财务人员对新制度培训时间相对比较紧,在新科目的设置,新旧会计科目的数据对接、报表的填报等方面都是边学边干边讨论,所以对财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刻不容缓。

4.3 合理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进入信息化时代,财务管理的会计电算化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一个便捷、快速的管理平台。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对会计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并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了适应新制度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财务人员才能从繁杂的日常核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5 结语

高校新会计制度的和实施,给高校的财务管理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准确运用各项会计制度,合法依规使用各项经费,消除财务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内部控制风险、资金管理效益风险、财务决策风险等务风险的发生。诸多制度的约束既能使高校各项办学经费效益最大化,又能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构建滋生腐败的防火墙,保证高校经费的使用安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制度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丽媛.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对比及衔接效果分析[J].财会经济,2015(1).

[2]张立伟.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息,2014,22:240.

[3]陈小琴.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201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