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智慧化的概念向各行各业渗透,而智慧教室的概念也进入小学教育中。智慧教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展现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智慧化发展趋势。本文以智慧教室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构建智慧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关键词】智慧教室;小学科学;课堂构建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兼顾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学科串联等作用,将“科学知识原理”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深入浅出,将科学知识还原为最浅显的生活原理,激发孩子的联想,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科学课程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

一、智慧教室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智慧教室汇集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互联网的信息广泛共享、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旨在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沟通受限、学生思维发散程度低等许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科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尚处于建立阶段,习惯于依靠记忆掌握知识,但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强烈,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智慧教室的发展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体展示,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让师生的问题交流上升到大数据级别的问题交流,汇集了全国各地同龄人面对同样知识提出的不同问题;第三,智慧管理系统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解决了学习小组的问题,在试验中也能与学生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互动。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让课堂内外无缝衔接,智慧教室通过互联网终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科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尽管智慧教室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各地也都在进行借助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应用的尝试。从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智慧教室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践行学生本位的教学思路,但是智慧教室的教学应用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所以对智慧教室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也主要是应用在公开课上,将智慧教室作为一种展示教室教学设计的工具,却并非将其作为学生全方面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习环境。

2.因智慧教室而简化课程教学流程

应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能将此简单理解为分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例如四年级科学课中的《电与我们的生活》强调学生对电路的初步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授与示范,在实验示范中讲解知识难点,将知识难点与小组讨论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因为智慧教室的存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转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用大数据代替课堂总结来获得问题,简化了教学流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优质的智慧环境小学科学课堂

1.智慧教室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智慧教室不应当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或者是课堂教学设备的智慧化,而是应当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教学智慧化,并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更好地开展教学。智慧教室可以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要求,可以通过教学资源云平台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继续进行个人的学习和提升。

2.课堂设计融合智慧教室特色

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一般可以分为“情景导入———知识教授———实验示范———分组实验———问题解决”这样的教学流程,而智慧教室则可以从教学理念层面融入教学设计。在情景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师中的虚拟现实进行情景展示,比传统多媒体展示更加生动逼真,也更加贴近生活;在实验示范—分组实验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实时交互系统来进行差异性教学,并借助大数据工具显示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教师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在问题解决阶段,智能题库可以进行差别性筛选,便于教师及时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

3.实现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

从以往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改革的核心点一直都集中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作为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未来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根据学生学习方向为教学中心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借助新兴的科技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向,实现科学课程的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钟庆.智慧教室构建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4).

[2]陶举元.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2017.

作者:陈鑫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