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及社会效益范例6篇

经济及社会效益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1

关键词:公路经济;社会效益;效益制度;隐患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1.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意义分析

首先,有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其次,有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的解除,对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市场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再次,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2.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第一,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方式,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第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为安全产出做好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改革推进,高速公路服务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与高速公路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其秩序化管理起步和发展较慢,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公路在各项运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当前,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单位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这些秩序化的法规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职责未能作出清晰的划分和规定,因此,许多时候这些制度和法规就形同虚设,只有充分的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建立,细化权责管理,才能构建起一套秩序化、高效化、经济化和法治化的服务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高速公路的服务中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包庇、奖罚分明,公平合理,切实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服务效率,提升其在社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由于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每一项工作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高速公路的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能够规范运行并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及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根据公路的运营情况,要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的态度。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加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营运管理的顺畅落实,杜绝四方车辆等贪污作弊行为的出现。

四、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减少安全隐患

高速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因此,首先要对其提供的最基础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换代。高速公路管理企业要定期对道路进行科学养护,针对道路路面出现的损坏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和养护管理,对桥梁的通道实施必要的清疏管理,对损坏的安全设施及时予以更换及清洁,并对高速公路沿线带进行多功能的绿化养护等。这样就在源头上遏制了因为道路质量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还需要对道路情况进行监控管理,从而有效降低道路及公共设施的损坏率,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节约维修成本。对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来说,也实现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的减少了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并使其在舒适的使用中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科学养护管理,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健康服务的完整性,并最终在低成本的养护管理中促进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五、强化不停车收费理念,促进“畅通工程”的全面构建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实行的都是“停车收费”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对于车流量较大的路段来说,极易造成堵车的情况,倘若排队等待收费的车辆队伍过长,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这就给高速公路的管理和服务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和麻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这一现状,大大的加重了管理成本,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管理。为了实现高速公路的最大化资源配置,可以采用ETC架构电子车道的检测技术,通过对运行车辆里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测量将车辆数据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并通过与电子银行的互通交易完成自动收费的全过程处理,这样就在总体上对收费进行了统一的控制,减少了收费站堵车的现象,更降低了收费的成本投入,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可以引入智能交通(ITS),实现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车辆控制安全系统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等一体化管理。

六、规范高速公路沿线副业发展,提高其社会影响宣传力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建设,其周围沿线必然涉及到商业发展,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各大服务区的运营服务存在很大问题,管理较差,群众满意度较低,时常引发打架斗殴事件,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和不安定因素,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和谐运营。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和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运营中的管理效益,应强化沿线副业的管理,做好品牌形象建设,拓宽服务职能,增设医护服务、网络服务、通信服务、娱乐服务等多重经济增长点,在降低服务价格的同时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并强化群众的满意度、舒适度。

七、增强服务意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高速公路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和谐发展,就必须树立其主打服务意识,要“用心”“细心”,“贴心”,做到服从和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抢险、高速公路保畅通、对口援助及“双到”扶贫等一系列行动中,尽职尽责,展现了国有企业政令畅通,执行力强,敢担责任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提升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2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前言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的是“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对于高速公路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措施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收费还贷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为使用者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畅通的服务,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要求,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增强其运营效率。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运营效率

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一方面要设置健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其不同特征性,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规范而科学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作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如果可以在制度上创新,那么则可以使得运营组织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且保证工作可以按照规范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速公路的社会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深化服务质量,展示“窗口”风采

高速公路属于一个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主要是为居民的出行提供服务,对高速公路营运的管理,主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舒适的乘车要求,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树立起高速公路的优质服务形象,就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期开展道德培训和业务培训的课程,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培训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意识;第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的开展有关“文明工程”的活动;第三,按照高速公路服务总则要求,制定符合各部门的细节化要求以及标准化措施。作为基层而言,其收费站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因而要积极的简历文明窗口,使群众满意其服务,作为“文明窗口”的管理人员则要严格要求,从基本的仪貌到语态都要进行认真的培训,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使他们即使面对乘车人员的咨询也能做到微笑服务,使得接受服务的大众可以感觉到温暖。只有将这些细节要求渗透到每一步的工作中,才可以使工作人员从观念到实践都完全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

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管理应该以现代管理原则为要求和依托,建立起良好的服务文化,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树立下,才可以使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实现效率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可以像企业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规范化的、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员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的综合考评,使得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真正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的人尽其才,使他们的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具有效率和活力。

4.精简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地实现项目在建立过程中的融资,可以规避企业应该承担的风险。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导致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中须发一定的统一性,使得效率低下,并且在某些时候,还会造成人才浪费。作为相关地段的高速公路管理者,首先就是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合理布局各个部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对一些临时性增添的岗位,部门领导也可以使用兼职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营运成本,有效地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在高速公路管理的众多项目中,以下的几种如设备养护、道路养护以及绿化等等这些比较复杂的,而且人力要求较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可以不再本部门内部设置一些专业人员,而是采用工程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避免人员上的浪费,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有效的使企业实现增值。

5.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其设备以及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中。从目前来看,日本包括欧洲以及美国等,他们都逐渐地实现了智能化交通。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也正在积极地向智能化交通的方向靠近。

智能化交通指的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整个运输系统,以解决交通安全性、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适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智能化交通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当客户从收费站经过的时候,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收费、检测以及放行等一切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出现的可能性失误。

作为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和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的开发系统软件,这样可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有效的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因为智能化的运用,首先可以在过收费站的时候,实现不停车收费,这样就可以缩短每辆车过收费站的时间,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放行更多的车辆。这是高速公路提高通行率的首要条件。

6.积极地拓展高速公路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作为高速公路而言,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作为管理层可以积极的对高速公路的价值进行开发,使其的产业价值得到体现。这需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完善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应该加强高速公路的绿化;其次,开发高速公路的“经济走廊”优势,在高速公路沿线可以设置相关的广告牌位进行竞价拍卖,第三,开展沿线区域的互动发展。高速公路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实现临近的县市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可以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率,建立微笑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因而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发现和改进。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3

险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户收入不稳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生猪保险的推广得到了四川省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从2007年开展试点以来,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经纪、社会效益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旨在对生猪养殖保险多年发展情况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生猪养殖保险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现状

1.1 四川生猪养殖特点

四川是我国的一个畜牧业大省,肉猪出栏头数居全国第一,猪牛羊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9.16%,居全国第一,而生猪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长期居全国首位,且外销出口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养猪大省。

全省着力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和“寄养”、“订单”、“期货”等多种生产模式,大力实施生态养殖和高效养殖,使养殖户“存栏有订单,出栏有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6053.1万头;出栏肉猪9014.3万头;猪肉产量652.12万吨。无论是生猪饲养量、猪肉产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1.2四川生猪养殖保险特征

四川省生猪养殖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补贴制度,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适合公司的微调,农民以自愿原则进行投保。(如图1)

而针对于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府具有不同的补贴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猪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和中航安盟财险公司。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2.1 社会福利的提升

农业保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猪肉价格的稳定,在排除粮食(以玉米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后,猪肉价格波动较为稳定(如图6),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猪肉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这与农业保险的实施密不可分。从微观上看,在笔者调查的贾家镇以及邛崃市中,农民普遍表示,在国家实行农业保险后,他们更加愿意去饲养生猪,因为生猪的死亡有所保障,他们投资失败的损失大大减小;同时,出于降低生猪死亡风险的目的,国家和保险公司都会自主为农户提供技术的支持、免费的疫苗,降低了农户损失的风险,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对于社会而言,政策性生猪保险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的养猪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整个市场猪肉的供给,平抑了物价,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此外,除了带来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进了四川省猪肉市场的规范化,提高了民众购买的猪肉质量。在笔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户提到,在以前猪只死亡没有任何的赔偿时,农户为了降低他们自身所受的损失,会选择将死猪出售给非法市场,再流向社会大众,严重降低了民众所食用的猪肉质量。在此基础之上,政策性生猪保险的落实,也提高了政府在民众中的知信度,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样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与社会两方面的社会福利,在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其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2 经济效益的改善

随着四川生猪保险的推行,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初,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种艰难的摸索状态中,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农民进行参保,对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而在农业保险实施之后,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又多打开了一扇门,虽然农业保险现在的盈利还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险公司形象使得附带的农村保险(农村其他寿险、财险)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对于农户而言,该政策鼓励了农民更多的投入到养殖业,为农民自身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实现了多元化的农村建设。

从宏观上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因此,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村GDP的增长(如图7)。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转增添了一份力。就笔者调查的邛崃市显示,农业保险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的建设、发展,使原来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都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增加了由养猪业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的建设,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及问题分析: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4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旅游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道路、工具室、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备不足或设施简陋;餐厅、客房、茶楼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使游客的饮食住宿、人身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当地乡村的旅游发展。

(二)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重复建设、盲目开发是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的发展,村民也积极参加,但是资金的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没有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论证就开始营业,设备、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简单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缺乏长远性的开发。

(三)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大多是都是由农民自发经营的,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劣势,使服务和产品上存在应用的促销和开发,很多经营者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当地居民集体缺乏旅游业的管理竞争力,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进入,如北京平谷区海子村、杭州的梅家坞等。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更为商业化,使得当地的品牌价值和民俗特色逐渐流失。

(四)城市化建设明显,乡村形象遭破坏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风味保留上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与城市不同的自然、古朴、原始的风景和环境,但是现在不少的乡村旅游大兴建宾馆、娱乐设施,使农村风貌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乡村,同时带来的汽车尾气、垃圾和污水对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二、我国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要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转变,保证建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大区,农村的外部市场发育不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把乡村旅游当做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资金宣传、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培训上给予相应的扶持。有一定的规模后,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驱动转变。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政府应要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监管。

(二)建立当地居民主导机制

让当地居民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收益。其中当地居民收益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和参与,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的培训等。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在旅游的政策规定、发展计划制定、评估和监测上多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利益,帮助村民解决资源和贷款等问题;让村民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观念意识和整体素质。形成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控制好旅游的收益漏损

近几年来,外来的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纷投资、管理、经营乡村旅游。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营销优势、销售网络和管理经验等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水平,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外来投资这的进入使当地经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员工收入、外来资本利润和外来物品的费用等。投资的规模越大,漏损也就越严重。从长远上来讲,为了控制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控制外来资金大规模进入,从而有效的减少漏损,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看,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知识结构和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加强管理培训,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

(四)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城里的游客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寻找差异、享受差异、体验差异,而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性是乡村旅游提高重游率的有效手段,如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亲自参与栽等。

(五)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旅游产业是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旅游要依据当地环境承受力进行控制,管理得到,就会成为资源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资源依赖型的乡村旅游,要保证自然文化质量、因地制宜的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5

一、图书馆的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联关系

(1)经济效益是公益效益的核心部分之一。经济是文化进步的有力助推器,县级图书馆的财政资金较为匮乏,难以使图书馆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县级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获得的经济收入。另外一种是图书文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实现知识的经济转换。经济效益是公益效益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某些经济效益是通过公益活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创造经济的不竭动力。图书馆是知识的储备中心,当知识信息转换为经济后便是公益效益的体现。并且,这种经济效益是通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完成。

(2)公益效益对经济效益产生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县级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是多元化的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文化信息服务,扩大县级图书馆在地方的影响力,实现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及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县级图书馆更多通过网络化、信息化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实现图书馆图书文化信息的数据化管理。县级图书馆在地方的影响力及传播能力对图书馆经济效益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能够更好的将知识信息转化为经济效益。

(3)经济效益是公益效益的基础。经济是推动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县级图书馆的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图书馆必须通过自身的经济效益转换实现资金的困境,才能更好的建立图书馆数据库,更好的提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图书馆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才能够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及条件,实现更好的公益效益。

二、提升县级图书馆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读者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广泛,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读者要求得到更加精准化、便捷化、丰富化的信息服务,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好优越的阅读环境与借阅条件。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要实现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不断地改善服务方式、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及服务效率。

(二)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图书馆管理是以人才为核心。图书馆要想实现公益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必须有优秀的图书馆管理人才支撑。图书馆必须通过多元化渠道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一是可以从图书馆人才招聘出发,选择适合当地县级图书馆发展要求的人才,实行严格的考核选拔机制;二是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学习交流,通过外派等诸多形式参与交流会议、学习培训,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学习交流,提升图??馆管理人员的见识与知识;三是县级图书馆内部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严格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及自我能力;四是县级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学习信息化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图文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能力及图文信息数字化编辑能力。

(三)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降低服务成本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的加速,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降低服务成本,适应新时期的图书馆发展。因此,县级图书馆要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高效的数据库,实现社会图书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丰富县级图书馆的知识信息量,为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务。

经济及社会效益范文6

目前,国内外会计界公认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源自传统财务管理阶段仅从企业所有者和企业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对财务管理目标所作的狭义定位;随着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渐趋狭隘、片面,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对企业高标准、全方位的责任要求。构建广义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社会化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使命要求,决定着企业未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向,是企业一切管理绩效殊途同归的最终反映。

一、构建广义财务管理目标的原则

现代企业具有获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追求经济性目标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也是企业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和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现代企业社会经营、永续经营以及确立社会成本、信用成本、机会成本的理财观念,已成为财务管理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要求遵循如下三项原则:

(一)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应从企业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或损害这一外部效应出发,来实施财务预测、决策,组织财务活动。

(二)社会责任必要原则

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无限的,而它们要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和一定的企业社会成本密切相关。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内部理财环境,结合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竞争、金融市场等外部理财环境,本着降低社会成本,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美化企业的社会形象,这也是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投资行为。

(三)利益关系全面协调原则

在现代企业型社会中,企业财务活动日益频繁,财务关系日益复杂。企业利益相关者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家财税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和职工,而是延伸扩展至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突破传统财务关系框架,全面协调自身与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社会需求、社会公众(消费者)、社会就业、社会公益等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达成外在社会效益和内在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在这个统一点上,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创造的社会效益既是完全必要的又是最适宜的,所以也是最优化的。与该最优化社会效益相对等的经济效益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经济效益,而是企业社会化经济效益,它不仅达到了量的最大化,最为重要的是达到了质的最优化。这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化永续经营的形成。适应并遵循企业这一科学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必须构建广义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社会化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广义财务管理目标实施的保障

以盈利为目的,仅考虑以最少成本,收获最大的利润;危害生态环境、伤害公平、牺牲员工福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在中国也将不受欢迎。广义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期望是要求企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平等地保障各方的相关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转变。在依靠倡导无法奏效的社会环境下,要规避自由放任的竞争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法制约束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积极手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如修改公司法等,依法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通过积极的干预,让法律成为最有效的调节者,让法律更成熟地规范企业行为,是广义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

三、广义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评价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全面组织内外常规或特殊的财务活动,协调处理由此所产生的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构建广义财务管理目标需围绕企业利益关系全面协调原则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一)综合性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1.从企业同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利益关系看,应确立“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节能产品”的生产率和产出率指标。这些指标比值越高越好,以反映企业适应“绿色产业革命”大趋势,充分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觉开展技术环境分析,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达到消费者、社会、企业利益三位一体的和谐状态。

2.从企业与科技环境的利益关系看,应确立新产品构成比率、新工艺构成比率、新设备构成比率。这些指标比值越高越好,以反映企业新产品研制、新工艺应用、新设备引进等科技开发、应用和创新能力,表明企业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从企业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的利益关系看,应建立依法筹资、投资、经营、纳税稽查等审计档案,建立经营规模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变动的正相关指标,建立健全企业资信评估、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全面评价企业对外筹资、投资能力,促进企业对外部理财环境的适应性。

4.从企业与社会需求、社会公众(消费者)间的利益关系来看,应确立顾客对有形产品及无形服务的满意程度。设立市场占有率、渗透率、拓展率、新产品上市率等指标,以反映企业产品或服务满足并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还须以市场主体身份倡导科学消费观,配合社会建立先进的消费文化。

5.从企业与社会就业、社会公益间的利益关系看,应确立吸收就业率、社会公益支出率指标,以评价企业解决社会就业的能力以及在承担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所作的贡献。

(二)综合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从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职工间的利益关系来看,应确立综合性的薪、息、税前利润最大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