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例6篇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PI);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2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评价的薄弱点展开分析,将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研究作为探讨重点。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2-02

作者简介:陈良勇,男,副教授,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督导处处长、评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G2012A015)的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好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永恒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持续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优化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育人环境显得尤为关键。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其他非学历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职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根据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职业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以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前者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领导、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以及监督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的活动:后者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现实和潜在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获得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

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 12号),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人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H);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3

>>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途径及保障措施初探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创业能力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现代教育环境下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 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浅析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能力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研究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职业院校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机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培养研究 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及对策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术能力提升问题之刍议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对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王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9-13.

[7]李华,赵鹏德,贺相春,常咏梅. 网络协作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10-114.

[8]百度百科.行动研究法[EB/OL].[2013-11-30]http:///link?url=WCjqYwfokjb97rpg6UzoXwFnyJZhNEowrP6Qfy7V

ktACAhBmWMtyoCpkIk1eVo0yf_ytVoS9Nwym2GPeIMf74K.

[9]曹健.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6):471-474.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Ways of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Cai-xia, ZHAN Qing-l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essential ability must be possessed by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abilitie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team has surveyed about 40 vocational colleges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kills,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knowledge, teaching design abilities and teaching softwar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abilities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ll need to be enhanced.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earning serving practice”, the ways for comprehensively enhancing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are proposed, such as micro-class, peer work, action study and so on.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 educ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teaching design; action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4-01-07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中职德育现状,很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指出,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什么中职德育一线教师不懈的努力,得到的效果却甚微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论述了德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分析了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治标先治本,中职德育课若想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职德育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在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点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使中职生对自己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权衡,结合时展特点,根据自我的职业倾向,确定其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规划与设计。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其课程特点和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择业、创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2.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中职学生心理取向的消极因素较多,同时具有较强失落感和自卑感。很大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时常贪图玩乐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不理想,来到职业学校前又饱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试想在这种状态下何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增强他们的职业感;二是要从心理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三是要使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四是要使学生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因此,德育教师可以采用贴近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案例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如列举往届优秀毕业学生的案例,请优秀毕业生来校演讲,以此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请一些社会企业名家来校做报告,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建立为自己职业奋斗的信心。可见,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特点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过程中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明确中职德育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2.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对其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其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提高。这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法律常识,树立依法从事日常活动的信念。目的二是使学生认同法律、遵法守法。德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指导。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使学生从心理得完全的教育。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特点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同样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是对中职生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使中职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2.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对其《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学习的影响

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现象:大部分没有正确的金钱观,政治观念比较淡薄。试想,不改善这样的心理状,盲目的教授学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能取得好的效果吗?这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了解经济学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经济观;目的二是使学生通过相关的政治及社会理论学习,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心理状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收集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做为案例教学材料。可见,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提高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必须在各个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治标才能治本,改善中职生的心理状态,转变中职生的心理观念,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2.

[2]张丽华,徐素芬.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

[3]杨莉,陆勇敏,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

[4]贺山青.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反馈思想 职业教育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77-01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职业院校为了在教育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自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就体现了其改革创新的想法,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反馈思想具有诸多益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反馈内容

1.教学计划反馈

教学计划包括职业院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教师个人计划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计划进行详细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征求校内各个教学相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听取企业等多方的意见,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更富有成效性与发展性。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要全面审查职业院校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层次的教学计划,看其是否符合职业院校的整体要求,是否符合院校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诸多因素,在对各方面进行审查之后,将这些信息有效整合反馈到院校内部各个教研室的教师手中,为他们制定相应的个人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事实依据。

2.教学实施反馈

要获得真实可靠的教学实施反馈信息,就要从院校各个部门及教师本身入手,首先要取得教师教学实践的反馈,应与个别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充分了解和落实教学计划的实施状况,从而整理成反馈信息。其次要深入了解各教研室对教学计划的执行状况,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找出教学实施的薄弱点,从而进一步加强。再次为了保证教学实施反馈信息的全面性,应收集一些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督导会议等信息,积极听取学生及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样能实现教学实施的有效反馈,全面了解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实施反馈状况。

3.教学检查反馈

在教学检查反馈信息收集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深入院校内部检查,并将教学检查报告及结果等内容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以及各科研室。这样教师及各科研室就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检点在于教学计划的落实状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等,从而规范教学计划及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使职业院校的各项工作协调展开。

4.教学总结反馈

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中进步的,因此要想提高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落实教学反馈信息,就要对院校内部各科研室及教师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总结,通过积累总结经验的方式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与改编,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二 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及影响,目前反馈思想已广泛应用于诸多职业院校中,它的应用给职业院校带来了机遇,但部分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管理不当,并没有充分发挥反馈思想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针对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1.对教学设备实施动态化管理

教学设备是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关键,要保证职业院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开展,应对教学设备进行动态化管理。对教学设备的购买、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及使用效果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制定相对较完善的教学设备档案。这样一来不仅为教学设备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信息数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职业院校的资金开支,对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

2.建立专业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仅仅只能够对学校目前的教学总体概况进行制度化管理,它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一种间接,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则不同,它属于一种直接。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专业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及时掌握院校内部各科研室及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实施状况,并对教师实施情况做出客观专业的评价,准确定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完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

3.建立高效的教学意见反馈体系

要真正落实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就要建立高效的教学意见反馈体系,为师生创建一个宽广的教学状况反馈平台。长期以来,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通过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系统来获得反馈信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开展。建立意见反馈体系,能为师生及各科研室的工作人员提供畅通、迅速,并具有一定激励效应的反馈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效果。

三 总结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反馈信息作为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它能帮助职业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是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基于反馈思想的重要性,职业院校应给予充分重视,实现反馈信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校;职业倦怠;教师压力;情绪低下

一、引言

在很多高校出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情绪低下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多半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导致的。这种职业倦怠症多数出现在助人行业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都会处于一种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相关的心理疾病,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情绪。在这种状态的作用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疲惫的感觉,这种疲惫的感觉并非来自身体,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内心。处于职业倦怠状况的教师对工作会丧失原有的热情,同时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不稳定容易动怒。另外对待学生的耐心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会产生离开该行业的想法。职业倦怠状况的出现多数来源于教师内心,而这种状况也会在教师的心理变化中有所体现。

二、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

随着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数量和范围的扩大,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数据调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之后,探讨出现这种职业倦怠状况的主要原因,并且根据影响因素选择合适对策减少职业倦怠状况的出现。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中,先应该收集相关数据,并且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可以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几类不同院校,分别在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学校进行调查,在各地区选择五类普通高校对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在这些发达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很快,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这种职业倦怠状况。在学校的选择中也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各类型的学校最好都可以涉及到。选择好学校之后可以对教师进行问卷的调查,根据教师做好的问卷调查进行汇总的分析,根据汇总的分析得出最后定性的结论,得到最后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例。

三、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解决途径

(一)适当为教师减负。

现阶段社会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更多希望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前途。在对教育事业的更多关注和重视的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责任也越发沉重,工作上的重负会对教师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状况,进一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这一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学校本身造成的,同时也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社会的快速发展会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种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就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当下群众的心理状况,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还需要在根源上入手,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教师的行为变化,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只有有效的沟通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为教师减负,让教师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心理负担,建立其相关的社会福利机制,鼓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减负工作的进行不仅仅可以在工作当中,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在一年度的工作之余进行一次旅游,在旅游中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及时释放出内心的压力,缓解工作带来的疲惫。

(二)强化教师的心理建设。

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发生原因不仅仅与社会有关系,与教师本身也有着相应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发生和自身的认知与情绪的激化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磨没了工作的热情,这种情况与教师的心理建设有着相关的联系。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在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中也能尽力在其中发现乐趣,而教师这项助人工作在其他角度上进行思考的时候也会有着相应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把教育工作当成是事业好好经营,而只是当作工作日复一日,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对这份工作产生消极的心态。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价值,利用自身为他人带来价值的这种助人行业更应该重视自身心理的建设,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上的建设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领导加强重视,在教师的心理建设中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定时开展心理健康的会议,强调自身的价值,引导教师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处理问题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为后续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自身的心理暗示。

加强教师的心理建设可以提升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压力和负担的时候更有能力去承受,而在加强教师的心理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引导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心理暗示。在教育过程中总会面对升学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以及与同事交往的压力等等,但是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心理暗示来提升自己打倒负面情绪的力量。在面对负担和重任的时候需要及时进行自我的心理疏导,自身根据问题进行自我疏导,这样才能在面对重任时及时有效进行排解,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发生。在面对工作中的重担时,教师需要对自己说没事我可以撑过去,这种心理暗示会有效为教师提供一种撑过去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仅仅会让教师在重担之下不被压倒,同时也可以形成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在未来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理智,也更加坚强。

(四)利用户外运动释放压力。

释放心中压力的途径有很多,运动就是其中一种。在运动中,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让人有效排解心中的愤怒、懈怠以及压力,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同时也是排解压力,进行放松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听一些轻柔的音乐也可以有效地使内心达到平和的状态,让你的心沉淀下来,冷静看待事情本身,尽快发现问题的所在,需找好突破口,打破现下的困境。通过一些健康有效的方式很好地排解心中的压力,在冲动的时候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好的解决方法。

四、结语

很多高校的教师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的情况,这种问题的发生与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应的联系,虽然这种状况的发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有效地遏制这种情况的消极发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焦恩红.生态哲学视阈下的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2]兰惠敏.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5

[3]陈莹,孙鹤娟.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J].教育探索,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