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例6篇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笔记 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2-01

1 历史笔记的现状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我班学生的历史课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1.1 标注教材型笔记

这类笔记做起来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反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1.2 知识结构型笔记

这类笔记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清晰而详备,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这类笔记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往往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问题重点型笔记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笔记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2 开发笔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下的新功能

2.1 使笔记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载体

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提纲、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2.2 使笔记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2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3

关键词 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明科.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4

学习方法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途径、方式、措施、原则等;狭义的解释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办法。有学者认为,(注: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学习方法是由四个要素组合的:一是程序(或曰过程、环节、步骤、阶段等),即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学习须按程序进行;二是原则(或曰准则、规范、要求等),即学习活动所遵循的准则;三是方式(或曰模式、渠道、形式等),即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四是手段,即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和物质手段。

如果从性质上分析,我们又可以把学习方法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即对方法的哲学认识和理论思考;第二个层次是学习论上的方法,即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分科学习上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学科所特有的方法。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历史学科学习的具体方法。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着.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注:关于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证据.可参见[英]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叶小兵译.载历史教学,1998.2)。

6.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如果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方式上就必须注重识别和考察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5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可培养学生在自学中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缺了这个环节,就容易导致听课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学起来就会较吃力。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中每篇课文都附有一些思考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就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了。

2.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无数事半功倍的事例都说明,抓住课堂45分钟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笔者在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耳听一方,心往一处”,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积极地思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记录新知识的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会听、会想、会说、会记”的好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指导学生复习时让学生知道笔记是复习中非常宝贵的资料。整理笔记复习时把教师讲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就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一般情况下笔者的课堂前十分钟都是作“朝花夕拾”之用,即对上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本节课由师生共同回顾,再选择与新授内容有联系的部分作为过渡和衔接。历史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纵横交错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内容纷繁复杂,掌握了前一段的历史,就奠定了学好下一段历史的基础。如此层层巩固、循序渐进,才会促使知识的掌握向着深度和广度拓展。

二、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需扮演好几种角色

正所谓思想支配行动,在现代社会,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新型的教师不应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单一不变的角色了。历史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整个课堂。

1.设计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顺序、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与创新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设计上。如学习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主要考点是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难点是明治维新的背景及成功原因的分析。笔者为实现这样的教学要求,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在“教”的环节中采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明治维新与大化革新、明治维新与中国、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做比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从时间、性质、结果、意义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此应是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

2.引领者。成功的课堂应是绽放思想火花,充满思维生命力的。教师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下引领学生一步步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他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如笔者曾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时,遇到一位学生不能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诘问孝文帝迁都为什么要丢下百姓?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列举了由古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并不存在他所认为的“矛盾”。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能以辩证的思维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3.组织者。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会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引发讨论的互动学习更能让学生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需组织控制好课堂,做到收放有度,牢牢驾驭课堂,避免导致课堂失控的“放羊式”教学。

高中历史复习笔记范文6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很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是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另外,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二、改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阅读、做题与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以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做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

现在一般历史考试卷包含的题型: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阅读材料题、政史结合、史地结合、政史地结合题)。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考察,同时更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训练各类历史题的一般解题能力,特别是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横纵联系)、史论结合能力、系统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年代地点,纵横交错,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此过程较复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主要训练的练习有判断练习、推理练习、论证练习。同时,发散思维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它的思维过程具有开放性、扩展性。这些不但可以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线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改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做好准备,如发现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