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例6篇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1

一、 新课程条件下的劳动技术课有被削弱的趋势

1.劳动技术教育被研究型学习等新型课程所代替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性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和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选择了具有时代色彩的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开设了学生也不愿意选择。劳动技术课也就形同虚设。

2.劳动实践基地已经被占用和荒废

在 80年代—90年代建立起来的劳动课实践基地,由于现在劳动课不能正常开设,大多数原来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被改做他用,只有少数被转为综合实践基地,如学校农场,校办小工厂等劳动教育基地,大多数已经转卖或被社会占用,劳动课的开设失去了条件和可能性。现在许多学校因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而不能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

3.新型的综合实践基地缺乏劳动教师教育的条件

现在新建设的综合实践基地是按照新的研究型学习的要求建设的,许多综合实践基地不适应劳动技术课教学。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新的设施,没有与劳动技术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很好对接,综合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参观、绘画、摄影等,没有以劳动为内容的实践内容,达不到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被削弱和冷落,导致了中小学劳动技能的下降和劳动观念的薄弱。据对学生劳动技能情况的调查,现在60%以上城区的中学生分不清庄稼的类型;自己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和叠衣服;有的学生连烧开水都不会,更不用说一般的劳动技能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得到劳动锻炼,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爱惜粮食,浪费饭菜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里,许多学生不愿意帮助家长做家务,在学校不愿意做值日,劳动观念的淡薄等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降。劳动技术课的冷落和停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

二、 新课程条件下劳动技术应该加强

1.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要加强规划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淡薄,许多学生不知道劳动的作用与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和食品的现象十分普遍。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不单是培养劳动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城区的中学生,一直生活在城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加强劳动技术课教育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开设去代替劳动技术教育。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是不可替代的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就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划,真正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劳动技术教育。在开设好与新课程配套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时间和内容。

2.综合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有劳动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基地的设施,通过增加部分相关设备、设施,在保证综合实践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实践活动,保证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基地很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教育条件,达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对策

劳动与技术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将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形成劳动观点、劳动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在适合新时期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实施过程必须改变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手脑并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强调了体验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在课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力推动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向着新课改的要求靠拢,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进步。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界定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人探究或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将设计、制作、使用与维护等过程应用于劳动与技术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两项,校内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基础教学设备、课程教材等,校外教学资源包括家庭劳动、社区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劳动与教育课程的全方面开展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二、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1.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许多小学教师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实践操作,依然遵循旧的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将理论教学放在主要地位,课堂还是围绕着教师转。例如,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术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差,一些学生甚至对劳动操作工具构造都不了解。

2.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产。在现有的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学生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3.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限制学生的发展

我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分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理论巩固,没有考虑过理论的合理性,只是在机械地复制和记忆,且过分注重理论考试成绩还背离了劳动与技术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初衷。

三、针对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对于小学学校来说,学校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淡化自身权威感,尊重学生。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抛弃旧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关注实践操作。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关注实际操作的学科,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空泛的知识汲取。教师要对课堂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化处理,要求学生制定操作步骤,并在操作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3.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生产挂钩

在劳动与技术的理论教育中,一些书本的知识在实际生产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生产教育,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思考合理的解决方案,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只尊重事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进步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推进课程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雪.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刘西亚.陕西省农村小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肖金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活动 全面发展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劳技教学实践中,深感在当今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劳技教育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劳技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促使劳技教学走出一些误区,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促使学生手脑互动,激励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1.“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劳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激发学生“动手又动脑”,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解放思想、善于思考、敢于探究;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都要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动手又动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①生活自理能力。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初中劳技教育应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②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劳技教育必须开发其全方位的功能,使学生不仅会劳动,还要学会创造劳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劳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审美能力。在劳技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是“作品”,而不是“作业”。既然是作品,就必须具有欣赏价值。因此,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育能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美,教学中要把“学生作品展示 与点评”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除了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成功之处,也要让学生学会发现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努力使作品达到完美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

可见,劳技教育通过学生“动手又动脑” 的实践活动,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动手又动脑”,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劳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不可缺少的本领。脑科学和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手、脑与身体各个器官正常协调发育,大脑神经系统基本功能与脑的高级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脑功能的开发不应错过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个“黄金”时期。俗话说“心灵手巧”,这里的“心灵” 实际上是指“脑灵”,可见手与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劳技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的实施途径

1、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改变对劳技教育的片面认识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基本理念。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普遍存在着劳技课可上可不上的思想,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劳技课往往被“挤”在“课程表”之外,或者虽然被列入“课程表”,但实际上许多学校并未真正按“课程表”上劳技课。使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这样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智慧与才能、个性与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呼唤包括劳技教育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从理念上纠正对劳技教育的片面认识,各级教育职能部门都应摆正劳技教育的位置,重视并保证劳技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又动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陈旧的劳技教学模式

新课改提出了“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理念,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人在劳技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教学方法,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尝试了“创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自主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够体现出个性与能力的作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本人深深体会到“创意教学法”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本人在折纸教学中,采用“创意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学会“帽子”的基本折法后,提出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再加哪些步骤,可以使帽子变成其它的物品?”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帽子”在他们手中就象变魔术般地变成了许多新物品,如电话、耳机、桌子、櫈子、畚箕、方鼎、电脑、电视机等。这使我感到喜出望外,没想到学生的思维有如此敏捷,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师生都体验到了新颖的“创意教学法”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3、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发展个性与创造力的平台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4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1.可有可无,不受重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劳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常把劳动课让给语、数、外等主科。

2.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

由于对劳动课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课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的老师担任。由于忽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对劳动课教学管理随意,教师不备课是普遍现象,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难以体现劳动课的学科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3.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

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科研意识不强,平时很少钻研教法和学法。因此,劳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只是把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很好的利用学与练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劳动能力的形成,如许多教师上制作课时,前半部分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部分则是学生机械重复教师的操作,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带来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教师(注意老、中、青结合),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健全教研网络组织,把劳动课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建立集中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2.从“传统”走向“现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观演示往往讲解不清,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这都使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而此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特别的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现在农村有的学校计算机能上网,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以便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吸引到信息资源库中来。

3.做好“结合”的文章

⑴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好。在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生采集植物标本,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等。

⑵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能使小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学习叠被子、梳头、打扫卫生后,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帮助老人叠被子、打扫卫生,并开展评选“劳动小明星”活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劳动课的有些内容,如包饺子、插花、钉纽扣等,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课堂上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需回家实践,教师必须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督促学生,从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校与家庭架起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会生活,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

2.注重劳动素质的培养

小学劳动课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养成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成为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⑴树立劳动观点“伟大的智者”伊索告诉我们:“人们的真正财富是劳动的本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诚实劳动致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相结合等。

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参加劳动,认真负责,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反对奢侈浪费,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创新等。

⑶增强劳动能力。个体的劳动能力是有差异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劳动实践逐渐形成。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5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顺应时展潮流,体现课程综合化趋势、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革尝试。“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四)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范文6

一、开展劳动技术课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二、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注重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