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学方法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1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慧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ai”这个音节时,我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和老师站在一块比身高,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胡老师高,xx小朋友矮。”有的说:“胡老师比xx高,xx比胡老师矮。”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i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他们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她要用儿歌来记:“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3

1.1何为教育智慧

根据有关文献注释:“智”,强调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其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靠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来完成。在这四要素中智慧属核心要素。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来;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当今强调的“课后反思”一词,就是强调自我提升“批判觉悟”。上述教育教学的四要素分别代表四种境界: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教师的优秀程度就越高。所谓“智慧型”教师,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由此可见,经验的价值远高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师内心,经验就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通常所说的教育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倡导“智慧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将课堂阵地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于教学契机,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把教学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构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是多类型、多层面的。概括起来,可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知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整体感知、直观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如课前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秩序、新颖导入新课,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神、参与学习上来,应是知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二是理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规律认识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长期体验而升华的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等,应为理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三是情感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爱而形成的。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它对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这是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四是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探索,离开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个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价值及教学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全面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论,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响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天津张菁老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富有智慧和灵动的数学感悟———“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为灵动,即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却相互通达并存在着的必然和普遍联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创新意识,可以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与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强调和倡导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提升的意义所在。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教育智慧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种体现:体现之一:在于知识启迪。即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体现之二:在于“授人以渔”。面对知识更新快速换代的今天,如果说传统教育的重点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交代所以,更要讲清所以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在进行习题课、讲授例题、解答应考试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问题时,就题讲题,方法僵化,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长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教学,像固守程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谈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体现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师德。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师魂,而师魂的时代内涵为爱心、德行、责任和智慧。其中爱心是师魂的内核,德行是师魂的精髓,责任是师魂的品格,智慧是师魂的真谛。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面对今天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多样、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行动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统领教学、调控教学。如对学生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严而训斥;当课堂出现失序时,批评要讲技巧,不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序为有序。因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爱护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智慧施教的行动展现。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智慧”。这表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期求,值得我们用心思考,探索实践。

2增长智慧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有下列途径:

2.1强调知识转化

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多,是渊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积累。知识多寡,可以通过学科、学历来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智慧。教学中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为就是一例。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超越,指导你应当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伦理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意即采取临时变通的权宜之计)而“援之以手”,这种“礼”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场合,还一味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溺”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种情况下能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礼”、唯书,只会按条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书呆子。这一例证说明,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能力与德行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正确地运用知识;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感悟。

2.2实践增长智慧

智慧的增长离不开实践。尤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推进教育的发展。面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有所见解、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一要活教活用。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培养、增长智慧途径之一。每一个人的发现创新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新的发现创造,必须先学习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对这些既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出新的创新成果。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不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教学中要力戒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要力求把知识教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强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必须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追求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二要培养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培养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职业之人、有责任的社会之人、有智慧之人。长期的教育失误,原因在于只重视知识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使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令人堪忧。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离开了“人”,“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撑,其人格就不会健全,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故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实实地践行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从育人实践中体验和增长智慧,这应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要提炼经验。在前述“教育智慧构成”中,已提及个体经验,可形成实践智慧。当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这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感悟和灵感的点滴经验要及时积累、长期坚持、梳理提炼、以形成实践智慧。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推动这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教研来获得。可以说,学习与教研是生成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融合,才能被内化,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通过教育科研,训练自身的教研素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潜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对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3重塑师道尊严

教育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现则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质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炽热的求知欲和持续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规范教学行为,放下架子,改变权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塑。

3.1尊师贵在重道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椐这一传统,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该看到,对“师道尊严”的倡导,其初衷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随着市场经济功利化对学校的冲击,导致“师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要么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对待学生。如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上课迟到或课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赶出教室等体罚就是一例。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会失去智慧教学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必须进行重塑,建立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需要。

3.2重塑师道尊严

重塑师道尊严,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为施展教育智慧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才能在尊重学生中赢得“师尊”。一是注重改变自己。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决矛盾,先改变自己,再教育引导学生。著名教师魏书生以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良方。针对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佳、课堂失序的情况,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施教方法。一个人不可能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天天为环境忧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不仅于工作无助,甚至还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魏书生老师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环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的治学良言,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与借鉴。二是营造和谐环境。新的“师道尊严”,意味着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师生间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和谐环境,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得以体现,学生得以成长。三是构建情感智慧。“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是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敬业爱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以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润物无声、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关怀,这是构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有了情感智慧,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而学生则以持续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长。

4转变教学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师,实行智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知识。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带根本性的转变,即由知识储备式的教学转变为智力开发式的教学。人才培养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如何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如何由单纯储备知识转变成智力高、能力强的智慧开发者?

4.1指导学生“会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类社会记忆力出现了革命,大量的资料可以储存于知识库,需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进行筛选与综合;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手段已从手工检索进入网络检索时代,因而现代教学不能不把保存知识和培养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对这种教学形势,从事现代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人文知识,还必须掌握网络应用与文献检索的信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水平。

4.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散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答疑时在思路上进行启发,考试评定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词多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3激励创新精神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4

从此,作为对生活实践进行反思的教育学,“教育智慧”一词逐渐被广泛地运用至教育研究中。随着人们对教育研究重心的下移,教育智慧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研究视野。做一个教育智慧的拥有者,成了人们对理想教师形象的共同追求。然而,教育智慧是什么?如何养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一种精细化的考量中,教育科学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给了我们丰富而多元的答案。

教育智慧是什么?在该丛书的总序中,主编田慧生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自由、和谐、开放、创造的状态以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渗透、内化于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的。为此,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智慧代表了教师整个身心的存在”,“智慧就是教师工作的意义和形态”。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全新理解。在当前功利至上的改革背景下,对“研究型教师”的鼓吹已成泛滥之势,大量伪研究、假研究现象层出不穷。对此,田慧生呼吁:“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智慧型教师的追求,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新型认识和追求。”

从这种理解出发,该套丛书把“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置于当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广泛审视,为读者呈上了九部角度不一、学理深刻的专著。它们分别是:《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智慧型教师的诞生》、《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教师研究的意蕴》、《重建课堂文化》、《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等。

教育智慧究竟应该如何养成?这是该套丛书着力回答的问题。对此,该丛书摒弃了泛泛而谈,而是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开掘,每一种努力都试图涉及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的核心内涵、表现特征与实践操作样态,以期给教育实践带来真正的启示。在《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一书中,作者邓友超富有创见地指出:“教师实践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期望,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认识的提高与深化,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机智与洞察,是教师对教师专业生活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实践智慧的要义所在。”从“智慧”到“教育智慧”再到“教师实践智慧”,在这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被赋予了另一种性质的限定,关于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把握、教育情境的创造性驾驭、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成了其意义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虽然“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是本套丛书的基本视点,但值得指出的是,该丛书的眼界却相当广阔,绝不囿于探讨教育智慧本身。如该丛书的另一部专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核心命题直指儿童文化哲学,面对如此遥远的概念“区隔”,丛书主编田慧生却慧眼独具地收入其中,并指出,“该书涉及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对儿童真实状态进行了深层把握和分析”。作者把关于幼儿教育的智慧之问置于儿童教育近现代观念的立场和认识之上,其思想之深,路径之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智慧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 内涵 生成要素

教师教育智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到底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其神奇的魔力?教师又该如何生成教育智慧?这些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智慧内涵的审视

1.教师教育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能力和诸要素的综合

已有的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界定有很多种阐述,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1]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的教育境界,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2]

前者把教师教育智慧归结为教师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混淆了智慧和能力的区别。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和外化。而智慧具有缄默性,即通常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它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面对复杂的场景时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具体可表现为敏捷的思维、明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机智的实践等方面,同时也是人追求真善美等生命价值的方式。换句话说,能力仅仅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管是教育智慧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比“教育能力”的范畴广。

后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多要素的综合体。这一解释揭示了教师教育智慧内涵中所包含的部分要素,但未能完全诠释教师教育智慧整合性特征。教师教育智慧不仅应包含教育能力、教育理智、教育艺术等诸多要素,并且应当是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及灵活性、创造性运用。

2.教师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落实两个“转化”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智慧型行动。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3] 教学和成人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课堂情景下从“教学”到“成人”的智慧型行动,这种智慧型行动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善于机智地实现两个“转化”。

(1)促进学生知识向智慧转化。莫兰曾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在充满知识的头脑里,知识被堆积,但不具有一个给它们以意义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相对而言,构造得宜的头脑同时拥有比知识更重要得多的提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原则。[4] 涂尔干也曾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学生那里形成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并把智慧融入生活之中,而教师教育智慧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促使学生智慧向健全人格转化。只有优质的教育才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智慧向健全人格的转化,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基于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通过集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灵活性、创造性运用,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智慧鲜明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替代并超越了学生父母的角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教师永远不能放弃提升教育智慧的努力。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正因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从“教学”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滋养教师的智慧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为大树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广博的知识是大树发达的根系,固持着整棵株体并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水和无机盐;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智慧之树的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身躯;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茂盛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智慧之树提供生长的能量。

1.爱——教师教育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

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又属于情感范畴。倘若仅在认识范畴谈教师教育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就缺失了其和谐性与完整性。情感既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智慧生成的强大动力,是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古今中外,纵使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但“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无私的神圣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也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并对其抱以适度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转化成一种能量,不断激励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师生之间爱的相互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教育便默默地实现了它“育人”的根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