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锻炼范例6篇

高中生体育锻炼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1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择兰炼一中,兰炼二中,师大附中3所高中院校,涉及3个年级,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络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等,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高中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研究结果与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男女生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男生93份,女生61份,问卷有效率为77%。1.2.3数据统计法通过Excel对所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兰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男生占7%,女生占14%;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2h以上以男生居多,女生大多集中在1~1.5h;球类体育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74%,女生占39%;其他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20%,女生占37%;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男生占73%,女生占46%;在有无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调查中,男生占81%,女生占65%。

2.2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如表1)

2.2.1学生方面

就学生而言,自己本身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家长老师对其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强度。13%的同学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其主观态度上对体育锻炼持排斥意见,将严重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状况。14%的同学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因素,远离课外体育锻炼,这其实也是其主观认识上对体育锻炼的误区。此外,学生的课外锻炼动机不同,同样会导致其课外体育锻炼结果不同。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经调查显示,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占比中,增强体质占65%,考试达标占57%,休闲娱乐占25%,体育求知占14%,缓解压力占28%。不难看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增强体质与考试达标排名前两位,说明高中生认识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成绩关系到评优,毕业等。因此,学生特别在意这一点,这也说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忽视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意义。

2.2.2学校方面

学校运动场地的局限性,运动项目的局限性,重智轻体及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都影响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物质保证。学习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由于学校场地的局限性,导致运动项目种类单一,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对体育锻炼丧失积极性,调查显示,48%的学生认为运动场地的局限性有碍于其课外体育锻炼,46%的学生认为由于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因此,这两个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为提高学生升学率,对文化课要求严格,轻视体育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校体育课工作开展不到位,文化课课时侵占体育课课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氛围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氛围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直接影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高中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其缺乏老师运动技能的指导有一定的原因。缺乏运动技能理论方面的指导,实践将会盲目没有目的。现行高中生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课的课时很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时间实践,学生体会不到锻炼的成果和乐趣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兰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有待改善。影响兰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场地设施条件有限,学习压力,家长与老师的支持态度及学校组织活动偏少等因素。

3.2建议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

一、前言

高中生正处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学校是其学习乃至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不仅是降低辍学率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广大学生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学校疏离感(alienationfromschool)常常与青少年不良行为如暴力、辍学等行为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该时期学生学校疏离感特征,并尝试性寻找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rown(2003)认为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感到由于自身与他人存有隔阂和距离而产生的痛苦感或失落感,对学校的疏离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校是不完整的。具有学校疏离感的学生面对生活和学校的期望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倪凤琨(2005)认为学校疏离感是学生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学校规范、老师、同学等对象之间,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孤立、无意义、无力、无规范等消极情感。总体来说,可以认为学校疏离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并且产生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因为疏离感主要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学校疏离感的产生有特定的场所要求,所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向,停留在现象学的讨论上。很少有研究提出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对学校疏离感进行干预。但众多体育锻炼身心效益的实证研究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体育锻炼对众多负性情绪改善作用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保护意义,尤其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失眠等。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压力、降低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体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认知能力,甚至已经成为有情绪障碍个体的自助式疗法(孙延林,2014;Tsiantoula,2012;陈凯华,2015)。目前,运动心理学领域正在探讨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机制。虽然结果尚待统一,但整体而言,体育锻炼的效果至少不是负面的。进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而形成的(温煦,2015)。这里的认知不是狭义上的认知,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叶浩生,2011)。体育锻炼的具身性是个体认知加工的重要载体,同时,身心交互理论认为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文假设体育锻炼的具身效益会影响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体育锻炼量越大学校疏离感越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

随机选取某高中四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发放前严格宣读指导语并告诉学生此次调查的意义以最大限度获取学生的配合。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完成有效问卷被试的年龄为16.58±0.87,其中男生分别为94、130名。高一83名,高二141名。

2.2研究工具

2.2.1体育锻炼量表

体育活动量的量化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1992)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纬度考察个体的运动量。量表为5点计分,总分为三个纬度得分的乘积,得分范围为0-100。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为大运动量。该量表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量的评定,重测信度为0.82。

2.2.2学校疏离感量表

学校疏离感采用倪凤琨(2005)编制的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该量表共22个题目。分为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和孤立感四个纬度,无意义感指学生能否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有意义性;无规范感用于判断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等是否愿意遵守方面的感受;无力感在于判断学生能否应付自己的学习压力和把握自己的未来等;孤立感了指学生在学校是否感到很孤独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如何。问卷采用4点计分,四个纬度得分总和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疏离感越高。

2.3数据统计与处理

首先对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最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影响。统计显著性水平为a=0.05。

三、研究结果

3.1体育锻炼及学校疏离感特征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中等水平(21.33±22.18),男生体育锻炼量显著高于女生(p=0.00)。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72)。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无意义感(14.14±3.25)、无规范感(11.51±1.86)、无力感(12.58±2.19)、孤立感(9.58±1.68)。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中无意义感和孤立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规范感和无力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09;p=0.09),详见表1。

3.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1**),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99**)。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详见表2:

表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相关分析

类别123456

1体育锻炼1

2学校疏离感-0.21**1

3无意义感-0.299**0.61**1

4无规范感0.040.39**-0.19**1

5无力感-0.020.51**-0.040.18**1

6孤立感0.030.38**-0.060.110.031

3.3体育锻炼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依据PARS-3对体育锻炼量的划分标准,将体育锻炼量划分为三个级别:低≤19;20

表3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类别1(143)2(54)3(27)FP

学校疏离感48.65±4.0845.98±4.5246.81±5.118.25**0.00

无意义感14.82±2.8013.17±3.9212.48±3.079.74**0.00

无规范感11.48±1.7611.44±2.2211.81±1.640.410.665

无力感12.83±1.9611.78±2.4612.93±2.465.03**0.007

孤立感9.57±1.709.50±1.559.78±1.890.250.78

注:1=低体育锻炼量;2=中等体育锻炼量;3=高体育锻炼量;

四、讨论分析

4.1变量特征及差异分析

该校总体体育锻炼量不佳,达到中等体育锻炼量的不足50%,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较为吻合(袁贵勇,2015)。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体会到的疏离感水平高。Trusty和Dooley-Dickey(1993)的调查结果显示:四至八年级男生体会到的疏离感程度高于女生;然而,本文并没有发现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这也与倪凤琨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出入。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人数差异造成的。本文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生的无规范感体验显著高于男生,这与Shoho(1996)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原因可能是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更多地将压抑了自己对规则不满的观点,从而与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形成了较大隔阂。

4.2相关及方差分析结果

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无意义感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学校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较多的无意义感,比如感觉学习无意义、生活无意义等会导致学生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降低,与学校的疏离自然就会远。

本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量的学生在学校疏离感总分及无意义纬度、无力感纬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基本验证本文所提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学校疏离感的假设。可能是原因有两个:其一,体育锻炼的参与会增加个体“走出去”的概率,加强其对周围环境亲近,依据纯粹接触效应认为个体与其所生活环境互动越多,则对该环境的喜爱程度越高。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学校疏离感较低;其二,无意义感与无力感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疏离感的机制。无意义感,甚至对生活绝望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体验。体育锻炼具有抗抑郁性(Tsiadoula,2012)。情绪唤醒能降低无意义感,对生理功能的唤醒能够降低无力感。因此,体育锻炼唤醒作用可能是产生效果原因。

五、研究结论

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且男生体育锻炼显著好于女生。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是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会到无规范感,男生的无力感显著高于女生。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的方差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量越高学校疏离感越低。也就是说,可通过增加体育锻炼量为手段以降低学生的学校疏离感。由于本文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的解释度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凯华,&伍晓艳.(2015).安徽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和睡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6(5),715-717.

[2]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新,吉承恕,戴群,&金亚虹.(201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 生理科学进展(5),337-342.

[3]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3):73-82.

[4]倪凤琨.(2005).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河南大学).

[5]叶浩生.(2011).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心理学报, 43(05),589-598.

[6]袁贵勇,张美玲.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442-443.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3

体育锻炼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有利于自我身心的发展,强健体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学习压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学生耐力素质普遍下降,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可促进学生体质及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

1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发展,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升学率等固有僵化思维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社会和学校均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教学安排,进行智育教学的强化。为促进学生体质及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其课业负担繁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高考备战之中,往往无闲暇时间顾及体育锻炼。导致其体质健康机能明显下降,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备强健体魄的健康人才,这样才可胜任高强度工作。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参加高考,更不用提及胜任其他工作。

2转变高中学生的自我思想意识

高中生其正处在人生求学阶段的重要时期,高中教学的特殊阶段,加之受教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将所有精力投入智力教学,殊不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严重意识错误。《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出发,让学生学习必要的体育健康知识,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坚持长期开展对加强学生自我思想意识的转变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意识至关重要。采用感性教学结合高中生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知识技能宣讲活动,以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感性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学业安排,合理有序安排高效的体育锻炼,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大有益处。

3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体育教师应当依据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结合该教学科目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特色兴趣教育,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激发学生长久坚持运动。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够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改变授课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枯燥的运动理论与简单的教学游戏相结合,借此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引导,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才可激发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实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并借此提升自我身体机能素质,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分层教学,将传统体育教学与特色体育教学二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充分考虑男女学生身体机能的明显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比如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

4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学校体育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体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发挥着重大作用。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4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习动机;教学质量

一、引言

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做到乐此不疲。对于初中体育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一旦具有了体育锻炼兴趣,就能真正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寻求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内在特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收获体魄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并由此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体制的改革倡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的合理需要服务,这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学生达成一致的目标,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些一味通过大声呵斥、残酷体罚等落后方法管制学生的教学模式注定要被时代所摒弃,取而代之的将是民主方式。教师只有和学生打好关系,形成默契,以朋友的方式交流、相处,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鼓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一个微笑,一次击掌,一句鼓舞……能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被肯定的。同时,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才能显示出人民教师的亲切感,才能让学生敢于和教师亲近。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锻炼身体。

2.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对于他们而言,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多彩的,因此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且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劲。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特质,增加体育课堂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以此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不仅有益于教学进度的跟进,也有益于教师增强教学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增加体魄,提高综合素质。

3.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

新课标的落实要求教师及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世界普遍认可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新课标的实施,牢牢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理念,突破固有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扩展教学内容,努力革新教学结构大纲,高度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体育教学的改革事项,完善初中体育教学的设计工作,从而使初中体育活动能够对学生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课堂的学习与锻炼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群体,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与理念。初中体育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岗多职、轮岗轮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将体育游戏和竞技游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胜负输赢和团队荣誉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恰当运用各种比赛性质的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各种体育游戏和竞技游戏,可以使学生立刻兴奋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与赞扬

成长的道路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困境,因此每一次外界的鼓励与肯定,都将成为青少年心里永恒的阳光。初中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一般都急于表现自己,希望自我价值得到所有人的点头与掌声。尤其在一次次的挫败之后,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显得越发的张扬。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如果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认可和鼓舞,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学生大多会将此作为奋斗的动力,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教师的认可与赞扬。比如,在学生完成标准动作的时候,给予其一句赞赏、一次击掌、一个拥抱……这足以化解学生之前所有的辛苦与付出,同时也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个环节的动作,循回往复,将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与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其对体育课堂的参与程度,使其配合教师的教学任务,保证体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学会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鞭策学生锻炼体魄,加强与学生的配合程度,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祖国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2.许强,潘英.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尝试[J]. 卫生职业教育,2007(17).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5

【关键字】 高中体育;自主锻炼;发展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必须课程,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育素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实施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训练能力的提升;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体育锻炼的各种不同的训练项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扩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一、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必要性

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不仅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训练中释放出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育运动素质,在运动中享受快乐体育;同时,对于高中阶段是增强体育素质的最佳时期,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学对体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缺乏灵活性,更谈不上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提升,这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带来一定的隐患。

因此,高中体育学科教学,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好基础。这就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有效策略

1.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并形成每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知健康的体魄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更为深刻。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通过这些角度,教师要引导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将体育锻炼伴随学生的终身。

2.通过积极实施因材施教,逐步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目前,普通高中体育学科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通过积极实施因材施教,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选择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性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u价。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主动性。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耐力跑时,对于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学生往往训练一段时间便失去兴趣,这时可以将与足球运动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通过竞赛训练的形式,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锻炼,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足球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性。

4.学会自主评价与心理调节,提高自主锻炼的质量

自主锻炼不仅仅在课内开展,有时候往往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循环自我评价与心理调节,让他们在在自主训练中,更加积极主动,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在自主训练中,有些同学选择了耐力跑活动,教师首先对参加该项目的同学进行分类,并将运动成绩记录为A、B、C、D四个等次,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这样才能在各自的级别中努力拼搏,向更高层次冲击;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提高一个档次,规定好跑步时间与距离,坚持不懈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他们会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主锻炼的质量。

总之,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自主锻炼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益处,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6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自我锻炼 培养

一、自我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用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一个过程,它所重视的是人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等几个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很多得教育工作者们在广阔的教育殿堂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体育教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是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能够搞好其他学科的一种基础和保证。我国的素质教育模式提出后,使得广大的教育教师们在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思维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原则上指出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技巧,从而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二、高职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及习惯的现状

所谓的习惯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它不需要任何的意志为转移,不需要任何的监督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但是对于学生们所参锻炼的时间做出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每天进行锻炼的时间都不能够达到半小时,甚至于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本不锻炼的。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学生都是喜欢锻炼的,但是很多学生在投入到锻炼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或者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到哪去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学生们普遍表示在校期间由于课间活动的实行,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的安排,使得学生们在校的体育锻炼基本得到了保障,并且有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但是在校外出于各种原因学生的锻炼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目的性不是很明确,严重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即使参加了锻炼也属于被动的运动。

三、如何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

(一)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体育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体育的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体育运动培养人才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进行明确,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使得学生将未来的体育事业与自身的意志品质和体育锻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情感,培养了自身运动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体育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进行掌握,在日后的锻炼当中,能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对相关的体育方法和知识进行学习,有效的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制定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计划,坚持并持久的进行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得锻炼成为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掌握

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和锻炼都是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不能够运用科学而有效的锻炼方法,不仅不会起到任何锻炼的效果,同时还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只有通过采用科学而又合理的锻炼方法,才能够达到有效的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的锻炼基本方法和原则教授给学生们。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人体的结构和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不同功能,对身体锻炼的规律特点和相应的卫生常识介绍清楚,以及体育锻炼是怎样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功能等方面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三)教师应当努力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掌握和养成自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的培养学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对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以及运动的强度和动作的自我纠正能力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改正,使得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锻炼,身心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为他们今后进行终身体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使得学生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学校的学生们良好自我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形成的。因此,高职体育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们养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逐步的培养出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来的坚强品质,为学生们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金莉.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7)

[2]谢剑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成才之路,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