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例6篇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1

1.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2],指导老师正确的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和技能知识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训实践、历史爱国教育、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暑期实践活动[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暑期社会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深入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受到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他们长期学习和生活在较为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往往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5],甚至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国情和当地民情的了解和认识,这对新时期国家的培养和发展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带着充足的知识储备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经历社会挫折,提升大学生的“逆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缩短校园环境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1.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和强化理工科专业学生科学知识

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不仅教授和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承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任务。教师依靠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是理论化的知识,获得的这些知识缺乏实际检验和知识应用的环节,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效果不明显。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实践活动,将课题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积极效果,鼓励引导每一个理工科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将自己专业所学付诸于实践,切实巩固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

1.4社会实践活动能促成和提升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的养成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独立的“社会人”被社会接纳,有利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理工科专业学习特点不仅需要顺利完成专业性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和解决的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性。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时通常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创造性地研究,培养和强化的科研、研发能力。

1.5推动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弘扬新时代青年志愿精神,体现民族地区高校职能

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当地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素质。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凭借个人优势特点,发挥理工科专业特长,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5],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向群众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切实为地方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服务于地方,利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促进文明乡村建设,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不仅发挥专业学科特长为当地经济贡献力量,同时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业务素质能力,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存在问题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阿坝师范学院经历了20年,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四川省其他高校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宣传引导、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社会实践平台单一、活动形式传统,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随着阿坝师范学院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到区域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地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平台非常单一,导致具有创新价值意义的社会实践项目较少,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几乎是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甚至缺少老师专业上的指导,使得社会实践效果鲜有显著的创新和突破。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多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因而专业教师未能较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2.2实践活动前期宣传力度不够,理工科专业师生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度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过程设计不严谨,同时专业教学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甚者不愿意参与暑期实践指导学生。其次由于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仅仅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学生抱着游玩的态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3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活动时效性短暂,有待完善

当前,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社会实践目前仍然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部分是短时间的、表面性的局限于大学生乡村支教、社会调查、乡村文艺演出、政策宣传以及参观访问等形式,缺乏更深更广的发展创新,极少将发展当地农村或社区各项事业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方向相结合,导致产学研转化和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同时活动开展时间过短,使得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无法长期推广给理工科学生实训实践。缺少实践活动标准考评和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的考察经验和总结不够重视,造成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尽完善,淡化了社会实践的意义。

2.4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隐患由传统财产、人身安全向个人信息、财产、人身等安全问题转换,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性格单纯,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很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侵害学生利益。在分组开展活动过程中,担心每一个小组通讯联系不上或遭受地质灾害等危险,为了减少发生意外事故危险的可能性,指导老师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开展中加大教育力度,做到每一名同学都有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购买意外保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以相应的赔付,从而减少学生家庭压力。

3建立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3.1提高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民族地区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到民族地区高校培养怎么样的理工科大学生,民族地区高校怎样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校和二级学院在理工科学生入学教育、日常教育中加大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培训等教育工作,让理工科大学生理解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检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系统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

3.2构建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创业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广泛调动理工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实践创新育人”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分类项目实践、协助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体制,能够规范和完善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良性开展和发展。

3.3积极拓展和建立民族地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

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开展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桥梁和渠道,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根本落脚点。2017年6月阿坝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结对共建水磨镇陈家山村,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当地村民的“智”,同时利用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建设陈家山村的信息化建设。2018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阿坝师范学院结对陈家山村”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与学生们通过走访、调研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同时了解村民经历10年地震影响后的幸福感和健康度调研,被中国共青团中央授予“2018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授予优秀团队称号。

3.4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专业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民族地区大学生相对其他地区大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知识结构有待提高,指导教师在选择社会实践方案、实践活动优化、学生队伍结构配备、活动地点方式选择、活动经费的支出管理、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给以指导[2]。专业指导教师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民族地区的实践平台,给参与暑期实践活动的理工科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科学技术的机会,是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成效的重要因素。

3.5丰富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挖掘民族区域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6]。通过这些工作来完善社会实践内容设置,有效增加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二级学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分工和各自教育特点来确定,搭建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创业实践4个平台,发挥学校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提升社会实践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张开晃,余飞鸿,周娟娟.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2.(6).

[2]李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5).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2

当前,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和谐教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科技主导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新分子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令人眼花缭乱,极大的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别是理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现在,高中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高中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通过自己实践,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方法,现形成于文,与各位同仁交流,不足之处请各位斧正。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物理科技创新意识作好准备

充分利用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极大的发挥师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2注重高中物理史教学高中物理发展史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高中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高中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高中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高中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1.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物理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多进行物理社会实践

高中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高中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高中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2.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高中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3

一、高中地理的特性

高中地理同时具有文理科的性质,而且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只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注意将生动的生活案例与地理理论知识相结合,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生活实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是交往"教学交往作为平等师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思想交融,共同建构教学过程地理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考试考的科目就是学校重点上的科目。其他科目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中学地理长期受到排挤,学校不重视,特别是在初中,虽然课表上排了地理课,但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别的科目占据,或者老师干脆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热情低,教学效果差,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尽管有所改善,但迫于地理被划为文科考生科目,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考录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科生源呈现少而差的现象,甚至毫不避讳的说,如果继续文理分科,文科很有可能陷入生源危机。很多学生选择文科是出于理科没有办法弄清楚的无奈之举。此种情况,更是加重了教学难度,地理教学必须有耐性,一点一滴地弥补初中的知识漏洞,做好初高中教材衔接。

三、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1)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展开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反馈和创新。高中地理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与人们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这一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解晦涩难懂的知识,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的创新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并不遥远也不深奥,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之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对地理学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创造课外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地理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实践化教学在创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课外活动具有:科学性、灵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外的地理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自己进行创造活动。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适当的实践教学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到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到野外和农业基地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对河流和生态保护区进行考察,观察农作物的成长,到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等活动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很好的选择,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另外,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参加的地理实践活动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活动,让学生对所参加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结合课本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

(3)突出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结合实例教学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些特点。虽然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讲解的是一般性的概念,有许多是世界性、普遍性的规律,但也应该突出地理的空间性,揭示其空间规律。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应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例如同样是温带季风气候,在我国和在日本就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更显著,而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则是海洋性更加显著。另外,地理的综合性也十分重要,我们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时,要综合地形、盛行风、洋流等各方面考虑;人文地理方面要综合资源、人口、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4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堂教学;科学研究;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21-03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围绕自然地理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其办学主旨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内涵及定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而原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对新设专业的发展形式及方向并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该专业的办学方向逐渐模糊,专业定位不明朗,这导致在专业发展上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课堂教学毫无新意、科学研究停滞等现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模式上开展了积极地探索,尝试提出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期对国内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构建思路

传统的自然地理相关专业发展模式倡导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2]其中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精心授课且学生积极参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的特色,主要包括野外自然地理实习以及3S技术的应用,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氛围日益变浓,特别是在重点大学中科研成为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科学研究也成为本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全新专业发展模式的前提。

(一)明确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等学府的两大职能,这一点已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3]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1.教学与科研没有任何联系。这种观点认为高校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应该分离,因为教学的目标是传播已有的知识,而科研是以探索未知领域为主,两者不应有任何交集。2.两者可能会互相影响、相互拖累,即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加大,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职能,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大学,教师们往往为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疲于奔命,对于难以量化考核的课堂教学却无暇顾及;而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不应投入任何力量开展科研,只需搞好教学工作即可。事实上,我国高校的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普通院校或民办高校,基本上是以教学工作为重心,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发展的侧重点已然不同。3.教学与科研呈正相关关系,彼此共生。这种观点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但不会干扰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反而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同的大学对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重点大学科研平台相对完善、科研实力较强,多数教师以科学研究为重,课堂教学次之。因此,在这些高校中的教师们应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紧紧围绕所授学科的教学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而非重点院校对科研重视不够,建议以教学为重心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这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研究领域内的前沿、动态有深刻的把握。现阶段,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师应明确教学与科研呈正比的关系,即教学与科研均不可偏废,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可以反哺教学。[4]需要强调的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研究方向多,开设的专业课程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管理科学,等等。教师们往往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熟悉,而对所安排讲授的专业课程并不一定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将制约课堂教学的深入,导致理论课的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安排上应尽量安排教师讲授其熟悉领域的课程,并且不要频繁更换教师所授专业课,否则会导致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备课,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关联

实践活动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野外地理实习。根据不同高校专业目标及特色的不同,有可能包括地质地貌认识实习、区域资源调查实习、三位一体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植物地理学野外、测量野外教学实习。2.课程实习。这其中包括地图学教学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习、遥感技术实习。而科学研究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本质还是属于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

新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应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可结合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甚至研究成果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野外实习中讲解土壤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时,可以详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组成及演化过程的影响;在讲解冰川地貌时,可与最新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相结合,启发学生去思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这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验证课本知识,使之科研素养得到提高。其二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深度挖掘知识点,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例如在地貌野外实习中深入探讨地貌的成因,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传统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升华;在野外实习时有可能会发现新的地质现象及研究载体,这能为自身的科研提供新的方向。此外,也可通过实习的过程培养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承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可吸引他们来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项目研究中来,提高科研团队的实力。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可尝试将分课程、分阶段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整合为自然地理综合实践教学,并把实习与探索结合起来进行。对于一些验证性的实践活动必须缩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传统的由教师单纯授课的教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教师主要确定实习主题,由学生设计方案、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实验分析及进行实践报告撰写的教学模式。

(三)重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受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囿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自然地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在精力、时间等方面均投入不足。如重视自然地理要素基本特征、类型分布、形成机理的讲授,而忽视野外实地地理要素的判读,缺乏地形图和遥感图的读图训练。可见,我们必须摒弃过时的教育理念,重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野外经验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技能,而并非只是专业理论的传授。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扎实的课堂教学。我们建议本专业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实践活动,如野外地貌识别或地质填图竞赛、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鼓励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从科研实践中提取较为独立的实践内容,这些内容既可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课题,也可用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

三、 “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厘清教学、实践和科研三者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了适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而对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展探索也可以反哺课堂教学;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促进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能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科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各种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效果;课堂教学为各种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反之,实践活动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图1)。

可见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的全部内容。三者同等重要,专业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者的平衡发展,而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例如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科学研究及强化实践活动;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应精心准备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活动的力度,通过科学研究反哺教学,提升实践活动的综合水平;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从而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综上所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师若能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从容地应对专业内涵变化及专业结构的调整。

[ 参 考 文 献 ]

[1] 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4.

[2]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傅伯杰, 王民,刘宝元,王仰麟. 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1):9-16.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5

今天,我们召开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和市局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对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部署。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一会,区委和市局领导还将就此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执行。下面,根据区委和市局的要求,结合实际,我就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重要部署。去年*月份,中央对学习实践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随后,省部级单位第一批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月*日,区委和市局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对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政治责任感、现实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我们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也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党。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学习、认真实践,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但是,也必须看到,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少数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太相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集中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领导水平还不够高,驾驭工作全局、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党性锻炼、党性修养还有差距,作风还不够端正。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动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可靠保障。近年来,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地税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我们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干部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纳税服务、党风廉政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有效发挥税收职能,着力建设人文、活力、和谐地税机关,坚持依法治税、最大限度的服务纳税人,出色完成了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分局连续14年被评为全区目标管理一等奖单位和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最佳单位。作为行政窗口单位,我局在行政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学习型机关建设等方面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在保持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统筹地把握好地税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改进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全面提升地税部门的工作效能。

总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地税党的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是关系地税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全局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广大党员要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努力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紧密联系地税工作实际,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区委和市局动员大会结束后,局党组高度重视,于*月*日上午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对全局开展好这项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特别是要做到“七个明确”:一要明确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关键是要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要明确这次活动的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三要明确这次活动的目标任务,就是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使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有新提高;解决突出问题,着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上有新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力求在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上有新进展;促进科学发展,真正在谋划科学发展思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四要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五要明确这次活动的主要原则,就是解放思想,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六要明确突出实践特色,紧扣地税工作实践来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来推动地税工作实践,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努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果,让广大干部职工和纳税人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七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又注意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根据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确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确定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大提升,建设中国航空城”。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分局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确定为“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实践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税收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收入总量与结构、税收成本与效益、税收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准确把握税收发展规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推动阎良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治税”,就是要依照税法,大力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税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全面落实各项调控措施,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做到“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确保地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税收”,就是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营造相互协作、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氛围。“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这个实践载体,集中反映了地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职能作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了事关全区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分局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紧紧围绕这个实践载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地税工作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一是全面准确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当前,按照分局“1261”目标,税费收入保增长任务繁重,大家要破除畏难情绪,增强必胜信心,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提振信心,努力促进地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强化超越意识,积极学习先进单位的发展经验。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更加开放的思路,来审视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工作水平。四是要勇于改革创新。要大胆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勇于改正不符合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和做法,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五是要强化科学管理。要善于学习和掌握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善于从大局和宏观上思考问题,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努力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总钥匙”。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单位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紧紧抓住“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这一实践载体,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措施推动全局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成果促进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坚持拿科学发展的实绩来考评领导干部的工作优劣。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治税观,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促进地税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内外并举,在营造征纳共赢的良好环境上有新突破;坚持科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手段,在提升税收管理质量上有新突破。

(三)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密联系地税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落实税收政策、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还不够充分等问题。二要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和服务纳税人方面,内容还不够广泛,手段还不够多样,层次还不够高等问题。着力解决在和谐地税建设方面,推进力度还不够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多、关心群众困难还不够细的问题。三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如何进一步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保持地税收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税源税种管理、征收管理和稽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如何进一步创新征管机制、增强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四要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在处理政府财力增长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方面,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前瞻性还不够的问题。五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才队伍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着力解决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不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地税工作需要,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作风漂浮,存在形式主义和的问题;着力解决作风建设还不够好,少数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够强等问题。

(四)坚持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实效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其次,要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深入基层和纳税人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路线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第三,要真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组织好“四评五议两公开”,即代表委员评、专家学者评、纳税人评、基层单位评;议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议查找的问题准不准、议对原因分析透不透、议发展思路清不清、议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公开。整改落实方案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面教育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整个学习实践活动都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通过学习培训、宣传先进典型、开展讨论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切实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变成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走过场;又不纠缠历史旧账,不纠缠个人责任,不搞人人过关,保护好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三、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根据区委安排,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月份开始,*月底结束,共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这里,我对开展好各阶段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深入学习调研,夯实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学习调研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这一阶段要抓好学习研究、解放思想讨论两个环节。一要抓好学习培训。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省、区委和市局党委关于科学发展观方面的重要论述和重要精神,要注重创新学习载体和学习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真正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二要搞好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扣“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这个实践载体,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三要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紧密联系地税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二)深刻分析检查,明确地税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这一阶段,要着力抓好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重点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分析原因。领导班子要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的成果,充分反映分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同时,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

(三)认真整改落实,确保实际成效。这一阶段,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两个环节。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二是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要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税费收入保增长、保持安全稳定、事关干部切身利益,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和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完善体制机制。要从“实践科学发展,推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以上各个环节的任务,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则需要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保证整个活动的高质量。

四、加强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区委和市局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非常明确。现在,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分局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在区委和市局指导检查协调组的指导下进行。为了搞好这项活动,分局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佘开悌同志担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习实践活动。要切实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确保部署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按照中央和区委的要求,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实施。分局随区委组织开展活动。同时,重大活动、重要环节要接受市局的指导检查。

二要加强工作指导。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抓好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指导,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不断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扎实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每一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要针对学习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防止流于形式,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讲成本,重实效,充满活力。

三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载体媒体作用,加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要注重挖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善于总结经验,对开展活动中的好做法、新经验,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高标准、有亮点、创特色、见成效。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6

关键词:民高;大学生科技活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4501

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指出,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而大学科技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十七大报告精神将为“民高”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带来机遇,这极大促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1大学生科技活动概述及特征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高校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旨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它以科技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的科技教育活动。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虽然绝大部分的科技活动有老师的参与,但老师只是科技活动开展的指导者。

(2)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科技活动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内容的多样性。科技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的专业理论优势和优质的师资力量,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有综合素质学术讲座、校外学生科技作品(论文)创新活动、假期“三下乡”服务活动的社会实践、在校园的创新实验室或高校国家科技园进行的创造发明等。

(4)参与的社会性。随着国家和学校的重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科技含量越来越来高,并且作品的成果转化率也不断提高。如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每两年组织的全国“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在第9届科技作品转让签约仪式上,共有17件作品与企业签了合作意向书。由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经费存在紧缺问题,学校也迫切渴望得到社会的物质支持。

2“民高”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2.1开展大学科技活动极大地提高“民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高”的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成绩不太高的考生,使“民高”学生在入学前综合素质比公办院校学生低。这一实际决定了在“民高”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意义尤为重要。(1)有利于培养“民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大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活动,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还必须遵循科技活动的规律,按照科学的精神要求自己,查阅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撰写好有关的报告或论文。因此,“民高”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中,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的。(2)有利于增强“民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民高”学生普遍具有动手能力强、脑筋灵活、敢于打破常规、敢为人先的特质。而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正好为“民高”学生的创新潜质提供发展平台。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3)有利于提高“民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民高”学生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好,导致他们存在受挫能力弱、独立解决问题差、高傲自大的问题,这些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一项科技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探索,需要经历若干次失败,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每次失败或挫折,都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战。因此,“民高”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无疑是治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一剂良方。

2.2开展大学科技活动有力地提高“民高”教育质量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科技活动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很有激发性和挑战性,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从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到图书馆、教室、实验室,为参加科技活动而思考、查资料、学习、探索、讨论、实验,在营造良好科技氛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2)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学生科技活动大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势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水平,促使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并且青年的教师拥有更多机会参与科技实践中,把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民高”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从科技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功感,从而使学生爱好学习,潜心投入学习;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得到提高,有力地保证教学质量。因而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促进“民高”教育质量整体性“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澜,王明强,王黎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