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要素范例6篇

社会治理要素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1

【关键词】心理疏导;认知失真;情绪失调;意志失控;因势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

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以1982年疏导方针的提出为标志的。同志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我们要坚持疏导的方针。我们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心理疏导方针在政治教育中也能发挥作用。

一、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有人,就有社会关系。为了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思想、道德,还有阶级社会的政治、法律等社会规范确立。社会规范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对违反者威慑和制裁。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政治教育,要求社会成员接受、内化并按照社会规范生产和生活。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社会成员接受社会规范的较好时期是少年期和青年前中期,即社会成员逐渐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育到社会成熟的时期,所以,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阶段是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准备阶段,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少碰壁,少走弯路,少遇挫折,大学生应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接受社会规范,适应社会。

(二)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社会成员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需要具备四类素质:基础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和具体素质。[1]遗传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纪素质、身体素质是基本素质。社会成员从事某项活动所具备的条件,包括劳动素质、学习素质、交往素质等属于专门素质。具体素质是基础素质、基本素质和专门素质的具体化。在这四类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占中心位置,是核心素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有的同学有情感障碍、意志障碍等心理缺陷,很难正确地领会、掌握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但他们也要生活,也要发展,更需要心理疏导的帮助和调节。

二、心理疏导的内涵

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及其行为)进行心理引导,使其形成预期的观念倾向。疏导的侧重点在于“导”,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和转变,理解并接受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接受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心理疏导的过程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即根

据社会要求去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及其行为方式。心理疏导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其势,不逆其心;二是导其向,不纵其谬。[2]言下之意包含必

要的法律威慑和制裁。离开法律威慑,心理引导将失去必要的支持,会变得软弱无力。

三、心理疏导的内容

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情感及其政治行为。它们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内化、遵守过程中都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认知失真,情绪失衡,意志失调。

(一)认知失真

政治观点的认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属于阶级社会,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主要的是政治关系、阶级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反映的是客观的现实,所以,政治心理是政治关系的产物。

1.实践的范围和程度限制因素。作用于人脑产生观念的因素包括:一是物质因素,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二是政治因素,包括国体、政体、政党组织和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纲领、战略等;三是精神因素,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这些因素反复作用于人脑,进而影响人的观念,可以形成某种观念;可以动摇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某种观念;检验和校正原有的某种观念。影响的方式可以是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自觉的和自发的,影响的途径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决定了人所能接触客观的范围,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检验人的观念指导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检验观念正确与否。由于学生还在学校学习前人的理论、经验,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即使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水平有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道路、制度的注意、了解、比较、思考不够,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和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贡献,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学生对政治观点的认知。

2.人的生活经验因素。人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制约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知觉的选择性决定了反映哪些事物,不反映哪些事物;反映的先后顺序、反映的程度、反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影响到人对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认知。过去接触过的观点是否科学,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过去认知的观点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是否起作用,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过去参与过的政治活动对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性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否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相冲突,是否与自己所属的集体(包括非正式群体)的观点相一致,这些个人的经验对于学生注意、了解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会导致认知失真。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氛围因素。由于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政治关系复杂、政治规范严格,政治心理突出;在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乡村,政治心理较为淡薄。人的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舆论作为政治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当政治舆论成为各种舆论的重心时,人们关注政治;政治舆论在各种舆论中的地位不明显,人们对政治关心的程度就下降,导致认知失真。

4.人的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政治观点是否维护自己的利益,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这些因素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制约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意识的、自觉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部分社会成员不愿意做社会工作和管理工作,通过领导、管理和服务实现人生价值,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方面的事务处理不分配注意力。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如领导、管理他人的能力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不适宜参与政治活动,不发表政治观点、不表明政治态度、不选择政治立场、不表达政治情感。这些因素影响人对政治的认知。

(二)情绪失衡

人对事物认知的同时会对所反映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不同,相应产生的体验和内心感受也不同。人产生的的体验和内心感受就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自己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观体验的过程。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观点、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为政治责任感、事业感、使命感、正义感、荣辱感、爱憎感、亲疏感等。

1.心理状态因素。心理状态,简称心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定时间内表现出来的形态。如紧张、镇定、急躁、焦虑、动机冲突等,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联系的过渡阶段。既有暂时性,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当教育者在组织教育活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理、制度,分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比较国体、政体、政党组织和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的时候,受教育者的心态不佳,会拒绝接受教育或者对教育者的刺激产生负性的情感体验。

2.个性心理因素。个性心理中的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综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本来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对某些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难以形成共识。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持消极、厌恶、反感的态度,而教育者要求学生接受、认同、赞成、支撑该理论体系、政治体系时,受教育者会产生互相冲突的情绪,导致情绪失衡。

3.从心理相容分析。受教育者多考虑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教育者多考虑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这时,看法难以统一。有的教育者在调节利益关系时,办事不公正,或自私自利,言行不一,会造成受教育者对其所传之道持反感态度,造成情绪失衡,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

(三)意志失调

政治意志是社会成员在贯彻落实思想体系、坚持政治观点的过程中,自觉地确立目标、克服阻力的坚持精神,表现为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定、果断、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从心理倾向性分析意志失调的原因,动机弱化导致意志失调。当社会成员的活动背离他所要达到的目标时,动机就会减弱或停止。如大学生有选举权和形势选举权利的机会,学生希望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被选举出的人大代表与学生本人不认识,或者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代表不了学生的利益。这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弱化。学生在认知上调整每个成人公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被选举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心声,每个人能够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政治观点。在实际的权利行使过程中,需要受阻,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弱化,可能不参与政治活动或者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动机弱化是意志失调的愿因。

心理疏导能够按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开展教育,有利于科学实施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过程,情绪体验过程和意志调控过程,提高学生认同、内化、践行社会规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2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和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建设一支创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具有善于学习、开拓创新、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优秀的品质,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学者型的知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强调学习的社会,因此,更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学者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应当具备:(1)渊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主要是指: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及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第二、关于各种现代管理知识,包括行政管理知识、思想政治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人才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第三、关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知识。(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根据全面小康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要建立创新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创新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种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要想具备这两个特点,就必须综合学习。(3)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说服力。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的学识深浅相关联。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拓宽视野,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创新型的能力素质。(1)要强化学习意识。知识是人们创新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提高创新型能力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着眼于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学习的内容要讲究全面性,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及创新的需要进行重点的学习提高,特别是学习新的思维理论,来增长自己的智慧,科学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学习反映人类智慧新水平的新科技知识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学以致用。(2)要强化思考意识。人类创造的一切新事物都是思考的产物。思考是深化对事物认识和得出新知识的必然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把自己学习得来的东西和实践中的体验加以认真的分析、消化加工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才能;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会有创新。(3)要强化开拓进取意识。开拓进取是创新必需的精神状态。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伴有困难和风险,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因而创新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精神状态很重要,他要求广大干部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要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那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患得患失的畏难心理,只能按老方法办事的工作思路,不但创不了新,而且还会贻误我们的事业。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协调型的管理素质。(1)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协调型关系的管理素质。具体说来,第一、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有机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机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内在性、互补性和综合性。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做一些诸如帮助工作对象进行自我角色认知,强化社会角色意识,使其包括称谓、举止、谈吐等在内的角色行为都要符合自己所任角色的规范;第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建立有序性关系的管理素质。有序性关系是指这种关系具有差异性,时间的顺序性和空间的层次性。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做一些诸如帮助工作对象进行正确的人际交流,控制好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深度。(2)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理顺不协调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去化解矛盾,理顺关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理顺不协调利益关系的管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这就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理顺人们之间情感冲突的管理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由于许多人沉浸于网上交流,使得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发生障碍,易于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到人际道德关系的维持;具有理顺个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素质,使二者在工作中能得到有机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组织工作时,要十分注重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在实现组织利益目标的同时自己的个人利益需要也得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具有能帮助员工制定和实施既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能使组织目标得到实现的个人发展计划,促使个人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这样就能让成员亲身感受到自己与组织是同命运的,从而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组织中去,实现两者的有机协调和统一。(3)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协调型关系的管理素质。

具体说来:第一、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利益共同点的管理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人们之间利益的共同点就是和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竞争既是互相竞争、又是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关系,促使人们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第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发展关系结合点的管理素质。全面小康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结合点在于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这种关系结合点,让人们认识到,自由、民主和纪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不利于新型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健康型的心理素质。(1)要有充满自信克服胆怯的心理素质。它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从事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理想、愿望或预见能够实现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整个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相反缺乏自信心,则是创造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羁绊,是丧失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个人自信的缺乏,就可能会让别人的评价干扰自己的思路,使自己本来可能实现的目标受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突破、克服胆怯。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新的时代挑战,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就要敢于突破陈规,勇敢无畏地冲破传统樊篱,开拓创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相当的胆识胆略,敢于拼搏,并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心理品质。(2)要有独立自主的心理素质。这表现为思维和行为很少受他人影响,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品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自主意识,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才会有创新。(3)要有自我控制的心理素质。这表现为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情感、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方面要认识到每个受教育者在个体上的差异,并能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相信他们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其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及经济状况衡量他们,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观、人才观中去。另一方面要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健康心理教育的意义,并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自觉地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人本型的道德素质。(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作用。小康社会重视人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重视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真正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完善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形式,为小康社会服务,不断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将成为受社会公认的准则。(2)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需求,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小康社会发展了人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平等关系,人们普遍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和帮助。因此,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人的劳动创造;关心人就是关心他人的疾苦,当有困难时,就给以热情帮助;当遇到挫折时,就给以安慰和鼓励。理解人就是要多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多与人沟通思想,多交流感情,增加相互了解。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到这些,才能在思想政治主客体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3)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尤其要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它不仅是指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也包括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信仰。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会成为人们提高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重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注意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第1版).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3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孙风青 王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

 

 

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培养人符合这些条件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最终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负责指明方向。需要产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满足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刺激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人生存于社会中的各种需要达到满足,内容不断的丰富多样,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内在动力的推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可以发展人的需要,这种人的需要同时也决定了人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上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实现是需要明确人的价值。作为价值主体的自我享有者和价值客体的创造者。通常来说,人的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形式当面:一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实现一般来说是通过满足自己的需要,解决自己所存在的欲望需求;一种是对于其他自身之外的社会存在的贡献作用,这种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他人需要的满足,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系统地说来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人作为价值主体通过满足自我的个人价值实现,另一种是通过满足个体之外的社会人的需要来实现价值。比较系统的来说,第一种人的自我价值的满足表现在对基本生活的生存需要,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享受需要及不断发展中的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满足人作为社会价值主体的尊严,进而满足人的权利得到保护的需要。这两种价值看起来是相互分离的,但统一于人的价值中,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教育,明确人应该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要求,指明在满足自身价值的同时,需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价值,引导人正确处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就表现在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先了解清楚人的素质具体包括的内容,一般来说,我们按照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可以把素质分为基础素质、基本素质和专门素质。基础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人作为社会人首先是要具有物质基础,才能够生存,一般是由遗传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人得以全面发展的生理方面的物质基础是来自于遗传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方面的基础则是来自于心理素质。基本素质则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体现个人魅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的重要基础,表现出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专门素质是指人从事社会活动各种角色扮演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劳动素质、学习素质、生活素质、交往素质和角色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为人的整体素质奠定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其内在的基础素质,为其心理素质创造基础条件,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可以完善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政治素质,其最终效果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其内涵丰富而深远。着手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为此,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理性的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状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对社会主义的贡献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二者互为前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与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殷实的基础,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支持,也就是从根本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更加先进的生产里服务,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它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教育,思想政治既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交流形成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好的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不仅仅是受教群体,同时也是传教群体,这注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而进行高谈阔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重心放在教授思想政治品德,提高受教者的个人素质,塑造高尚的品德和精神,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 王秀阁.新世纪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 0- 1 1 .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 .

[3] 余龙进,何丽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求索,2004,(5).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4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孙风青 王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

 

 

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培养人符合这些条件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最终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负责指明方向。需要产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满足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刺激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人生存于社会中的各种需要达到满足,内容不断的丰富多样,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内在动力的推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可以发展人的需要,这种人的需要同时也决定了人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上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实现是需要明确人的价值。作为价值主体的自我享有者和价值客体的创造者。通常来说,人的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形式当面:一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实现一般来说是通过满足自己的需要,解决自己所存在的欲望需求;一种是对于其他自身之外的社会存在的贡献作用,这种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他人需要的满足,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系统地说来人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人作为价值主体通过满足自我的个人价值实现,另一种是通过满足个体之外的社会人的需要来实现价值。比较系统的来说,第一种人的自我价值的满足表现在对基本生活的生存需要,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享受需要及不断发展中的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满足人作为社会价值主体的尊严,进而满足人的权利得到保护的需要。这两种价值看起来是相互分离的,但统一于人的价值中,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教育,明确人应该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要求,指明在满足自身价值的同时,需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价值,引导人正确处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就表现在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先了解清楚人的素质具体包括的内容,一般来说,我们按照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可以把素质分为基础素质、基本素质和专门素质。基础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人作为社会人首先是要具有物质基础,才能够生存,一般是由遗传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人得以全面发展的生理方面的物质基础是来自于遗传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方面的基础则是来自于心理素质。基本素质则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体现个人魅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的重要基础,表现出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专门素质是指人从事社会活动各种角色扮演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劳动素质、学习素质、生活素质、交往素质和角色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为人的整体素质奠定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其内在的基础素质,为其心理素质创造基础条件,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可以完善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政治素质,其最终效果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其内涵丰富而深远。着手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为此,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理性的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状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对社会主义的贡献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二者互为前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与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殷实的基础,为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支持,也就是从根本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更加先进的生产里服务,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它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教育,思想政治既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即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交流形成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好的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不仅仅是受教群体,同时也是传教群体,这注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而进行高谈阔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重心放在教授思想政治品德,提高受教者的个人素质,塑造高尚的品德和精神,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 王秀阁.新世纪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 0- 1 1 .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 .

[3] 余龙进,何丽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求索,2004,(5).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5

关键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学研会;发展;建议

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做到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1]这使得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一、“学研会”的发展概况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学研会”)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2002年更名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之后,更名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校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学研会”始终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通过各种活动组织广大学生会员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前,“学研会”已成为河南师范大学乃至河南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之一,连续十余年荣获“校级优秀社团”称号,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

二、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发展的不足

虽然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其他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一样,“学研会”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专业理论单位的指导

理论学习是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色之一,这就要求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然而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展中缺乏一个理论单位或研究单位的指导。这样一来会直接影响常规理论学习的方向、深度、质量,综合起来会严重影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

2.社团学生干部理论素养不高

总的来看,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中,除了少部分骨干成员理论素养水平较高外,整体理论素养难以达到相应要求,这便成为阻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理论学习方面有优势便成了短板。

3.缺乏创新,特色不明显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展中往往延续性地接受以往的经验,重复以前的工作,没有注重创新,仅使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停留在社团的高度上,并非达到政治理论的学习探讨等特色方面。这样缺乏创新与特色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缺少物质条件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备。

一般情况下,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会员会费、学校拨款及商家赞助。每位会员所交的会费有限,学校拨款又有种种限制,而商家赞助带有很多不确定性。[3]同时,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等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面临如此情况下,理论学习所需的学习材料、专业读物不能够保证,常规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这成为制约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内的所有社团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改革的主要建议

针对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发展改革建议:

1.建立理论指导单位提高社团整体理论水平

结合缺少理论单位指导且整体理论素养水平不高的情况,同时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议将高校社科类研究中心、政治类院系、团委等作为指导单位。以指导单位为依托,充分把握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常规性理论学习的方向、层次和深度;以指导单位为资源,通过参加指导单位举办的讲座,弥补社团学生干部的理论素养的不足;以指导单位为渠道,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形成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研究成果;以指导单位为导向,编辑出版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的学习刊物,提高政治理论学习上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健全社团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提高社团骨干的自身素质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的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其内部的主要学生干部,因此应全面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主要干部的选拔机制,以“政治素养过硬,能力素质全面”的标准选拔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主要干部。同时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干部的培训机制,整体培训为主,个别培训为辅,依托指导单位由领导、专家、老师传帮带,就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门培训,以此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3.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突出特色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从本质而言是社团,但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又不同于一般性质的社团,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突出特色。

明确自身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与社团联合会的关系,确立社团联合会对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服务管理地位;

(2)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与普通社团发展的关系,充分建立于其他社团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3)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内部各部门关系,健全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机制。

发展突出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树立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标签;

(2)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常规性政治理论的学习,持续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的工程建设;

(3)坚持“理论常新、紧跟时政”的活动原则,坚持品牌活动的常规化,特色活动的创新化。

4.加强物质扶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面对缺少物质条件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高校应该给予其相应的经费支持,使社团活动有保障,解除社团的后顾之忧。[4]同时高校应当优化资源配置,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分配,建设社团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团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支出、报销、审核等一系列制度。

总之,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能够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有效的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改革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4]16号文件

[2]魏一.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类社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社会治理要素范文6

【关键词】政治素质;结构优化;思考

在高校大学生的整个素质结构中,政治素质占居统帅地位,它不仅对大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而且关系到我们党乃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是个系统工程,就是要紧扣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政治素质教育的重点,以实现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诸要素功能的最大发挥以及诸要素的最佳配合,争取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整体的充分体现。要搞好这项工程,使之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

一、构建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的政治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过程。全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育人功能,将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运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家庭、社会为辅助,以期产生高效的合力。全方位就是改变以往教育中重片面教育而轻全面教育、重现实教育而轻理想教育、重显形教育而轻隐形教育、重课堂学习而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播而轻能力培养的做法,用动态开放式的全方位工作替代传统封闭的单一模式。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还应注意全程化,将优化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的视野从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人格、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引进系统化的教育方式,根据各个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规划、重点安排,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

二、大力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层次性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存在不同层次。层次性教育体现在教育目标上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同一目标分解成高低不同的具体教育目的和要求,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政治素质教育,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其中每个领域又包括一系列目标、测定和评价要求。在制定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目标时,不仅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应制定序列化的目标,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行为趋向的发展变化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因势利导,让先进分子带动一般学生向上发展,着力转化后进分子,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入耳入心、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高尚行为。当然,层次性教育并不是完全按从低到高的梯形教育程序开展,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努力抓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合性教育

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要与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以育人为中心,强化政治素质教育的导向、保证和激励功能,特别要注意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结合。要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作用,参加高校党团组织是大学生积累政治经验、提高理论水平的基本途径,高校党团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其感召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功能,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更多机会。其次是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观察分析问题,在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巩固政治知识,磨练政治认知能力,升华政治情感,端正政治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在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及时发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间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主动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四、正确处理好优化中的三对矛盾

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统一内、外部因素,真正形成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动机,强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这就要处理好三对矛盾。一是高校教育的理想化与大学生政治需要的现实性之间矛盾。高校教育强制大学生无条件接纳和认同即定的政治理想规范和政治价值观,大学生急需反映现实生活的政治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政治学习热情。 二是教育目标的定向性与大学生政治需要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是政治教育最明确的目标,人们往往形成定向思维,就政治教育谈政治素质,过分割离政治教育与相关教育的联系,反而不利于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三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与大学生政治需要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政治素质都有较为规范统一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而大学生在政治需要方面却表现出不同层次。教育要转化为个体的政治需要,一定要从研究大学生个性入手,把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满足大学生个体政治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五、不断推进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工程

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给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最好的空间。建设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首先要推倒两堵“墙”。一是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墙,让高校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相一致,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政治教育。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墙,即教师与学生要从上下关系转为平等关系。其次,校园政治文化要有时代性。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体现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再次,校园政治文化要突出实践性。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们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使大学生在政治实践中强化自身政治素质结构的功能系统。

参考文献:

[1]刑责思,邓小平讲学习讲正气论述导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