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例6篇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情境创设 三维目标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4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课堂应该是启迪智慧的场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哲学教学变得越来越功利,缺少了哲学味。前段时间,山东师大附中赵斌勇老师的一节课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第九课第二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谈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课堂实录

环节一:诗意导入,引领学习

以《无锡是个好地方》的MTV引入课题。

师:无锡城市徽标以“玉飞凤”为造型主体,隐喻“凤凰起飞迎朝阳”,象征着“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精美的玉器,仔细观察这些玉器,并非完美无瑕,但瑕不掩瑜。

师:请大家说一下“瑕不掩瑜”的含义。

生答略。

师:西汉时期的戴圣在《礼记》中写道,“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这一成语反映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哲学道理,特别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思辨探究

【情境创设,关注生活】

[多媒体展示]最近我校召开学代会,议题之一是规范寄宿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会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引发激烈争论。

观点一: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应允许。

观点二: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应禁止。

【分小组辩论】分析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其中的哲学道理。

生答略。

[要点归纳]对于寄宿生使用手机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自控力强的学生利大于弊;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弊大于利。从中引出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及其方法论的分析。

[动画展示]

师总结: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课堂启示:通过对这一原理的学习,希望学生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环节三:合作探究,精彩生成

【探究一】影响你实现“大学梦”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略。

[幻灯片展示]影响你实现“大学梦”的因素――高二学生抽样调查结果。

师:在上述因素中,你认为影响实现“大学梦”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处理好这一关键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成绩的高低是大学录取最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大学梦。

[要点归纳]通过对影响实现大学梦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学会了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也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同时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探究二】直面现实,情系祖国

[幻灯片展示]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矛盾。有人认为,当前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中心任务应是保护环境;有人认为,当前生产力依然落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变,中心任务仍是发展经济。

[小组讨论]: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分析其哲学道理。

生答略。

师:回眸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直面现实,富强尚未实现,我们仍需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变。

[幻灯片展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环节四:总结升华,情感体悟

【实现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了辉煌成就,瑕不掩瑜;中国共产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严治党,瑜不掩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反腐迎来从治标到治本的新起点。上述举措也反映了对我国玉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清正廉洁气魄的继承与发展。

【配乐诗朗诵 “赠言”】

二、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涉及知识点不多,学习难度却很大,学生在学习时极易混淆。因此教学设计应从学生身边现象入手,由具体到抽象,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述课堂设计布局合理,首尾呼应,坚持了生活化、思辨性原则,诗意盎然。

1.生活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始终关注社会生活,这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本课在分析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和主次矛盾关系时,分别创设了“寄宿制学生使用手机”和“影响大学梦的因素”两个情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关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分析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思辨性。在传统政治课堂中,教师灌输多,学生参与少,提问以记忆类问题为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哲学本身充满思辨性,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哲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课堂,生成智慧的课堂。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问题的思辨性和开放性。关于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和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以课堂辩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师生、生生在平等、真诚、自由的氛围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

3.诗意盎然。整篇教学设计充满诗意,教学组织写意。课堂以无锡的美丽景色导入,展现“玉飞凤”,引出对“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并且美玉这条主线一直隐含课堂之中,暗喻追求高尚人格。在课堂结尾部分,以教师创作的诗歌收尾,课堂充满着诗意和哲学智慧。这样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总结与升华

1.三维目标浑然天成。优秀的政治课堂必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并且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是自然生成、不做作、潜移默化的渗透。本课在达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始终在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了教育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以生活为主线,由微观及宏观,由关注自我发展到国家、社会发展,进而升华为“中国梦”的实现,教学情境本身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条以美玉为主线,瑕不掩瑜,以美玉暗喻人的高尚人格,鼓励学生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高尚人格。课堂教学中两条主线交相呼应,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精彩设计,灵动课堂。本课教学中,教师在情境的选择和运用中巧妙设计,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有机融合,将知识线索与情境线索巧妙地结合起来,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极大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知识重难点。

导入情境,以景入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情境的设计极为重要。在开始阶段,播放一段《无锡是个好地方》的MTV,展示无锡美丽的风景和现代城市风貌,以“玉飞凤”引出对“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自然而然引入对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解。将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课堂,课堂显得自然、亲切,同时又使学生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本框题是哲学生活教学中最难的内容之一,抽象难懂、易混淆。因此在问题情境的选择方面很有讲究。本课在情境选择上始终紧贴生活,用生活的情境理解抽象的观点,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关注的手机问题,到影响大学梦的因素,上升至社会生活,课堂结尾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由微观及宏观,由表及里,在生活感悟中理解课本难点,收获精神与情感的成长。

3.有效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教学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本课教学设计很好地把握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课前精心预设。矛盾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关系这两大教学难点的处理上,精心预设生活情境――寄宿生手机问题和影响大学梦实现的因素。这两个情境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预设;生成;弹性化;灵动性;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08-0064-04

问题的提出

在观摩信息技术教学时,我们经常发现某一堂课从教学导入到新课学习,再到课堂小结,流程清晰甚至完美,但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预设的各个教学环节,会有意无意地掩盖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错误及不良行为,甚至无情地扼杀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而又隐藏着教学价值的新问题。[1]

针对上述教学现象,叶澜教授曾精辟地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劳动和经历,它的目标虽是既定的,但实现的过程与结果却充满了变数。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变数,使得课堂教学有了迷人的魅力。[3]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可问题在于,当它出现时,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觉察并加以捕捉,并经由它引领学生去欣赏那“美丽的图景”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即灵活地处理“生成性资源”,发掘其中的教育契机并加以利用,将教学推向另外一种精彩。[4]

何为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5]学生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错误的回答以及意外出现的新教学条件与因素等都属于生成性资源。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其环境(包括由人、服务器、计算机、投影仪、网线等硬件构成的教学空间,以及由功能各异的软件系统、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等构成的教学载体)的复杂性和软件实践操作的多样性,很容易让我们的教学产生很多新的因素或问题。比如,机房突然停电、因特网连接突然中断、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电脑网线无故地被拔掉、键盘字母的位置被偷换、学生的一次误操作或别出心裁的回答等。这些即时出现的“意外”,都有可能成为宝贵的、有教育价值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那么,教师如何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精彩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叙事研究案例:断网的意外 辩论的精彩

案例描述:

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正在利用网络搜索教师指定的主题图片,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能利用搜索引擎从网络上获取符合需要的图片信息。不经意中,我发现了两个不和谐的画面:A学生在看不健康的图片,B学生在“4399”网站上玩小游戏。

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徘徊之际,刺耳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老师,我打不开网站了;老师,网页图片显示的是×。”紧接着,教室里“炸开了锅”,因为——网络不通了。

对我来说,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首先得解决断网的问题。因为如果网络不通,学生们根本无法完成作业。在学生们嘈杂的抱怨声中,我迅速地找到了断网的原因。“教室角落里交换机的电源坏了,只能断网。”我无奈地向学生宣布。

教室里更加热闹了,潜意识告诉我,必须马上改变教学内容,否则,不仅原来的教学进程终止了,而且这可怕的“轰动”很有可能会引来教室对面的校领导。教什么呢?我心里似乎有了答案。

我一字一句严肃地对学生们说:“断网之前,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同学在看不健康的图片,还有一位同学在玩小游戏,他们根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作业。现在网络断了,那两位同学不能为所欲为了,真好;但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了,很遗憾!网络究竟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现在,请大家围绕‘网络的利与弊’这一主题展开辩论。”

生1:“我认为网络好处多多,我们可以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看新闻或电影(视)等。”

生2:“我认为网络有很多色情的东西,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网站上都有‘黄色’图片,并且我们很容易被吸引去浏览,我想这是网络最大的坏处吧!”

当生2陈述完自己的观点时,我特意问:“同学们赞成生2的看法吗?赞成的请盯着我!”在我的预料之中,全班学生都“狠狠地”盯着我,唯有A学生的眼神里带着“心虚”与“羞愧”。我也“狠狠地”盯着A学生说:“嗯,看‘眼神’,同学们都同意生2的观点,希望大家认清网络色情的毒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黄色’图片,请同学们继续发表‘网络利与弊’的见解。”

接着,学生们陆续陈述了网络搜索(百度)、网上学习、网上购物(淘宝)、网络交流(QQ)、网络陷阱等的利与弊。

生N:“我认为网络游戏对我们初中生来说不一定是个好东西,因为大家很容易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我就看到过《初中生通宵上网玩游戏而猝死》的报道。”

“嗯,生N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初中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我也很认同地说 “其实,游戏是个假时空,现实虚拟有不同,上网游戏要节制,过度沉溺可不行。” “非常感谢同学们对‘网络利与弊’所进行的精彩辩论!总结大家的观点: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网络是先进的,也是有危害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充满着陷阱和诱惑。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绿色上网,健康成长。”

课后,B学生竟然写了一首关于“网络利与弊”的“打油诗”送给我,似乎是在回馈我课堂上送给他的那首“游戏诗”。B学生的诗是这样的:“网络用好是个宝,查找资料不用跑。天下大事早知道,学习知识不可少。网上并非全都好,乌七八糟也不少。不良信息绝不看,一旦陷入不得了。”看完这首诗,我心里暖暖的……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没有办法而为之”的课。我不得已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教学碎片结合在了一起,教学的结果却让我感受到了思维的兴奋甚至是智慧的力量。事实上,断网才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网络的利与弊。他们的精辟论述和打油诗的创作让我为之惊叹。不禁要问: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学生的错误行为真的那么可怕吗?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其实,就教学而言,学生所犯的错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同样也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并加以巧妙地运用,我们的课堂就会出现别样的精彩。关键看你是否有这样的勇气,是否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是否相信学生的智慧。如果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即使出乎预设之外,也会收获意外之果。

理性思考

1.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为什么很多教师不敢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把握“预设与生成”彼此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是课前的设想和计划,是静态的,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基石。“生成是课中的生长与建构”,是动态的,是对预设的即兴创造。[6]从对立的角度看,二者的教学目标或价值追求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7]从统一的角度看,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预设是生成的起点,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与拓展,或调节与重建。在《“内存”的意外 “百度”的精彩》案例①中,笔者借助“计算机长响”这一生成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既达成了学生“能用‘百度’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一隐性目标,又实现了预设的“理解计算机的硬件构造”这一显性目标。“二元对立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在本案例中,预设情境下生成的“不和谐画面”与突发事件造成的“原有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一对矛盾体,迫使笔者对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构。学生的辩论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新教学目标与体验(网络德育与情感)的达成,无形中又与预设的能力目标“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形成和谐互补的关系:预设促进生成,生成弥补预设。

2. 教案,是在课后才真正完成的事

为什么很多教师没有办法平衡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任务”与“课堂生成问题”孰重孰轻的认识上存在困惑。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生成,兼顾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8]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太大考试压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而逻辑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学科来说,“教师的教学效能应主要体现在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上,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上、是否完美地完成预设的教案上”[9]。从这一点上说,“课堂生成性问题”就显得格外有意义。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差错”,但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关键看教师能否变废为宝,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自身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其更“原生态”、更丰实。对突发性问题的解决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关键看教师能否迅速地判断问题的价值大小,然后果断地予以处理。教师们常常掩盖错误或扼杀突发性问题,可以作以下两个方面的解释:其一,错误或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们怕解决不了,失面子。其二,错误或问题超出了预定的教学设计,教师们怕影响教学流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10]由此可见,预设的教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大量生成性资源的浪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适时跳出预案的圈囿,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11]其实,教案,是在课后才真正完成的事!

教学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12]其实,教师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中善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主要源于他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和灵动性的教学实施。

1.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信息技术课程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可以变化且有所侧重的。因为,在常态教学中,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目标是很难吻合的。笔者认为,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教学设计不应该过于僵化,而应趋于弹性化,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基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理念,为教学内容的生成与重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思路的调整与改换等留有余地[13]。富有弹性的预设往往会促进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内存”的意外 “百度”的精彩》案例①中,“我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百度寻找生成性问题的答案”,“将学生找到的答案做切实的验证并适时地展示预设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行为其实反映了笔者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教学思路的调整。

2. 灵动性的教学实施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有“弹性化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撑,面对丰富的、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他将会有一种自发的力量,机智而灵活地调整或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要求教师依据事先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14];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能根据实际的课堂状况及时地建构新的教学设计以实施教学。事实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取智慧性的教学行动,采取更符合课堂实际状态、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措施。[15]在本案例中,笔者就是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而采取了一种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该教学方案的创生,源自笔者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及时捕捉与积极利用,它的精彩演绎得益于笔者灵动性的教学实施。

生成性资源是课堂教学中无法预约的美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灵动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将“原汁原味”的教学风景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回归学生的生活!

注释:①此案例已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教学故事可描述为:我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某一学生的计算机突然“嘀”地啸叫且在重新启动后也不停地长鸣。伴随着学生们的哄笑,我被迫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而抓住这一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行程作了全新的改变。我引导学生利用“百度”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将他们找到的答案通过“拆机—拔内存—擦金手指—开机”这一操作过程做了切实的验证。在拆机的过程中,我又借机将“计算机的硬件实物及其构成”展示给学生,回归到预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们不仅用百度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还通过实践检验体验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并在真实的体验中无形地学习了预设的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富阳市永兴学校中学部)

参考文献

[6][8][10][11]李政淼.谨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四条“歧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1):80-81.

蒋砾.例谈有效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J].中国电化教育,2008(9):90-92.

[4]李政淼.“内存”的意外 “百度”的精彩[J].教育科学研究,2012(6):79-80.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0.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有效课堂 新课程 智慧

高效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支配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专注的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效率。因为心理学上说:“学习”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做到有效教学,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全体学生懂得你在课堂上的动机,积极配合你的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效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着重点在课堂,生长点在教师。有效教学呼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直接决定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有智慧的学生又会成就教师的智慧。为此,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智慧激发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碰撞学生的智慧,智慧在课堂中生长着、流动着、升华着。最终学生取得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有效教学。如何让智慧在课堂中生长、流动、升华?

一、欣赏“错误”,开启智慧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某班的学生死气沉沉,上课一点都不活跃,问死不吱声。”原因何在?问题出在教师拒绝错误、追求完美而无意间伤害过他或她,即使没被伤害过的,也早早地撑起了“沉默”的保护伞。所以你的课堂只能是“一家之言”了,你的课堂没有了主人,也就没有了灵魂。难道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暴露错误,说明这节课是多余的。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纠正他们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开启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他们的能力。这里面的认知偏差恰巧是教师所需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挑战他们的思维的良好契机,为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错误,学生才能支持你,才能没有对抗,也没有拒绝,才能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教师做到欣赏错误,才能创建每位学生学习的机会,播撒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在知已知彼后,教师的讲解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才觉得解渴,才是所需,才有效果。正如天津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达到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开启智慧。

二、适时等待,碰撞智慧

充满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善于倾听,善于等待,善于换位思考,善于跳思维的集体舞。智慧课堂的教师应是“教练”,而非“球员”。45分钟教师的指导不可无,这是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更重要的也是一般教师做不到的是及时果断地退出“球场’,把”场地”让给“球员”,让他们去踢、去跑、去拼、去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题型老师都记不清讲过了多少遍,但还有好多学生不会。这一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的确很普遍。经过的观察、思考,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老师可能一题“数讲”了,也“数解”了。而这“数讲”和“数解”老师都是经过了对比、分析、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寻找的最佳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最佳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恰恰相反,正应了那句话:“谁付出,谁收获”。付出的是教师,明白的当然是教师。在教师唾液横飞讲一题多解时,一部分学生在想:不就一个题吗?会一种方法就得了,至于用三四种方法来对付它吗,麻烦不麻烦?他的大脑早去“旅游”了。怎样避免这种低效现象的出现呢?这实际就是在考验教师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给学生亲自去尝试并产生独特体验的机会。让他知道:为什么有的问题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而不用其他方法,其他方法有什么弊端,为什么有的问题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去处理它,在多种方法中,在什么情况下,用那个方法最优。这样就会避免他的大脑去“旅游”。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这样做:一旦学习目标被引出、认知矛盾被激发后,教师就要及时“隐退”,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此时教师的“隐退”恰是学生“出场”的前提,并静静地期待他们的成功。“等一等”再“等一等”,一定要代替“迫不及待”和你的“脱口秀”。也就是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要沉得住气。而有些教师恰恰是这一环节把握不住自己,常常是五分钟不到就要越俎代庖,开始他的主导作用。因为他觉得让学生自己去做太慢了、太浪费时间了,一节课有时做不了一两个题。通过实践发现,谁能退到最后一步,谁就能成功,谁的课就有后劲。只有学有后劲的课,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最忙碌的、有生气的、充分动手动脑的。他们或独自演算或交头接耳,或三五成群在“争吵”。他们的身心参与着、快乐着,智慧的火花闪烁着,碰撞着。可能收获各有不同,但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心头。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有着自己不同程度的收获足矣。

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话:“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小手举着、小嘴张着、小脸红着。”这就是学生灵动的表现。“学生是有生命的,教师是有生命的,那么,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应该关注生命的成长。”我们的课堂再也不能是教师预设好的,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引上“溜光大道”,然后“一帆风顺”到达彼岸。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学有创造。教师要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时引发探讨。它可能是教师的未知,经过讨论、质疑、论证可能一时得不出结论。但此时结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成就感:“哇,原来我的想法很有探讨价值,现在关于此事还没有定论,看来值得研究。”这为学生以后的创造发明留下了火种。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哲学智慧 生命课堂 人性化 系统化

一、政治“生命课堂”是什么

当代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政治“生命课堂”就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情境性的课堂环境中,通过生命主体(教师、学生)的交往,在回归生活这一基本理念下,还知识以生命,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不竭的能量,提升中学生政治素养和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二、政治“生命课堂”需要哲学智慧构建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中学思想政治课知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专业知识,因其理论性和教育性强,课堂易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邦教育。政治教学常常表现为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教师位置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空洞的说教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围墙”中长大,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课堂上导致了生活意义的丢失。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针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政治课堂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政治“生命课堂”的理念的提出受到许多中学思想政治科目老师的热捧。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怎样的政治课堂才是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基本内涵何在?生命课堂是课堂追寻的一种目标,还是课堂呈现的一种现象,抑或是课堂操作的模式,还是兼而有之?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哲学的追问,需要哲学智慧来思考。

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从最高意义上讲就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华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具体概括为“具有正确的引导力,深邃的洞察力,极强的渗透力,科学思维的坚实支撑力”。用哲学智慧构建政治生命课堂,既关注知识的传授与生成,更要求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发展中的生命来对待,同时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用哲学智慧对待知识和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增强政治课的生命感。

三、如何用哲学智慧构建政治“生命课堂”

1.政治“生命课堂”必须生活化。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可见,哲学离不开生活。同时,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学生感兴趣并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活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学会生存,促进发展。笔者在指导高一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时,采用分组探究式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六小组,要求他们每一小组到一家商业银行体验活期存款业务和了解银行的保险、买卖国债等服务,并在证券公司通过观摩股民的买卖操作了解股票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指导学生学习“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时,通过学生课堂当场拨打政府“12345”热线电话,来体会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进而相信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在生活中借助哲学这双慧眼,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师生一同成长,一起探索生活的真相,运用哲学更好地“规划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2.政治“生命课堂”必须人性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治“生命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生命课堂教学中倡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强调相互信任、公平、榜样的力量就是人性化最直接的体现。

在“经济生活”中的《走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中,笔者运用合作体验式教学法,和学生一起参与“顺风倒”接人游戏,由游戏后的体会分享来感受信任、感受市场经济的诚实守信原则。在游戏中和学生共同建立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感悟的过程,形成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落实了“三维”目标。

3.政治“生命课堂”必须系统化。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对政治“生命课堂”的研究,探索课堂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广大政治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模式,综合调动各种课堂因素,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2”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所以,政治“生命课堂”应当讲究科学、追求效率、适应环境。

讲究科学即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教育教学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对教育教学规律做了较为全面的诠释,他认为学生学得最好,应让他们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遭遇到理智的挑战,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等。这就要求政治老师要能遵循上述教育教学规律,引发学生去解决问题,让政治课堂流淌智慧的清泉。

追求效率即要求以学生智慧得到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标准了,学生参与学习捕捉的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的生成都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活动,它们承载着学生智慧的发展。政治课比其他任何课程更需要赋予课堂生命。政治“生命课堂”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答疑――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发现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生活中(自己的生活或是别人的生活);分析答疑不是简单的课本原理的学习,而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解决问题不单单局限于纸上,更重要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适应环境即要寻求真实的课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因此,政治“生命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追求不断完善的课堂!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催化课堂有效生成的源头活水。

但审视我们现在部分公开课,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形式的合作……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而效果令人担忧。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利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失去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塑料花”,艳是艳得很,都没有生命。所以,真实的课堂追求一种自然,自然得就像在自己的房间里,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穿多少就穿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站着、躺着、蹲着、趴着都行。

政治“生命课堂”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奋斗。作为教师,一个成长的生命的守护者,我们必须把哲学智慧倾注于每一堂课和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的职责。在政治“生命课堂”的建构中,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政治教学改革的步伐快些、再快些,让学生的热情快回来,这才是政治要教给学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鲜.跨越传统教育模式弊端,走现代化政治教育道路[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2).

[2]雷夫?艾斯奎斯著.朱衣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08).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慧学云;大数据

当今的教育本质应该是因材施教、点燃智慧的火焰。而学校周边的各类培训班却是在不停地补习。慧学云教育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质上,重塑教育自然生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创新科技相结合,打造云智能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具有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慧学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数据“放”在孩子自己身上,使其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创新模式。要使“慧学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实用性,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设计,这一教学模式也对教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改进。

一、什么是“慧学云”翻转课堂

“慧学云”翻转课堂本质上来说是颠倒的课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室内,以便生生间、师生间有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慧学云”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师生角色以及教学流程。“慧学云”翻转课堂是将教师课上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课下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转换,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信息分享和互动的全新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上讲为主,布置作业,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为辅,在课下通过复习掌握知识,但是“慧学云”翻转课堂模式是:学生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上再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他们掌握知识并且有效运用知识。这就是“慧学云”翻转课堂的定义。

二、“慧学云”翻转课堂能较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教师在明确物理课的某一主题之后,首先通过课前备课设计预习问题、选择视频,然后推送给学生相关的预习和复习任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Pad等终端观看优质的名校视频资源先一步展开自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教师提前掌握全班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很好的备课方向,同时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进一步答疑解惑和水平提升。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智能硬件答题器高效精准的反馈课堂授课效果,还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例如,把“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解等都可以借助视频将知识生动展现出来,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慧学云”翻转课堂的确能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慧学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定

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充足的课堂时间和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物理实验教学片面强调的是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为提高实验效率,教师要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花大量时间进行讲解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等细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也只能匆忙进行实验,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观察分析实验产生的现象,也没有就实验现象展开交流讨论的时间。而“慧学云”翻转课堂模式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为学生自主探究留出更多的时间。教师减少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把原来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外,而且用多种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内容的信息量。“慧学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主动学习,通过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课下,学生如果有不懂之处,也能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学习,学习的时空不受限制。这既是其他教学模式没有的优势,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吸收知识提供了保障。

四、解决问题促进对知识的内化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慧学云”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内主要是以讨论式的学习为主,教师再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课前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在练习中产生疑点提出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组展开探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可以通过演讲、成果展示、小型竞赛等形式展开交流,及时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其他学生。为激励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自主学习活动之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中。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讨论题、思考题以及练习题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都能有效跨越相邻问题梯度的高度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规律的目的。例如,在《动能定理》这节内容中,可以设计6道讨论题与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出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总结中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五、结束语

高中物理“慧学云”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着重要意义。“慧学云”翻转课堂模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灌输性的弊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答疑有机整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对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颇具影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课堂设计与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这样才能创建一个高效的“慧学云”翻转课堂。“慧学云”翻转课堂囊括了许多优秀教育资源,为我们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带来全新的变革,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断进行创新,我们真实地体验到了使用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所带来是便利和好处,希望它能走向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丁玲.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15(6):133-136.

[2]张继禄,陈珍国.翻转课堂对教学品质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物理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48-50.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6

一、创新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同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注重情境的开放性是创新的延伸

培养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地开始构思。学生由物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由此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