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念教育范例

劳动观念教育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1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青少年

一、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基本概念

1.劳动的基本概念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作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生活资源,精神的劳动和实践的劳动是其两大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随着人们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摆脱外力的束缚,独立自觉地存在。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史等于人类劳动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论劳动形式如何。共同点是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劳动创造。人类要通过劳动把“自由的自然物”变成“人的自然物”,人们用劳动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在满足自身基础的生活所需后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信仰,文化艺术等等具有精神层面的物质。

2.劳动教育观的基本概念

人们对“劳动教育”一个概念比较熟悉,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把对劳动的教育划进了德育的涵盖里。《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平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2]《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也发生了本质改变。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指面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践青年人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劳动认识教育

劳动认识教育旨在教育受教育者要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优秀的劳动观念的养成势必成为培养青少年全面优秀健康发展的中心和重心点。在新时代,要养成青少年无私奉献的劳动观。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教育方式,以培育正面积极向上的劳动观为主,以培育不良怠慢消极的劳动观为辅。就现今在青少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良劳动观,主要有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歧视一些体力劳动的工作性质这几种错的观念。培养青少年意识到就算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凡的成就,对待普通但不平凡的劳动者们都要尊重他们,要崇尚劳动。

2.劳动实践教育

从字面上看,就是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在培育青少年积极劳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终好的劳动成果,自己可以努力克服解决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完成劳动的精神,要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在新时代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智能数字化时代,高科技技术工作者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上我国没有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忽视了对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如今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对青少年的培育具有系统科学性,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生活必备技能,使其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更好的幸福感。

3.劳动感情教育

党中央深入贯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推崇大众积极学习。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这对宏大发扬我国的工匠精神蕴含举足轻重的意义。奉献、诚信、敬业是劳动精神的三要素。要实现中国梦,国家的富强,就必须依靠辛勤的劳动。

4.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的,也使建设良好的劳动法律法规进入新征程。由于之前一直忽视发动立法的教育,使大部分的劳动者在劳动上法律意志薄弱,当雇主违反了自己的劳动合法权益时,却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这使很多单位变得明目张胆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扰乱社会劳动秩序和社会资源。另外,很多劳动者在无知情况下会违反法律法规,触碰到法律的红线。由此观之,法制治国尤其重要,要帮助青少年在劳动上培育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能成为保护伞。

三、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观的问题

在新时代下,青少年对劳动认识、劳动实践和劳动情感对调查青少年的自身劳动品格具有关键性意义。

1.劳动观念的忽视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认识

有科学的研究证明,在一个人七至九岁期间,是其劳动观念开始逐渐形成时期。就现状下,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仍有不合理:一是学校里,学校一直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是首要任务,对劳动的教育观念十分缺乏。老师都是费尽心思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升学率并不会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所以这导致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对劳动意识的缺失,不能吃苦耐劳的现象。二是家庭里,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所以基本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包揽并且对孩子的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另外家长也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因此,青少年在关键时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自然就造成青少年忽视劳动、更甚者不尊重普通的劳动者的观念。

2.传统应试教育使青少年缺乏对劳动的实践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采取以应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古代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治国之士,科考就是寻常百姓进入官职的唯一途径。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一直对现代的教育影响深远。这种坏的传统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学校是根据国家说什么就是什么来实施教育内容,只是单一的施教国家所严格规定的内容,最后的升学考试考什么内容就只教什么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只重视课本而忽视实践,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兴趣爱好的培养。本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丰富其精神世界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但现在学校的教育仅仅只是为国家培养只会读书而缺乏实践的人才而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种地不如老子,理财不如嫂子”。

3.社会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观

就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基础经济较弱,社会贫富差距也较大,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以后能更好地在社会就业。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巨大,教育需求愈来愈加大但教育资源愈来愈缺乏。强烈的社会文化刺激,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来说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的。啃老、拜金、花钱至上,贪图享乐等等只追求物质于享受的思想误导青少年只图享受,忽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虚荣心强。不良的文化价值使青少年的蓬勃朝气变成了乌烟瘴气,传统的勤奋劳动,劳动者光荣,勤俭节约的口号在青少年身上消失了,变成了一味追求享乐主义,鄙视劳动的心理。另外,社会上的用人机构也只看重高学历,忽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看重名校毕业生,不肯录用职校毕业生。这导致青少年只有考上名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青少年就一味地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学习。当前年轻人一代普遍就动手能力较弱,不擅长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不能吃得苦,耐得劳,甚至认为热爱劳动的劳动人民是不合群的。

四、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应有的对策

1.从学校教育角度

首先,学校要优化和完善工作教育体系,把专业培训和工作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学校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创造一个独立的教育空间。例如:学校开设勤工俭学,学雷锋活动等。其次,学校和家庭要紧密联系,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青少年在学习之余,并“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合理为青少年在家庭作业方面减负。最后,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制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给青少年。

2.从家庭教育角度

首先家长要转换自身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读死书、死读书。在闲暇时间安排给孩子干一些家务活,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理解到取之有道,劳动使人快乐的道理。珍惜与孩子共处的亲子时间,比如: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

3.从社会教育角度

社会也是给青少年提供劳动锻炼的重要平台,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组织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实际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支持和培训青年人发扬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精神。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力支持各个福利组织和社会机构,并且利用职权,建立一些公益性的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场所,鼓励学校和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学习,举办社会性的调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著.《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384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实践

面对人才培养新要求,部分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面来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发挥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劳动教育的本义遭到扭曲,影响劳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第一,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边缘化的问题。高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教学水平,在教学期间主抓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边缘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学校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现,这对发展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忽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识挖掘,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对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二,缺乏对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的劳动观念,培养大学生对社会正确劳动的认知和看法。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程教育内容为主,在合理挖掘劳动本质内容、引入新时代劳动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丰富与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等方式,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在结合社会劳动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向往劳动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在未来劳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个体为中心,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内涵,未能通过开展与劳动品德、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活动,或者采用多样化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很难满足学生最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大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力劳动的培养,而且过于注重大学生的脑力劳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影响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自己付出与成长的价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个环节中,必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渗透到各方面,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过劳动教育方法,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正确意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高校落实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认证的方式,了解学习的不足和生活缺点,培育学生良好的主观精神和获得全面成长。在大学生自我价值生成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和精神,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以及主体存在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能动性和追求梦想的创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健全发展。在大学生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只有明确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关系,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承认与肯定,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理解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另外,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劳动教育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劳动精神的正确理解,并通过社会诚实劳动取得成果的现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素养,进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劳动、崇尚创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将高校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通过贯穿于高校教育全程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劳动精神和观念。首先,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可以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演讲、劳动教育活动等方式,讲好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邀请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宣讲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育人作用。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培育学生劳动精神,进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劳动教育影响力。其次,劳动教育要加强与学生思想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之间的融合,通过与思想教育融合,培育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通过与智育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学生专业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意义,让学生所学知识服务于实践、并应用于劳动。在与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劳动教育培育学生远大理想、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并通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和提醒学生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身心的主要方法,通过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可以发展学生社会劳动能力、体育锻炼精神,并且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劳动乐趣、成果,也能间接地增强学生劳动所需要的体力、协调力、耐力等等。

(二)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新时展过程中,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全面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对劳动教育的狭隘和片面理解上,而是通过充分分析劳动教育价值和内容等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进而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教育培育。同时,加强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积极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教育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榜样激励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内容不仅包含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内容,还具有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在优化劳动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社会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并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体验和情感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突出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比如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内容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切实帮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教育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习能力。

(三)革新与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首先,学校可以构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网络系统,形成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形式,然后通过合作育人的方式,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社会和家庭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也可以构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宣传与普及劳动教育知识,还要通过网络专题讨论和演讲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劳动教育的学习机会。在网络劳动教育平台中,加强劳动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刻掌握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意识情况,进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劳动教育工作方式。最后,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式,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讲解、专题讲解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郭军学.“AGIL”模型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180,191.

[2]杨威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4):156-157.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3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观;立德树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学识,又需要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这就需要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劳动感情、真挚的人民情怀。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成就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磨练顽强的意志品格。在劳动教育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从容面对社会的选择,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岗位的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1.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的题中之义。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深刻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把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建构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同频共振。

2.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观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理解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劳动的价值,意识到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体验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思想。

二、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变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发生变化,劳动教育却逐渐被悬置起来,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的方式、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弱化,与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1.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教育认识窄化异化。劳动创造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根本内涵。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包括教师在内都存在劳动教育窄化现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打扫卫生、搬运东西等体力劳动,并且普遍认为这些都是一些后勤工人应该干的工作,和大学生身份不符合。同时,劳动教育被异化,劳动教育的本身是创造社会价值,但在实际过程中存在人被物化为“经济人”“技术人”的现象,将“劳动”视为谋生和获利的手段,陷入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对立中,对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产生愉悦的情感有所忽略。甚至一度认为劳动教育是惩罚性手段,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价值。

2.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劳动教育衡量价值化、功利化。价值,在经济学中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的目的是使使用价值产生增值。“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4]。当前,高校对劳动价值衡量价值化、功利化,衡量劳动教育的手段就是获取金钱和名利的多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将劳动和名利挂钩,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误导,劳动观念扭曲,劳动价值失衡,陷入了价值化和功利化漩涡中。33.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当前各高校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虽都有相关内容涉及劳动教育,但对于劳动教育缺乏校级设计。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如何安排、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考核、经费投入和保障如何获取,等等,相关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一些高校虽开展了劳动教育,开设了劳动课程,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高校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同起来,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存在形式化和无序化等现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当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和调整,更是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观念上扭转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见,把劳动教育提升到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政府层面和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纳入考核,使劳动教育真正得到重视以来。

2.完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和完善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体系,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及时跟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开设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把劳动教育提上重要日程,和专业课程同等对待,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计,编写劳动教育相关教材,制定劳动教育考核办法。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劳动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3.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的重要性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教育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的创造价值、劳动的普遍意义,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5]。

4.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提升劳动教育效果除了在课程和实践上下功夫以外,还必须拓宽劳动教育路径,改变当前劳动教育窄化、弱化,途径相对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创新项目、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校外实习实训等,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辛勤劳动获得感和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以劳促学,长知识,增才干。

5.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和实践。完善劳动教育平台和载体,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依托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宣传大国工匠,讲好劳模故事等,增强劳动教育感染力。深入挖掘企业资源、拓展企业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等新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劳动当中,在劳动中加强锤炼,切身体会劳动教育重要性;发挥先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大国工匠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弘扬劳动价值,传播劳动精神,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好劳动教育,通过慕课、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线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劳动教育及时性、互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劳动教育“金课”,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躬身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武雪周.高校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8(6):102-105.

[3].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4]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路径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做了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部署,对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和培养高劳动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黄济教授认为劳动教育通常可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素养和任务三方面进行定义[1]。冀晓萍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赵荣辉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和习惯养成,还应该加强劳动精神的培养。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信息技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组合[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内容单一、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劳动技能精湛、劳动素养高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劳动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特殊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劳动教育不但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还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劳动教育其实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过程,同时也不断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教育的价值对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的独特作用上。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见习、实习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健全自身的各项能力,提升劳动技能,淬炼劳动品质,深化理论知识,从而通过各种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自身不断社会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克服各种苦难,表现出对劳动坚定不移、忠诚的热爱的态度,并且坚信只有通过劳动才是解决各种苦难的正确途径。劳动精神的本质就是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忠诚的劳动和创造性的劳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国家开创新局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育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受不同层面的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不断追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品质,拥有爱岗敬业、拼搏创新的精神,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精神。

1.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和时代的责任。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4]因此,我们青年要勇于挑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不辜负的深切厚望。新时代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理性地认识和热爱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通过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善良情感;走进工厂体验技术的魅力,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感悟革命烈士的伟大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情感。这个过程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的过程,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挑起责任的担子。

2劳动教育的成效

2.1劳动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过去人类社会的教育仅有德智体美四育,劳育并未取得独立的教育地位,只是作为德智体美四育的补充。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国梦的作用和意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四育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打破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在过去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困境。随着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正向科技强国迈进,则党和国家急需大量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使劳动教育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和更加重要。

2.2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自从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各大高校都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和构建适合本校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使劳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青年学子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建设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确保高校能够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培养出劳动素质高的合格劳动者。在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各大高校均在劳动教育实践的探索中前进,为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促使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也是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

2.3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各大高校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式各样,进而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各大高校也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较为适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课程实践活动、校园劳动活动等。此外,高校还注重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七彩假期”“寻最美家乡河”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自己的认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品质,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好社会和人民,建造好祖国的美好家园。这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实践劳动教育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和肯定的地方。

3劳动教育的困境

近几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意见和政策来指导和落实劳动教育,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长时间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化、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高校通过开设劳动课积极履行劳动教育的责任,但存在劳动课程单一,课时量少,劳动教育持续性不够。

3.1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劳动观念淡化

目前,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的目的和劳动的社会价值认识较为偏私。有的学生不愿意劳动,想着不劳而获或投机取巧,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宿舍卫生差等现象;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那些没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通常用趾高气扬的态度对待校园里的环卫工人;有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良的劳动习惯,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鞋脏了找洗鞋店,地脏了用扫地拖地机器人等。上述诸多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对劳动认识不足、劳动观念淡薄。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2劳动课程内容单一,持续性不够

劳动课程与其他教学课程相比,学校和任课教师都侧重于文化课知识和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观念式教学的层面,通常以校园实践劳动为主,劳动课程仅仅停留在表面,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慢慢对劳动课程的兴趣大大减弱。此外,劳动课由于劳动实践基地短缺、师资力量少等原因无法保证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有劳动课,劳动课程不能持续进行,让学生和老师对待劳动课不能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同时,学校也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劳动课评价体系,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需求。高校应该加大劳动实践育人的力度,从校园文化活动、资助育人等多个方位丰富大学生劳动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

3.3劳动教育的理念滞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重视专业课程教育,在评奖评优中重点考虑专业课成绩,甚至用专业课程的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虽然各个高校在全校内都开设了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劳动课程不够专业和规范,大部分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提供劳动精神培育应有的教学氛围;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高校将劳动课程分给了未经过专业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和思政老师,不利于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培养;部分高校缺乏对劳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劳动教育的效果。

4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4.1加强劳动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大学生劳动认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公民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为国家的强大、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精神指引,这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常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主要方法有:一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专门的劳动思想教育课进行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二是通过传统节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课程认知和参观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劳动思想教育;三是利用宣传海报、新媒体、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进行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形成热爱劳动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以及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道理,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4.2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均要劳动作为依托,高质量的劳动课程设置要与社会人才的需求挂钩,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想象力,打破常规思维使劳动课程与学科、生活和技术相融合。从学科、生活、技术等方面构建不同形式的劳动课,使劳动课科学化、系统化。主要措施有:一是在学科教材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学科+劳动的课程育人体系;二是将劳动作为德智体美四育发展的基点,让劳动成为五育融合的载体,构建劳动+X育的课程育人体系;劳动教育源于生活,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生活成为劳动教育的场所,构建生活+劳动的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构建技术+劳动的育人体系,把互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劳动课的育人成效。

4.3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建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体系;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和重要支撑。我校根据党和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与“和合”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感悟劳动之美、改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

一、问题与思考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相对边缘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特色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目标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缺乏校本表达;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无序性,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对“劳动”概念理解窄化,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生活;家庭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育人实效评价被弱化。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从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建构与实践入手,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全面育人质量。

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劳动文化内生

将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和合”文化融会贯通,生成“我爱劳动”学校文化,实现价值育人。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人生的有效途径。我校将国家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与“和合”文化融会贯通,确立“我爱劳动”课程理念,生成“我爱劳动”学校文化。

1.回归劳动教育初心,落实“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未来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挖掘“和合”文化内涵,形成“和心、和行、和润、和融、和创”五大核心要义,通过“学校文化浸润、课程融创构建、创享课堂打造、教师成长支撑”策略,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学校构建实施的“我爱劳动”课程,旨在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价值,让学生学会劳动、喜欢劳动、爱上劳动:以“爱”为本,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热情,获得劳动实践的持续动力,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以“爱学”为基,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年段细化各项教育任务,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体现“会学习”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活态”的课程理念;以“爱创”为旨,让学生在爱上劳动中打开潜能,实现个性发展,体现“能创新”的培养目标。

2.形成“我爱劳动”校园文化

我校将劳动文化有机融入“和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学生学习生活,形成“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美丽、我劳动我成功、我劳动我创造、我劳动我成长”校园文化。各班制订劳动公约和规范。以班级卫生清洁为抓手,鼓励各班制订各具特色的劳动公约,督促学生认真负责地做好班级卫生和保洁工作。各班设立班级卫生责任区域,扫地、抹灰、桌椅摆放、垃圾清倒、卫生角杂物摆放、门窗开关、饮水机护理等均有明确分工,设立清洁委员、节能小委员、劳动委员、值日生等岗位。结合节日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节日教育相结合,挖掘特定节日的劳动元素,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在端午节和中秋节,将传统吃食粽子、月饼的制作搬进课堂,各班开展传统美食制作比赛,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节日的魅力,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课程目标重塑:“我爱劳动”课程的目标体系

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在国家劳动教育《纲要》中表述为四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我校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立了“我爱劳动”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是:在学校“润心树德、善思弘智、强魄健体、怡情尚美、崇能勤劳”课程理念指导下,将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构适应新时代小学生日常生活生产的劳动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责任与担当、学习与发展、实践与创造”六大核心素养,实现由“知识→能力→品质→素养”的阶梯式发展,培养有温度、会学习、能创新的未来型人才。年段课程目标是: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与集体劳动并进行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中高年级以家庭劳动和校园劳动为重点,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体验简单的生产劳动,丰富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养成乐观积极、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等品质。

(三)课程资源重构:开发“我爱劳动”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在“和合”文化引领下,从培养目标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对接日常学习生活,融合科学、家务劳动、信息技术、实践创造等多种内容,形成“我爱劳动”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1.研制校本课程丛书

根据国家劳动教育《纲要》,结合校情和学生特点,我校研制了覆盖小学全学段的《我爱劳动》丛书,分别为低段和中高年级设置了教学内容,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2.开发校本课程内容

“我爱劳动”课程分为家庭和公益课程、奠基课程、选择性课程、特色课程、综合课程,并在这五类课程基础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设置教学内容。低年级教学内容包含个人生活、集体劳动、动手实践三大方面,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依托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个人生活包括整理床铺、整理书桌、系鞋带等生活技能的学习;集体劳动包括管理卫生角、整理讲台、打扫教室等劳动项目;动手实践包括美化包书纸、DIY纸盘、制作节日贺卡、设计纸飞机等简单手工制作和简单植物养护项目。中高年级教学内容分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三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作用与意义。我们根据课程分段目标,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由易到难设置教学内容,递进式开展教学。

3.开发“我爱劳动”《实践手册》

我校开发了与“我爱劳动”校本课程配套的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分校园实践篇、家庭实践篇、社会实践篇,作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指南。

(四)教学样态创生:构建“我爱劳动”五步教学范式

我校在国家劳动教育《纲要》指导下,设计了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五步流程“设计→操作→生成→分享→拓展”,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情景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我爱劳动”教学样态。设计是教师在做好教学设计基础上,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准确把握重点,讲解劳动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等。设计环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老师要讲解示范,既发挥好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生成本堂劳动课《学生劳动操作单》。操作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让孩子进入实际劳动场所。二是在教室里通过场地布置,多媒体展示创设劳动情境,学生按操作单操作,教师指导示范,强化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专注品质,以及防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生成主要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完成综合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如“整理书包”一课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杂乱无章的书包带给我们的问题,引发动手整理的兴趣,孩子们通过操作实践,生成分类整理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可生成劳动成果、劳动兴趣、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体验、劳动情感、劳动意志等。交流是分享劳动体验和收获,选取优秀的劳动生成进行展示分享,通过展示作品、畅谈感受、分享方法、升华情感等方式分享展示。分享过程围绕孩子劳动价值观的生成,将反思交流与改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拓展环节包括课后继续完成劳动、再次完成劳动、写劳动收获、完成劳动实践手册、与家人交流劳动感受等,将劳动课延伸到课后,拓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之中。

(五)教学空间再造:拓展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劳动育人途径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切实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为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保障,我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四类主体投入劳动教育实践。

1.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

学校是劳动教育主阵地,我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和合”校园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于学生学习生活,形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学校文化。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每日、每周、每月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养成劳动习惯,创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如书吧整理、每日教室卫生打扫、每日餐厅饭后清洁、每周五大扫除等。积极开展特色劳动活动:开设“我在食堂轮岗”活动,学生通过竞选、老师推荐等方式进入食堂,展开岗位模拟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年级劳动月特色活动,如低年级的“整理小达人”、中年级的“光盘行动”、高年级的“美化楼道”等活动。

2.拓展社会劳动空间

建设多元劳动场域,拓宽劳动教育形式,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我校与社区共同发掘境内劳动教育资源,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拓展研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德阳丰富的人文地域资源,建构“博物馆、名胜古迹+研学”“工厂+研学”“农户+研学”“村镇+研学”劳动教育研学模式。

3.营造家庭劳动教育空间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让亲子劳动成为家庭劳动教育的主旋律,家长与孩子一同做家务、一同做美食、一同种花草,浓浓亲情在劳动中流淌。

(六)教学评价激励:构建小学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6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3.1紧跟产业潮流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中,至少要有一部分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产业前端的劳动素质要求,甚至让学生找到“工作在未来”的感觉。前瞻性的技术对中职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为“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而在亲身劳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劳动素养的短板,从而有意识地为“未来工作”而准备。但是,中职学校专业繁多,不同专业所对口的工作岗位也不一样,产业前端面临状况也各有不同,而未来劳动者素养却有相通之处。如何体现学科共性并容纳专业个性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应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中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能力要求,从时代趋势的高度总结归纳出其劳动素养要求,再以此为根据设计劳动教学案例。劳动教学案例的选择不必拘泥于专业需要。服务类专业学生不妨感受一下物联网专业先进设备的连接工作,电工类专业学生也不妨体验一下服务业最先进的接待模式。只要教学案例能够捕捉到时代浪尖,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紧跟时代脉搏的意识,无论是否与专业相关,教学设计都将是成功的。

3.2突出创造性劳动

有不少人对劳动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改造”阶段,把劳动等同于“干体力活”,认为劳动就是单调重复的无脑工作。错误的劳动认识不但贬损了劳动者的荣誉感,而且还会对中职学生产生误导,忽视自主能动性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新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劳动者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吃苦耐劳,对主动性、适应性、创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应大胆设计开放性的劳动案例,只设定劳动条件和劳动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方法,从条件出发达成目标。当然,创造性的劳动案例设计较为困难,实际教学中也难以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教育可以靠实例启发来实现。如:在武汉抗疫的护士张明轩发现众多护士都遭遇了护目镜起雾看不清输液针的困境。他通过创造性劳动,发明了利用紫外线消毒机风口除雾的方法,保障了肺炎患者的医疗安全。这样的案例既能够紧跟时事热点,又能够突出创造性在劳动中的巨大作用,容易激发学生劳动中的创造欲。

3.3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育人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开展中职劳动课应该继续发扬校企合作的优势,扩充校企合作的内涵,将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技能的观念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与大企业合作是劳动教育保证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大企业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非常高,劳动课堂与大企业合作,学生更容易在新技术应用中产生代入感,感受新时代新技术对劳动者的要求。校企合作本身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方式。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时展,企业发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会不断进化。劳动教育能够将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开放实习资源给学生,学生则在劳动中传播企业口碑。企业不再单纯是产品标准的执行者,同时成为人才标准的制订者,而劳动教育则能够为两个标准搭建桥梁。

4以融合教育为扶手

劳动教育曾经被看作改造思想、惩罚身体的一种训诫方式,如今却华丽转身,成为了最时尚、最前沿、最具活力的学习方式。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注入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多元内涵,劳动教育目标也体现了综合性的教育追求。相应地,劳动教育课程也必须融合多种课程元素,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4.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主要体现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理解劳动价值、认真负责、务实求真等。德育贯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智育包括掌握生活基本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服务他人和社区、培养创新意识等,智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成果;体育则充分利用劳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强筋健骨、增强体魄、增加耐力,中职学生依然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强度适当的劳动对身体锻炼效果明显;美育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发现劳动之美,创造美的产品,打造美的环境,营造美好生活……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更容易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美育的天然载体。在劳动课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融合而生的,脱离体育而智育成纸上谈兵,脱离智育而美育则空谈无物。不能以单一的德育或智育设计课程,而应以客观劳动进程设计课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其中,寻找切入点适时展开,所占权重以不破坏劳动的整体进度为宜。

4.2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

劳动教育追求的是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均提出了要求。在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个语境中,勤劳肯干、脚踏实地、勇于创造都是很高褒奖。劳动教育课程要坚持在立体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校积极向上、回家懒懒散散的学生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家庭是劳动教育中的根据地,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则要重视衣食住行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依靠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劳动课程还应该给学生展示生活技能的机会,强调家长言传身教的价值。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中职学校,应在已有的生产实践课的基础上增加对劳动认知的引导,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多样的,劳动课程也要做多样化的设计。社会是每个学生都要踏上的远行,学生的劳动素养最终也要在社会中展现,劳动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各类志愿者协会合作,让学生获得服务社会的机会,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5以地方产业为特色

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依托地方产业。我国国土广阔,经度跨越大,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民族文化多样,这些都造成了各区域产业文化的巨大区别。即使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劳动内容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中职学校本身就与地方产业有着较紧密的关系,劳动课程更应该把握住这种天然关系,从地方产业中吸取养分,为地方区域特色服务。在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深入大自然,在生态劳动中感受生态文明,体悟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作用,建立绿色环保意识;在工业发达、产业链完备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与一系列企业合作,从产业链底端走向顶端。学生亲眼看到如蚕丝变为锦衣的全过程,懂得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与实际结合,适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具备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接地气”。综上所述,在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应以《意见》精神设计教学蓝图,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以劳动体验为基础,以时展为方向,以融合教育为扶手,以地方产业为特色。相比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希望本文所述的五点原则能够给课程开发者以参考,保障在积极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同时,不偏离轨道,始终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当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还有更多细则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如何让课程具有可评价性?如何平衡文理科学生的劳动诉求?如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等等。无论课程研究如何推进,我们都应牢记初心,以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作为衔接现在和将来的重要通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版).

[2]吴晶,胡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版).

[3]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4]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21-23.

[5]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3:上):34-43.

[6]谢丽玲.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53-55.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7

(一)劳动教育者观念普遍薄弱

劳动观念薄弱不仅体现在学校领导、教师,还体现在各位家长的观念意识上。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只重视提高学生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劳动及其他教育问题。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一切事务由家长全权代劳。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支持

主要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缺失、课时不够、有关教材及基地的供应不足。据调查显示,在小学专职劳动教育的教师只占30%,而70%都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在课程方面,许多学校不单独安排劳动教育课,并且很多劳动教育课还会被占用。笔者还了解到,小学时期的劳动教育基本是没有教材的,一般是任课教师自主编写课件。由此可见,在理论上,学生长时间不能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缺乏应有的实践和锻炼,这样“有育无劳”和“有劳无育”都将导致劳动教育定义的弱化。

(三)劳动教育无计划性、无评估标准

小学劳动教育课普遍摆不上日程。上级无要求,学校就无计划。开什么、开多少、怎么开,没有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要么不开,开了也是无序状态。我们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也就是开学拔草、清扫垃圾、整理桌椅,仅此而已。简单无趣的劳动形式、狭隘和有限的劳动场所、无详尽得当的劳动计划,劳动观念该从何谈起,劳动教育该怎样贯彻,劳动教育又该如何评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的棘手问题。

二、劳动教育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追根溯源,我国劳动教育之所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最早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反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由于长时间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劳动教育被忽视也就不足为怪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在救国救民实践中,形成了“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等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思想体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获取真知,进而反哺课堂文化教育[1]。再后来,、邓小平、同志都分别阐述了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见解。至此之后,劳动教育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现实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模型逐渐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只重升学率,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长期的五育失衡,对于劳动教育的偏见等都导致劳动教育意义的窄化;其次,家长观念的滞后,使得孩子被逼迫成学习的机器,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还有对孩子的溺爱更使其劳动观念匮乏、劳动能力缺失。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

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各项事业向前推进,劳动教育再一次被强调、被纳入培养目标,这是时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种规律所在。

四、改善当代小学生劳动教育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通过借鉴国外的许多先进经验,如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研究、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论、苏霍姆林斯基创立的巴甫雷什中学劳动教育的原则等等,注定将劳动教育再次跃上教育的主战场等,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改善家庭劳动教育

1.家长劳动教育观念的改变

劳动教育即是一种生活教育,这便要求家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要秉持“以孩子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不可轻视、忽视其他教育,尤其是劳动素质教育,要引导孩子参与洗衣服、洗碗、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家长并非专门教育人员,可能会存在教育理念及方法的陈旧化、非科学性,所以还需有关教师对家长进行观念引导,可以通过开家长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有利地促进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以便开展多种劳动形式,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注重劳动意愿的培养,积极鼓励劳动

孩子爱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喜悦、创造的快乐。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合理运用正强化,比如独立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就奖励看动画片一小时等。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可以带孩子多出去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能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

如何让孩子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家长在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便需要家长充分发挥好榜样的力量,注重身教,每周可设置固定的家庭劳动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注重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知识、得到切实的锻炼。

(二)强化学校劳动教育

1.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制

若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重大作用,毋庸置疑,要切实完善劳动教育保障。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向学生传授有关劳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其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应首先体现在课时上,长沙晚报记者近日发放调查问卷显示,把“劳动课”排入课表,竟然获得家长们最无争议的支持,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我们要优化综合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改变劳动课程形同虚设的现状。如和田路小学,提炼了其劳动教育愿景劳动教育课程围绕核心目标,形成了五个模块的课程,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创造性。其次,要加强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周边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场所,积极开展校本课程,若校内课位不够,就要找学区周边的居民区、市容卫生、农耕区域等,请求与他们合作,争取在他们那里设一部分课堂[3]。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也采用了校园周边20余亩土地设计了“开心农场”的学习体验区,在研究土壤、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4],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崇的。最后,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转变授课方式,如学习采摘时可以带学生去农场现场操作,推动教育由知向行转化,使学生拥有直观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另外,还要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劳动。

2.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是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应保障劳动教师与其他教师具有相同的地位和待遇,保障教师的基本物质权益,提高其荣誉感;其次,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授课,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同时还应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最后,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领会教材、驾驭课堂,并与其他教师或有关组织多进行沟通交流,不断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提高其业务素质。

3.加强教劳结合的督导评价体系

建立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劳动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将其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考核学生优劣参考的标准之一,每项指标的评价可以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等,每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劳动教育的学习过程[5]。教师还应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一定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我们必须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根基,社会为助力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教育效果。首先,体现在家庭教育中,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养方式,注重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自觉保持个人书包、房间的干净整洁,教师应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可通过向家长发放“家庭劳动参与卡”,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状况,如孩子一周主动扫地、洗衣服几次;其次,学校为让父母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应多举办有关劳动的亲子活动,如共同参与植树造林、修剪草坪等活动;最后,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力渗透,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不断深入开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特色教育活动[6]。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从而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2]谷贤林.美国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18(21):77-80

[3]杜作润.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16(3):29-33.

[4]章振乐.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7-29.

[5]江潮.当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劳动观念教育范文8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品德;养成路径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了说明,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创新。《意见》中特别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可见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品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品德的重要构成要素。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他们是否具有优秀的劳动品德,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才能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一、大学生劳动品德的时代内涵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劳动品德既是个人优秀品德的重要体现,也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促进人的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劳动品德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劳动品德理解为大学生在正确劳动理念的指导下展现的劳动心理、劳动思想以及劳动行为的总和。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劳动品德的内涵也有了时代特色,需要进一步升华总结。劳动幸福的心理认同。劳动品德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是人们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3]。一个人劳动品德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劳动心理是劳动品德形成的发端。新时代大学生具备的劳动品德,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劳动是以人的需要为立足点的,并不是西方的“异化劳动”,人和劳动不是对立的,要从心里认同劳动创造了幸福。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4]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幸福源于劳动,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劳动思想是劳动品德的核心内容,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劳动行为,从而关系到劳动品德的养成。新时代大学生该有的劳动思想应该是“脑体劳动都光荣”。应剔除脑力劳动光荣、体力劳动可耻的错误劳动观念,厚植劳动光荣的情怀,把优良的劳动品德根植于脑体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创造劳动的行为习惯。劳动习惯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行为表现。行为是劳动品德的表现形式,持续不断进行一个行为,就会形成一种劳动习惯,从而表现出人的劳动品德。总书记指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5]46新时代大学生不仅热爱劳动,也要敢为人先,焕发创造热情、释放创造潜能,这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要求。学会创造性劳动、敢于创造性劳动,这是大学生良好劳动品德养成的归宿。

二、大学生劳动品德养成的时代

价值劳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劳动,不成人;无劳动,不成才;无劳动,不发展。新时代劳动不仅具有创造财富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形成人的本质、培育人的才能、丰富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全社会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气,新时代大学生才能奋发有为,进行创造性劳动,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经济价值:体现劳动本源价值,激发经济

新活力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内核。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劳动具有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对家庭来说,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成员的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传统劳动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劳动形态发生了改变,劳动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从未消失。知识运用型和理论创造型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大学生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劳动者,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对青年一代的急切召唤。大学生优良的劳动品德,是创造性劳动的内生动力,以此为经济发展焕发活力。

(二)人文价值:厚植热爱劳动情怀,实现个人新发展

劳动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550这里指出了劳动是人存在的根本,人只有劳动才能存在,只有劳动才能发展。劳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有重要作用,这是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内涵。具备优良的劳动品德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新人应有的基本素养。一个厌倦劳动、歧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人是在劳动品德方面“缺钙”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没有健康的身体,也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不能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心怀热爱劳动的情怀才能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斗志,使他们展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主动劳动,才能创造性劳动。真做、实干、创新的求真性、创造性劳动才能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

(三)社会价值:营造尊重劳动的风气,建功中国新时代

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必将开创未来。马克思早就提出:“人为了创造历史……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也就是生产物质本身。”[7]58也就是说,历史是由人的生产劳动创造的,历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美好生活靠劳动实现,“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8]。大学是社会人才的传送带,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时代新人的培养更要从大学生抓起。大学生只有具备优秀的劳动品德,才能学习劳动技能,大学才能形成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家庭也要形成热爱劳动的家风。“小圈子”劳动风气正了,社会这个“大圈子”尊重劳动的优良风气也就自然形成了。风气正了,人心也就齐了,事儿也就好办了;事儿办好了,社会何愁不进步,中国何愁不发展。空谈无益,实干才能兴邦。新时代的新使命需要大学生肩负,大学生只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与劳动人民紧密联系。不做旁观者,要做参与者、贡献者,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品德解析

新时代的大背景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也更加便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的重要性一再被忽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虽有整体向好的趋势,但有些大学生错误认为如今世界不劳动依旧可以获利,大学生劳动精神缺乏,劳动品德现状令人深思。

(一)大学生劳动认知偏差,主动劳动动机缺乏

如今大学生对劳动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强制性的。这是当今大学生普遍的劳动心理,功利性倾向日益明显。某些大学生践行劳动是出于对金钱和物质的片面追求,并不是热爱劳动观念产生的追求。更有一些学生梦想着“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对“网红效应”趋之若鹜,存在“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如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学生懒惰成性,吃饭要让父母把饭菜端到房间,谈“劳”色变,好吃懒做现象突出。除此之外,有的大学生劳动出于要求、命令,劳动主动动机不足且存在逆反心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二)父母劳动意识欠缺,劳动精神教育不够

家庭教育中劳动品德培育边缘化突出,劳动精神教育不足。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劳动者,事无巨细,但有时候这种“悉心照料”反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劳动品德的养成。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劳动意识缺乏,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表现出热爱劳动的态度,总是抱怨劳动,潜移默化地给大学生造成劳动太累、太苦的印象。当代大学生多独生子女,父母很少主动让大学生做家务,甚至会代替他们完成本该自己完成的劳动。对于大学生不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不重视,也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导致大学生没有参加劳动的机会,养成不劳动也可以获得好处的心理。受传统劳动观念影响,有些家长觉得学习比劳动重要,劳动不劳动没关系,甚至出现“只要学习好,家长什么都可以帮忙做”的情况。等到了大学,不乏某些大学生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掌握,只能后悔莫及。以上这些都是父母劳动意识欠缺、并不重视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造成的。

(三)家校劳动教育脱节,劳动行为培育断层

任何教育只有家庭和学校步伐一致才能取得效果,劳动品德的培育也是如此,家庭劳动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现实劳动教育中,良好劳动行为的培育出现了断层。现在,高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培育,许多高校出台文件,但高校劳动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多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付诸实践,劳动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同时,家校劳动教育仿佛是两条平行线,既互不干扰也互不合作,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系统理论教育,回到家里,被父母的“细心照料”的现实打败,劳动教育功亏一篑。正是这种学校劳动教育不成熟、家庭劳动教育不重视、家校劳动教育不配合,导致大学生劳动行为养成时间短、不持续,劳动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品德养成路径微探

品德的培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劳动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劳动认知是基础,劳动情感、劳动意志的形成都有赖于科学劳动认知的构建,炙热的劳动情感是劳动意志、劳动习惯养成的积极心理因素,劳动意志是劳动认知落实到劳动行为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大学生劳动品德的养成,要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

(一)在劳动认知方面,培植尊重劳动的心理认同

劳动认知是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的科学认识。正确认识新时代关于劳动的科学内涵,是大学生劳动品德养成的第一步。一是探析大学生劳动需要心理。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有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大学生才能形成心理认同,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采访的方式了解大学生需要心理,分析调查结果,分门别类进行教育,促使劳动品德的形成。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劳动教育,解读劳动经典文本,讲好马克思主义劳动知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探究劳动之源,解读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劳动在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以及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尊重劳动的理论认知。三是父母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有些家长受过体力劳动的苦,在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传输给大学生从事体力劳动没有出头之路的理念,这使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嗤之以鼻,家长应该改变这种旧思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重,没有谁比谁高尚之说。让大学生摒弃好逸恶劳与不劳而获的消极懈怠心理,培植尊重劳动、劳动光荣且伟大的心理认同感。

(二)在劳动情感方面,涵养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劳动情感是建立在对劳动本身、劳动人民的尊重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基础之上体验劳动的愉悦、热爱劳动等情感。它体现了劳动个体对劳动行为的积极态度,在积极、热爱的劳动情感的驱使下大学生才能以昂扬的精神投身劳动创造,正向的劳动情感是劳动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一是亲身体验劳动的愉悦。学校开展“劳有所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劳动,给予完成任务的学生奖励,让他们亲身体会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体味奋斗的幸福感。二是感悟模范的力量。讴歌新时代劳动模范,这个模范既可以是艰苦奋斗的模范也可以是刻苦学习的模范。挖掘身边劳模先进事迹,以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方式讲好新时代劳动者故事。利用多媒体还原劳动场景,有能力的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劳模成长环境,让劳动模范现身说法。使劳模精神得到弘扬,让大学生对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品格有更为直观和真切的感受,从而引起共鸣,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三是将劳动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大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珍惜劳动成果。比如跟随父母上班。要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感悟美好幸福生活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涵养尊重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从而成就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责任感。

(三)在劳动意志方面,锤炼苦干实干的坚强意志

劳动意志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自觉调节行为、克服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劳动主体对自身建构的劳动认知的坚守,也是劳动情感的深化。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一是锻炼热爱学习、刻苦学习的品质。坚持不断地学习也是一个塑造意志品质的过程。开展读书打卡活动以及读书分享大会,做到真读、真学、真悟。培养刻苦学习、坚持学习的劳动品质,在挥洒汗水和体味学习幸福中磨炼毅力。二是在实习实训中磨练意志品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工作怠慢、应付了事的行为要计入考核评价体系。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面对困难和障碍,要注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到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坚忍不拔的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只有依靠吃苦耐劳、积极奋斗,才能巩固劳动观念,才能刻苦钻研、不断前行,成就自我。此外,要在创造创新、服务人民中磨练自己。创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一个铺满荆棘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失败,敢于面对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厚植不服输的精神,在服务人民中锤炼苦干实干的意志。

(四)在劳动行为方面,培养主动实践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