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范例6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规范化办学逐渐深入的今天,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尤其是高考仍被人们深度关注的今天,如何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本文就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任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要吃透教材与课标。一节课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教师是否吃透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和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只有紧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知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则要求通过合适的方法、不同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要编好学案。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就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成“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三)要了解学情。无论是在学案的编写上,还是在课前的准备上,还是在课中的讲解上,一定要了解学情。比如每节课上课前,一定要检查或抽查学生的学案。一方面是督促学生要认真完成学案上的内容,同时要了解学生每道题的做题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只有这样,你在课前任务的分配上和课中的点拨,讲解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四)课前要认真备课,课上要灵活应变。课堂上瞬息万变,学生不一定会问到什么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学生提出的问题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云。同时要求老师要又灵活的应变能力,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既要小心地呵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要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探究,而不至于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对细枝末节问题的扯皮中。

三、优质高效历史课堂模式初探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学校也在努力,我们历史学科也在探索适合我们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模式,现将我们摸索的模式和最初设想介绍给大家。

(一)预习。预习主要是在课下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各种方式,完成预习内容。预习很重要,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展示是否精彩和课堂是否有效率,预习的差距也决定了成绩的差距,所以要给学生讲到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检查或抽查督促学生预习的完成。

(二)展示。展示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之所以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是因为如果学生上课后才将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将会占用不少时间,往往会出现每节课都讲不完,每节课都拖堂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在每节课之前,提前把任务分给各组。 第二个环节:上课后前5分钟,通过抽查或提问的方式,检查上节课的复习情况和本节课的预习情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预习时要有意记忆。 第三个环节:各组学生代表对展示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质疑,老师及时点拨。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25分钟,也是整个环节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环节最能锻炼学生胆量,最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个环节,展示学生只有在预习充分地的情况下才能展示精彩,其他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质疑。当然这个环节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为学生在展示和质疑时,什么问题都有可能提出,什么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点拨才能及时,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指点迷津,拨云见雾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课堂小节能使整节课知识网络化,体系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记忆。当堂检测能起到巩固和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纠正。

当堂检测能起到巩固和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到及时纠正。 这就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当然,针对历史学科,尤其是在新课程下专题体例,我们除了每节课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问题化,网络化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单元小结,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分为基础测试和能力测试。基础测试主要是将单元内容问题化,然后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测试主要是出一些立意高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找寻信息,提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燕,赵牛新,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4年第12期;

[2]马永华,赵海涛,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中国教育学刊,2015第4期;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2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关心爱护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承认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并且一视同仁。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更为关心学生,不断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说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多增加课堂互动,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的优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坚定学好历史的信念。

二、采用多种师生互动形式,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青少年学生逐渐养成了使用网络的习惯。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辟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教师要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加深了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科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声音、影像处理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起来,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材重难点,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课堂知识容量。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就会很高。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兴趣就属于这一范畴。学习历史的情感从何而来?首先应是兴趣所致。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历史,接近历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高中生都比较好动,不可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多媒体有时会显得格外必要。

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突出课程教学重点。所谓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本节内容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是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说,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针对具体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与时俱进,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教师的教学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能力,在保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所教的知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看新闻、听广播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长,能力与素质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凤龙.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3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既要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又要重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重视对教材的充分利用,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三次科技革命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他们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教学任务,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起来,要对学生详细讲解其产生背景、取得的成就、造成的影响、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等等,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合理组织教学工作,建立整体概念,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转变思想观念,倡导师生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高中历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必要运用视频放映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的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注重教学工作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高中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首先交流一下在实际生活看到的,用到的哪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进而谈谈自己对科技革命的认识等。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实际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4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朝着这一方向作了些尝试和探索,感觉效果很显著。现呈献于此,期望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和交流。

一、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例如,上学期我在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讲道“商帮”和徽商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州的古建筑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医、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他们以雄厚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且插手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活动,获取高额利润。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二、以问题探究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构建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注重消灭问题”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则是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停止思考。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始于新问题。知识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例如,这学期我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这些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又能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三、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用问题创设情境,再用语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还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师生角色的转换,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也就是教师要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边“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点拨提升”的作用。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5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情况

备课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设计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历史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如何?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与课本相对应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在对他们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向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开发和培养智能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等等。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改变观念,学生为本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变化中充实和完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的双向活动,仅仅有老师参与是不够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新课程突出“一标多本”,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教材”到“使用教材”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结合本地,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把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候注意各个模块之前的渗透和整合,统筹兼顾。使整个教材在整体上具有完整性,又不失独特性的联系。教师要构建起整体教学的设计观念,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一个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四、认真撰写教案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0-01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对话教学作为诸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和其他教学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研究者对于对话教学有如下几种理解:第一,对话教学是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沟通、共同交流的过程;第二,对话教学是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对话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第三,对话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等特点。

历史课堂中的对话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教学内容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健全人格意义的建构。

二、对话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的思维,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对话教学的引入意味着教师要重新认清自己。对历史教师而言,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鼓励学生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有创造性地与教材对话,完成对事实性历史知识的整体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引导学生就各自不同的观点展开对话。对学生而言,通过交流协作把历史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弄清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承认不同观点可能存在的事实,深化对历史内容复杂性、深刻性的认识,更理性地审视自己最初的观点,进而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转变自己的观点,通过整合使其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和创造性的意义。

三、重视氛围的营造和情境的创设

1、精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度高的对话氛围。对话教学本质上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没有平等、民主与和谐,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师在组织对话教学时,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差异,相信他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试图控制和操纵对话;要设身处地地聆听学生倾诉,叩问学生意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信任和尊重,进而思维活跃、心情愉悦地参与对话过程,在平等、自由、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充分发表意见,尽情展现个性。

2、巧妙创设真实、有趣、启发性强的对话情境。教学的有效发生常常凭借甚至依赖于包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便于对话发生的教学情境,以促使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对话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再现真实的现场,或者模拟接近于现实的教学场景,并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对话话题,尽可能地设置真实性强的对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丰富学生对话的内涵。

三、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开展

1、师生对话

这是在对话教学中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多的对话形式,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师生对话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但在认知水平、发展水平、能力水平和经验阅历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特殊性,师生对话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可以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起到扬长补短的作用。历史课堂上的对话教学同样要重视学生主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给学生拥有的生生对话权。

3、师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只有借助课程,知识技能才得以获得,过程方法才得以阐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得以渗透。新课程提倡对历史理解的多元化、生成性、建构性,这些主张都具体落实在对历史事实的态度上,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就是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

四、当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