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理论范例

劳动经济学理论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1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所主要考察的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支出、银行信贷总额、货币发行量以及物价总水平等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动情况,所以,我们通常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称为“总量分析”。总量分析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将国民经济运行中多个经济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当作考察对象进行分析,来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问题。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又被部分人称为“总量经济学”。在总量分析上,宏观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总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社会总供给和总经济增长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总货币供求量、总储蓄、总投资、总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五、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微观”与“宏观”看似相互无所关系,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确实相互依存的,甚至是相互为前提的。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时,通常都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经济资源进行了一番优化配置的假设。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也是相互结合的,其原由是因为经济个量相加才能得到经济总量。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总量分析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了目标与方向,而宏观总量研究又以微观个量分析为基础。再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就业问题时,主要所关注的是社会总产量、总投资以及总需求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并假设人工成本开支、生产成本开支以及利润是既定的,这些既定的内容是如何假设决定的又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同理,微观经济学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所关注的是单个厂商所使用的土地、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数量是怎样决定的,以及厂商的利润、成本与就业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假设社会总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量是不变的,而这些假设的内容又恰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所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宏观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还是多个微观经济单体的合理决策,也就是说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相关问题,要以对微观经济决策的考察为基础。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辅助,必须要以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参照研究为立论基础。

六、结论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态势也日益进步和增长,本科院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正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众多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配置,对于本科院校的工作人员和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安排,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提高每个人员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本科学院的教育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近几年,各大本科学院从学院的内部进行深度改革,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全新的变革,改善低效率现象。经济学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使得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运用经济学的思路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能够解决人力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表现

在本科院校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的环节主要是招聘信息的、薪酬制度和福利的制定等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配置最终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而事实上在一些本科院校中也早已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采用了经济学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论,对相关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培训、安排和配置,最终实现最大化收益。对于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可以从两大方面去理解:简单来说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那些具备了正常劳动能力的员工;但是通常人力资源指的是人才资源,是指那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或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比较突出的人才。对于本科学院来讲,人才资源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党政管理人员以及校办产业人员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也主要是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从本科学院的招聘环节来讲,一般都是学院根据不同的岗位给出合适的薪酬条件,人才资源凭借自己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得以通过聘用。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对资源进行最大化安排和配置。本科院校对目前所需的岗位都能通过人才竞争的方式来招聘需求的人员,招聘到的人才都能够在需求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运用经济学中自由竞争以及市场规律来招聘人才,能够获得更合适的人才资源。在绩效考核环节,因为对于本科学院来讲,教师所付出的主要以知识等无形劳动为主,因此在绩效考核中,不能根据教师具体的行为来进行考核,也不能够有满足充足统计量的参数进行识别。因此,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人才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绩效考核当中教师的绩效考核取决与他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具体细分教师的高绩效主要由优秀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以及科研研究项目三大块组成。根据经济学理论,契约理论中认为在本科学院当中,它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契约关系和委托关系,在契约中会存在问题,因为为了解决本科学院的问题,需要实施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

1.蛛网效应分析。蛛网效应主要指的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它用来解释的对象的特点一般都是生产周期比较长,因此它往往都是用来调节在供给量方面时间周期比较长的商品。对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非常长时间的过程,因此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对此是完全符合的。在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中,在时间和周期上相对而言比较漫长。比如,在现在的本科院校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金融、会计或者计算机等专业备受推崇,成为了热门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当中,都会选择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导致了相应专业岗位的高校教师队伍和数量也开始飞速增长,但是其实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热门专业往往会出现供过于求,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则会导致热门专业不再热门,就业上也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这些专业的本科学院教师的需求也开始不断减少。但是因为之前本科学院已经招聘了大量的专业教师,而之后的发展中教师数量饱和,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长此以往,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开始不断下降。通过经济学的蛛网效应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本科学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长期性和长远性,必须考虑蛛网理论,对于本科学院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切入到正确和清晰的方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乘数效应分析。乘数效应主要指在经济活动当中,某一个变量要素的增减变动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在我国的本科学院当中,拥有非常充足的人才资源,但是在利用程度上却远远不够完善和充足。虽然在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乘数效应理论,但是对于乘数效应来说,其实具有两面性,对于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乘数效应的正向作用是能够使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更加出彩,使整个人力资源团队的积极性和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乘数效应在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在人员和干部的配置上面导致超额,以及人才的考核也会失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会有负面影响。因此在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需要认识到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双面作用。依靠乘数效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发挥乘数效应的正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使本科学院中出色的教师人才能够为己所用,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在运用乘数效应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学院队伍机构臃肿以及考核失真等现象。

3.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主要指的是对于特定的一段时间来讲,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品,消费者在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主要就是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本科学院当中,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是需要优化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结构,其次是需要调整本科学院人力资源中的机构和岗位。对于我国的本科学院来说,在对机构和人员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精简结构,分流人员,所达到的目标是使整个本科学院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需要充分遵守边际效应理论和规律,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能追求比较臃肿的队伍,需要对本科学院人才队伍数量和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整个人才资源变得精简干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4机会成本分析。最后一个经济学理论是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在利用一种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所放弃掉另一种收益。对于本科院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应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两大角度:首先是需要运用机会成本来优化人力资源的教师岗位,举例子来说,对于本科学院当中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员如果分配到科研岗位当中,抑或一个非常出色的科研教学人员如果安排到后勤事务管理,这俩者都面临着非常昂贵的机会成本,因为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但是得到的经济效益却非常小,长此以往会造成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个角度是需要优化人力资源当中的时间安排。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论资排辈的等级现象,因此需要进行破除。对于年轻的人才资源要进行高度培养和重视,力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本科学院中达到时间上的效益最大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浪费现象。

三、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与路径

1.加强经济学观念,着力推进人才市场化竞争。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常常会存在高校人才的相对过剩以及绝对匮乏。针对这种问题和矛盾,运用经济学理论首先需要重视本科学院的优秀教师人才,从根本上重视本科学院人才,增加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去进行管理。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不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会形成不融洽的关系,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正常运行,也会造成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过度僵硬的态势,同时整个结构和模式的柔韧性也不够。因此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很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经济学理论,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控本科学院当中人才资源相对过剩的现象和问题,使本科学院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都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同样也可以使社会化倾向得到淡化和改善,能够使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透明化和市场化,最终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2.实施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对于人力资源来说,核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就是对人这个主体资源所产生的一些数据进行测量和计算,将测量出来的数据再反馈给相关的教育部门等。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有很多具体的指标进行考量,第一个指标是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个指标是本科学院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将以上两者资源进行互相组合的效果等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本包括了很多类别,主要的类别有本科学院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维修费用、非正常耗损费用,还有购买相关材料和低值易耗品。最后,是本科学院教师和职工所产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因为本科学院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方向进行投入和开发,有重点有目的地实施,同时需要颁布一些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使整个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指标更好地提升,比如,出台一些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机制等等。另外,各个不同的本科学院需要按照自己学院实际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在一定的规模条件下,围绕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学科发展等等不同的工作任务建立数学优化模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用最优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出色地完成本科学院的教学任务等。

3.统筹规划本科学院退休人员资源。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指出通过人力资源的相互流动,人才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灵活流动,最终每个人才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到最合适的岗位。对于年轻的人才资源而言,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对新的知识更新也比较迅速,年轻人才在体力上也相对充沛和旺盛,岗位变动也非常灵活和频繁。对于老年人才资源来说,因为年龄比较大,因此身体情况也比较差,接受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对于日新月异经常变动的岗位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同时,老年人才资源总体上比年轻人才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他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能力水平来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因此,退休人员对于本科学院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需要统筹规划退休人员,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进程。

4.强化内部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适当地进行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使人才资源在教育和培训之后能够满足本科学院岗位的基本需求。目前很多本科学院都会强调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斥巨资引进高端人才。比如,在吸引一个学科带头人的过程当中,同时也会对家属进行安置,将房子落实好,并且在岗位之间产生的调动费用也会办理完善。对于目前学院本身存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本科学院只需要对该类人才支付适当的培训成本。所以目前的人力资源规划来讲,首先需要培养目前本科学院当中已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现有人才资源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如果当现有人才资源无法满足目前的师资队伍时,再考虑引入优秀人才。所以,要坚持将内部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有效地丰富本科院校人才体系,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才资源管理成本。

四、结语

本科学院人力资源对于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到对于本科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本科学院逐渐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对教师职工等人才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经济学作为一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学科,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结合,应用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更好地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进程。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到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蛛网效应理论、乘数效应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以及机会成本理论,通过对以上四大经济学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并应用到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可以实现本科学院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统筹规划。总的来说,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从其招聘环节、绩效考核环节以及人才培训环节出发,有效地嵌入经济学理论知识。运用经济学相关概念与理论思维能够有效地改进这些环节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通过优化这些环节的各个要素,能够实现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降低本科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过多投入,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推进高校人才资源智力发挥,为建设“双一流”高校提供人才基础,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琪,赵艺婷.实验劳动经济学: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J].经济学动态,2015(11):123-137

[2]布鲁斯•E•考夫曼,王潇.产业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10=27

[3]王静.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J].中国市场,2014(12):88-89

[4]吴贾,王春超.新时代劳动经济、人的发展与中国方略——首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8,53(03):205-208

[5]王万星.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46-47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源。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筹码,但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该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我国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经常效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劳动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少的劳动投入来获取最大化的经常效益。由于国内劳动经常学出现地比较晚,所以其研究水平相对于国外经济学而言会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单位非常少,因此,这样的劳动经济学是无法适应于经济建设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市场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就业、失业等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者们应该要多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经济学理念和方法,并吸取历史经验来完善我国劳动经常学。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基于劳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下,通过招聘、培训、薪资等管理形式来对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运用,这种管理形式也是为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确保企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工作人员的最大化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用比较晚,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不成熟的。但由于近几年来经济市场的变化以及一些外企管理模式的深入,国内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前景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要以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工作,并采用合理、科学、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3.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到就是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并且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经济学相关的理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管理理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属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中会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称为劳资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将这种关系称为雇佣关系,虽然这两种关系在本质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其研究的对象却有很大的差别。劳动经济学中主要研究是劳动市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劳动合作关系。劳动经济学中的劳资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市场来进行调节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并且这种资源的分配效率会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而提高,相关企业也就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佣关系所针对的是企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这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招聘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并没有合理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来控制人数,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来应聘的人数来选择招聘的人数。通常招聘人数的偏差会使得企业在人才成本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利润。企业应该要遵循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并且企业劳动力收益与产品生产费用大致相同时,这个时候劳动力的人数是最合适的。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资金投入量和劳动力的投入量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企业通过对投入的资金以及劳动力的投入的控制来调整产品的产量。所以说人才招聘数量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相关企业想要有效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目标,并结合相应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2.人才薪资管理的问题。企业内的薪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对于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的薪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控制人力的成本,也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优秀的薪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并且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目前有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薪资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种工资长久不变的状态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也使得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虽然薪资涨幅过高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负担。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薪资管理制度,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3.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人才流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再完美的管理制度没有高效的企业管理人员来执行也是无用的。如果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就是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力度不够就无法合理地进行职责分工,这种状况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也会慢慢失去动力,从而就导致了人才流失的情况频繁出现。人才流失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由于一些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带走许多重要的技术内容,甚至是一些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都会造成企业很大的损失。企业发展过程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企业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四、劳动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

1.采用符合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人才招聘和培训形式。劳动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就是组织劳动力的成本投入与劳动生产效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要注重人才的招聘和培训,通过对那些比较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养,然后利用各种有效方法来开发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劳动生产力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要以企业发展的目标去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对他们的生产效益进行准确的判断,最后再决定录用。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或绩效考核等方式来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的要求。2.以组织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劳动经济学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企业组织发展目标来进行策划。这种策划并不是指引入的员工在工作几年后才允许升职加薪,而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且这些计划是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发展以主企业整体发展的。相关企业应该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策划。

五、结语

基于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是从投资和回报的角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所以相关企业应该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生产效率问题,并以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化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红薇.劳动经济学支持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企业导报,2016,(20):143.

[2]陈禹.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335.

[3]王万星.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46-47.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

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的范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高等学校必须要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的立场以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中的教学效果也能够直接反映出课程的目标。要想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问题,就要从解放思想路线方面来考虑,正确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进行总结,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在2010年的时候就有相关学者对高校中开设的原理课程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查发现超过50%的学生对这种课程的兴趣一般,有33%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能够修够学分,有40%的学生出现了逃课的现象,针对教材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理科生认为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没有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因此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指导性,还有一些文科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太过于抽象,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数据能够显示出现在的高校教学中面临着困境,教师应该积极的做出响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产物,它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的支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能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进行分析,并且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先后有很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也是在实践方面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虽然这样的社会历史已经远去了,但是存在记忆中的近因效应,这给马克思主义存在疑惑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方法,此外,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过程都阐述清楚,这也是很困难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强大的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浓缩性才提高了背景的复杂程度,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存在困难。

二、原著与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过程以及评价共同组成的整体。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与学生认识体系的纽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在于,要将教材的内容转变成是学生的认知与素养,如何让学生懂得不运用教材也不用局限于教材的施教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资本论》就能够展现出最完整的经济学学说,因此教师能够认真的研读名著,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都熟练地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的程度来进行知识补充,这样也能够提高教师言语的逻辑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能够完全展现出现实发展中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案例的方式来进行理论教学,能够将理论通过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显示出来,这样也能够降低理论的理解难度。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两大类结构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在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将政治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类型,优点就是可以对经济理论进行阐述,缺点是结构不对称。2.三篇结构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可能是受到当时其他国家经济体系的影响,让我们的经济学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无论是从运用抽象还是具体的方法方面,都是有逻辑性的。3.四篇结构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将商品、社会生产都独立成一些内容,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科学逻辑规律,但是不同的经济制度,在运行的时候内容也是交叉的,因此如果都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这样的分割方式是不完美的。

三、提高原著与案例在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1、研读经典原著

作为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的《资本论》,能够完全展现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程度,来提高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此外,对于教材体系的知识扩展方面,利用经典原著就可以为教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价值体系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将教材中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略的回答,可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商品价值的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同时货币包括五种职能,即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对于商品的价值形式来说,是什么样的职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怎样的应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教材,向学生阐述清楚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研究《资本论》的第一篇内容,就会发现马克思从基本的案例中,引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概念,也能够将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表明清楚,对于货币的职能来说,要对概念解释与案例说明都一应俱全,还要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商品流通中需要考虑到货币的影响以及计算,还要考虑到货币危机以及经济危机。

2、注重案例积累

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应用案例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也能够降低授课的难度,让教师的讲解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对学生也有好处,学生能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教师要重视案例的使用与积累,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接受度,在原理课程的教材中,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公共事业规制要从某些产业出发,包括电信、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在对这些内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要突出教师讲的重点,进行自然垄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允许企业进行生产,两个相似的厂商平均成本会高于一个企业,这种解释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会存在理解方面的障碍,但是如果是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会有这方面的困扰,对于学生的质疑,生活中的案例就是最好的答案,一个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占据着供水管线的大部分,一个城市存在两家自来水公司,那么就需要有两套供水管线,这时市场的份额就能够减少一半,如果政府不提供给这样的条件,那么可以让同学考虑自己家庭所在城市的供水情况,这样更加方便于学生的理解。

3、关注现实问题

理论是需要实际相补充的,如果社会科学理论不能够解释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那么理论就不能被人们所信服,政治经济学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有针对性与现实性,课堂的讲授也要结合现实的生活,这样既能够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去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金融危机让资本主义世界受到了重创,但是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研究其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矛盾之间的问题,在涉及到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根源的时候,主要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最本质的表现就是生产的过剩,以及负债消费的刺激经济增长,这种阶段性的情况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也将劳动人民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解决了,如果这种矛盾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控能力,那么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为了必然情况,一切危机出现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限制。

4、创新要足够开放

马克思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吸收一切人们能接受的文明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认为只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才能够进行原创性的贡献,《经济表》对马克思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总资本理论也有所启发,并且进行了很好的阅读与科学的评价,西方经济学在开放与竞争中得到发展,与《资本论》这样的经典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相比较,能够更好的将各种理论分配到社会劳动等各个部门,还能够从社会主义的角度代替资本主义来进行研究,例如对于马克思的实体经济进行分析,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分析现实问题有着启发性的意义,也让自己的概念与逻辑变得更加的现实化。结语综上所述,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样化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将资源以及财产都归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那么就能够奠定制度基础,政治经济学也可以分为几大块,分别是经济增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资源产品分配的经济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以及分析方法,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能够进行合适的理论假设,但是并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儒,呼慧,李超阳.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21-24.

[2]张晖明,陆军芳,张成强.求实、求真、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全面创新[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0-15.

[3]王朝科,冒佩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权:历史、反思和启示[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7(2):18-26.

[4]崔宝敏,董长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逻辑思路——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38(1):14-19.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5

1.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在经济学界,存在着把政治经济学束之高阁或被当作传统经济学而抛弃的倾向;非理论经济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不考政治经济学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渠道狭窄,经济刊物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越来越少,一些经济理论刊物不承认政治经济学是学术,基本不刊登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文章。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些经济学评奖活动中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排斥在外。教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前途密不可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边缘化,使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发生动摇,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不断减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方向的,而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专家则年事渐高,中青年学者队伍阵容单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后继乏人。近年来,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远远少于报考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考生,相应招生人数较少。在经济和管理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完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主,对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少考或不考。这影响和减少了政治经济学教师的深造机会,加剧了政治经济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状况。

2.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现在的大学生缴费上学,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非常关注,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趋之若鹜,而对理论色彩强的课程兴趣不大。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学生急功近利或短期行为,因为他们是理性的行为主体,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在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时,学生会考虑政治经济学的作用,经常向教师询问学习这门课的将来用途。教师的回答一般有三条: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自己将来就业工作并无多少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思维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培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考研或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信念很坚定,其他政治课也在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剥削问题,分析阶级斗争,有些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有些学生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解决剥削问题就要实行公有制,而我国为什么却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剥削问题,但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到私营企业去求职去就业,有些学生提出疑问:“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何在?难道要我们将来去企业跟老板搞阶级斗争吗?”这些疑惑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成因

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创新不足的体现。

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执政方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历史巨变中,政治经济学也在努力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但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整体上存在不足,对许多现实的突出问题缺乏政治经济学视阈的分析与研究。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他们生活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他们讲授市场经济必要性内容明显有些过时。根据现有的利益格局、多种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雇佣劳动力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大多不认为私营经济中存在剥削。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就是私营企业主,雇佣工人,开厂设店。教师讲剩余价值,他们肯定有些想不通,甚至有抵触和厌学情绪。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也使得部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不够重视。

2.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足

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创新不足,把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作教条来传授。我国社会转型期存在不少突出的特殊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农民工问题、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对这类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研究,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强项,但实际上囿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很少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探讨这些问题。这导致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实践的需要。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在修订,教学内容也在更新。但每次修订和更新似乎不是由于理论的发展,而是为了加入新的政府政策。这一方面表明,政治经济学教学对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适应,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政策注释者的特点,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不足还表现在政治色彩过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只有大批经济学家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创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才能有动力和持续性。我们现在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由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完成,而我们讲到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贡献,而没有讲到经济学家的探索与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中央就某个重大经济问题做出新的决定或决策,理论界就有人会说又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被认为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实际是通过政治决策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学术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从学术研究方面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东欧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其认识深度和广度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削弱了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科的地位,另一方面实际上抹杀了很多杰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利于调动更多的经济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与智慧,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持续发展能力。

3.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应用性不强

与政治经济学边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经济学从边缘化状态起步,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于这一现象,恐怕不能简单归因于外部的影响。事实上,在财经类专业中,政治经济学与各门财经类课程的联系日益弱化。目前,政治经济学只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不再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使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除经济学专业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也不断减弱,无法为这些经济类专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发展力量。在经济学类专业的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政治经济学显然是相对独立的,同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缺乏内在联系,在基本范畴、理论前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分歧。同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应用,经济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为经济实践服务。政治经济学理论色彩浓厚,逻辑性强,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却长期得不到加强,理论运用的实践性和务实性不足。以对服务问题的理论研究为例,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服务行业不创造价值。但在现代社会,服务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服务业忽视的影响,我国对服务业的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但我们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部类原理,而是依据产业经济学的三次产业结构理论。其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没有包括服务业,而且模型的假设条件非常严格。再以国民核算体系为例来看,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曾经使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来核算和统计国民经济,该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该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显露,因为该核算制度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存在遗漏,不能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我国最后逐渐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替代了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而该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理论长期受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驳。“要素价值论”等内容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是批判的内容,但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是基本原理,出现了“政经批判,西经肯定,现实应用”的尴尬局面。

三、优化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路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与此相对应,政治经济学教学承担两重任务:一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两重任务兼顾,并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强化理论教学。要在明确政治经济学课程性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理论创新、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等途径,才能有效化解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教学困境,使政治经济学摆脱日益边缘化境况。

1.坚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

世界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非主流经济学。这一认识是基于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状况和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历史性判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主流地位不能削弱和淡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学可以而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大有作为。为了保持政治经济学主流地位,必须拓宽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要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讲,政治经济学是一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则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的和发展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原理,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起点和科学方法,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对善于制度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挑战,也为其发展理论、保持主流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日益集中化,第三世界绝对贫困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政治经济学为分析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

2.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政治经济学要保持主流地位,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保护方面,因为保护性措施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会损害政治经济学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政治经济学教学要摆脱边缘化地位,增强现实应用能力,离不开创新。创新应该是政治经济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政治经济学创新包括基本理论、理论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体系创新非常重要,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更紧迫、更基础、更困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以追求理论上的完美和自圆其说为目标,其理论和内容创新要同现实问题联系,要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要能够为经济管理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要提倡百家争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主体应该是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工作者,而不能完全依靠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经济学只有在充分讨论和争论中,吸取百家之长,才能不断发展。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要有相对稳定的体系,不能变成社会主义政策注释学。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富民强的发展目标。再次,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要创新。在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建设的现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不能一般地研究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而要关注如何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如何与资本主义竞争和合作。第四,在理论创新时要正确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离不开对西方经济学的吸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客观经济现象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可以有选择地引入政治经济学,以充实政治经济学,但不能削弱政治经济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基本路径主要分为有机统一的三个层面,即内容创新、数理分析创新与实证研究创新。

3.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状况影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了形成和保持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队伍,必须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学师资力量培养的方案,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是政治经济学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做好培养方向的目标定位、师资培训基地的选择、培训人员的确立、培训体系的构建等相关工作,为开创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新局面提供条件。政治经济学人才培训机制和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人才流动和学术交流,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政治经济学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新知识,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去学习,掌握西方经济学原理。通过学习,可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深化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认识,提高经济理论水平,逐步实现对经济理论和思想的融会贯通。政治经济学教师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并能够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讲解,以研究促教学,以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4.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

0引言

二战后,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工业以实现经济转型的主流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第一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中国家要从落后的农业基础上快速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追赶发达国家。20世纪60到70年代,普遍施行主流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拉丁美洲、非洲及南亚国家均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采用“结构主义”思想同时期的的经济成功转型。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开始转向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流的第二展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逐渐形成了“华盛顿共识”。推行“华盛顿共识”制度安排的转型国家出现了长达20年的经济剧烈波动和萧条,经济增长较推行“结构主义”时期还低。在这期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均未采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开出的药方的中国在经济转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自此,西方主流发展经济理论很难较好解释中国经济崛起。运用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主张的经济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成功转型很难秦效。理论是对解释经济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西方经济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成功的,但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现象可能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出现大的偏差。用西方经济理论主张的政策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由于条件不同,就会失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区别于结构主义思想,是应用新古典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迁,认为经济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强调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主张一个国家应该根据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即产业发展要建立在特定要素禀赋结构上。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引导市场主体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重新配置资源。如果存在市场扭曲,国家应该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进行干预引导和纠正扭曲,使市场主体实现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一般认为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组成,所谓要素禀赋结构就是三者的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很好的解释力。经济增长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产业快速发展要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为依托。本文将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产业发展角度系统解释甘肃的经济发展。

1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外贸对经济贡献度

蔡?(2002)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或地区比更为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为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扩大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东亚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原因是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经济贡献度有极大提升。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东南沿海城市运用比较优势和政策便利,融入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甘肃处于内陆腹地,与国内整体和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较为滞后。从改革开放到2018年的40年间,全国GDP翻了249倍,人均GDP翻了174倍;甘肃40年间GDP翻了127倍,为全国的51%;甘肃40年间人均GDP翻了81倍,为全国46.6%。2018年全国GDP已超过97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甘肃自2015年以来连续5年成为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省份,2018年甘肃人均GDP4735美元,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跟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在拉大。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对甘肃GDP贡献不足,在全国排名中处于末位。2018年甘肃进出口总额395亿元,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0.1%,对外贸易比率4.8%,这三项数据均处于全国末位。发改委《2018年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对过去10年统计显示,甘肃对外开放程度弱,过去十年一直没有大的提升,2018年综合对外开放指数全国倒数第二,仅比西藏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让甘肃这样的内陆省份首次有机会成为开放前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总人口近30亿,消费和投资需求巨大,甘肃可以凭借区位优势提升对外开放度。面向亚太经济圈,甘肃在和中亚地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上具有区位优势,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富足,但工业技术较差。而甘肃在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建筑等工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与中亚国家深度合作。国家信息中心《2018“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新疆、四川、重庆、陕西和云南总计贡献了80.8%份额,甘肃所占份额较少,而且甘肃对沿线国家的出口额较2016年出现了下降。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贡献度上,排名前5的广西、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贡献了80.4%的份额。表明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与欧洲经济圈开展经贸联系上,甘肃试图要成为中国内陆连接欧洲的中转站和贸易集散中心,作为重要支撑的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国际班列“兰州号”非常重要。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可以打造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加工贸易基地,通过半成品加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再通过国际班列“兰州号”将货物运输到沿线国家。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自2013年规划至今仍未全部建成,国际班列“兰州号”开通干线和开行量较少。2019年1-10月份,“兰州号”开行量总共不超过120列,而同期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出发“长安号”达1700的开行量。2018年,“长安号”货运班列开行量、货运量等指标已居全国首位。表明在连线欧洲经济圈上,陕西已形成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后,甘肃处于内陆,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必然处于劣势,在近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下,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与沿线国家合作的经贸合作相较其他省发展较慢,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垫底。充分显示甘肃对外开放水平一直没有显著提高,导致甘肃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程度弱。甘肃外贸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对经济贡献度不足,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因此,甘肃需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加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度。

2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增强产业合理性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经济结构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要根据要素禀赋发展产业,这样的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干春晖等(2011)认为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的过程,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对实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实际解决的就业来看,2014年-2018年间,甘肃第一产业就业均保持在总经济活动人口的54%以上,但对经济的平均贡献度不足10%;第二产业上,过去5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总经济活动人口均低于17%,对经济的贡献度从2014年的45%下降到2018年的35.1%;第三产业解决了不到30%的就业,但对经济的贡献度最高,从2014年的45.4%持续增加到2018年的54.9%。从第二产业的结构来看,1949年后甘肃作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业省份,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甘肃工业生产总值中包括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电力、煤炭业在内的重工业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又制约了经济增长。表1表明2014年-2018年期间,甘肃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自2014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后一直没有起色,过去5年平均增长率为-2%,远低于同期GDP增速。说明过去5年重工业对甘肃GDP增长率的贡献为负值,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不足。只有第三产业在持续明显的拉动就业增长。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转移的过程就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自身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从甘肃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产业转移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进入到第二产业就业,但转移程度较为缓慢。甘肃第一产业聚集的劳动力人口多,劳动力成本相较东南沿海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这种劳动力资源非常适合在轻工业领域就业,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甘肃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薄弱,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就业,大部分选择去往东南沿海就业。在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向第三产业聚集时,甘肃并没有强劲的第三产业,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企以及甘肃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的消费需求、投资机会少等因素,使产业间劳动力人口流动受限。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地区,甘肃应在继续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在贫困地区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由于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不可能迅速跨越到资本密集型和高新产业就业,需要第一产业释放的人口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大量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口方面优势明显。在产业结构上,甘肃最需要关注的就是重工业占比过重的现状。1949年以来,国家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快速建立中国的工业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的兰州、天水、嘉峪关、金昌、白银5个工业城市主要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在甘肃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比相当高,曾一直是拉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甘肃近年数据表明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因此,甘肃需要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产业合理性。

3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逐渐调整产业结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逐渐升高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日本转移,出现了“东亚经济奇迹”;20世纪60年代,日本劳动力工资上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四小龙”,经济实现了腾飞;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目前由于中国东南沿海成本提升,使得产业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产业是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减弱,产业逐渐会转向资本密集型。二战后国际产业大转移的逻辑支持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表明产业发展是内生于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是所有省市区都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产业,适合的产业是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甘肃作为落后省份与其他较发达省份情况不同,在原有产业很难短时间内根据要素禀赋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的情况下,需根据本省的要素禀赋结构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是能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和能解决大量就业的产业。2018甘肃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包括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甘肃十大产业中,中医中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应该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为什么中医中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呢?甘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中国中药材主产区,已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市场交易、深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2018年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大宗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由于实现了本地种植、仓储、加工,其原材料成本、仓储成本、劳动力成本及运输成本较低。甘肃中药材产业符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所有特征,相对其他省份具备比较优势,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甘肃中药材产业现已初具规模,但长期制约发展的问题有:一是农户分散种植导致质量层次不齐,无法实现标准化种植。二是出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研发制造较弱。需要政府出台更大力度支持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使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化、深加工本地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中药材产业爆发式发展,成为甘肃支柱产业。旅游资源作为独有的自然资源,甘肃旅游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旅游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甘肃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具有比较优势。近年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增长迅猛。2018年数据显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已占GDP的7%,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2018年接待人数增速、综合收入增速分别达26%和30%。表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甘肃支柱产业,对经济贡献度越来越高。综上,甘肃应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文化旅游产业,提高这两个产业在经济结构的占比,逐渐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拉动甘肃经济快速发展。

4结论及建议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7

1、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现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凯恩斯经济学说演化而来的,它主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说的混合经济就是包括了在自由私有企业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也包含了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机制,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想整治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的干预方面就要做出努力,因此得出,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2、西方宏观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理论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一种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它的重要特征是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用一般经济关系和物质技术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进行研究,用经济现象来代替本质分析。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的收入为中心,对各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建立起精巧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在分析出原因之后,建立一套宏观调控机制,以期待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经济危机。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中,资本家常常追求剩余价值,又迫于竞争压力,采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使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人口过剩,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歪曲了失业问题的原因,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且还无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种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解决。

3、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有问题的有效办法

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可以解决失业问题,维持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保证经济危机可以在各种程度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减轻破坏程度,虽然它具有这样的优点,但是它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也不可能完全的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眼界,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宏观政策。

1、分析

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应用在我国,必须要合理的分析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应用所具备的的条件,这些都是建立在理论加实践的基础上的,运用这一理论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而要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国情的经济学理论,如果理论不符合实际,那么在西方再正确的理论也不适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应用。

2、借鉴

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借鉴一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用的理论,而摒弃那些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观点,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的经济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应用之前要考虑西方宏观经济学能不能应用在我国这种社会制度下,探索出中西方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共有的一些东西,从中西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这个角度来看,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说两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西方社会属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我国则是计划性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共同的规律。两者最终的目的是要实行宏观控制,而西方国家强调更多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两者对于宏观控制的政策目标具有共通之处,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减少人员的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稳定社会物价水平、财政和对外的收支平衡。介于中西方存在这些共通之处,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方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3、拓展

西方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方面对于我国是不适用的,所以,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拓展,实现理论的创新,创造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中西方宏观经济运行时有本质的区别,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在西方是被忽略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中却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摒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宏观经济的调节体系还有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比例关系。

三、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较明显,随着微观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完全有可能实现一次较大程度的综合,尽管如此,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疑惑,值得大家反思。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年代,社会变化速度如此之快,那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将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纵观全局,研究出其具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对新增长理论的研究

西方的经济学家在不同角度寻求导致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不同的新增长模型,这些不同的模型都是根据某一侧面来创造技术进步的模型,长处和短处也是各自掺半的,不存在某种将会取代另一种的趋势,所以这种局面会持续一段时间。未来的新增长理论将会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为国家的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议。而经济增长理论将会向着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进而可以把预测的结果与数据作比较、利用经验区别出内生增长理论、研究出各国之间生产率差异的理论、在数据方面加以创新的趋势发展。

2、宏观经济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将会融合起来

新政治宏观经济学是一个研究的新方向,已经被应用于宏观经济、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它关注更多的是政治、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尤为注重的是政治因素对于经济方面的影响。

3、西方宏观经济学将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随着不同经济学理论的争论,西方宏观经济学不断的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纵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西方经济学在经过争论和分歧后就会出现新的综合,综合之后将会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家都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相同,经济学将会综合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而形成一种综合比较强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古典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在进行争论之后,将会促使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再一次出现综合性的发展。

四、结语

劳动经济学理论范文8

[关键词]中国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设计;情景模拟;课程思政

微观经济学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1]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强的纯理论特点,加上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学习背景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微观经济学甚至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观点也没有完全一致[2-3],对于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也是千差万别[4-5]。大体上看,教学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接受困难、内容理解不深入、知识掌握碎片化等等问题。从问题梳理入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主要因素。基于主要因素,围绕“中国实践”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深度剖析

(一)微观经济学与数学教学不同步造成部分文科背景学生学习的挫败感。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知识是影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深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少用高等数学等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中差分方程的应用、在市场体系一般均衡中对于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应用也是难以避免。数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或者是教师对此重视不足,容易造成部分文科学生的触情绪。

(二)微观经济学的纯理论特征造成学生理论和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困难。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社会现象,提出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总是要聚焦主要因素,对次要因素进行简化处理。另外,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6]要掌握经济学理论必须按照“从感知现实到理解理论,从理解理论到应用实践”的“从特殊性到一般性,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的认知过程。从本科生的角度,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

(三)过多的西方经典案例使用造成学生缺乏深度理解理论背景和现实抽象的的土壤。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现在已经形成丰富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多来自欧美经济社会美国经济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实践。不少国内教材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中节选材料。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管理方式、制度等具有差异,这显然会增加初学者理解的难度。[7]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成熟,我国的经济实践为学习西方经济学业也能提供许多合适的案例。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基于中国实践的案例设计:在相对熟悉的案例讨论中接纳知识,让知识走向学生

基于上述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存在的原因剖析,需要尝试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的创新,从让学生在中国案例讨论中接纳知识、在情景模拟中主动体会知识等两条路径进行理念创新,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引入中国案例的必要性分析。由于在开设微观经济学的学期,本科生的高等数学知识还远没有掌握,因此,应该采取比较直观方式让学生接纳知识。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微积分对于初级微观经济学成绩影响并不显著。[8-9]另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许多经济现象和政府治理方式都可以也应该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有效地素材。中国案例不仅能够支撑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10]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中国案例设计。根据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本文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设计,详见上表。

三、基于中国实践的情景模拟:在合理的情景模拟中使用知识,让学生走向知识

(一)微观经济学情景模拟应用的必要性分析。在大量中国实践的案例支撑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更容易形成直观的认知。深入理解知识,还需要反复验证使用和体会知识,训练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11]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无法做到理工科那样在可控条件充分试验,比较可取的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通过进入情境实验做出行为选择和决策,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理论,也可以亲自证实或证伪理论,加深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12]。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情景模拟设计尝试。本文尝试设计9个情景供学生做出决策和行为选择模拟。1.房子都卖给了谁?设定一个仅有40个买者的小范围房地产市场,(1)给定每一个购房者的保留价格,你会如何出售你手中的10套房子;(2)假设你无法知道每一个购房者的保留价格,你会如何出售你手中的房子;(3)如果增加一个也出售10套房子的卖者,你会如何销售?2.你如何优化自己的消费行为?设定你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每天选择的商品组合是包子和橘子,生活费用的来源是做家教获得的收入。受疫情影响,(1)学校限制出校门的次数,减少了你的收入,你对每一种商品消费的数量如何变化;(2)当地橘子价格下降,你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有什么变化。3.你如何调整你的要素投入?设定你是拥有两个工厂的企业家,两个工厂使用相同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工厂却拥有不同的生产技术。工厂1的生产函数是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工厂2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工人工资提高时,你如何调整要素的投入数量?4.如何提高你的影院收益?设定你是桂林市万达影院新到任的负责人,目前影院实行全日段统一标准售票。你计划调整新的定价方式来提高上座率和营业额。你会采取什么多样的定价方式来提高销售额,增加利润率?5.教育局局长容易吗?设定你是某市的教育局局长,发现身边很多初中生学习任务很重。教育局数次下达命令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禁止学校额外补课,但难以阻止家长偷偷摸摸给学生补课。学生普遍存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你能从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提出哪些解决的思路?6.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吗?设定你是学校的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提供一定数量的固定考研学习专座,但是申考研专座的学生过多无法全部满足。其他高校采取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明确通知考研座位线下申请的时间和地点,按照到场申请的先后顺序进行分配;第二,通知学生线上申请,由系统随机抽签分配;第三,采取线下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出价较高者获得学习专座。你愿意采取哪一种方式分配考研专座?7.你知道如何反垄断吗?设定你是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公务人员,有居民向您反映中国移动通信的通话、信息、流量等资费高,而且向你提供了使用移动网络通话、信息等成本微不足道的证件,要求对中国电信进行价格管制。你也知道电信行业具有固定成本高而边际成本低的成本特征,你会如何制定价格规制政策?8.当村长你会有压力吗?设定你是一位村长,想组织大家集资修建一座水塔。村民们的反应差别很大,有的村民表示强烈支持,有些村民明确表示没有必要不愿出钱,有些村民态度暧昧,没有明确的意见。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原则来确定是否应该修建水塔?9.聪明的地主也有烦恼。设定你是一个地主,班级有其他同学都是佃户。你的管家向你推荐了常用的三种出租土地的方式:(1)收取固定数量的租金,佃户拥有全部的土地收入;(2)雇佣佃户劳动,付给固定工资,并根据年终结果给予绩效工资;(3)雇佣佃户劳动,按照土地获得收入一定比例给佃户工资。你会选择哪一个种最有效的租赁方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