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探究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探究

摘要:劳动促使职业出现并不断发展,职业促使劳动日益进化;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并推动其发展,职业教育反过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伴共生既是各自所需,又能相互促进,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关系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新设想;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二者息息相关。

一、劳动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是因劳动而生,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职业的出现和发展反过来促进劳动的日益进化。

(一)劳动促使职业出现并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还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分工,只存在偶然性或者临时性的自然分工,部落首领根据劳动的情形或者成员的自然禀赋对成员进行偶然性分工:体质强壮者捕猎、体质较弱者采摘,成年的耕种、未成年的收储等等。还没有出现固定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群,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职业。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人专门从事农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人们都必须选择一种劳动形式、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以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就出现了职业。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第二次、第三次大分工相继出现,职业的种群越来越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劳动新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职业的新生和细分,新兴职业不断出现。可以看出,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结果。

(二)职业反促劳动日益进化。分工促使社会生产率提高,即使是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也使人类从食不果腹到出现剩余,为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职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亚当·斯密认为,职业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增进劳动的熟练程度,促使劳动者技能提升;二是减少工作转换带来的损失;三是职业劳动者可以发明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职业不断细化、不断更新,也促使社会劳动不断涌现新的业态、新的形式,促使社会劳动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二、劳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没有劳动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就没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展开,促进职业发展并推动劳动进步。

(一)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并推动其发展。劳动催生了职业教育。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人类要生存发展,下一代必须向上一代学习生存本领,上一代必须向下一代传授劳动技能,这些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与劳动过程融为一体的劳动经验的传授,就是自然形态的职业教育。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时期,边干边学、产教一体的学徒制成为劳动技能传承的主要形式,具有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大生产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形式,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工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工艺学知识,且这些知识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最好在参加劳动之前,采取专门的教育模式才能学到,职业学校就由此出现,职业教育由此从产教合一走向产教分离,完整形态的职业教育由此产生。劳动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氏族部落时期,劳动内容主要限于狩猎采集,那时“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自然是狩猎采集技能、技巧的传授;农业出现以后,耕种、养殖、纺织等技术传授就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奴隶制社会,随着奴隶被强迫在手工作坊内集中制陶等劳动形式的出现,对奴隶进行强制性职业训练的“职业教育”——“百工”教育也随之出现。在封建社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行业采取“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学徒式”的职业教育随之出现并长期存在。“鸦片战争”后,社会化大生产开始走进中国社会,应运而生的“实业学堂”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条线及行业分割明显,随之就出现了行业主管部门主办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格局;改革开放后,行业条线及身份壁垒被打破,行业主管部门主办职业教育的局面随之打破,社会办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职业教育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职业教育反过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技能的传授,向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促使受教育者的劳动驾驭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二是理念的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进而推动社会劳动质量的提高。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德国和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质量的提升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三、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从定位上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教育是一种功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更是职业教育的自身需求。职业教育是层次教育还是类型教育,曾经引起广泛争论,直到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其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它与普通教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普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逻辑起点[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申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起来,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全面教育方针的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故将之称为功能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不同类型,同属于教育的范畴,尽管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就遵循的教育方针而言,却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同样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应有之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都要开展劳动教育,但和普通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如前所述,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从事专业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属于一线劳动者。一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如何,事关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后劲,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更有需要、更为现实。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劳动能力和形态,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本身就具有劳动性,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本有之义[2]。还有的学者将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教育的“专业版”,以区分于普通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普及版”[3]。所谓“专业版”劳动教育,应该是为了表明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要求更高。

(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不同。从内涵上看,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技能教育,着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劳动教育侧重劳动价值观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能力的教育,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传授;二是关于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传授。如米靖认为职业教育是形成受教育者职业倾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合格劳动者(或职业人)的教育活动[4];董仁忠认为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5]。但是在这两方面中,职业教育更为侧重的是职业能力教育。如俞启定、和震等人认为职业教育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6];黄尧认为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7]。靳伟才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之成为操作型人才的教育[8]。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知识技能与思想价值观培育两个层面。如黄济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方面,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二者兼而有之[9];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0]。但在这两方面中,劳动教育更倾向思想价值观的培育。如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要更侧重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11];成尚荣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价值体认,即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体验、探究劳动的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价值观[12]。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能力等客观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个体性问题,即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着眼于技术层面较多。而劳动教育侧重解决劳动认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更多关注劳动的社会性问题,即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着眼于哲学层面较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一,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极端的必要性。职业教育如果不注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会变得只有技术没有灵魂,必将沦落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如果不注重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会变得只有“相框”没有“相片”,必将沦落为单纯的“理论教育”。第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有着天然的优越性。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如何劳动”的问题,劳动教育主要解决“为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何劳动、如何劳动、为谁劳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劳动的全部。

(三)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作用不同。从相互作用上看,劳动教育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可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劳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教育。我国之前职业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劳动、劳动者的重视不够、尊重不够,这当然是由于劳动教育开展得不好,导致人们对劳动、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看不起职业教育,将其视为二等教育,将其学生称为二等学生。一个国家的劳动教育如果得到有效开展,劳动、劳动者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得到充分尊重,那职业教育必然受到广泛欢迎、得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必将拉平其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差,甚至将超过普通教育。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必然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更具影响性的推动作用,这必将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劳动、劳动者、劳动价值,职业教育客观上倍增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劳动教育如果不和劳动相结合,就只能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劳动教育只有和劳动相结合,其价值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一方面,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时效性,职业技能发展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必须紧扣其发展脉搏而不断调整充实,这在客观上不断为劳动教育注入时代内容;另一方面,增强了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都对应着具体的职业群,这些具体的职业群关于劳动的看法无疑具有个性化的认知,这促使劳动教育也要分群施策,不断增强针对性。这两方面促使职业教育客观上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笼统地说,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具有天生的必要性和天然的优越性,分则两害、合则两利。劳动和职业之间相伴共生、相互促进的天然关系成为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基础;劳动和职业教育之间催生影响、相互推进的必然联系成为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纽带。

作者:耿协萍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