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例6篇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1

作者:邓易才

在《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涉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例如,在《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标准(2011年版)》中“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和不可分割断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如果说,了解历史知识与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只不过是历史课程的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把握探究的途径和方法,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才是历史课程最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目标,是认识历史和探究问题的依托和凭借;“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所必经的途径与必要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可以看做是我们历史教育所承载的带有终极意义的目的所在。概而言之,在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总目标。

历史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既要遵循历史课程本身的基本特征—时序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的历史教学中,更要从历史学科角度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标准(2011年版)》,我区历史教师今后开展历史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正确内化《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和性质等内容,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教学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特点。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要在新的理念的引领下转化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教师仍然注重基本史实的必要的讲述。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使学生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二是历史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合作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三是历史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同时,教师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总之,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历史教师如何在《标准(2011年版)》引领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或言语幽默,或激情四溢,感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学科的产生兴趣往往是源于喜欢老师。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及和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比如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笑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比如教师要通过抑扬顿挫语言和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丰富的姿体语言,甚至是生动的表演,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而不同的历史故事往往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人物,有的学生喜欢战争,有的学生喜欢历史遗迹和遗址,等等。这些内容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当今根据历史编写的课外书籍和拍摄的影视剧非常丰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剧,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它能通过图片、动画效果、影音资料等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仍然处于感性思维状态,多媒体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都是能吸引学生看、听、动手和动脑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加上教师的生动讲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历史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多方面的去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历史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苦练教学基本功新课程改革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和继承,而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在新课程下,教师除了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基本功,如“语言”、“板书”、“选材”、“提问”以及对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史的不同教学技巧”外,还需要练习如下新课程需要的基本功:一是需要练习“平等的与学生相处”,“激励”与“赏识”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二是需要练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基本功,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与价值。三是需要练习“怎样了解学生”的基本功,有效的开展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四是需要练习“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基本功,通过教师多样化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五是需要练习“校本教研”的基本功,完成教师从“反思”到“提升”的教研过程。历史教师要深刻理解《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在《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描述,确定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性质”方面,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大特性。因此,它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贯彻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因此,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避免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二是历史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义务教阶段历史教学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三是历史教学要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历史教师教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总之,历史教师要通过《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和研究,真正的内化课标的精神,用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自觉去改变和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最终达成课程改革的目的。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观;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5-02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受系统的历史知识,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历史观的形成也处在萌芽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老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生搬硬套,使历史学习变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要创新教育方法,使历史学习更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就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授课方式

学生学好历史的必要前提在于老师教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近年来,教育界出现新课改大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也不再符合二十一世纪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标准,因此,老师们都在积极创新更好的教学方式。根据历史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的研究,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高效,最有意义。

1.1 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历史。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进入了平常人的生活,在教育领域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直观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人们和后代的人们造成的影响,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通过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使历史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学习课本,死记硬背,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更感兴趣。另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丰富课堂形式,通过有奖问答,抢答,小组合作,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课堂更加有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提纲学习,把历史事件串成串。所谓历史,就是对以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展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难发现,很多历史事件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将很多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比如,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可以将从古到今的历史事件都串到一起;以货币的产生为线索,可以将各个朝代有关货币发展的事件整理到一起;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线索,也能够串联出各个朝代的相关事件,背景,意义等。利用提纲来学习历史,是一种非常清晰高效的学习方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都处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任由学生自己整理提纲,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在历史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整理提纲。所谓带领,就是既不能包揽所有工作,又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做到收放有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完成整理工作。在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模块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给出学生一条线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老师给出的线索列知识提纲。然后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起来交流分享自己所列的知识提纲,并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讲解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所列的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提纲来学习,可以使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明了,逻辑性强,日积月累可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2.开拓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应对考试大都是进行灌输式教学,课堂上,老师照读课本,把重点知识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背过,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机,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对枯燥的历史课堂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在研究历史备课时,进行了微妙的设计,力求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的思考,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是却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真正的含义,记得快忘得也快,在答题时,由于不理解,只能一股脑的把所背的一大段知识点全都写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初中生年纪比较小,思维不够成熟严谨,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浅显宽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与浓缩,提炼出学生们的回答中的精华并加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动脑,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在不断的锻炼和老师的指导下,便会形成历史思维,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加思考就把学过的知识点全都写上,而是会根据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最精准的回答。这才是对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鉴今,人们可以知得失,茫茫历史中,有许多伟人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丰功伟绩,也有许多小人留下的是遗臭千年的唾骂与教训。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解内容,能够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3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

3.图示法。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4

1中学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实际水平和考试要求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考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的考查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能力,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知识、思想水平等进行检查和验收。而学生还没有跳出死记硬背、盲目学习的条框束缚,在考试时怒能得心应手,水平也发挥不出来。

1.2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实现教学目标不相符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基础掌握或者是表面观点的获得,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归纳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如果对旧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那么专业科学和重点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建成了。同时,还要具备历史思维深刻分析历史观点和历史理论。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冲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现象。随着各类复习信息的涌入,面对复杂斑驳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且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生认真听、记忆和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不起来,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和学生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侧重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优良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观念改变的第一步。再次,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会、想学、会学和乐学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互换才可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地位不能忽视。

3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法思路

3.1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结构

历史教材是历史题目的的依据,所以也应该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即使有部分历史题目是课外延伸的,但是落脚点还是历史教材。所以要学好历史首先要从历史课本出发,记忆好教材的基础内容。在平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结构,不要一味的背诵历史段落,平时多看教材,反复看,这样自然就会熟悉历史教材,也能从整体升熟悉历史的结构,知识系统也就建立了。在历史考试过程中,遇到题目就可以快速反应出相关内容,历史结构的轮廓也就清晰反映出来了。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就提高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3.2历史复习要重视“三点”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和理解记忆的部分,只有在对历史知识点有了准确地把握之后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才可以谈到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求学生弄清知识点最重要,尤其是对教材有明确提示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督促学生自查和自省,不能出现遗漏。在教师讲清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重点是在历史教材中有重点要求或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重点知识往往在整个章节中都起到概括和总结作用,掌握重点知识对于整个章节的问题的解决都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问题是重点,在讲解重点时要投入多部分的时间重点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重点内容,同时要总结规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加深记忆。

难点是历史教材中学生学习有难度,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总称。难点问题一般涉及到的知识是深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挖掘,还有的是一些相似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混乱知识点,减少对知识的把握。此外,还有学生平时接触机会少或者问题比较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形成历史体系,学习起来有障碍。这些难点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到实际,理论较强的知识变得通俗和形象,这样化繁为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用已学的知识解开未知的秘密,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3.3历史复习要重视知识联系

历史教材是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组成的,若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而发现不了知识点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学生的解题弄呢管理就不能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一种知识,就可以延伸出多种知识,教材中虽然有的知识是跨章节的,但只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跨章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不会无所适从。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就可以锻炼综合推理归纳的能力,在考试答题中,也不会毫无章法和逻辑。

3.4历史复习课的新三轮复习法

传统的历史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分别是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全面复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复习方法还是有不少不足,新的教学时代要创新复习方法,在西区和借鉴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复习体系,专题复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考试的历史试题是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委背景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规律性,并实现知识的组合,形成专题和综合,进而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复习。

其次,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要求,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越来越明显。在复习专题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历史课的复习中,课与课,章与章之间呀形成知识链,将知识点串起来,形成关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专题学习效果越明显。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2 学生学习状况

(1)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凭借识记,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史料的分析辨别、归纳等能力。而高中历史学习强调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学生要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导致历史成绩不好。

(2)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比较模糊。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模块专题体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会导致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

(3)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地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多,教学进度较快,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花时间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造成了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教师还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涉猎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全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1)适当放慢高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给学生讲清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历史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和应注意的事项,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2)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交叉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应注意复习,理清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

3.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高中历史正确学习方法范文6

一、制约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与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教育机制在整体上的落后,已经很难完全迎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改进。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效高中历史教师将历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高考成绩的提高上,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显然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和历史素质的系统培养与提高,加上高中历史的授课课时相对较少,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将很容易造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的相脱离。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恰当

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对繁琐的历史知识进行机械性的记忆,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客观规律,没有用心去欣赏历史,去感受历史。虽然很多学生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够科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中,很多历史教师进行的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导致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和单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才能发挥历史这门学科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操。

(四)教学模式上的落后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仍旧大量存在,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这一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完整性,而是历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大纲的要求,使得学生成为了历史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完全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不相适应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场所就是历史课堂,课堂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创设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交流的开放性,这样便于教师和学生及时发展历史知识学习中的难度和缺陷,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彰显历史特色的历史档案,利用多种教学器具进行历史资料的播放或者视频欣赏,并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探究和交流,使学生能够一起深入感受历史的沧桑,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操和德育水平。

(二)延伸历史课堂,实现与学生生活的贴近

成功的历史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高中历史教育要突破课堂和教材的束缚与限制,而要拓展到课堂以外,使历史能够渗透到学生生活中来,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实现历史教学的真实化和生活化。比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征的历史教学,然后将当地的历史知识纳入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当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历史学习的动力。

(三)重视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高中历史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改进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的性格特征和历史课程教学的现实需要,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与创新。对此,教师要非常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借助教学器具,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历史教学。例如,在讲到秦朝历史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时,教师完全可以抛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谈一下在电视剧、文学资料中了解到的秦朝历史,你印象中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让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对秦始皇的“暴政”以及“大一统”的贡献等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最后让学生对自身的论点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历史学习中。

(四)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探索有助于学生成绩提高和素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提高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另一方面,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评价活动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长期性的保持,时刻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综上所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历史教学的客观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充分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求知动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邓奇德.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甘肃教育,2011,(03).

[3]何四英,胡蓉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文教资料,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