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例6篇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1

【关键词】随笔训练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96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众多资深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不见明显的良好效果,学生对于写作依旧是淡然处之,写作能力也不见提升。而想要改变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无力感”,随笔化写作便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打内容。本文,则是笔者根据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实践,选择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为课题研究做出的一些探讨。在理解随笔训练的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从而做出相对应的措施来鼓励学生通过随笔训练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随笔的定义及特点

随笔有其深刻意义亦有其宽泛意义,并随时代的变迁,世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宋代洪迈曾经在《容斋随笔》中这样定义随笔:“意之所之,随即随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换言之便是一种灵活而随意的笔记。而在鲁迅的《书信集・致李小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从而可知,在鲁迅来看随笔便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体形式灵活的散文,这种散文体裁既可以是抒情,也是可以⑹乱嗷蚴且槁郏体裁形式多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随笔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指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的散文,另一种定义如同笔记,好比一些听到看到而做的一下记录或感想。因此,随笔的定义比较的广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采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解更适合他们,即指学生自由练笔的一种作业形式。它的体裁可以是记叙、议论或抒情。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或散文等等。

从随笔的定义和内涵可以得知,随笔具有以下特点:

体裁题材相对灵活多样。随笔相对于许多传统的大作文来说,其形式更加灵活。随笔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既可以是日常美文的摘抄,也可是文学创作;既可以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记录。从字数上看,随笔也没有严格的限制,短则几十字,亦可长达几千字。

表达情感思想相对自由。随笔由于其内容的随意性,表达的情感也是没有限制拘束的,“言为心声”,一天中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情感,便可用随笔记下那千变万化的心情。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荟”一般,人的思想是不可捉摸的。所以,随笔表达的思想僵尸自然而有品位,闲话而有雅趣的。语言表达更富个性。因为随笔在表达形式上是自由的,所以,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是相对自由的。表达内容可以是描述自身的情感经历,也可以是描写一件充满情趣的小事件,同样也可以从细节上描述一个小人物等等。语言既可以是幽默风趣的,也可是豪放不羁的。

二、初中阶段学生随笔训练及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借鉴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经验的前提下,当代许多语文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自主练笔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说的随笔,并总结出了一些有关随笔训练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作用的经验。如:1994年,黄先法老师在《试论初中学生“课外练笔”的若干原则》中有提到:“初写随笔,学生大都挤不出什么东西来,学生写出来的大都是小猫小狗、钓鱼捉虾、花瓶闹钟之类的小儿旧事,或是摘抄文选,总是将手抚摸着往事沉吟、咏叹。鉴于此,有重点的进行单项练习指导是必要的。”徐董梅老师更是对随笔教学做出了总结性的原则,及:“指导性原则、与教材互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励性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的随笔教学及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仍需广大学者、文人志士对随笔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做出更多更加深入地研究。

三、如何帮助学生活利用随笔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如同徐董梅老师所谈一般,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应当有其需要我们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目标性原则(包括学科总目标、随笔训练总目标、随笔训练阶段性目标)、有序性原则(其中要求我们要做到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且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制定好随笔训练的计划)、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极大的促进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然后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几方面来制定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策略。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在遵循学科总目标及随笔训练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制定随笔训练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营造自主写作氛围,也相当重要。通常,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研究,乐此不疲。因此,在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了教师首先应该要做的事。在调动集体学生的写作兴趣后,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也会油然而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促进学生养成随笔训练的良好习惯也不会困难,如此一来,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应该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自然就树立写作信心了。如今,很多初中学生都不爱写作,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而又乏味的事,甚至畏惧写作,然而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自身缺乏素材积累,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写作时总是要绞尽脑汁来思考;再者就是写作不能跟从思维来进行表达,写作技巧较差。因此,只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其积累素材的习惯,树立其写作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阅读,锤炼语言,不仅要多看,还要多背,提高自身的美文鉴赏能力。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的随笔尽量做到多样评改,认真指导。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2

随笔训练对于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借助随笔训练,强化作文教学效果,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为出发点,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探索出通过语文随笔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的教学方式。同时,语文随笔训练也可提高学生对好词好句的e累。故本文就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为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尊重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大多数作文教学中,都是由学生对既定的写作素材进行分析,但在写作素材中教师大多对作文写作方向定下了标准,这就使学生不能按照自己对素材的理解进行作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文题目或是素材理解的思想,使得学生按照自身的习惯或是喜好进行作文创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语文随笔训练中,教师可以扩大写作范围,安排学生对今日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或是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描述,使语文写作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提高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写作热情。如在“有感而发”课题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就此写作课题突出对学生思想的尊重,学生可对某件事或某一物体进行写作,将这件事物的对自己的感受或是思想触动进行描写。同时教师可就次作文课堂,使学生对写作的跟本――有感而发进行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作文的内容感与读者之间实现共鸣。

二、注重日常积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中对高深的写作技巧和方式的学习尚不充足,在作文写作中极容易将作文变成流水账,使文章缺乏美感和艺术气息,对此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对独特、优美的写作方式和好的段落进行积累,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些优美的段落以及写作方式,使文章变的饱满且富有美感。如在“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在此课堂安排之前要求学生整理积累关于景物描写的写作方式和优美的语句段落,在写作课堂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对任一景物进行描写,可以是校园中的一草一花、公园里的小湖假山等。在随笔训练或是具体作文的写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制定一些规则,如必须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时学生就可从日常积累中删选有用的信息,将其套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模仿式写作中会逐渐养成这种写作方式,使学生掌握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写作方式和优美段落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提高写作要求,激发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的教学,会依靠书本或是资料中的文章段落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就使得学生在对所学习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中对示范段落的模仿程度过高,缺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的作文不成功。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随笔训练和写作中要加大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将所学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到,还要将其在语句中运用做到创新,将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加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如课文《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的……草软绵绵的。”其中运用的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将初春中小草刚生长出来的形态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春意盎然的氛围。借此课文中的学做技巧,教师安排秋冬等有关四季景物的描写的作文写作或随笔练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仿照《春》中上述段落描写方式基础上进行感动,加入学生自身对秋天中植物、冬天中雪花等物形态的理解,做到写作的创新,激发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加强学生写作生动

艺术来源来于生活,文学创作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因此,许多优秀的文章都是从生活实际中脱离加以文学修饰实现的,如高尔基的《我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等,故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文学,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此外,在进行景物或是实物的写作中,需要学生对景物和实物本身的状态和情况取得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创作出符合实际的生动的景物描写作文,由此可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创造学生对景物观察的机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灵性。如在“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就学生可以观察到的动物进行课堂随笔或是写作的训练,如生活中学生对猫狗的接触较多且较为便利,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安排学生对学校附近宠物店中的猫狗进行仔细的观察,使学生对猫狗的外形特点或是行为特点等进行观察,在具体的写作中时要求学生就其自己对猫狗特点观察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描写,提高学生创作作文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此外,教师可以示范例文对学生进行生活写作的分析和教学,如鲁迅在散文《猫・鼠・狗》中对猫、隐鼠、狗等行为特点进行描写,并借此特点喻人。学生在对猫狗的写作和随笔训练中可参照鲁迅的描写方式进行写作。

总体而言,语文是我国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而作文又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写作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语言的表达技巧等实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本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2(01)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3

践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实际;信息技术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教育背景下落后教育观点及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投入到新课改所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形式及策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上。以下笔者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应用型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体验为基础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采取“生活

化”的教学模式,即充分挖掘初中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学习资源,并将其合理、科学地运用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

动中。

笔者在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后,将这一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积极落实与实践。例如,在初接触“可能性”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由于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所表示的真实内涵尚未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他们经常对上述现象混淆或错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笔者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组例子,如下所示:

太阳东升西落;

某人自出生一来,就没吃过一丁点儿东西;

天气预报推断,明天会下雨;

有人吃饭时用左手;

月亮从西方升起;

松手之后,手中的铁块飞到了天上;

……

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对例子中的说法进行判断。

这样就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一个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学生借助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对上述例子进行判断。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分别代表的真正含义的深刻认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以此作为丰富学生数学学习资源、改善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显著优势后,笔者通常会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获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针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多样化,不少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使他们很容易遗忘或者重复某种具体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反映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集中到一张幻灯片中,并附以具体的示意图,幻灯片如下所示:

若连心线长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则:

1.两圆外离?圳d>R+r

2.两圆外切?圳d=R+r

3.两圆相交?圳R-r

4.两圆内切?圳d=R-r(R>r)

5.两圆内含?圳dr)

如此一来,就使得圆与圆的多种位置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更加形象、直观。

三、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都能实现自身数学素质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当搞所谓的“一刀切”,也不能在忽视学生数学主观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统一、标准的教学方法。因为这将很可能出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难消化”等尴尬教学现象。而这很显然是一种非常畸形的数学教育表现。

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新课标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这一理念形成足够深刻的肯定与重视,并在自身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科学教育目标。以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例,如,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在开展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会特意降低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让他们真正做到在数学素质上循序渐进地进步与发展;针对数学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笔者则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即减少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比例,适当拔高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以此满足这部分学生内心对数学学习的真实主观需求,进而促进其数学修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所大力倡导的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能动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真正推动初中数学新课改运动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4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历经字形的演变发展至今三千年未中断。不同于其他古老文字,汉字并没有沿着“象形―表意―表音”的发展规律发生改变,而是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只进行了相应的简化、丰富。正因汉字这一表意特点的延续,使得汉字与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文化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若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无异于是一部中华文化发展的画卷。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汉字之初,就该引导学生进入汉字展示出来的文化世界,对汉字的每一个部件都有最准确、清晰、理性的认识,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理解汉字构造,把握汉字的精髓,做到今后听、说,尤其是读、写汉字的准确、流畅。下面,笔者就根据崔永华教授对汉字从字形上所分的三个级别,即:笔画、部件①、整字,这三个方面来分别研究文化的阐释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汉字学习之初――笔画教学中的文化阐释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曾说:“案古文者,皇帝史仓颉所造也……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子,是曰古文。”[1]由此可观,汉字产生之初是以“比类取象”为基本的出发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的结果,从象形文字中的随体诘屈发展到楷书的横平竖直的方块结构,汉字中的一撇一捺并非是古人完全的随性所致。相反,笔画正是学生全面了解汉字及其文化的一个契机。“中国的学问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德性提升,历来在汉字的教学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既传授知识、又塑造人格的传统。”[2]要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的笔画并非随意的线条,让他在下笔之前感悟汉字背后的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初期可借助于中介语解释给学生),这是开始接受汉字文化从而正确对待汉字的关键一步,即使起初他不能理解全部。

以基本笔画中的横为例,老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个例字如“木”,并给出其古字的相应字形(用图片或手写都可呈现甲骨文、金文、楷书木),让学生自己发掘其字形变化。汉字起初的“随体诘屈”是象形的体现,然而这样一种对外物“复制式”的象征描摹随意性太强,不利于沟通和交流,是有悖于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审美观念的。就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平直的一横的规范就显得格外的必要和趋时,也就由此定型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这种讲解就强化了学生对横平竖直的重视,自然会加强其书写汉字中的行为监控。再如,基本笔画中撇和捺的解读教学,其中的文化渗透更是精辟。中国古人向来重视中和之美,这是一种虚与实、刚与柔的完美结合。而对外国学生而言,一撇一捺就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线条的方向,因为他们缺少对文化的体悟。要想把这一点讲明白,就可以借助汉字中独特的书法艺术。笔者此处所讲并非毛笔字的教学,而是仅仅把毛笔字拿来作为一件道具演示。以“丿”为例加以详解,老师可以亲自用毛笔演示这一笔画的写法,过程尽量放慢,向学生充分的展示从轻落笔开始折向顿笔,到中锋行笔后到末尾用力收笔的全过程,这样的演示之后,学生再不可能会把这一笔画当做线条的简单倾斜了,就自然能够领会中国古人造字时倾注的独特的心灵感受。而在此时,教师便可适当的向学生讲解,中华古人在这一撇中所寄予的一种刚柔、虚实的中和之美。虽是以毛笔字为蓝本讲解,可其中的内蕴在硬笔书写中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然而,并不是说汉字笔画都必须要从文化的视角一一讲解,那样也显得本末倒置。此处强调的文化解读,重心在于让外国学生(尤指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通过基本的笔画感受中华文化的内在的独特性,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宁静、内指外化的品性,是中华古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二、文化阐释在汉字部件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崔永华在其《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基于对记忆规律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假设,曾提出并讨论了汉字部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构想,对突破“瓶颈”有帮助。此处,我们在此基础上来看文化阐释在汉字一层部件中的教学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识字数量作为汉字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汉字千变万化的形态面前显得格外艰巨。面对这种情况,汉字教学中针对汉字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依照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划分,汉字由来于四种造字法加两种用字之法,其中象形和指事两种方法所造之字,其形体带有很大的“比类取象”的意思,因此在讲解中用文化的视角进入讲解,势必会对其理解有很大帮助。正如“日”、“月”和“上”、“下”,这一点在很多对外汉语论述中都已做出肯定,此处不再赘述。而面对两个或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会意字,以及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时,部件的一层划分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汉字是一种意合的文字,因此,若能引导学生对汉字部件深入到文化的理解,势必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休”字,可拆分为两个部件――“人”和“木”,可以展示古字形,然后对其加以解读,像人靠着树木休息之形,从而也就能够使其在解释图画般的轻松语境下掌握两个部件,后在学习与这两个部件相关的汉字时候也能够驾轻就熟。

最后要说的也便是占汉字数目最多的――形声字,对于形声字这一由声旁和形旁组合而成的汉字来讲,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必要。形声字的部件拆分显而易见,如“枫”“龄”等。此处我们主要针对其部首这一方面展开对形声字部件的文化解读。

现今对外汉语教学界虽没有进行部件教学,但部首教学在汉字教学部分还是受用,那部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文化渗透当属部首的对比教学。例如,“亻”和“彳”两个部首,一划之差,单纯的强调记忆只会加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阻力,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准确的向学生解释两个部首的不同文化内涵,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会在学生习得文化的同时提高了第二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当然在初期教学中讲解的进行还是要借助于中介语,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的一个素质要求)“亻”部首是跟“人”字有关的,在古时其“亻”部都是一个典型的象形部件,随后在甲骨文中已有被省作的写法“”或“”(配合老师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展现)。它重在通过描绘人的一种特征来表现出它所要代表的这个字与人相关,后随着汉字笔画的统一,为了整体上的和谐就演变成如今的“亻”部。所以,“亻”部首组合成的字都必然是和人本身有关系的。如:住、依、位、体等。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这些学生感受字形中的那种抽象的意味(如前所描述的),达到一种可以意会其中内蕴的高度,从而把握住在汉语文化中部首的重要作用。而“彳”这一部首,则是和古时的道路相关的,其小篆字形形象有如道路上的十字路。老师可以出示这一部首的象形图片,以便给学生直接的形象思维,从而能够牢记这一部首的相关内涵②。如此一来,在今后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积淀铺陈作用了部件教学不同于笔画教学,它的侧重在于对部件的学习和运用,尤其是在面对形声字占大多数的汉字时候。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文化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彻底懂得的东西,才能更好、更准确的运用。

三、以汉字结构中的文化内蕴看文化阐释在汉字教学中的功用

除了汉字部件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最主要、也是最难的应该就是汉字的字形结构学习。在这一部分,实际上对外汉语教学要解决两个文化问题:人文思维方面和文字空间意识方面。

1、字形学习要掌握其构形中体现的人文思维

西方拼音文字的本质是逻辑性,其词根、前缀、后缀的去舍存留和添加变化的前提是分析、推理;而汉字的本质是人文性,它是建立在具象性、表意性基础上的直觉感悟。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之一,也是学习汉字的最大障碍所在。[2]既是文化的分歧,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无外乎用文化的讲解来达到两者的理解和共存。首先,世界上古老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在最初发展阶段的共性,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世界,拥有共同的“世界观”。但是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最初的象形文字在演变中受自己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途径,最终演变成为表音和表意两种不同的文字形态。而汉字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开始,定型为今天的表意文字,与中华古民讲求的含蓄的整体感知思维有关的。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地产丰富,不需向外界要求太多,因此追求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也正因如此,中国古人是不辩的。因此,在一个辩证分析薄弱的国度,如果外国学生仍旧以他们的那种思维来定位中国汉字,势必会给其学习造成巨大的阻力。就如汉字的“休”字,其中的两个部件“人”和“木”的组合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仅仅就是两个部件意义上的拼凑,但可以根据我们的想象力意会其中的内蕴:一个人依着一棵树。那自然不难领会其中的内蕴,就是“休息”的意思。在每一种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文字,都必然是其族人思维的结晶,因此,在教授汉字字形结构时,就必须先给学生以恰当的文化补述,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负迁移。

张岱年语“《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3]。这种和西方文化迥异的思维方式注定了,汉字的组合不可能像拼音文字那样遵循屈折语的规则。相反,每一个汉字都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则,虽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按照一定的结构划分推出它的读音,但却可透过每一个具体的形体,把握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讯息。掌握这一点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必要的。比如“和”字,它的意思多与一种比较和谐融洽的状态相关,这其中的文化渊源是耐人寻味的。除了其中约定俗成的随机性的外在原则意外,“和”的源词是“禾”,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下孕育的国度,农作物是关乎性命的事物,先民就认为禾苗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冷暖中,刚柔适,阴阳调,内外平,上下通,才有禾的成熟,所以禾苗就是自然协调的象征。因此,人们用“和”来赞美世间的和谐状态。如果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能够在讲解汉字的时候,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华农业文明的特质,感受到汉字的文化背景(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汉字学习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文字的空间意识方面的解读在汉字学习中的重要性

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建立起汉字是在汉文化影响下建立起的,一种区别于拼音文字的线形排列的独特的二维平面的构形。关于这一点实质上仍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思维的影响,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西方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字的组合依靠的是字母与字母之间的排列组合。然而汉字不同,它的形成背后依靠的是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需要人们意会其内蕴。最明显的就拿“人、从、众”这三个字来说,如果对照本意的英文应是“human、follow、many”,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三个词仅仅是由不同的字母分别拼接而成的。但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三个字之间内在的有一种必然联系: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很多人在一起就是“众”(三在古代汉语中被人们用来代替许多)。因为空间上的关系,相同的部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意会了三个不同的意义。

因此这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常见的同一部件组合成不同的文字以外,运用同样类型的部件可以因为空间上的因素构成不同的汉字,如“旮”“旯”是构件的空间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汉字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接受并且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空间上的二维性,才能教他们写出真正的汉字结构,从而能够通过字形更好的理解记忆汉字的意义。同时,对于汉字这些方面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外国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的规范,以免出现书写上的错误。

四、小结

总之,汉字教学往往面对的是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但综上所述,自教汉字起,它就已经开始触及文化的最深层。因此,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在初级时候可有可无的辅助,正相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中,就应当把握好文化阐释的重要性,让文化教学能够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能够让汉字教学达到应有的深度,在教学之初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持久兴趣。当然,针对于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的进程,此处只强调其必要及必然性,本篇也仅仅做简单的设计,至于怎样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中对两者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做到两者更好的齐头并进,为对外汉语教学所用,恐怕还需要今后对外汉语界更深层次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刚纪.书法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5]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中心”一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

转移[J]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总第14期)

[6]崔秀兰,李光杰,朱秋佳.对外汉语教学之瓶颈―――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0卷

第4期

[7]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

注释: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书法水平;魅力

随着现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学生依赖网络和手机等现代科技,而忽视了纸质书法的重要性。当下的中学生书法水平十分让人担忧,不说像古人那样书法“翩若景洪,婉若游龙”,连最起码的作业的字迹也十分潦草,书法不规范,错别字比比皆是,读起来着实让人叹气。反思问题根源,第一是因为传统教学下以分数论高低的形式使得书法教学在学校中长期不受重视,学生疏于练习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即使在后期很多学生认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买了大量字帖回来临摹,但由于不明其道理,只是依样画葫芦,不得其要领。只知道临摹其字的笔画,而不知道这样写的理由所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由于课程的增多,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取消了书法这门课的开设,繁重的课业逼得学生提高效率,快速完成作业,最终的结果就是满纸狼藉,惨不忍睹。第二则是因为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很多学生认为以后是“无纸化”的时代,对于书法更加不重视。所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糟糕的现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应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教给学生正确书写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书法水平。

一、培养学生兴趣,了解书法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的前提下,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书法有了兴趣的时候,他才会愉快而又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想办法使教学内容尽量变得丰富新颖,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争取做到灵活多变,寓教于乐。书法作为一种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在古典文化中占有着如此重要的一席,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更是比比皆是。教师在教授书法的过程中,可以透过单纯的文字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将千百年来的悠悠文化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于一撇一捺之间领悟古典文化的魅力。更可以古今结合,让学生了解一代一代传承文化的不易。比如当老师讲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时,可以结合现代流行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从“我本欲写,而墨香不对,印泥空留余味”这样美轮美奂的歌词入手,带领学生感受书法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或者让学生观赏古今名家名帖,讲述大书法家的故事,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书法的内涵和底蕴,对书法本身形成了持久、稳固的内在兴趣,对其真正产生了钦慕之情,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并且乐此不疲。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教授书法知识时,不能单纯地只告诉学生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又怎么写。中国汉字千千万万,哪是这样一个个教的完的呢?教师所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写字的基本方法,最后达到能够“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的地步。在写字的时候,有关于书法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应该稍微偏重一些,这些是书法中的“法则”,在初学者的脑海中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强化,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理论是先行者,要在学生的心中打牢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坐姿的“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十字法,正确的执笔方法,基本点画的“永”字八法。运笔的三个动作:讲究“藏锋、露锋”“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的落笔方法,“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的行笔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收笔法。汉字的横排、纵列、包围三个基本结构。如基本点画的长短肥瘦各种不同形态及运笔方法,汉字横竖基本骨架的平正,笔画间笔意连贯的领会,汉字相同笔画或部件在大小、长短、肥瘦、向背、宽窄等方面如何进行变化等等。在学生练习书法时将理论知识与书法练习紧密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在直接的实践中得到实现和领悟,再由抽象的理论知识反过来指导具体的书法。

三、锻炼意志力,坚持就是胜利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是一门需要有着顽强意志力的学科,草圣林散之先生曾说过:“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如果学生十分焦躁好动,始终不能够沉下心来,这样是无法练好书法的。学生在练习初期一定要耐住性子,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什么进步的阶段后,若还坚持练习,这以后必定会突飞猛进,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之,在书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持久的耐力和信心,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进取,领悟书法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萍.初中书法教学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151.

[2]旋艳新.浅谈初中书法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3(22):23.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应用探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初中学生学习、理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等操作活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期不断满足初中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要。

一、结合学生错误之处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错误之处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浙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分类》一节内容时,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展示了一个两角被遮住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猜想是否是锐角三角形。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以后,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但实际上,区分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不能仅凭直观视觉。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当笔者把被遮住的角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后,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二、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正方体”有关内容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动手操作并制作“正方体”,让他们认真分析、实践、探索和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在全班同学中展示自己所做的“正方体”作品,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是怎样制作这个正方体的。这时,笔者又进一步鼓励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制作的“正方体”进一步展现成平面图形,然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一些尝试。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就会产生该怎样进行、下一步怎么办等问题,进而促使其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积极主动地寻找其中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浙教版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有关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笔者认真引导学生先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然后就可以通过除法求得一张纸的厚度。一般情况下,一张的厚度约为0.09毫米,学生肉眼几乎看不出来。所以,通过教师引导以后,看似比较困难的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身高同纸的厚度相互比较,进而把数学知识尽量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范围,并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与事,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当学生学习有关统计知识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其实际生活的社区,对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数据,然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己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数学观念和应用意识,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信息课、劳技课、科学课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细致记录和科学分析,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初中数学的趣味与价值,不断增强数学观念和应用意识。

总之,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作为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学习兴趣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真深入地进行分析与探讨,不断探索出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初中数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炯炯《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策略探讨》[J](《网络导报》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