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例6篇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 反思 超越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三、劳动课的课程实施: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中心?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3

一、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

要办好一所学校,要搞好学科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从而达到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1.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是当前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一个公开的或潜在的不可低估的主要因素。这种“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及其陈规陋习,限制着人们的思想与眼界,成了坚持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碍。为了端正教育思想,搞好劳动技术教育,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三个面向”的教育观念。

2.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现行的劳动教材,根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和注意力易转移等特点,注意趣味性,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技课教师就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充分地在课外或校外施展出来。我们曾到一所乡村中学参观教育成果展览,栩栩如生的泥塑,形象逼真的根雕,惟妙惟肖的小制作,精巧的图案设计与刺绣,妙趣横生的剪纸和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标本,都从不同的侧面坦露着青少年儿童一颗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洋溢着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走过这样的展室,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每一个少年儿童都从小打下扎实的劳动技能的基础,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教学的常规管理

劳技课的常规管理,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抓好四个方面。

1.抓备课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好课就要做到:第一,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和难点;第二,学习劳技课的教学大纲,明确目的和要求;第三,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现状,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查漏补缺;第四,备方法,教学方法要因课、因人、因年级不同而不同;第五,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写详细教案;第六,要备教具。

2.抓讲课

讲好课,是一门了不起的教学艺术,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内容,要敢于创新教法,不照本宣科,要注意摸索和研究劳技课的课堂结构类型,努力提高劳技课的讲课艺术。

3.抓辅导

劳技课的课上辅导和课下辅导,与其它文化课相比尤为重要。因为劳技课的讲授、演练、实践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种辅导,更多的是在实习的各种基地里进行,教师的辛苦程度是很大的。

4.抓考核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活动 全面发展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劳技教学实践中,深感在当今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劳技教育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劳技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促使劳技教学走出一些误区,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促使学生手脑互动,激励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1.“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劳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激发学生“动手又动脑”,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解放思想、善于思考、敢于探究;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都要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动手又动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①生活自理能力。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初中劳技教育应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②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劳技教育必须开发其全方位的功能,使学生不仅会劳动,还要学会创造劳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劳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审美能力。在劳技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是“作品”,而不是“作业”。既然是作品,就必须具有欣赏价值。因此,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育能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美,教学中要把“学生作品展示 与点评”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除了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成功之处,也要让学生学会发现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努力使作品达到完美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

可见,劳技教育通过学生“动手又动脑” 的实践活动,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动手又动脑”,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劳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不可缺少的本领。脑科学和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手、脑与身体各个器官正常协调发育,大脑神经系统基本功能与脑的高级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脑功能的开发不应错过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个“黄金”时期。俗话说“心灵手巧”,这里的“心灵” 实际上是指“脑灵”,可见手与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劳技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的实施途径

1、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改变对劳技教育的片面认识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基本理念。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普遍存在着劳技课可上可不上的思想,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劳技课往往被“挤”在“课程表”之外,或者虽然被列入“课程表”,但实际上许多学校并未真正按“课程表”上劳技课。使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智慧与才能、个性与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呼唤包括劳技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从理念上纠正对劳技教育的片面认识,各级教育职能部门都应摆正劳技教育的位置,重视并保证劳技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又动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陈旧的劳技教学模式

新课改提出了“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理念,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人在劳技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教学方法,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尝试了“创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自主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够体现出个性与能力的作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本人深深体会到“创意教学法”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本人在折纸教学中,采用“创意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学会“帽子”的基本折法后,提出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再加哪些步骤,可以使帽子变成其它的物品?”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帽子”在他们手中就象变魔术般地变成了许多新物品,如电话、耳机、桌子、櫈子、畚箕、方鼎、电脑、电视机等。这使我感到喜出望外,没想到学生的思维有如此敏捷,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师生都体验到了新颖的“创意教学法”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3、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发展个性与创造力的平台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5

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两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两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而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据专家介绍,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新课程确立了劳动、家教、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

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6

主持人提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劳动教育。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德爱学校校长陈二泉:中国教育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也被众多专家学者所诟病。分数至上的畸形评价观,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课堂教学的革新,最终都指向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我校在融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伦理与生活”:懂得伦理,知道长幼有序,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才能和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人生才能幸福。同时,还提出小学六年级学生要毕业,首先要过“三好”关,即一生好习惯、一项好才艺、一手好厨艺。本校“伦理与生活”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劳动完美融合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突破了个别学校“为劳动而劳动”的课程。劳动教育自然离不开劳动,但是单纯的劳动并不是教育。另外,劳动要从和学生接触最紧密和最熟悉的劳动项目开始。劳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过程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量,体会到被人的尊重和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二十中校长胡铃冬:在家庭教育里,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同样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今年“五一”劳动节后,学校开展了“停课三天,打扫校园”活动。对此,有的学生家长直接质疑:“停课扫校园,耽误多少学习时间?”还有一位高二家长给学校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将停课打扫卫生的方式变为放学后打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相对的是,现今很多学校雇佣保洁公司打扫校园,学生只是在放学后清扫教室或过道,但不会停课。不过,我校自1996年起,一直坚持“停课扫地”这一劳动教育课程,距今已经整整20年,成为唯一一所停课打扫的学校。其间,虽不断遭到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质疑和反对,但就在这样争议中,“停课扫地”劳动教育不断成熟,臻于完善。而“停课扫地”所赋予的意义,早已不止是净化美化,而是一门课程,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20年来,学校劳动教育课平稳开展。除了节假日,无论哪一天走进学校,都有一个班的学生穿着绿色保洁背心在校园里劳作。“停课扫地”,这已成为本校特有的风景,每一届新生和家长也会很快地认同这门课程。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朱燕红: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一些学生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问题,这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劳动的偏见与漠视密切相关。劳动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从本质上属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劳动教育能起到促进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品性以及提高学生审美力的重要育人价值。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行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教育教学中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人力、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社会来说,需要重塑与引导正确的劳动观,从而让人们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形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社会舆论氛围。

现代教育召唤劳动教育回归

主持人提示:要真正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真正能“享受”到劳动教育带来的“实惠”。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近日,教育部呼吁学校开设“劳动课”,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过度知识化的教育,让家长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劳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意味着小学教育进入“体验第一”的新境界。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变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功能,要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为此,劳动教育要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学校在安排劳动任务时,不仅仅局限于让孩子们做固定的、只见到结果的劳动,更要让孩子们做一些没有预设结果的创新型劳动。例如:自己设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些实用的工具,或者其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把劳动化作学生创新能力展示的平台。通过趣味性、竞赛类的活动寓劳动于娱乐中,让学生不但能品尝劳动的喜悦,更能展现创新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动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既是一种体验和享受,更是一种自我认可与发现。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生活财富,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主要手段,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劳动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学生今天对劳动的态度与行为,决定了他明天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中学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学校的职责所在。重庆十一中以培养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国家栋梁为育人目标,其实质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就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而热爱劳动正是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现在学生只注重学习,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因此,学校必须根据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种状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学的培养目标。要全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员参与,以观念促行动,以行动养习惯。未来学生面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全面正确的劳动观。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要真正当作一门课程

主持人提示:从劳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现代劳动教育要转化为“劳动技术课”来进行比较有效。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校长仇丽君: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赋予其现代意义。学校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洗洗红领巾、叠叠被子、扫扫教室、学炒几个菜等一些简单劳作中,应该全面梳理,把校园劳动教育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研发实施,纳入学校德育的统一管理中。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更契合现代学校的发展趋势。通过校园劳动体系的创建,渗透公共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责任心、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理财理念,获得丰富的育人功能,具有较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我校在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劳动课程中,利用“家校共建、和谐校园”、校园种植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密切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学校号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校园的美化工作中,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栽种小树苗,看到学生家长拿起锄头建设校园。学校的少年宫活动建设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处有机菜园,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菜园里种的都是有机蔬菜,学生在空闲时可以到菜园进行劳作。肥料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果皮、菜叶等制成的。菜园收获了,学生们也更懂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懂得了责任、分享和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