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战略范例6篇

经济发展的战略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而且特别提到要惠及13亿人民,经过这次抗击SARS,对十六大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把它体现在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升上。

一、SARS所反映的人民需要

(一)人民非常需要生命安全保障

在全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之后,人民最关心的事物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从重视生命健康的强烈愿望中反映出来。人民甚至理解为这是政府职能的集中表达,是国家内涵的最重要的构成。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领导人民万众一心取得抗击SARS的胜利,对此人民是拥护和满意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反映出公共卫生管理这种关系全民生命健康事业,过去未能从战略高度给予应有的重视。

传染病既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其传染和扩散还有可能影响公共对政府应急能力的信心,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并可能动摇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应伴随着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能力的增强。从这次SARS之后,我们应明确这是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检验和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领先的系统之一,但是在美国的疾病预防方面仍存在控制能力不足、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缺乏、疫苗研究能力萎缩等重大的缺陷。SARS提醒我们要结合国情建立起一个能基本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体系包括公共卫生系统、医疗保健系统、医疗、医药市场系统以及居民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及公共卫生道德的建设。

(二)人民关注生活质量

国际上相关研究表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生命健康,抵御疾病的基础,是维护自身免疫功能的前提条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安全和饮食等广泛的生活领域提出新要求。

在抗击SARS中,人们注意改善卫生环境,开始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社区赋予了新功能;对水、电等公共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对居住条件有了新眼光,特别是对食物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要求倍加关注。这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未来的投资方向都会产生新的影响,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我们过去普遍消费的食品用现代标准要求有许多是不合格的,甚至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如化肥、农药、催熟剂、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影响着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的体魄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已经付出还有可能付出沉重代价。在抗击SARS过程中人民对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倍加关注,对食品绿色化的程度也非常关心,甚至对饮食结构也正在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随着SARS病源的揭示,会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三)提高了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SARS病毒为什么首先在中国制造传染病并传播扩散,而且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省首发,使人们有许多思考和联想,首先想到的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的特点,其次想到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从自然界捕捉的动物甚至是国家保护动物成为“美味”的“新时尚”的不良影响。

SARS提醒人们,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不要说下代人,连本代人的生命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本代人的需求是否能继续得到满足都有可能成为问题。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应承认自然界的地位和环境保护的不可忽视,把它同经济发展一样提高到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地位;承认自然界和环境质量的价值,可能要改变我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谋生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迫切要求着重解决影响生活质量提高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公共安全等问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设法满足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新需求,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改进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地位和贫富差异的约束,给所有中国人以平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干和实现抱负,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界中与病毒是长期共同存在的,都在进化中生存。人若是自然界的入侵者,病毒就会是人类基因的入侵者”。这种深刻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能够爱护自然界时,那么病毒就可能不再那么容易入侵我们。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并以此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我们应有的战略选择。这其中会有一批新型的产业兴起,在促进人民健康的同时,带来经济的繁荣。

(四)“平等”与“透明”得到人民拥护

我们取得抗击SARS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出于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与抗击SARS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措施是分不开的。

在恶性传染病——SARS面前,国家确定对所有疑似或确诊病人,无论地位和经济条件如何,都平等对待,对隔离区的居民也是一视同仁,国家对医疗费用包下来,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在医疗保障上无后顾之忧,这种做法,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和国际舆论的赞扬。中国在抗击SARS中的做法表明“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党和国家对每个人民生命的尊重、善待和保护是一视同仁的,它体现我国对人权的最基本的准则”。这种战略思想和行动,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对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安危的重要事件的观念改变得到人民的拥护。过去有些事情不让老百姓知道,由政府来把握着。现代社会不允许这样做,关心人民切身利益的事,老百姓有知情权,同时,现代有些事件像“SARS”不告诉老百姓就控制不住也控制不了。在政策透明上,过去所以做的不尽如人意,说到底是观念问题。这次“SARS”的透明,既得人心,又受到世界的赞誉,从政策透明的角度看是件大好事。

(五)人民从生活角度关注保护自身免疫力

世界医疗保健观转向注重整体医疗保健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在抗击SARS过程中,使人们感受到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疾病形态的转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的适用范围面临挑战,世界范围天然植物药发展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植物药的重视值得我们关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被更多的医疗实践证实,进一步说明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一些医学研究的成果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要。一位著名的美国医学博士曾讲“每天我们所吃的食品,1/4是来维持我们生活的,而3/4是来维持医生的生计”,尽管我国饮食结构与美国不同,但达到小康初始标准之后,高肉食、高脂肪的态势以及不良的生活模式,应引起我们对改善饮食结构的重视。科学的饮食引导,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体免疫系统的改善。SARS期间明显地反映出人民从饮食结构改善上保护自身免疫力。这方面也要求政府加以引导。

重视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工作,这虽不是短期的事情,但现在强调很重要、很必要,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我们健康的最好、最重要的护卫者。有关专家在SARS期间提示人民:“增强我们自己免疫系统,是最好的预防,就是感染了SARS,如果免疫系统够强,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没有用使免疫力下降的药物,病情不一定出现,或者容易好”。“人们主要靠健全的免疫功能维护人体健康”,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我们却不够重视,SARS所以在我国得以扩散,可能与此有关。其实人的免疫能力本来非常强,比任何药物都强很多,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不能乱用药或过量用药,有些药对免疫系统是有损害的,需要予以严格规定和管理。

(六)科学技术抗击SARS能力不足

SARS是21世纪攻击人类的新疾病,我们对它不了解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是否有迅速对它揭秘的能力。恰是在这点上反映出我们科技战略的欠缺。

在抗击SARS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和医务人员一样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没有应有的技术储备和装备,对科学工作条件形成制约。应该说这可能不都是财力和科研水平问题,而更多的是管理和对科研重点的选择问题。

(七)政府面临新型传染病挑战

“受全球化、现代医疗实践和农业活动导致的不良后果、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直接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面对的严峻挑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报告。。

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所面临的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人民个人安全,这就要重新考虑国家的安全体系。个体安全既取决国家的整体能力,又取决于人民个体的生活质量。

传染病特别是像SARS这样的恶性传染病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甚至生存权利,它的传播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考验政府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各种各样的新疾病治疗情况表明,现代医学(指西医)对它们日益无能为力,尽管现代医学本身还会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其理论体系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新重视。

人类面临的这种挑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对全球生物圈的严重破坏。

由化肥、农药、催熟剂等培育的“石油农业”增强了来自食物的危险。现代养殖业所使用的饲料、动物用药的选择也通过肉类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上述的情况表明,21世纪袭击人类的恶性传染病可能不只是SARS,还可能会有新的也许是更严重的传染病出现,对此我国应做充分的准备。而且准备不仅是应对恶性传染病本身,更应消除产生它的根源。

从SARS本身、SARS产生的原因、SARS所带来的联想来看,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需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提升的高度来进行思考,这正是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核心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视人的发展需要的新阶段,以此为基础重塑经济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的,对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大国而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新战略的重点是要围绕发展的目的,是要惠及13亿人民,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来发展经济,这不仅是指导原则而应体现在各项经济工作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新战略的特点,为此要确定经济发展的新的评价标准,不再过分要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良好的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对经济发展目的达到的程度。以此为主导制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二)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走出温饱阶段达到小康起始标准之后,就从主要关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主要关注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阶段,这一特点要反映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生活水平是指社会提供给广大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居民物质需要的满足状况,主要用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生活水平只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生活质量则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居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必须使用包括人均收入、卫生与健康、安全保障、文化教育、环境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指数来衡量。

或者说,生活质量是用来反映居民需要满足程度的一个概念。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居民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卫生与健康、就业、社会秩序、安全健康、公平、自由、满意感等等。我们选择重视居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战略在以人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上的提升,是后小康或富裕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特征。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指居民总体的全面发展程度;从微观角度而言,主要是指居民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状况。从近期国际上有关公共卫生安全和疾病防治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本身是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自身免疫系统最好的保障措施。

(三)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

我国已确定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议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21世纪议程的发展中国家,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却未能认真贯彻,我们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病毒对人类的侵害是人类对自然侵害的回报”。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其内涵为:

——我国正处在继续工业化的阶段,并选择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即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的效率,降低工业化的物耗、能耗。

——提倡节约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决不再重复某些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的老路。如美国工业化时期,其人口占世界6?7%,而使用的能源和资源却大大高于这一比重,造成了沉重的环境负担,同时,造成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结构调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保持或提高现有的生态水平,在此前提下尽量把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而且要治理达到环境标准。

——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回收、废弃处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严格的环境指标控制。

——把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联系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

——保持生态、保护各种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使发展得以持续。

——在工业化中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工业化中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新能源技术、运用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并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四)提高我国产品的绿色化水平

提高我国产品的绿色化程度既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又是认真贯彻环境标准,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需要。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生态食品概念,它要求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有机食品比国内通常讲的绿色食品的环保标准更高。可以说有机食品是绿色食品中质量最高的一类。

我国的有机食品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有茶叶、蜂蜜、奶粉、大豆、芝麻等上百个品种,其中一些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

从国际市场需求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趋势,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遍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于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国内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也正在上升。

由于SARS引发的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中国有机食品需求有可能快速上升。这是因为今后会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能够营养免疫系统的,只限于天然植物食品,特别是有机天然植物食品。

——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建议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开展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成熟后逐步推广。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质量。

“环境标志”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对环境友好信息而自愿增加的标志。虽然“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相对的,但它们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需要,它包涵着生产对环境的保护程度。

——逐步推选ISO14000标准,促进我国产品的环境友好水平

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实施它已成为国际潮流,在我国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选ISO14000,使相关企业的生产符合国际环境标准要求,以适应我国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政府有关机构指导企业将ISO14000系列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以此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升。

——为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

坚持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五)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建设列入国家安全体系

由于新型的突发的传染病对全球的威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考虑重建国家安全体系,这其中特别提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安全系统中有重要地位。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结论是“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还应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已使我们认识到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已是刻不容缓。同时,众多的研究也表明,SARS并不是最后一个新传染病,人类还可能面临新的传染病的挑战。

在我国建立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系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本身还不健全,甚至连基本医疗保障尚未普及。要建立起包括发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资源和责任,并贯穿于整个公共卫生系统有相当难度,因为我们尚未形成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有资源显示,美国每年花在传染病上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约为1200亿美元,但他们只不过有2亿多人口。因此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在抗击SARS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济结合国情,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进行方案比较选择确定,与此同时抓紧时间推进有关基础性工作。

(六)强化中西医结合方针的贯彻

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系统最重要的功能评价指标在于它的公众化程度和覆盖率。当前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堪重负,高额的日益上升的医保开支,使人们怀疑它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关心植物药和我国的中医药的原因之一。

我国由于有中医药这个宝库,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我国从未流行过导致几千万人死亡的传染病,像印度和欧洲那样,在这次抗击SARS的斗争中中医药显现出优势和潜力,也证实用中医药治疗比西医药要便宜很多。

世界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现代医学(指西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有些方面,削弱了人们对病毒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现代医学(西医)研究的性质和方向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越来越多地试图完全消除(而不是控制)微生物,这样可能造就出对人类危害更大的微生物。为抵抗病毒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以及在动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导致出现高抗性的“超级病菌”等等。尽管科技进步,会有利于缓解各种传染病的危害,也会促进西医药的发展,但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转向自然疗法植物药和中医药。

要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用多种手段,中医药与西医药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中西医结合是方向。尽管我国确定了中西医结合方针,但实际上仍是西医药主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优势的发挥,要从体制、制度和组织等多方面解决。

建议国家组织中西医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中西医结合规划。建立完善中医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并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系统中,我国医疗管理体制为此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整合有关科研工作并建立中西医专家系统等。

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工作,既要研究中医,又要由中医进行研究。把中医药研究与现代生命科学、基因科学、分子生物等结合,争取有大的突破。中医理论也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中西医结合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开发;对外贸易;新疆核心区;中部影响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早期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途径甘肃,新疆,通过中亚,西亚,连接了地中海各个国家的陆路以及海路来运输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丝绸绫缎。最初是单纯的运送这些贵重物品到其他各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以加强我国与别国的政治交流和经济交流,并且以此开辟新的商机来谋求我国政治和经济的新发展。而在随后的1978年12月,由邓小平提出的国家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方针的实施,使得我国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成为积极主动的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来往互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一些政策的放宽以及不再强制一些相应的措施,使得一些限制能够积极有效的被取消掉,故而能有效的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使我国一步步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并迎来了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由此说明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对外开放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时期的“丝绸之路”为我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以贡献他国的丝绸绫缎为载体进行出口贸易,更是让慢慢强大起来的我国与世界各国联接在一起,实现我国与他国互利共赢、互惠互信的双效利益。

现在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方针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经济贸易的合作升级版,它被美誉为是世界上最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古代丝绸之路,它不仅揭示了古代欧洲和亚洲国家间必然的文明交融的特征,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历史规律性。现当今欧亚各国应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深入的进行探究,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让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欧亚文明和文化交流通畅而便利。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提倡的这项战略,展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愿意进行深度的合作与交流的愿望,揭示了我国的日渐崛起离不开对欧亚战略空间的责任度。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着悠久的历史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引申出来了新丝绸之路战略的逻辑性。二十一世纪,我国急迫需要和欧亚各国进行深度的合作与交流,急切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和时间各国有了新的合作共赢的目标,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是与欧亚各国进一步融合为一体,成为彼此利益的支点。我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力倡导国家,但远不会是唯一一个推动这项战略发展的国家。这项战略的实现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二十一世纪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现在更需要的是互利共惠、合作共赢的理念与目标。

广义来说,就是在国际背景下去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含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各个国家的热情回应,一致认为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与亚欧各个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彼此之间经济的发展,也能深入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彼此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我国的影响力也因此而不断得到提高,并且在对沿途各国的合作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它的战略意义不仅仅是事关国防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等各项非传统安全,也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使我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深化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推动,共同实现互利共惠、合作双赢的美好意愿。

二、西部地区经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平等性,这种情况所导致的性质相对恶劣。尤其在西部更是显而易见。俗称的即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的威胁越来越大,暴力事件并不少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战略提出,将会使得西部发展得到迅猛的提高。同时,西部环境也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正在着手准备如何研究对它的规划。现在,国家正在积极致力于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的连同新疆在内的12个省市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要道,同时也与此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西部地区靠近中亚各国,经济政治文也与中亚各国有着十分周密的联系。在积累打击三股恶势力,保障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也正利用西部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将西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结合起来。

以新疆为例,新疆具体独特的地理结构,周边接壤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通道。正是由于新疆不仅具备了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上独有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含有相关的政策,资源等优势。所以目前国家正积极把新疆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连接我国同亚欧国家政治经济人文的桥梁,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最重要的一环。2014年,新疆GDP实现9264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10%。相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来说,高出了2.6%,增长的速度名列成为全国第四,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合计约1710亿元。

西部地区的日益崛起不仅仅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推动,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动结果。于国际层面,它不仅仅是连接我国与他国经济政治人文睦领友好、合作共赢的重要枢纽,于国内背景,西部地区也在积极追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一直都存在,西部地区日渐兴起正在逐步缩减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平等的距离。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关系。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西部地区的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无论从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亦或者是文化建设都对于我国的西部发展有着几方面的影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使我国各地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更加团结,同时也可以使沿线各个国家的民心得以顺应提高。把我国西部快速发展的成果展示给沿线各国,各国的企业纷纷组织参与其中。我国西部的资源还是十分充分的。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资源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其实西部地区的风能、煤炭等资源相对来说还是很丰富的,而在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只是由于经济和技术问题,开发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困难,所以西部地区也只能是穷在面,富在内。而沿线其他国家也有相对丰富的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等丰富的物质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由于各个国家实现的发展目标和资源条件都存在差异,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都能得到互补,实现互利共惠。我国本来的稀缺资源可以从国外的进行引进,而我国相对盈余的资源由于别国的需要也能实现贸易往来。在这样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能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内外的利益都能够最大化,同时对于各国的经济的稳固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西部一些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企业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能够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特征来应对他们面对的市场,相对有能力和高质量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得到更大的提升,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偏好。在与国外进行各种贸易往来的同时,有些企业的已经可以适应这样的竞争环境,因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相对薄弱的企业则缺乏同国内、国外同类别的产品竞争能力,在市场叠加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类企业有的可能被淘汰,而有的则直接或间接的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应对市场的能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得到稳固发展的。沿线各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在都在积极向着收益最大化流动,而西部地区的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前沿的位置,不仅使得各项技术和劳动力这样的要素在十分有利的环境下,而且也能更好的推动各个国家的要素分配。现如今,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跨国交易的往来中,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应该建立起我国和他国都应该彼此适应各国的各项政策和方针,尤其在制度完善以及上层建筑的建设中。以此来谋求国家之间共同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西部发展的政策和战略

在如何推动这项战略的提出,强调了“五通”的概念。众所周知,这“五通”分别是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以及民心相通。这“五通”不仅仅单纯落实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协调上。在我国国内做好这五通,更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政策沟通是“五通”的首要核心,民心联通是“五通”的基础。

一带一路中最先通的便是心通。而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心便是财富。在与沿线国家的民众沟通和合作中,找到共同的合作目标,实现最终的互利共惠,才能得以实现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则能更好的去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所以这两者同样也是互相依赖,不可分离的。实现民心相通,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民众的心中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一条心灵沟通之路。只有加强平等互信的文化交流,互相包容共同赢得友情之花,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比如现在的海外侨胞既是促进中外经济合作共赢的“彩虹桥”,也是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天然纽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中,让海外华侨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既可推动我国经济,又有利于发展他们自身的事业追求,促进中外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他们自身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政府推动力的结果。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连接其他沿线国家的一项跨越国界的战略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这项工作之前,要完善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周边国家积极意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通过完善各项政策沟通,推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外放型经济。利用协调一致的政策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风险和人力风险。在西部的各个的地区,各个省市区域也同样注重政策联通,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自己的定位调整以及建设内容的安排。如新疆正在积极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加快筹建五大中心的建设。青海打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省区航空、铁路、公路有效对接的现代交通网络,与沿海沿江地区加强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甘肃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等各省市一系列举措。

贸易畅通可以说是在政策联通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贸易畅通是深化各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纽带。各个国家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踊跃追求经济一体化,扩大经济发展,使得更加便利和紧密。在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互相资源供需,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而西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周边的国家十分相近,所以在成本的运输上相对来说还是很低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是其他中亚国家的民族结构,所以在对外贸易中,是十分具有优势的。西部的企业可以把沿线国家的市场看作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以此来推动西部企业的发展,进行各项产品的输入和输出工作,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道路联通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现在我国已经独立完成了各项铁路、电信等的工程建设。西部地区的部分企业有能力可以承接各项基础设施的布局工作,从而也带动劳动力的发展。

货币流通同样也是在贸易畅通的基础上发展着。通过贸易往来,在安全性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可购买股票,基金、债权等一系列投资行为来进行收益。同时,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也可以实现国家的收益。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部经济发展推动

西部地区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而沿海城市也保持着它一如既往的活力。而中部地区的发展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湖北地区作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拥有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在全面稳健的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中,湖北省由于其在长江主干线上,同时也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有主要地位。长江连接了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部,是一个巨大的沟通要道。延伸长江经济带,可以对接至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至东部,它可以发挥长江要道的黄金作用,衔接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至西部,便于中亚欧洲的陆路相接,能够很好的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湖北武汉的汉口通过新疆穿越欧洲的货运专车已经启动,现在,“汉新欧”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它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普通的货运路程,同时也是把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文化带去了欧洲。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桥梁是新疆的博州,湖北省也一直在支援博州的经济发展,而哈萨克斯坦的办事处在博州也有设立,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博州向哈萨克斯坦行使贸易往来,无论是与博州,还是哈萨克斯坦,都将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湖北襄阳地区设立的无水港,可以扩大港口的发展,无水港和武汉新港联合起来,便可使湖北省在两带中发挥潜力巨大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吸引陕西等地的外贸出口在襄阳聚集,然后通过铁运到武汉,最后再通过航线出口,这不仅仅推动了向西开放的战略,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当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擦出火花时,各方兼顾、水陆并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湖北加速形成。湖北省现在正是抢抓机遇的关键时期,全省在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之中,大力宣扬“走出去”的思路。不仅要从各个部门做好主动与沿线各国家的协调沟通,同时也要在旅游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宗教上研究新的方针和政策,以此带动湖北省的产业发展,使湖北省整体能走到一个新的台阶。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沿线国家甚至是全球的国家都是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背景下,它是当代经济合作的升级版。在国内环境下,它不仅能推动我国西部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与西部大开发以及向西开放战略相协调,带动西部地区的崛起,促进中东部地区更加蒸蒸日上。完善这项战略,需要制定十分周密的政策方针,协调各国、各地区的规划发展。只有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蓝图勾画好,才能坚实的稳扎稳打下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激励我国在世界各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发挥优势,让我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及其对西部经济影响研究”(CX2014092)

参考文献:

[1]唐立久《中国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杨恕《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新丝绸之路――从北京的战略构想到兰州的现实诉求》学术前沿.2013.12

[3]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学术前沿.2013.12

[4]郭晓兵,高志刚《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探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2

[5]李雪梅、闫海龙、王博礼《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的布局和策略》2014.4

[6]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7]陈德峰《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的战略思考》新疆社科论坛.2014.4

[8]王保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经济纵横.2013.11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3

关键字:财务战略;市场经济;风险控制

我国企业的财务工作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务核算等基础性方面,普遍缺乏战略性的财务管理与规划,即使部分企业制订了财务战略往往也不能与市场经济完全相适应,因此企业要顺应时代需要,尽快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一、企业财务战略与特征

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主要特征如下:

1.动态性

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战略的变化。一般而言,当一个企业面临的理财等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一切都可以按照企业原来制定好的财务战略行事,但是一旦企业的理财等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财务战略也应该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体现财务战略的动态性。

2.长期性

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当期财务问题而制订的,而是为了使企业在未来可以健康、持续以及长远发展而制订的,因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势必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全局性

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订的,因此,财务战略的制订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企业的财政战略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普遍具有指导性,这也体现了其全局性的特征。

4.风险性

由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一旦实现,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企业财政战略制订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战略管理认识不足,财务战略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财务战略意识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财务战略管理认识不足,认识不到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简单的认为制订财务战略费时费力,因而不会主动去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二是财务战略意识淡薄,财务战略执行不力。一些企业管理者尽管认识到了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专门聘请人才来帮助企业制订财务战略,但是由于财务战略需要企业财务组织来执行,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组织还存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与市场经济下的战略管理相脱节,所以会导致企业财务战略难以得到执行。此外,由于财务战略在执行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与企业其他业务相冲突等,也会影响企业执行财务战略的决心。

2.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增多,所以,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不仅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对财务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根据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从而一旦企业发展遇到财务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可以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与实施。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都尚未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从制度上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二是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企业内部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使得企业财务战略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此外,即使部分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无法对企业经济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控,也就无法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可以得到有效实施。

三、企业要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完善和剔除这些问题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防止泡沫经济出现等工作都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旦财务战略出现偏差,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中,以下三个方面需要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1.提高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务战略理念

我国企业要想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就必须要提高企业对财务战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财务战略意识。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改变过往陈旧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次,强化财务战略的执行力度,财务战略只有得到了充分地实施与执行,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企业有必要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证财务战略的执行。此外,企业在制订财务战略时应该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财务战略模式,不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一个企业在实施与执行企业财务战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将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更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与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防范,并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顺利实施。

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得到贯彻与执行。因此,企业要想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贯彻与执行财务战略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性,可以使企业有效的控制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生产经营环节,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三是可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并保证其独立性,发挥出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使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得到有效监督,减少风险,提高财务战略的执行效率与质量。

作者:陆明霞 单位:郑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萌.浅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现代商业,2010(20).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4

一、新时期兵团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

兵团党委作出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大调整、大转变的重大决策,预示着调整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调整,转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转变。大调整、大转变就是要从发展理念上改变过去固守农业为主,转向不断加快工业发展,就是要从过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这是兵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对屯垦戍边理论的重要补充和丰富,是新时期兵团经济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

几十年来,兵团坚持发展农业、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农业为兵团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特别是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式的扩大再生产,致使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到了尽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经济承受能力到了尽头,兵团农业具有的规模优势、装备优势、科技优势、组织优势,难以形成经济优势。

当今,以农业为主特别是以水资源开发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兵团实施战略性的大调整、大转变,就是要立足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使兵团的发展走上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轨道。

战略性的大调整、大转变,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上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因为,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兵团而言,在发展中既要注重“好”,又要着重解决“快”的问题,要更加注重把握发展的契机,更加注重以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发展速度,更加注重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速度。

战略性的大调整、大转变,既是兵团党委深刻总结屯垦戍边实践经验、全面把握兵团经济发展现实和矛盾,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也是兵团党委着眼长远、谋划未来提出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兵团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和突破。

如果说,几年前兵团党委提出根本改变以农为主、以水土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会引起争议,那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在中央对兵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今天,在自治区党委要求兵团加快发展的今天,兵团党委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实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变,正逢其时。

二、新时期兵团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兵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大调整、发展方式的战略性大转变,是兵团党委在新时期作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这一重大决策要求兵团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聂卫国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实现大调整、大转变的根本途径、根本保证、根本动力,为新时期兵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大调整、大转变的根本途径。兵团的农业产值与加工产值之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及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尤为明显。2007年,全国农业产值和加工产值之比是0:0.9,中等发达国家是1:3或1:4,发达国家是1:5或1:6,兵团仅为1:0.37。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间非常大,道路非常宽阔。

兵团的农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初端,附加值高、有科技含量、能够带来可观利润的中高端产品较少。兵团党委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其核心就是依靠农业产业化来提升传统农业,依靠新型工业化来加快兵团工业的发展。总理提出兵团要建设全国现代农业“三大基地”,工业要发展“六大产业”,为兵团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兵团上下加快工业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农八师、石河子市的发展实践表明,兵团不仅能发展现代农业,也完全有能力发展新型工业。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实现大调整、大转变的根本保证。兵团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兵团自有的农副产品资源,规划好、建设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原材料;另一方面,要保护、争取矿产资源,以合作、购买等方式,争取资源开发、利用,为优势资源转换创造条件。只有把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拉长产业链,占领市场制高点,增强竞争能力。兵团与中煤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河南义马集团与农六师大黄山煤矿合作成立豫新煤业有限公司,浙江杭州锦江集团与农七师的煤电煤化工一体化战略合作,广东黄河实业集团与农四师的煤电开发战略合作,农六师与山东信发集团、中煤能源、中电投的煤电煤化工等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实践,均是兵团加快大调整、大转变的重要保证。

兵团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实现大调整、大转变的根本动力。兵团的特殊体制只有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处理好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取向就是市场机制。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非常明确,不得含糊,要坚定不移地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推动实施大调整、大转变。

三、新时期兵团经济发展的重大布局

“十一五”初期,兵团党委就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出重点实施“6221”工程,培育2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20个部级和自治区级知名品牌,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重点发展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六大产业”。

此次工业工作现场会议再次强调,当前,兵团要认真实施这一战略,要科学布局、突出重点。这就意味着,新时期,兵团将着眼于“一重一轻”的经济发展布局,致力于形成独具兵团特色的“版块经济”。

“一重”是以石河子市为重点,东至五家渠市,西至伊犁河谷的天山北坡重化工产业带。兵团要以天业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氯碱化工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基地;以鸿基焦化为龙头,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基本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规模优势明显、链条有效衔接的氯碱化工和煤化工新格局;以青松建化、南岗水泥等为龙头,发展新型建材工业。

“一轻”则是以石河子市和阿拉尔市为中心的南北疆两大重要纺织基地。兵团要发挥棉花资源优势,积极引进

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重点发展新型纺织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服装业,抓住国家在新疆建设优质棉花、棉纱、棉布基地的机遇,迅速扩大棉纺生产能力,每年增加60万锭,到2020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锭。届时,兵团生产的棉花可全部进入棉纺业产业链。

同时,兵团要充分利用新疆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以中基公司、冠农果茸、伊力特等为龙头的番茄制品、果蔬饮料、优质白酒等特色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要加快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以天业集团和石河子贵航集团等为龙头的节水灌溉、收获加工、耕作播种、牧草加工四大农牧机械体系。

各类园区建设是兵团实施大调整、大转变的重要阵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兵团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的主战场。一批盐化工、煤化工、纺织、食品等国内外合作项目相继落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浙江雄风集团、江苏华芳集团、南京雨润集团、燕京啤酒、中圣驼铃纺织、天盛实业等一批合作项目落户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石河子北工业园、阿拉尔工业园、147团“兵团温州工业园”等已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奎屯天北新区化工园已被列入新疆奎屯――独山子核心石化工业园区,屯南工业园、库西工业园、石河子西工业园、哈密二道湖工业园等已被批准为兵团级工业园区。

此外,团场工业同样是兵团工业的组成部分。兵团各团场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优势不同,发展工业的条件也各异,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学习农十三师发展工业的经验,“不怕干不好,招商引资就行;不怕不会干,不控股就行;不怕股份少,能分红就行;不怕规模小,多办几家就行”。要根据本地资源和自身实际,在农副产品的加工上多做文章,以此带动团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新时期兵团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

兵团工业工作现场会议的召开,为兵团当前的保增长中心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今后一个时期兵团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一个中长远的、积极的、科学的、符合兵团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蓝图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兵团经济发展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军。

回首兵团成立之初,兵团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兵团农业已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现代大农业体系,工业也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能源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为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2005年兵团党委工业工作会议和2006年兵团党委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以来,兵团党委提出要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培育构建“两大基地”,提升工业整体水平;农业产业化以“6221”工程为抓手,以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推动兵团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确立了这一主导思想之后,兵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效益逐年增加。

2005年和2006年,兵团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20.4%和19.1%,成为兵团建制恢复以来工业增速最高的年份。2008年,兵团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5亿元,比2007年净增29.05亿元,增长21.8%,拉动兵团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自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6221”工程以来,2007年,兵团农产品加工产值由2000年的50亿元提高到12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33%提高到37%,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51家。

2008年以来,在兵团第六次党代会和兵团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兵团围绕农业产业化兴起的龙头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奎屯锦业纺织、银力棉纺、江苏华纺、浙江雄风等一批重点棉纺企业投产后,效益明显增加;以伊力特为龙头的兵团酒业,在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实施名牌战略、产品营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以加工番茄、工业用辣椒、红枣、马铃薯、万寿菊、薰衣草等为重点的加工工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方面,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继新疆天业集团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后,农六师大黄山鸿基焦化公司40万吨焦炭项目、农四师南岗化工公司12万吨电石项目、农一师青松卡子湾公司日产2000吨水泥项目等陆续投产。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投产和发展,不仅增强了兵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后劲,而且对于兵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诸多实践均表明,兵团党委作出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大调整、大转变的重大决策,为260万兵团人绘就了一幅宏伟蓝图。到2018年,兵团人均收入将超过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这就意味着,兵团将提前3年至5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5

【关键词】双头;区域经济;战略整合

Abstract:China has been participating in world economic activiti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ame into effect. For example, China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ember of APEC and SCO. Further more, China has signed FTA agreement with Pakistan, Chile, and New Zealand. In addition, FTZ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Japan, China and India, China and Australia, is expecting. The countries regionalized with China in economy cover mos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undertaking domestic segm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far, domestic segmen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already taken it shape, i.e. East Development, West Exploration, Northeast Recovery and Middle Part Rising. Obviously, Chinese’s Bi-Regionaliz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has begun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boom.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domestic industries are in a position to be upgraded and/or transformed, which is even more demanding for Chinese Bi-Regionaliz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So, in order to have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upgraded smoothly, it’s definitel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Chinese exterior and interior regionaliz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Key words.:Bi-Regionalization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tegration

一、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的概念

所谓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国外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我国而言,是指我国参与的诸如APEC之类的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内部的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和京津等地区的对内区域经济一体化。

所谓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是指从全局考量和规划一国对内和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并使得内外区域一体化战略能相得益彰,互相配合,从而使得该国的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能服务于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而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也能有效的融入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加入了很多国际区域性组织,在APEC和东盟10+3等区域性组织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证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加入这些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密不可分的。而内部区域经发展也先后进行东部沿海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规划。这些内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也为我国若干年来GDP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如果这两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相互分割,相关政策规划不能相互支持和配合,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我国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发展和现状

(一)中国参与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现状

1.中国与APEC

1991年我国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

2.中国与《曼谷协定》(现称《亚太贸易协定》)

中国在2000年4月加入了《曼谷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2005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

3.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5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于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

4.中国与东盟

2004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贸区谈判取得突破进展。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贸协定。

2004年7月初,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北京签署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

5.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从性质上说,它也是一种自由贸易安排,并于2004年1月,正式实施。《〈安排〉补充协议》于2005年1月开始实施。

6.中国-智利贸易区

2004年11月18日,我国宣布启动中国-智利自贸区谈判,2005年的同一天中智又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

7.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2006年11月,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8.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2008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

9.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2008年10月23日, 中国和新加坡的相关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劳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协定》,新方承诺将在2009年1月1日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0年1月1日前对97.1%的自新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双方还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10.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

2009年4月28日,中国和秘鲁两国领导人在北京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中秘自贸协定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该协定于2010年正式实施。根据协定,中秘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我轻工、电子、家电、机械、汽车、化工、蔬菜、水果等众多产品和秘方的鱼粉、矿产品、水果、鱼类等产品都将从降税安排中获益。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将在各自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部门。在投资方面,双方将相互给予对方投资者及其投资以准入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公平公正待遇,鼓励双边投资并为其提供便利等。与此同时,双方还在知识产权、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等众多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11. ECFA

2010年6月大陆和台湾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两份协议于同年九月正式生效实施。

12. 中国-哥斯达尼加自由贸易协定

中哥自贸协定谈判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密集磋商,中哥双方于2010年4月正式签署自贸协定。《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经中哥双方友好协商并书面确认,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成为中国达成并实施的第10个自贸协定。中哥自贸协定的正式实施将促使双边货物贸易、服务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并为两国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近年来,中哥在双边贸易、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双边经贸往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哥斯达黎加已经成为中国在中美洲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哥斯达黎加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除此之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共-冰岛、中国-挪威、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瑞士等。正在研究开发的自贸区还有中国-印度、中国-韩国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

(二)中国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定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于当年年底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11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2012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截至2012年7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88个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占全国12.3%;上缴税费6816.7亿元。2011年高新区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4万件,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的50.7%。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东部地区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上半年东部10省市的第三产业增速居四大区域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升。

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加快,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工程机械、电动机车、数控系统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些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内蒙古把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

东北三省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

三、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的思路

由上分析可知,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积极参与国际和周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到目前为止,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全方位地分布在中国版图的四周。在北边,有上海合作组织;东北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筹建;东边有APEC,东南有“东盟10+3”和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等;西南有《亚太贸易协定》;西面有正在筹划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和已经成立的“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等。毫无疑问,中国全方位的参与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国内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而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建设也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内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还需要从“内外一盘棋”的角度来整合我国的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内有些区域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如何与国家的外部区域经济战略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利用地理区位优势、资源区位优势的目的。

(一)从整体上进行国内产业链条的节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区域经济发展因素

1.我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节点规划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在进行部分产业的从东向西的战略转移。这些产业的转移已不再是零散的、小规模地进行,而是整体地、较大规模地展开,这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地成长,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契机。但是如果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时,若只是整体复制,虽然能在短期内收获经济回报,但5到10年之后这些产业又将面临被淘汰的窘境。所以为了避免不断被迫迁移的局面,就应该放弃“一个地区(区域)负债某个产业”的想法,而是各地区根据自身特色,在产业链上各占一个节点,各司其职。这种链条式的经济传动模式才会真正起到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作用,最后实现全国同步发展的愿望。因为链条的每个节点几乎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各个节点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其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链条的运作,所以各个节点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合作就不存在附属关系,在平等的地位上发展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以长江流域为例,沿江产业带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东部地区拥有科技、管理等优势,负责推动技术研发、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金融服务,而中西部地区则拥有空间和人力优势,负责生产和制造。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不是单纯产业分工,而是功能分工。

2.国内区域经济的布局要充分考虑我国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体因素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及如何完善国内区域经济规划以便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这些都成为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要认真分析相关外部区域经济组织和内部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影响该关联程度的变量有很多,比如:地理因素,显然“就近原则”比较适合;资源互补因素,互补性越强的关联程度就越高;社会因素、历史沉淀因素等其它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其次,从实践操作上看,要尽量做到每个国内区域经济链条的链头和链尾至少有一头与境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紧密相连。理想的情形是,链头和链尾都与相关的国际区域经济组织相连,这样不仅使国内区域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充分的利用了国外因素,最后就可能成为完成的国际产业链条。这对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战略无疑是一个有益补充。比如,我国已与巴基斯坦和新西兰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那么从巴基斯坦到中国再到新西兰就是一条值得重视的产业链条。

(二)学习美国经验,加大全国交通运输网络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的人口和产业分布,特别是工业的地理分布却极不均匀。位处东北部地区的十四州,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11·5%,人口却占全国的50%以上,而且集中了全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二,制造业产值的四分之三以上,被称为是美国的“制造产业带”。由于东北14州是美国的加工中心,而农业和采掘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南部和西部山区,就形成了其他地区向东北地区长距离运送原料产品,再从东北地区向其他地区长距离运送加工工业品的全国分工式区域经济结构。美国的这种区域经济特点,必然需要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所以美国的路网长度是世界上最高的。由于形成全国大分工的格局,美国不仅运输线路总里程长,而且每单位产值所产生的货物运输需求即货运密度,也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中国和美国相比,在地理条件上处于劣势。但中美都是大国,其全国通网络建设的模式和思路完全可以借鉴。国务院2007年先后批准实施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这两部规划与此前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以及铁路网络等一起,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道与港口、水上安全监管和人命救助等较为完整的交通长远发展规划体系。鉴于目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做出通过继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来扩大内需的做饭就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就业,减轻目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决策无疑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战略整合铺好了奠基石。

(三)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

使国内区域经济体充当参与境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简单的说,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做好链头和链尾的规划和建设。两头做好了,整个产业链条才有生命力。具体思路是,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两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扩大自由港、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等的范围。例如,黑龙江省拥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可直达欧洲;拥有经俄罗斯通往日本和韩国的江海联运、通往朝鲜的陆海联运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发挥联结中国南方省份、辐射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大通道”和“大基地”作用。又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四、双头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整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参与国际性区域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大增加,国内的区域经济战略也日渐清晰,所以要对国内外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面临这很大的机会和空间。当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很多,比如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并不是完全有我国决定的,国内的区域经济规划也面临着地方保护、部分地方过度消耗资源、人口自由转移受户口影响而难度增大、各地区配套设施和发展条件差异太大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在全国建成多条国际性的产业链,实现内外区域经济真正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http://.cn/cre200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60 中国区域发展网,熊金超 2008.1.1

[2]王慧轩、赵黎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五期

[3]王丽,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经济导刊》2008年第五期

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6

关键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在现今的新的经济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主题,单单发展经济的落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以保护环境、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为特征,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1],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有长远的经济战略意义。

一、我国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过度的开发水资源、矿产和原油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次,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巨大,利用效率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迫切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节能环保型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节能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方式的大转变,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变,由高排放向低排放转变,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转变,它是一种环保科学的经济形态,旨在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能源技术创新,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内涵之中,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体现清洁生产,促进高排放企业的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变;低污染,倡导保护环境,尽可能的利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生产,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环保两者双赢;低能耗倡导节约资源,生产开发低能耗产品,节约资源,大力发展低能耗经济。

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低碳环保意识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力的宣传低碳环保的优越性,使企业的员工充分了解大战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优越性,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支持低碳环保型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与制造业生产中,很多的企业对环保型经济的认识并不足,很多情况下还只是一味的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大力的进行宣传与培训,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要在企业文化中凸显发展低碳经济的优越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从而促进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国家政府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制定低碳经济相关的发展战略

指导企业行动的方向与方式,例如:大排放、大能耗企业的主动转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员工拒绝一次性用品的消费与使用等。

3.企业应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与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根据产业结构冗杂不合理的现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汽车制造业方面,企业应当生产小排量和节能型新型汽车,降低污染与能耗,保护环境。同时大力发展“三地产业”,努力自主创新。

4.大力开发新能源,促进技术创新,开发利用低碳产品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而且能源资源有限,有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但是不可再生资源却越来越少。这就加剧了资源紧张的形势,同时也伴随着高污染与高能耗,使得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异常,灾害不断,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企业必须要促进技术的创新,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低碳产品[2],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氢能等新能源,逐渐的代替造成高污染的资源能源,使得经济朝着环保经济型方向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意味着减少生产,降低生产量,从而导致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而是意味着生产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环保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企业要想长远有前途的发展就必须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能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环保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能够真正的与世界接轨,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主题,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