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例6篇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1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电力资源应用范围扩大。现代电力资源供应技术逐步创新,实现电力资源应用结构全面优化;资源管理结构进一步变革,智能化电力信息资源安全性管理问题,成为电力资源管理的突出方面,智能化技术在实践中升级,是推进电力管理安全的有效途径。

1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安全性相关概述

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是指电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电力资源控制与用户应用实现信息资源自动化对接,应用现有计算机程序,构建电力信息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人工电力信息管理的局面,具有操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随着现代智能化系统的全面升级,智能化系统在电力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并实现电力资源综合拓展,为我国电力应用平台的升级提供更可靠的信息资源。智能化电能表信息管理,是现代电力资源应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管理形式。笔者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作用归结为:

1.1程序化

电能表主要对电力供应传输的电压、电流进行检测,确保电力输送安全,同时也对用户电力应用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电力应用情况,实现电力供应,电力应用程序化管理,是促进我国电力应用体系完善有序分配形式。

1.2自动化

智能化电能表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电能表信息处理应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推进我国电力输送体系全面优化。1.3安全性这也是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的基础作用。电能表信息管理具有独立的数据库,计算机防火墙系统信息自动升级,为现代社会资源传输提供了保障。

2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相关理论分析,对智能电能表在电力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初步了解。随着社会电力供应范围逐步加大,基础性智能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供应的实际需求,尤其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例如:用户信息泄露、电能表信息核实准确低等问题,都会对电力资源管理带来阻碍,针对当前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应对策略。

2.1数据库升级

电能表数据库升级,是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加强的表现。现有电能表的信息管理,直接借助计算机平台进行数据存储、收集、传输以及电力信息整合,这种电力资源传输方式,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电力应用信息存储,实现电能表应用信息的综合性传输,电能表数据库信息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电能信息存储保障。但这种直接存储的信息管理形式,外部接收信息的过滤能力较低,智能化电能表数据管理信息综合性较强,管理人员直接进行信息管理时,电能表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存在的信息风险性较高,容易出现某一管理区域的电能表信息受到病毒侵害,出现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瘫痪。电能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在现有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数据库资源过滤,设定区域电能资源信息过滤程序,优化电能表接收的信息,使用户电力信息可以在信息存储前,实现信息系统资源过滤,降低数据库存储资源存在病毒的风险,这也是电能表智能化程序安全管理的应对方式之一。例如:新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加密后,电能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传输安全性从20%增加至37%,电能表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2.2传输网络安全加密

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应对策略,实现传输网络安全管理加密,是电能表信息传输安全性保障。一方面,智能化电能表管理系统,依靠计算机自身安全管理程序中的防火墙进行信息保护,系统资源传输能够将其整合为有机体,全面延伸防火墙安全管理措施,实现网络传输资源的综合处理,确保电能表信息收集与传输中,电力信息具有良好的输送程序,为现代电力信息传输,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管理保障;其次,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于信息传输数据结构,在信息传输网络平台下,构建全方位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也就是说,电力安全信息在其应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保护,例如:IP地址自动加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传输系统50%的数据加密码自动生成,结合后期人工程序操作,实现电能表信息传输百分之百加密。电能表信息传输程序进行信息传导中,也自动并建立起信息保护数据程序,确保电能表信息传输过程信息加密,资源传输系统的自我传输安全性提升。

2.3信息资源自动整合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实现电能表信息资源自动整合。现代智能化电能表信息安全存储,是在电能信息应用基础上,实施电力信息资源自动收集,但并不负责传输信息的整合,而基础性智能管理程序,主要依赖计算机存储硬盘进行信息存储。随着电能表信息资源逐步增加,计算机硬盘存储空间饱和状态下,自动进行信息取替,管理人员进行程序存储过程中,只能确保近期电能表信息数据的完整,从而无法建立完整的电能表信息数据库。电能表信息传输中,新系统的信息安全性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传输相同信息的相互整合,使信息综合整理的程序规划率提升了30%,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效果全面性提升。保留现有程序信息存储形式,同时开辟电能表信息存储云空间,现有电力资源计算机暂时性信息存储,云空间数据综合存储,确保电能表信息存储完整性,同时云空间信息整合存储也会降低电能表信息遭他人窃取的机率,是现代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或者,电能表信息自动整合与数据库过滤程序同步应用,达到了电能表信息内外安全同步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安全性升级的作用。

2.4系统程序更新

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程序更新,能够确保电能表信息管理程序的整体更新。一方面,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可以实现其管理程序对的综合优化,实现电能表信息与电力输送资源信息资源的合理对接。例如:确保电力输送中电流、电压等信息的资源控制,从而发挥电能表信息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电能表信息程序更新,电能表资源控制结构,资源处理程序,在更新中自动弥补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实施程序运行问题的自检,优化电能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确保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管理在实践中优化。

3结论

提高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分析,是我国电力应用系统创新实践的代表。基于智能电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提升智能化电表信息安全性管理略的技术中数据库管理、信息传输加密、系统升级等方面进行探究,对智能电能表信息安全性的策略有逐步性理解,促进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王现芳.提高智能电能表数据通讯安全性的策略研究[J].通讯世界,2015(03):126-127.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2

内容摘要: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在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但企业管理还没有建立起对智力资本的管理体系。本文在介绍智力资本的特性、阐述在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管理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将着重研究智力资本管理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管理 管理体系

所谓“智力资本”最早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西尼尔于1836年提出来的。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智力资本的界定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芮明杰,2002),但在智力资本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效扩充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把传统资本所忽略的、但却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的东西,诸如员工技能、组织流程、企业文化、客户忠诚等,与企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整合在一起,揭示了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为企业管理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众多研究者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土地、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拥有,智力资本应该是组织绩效的驱动力量和价值创造的关键。本文认为,智力资本就是那些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

智力资本的特性

综合来看,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增值性、难以模仿性、稀缺性、不确定性、创造性(Stewart,1997; Sveiby,1997)。

第一,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增值性。任何物质资本一旦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便会随着价值转移而消耗殆尽。与之相反,由于大部分智力资本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微乎其微的(Lev,2001),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增值和运作进行管理是很重要的。

第二,智力资本具有难以模仿性。很多智力资本只能在企业内部经过独特的历史路径、通过无数的大小决策而逐步形成,企业的竞争对手要么无法复制这类资源,要么复制这类资源的成本特别高。

第三,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土地和资金等物质资本都可以从市场上购得,而企业只能在企业内部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培育这些智力资本,因而这些某些特异的智力资本是稀缺的。所以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运作是重要的。

第四,智力资本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企业中的多数智力资本没有固定的物质实体,会随着员工的学习和创造经常发生变化,组织结构、市场渠道等都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并引起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由此可知,识别智力资本是重要的。

第五,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创造意识、创新能力,还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组织中的智力资本具有相互学习的特征,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知,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重要的。

智力资本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对智力资本进行管理,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Bornemann等(1999)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加强自身智力资本管理的公司往往比其他公司表现更佳,智力资本管理对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经过研究认为,智力资本管理是指为有效地达到企业目标,对企业智力资本和相关活动有组织地进行的日常协调控制过程。有些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智力资本管理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研究成果不多,也不够深入。

日本学者Hiroyuki Itami(1980)研究了无形资产对日本公司管理的影响,为智力资本管理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Sveiby(1997)探讨了如何管理没有传统生产,只有员工知识和创造力的知识公司。安妮•布鲁金(Annie Brooking,1996)将智力资本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tewart(1997)讨论了在信息时代企业如何将未成型的、未编码的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性武器,如何去实现潜在资产的价值,如何在员工、顾客忠诚和包孕在企业文化、制度和经营流程中的集体知识中发现和培育智力资本(Stewart,1997)。

智力资本管理体系构成

(一)智力资本识别管理

智力资本识别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解和掌握智力资本的相关信息,采取智力资本记录、分析、评估、审计、报告等措施和方法对智力资本进行识别,以便于进一步对智力资本进行管理以实现企业目标。

许多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者都强调智力资本评估和识别管理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智力资本信息将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成本,还会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Stewart(1997)的研究表明,有人力资源会计的公司被认为是绩效更佳的公司,人力资本可由个别员工或员工间互动,发挥无形资产、知识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对智力资本评价和识别管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模型和识别管理方法。Skandia公司推出“导航仪”的智力资本评估模型,将智力资本分为财务、客户、业务流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五个指标,使得企业智力资本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就一目了然了。Stewart(1997)提出了Tobin's Q值法,该方法将市场价值与有形资产重置价值进行比较,使得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就不会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有利于企业之间智力资本价值的比较。Guthrie等(2000)提出用智力资本来架构企业年度报告。Bornemann(1999)和Pulic(2000)认为企业业绩取决于企业运用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的能力,他们开发了VAIC(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智力资本评价系统,评价企业有形与无形资源价值创造效率。这些评估模型和识别管理方法对企业进一步掌握智力资本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表明企业越来越对智力资本的评估与识别管理更加重视。

(二)智力资本配置管理

智力资本配置管理是指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从外部获取智力资本,并与已有的及内部培育产生的企业智力资本一起,在企业内部、业务单元内部或部门内部进行有效配置和组合,以实现智力资本的最优配置,因此,智力资本配置管理也可以称为智力资本结构管理。

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经济学家也对与智力资本相关的要素配置表示了重视。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在现代经济中,如何有效地配置和运用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omer和Lucas等阐明了新兴的经济下是以思想(包括知识)而不是以实物为基础,因而应充分地使知识得到有效配置。

对企业来说,资源配置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M•A•Peteraf(1993)提出,由于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在发展和配置资源的管理决策上的差异,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辨别、开发、保护和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Black & Boal(1994)所说,单个资源及其特异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只有把企业资源要素组合起来产生独特的企业活动,才能真正显示企业的竞争力。正如Penrose(1959)所言,公司要考虑通过有效配置这些无形资源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互相融合。Nelson & Winter(1982)认为,企业通过智力资本与有形资源的独特组合来形成自身卓越的管理与组织过程、特定资产位势及演化路径,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智力资本增值管理

智力资本增值管理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造、组织学习等各种方式从组织内部培育和增加智力资本的数量或质量。

研究者早已从相关领域提出了智力资本增值的问题。Allow(1962)提出的干中学模型认为,技术知识的进展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的,而学习又是来自于实践经验。Nonaka、Toyama等人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效管理知识创造过程,即提高了知识整合的效率和范围,直接影响组织竞争绩效。Barney(1991)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来源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实施竞争型战略的关键性资源是企业内部长期发展的结果,难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

智力资本管理的相关研究者非常关心增值管理问题。Edvinsson(1997)指出,人力资本需要通过企业智力资本中的“结构资本”的转化才能被利用,把员工的专有知识转化为集体拥有的财富。Ulrich(1998)提出了“5-B”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企业的知识创造行为越强烈,组织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越高,他认为智力资本的来源是员工的能力和承诺,只有在两者兼备的情况下,智力资本才能成长,提高智力资本,就必须提高对员工的要求,同时提高帮助员工达到高要求的资源。

(四)智力资本运作管理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运作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运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利用智力资本获取外部各种资源、围绕智力资本进行扩张并购等管理活动,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的提高。

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具有高价值增值性,资源基础论的研究对智力资本运作管理具有启发意义。Teece(1986)提出联合专用资产(cospecialized assets)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C•K• Prahalad & Gary Hamel(1990)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学者和企业都很重视智力资本运作问题。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85)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要使知识工作者本身和他的专长发挥效益。Bristow认为 “融智”比“融资”更重要。瑞典的斯堪的亚公司建立了“导航仪”的智力资本评估模型,特别强调了智力资本运作过程。Hans Loof和Almas Heshmati(2006)对瑞典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兼并过程中智力资本是导致企业绩效异质的重要因素。根据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表示,微软之所以如此努力的想要收购雅虎,并不是因为其市场份额和产品,而是因为雅虎拥有最优秀的工程师团队。

(五)智力资本激励管理

本文认为,智力资本激励管理区别于通过治理方式进行的长期激励,是指为了促进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绩效而采取的非股权、期权等的短期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

有关激励问题在企业理论的研究中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通过治理方式的长期激励上(Hart & Moore,1990)。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治理方式的长期激励不能完全解决激励问题,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管理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短期激励。周其仁(1996)将企业看成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激励时,探讨了智力资本激励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Holmstrom(1982)认为如果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可以使人承受完全风险的办法是让他成为唯一的剩余索取者,只有这样才能对人达到最优化的激励效果。Edvinsson(1996)强调对智力资本的管理应该从促成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并认为通过无形资产的使用可以建立一种关系和互动来激励价值的创造。Bass(1998)认为,通过激励机制等手段,发掘企业内部的知识,在企业内实现知识共享并引导知识创新,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景莉(2006)从智力资本对公司价值贡献的角度,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智力资本拥有者的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下,作为知识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为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外部环境,更加重视知识的创造、整合与利用,强调智力资本的管理。通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发挥并提升智力资本的潜能,已经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重视和加强智力资本管理,需要在智力资本识别管理、配置管理、增值管理、运作管理和激励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更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芮明杰,郭玉林.智力资本的界定及其价值度量[J].上海管理科学,2002(4)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3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1.04.1+1.31.710+2.02.1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1.446.0+2.02.1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1.44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4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环境;学习资源;智慧资源;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4-0027-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04

引言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个性化、智慧化、远程化、定制化、差异化、分散合作、扁平式组织结构等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数字制造技术、新型交互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加速了智慧教育发展的进程。智慧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其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核心业务,每个业务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大量的智慧资源或数据的支持。传统的数字资源尽管形态多样、数据海量化,却难以无缝地支持具有泛在性的智慧学习活动、深度互动与智能开放的智慧教学活动、基于学习分析的智慧评价过程、可视化的智慧管理和服务,不利于智慧学习者的培养。传统数字学习资源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情境感知性:难以在多种终端设备上自适应呈现;有限的开放共享,缺乏深层整合;进化缺乏控制,散乱生长;杂乱、冗余,难以动态联通。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应改变目前传统数字资源的状况,实现资源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创新智慧资源的使用方式,以满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智慧化转变的需求,服务于智慧创造者的培养。

一、智慧资源内涵与特征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境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

智慧资源应为智慧化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必需的支撑,弥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满足学习者智慧化的发展需求。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得符合个性需求的学习资源,走出封闭、僵化的教室,自由徜徉在情境化和社会化的真实环境中,实现个性化学习、共同体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智慧资源具有如下七大核心特征:

1.语义聚合与联通性

与Web2.0理念下传统数字资源的协同建设及机械化地导入导出的管理方式不同,智慧资源所采用的语义网技术和本体技术能实现资源的智能化组织、汇聚、联通和管理。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学习元平台引入了语义技术,建立起各类资源之间动态的语义关联,实现资源、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动态连接,形成开放、动态、联通、进化的资源网络、社会认知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初级“智慧”。

2.深层开放与共享性

以发展学习者智慧为根本目的的智慧教育需要全方位开放共享资源的支持。智慧资源的深层开放和共享性表现在五个方面:①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实现最大规模的开放和共享;②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达到跨地区、跨省市、跨国甚至是全球领域的规模,实现资源的深层整合与共享应用;③资源的使用者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其产品是可供开放和共享的优良资源;④在保留资源原作者版权的基础上,任何具有权限的人能够获取、使用、修改和共享资源,促进资源的持续进化。

3.进化与再生性

智慧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而智慧资源是该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具有“有机体”的核心特质,即生存、发展、繁衍、进化,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智慧资源能够智能地添加语义描述和标注,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动力,以外部资源、用户消费资源过程中的生成信息和根据语义相关度自动汇聚而成的主题资源圈为养料,实现进化和再生。

4.多终端自适应性

智慧资源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智慧”地自动识别各种终端设备,并做出相应调整:①自动识别智能终端性能并相应地调整内容;②根据终端的运算能力与操作的便捷性,适应性地呈现学习活动,实现交互学习的自适应;③根据网络状况,自动连接服务器获得反馈,或在本地数据库中获取满足需求的资源信息;④对地理位置的自适应,发现周边学习者,满足实时交流互动的需求。

5.海量与泛在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情境感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智慧资源呈现出海量化、泛在化的特性。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被各种传感器和物联网便捷地获取,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语义关联和存储。资源需求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获取所需资源。

6.个性化智能推送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逐渐模糊。无论是发生在教室、博物馆、海洋馆等室内场所的学习,还是发生车站、交通工具及田野等室外场所的学习,都可以利用GPS、RFID等情境感知技术和传感技术,智慧感知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偏好、认知特征、学习风格及所处的物理位置、周围环境,智能分析学习者潜在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并进行个性化推送。智慧资源的个性化推送特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方式。

7.多维交互与人机合一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微型化发展,人与资源之间不再是通过简单的听觉、视觉和触觉通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语音、动作、神态与媒体、系统和资源进行更加自然、轻松、健康地交互。交互不再局限于工具有限的功能,而是由人完全能动地主导工具,交互自然而然地发生,实现人机合一。资源之间的交互突破了以往发生在简单、静态的独立系统之内的局限,改变了资源和知识之间的简单树形上下位关系,形成了语义关联和网络联通的动态交互关系。

二、智慧资源建设体系框架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智慧资源建设体系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化的系统,由“三库+六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三库”指处于教育云端的学习资源库、开放课程库和管理信息库,是构成智慧资源体系的基石。学习资源库和开放课程库中的内容,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教程等都将通过智能化的处理(如自动添加语义描述信息、智能分类和转换、智能汇聚和进化),实现智慧性转变;管理信息库不仅存储完备的教育基础信息,而且能以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智慧管控。“六系统”用于实现资源内容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是智慧资源体系的核心部件。

此外,智慧资源的建设和运行还需要以多元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自主建设、共建共享、公建众享、购买商业资源)和创新的资源保障与推进机制(管理机制、知识产权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和需求动力机制)为保障,协同资源建设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保障智慧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建设。智慧资源体系的资源系统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化的必备条件,包括以下六部分:

1.智慧资源门户系统

智慧资源门户系统可以高效汇聚和存储海量的优质数字资源和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①建立安全可靠的用户数据中心,提供终身教育身份权限认证和资源需求服务;②门户下所汇集的资源如同现实世界中柜台上的商品一样,排放有序、门类齐全、便于检索;③智慧资源门户系统支持多终端的自适应与同步登陆:④动态记忆和更新用户的生成数据,支持教育资源的在线制作、编辑和共享;⑤面向各年龄段、学科、学历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家长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服务入口和资源子门户,并支持残障人士通过手势、语音等动作神态获取服务。

2.智慧检索导航系统

资源需求者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时,资源检索和导航服务系统功能是否精确、便捷和智能决定了能否为需求者检索到最合适的资源,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智慧检索导航系统的智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提供多种检索导航模式:如快捷检索导航、语义检索导航、语音与手势检索导航、个性化定制导航等;②人性化设计:支持多种语言的检索与导航,语义相关的英文和中文资源能被同时识别和检索,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资源需求者提供便利;为残障人士提供语音和手势检索功能;通过图形图像检索信息;智能记忆个性化检索,通过语义关联推荐资源等提升检索导航的体验性;③高精度检索:智能保存通过身份认证用户的所有历史检索信息,通过历次检索记录,进行数据挖掘、动态语义聚合形成个性化的资源网络,提升检索精度。

3.情境感知与个性化智能推送系统

智慧资源库的情境感知与个性化推送系统,主要依据资源需求者的个性化认知风格、学习偏好、认知特征,通过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智能芯片对学习者的位置信息、活动信息、环境信息进行收集。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匹配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形态、语义关联的资源,然后通过智能推送平台向用户推送正在需要或潜在需求的个性化资源。该系统还能够根据用户最近一段时间所处的环境、活动信息和推送的资源,构建出短期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资源库。通过资源推荐、订阅、分享、关注和快速检索的方式,精准、迅速地实现资源获取和有相似个性需求的群体间共享。

4.资源动态语义汇聚与进化系统

智慧资源在数量上必须呈现海量化,在质量上必须能持续地语义关联和进化,在共享上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开放,以保证为广大用户提供和共享高质量的资源。资源动态语义汇聚与进化系统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变的基础和关键。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①自动采集和汇聚数字资源:包括将用户对资源的操作进行分析和采集,动态汇聚有用的资源和信息;②智能添加语义描述:引入资源的语义建模技术,构建开放的学习资源本体,对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标注;③动态语义聚合:在对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语义建模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语义聚合技术,对语义相关资源进行自动聚合,构建联通的主题资源网络;④可持续聚合进化:为避免资源的散乱增长和进化,引入学习元平台所采用的资源有序进化控制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聚合进化。

5.资源智能转换与分类系统

目前,数字资源建设遵循多元化的规范和标准,这不仅造成海量资源大范围共享困难的局面,而且导致用户在不同地域或使用不同终端获取、使用资源存在障碍。智慧资源的智能转换与分类系统从以下三方面可以解决现有问题:①对教育资源进行异构存储和数据转换,能够根据用户智能终端的硬件配置、操作系统、浏览器、文图声像播放软件等配置信息,对资源格式、大小的智能转换,实现资源多终端的自适应,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扩大开放共享;②根据先进、完整、统一的数据标准库,采用KNN算法等技术,对各种形态的资源进行智能分类和存储;③智能地对转换和分类好的资源内容进行编目,不仅减轻资源管理者的负担,而且用户可以通过智慧检索导航系统精准、快速、高效地获得和管理所需的不同资源形态内容。

6.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

智慧时代下的资源处理、显示和管理是完全可视化的过程,直接体现了资源的智慧性。通过智慧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可以对资源进行以下的管理:①通过各种传感器、智能芯片、物联网等感知和传送的数据,能够以可视化的、实时的、动态的方式监测各种情境中的学习活动、人员信息、环境信息等;②通过可视化检索技术,以图形界面的方式,清晰、直观、全面地向用户呈现各类所需的资源和服务;③通过Flex等资源进化的可视化系统技术,直观地呈现资源进化过程、路径,以及成长过程中不同用户对资源的贡献;④通过资讯可视化技术,使学习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通过图表、仪表盘和可视化面板等直观的形式呈现;⑤用户终身使用信息的网络可视化呈现等。

三、智慧资源的建设策略

智慧资源的建设需要以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为指导,以人本化的建设理念、多元化的建设方式、智能化的建设技术、创新化的建设机制为策略,共同为智慧资源的建设保驾护航。

1.人本化的建设理念

智慧资源的建设要求改变以往以“技术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取向,转向“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更加关注人的体验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教育平等,满足人的自由发展。这体现的不仅是资源建设形式上的智慧转变,更是人类价值理性的回归。

2.多元化的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扩大了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然而,从根本上而言,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理念所尊重的仍然是协同建设者的利益,优质资源难以突破利益的围墙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由此,陈琳教授提出了政府为投资主体、全民享用资源的“公建众享”建设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人人享有优质资源的权利。但该模式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从我国目前的国力及教育财政支出来看,有较大难度。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资源建设人才、先进的建设理念和管理运营模式,而且商业资本能够促进资源的结构重组和优化。因此,智慧资源的建设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即以“共建共享为主,商业建设和公建众享为辅”的资源建设模式。保证需求大和基础性强的优质资源实现公建众享,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推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特殊需求资源的共建共享,满足区域差异的需要;鼓励商业化建设和运作,丰富资源形态、激活资源建设活力、提高社会资源建设的质量。

3.智能化的建设技术

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是实现数字资源向智慧资源转变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智慧资源的建设应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以实现智慧资源的规范化建设和更大规模的开放和共享。智慧资源的进化需要数据挖掘、语义描述、本体技术、资源的动态语义聚合技术、有序进化控制技术、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资源语义基因提取技术等。智慧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智能检索可为不同的用户智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服务,需要的技术有情境感知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协同过滤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推理搜索、知识发现等技术,实现将“智能信息推送”和“智能信息拉取”相结合。此外,智慧资源的分类管理还需要智能分类和智能转换等技术。

4.创新化的建设机制

智慧资源的建设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建设理念、智能化的技术,还需要创新和完善的建设机制,关乎于所建资源的智慧性、对智慧教学活动的支持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资源的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管理机制和知识产权机制等。

质量监控上应从两方面实现对资源建设的评价和监控。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建设模式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将专家评审、用户评审和建设者自评三者结合,实现对资源的人为评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的客观性,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资源共享程度、被检索量、生命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智能量化,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资源管理上,应通过建立区域内语义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和区域间语义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对资源索引目录进行分布式存储管理,对资源数据进行语义关联汇集和云存储,实现资源及其应用的动态化管理。在知识产权上,我国需要吸取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知识共享协议的成功之处,将其本土化,建立智慧资源的知识产权体系;建立健全智慧资源知识产权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各方权益;开发和使用先进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维护知识产权等。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5

1、智力资源是媒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活力的资源,而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它集中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科学知识技术水平,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是企业所有的科技知识和创造能力的总和。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劳动力,它已由过去的附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智力资源价值蕴含在劳动者体内,劳动者能够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新价值。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创造能力都来自智力资源效率的发挥。

(1)智力资源在物力资本中的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受到激励和压制时会释放截然不同的能量,劳动者凭借自身人力资本取得收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越来越有能力对非人力资本进行智能化、科学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的管理和操作,而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了物力资本。如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交通广播,在2007年以前,广告创收出现滑坡,频道智力资源流失严重。新班子上任后,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业务培训,下功夫盘活智力资源存量;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人,增大智力资源增量,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了电台各项工作。2007年广告创收增长49%,2008年广告创收实现两年翻一番。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智力资源已成为煤体发展的关键性和主导性生产要素,也是企业为实现物力资本最大化收益而进行的一项投资。

(2)智力资源所有者对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智力资源所有者对其自身价值的使用,体现在人力资本价值补偿和实现的要求上,还体现在对企业利润分享的索取上。这源自智力资源使用价值的发挥带来的大量超额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交通广播节目改版后,对节目进行整改。绩效工资与奖励等级挂钩,三等奖以下扣除当月相对应的绩效工资,有效激励主持人开动脑筋想办法办好节目,提高节目质量。收入体现智力资源的价值,也是人力资本效率发挥的关键。重视并量化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建立人力资本对媒体收益的分配机制,实现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之路,已是现代媒体有效进行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合法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合理确定劳动者以自身智力资源投入企业形成的权益要求,关系到媒体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发展和核心竞争力。2、以人为本,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媒体开发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利用和企业的创新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性员工来实现,与一般员工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主性,富有创新精神。现在的媒体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因此,有关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都适合媒体对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创新人”的新理念。知识性员工的自主意识较高,自尊心较强,对知识员工进行管理时,要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的工作作风,使员工不束缚于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工作,让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决策。

(2)自主、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知识性员工的创新。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只有自主、宽松的组织气氛,才能激发知识性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灵感,才能发挥知识性员工的最大潜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

(3)创造新的战略联盟文化。就是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创造出各种文化整合程度很高的合作,实现协同效应。提高联盟的管理水平,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4)加快企业人才整合、培训。企业联盟的人才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形成一个整合的人才管理战略,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来自不同企业的各种人才组织目标相整合有利于促进战略联盟的形成,也能够为员工发展提供增值的机会,整合的人才战略是通过对人才的合理分配、激励政策、培训以及建立一个清晰的沟通体系来实现的。在加强职工培训时,要重视与高校的联合与协作,依靠高校科技、人才与信息的优势,利用企业基础设施和基金的优势,达到“以产助学,以学助产”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智力资源 竞争力

在信息科技时代,现实生产力是人类知识力量物化的产物,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投入、开发和运用,是企业总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客观地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及评价智力资源的价值,注重对智力资源的投入,有效发掘企业内在的智力资源与智力要素,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智力资源概念及特征

智力资源概念

智力资源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规定,指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 以后,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个人或群体。也有研究认为企业智力资源包括信息、科技、知识、管理、脑力、创意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智力资源是一种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组成的特殊社会资源,它既包括作为各种能力的人的智力本身这一无形资源,又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等有形资源。有研究更进一步指出,智力资源不仅仅是指具有科学知识的个人,更多的是指从事各种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

因此,智力资源不仅仅是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个人或群体)及其智力(知识、管理、脑力与创意等),而且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存在的有形资源以及各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等,同时,对智力资源以及其它资源的管理、使用、开发等本身也是智力资源的一种。从形式上看,智力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个人的智力资源和组织的智力资源两个方面。从时空上看,智力资源可分为静态智力资源和动态智力资源两类。前者指知识与能力水平相对稳定的个人或组织,后者指知识和能力水平随着时空及外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个人或组织。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是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也包括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智力资源特征

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有着其他资源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

从智力资源的形成方式看,智力资源的形成需要花费大量经费、时间和劳动,并且伴随着较大的风险。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劳动产出率和成功率较低,周期较长,投入不一定有回报。而智力资源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建立在持续投入与不断开发的基础之上的。

从智力资源的存在方式看,智力资源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组合,并且流动性较大。智力资源不仅包括无形的人的智力,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以及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等有形资源。通常智力资源不易受时空条件的禁锢与约束,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越高,智力资源的流动性越强。

从智力资源的使用方式看,智力资源既是独占性的资源,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企业一旦拥有某种智力资源,就享有独占权,但是可以通过与其它机构合作研究或者出售的方式实现智力资源共享,通过市场实现智力资源流通,使智力资源在开发、运用中实现效益递增和长期受益。

基于智力资源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把分析平台放在企业实际可利用的资源上,认为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巴尼(Barney)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成三类,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但是竞争优势不等同于竞争力,资源竞争优势是企业在资源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条件或地位,而企业竞争力则是其竞争优势在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综合力量的体现。企业要真正把资源竞争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还需要把竞争优势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和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不同组合的市场体现。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包括自有资源和外部可寻址资源)和能力。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较优业绩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和信息。资源本身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只是潜藏着能够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特殊物质。能力则是将这些特殊物质转化为能够被直接或间接感知的竞争优势的活动或过程中,是实现资源向价值转变的核心。资源若离开了能力便难以实现其价值;没有资源,能力也就无从而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有效能力的应用依赖于资源的储备;另一方面,资源的获得依赖企业的能力。

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力

知识经济表明,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时代,智力、知识、信息等智力资源的投入与合理使用对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中的智力因素远比体力因素重要,人力资源的数量应以智力资源的含量来理解。智力资源的多寡、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知识经济时代,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所消耗的只能是高品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用人的聪明才智即智力资源进行调节。企业只有提高智力资源的素质,对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效益才能提高。

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是由企业现有的智力资源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异的本质是智力资源存量的差别;难以模仿才可以形成竞争优势,隐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经营上的难以模仿;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通过积累而获得并发挥作用。智力资源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而且竞争优势随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体现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和自增强性。

智力资源是企业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源的源泉,其知识的综合能力随着主体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是由主体智力禀赋、结构(生理) 以及认识能力所决定,认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会产生吸收、消化和智力资本过程的选择性和定向性,积累和沉淀的知识结构也就不同,表现智力资本的不可模仿性。因而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源。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主要表现为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竞争优势(如功能、价格、质量、产品结构、技术含量、外观设计、服务、促销策略、环境保护等)和间接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本实力、技术平台等)。直接竞争优势的整合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而直接竞争优势的形成取决于企业家素质、资本实力、人力资源水平、技术平台、企业文化等间接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企业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起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企业特定智力资源难以被创造、购买、替代或仿制,决定了企业强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在开放式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短期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优势获得产品质量、性能与价格等因素决定的企业竞争力;长期而言,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依靠企业智力资源形成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来维持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在科学、客观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及评价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对智力资源的投入,有效发掘企业内在的智力资源与智力要素,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现有企业竞争力与生产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首先,科学认识智力资源价值,实现智力资源合理配置。由于人们的实际知识储备和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称,很容易造成企业智力资源缺失或浪费。因此,企业应科学、客观地把握智力资源的特征、把握和评价智力资源的价值,仔细确定从事智力活动的各种工作岗位的合理工作量,以此作为安排工作人员的数量、任务和质量指标的依据。并且要在对企业每个成员显性和隐性知识实际测评的基础上,判断现存智力资源的整体状况,了解岗位缺少何种智力资源,分析现存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调剂余缺,实现智力资源合理配置。

其次,完善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针对智力资源管理而言,需要对群体内每一成员的知识状况(知识结构、知识量、运用能力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仅仅考虑容易量化与测度的显性知识(学历、职称、成果等),而且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认识并引入企业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体现具有较多隐性知识和创造能力专业人才的价值。根据工作绩效对个人或组织的激励措施适当加以选择,使具有较多隐性知识的成员乐于促进整个科研群体的知识共享,加快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创造能力的传播与提高。

第三,重视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上有更大的投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组织的持续发展对智力资源的潜在需求,加大在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上的投入,致力于为员工隐性知识的积累创造适宜的环境,加大教育力度,引进先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师,能够结合生产实际传授隐性知识和现场经验,使继续教育同提高企业智力活动效率直接相关。企业应建立开发智力资源的主管部门,将必要的继续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成企事业单位的智力资源不断升值,不断有创新成果出现。同时,还应对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重新分配,注重智力资源的引进和交流,对复合型智力资源进行多角度利用,并建立知识联盟和知识社区等。

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核心。企业应该科学、客观地认识智力资源价值,有效发掘企业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合理配置智力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此外,将隐性知识引入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采取措施适当激励,充分认识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的重要性,加大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的投入,促使企事业单位的智力资源不断升值,最终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前.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