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经济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早的经济危机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1

2009年,世道对中国似乎情有独衷,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获得了时尚界的特别青睐,国际品牌纷纷在设计中加入了中国元素。

当中国与时尚如此亲近,人们开始思考,时尚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青睐我们?

追溯时尚的历史,每一个时尚操盘手都高昂着艺术的头颅宣称自己站在浪潮的最前沿,设计师的自我意识以品牌的形式向人们的生活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就是品牌之间话语权的争夺,这才缔造了范思哲的神话、香奈儿的传奇。

但当经济危机剥去了浮华与繁杂,素来不计较成本的时尚露出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时尚就是国家之间话语权的争夺。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美国的崛起一度抢走了欧洲时尚之都的霸主地位,但突如其来的全美经济危机则引发了一场欧洲时尚的复兴;而欧洲的经济危机又使得时尚风向标转回纽约……

事实上,古老昌盛的中国曾经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时尚大国。

所谓魏晋风度,今人多只记住形而上学的解释,然而考证下来,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那正是指一种独步一时的休闲时尚之风。

“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就是当时的时尚编辑们对此的细致描述。

当时流行的白纶巾、鹤氅裘、屐子均不是正式的服饰,却得到了从皇帝到士大夫的垂怜,以此表示闲居的自在状态和“矜毫傲物”的洒脱性格。

学者谢万就曾特地挑选时尚款式的“白纶巾”去见当时位列宰相的简文帝,而陈文帝找画家为自己做画时也选择了身披纶巾的形象。

“脚着谢公屐,身披大纶巾”便成了时尚界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休闲装”概念。

近千年的时尚轨迹与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始终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这使得我们总能在时尚品牌的变迁中回溯到历史的沿革,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中国当下的时尚有两个主题:一是新锐(In time),二是洋气(Fashion)。

30年前皮尔卡丹穿着毛料大衣走过北京街头,中国人视其为奇装异服,被时尚界诟病为中国人老土(Out time),如今中国时尚已经走到In time的阶段。而当中国元素和时尚、洋气相结合时,中国时尚将跟经济一样,会很快步入超前(Front time)的阶段。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眼下男装的时尚化在整体上基本仍等同于西装化。强大的时尚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西装指数,评测每一个国家。人们根据西装是不是主流装束来判断该国的现代化程度。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2

独立出来的华育国际以“订单式”培训为卖点,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向高考落榜生们宣传:自己的IT培训能保证就业。他专门成立就业部,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就业。高就业率使华育国际招生情况火爆,根本不担心生源。

不同于老东家北大青鸟全线连锁加盟的模式,华育国际采用的是“直营为主,加盟为辅”。这种模式虽然便于管理,教学质量有一定保障,但对资本要求很高。每开一家直营分校,华育国际的前期投入在60万~70万元之间,主要成本是办公设备和房租。等分校开起来后,平均每个分校配备35人左右(班主任、咨询员和讲师),每月人员成本要十几万元,加上广告投放等,平均每个分校每月需要30多万元的运营成本。

在火爆的市场支撑下,张大力并不担心资本问题。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凶猛的市场运作,很快吸引了风险投资的目光。2007年9月6日,华育国际获软银赛富2000万美元投资。华育国际狂热起来,拼命扩张,半年内增加了22所分校,超过之前分校的总和。2008年,华育国际的发展达到顶峰,共拥有50家分校,营收达到了1.5亿元。软银赛富副总裁徐哲当时乐观地展望―1-2年内华育国际在全国各地开100所分校,争取两年内在海外上市。

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华育国际的发展也戛然而止。经济危机最先冲击到IT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华育国际宣传的高就业率受到质疑。再加上高校进一步扩招,能颁发文凭的民办院校招生都颇有困难,更别提只有一张培训证书的华育国际。除此之外,华育国际急于跑马圈地,师资跟不上,导致培训质量大大下降。

生源的减少使华育国际走向下坡。为了挽救局势,张大力开始发力大学生IT培训市场。虽然都是培训,但大学生的培训比高中生难度大很多,课程深度不同,教学体系也不一样。由于缺少高质量的老师和配套课程设计,华育国际在这一项目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只是浅尝辄止。

大学生市场贡献有限,高中生市场大打广告依然招不来学生,分校的经营成本又高居不下,全国每月上千万元的运营经费都要靠总部承担,2010年,华育国际终于吃不消了。这年初,华育国际总部资金链断裂,全国范围内,分校倒闭了近七成。工资拖欠,校长、老师纷纷跑路,财务总监、教务总监等高管也相继离职,员工数量从巅峰时期的1000多人急剧下降到400~500人。甚至盛传总裁张大力因债务问题被逐出了管理层。2011年,华育国际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即便被提到也往往是当做反面教材。2012年,华育国际重新回归,推出了移动培训业务,但于事无补。今天,已鲜有人记得它当年的轰轰烈烈。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3

关键词:银行危机;银行脆弱性;成因一、引言

银行的业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的寺庙帮人们保管金银,由于发现人们长期不取用,所以就将部分用于借债,在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罗马都出现了银钱商等类似于银行的机构,但是比较公认的现代商业银行发源与意大利,其在1171年成立了威尼斯银行,它主要从事的是存、放贷业务,大多具有高利贷性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在18世纪与19世纪期间,因为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随之兴盛起来,并逐步壮大,发展成现在的国际性、多业务的现代商业银行。

纵观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银行危机一直贯穿着整个银行的发展史。苏同华(2000)将银行危机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将银行危机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世纪到16世纪初。在这个阶段银行业处于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银行危机出现的形式主要以贷款违约。那时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皇室和贵族,贷款目的主要以战争军费、皇室消费等为主。由于战争等带有不稳定因素,一旦失败,贷款无法收回。另外,由于皇室的权力凌驾于法律至上,所以皇室贷款的违约也是频频发生,导致银行因为收不回贷款而发生危机。第二阶段为1825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的危机产生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性很大,同时银行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银行危机。在此时期的危机明显已经有国际化(不同国家银行体系相互传染)、跨行业(银行危机与股票市场危机、汇率危机相互影响)、周期性强等特点,同时各国银行安全网也都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挤兑成为危机的重要成因。危机的国际性、传染性加深,银行危机还会与经济危机联系更加密切。最后一个阶段是二战后至今。这段时期银行危机的新特点是从流动性危机转化为清偿性危机,银行自身资产出现问题替代外部挤提而成为危机发生的首要原因。

二、银行危机的定义

在银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银行危机,可以说我们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危机,因为其出现的原因与产生的后果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要想简略的为银行危机下定义,绝非易事。

很多学者从危机出现形式的角度来描述危机,以下就是各学者对银行危机形式的描述:

在短期中,对于准备金的需求太急迫,以至于取款要求不能同时满足。(Schwartz(1985))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业务,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在需要时取出,由于所有的储户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取出,故银行可以只留一部分以供有需要的储户取款,剩下的可以用于贷款。这就是准备金制度,这种制度是银行存在的条件。但是同时也会留下产生“挤提”的种子,因为一旦所有储户因为某种原因同一时间要求提款,银行的准备金必定不能满足所有储户的要求,故而可能产生银行危机。

银行危机是这样一种状况:同一个借款者在其他情况下可以没有困难的借到款而处在这个状况下却不能以任何方法借到。即信贷紧缩或者信贷市场崩溃。(Manikow(1986))

因为负债结构和市场决定的资产价值不一致导致的资产抛售,导致资产价值进一步降低。如价格“泡沫”的破灭。(Minsky(1982))

银行资产价值的骤降,导致许多银行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联邦储备银行(1985))

综合上面通过危机爆发的形式描述的银行危机,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危机实际上就是:银行内部问题或者外部问题导致银行的状况由正常转为不正常(经营恶化),甚而破产或者由政府接手。

三、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是否暗含着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与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生相伴的,还是因为银行所在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各个时代的学者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伍志文在“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一文中总结认为银行脆弱性最早由马克思提出,马克思认为银行一方面加快了私人资本转换为社会资本的进程,另一方面剥夺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分配资本的权力,从而本身就有脆弱性。在马克思看来,银行的脆弱性与生俱来,不能被消除,只能通过每十年一次的危机的爆发而使其趋于稳定。

关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学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后续我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再跟进。同时,研究还在继续,学者们不断加入新的理论,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将行为金融学引入了银行的脆弱性研究,从而开始考虑“人性的脆弱性”。我认为这真正的抓住了“脆弱性”的本质,因为各种经济交易落实到最后都是人在操作,那么研究人性就能从根本上找出金融脆弱性的本质。

期待后续的研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七期

[2]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3]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4]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博士论文

[5]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6]胡祖六: 《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4

关键词:信用经济 房地产市场 银行危机 金融稳定

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多数金融周期和房地产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房地产的资产属性,其价格受投机因素影响严重,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特点,使房地产价格成为导致银行危机的隐含风险。

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信用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即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贷款,并支付利息。

商业信用是信用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们通过所谓“赊账”,即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和消除实现商品的交换,商业信用在生产和流通的连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随后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产生了以货币为借贷对象的信用活动,资本借贷市场即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产物。

货币不仅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种准确的衡量手段,同时也使借贷活动得以简化,并通过借贷活动将货币资本化。货币借贷在社会发展的多数时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才成为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成为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服务的关键力量。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创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别是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需求增长对整个社会产出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更加关键,生产投资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需求条件的预期,基于人们对经济生活的预期性,产生了投资的意愿。

资本借贷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为物质资本及相应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投资提供了资本来源,将投资意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进步,从而突出了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资本借贷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为连接生产、交易、分配和消费诸环节的纽带,市场与以货币为核心的信用关系更为密切。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推动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

“信用经济”一词由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喜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为标准,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用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不以交换方式为标准,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以资本主义信用为研究对象,将信用经济看作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信用的含义即为资本借贷。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此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银行危机:银行信用与产业扩张的互动

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体现为银行资本的运动。银行资本从来源上看,主要包含两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即存款。银行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取决于资本的回流,一旦资本回流受阻,则会造成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的断裂,从而引起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银行的债权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借贷资本,银行信用的扩张可伸缩到企业生产过程扩大强化的极限,银行信用的收缩使企业生产的收缩强化到极限,与此同时生产扩张的市场风险也就转化成了银行资本回流的风险。因此,信用的无限制扩张隐含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银行系统加大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银行系统在经济周期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就已经得到一定的承认。例如,穆里纽克斯在其《银行论文集》中写道:“银行对于商业和金融危机的形成具有推进和扩大作用,因为,银行不是设法抑制过度交易量的状态,而是通过对需求的自由贴现,使经济和金融危机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于是,经济危机刚一出现,银行就会突然地改变它们的作法,并突然采取一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大规模地、迅速地减少贷款”。

亚瑟•波恩也观察到:“如果经济减缩一开始就伴随着金融危机,或者如果金融危机在稍晚的时候出现,那么几乎可以断言,总量经济活动规模将呈现剧烈下降,而且持续时间可能也会超乎寻常地长”。这些观察结论均指出,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相互影响。

银行借贷资本的运动主要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中介,因此银行借贷资本的支出与回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银行信用于相关产业的扩张与收缩相互推动。受利润的驱使,银行总是将贷款流向经营状况良好且高额利润的产业,因此这些产业就有了互动性。瑞威尔认为,有竞争性的银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通过贷款给那些经济中最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业务活动,使得银行与这些当前经营状况良好的经济部门联系得过为紧密,银行系统的坏账会与日俱增。

穆里纽克斯列举了1987一1988年间德克萨斯州房地产市场崩溃的例子,说明了当时银行业同能源工业部门联系过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的日本银行中存在。当时,在日本的银行业中也出现了取消管制的情况,他们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联系过于紧密。麦持加尔夫和金德勃格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危机往往产生于对经济中某一部门利润的过高期望,从而更激发了对资金的过高的需求……于是银行信贷的扩张增加了资金供给和自我兴奋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趋向于投机性的筹资,而与理性的行为越离越远,最后只能导致狂热和冲动”。

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在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与产业资本的扩张与收缩是相互推动的,在众多的产业中,与银行危机紧密相连的往往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周期作用于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危机:房地产资产属性的作用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房地产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属性,二是资产属性。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房地产生产以及消费和其他商品生产没有其他区别,受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房地产需求状况及技术条件等制约,其价格的高低也是由成本及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来决定。然而,从存量市场看,房地产资产本身可以成为资产选择和组合的对象,从而表现出类似于金融资产的投机资产性质,并具有类似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即使对于房地产增量市场,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又往往存在较长的建筑供给时滞,新增资本也往往具有投资和投机的两重性。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资产价格的决定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有所不同,诸如黄金、土地、股票甚至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等形式的资产具有长期的寿命,可以在某一日期被买入,而在另一时期被卖出。这样,人们愿意在当前为这些产品支付的价格,就不仅仅取决于这些产品目前所具有的市场条件,而且还和人们对未来条件的预期直接相关。因此,与那些一般的商品相比,资产的价格决定就有所不同;而且预期在资产价格的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受到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的正常波动,也会受到投资者投机因素的作用而出现异常波动。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不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到房地产业本身的投资,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为银行系统的稳定造成隐患。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当房地产的价格有投机心理主导时,就会产生价格超出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从而产生价格泡沫。价格泡沫越大,银行风险就越大,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经济扩张往往是累积性的,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却是瞬间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银行危机和经济危机。

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

房地产价格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生命周期模型,家庭根据其净财富和持久收入,在各个时期最优分配其消费支出。

房地产价格上升增加了家庭财富,会刺激家庭的当期消费,但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收入增加是虚拟的,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因此部分房地产便可被用作抵押,已获得收入进行消费。同时,房地产价格上升,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房价预期会更加乐观,房地产消费的高收益预期会导致家庭房地产需求过度膨胀。

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各消费需求的高涨,使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看好。于是,更多的消费者通过银行信贷对房地产进行提前消费,房地产价格因此又有了上升的动力,是消费者的收益预期通过房地产的价值提高得以实现,导致房地产需求进一步提高。如此房地产价格,消费者需求和银行信贷相互推动,滋生出了房地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消费者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引起收入缩水,出现还贷困难,银行资金被大量套牢。

房地产价格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鉴于银行广泛采用房地产抵押的贷款形式,房地产主要是通过外部筹资成本的变化影响投资。

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经济主体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外部资产筹措成本上升。一方面,债务人还贷困难;另一方面,债权人担心债务人风险增加,两者的行为均趋于谨慎,投资需求因而收缩。因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金融加速器”。

在经济增长迅速,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对未来持乐观的预期,资金的借方与贷方均乐观的预期未来收益,容易低估风险。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经济主体,由于抵押品的价值上升而降低了筹资成本,在良好预期的基础上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银行也会在低估贷款者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的供给,扩大了房地产投资规模。

随着房地产投资规模扩大,企业资产值进一步增加,于是有了更高的担保值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规模。在这一时期,房地产价格上涨―借款人的银行债务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飞涨―借款人资产增加等环节循环运动。

但是一旦某些因素使经济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发生变化,自有资本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为房地产价下跌,使抵押品的价值下降,自有资本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加谨慎,同时对交易对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此时银行借贷,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的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和个人的破产风险增加。正是这一点使得泡沫形成与崩溃时期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

房地产价格的其他效应

房地产价格泡沫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房地产价格市场泡沫使虚假的价格信号导致实际资源的不当配置。在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使大量的货币流入该产业,从而减少对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致使虚拟资本价格升高,造成银行风险并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资源的浪费。另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使人们对整个实体经济的信心降低,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导致投资者高估风险,使投资减少,造成整个经济的萎缩。

根据以上分析,信用经济中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是相互影响的,而房地产价格又是金融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大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已证实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使其价格受到投机的严重影响,容易产生价格泡沫,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会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降低银行风险,尽量避免银行资本在某一特定产业的过度支出。应鼓励各种产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减轻银行风险。

1998年,我国逐步取消实物和福利分房制度,实行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和市场化供应制度,同时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制度,扩展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源泉。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数年较快增长的局面,以每年20%的增长速率而增加投资力度。

由于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将房地产投资作为新的最佳投资选择,每年以3%-5%的增长速度涌入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的资产属性越来越突出。鉴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周期的密切联系,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M•P•尼米诺(Niemira,M•P), P•A•克莱因(Klein,P•A)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展业;机遇

我国多年来对美国出口增长幅度都是20%多,2008年上半年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仅仅是89%,到2008年11月份,我国的三大外贸指标都变成负数,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从2007年同期的239%跌到负9%,出口也是由20%以上的增幅跌到负2%,进口也变成了负178%。出口受阻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半停产,出口企业的停产、减产、半停产首先减少了原材料的购买、工业生产下降。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为164%,第二季度降到159%,第三季度降到129%,10月份降到82%,11月仅仅是54%,还不到一季度的1/3。工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工业生产增速下降,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增速下降,2008年中国经济四个季度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68%。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国外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降,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一、会展业的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2008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5,到了二季度降到314,三季度仅仅是105,四季度12月当月全国财政收入是负的3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它对我国的会展业带来的机遇却远远大于挑战,这主要原因在于会展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同时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会展业与经济形势之间是如影随形的同步关系。会展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非常及时地、敏感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会展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本身也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各产业的运行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会展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展业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与整个经济形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超前与滞后的情况。比如,会展组织者预计金融危机可能在经营规模上、效益上给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但马上取消已经预定要开的会议却并不多,这就是会展业和经济之间的一种相对滞后的关系。人们还摸不清这个危机会有多大、多严重、多深远,人们期待着更好的消息早点到来,所以没有必要过早地惊慌,过早地取消已经安排好的会展活动。因此,在确定会展的数量和会展的时间等方面,危机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只是在筹划新的会展时会有所考虑。会展业有一个反应和评估过程,而不是经济形势一下滑它就马上跟着下滑。

会展业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其超前的引导作用。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研讨会特别活跃,是因为大家都惊慌了,不知道这场危机会引发怎样的状况,这时候特别需要研讨。因此,会展业能产生一种引导作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目前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努力的结果就会出现引导作用。如好多年前,我国的电视机刚刚普及,超薄电视还没有深入到百姓家,日本企业很早就把超薄液晶电视拿到我国展会上进行展示。当时一个小的液晶电视也要五六万人民币,大一点的要几十万人民币,在我国普通的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展示这个产品大大超越了普通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日方参加展览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消费,让中国的广大家庭知道世界上已经有这样一种产品了,他们早晚也会需要这样一种产品,从而做这种消费的预期和准备。果然不出其所料,目前超薄电视在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了,这就是会展产业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既同步又超前的状态。众所周知,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在某次会展上诞生或者宣布出来的,这就是会展引导经济、引导产业、会展创造市场,创造消费能力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二、会展业面临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会展业相对整体经济形势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随整体经济形势下滑而下滑,于是金融危机在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会展业未见得遭遇同样的命运,〖JP+1〗相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会展业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1.危机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需求。(1)研讨交流的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各种经济形势研讨会很多,这说明大家需要交流。许多企业抓紧时机,加强了广告推销,目的就是要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2)推销捷径的需求。危机到来以后,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担心市场萎缩,要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余力做强化市场的工作。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寻找市场推销的捷径,即如何用较小的投入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号召力。会展产业是帮助企业进行营销的一个捷径,因为它高度浓缩集中了市场各个要素,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密集的空间内做最紧密的接触和交流。国外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选择一两个与产品相关的会展,只身带上一两个助手到这个博览会待上三五天,全年的订单就出去了,全年的采购也就搞定了,回到企业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上。所以,会展产业是一个效率最高的推销捷径和方法。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在两难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会展,参与到本产业最相关的博览会中去,在展览会上来寻找新的社会需求。(3)产品物美价廉需求。消费者在当下会更加捂紧自己腰包里的钱,希望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很多消费是刚性的,是不可能减少的,只是更多的人会追求物美价廉更实惠的东西,这种追求恰恰是会展产业可以提供给他们的,展会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物美价廉的需求。(4)企业升级转型的需求。这些年来,我国会展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膨胀如此之快就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很多展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改型换代的调整。危机到来时,会展企业的业务量相对减少,就有了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进行升级换代的调整,适当地可以合并一些部门,撤掉一些部门,进行一些业务上的整合。所以,危机的过程也是企业整顿、喘息、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变坏事为好事的机遇。总之,这些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人们应该抓住这些机遇,把工作做得更好。 转贴于

2.危机导致优胜劣汰,强者更强。这些年中国的会展产业膨胀很快,很多的企业盲目地认为会展产业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东西,投入相对很小,如果运行顺利即能利润可观,于是产生了相对混乱的局面。经济危机会引起各种产业的企业重组,一些会展企业、特别是缺少底蕴的企业在危机中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发现自己企业的弱点,巩固和强化自己企业的强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巩固自己。

3.危机中政府支持力度加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在救市,都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现在很多地方高层官员都认识到了会展业的特殊性。在各地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中都有扶持会展产业的政策,有这样的意图、想法甚至是直接的预算。比如,青岛市今年要拿出6 000万元人民币补贴和支持会展产业的发展,这是青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力度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北京市政府也表示,凡是争办著名会展项目的,争办费用经过审核以后可以由政府买单,借此鼓励大家争办。在这么庞大的救市计划中,那么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各个产业中的时候,支持会展产业的投入只是非常小的部分,这部分投入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会展业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6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纷纷陷入困境、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广州电视台也不例外。1~3月份广告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6.7%,通过调整一系列经营策略,4月份广告量开始回升,但上半年总体收入仍比去年略减,全年完成预定的经营指标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激发整个经营团队的斗志,广州电视台逆市而上,将2009年广告经营任务额大幅提升1个亿,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在逆境中找回勇气和信心。

锐意创新,以求发展

2009年,是广州电视台求新、求变,锐意改革的一年,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8月广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普语综合频道也于10月12日正式开播、象征广州台新形象的新台标投入使用,频道节目栏目创意不断、经营模式也在探索中求变求发展。

面对经营的不利局面,广告部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方式。谭春鸿主任和团队成员一起,确立以投标会的方式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两个月内连续进行了两次投标会,分别是“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和“2010年广州电视台植入式广告推介会”。

为增加第四季度广告量,实现年底冲刺,保证全年任务的完成,在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支持下,广告部尝试用公开投标方式对第四季度的广告经营进行推介。在广告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终于成功举行。广州电视台台长管智坚启动开拍仪式,敲下了广州电视台建台20年来的“第一锤”,而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涛称,这是中国城市电视台的“第一拍”,步子虽小,意义深远。推介会共对16个广告时段进行了投标,最后成交总额达1581万元,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本次招标会是广州电视台在改革与创新背景下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信息透明的营销方式,推介广州台优质的媒体资源,广纳客户,给予所有有意向与广州电视台诚意合作的客户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求新才能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求变方可把握广告经营的先机。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广州台正在积极摸索新的更切合市场需求、符合客户投放口味的经营模式,此次推介会为广州台的广告经营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为以后拓宽经营模式打开了新局面。

紧抓亚运资源,巧拍植入式广告

继“广州电视台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成功地拍出了“城市电视台广告第一拍”之后,广告部再次大胆创新,在10月11日新台标启用之日隆重举办“2010年广州电视台植入式广告推介会”,将该台最受市场认可的部分优质植入广告资源拿出来进行竞拍,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追捧,起拍价1815万元的8个标的拍出了总额3903万元的佳绩,比起标价翻了一倍以上,此举同时也创下了全国电视台“纯植入式广告的第一拍”。

2010年是广州的幸运年,亚运盛会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南国明珠、千年古都――羊城。作为本地强势媒体,广州电视台特别策划《2010广州时刻》战略同盟,向广大客户发出诚挚邀请,在这个重量级的同盟联手中,包括特别策划专题一“2010广州时刻”,呈现广州在举办亚运中发生的点滴变化,是亚运盛况的资讯大集锦;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体育竞赛活动《运动空间社区行》;市民拍摄的《镜头里的亚运》;海选平民主播送上的《新鲜亚运》资讯;亚运赛事各项直播节目,新鲜资讯《全景亚运抢“鲜”看》;特别推出的综艺节目《师奶永远OK之亚运特辑》以及“主播出动亚运猜猜猜”、 “亚运倒计时”等节目,并联手全新改版的竞赛频道作为战略同盟共同分享2010广州亚运时刻的光荣与梦想。植入形式既有简单的片头植入客户名称、LOGO、挂角等,也有内容植入客户信息的深度合作。亚运资源无疑是本次推介会独具魅力的黄金广告资源。

此外,推出的植入资源还有广州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笔记本摆放赞助竞拍方案,这一方案将黄金时间新闻节目与非黄时间新闻节目打包出售,如本地王牌新闻栏目《广视新闻》搭配《早晨新闻》,民生新闻《今日报道》搭配《晚间新闻》和《午间新闻》,老牌专题节目《城市话题》搭配新栏目《警示》。同时,收视与《广视新闻》不相上下的《天气预报》也寻求冠名合作伙伴,本地最早的选秀节目“美在花城”单项奖植入资源也进入拍卖平台。

广州电视台此次推介植入资源不管从频道资源、节目资源看都是该台本地收视不俗的成熟品牌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新兴的植入广告而言,媒体品牌的优质度直接影响广告合作的成功与否,广州台推出以上优质资源,意在吸引更为优质的广告品牌资源,强强联手必将打造品牌神话。

在媒介市场变化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广州电视台结合本土市场需求,于2009年4月,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率先成立节目植入经营业务团队,以专业的姿态出现在本地广告界,成立短短半年,已成功打造了长隆比基尼小姐大赛、美在花城香江地产摄影摄像大赛、 “G4看楼”等众多成功的植入式广告经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