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摘要:自2018年1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明确提出高中生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史料实证素养在这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作用突出,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解释史料实证的概念和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中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方法

在人类历史上,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个国家总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探究,中国也不例外。2014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完善核心素养体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历史见识、能力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沉淀历史智慧、凝练历史品格、锤炼历史思维力、升华历史情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1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在全国高中历史教师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史料实证的内涵

历史学科最大特点之一是论从史出、史料结合,高中历史教育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式。史料实证指辨析已掌握的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或反映的文字和物品,并运用辨析后的史料树立历史求真的态度。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已发生的事件的文字和实物,或者说,具有认识历史功能的资料包含所有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文献史料主要包括过去或现在保存的文字记录和文字材料。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收集、鉴别和整理文献。目前获取史料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是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具有反映、传递历史信息功能的物体,如历史的遗迹、遗址、物品等。实物史料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学生可以在历史课上直观形象地掌握历史知识。不仅如此,实物史料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又能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由此可见,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受史料运用的影响。在以往的中学历史课程中,教师运用实物史料的机会不多。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地点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教室进行,实物史料的获取受到了空间限制。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传统思维的影响,更注重文献史料而忽略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是指运用口头讲述的方法回忆过去的资料,主要的记录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口述史料不仅是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弥补文献史料及实物史料的不足尤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受到破坏,口述史料的价值尤为突出。口述史料可以归为一手史料,因此最显著的特点是真实。图像史料是指在历史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视觉资料,如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图像史料的使用范围很广泛,成为仅次于文献史料的第二大史料来源。首先,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图像越来越与大众生活联系紧密。读图占用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史学中,图像史料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如此,图像自身的特点也引发了教师对图像史料的关注。图像具有生动性,生动的历史场景完全可以在图片上呈现出来,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图像史料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感受到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能高效学习。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对史料有深刻的认识,图像史料得到了多数教师的青睐。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学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设备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无疑为图片史料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一)对文献史料的运用

目前,文献史料数量繁多且真假难辨。在中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教学现象。例如教师为了解释某一观点只运用对这一观点有益的史料,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史料认知的偏差。对文献资料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收集文献前,教师改变之前学生被动接受史料的现象,让高中生参与部分相对容易的文献史料收集,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需讲授文献的分类,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史料的类别有了解,为以后的史料鉴别奠定基础。第二,在收集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文献史料的搜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细致。避免学生对文献的断章取义,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理解和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收集文献史料的基本顺序即从原始档案开始到正史资料及正史以外的史书最后是史书以外的其他文献资料。第三,文献史料收集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对史料进行精准辨析和进一步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对历史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以教师为主,让教师针对一个主题引导学生鉴别史料,同时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教师推荐的有关书籍扩充与主题相应的基础知识。学生收集的史料通常是杂乱无章的,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这样方便学生梳理自己收集的资料,同时节约学习史料的时间。

(二)对实物史料的运用

2018年1月,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了运用实物史料的要求,这打破了传统重文献史料的思维模式。在实物史料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应创造让学生接触实物史料的环境。在教师的组织下,每年学生可以参观当地博物馆。例如,学生通过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晋国霸业”展区及看到一些名扬世界的出土展品,如“侯马盟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周社会晚期晋国上层权贵争夺权力的斗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实物史料。因为教师不可能组织学生观察所有的实物史料,这就要求教师多收集一些有关实物史料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既可有效论证文献史料,又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容易被具体的、形象的视频图片所调动。例如,教师在讲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时,可以通过展示郑庄公遗址中的实物史料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到郑庄公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最高礼仪“天子九鼎”。《公羊传》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也。”明确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九鼎之礼。这就充分解释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特点。上述例子与“二重证据法”这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致。

(三)对口述史料的运用

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尤其是研究近现代史大多会重视口述史料,但在过去中学教学过程中口述史料却成为最容易忽视的史料。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口述史料的重视不足。由于文献史料数量庞大,因此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青睐。相反,其他史料容易被忽略。第二,教师收集口述史料的难度大。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即使有重视口述史料的观念,也会受到许多层面的限制。比如,物质条件的限制,由于部分历史经历者分布较广,因此增加了口述史料的搜集成本,无形中增加中学教师搜集口述史料的难度,抑或是语言的限制。由于部分历史经历者使用的是地方性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成立一线教师搜集口述史料的又一大难题。第三,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即使教师暂不考虑口述史料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样要考虑承载口述史料的媒介。过去,媒介设备并未在教学课堂中普及,因此增加了口述史料的使用难度。针对中学课堂忽视口述史料的现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口述史料的运用列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内容之一。在口述史料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活动。首先,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让学生了解到口述史料的提供主体不仅包含对社会变革起重要作用的精英,而且包含普通大众。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访问身边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前辈。通过搜集革命前辈关于抗日战争的记忆了解抗战的艰难。其次,教师需讲述口述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即口述-采访-记录的方式。最后,教师需要明确搜集主题并且与学生共同制定访谈提纲。

(四)对图像史料的运用

虽然图像史料的数量及种类繁多包含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绘画、历史漫画,为图像史料的筛选增加了难度。教师在筛选图像史料时须考虑两点:首先,要遵循客观原则。不同类型的图片应充分体现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美苏冷战这一课时,既要选取苏联视角下反映苏联社会的图片,又要选取美国视角下关于苏联的图片,更要搜集国际视角下关于苏联的图片史料。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史料单一,又避免了对事件的过于夸大或歪曲,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其次,要提现历史演变的动态过程。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少年孙中山的图片和辛亥革命以后的照片。学生在对孙中山有基本认识的同时还可以从孙中山的服饰看到社会变迁的过程。在学习历史的方式上,图像史料使学生跳出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认知,并以最生动、直接的方式呈现历史背后的内涵。

三、结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既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又可以把其他四个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打破书本神话的惯性思维,对史料进行辨析,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其次,学生知识面也在运用史料中不断拓宽。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一个问题点切入,将有关史料从众多信息中剥离形成一条主线,再由这条主线拓展成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面。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既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适应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11.

[3]朱汉国,陈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建萍.文献研究法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喀什大学学报,2017(11).

作者:丁碧瑶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