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结构范例6篇

模块化建筑结构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1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方案

引言

高层建筑结构分为两种,依照高层建筑层级进行区分,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确定抗震功能标准,确定防火模块水平。分析钢结构模块的施工方案,按照建筑施工使用功能,对建筑高度、抗震性进行设计分析,研究不同建筑结构的设计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对建筑结构施工体系,施工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建筑工程模块下,施工的方案,从建筑高层结构设计中,分析钢结构施工方法。

一、高层建筑钢结构内部施工方案设计的分析

1.钢结构材料的耐火处理

在建筑施工中,钢结构伴有重要角色。钢结构应用在各种建筑中,但是性能差距不同,实现的建筑作用不同。例如,钢结构因金属性质,具有较高的传导性作用,耐火性价差。对钢结构耐火性质进行加工处理,逐步提高钢结构化学性能,提高钢结构的花型耐性和坚固性,满足高层钢技术结构的需求。对钢结构的耐火性质量的更新,提升高层建筑的应用效率,确保钢结构的整体工作技术效益。

2.高层建筑模块的协同作用

在高层建筑中,各个工作模块相互协同。例如,在土建工作中,钢结构的设备应用安全需要采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通过技术部的标准值测量,确定工作需求的标准。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特殊性,合理的排定施工周期,确定钢结构施工的开展方案。对施工测量仪器进行准备和微调处理,满足建筑工作的整体需求。在建筑施工中,需要根据建筑统一要求确定钢结构计量标准的应用,切实满足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建筑给工程钢结构的施工。

3.钢柱的定位

在建筑钢结构中,对钢柱的定位是重要环节。通过对钢结构轴的定位,确保进场施工的宽窄度,方便建筑施工现场内外材料的装配,保证工程模块的正常开展。在钢柱长段设计中,需要根据钢结构运输模块进行协同作用,满足柱子所需要安全的标准,及时进行轴线定位,确定轴线的可控标准,保证柱子安全模块的有效性,提高柱子安全的应用价值。依照建筑材料规范标准,合理的对高层建筑进行标准验收,对不同模块建筑区域的钢柱长度进行限制。在翻样下料中,制作模块,对焊缝伸缩变形中确定可行负载模块的标准,对模块进行合理的优化,提高压缩变形的应用效益。在钢柱翻样中,需要对不同的设计长度进行控制,这是需要控制设计误差的。为了有效的提高下料长度、确定设计长度,降低设计误差,逐步提供啊上下节刚截面的控制标准,确保钢柱编号,积极配合安装。在钢柱内部进行焊接,确定溶解电渣模块的开展必要性。逐步提升钢柱的应用效益,确保钢结构满足高层建筑的施工需求。通过对钢柱施工标准的高要求,提高建筑高程钢结构施工效益,对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标准安全工作,对钢柱长度进行误差控制,对焊缝伸缩模块进行变形控制,对竖向负载荷模块进行优化,逐步提升压缩变形工作的各种效益标准。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柱子偏差处理是必要的。根据不同高层对建筑施工模块的需求,根据设计模块标高及西宁预先安装模块,完成协同作用,切实满足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的基础需求,进而提升建筑标高的优化标准,提高建筑设计的需求要求,满足高层钢结构施工标准。

4.钢架的选择

早高层建筑施工中,对框架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设计H性钢结构,确保钢柱结构施工的协同性提高框架梁的刚性和韧性。逐步提高框架、梁钢结构施工模块的协同作用,保证框架施工体系的完整。加强框架钢结构设计的编号分析管理,提高钢结构设计顺序的合理效益。为了有效提供啊框架结构、梁柱连接位置的设计,采用悬臂梁的结构设计,将上下翼缘与钢柱结构相互连接,采用透明熔接的方式,对腹板进行贴角焊缝处理。

5.焊接在钢结构施工中的作用

在钢结构施工中,焊接技术对钢结构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根据焊接收缩变形标准,对钢结构进行预估分析,经过理论公式计算,确定积极收缩范围,确保加工模块的正常校正,提高翻样下料的精准度,加强对钢结构无缝焊接的准许控制管理。采用全熔透焊接技术,提高工作整体效益,确保和焊接定位的端点,确定另一端焊接定位的距离。对腹板采取高强度螺栓连接处理,充分利用钢结构设计焊接中的摩擦系数,提高高层钢结构承压力,提高螺栓的承压强度,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系数,合理的配合摩擦适应度确保高强度螺栓的连接效果,保证孔位精准度的合理性。

二、高层建筑设计钢结构的优化

采用计算机电脑技术设计和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刚性度,利用钢结构施工工作的优势,采用混凝土对楼板厚度进行分析,确定在模块中楼板钢梁协同作用的标准。通过计算平板标准可知,这样的楼板设计不安全,钢梁的使用量较高。因此,需要采用钢料和混凝土协同的楼板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计算,确定需要配比的钢筋量,确定栓钉量,保证混凝土钢筋和钢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约楼层钢梁的使用量,提高楼宇保温作用,提高楼层钢结构的覆盖面积,实现钢结构施工的优化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程建筑施工中,常常使用钢结构施工设计方法,通过优化钢结构设计中的钢梁、钢柱、钢栓、钢架,确定钢结构中的钢焊接标准。分析高层建筑物钢结构优化方式,对钢结构材料的耐热性、保温性进行技术改良,提高钢结构与混凝土之间的楼板灌浇技术,稳定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案,提高高层建筑施工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提高建筑施工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的认识,确保高层建筑钢结构顺应市场发展需求,逐步提高钢架构施工方案,提高钢结构技术手段,实现对钢结构高层施工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游翔.建筑钢结构典型零部件加工要点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刘会玲,丁刚,黄俊,安海峰.施工图深化设计及测量放线技术措施[J].施工技术.2011(S2)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2

关键词:垂直绿化 模块式 构造形式 基质材料 建筑配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22-0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绿化手段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城市绿化已经延伸向立体的垂直绿化,如屋顶绿化、斜坡绿化、墙面绿化等,这样的绿化方式既增加了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景观装饰效果。

垂直绿化技术历经传统墙面绿化、绿墙组合技术和生态植物墙三个阶段,而墙面绿化作为最主要的方式,未来发展将会形成以墙体绿化为主、兼顾传统的多形式局面。模块式墙体绿化作为墙体绿化的新兴发展方式,具有装卸方便、景观营造快速、适用面广、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同时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

1 模块式墙体绿化形式的定义和分类

1.1 模块式墙体绿化的定义

模块式墙体绿化是通过草木板、种植模块、种植槽等容器垂直安装在墙体结构或框架中的一种绿化形式。模块式墙体绿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繁多,既适用于绝大多数建筑墙体,如住宅、办公楼、学校、工厂、展览馆等,又可以适应大多数地区的气候环境。模块不仅选择性强,还能根据具体项目对模块的大小、形状进行设计,以满足其要求,通过模块和植物的变化,可以搭配特定的图案,形成独具特色的立面景观。模块式墙体绿化是一体化的技术,由各小单元构成,从设计到施工要求多工种的通力合作。虽然它是植物栽培技术,但是批量化生产、模块化安装、预先培育植物的方式却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将给建筑工业化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基于当前经济、能源和环境问题,模块式墙体绿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模块式墙体绿化的构造形式、基质材料及其配套设施和后期维护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成本也亟待降低。

1.2 模块式墙体绿化的分类

各种新型垂直绿化技术,本质是对容器构造、介质材料和结构体系的改善和发展。模块式墙体绿化形式主要分容器模块式和介质模块式两大类。容器模块式重点对种植容器进行改进,介质模块式重点对种植介质进行研究改进。该分类方式主要依据模块式墙体绿化的种植构造和基质材料两方面特点进行划分,分析模块式绿化构造和材料两方面的优缺点以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1)骨架模块式:将植物种进预先放好种植介质的容器内,然后一同挂在固定好的垂直骨架上,最后接上自动灌溉系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肥料。每个容器都可作为一个模块,不锈钢骨架起固定作用,以增加绿化的可视度。容器内一般采用人工改良土壤基质,质量较轻,并能缓慢释放肥力,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2)卡盆模块式:将预先培育好植物的容器斜向或横向插入固定面板,容器斜插入骨架可减小模块厚度,提高植物所需土壤介质容量。使用固定性好且不易松散的轻质生长介质,同时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

(3)种植盒模块:用固定性好且如海棉一样轻的聚酯混合基质直接在盒内培养植物,使植物有更大的生长空间;可预先栽培后按图案要求拼装组合;由滴头、滴灌管路和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灌溉系统与结构框架结合,可将养分输送到每个种植盒内。

(4)种植袋模块:将平面灌溉系统、种植袋复合在一层高强度防水膜上,形成一个平面种植系统。具体做法是在防水处理过的墙面上铺设毡贴,然后固定无纺布布袋,在袋内填充轻质生长基质以种植物。无纺布的厚度和结构类型应根据现场条件决定,过厚会导致基质层板结,过薄会导致基质层水土流失,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5)无土栽培式:先安装金属框架来支撑两层聚酞胺毛毡,将毛毡毯作为生长基质以支持植物的根系布满墙面。营养液由小管子构成的网络灌溉给植物,过多的水分在墙底部收集起来从阴沟排走、过滤后重新进入毛细灌溉系统,植物的根布满墙面生长,吸收循环水中的营养元素。无土栽培采用配制营养液灌溉,需要根据植物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配比,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铺贴模块式:将植物与生长基质组成的平面栽培系统直接铺贴在做好处理的墙面上,或者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在垂直墙体表面形成种植系统,采用自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目前在陡坡绿化上使用广泛的客土喷播技术是通过团粒剂使客土形成团粒化结构,加筋纤维起到类似植物根茎的网络加筋作用,从而造就一定厚度的耐雨水、耐风侵蚀、牢固透气的多孔结构。同理,将植被护坡技术运用于垂直绿化,利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强吸水性树脂、植物种子、粘合剂、保水剂等混合后加水喷射到岩面或建筑表面上,或者将有机基材(速效肥、保水剂、粘结剂、凝固剂、长效肥、有机质土)附着于金属丝网架上,再喷播草籽实现植生基质的附着生长。也可预先在工厂中水平培育出标准的植物模块,待植物根系与金属网缠绕紧密后,在墙面直接铺贴生长基质与植物组成的栽培平面系统或垂直安装在墙体上,实现即时成景。

由于喷播基质中保水剂和粘合剂的用量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过多的添加剂用量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添加剂用量不足则会影响基质的粘接性、耐久性等性能。喷播技术在边坡绿化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和成熟,但在墙面垂直绿化运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喷播的草种应该是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耐寒耐贫瘠的多年生品种;寒冷地区还应考虑植物的抗冻性。

棕垫模块式:对传统介质模块绿化的改良和“植物生长必有容器”的突破,是由棕垫或海绵和发泡膜等本身具有极强固定能力和保水能力的材料组成的生长介质模块。在植物模块生长好后,通过搭接或绑缚固定在墙体表面的骨架上,就可以形成特定的景观效果。由于介质模块较轻且没有容器,则需要较多的钢架固定。

2 模块式墙体绿化的设计要素和养护措施

模块式墙体绿化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灌溉系统设计、基质材料选择、植物品种选择、建筑朝向与高度考虑等因素,养护措施包含植物养护、灌溉系统和墙体维护等方面。

2.1 灌溉系统

精密的灌溉系统弥补了模块式墙体绿化生长环境的限制,为植物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了便利。目前常用的自动灌溉系统有喷灌和滴灌两种方式。喷灌可在墙体立面上灵活架设管道,而不限制绿化的形式和面积,通过动力设施浇灌到任何位置的植物,浇灌速度快,但初次投资较大。滴灌可将喷头直接插入生长基质中,通过动力设施控制水压,直接对植物根部供水,节约用水,灌溉效果好,但对水质要求较高,易导致喷头堵塞等问题。

2.2 种植基质

模块式墙体绿化一般采用人工改良基质,从土壤密度、成本、保水性、透气性、固定性等方面对土壤改良。将腐叶土、泥炭土、勃土、粉煤灰、木屑、珍珠岩、蛭石等轻质材料按比例混合,既能改善基质的透气性,也能增加基质孔隙率和灌溉的渗透速度,具有较好的蓄水、排水作用。

2.3 植物品种

模块式墙体绿化技术扩大了植物品种的选择范围,然而由水平面到垂直面生长的转换,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根须的缠绕性能、植物的习性(耐旱性、耐寒性、耐阴性、喜光性、生长周期、养护周期)以及生态环境条件、植物重量和体积、建筑环境风荷载、安全性等因素。在尊重建筑性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品种,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

2.4 建筑朝向与高度

模块式墙体绿化技术受建筑朝向和高度的影响,需要考虑植物品种的习性和特征,合理地分配植物。南立面适宜喜阳的植物品种,以达到较好的遮阳效果,同时保护了建筑外墙;东西立面适宜采用当地落叶植物,夏天遮阳降温,冬天采光保暖;北立面适宜喜阴的植物品种,可拼成图案效果,重点增加建筑的观赏性。

由于种植高度和模块自重的限制,不同高度的建筑应采用不同的墙体绿化方式。单层及多层建筑高度较低,其安装、灌概、卸载和后期维护的问题较少,种植模块的选择灵活。高层建筑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安全性、风压、水压、养护等问题,常用分段绿化的方法。一般是在阳台、窗台或墙面上安装种植槽,装配植物模块来实现绿化效果。宜在建筑顶部放置灌概用的水箱,利用重力弥补灌溉水压的不足。

2.5 养护措施

植物的养护包括灌溉、施肥、防病虫害、修剪等方面,模块的完整性也需要定期检查,以防止种植基质材料的流失。灌溉系统的维护需要检查发射器的堵塞状况和供排水管尤其是连接处的渗漏状况,定期清除灌溉渠内的腐叶、泥沙等杂质。另外,墙体的维护需要定期检查外墙面的物理破坏、绿化边缘、防水膜的剥落和墙面的渗水情况,并及时予以修复。

3 模块式墙体绿化的发展建议

模块式墙体绿化是建筑、结构和植物设计的统一,同时也应实现建筑的整体美。现有的绿化技术只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绿化的改进措施,并非垂直绿化的真谛。目前设计上的一个误区是着重关注后续模块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能,以结构设计和构图设计为重,而忽略了植物生长特性、建筑配套设计的考虑。对此,本文提出将垂直绿化还原于建筑自身结构的设想,在建筑设计阶段考虑建筑绿化所需要的建筑构件,如在建筑山墙上设计阳台、在建筑外立面错层设置凸出挑台、筒体结构外立面上设置螺旋形挑台等方式,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水平构件高差错位,实现水平绿化向垂直绿化效果的过渡,也避免了绿化构造、基质材料、耐久性、安全性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参考文献

[1] 袁维.模块式绿化在垂直绿化空间中的设计与应用[D].鲁迅美术学院,2013.

[2] 唐海.模块式墙体绿化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3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建筑规范;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

1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程

1910年3月,德国沃尔特·格罗皮厄斯提交了一份合理化生产住宅建筑的备忘录,到今天仍然是对标准化住宅单元的预制、装配和分布的先决条件的最为透彻的阐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国、美国和法国开发了以钢材为基础工业化住宅系统。

1920年左右,“预制装配住宅”就作为一个新概念传入了日本。

1932年,一批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日本建筑系教授创办了“新建筑工艺学院”,注重“包豪斯”的体系和总体性(绘画、雕刻和家具制作等)。当时也有少量的实验性工业化住宅的研发,但这些试验都没有发展到工厂化大批量生产销售的程度。

由于早期西方的钢结构住宅都提倡大跨度、可分隔,基本上都是采用热轧型钢的梁柱结构体系。而日本住宅建筑又一直是采用中国古代的梁柱结构体系,所以日本人在住宅产业化的起始阶段就一直进行梁柱建筑体系的研究。

2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与建筑规范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中国住宅建筑行业,政府多年来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提倡和鼓励住宅科技创新,但住宅科技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已经贯彻执行了几十年的建筑规范体系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通常都没有现成的可供执行的建筑规范,而且也不太可能完全符合现有规范。也就是说,“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通常是“非标”(即没有可以执行的建筑规范),甚至是“违法”(即不符合现有建筑规范)的建筑产品。

现在我们再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解决住宅科技创新与强制执行建筑规范的矛盾的。在我们国家,判断住宅产品是否合格只有华山一条道___符合或不符合现有建筑规范。而在发达国家,住宅产品有二条途径可以通过建筑规范官员的检查:

第一,按照现有建筑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建筑产品,当然,不容置疑要按现有建筑规范来审查、监理和验收;

第二,创新的建筑产品,既然是创新的建筑产品,当然就没有可以执行的建筑规范,因此必须提供得到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产品检测和评估报告。建筑产品无外乎要控制以下三类技术指标,即:(1)结构性能参数;(2)保温密封性能参数;(3)防火性能参数和燃烧后的有毒气体参数。建筑规范官员可以根据这些检测报告来审查和判断建筑产品是否合格。

另外,规范始终落后于建筑实践,甚至于实践产品出来四、五十年后规范才颁布。如果没有这条创新的建筑产品审查通道,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球住宅市场蓬勃发展的冷轧钢材住宅。

从冷轧钢材住宅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阻力不是来自技术;阻力也并非来自市场;阻力来自于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冷轧钢材住宅规范,也没有一个创新的住宅产品和技术推广的途径或通道。尽管部分规范如:《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陆续颁布。

但如果所有的创新住宅产品和技术都要等待规范颁布后才能顺利投放市场,而一个规范往往又要编制数年乃至近十年,那么中国的住宅建造技术什么时候才能跟上(或超越)国际住宅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还要去学习、引进、应用和普及新的建造技术。

因此说如果建筑界不从制度上创新,不建立起一条创新住宅产品和技术的审批通道,再好的住宅产品和技术都无法正常、顺利地推向市场。那么我们只能看着国际住宅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无法进入中国住宅市场。

3 我国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的发展

3.1 湖南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的发展

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方面,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经过4年多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实践,有了一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高效的工厂化、模块化的发展之路。

工厂化、模块化生产是指可持续建筑(简称“可建”)的楼型、户型、主板(楼承地板)及外墙窗、内墙门、通风、水电等,全部打包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在工厂制作,在模块设计过程中采用“减(少)、简(简单明了)、通用化”的设计原则,用总图将各个模块元素整合成一栋楼房所需的要素。通过全面推行工厂模块化生产,实施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可建,才能使得生产商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生产能力,并产生规模效益。

可建工厂化条件下的模块化要素:主板(楼承地板)模块化、柱梁模块化、外墙窗模块化、厨卫模块化、通风水电模块化、楼梯电梯模块化、内墙门模块化、内装模块化、楼型模块化,工厂化模块化生产是可建发展需遵循的原则。

3.2 湖南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简称“远大住工”)是国内首家以“住宅工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是住建部授牌的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首先,在质量方面,住宅工业化的推行,将进一步改善住房的质量问题。预制建筑构件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避免施工上的转包行为,质量可以控制。

其次,工业化生产减少了浪费。包括人力、原材料、时间、工序方面的费用节省。构配件实行标准化工厂生产,浪费少。现场实行装配式施工,基本减少了人为因素难以避免的浪费。

第三,成本可控在建筑行业成为了可能,更能节省劳动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隐患,建筑综合成本明显可控。

第四,住宅工业化的推行将“节能环保”在建筑行业成为可能。“工厂造房”,很多工序都是在工厂完成的,是区别于传统泥瓦匠施工模式的“干法造房”,大量节约施工用水,同时,集中工业化生产,建造过程节能,综合能耗低;工厂规模化生产,优化集成,最大限度减少材料损耗;工厂制造,大量减少现场作业,无粉尘、噪音、污水污染;集中装修,无二次装修大量建筑垃圾污染。

可见,与传统的建筑模式相比,住宅的工业化体现了成本可控制、质量有保证、节约、安全的特点和优势,符合国家节能、低碳、节约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和人居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

3.3 深圳万科股份公司

万科发展住宅产业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的引导使得万科走上了发展住宅产业化的道路。第二个方面企业认识到了这是行业发展的规律。第三个是万科后期发展规划要求他必须走工厂化、模块化的道路才能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万科认识到他们的使命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追求整个过程和速度效率,第二要保证房子的质量和性能。第三是对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四是要形成合作关系,包括和政府,包括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商业机构和厂商形成合作关系,这是他们在产业化方面所遵循的方向。

4 结论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住宅工业化的探索之路,也标志着我国的住宅开始走向一个工业化的新时代。

201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模块化、工厂化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并且是建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爱林,刘学春等.远大可建工业化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性能关键问题研究报告,北京工业大学,2012.9.

[2]丁成章.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4

1.1通过对建筑物的分析,可以得知其具备艺术品的功能,通过对精美的建筑设计的应用,实现建筑的美观设计模块及其结构设计模块的协调,保证其良好的艺术成果的呈现,这也需要进行侧重点的分清,进行建筑艺术模块、美观模块、功能模块等的协调,从而实现其生产工艺的优化,保证建筑造型的呈现,进行功能模块及其结构设计模块的完美结合。这就需要避免传统的设计理念的应用,进行设计对象设计理念的与时俱进,从而满足现阶段建筑设计及其结构设计的需要,保证其结构体系的健全,实现结构设计建筑形式及其建筑功能的创新,保证其建筑形式及其建筑功能的统一性、辩证性。

1.2为了满足当下建筑设计的需要,进行人们的功能需求分析是必要的,正式由于人们的功能需求差异,才导致了建筑物的本身应用形式,正是由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的差异,才影响了建筑物的自身形式。这一系列的建筑形式又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建筑形式及其功能的分析,可以得知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种相互辩证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的建筑风格的划分,可以更加明确的得知建筑物的应用风格。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类是将优美的建筑造型、完善的使用功能、先进的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制造与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技术先进、新颖、经济适用的建筑物;另一类则是以追求某些新奇的艺术效果为主,创造出奇特怪诞的建筑造型,结构方案从属于不完全合理的建筑设计,放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显然,在建筑物的外形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遵循前一个标准。

2建筑艺术及其技术的统一

2.1在建筑设计模块中,进行其建筑物特点的分析是必要的,其具备观赏性的性能,这一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建筑设计的完毕,实现了内外观、应用功能等的固定,展现了设计人员的劳动价值。为了与时俱进,进行建筑物的新型设计理念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按照新型的设计理念去设计建筑物,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体系的健全,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但凡世界闻名的建筑物,设计中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学术理论基础。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2在当下建筑物设计模块中,通过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应用,更有利于实现建筑成果的效益。这需要进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应用,进行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的应用,切实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建筑文化的应用,进行建筑技术及其艺术的协调,保证其实用性及其美观性,保证其技术的成熟性,满足现阶段的建筑形式的竞争需要,保证项目施工模块的有效开展。在日常的建筑业中,一方面,建筑设计师要更多地利用艺术表现形式和建筑形式的竞争来打动业主以便获得项目施工。这另一方面,广大的受众则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更加注重建筑形式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要求和审美趣味。要实现这两者的兼顾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并重、实用与美观兼顾,则需要依靠成熟的技术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建筑美的本源。在当下建筑设计模块中,建筑物的审美价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进行建筑物的审美特色的加入,进行艺术成分的提升,保证建筑物的美观的体现,保证当今社会的建筑艺术更加的创新,蓬勃发展,切实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需要。这就需要引起相关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保证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的落实及其应用。当今社会艺术的光芒更加闪耀,设计中艺术的成分也会越来越重,建筑的美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放眼全世界,百层高楼已经在各地拔地而起,2008年的北京奥运上的鸟巢和水立方也让我们的眼球得到了充分的享受,这样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其中包含的艺术、人文理念也让人折服。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5

建筑工程分支(土木类本科专业)专业除了开设通识课与技术基础课(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外,还开设建筑施工设计、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总是以力学类课程为基础的,主要涉及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如常见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其强度和刚度问题都与各部件的可靠安全工作紧密相关。结构设计、工程地质等专业课也都涉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这些正是工程力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力学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开设探讨

在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力学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安全学科与土建学科的关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思路,切实做好安全工程与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糅合工作,该研究者深入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了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人才需求和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安全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急需安全工程的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

(1)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紧缺,建筑企业中安全员岗位目前往往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担任,可能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取得安全行业资格证书后担任。这些安全员安全专业技能缺失,对建筑施工等工程的安全评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2)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虽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但缺乏土建类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施工和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工地现场危险源的判断与工程安全评估处理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该类学生在从事该方面工作时必须补充施工和结构设计专业知识,但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深度上都少于土建类本科专业,导致在进行施工和结构方面知识补充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一般不开设结构力学,而结构力学是土建类专业必开课程之一,这也是结构类专业知识在补充学习时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开设力学课程存在一定困难。综上所述,该研究者认为在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分支人才培养方案中,力学课程的开设应注意针对性,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具体而言,该方向力学可开成建筑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

3结语

模块化建筑结构范文6

高层建筑裙房的优势

*建筑面积上能提供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一般为1000~3000m2,根据服务人数可做适当弹性调整。普通高层建筑的标准层面积从经济性合理性的角度,一般为800~1500 m2(除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其裙房面积根据使用功能不同,有一定幅度的扩张。这就为其成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载体提供了空间尺度上的可行性。

*提高建筑本体的利用率

底层使用率较高,二层及以上楼层空置率较高往往成为当前高层建筑裙房的使用现状。开发时的定位单一、各类商业功能的设置重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选择合理区位及建筑载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能满足居民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又使建筑本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在交通布局及流线组织上具有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以及内部功能的差异性,需要各入口分流、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有效组织人流。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应留足与社区主要道路、周边建筑的采光距离及有效的消防通道,对社区中心的各个出入口应做出全面、合理的布局与安排。高层建筑的总图布局时,由于自身尺度等原因,其采光间距及消防间距与周边建筑之间留有较为宽松的距离,且四周道路(车道及人行步道)较为便捷,这就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置入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流线组织条件,方便各个功能性入口的合理布局。

高层裙房建筑本体优势

*柱网尺寸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高层建筑的裙房功能大多定位于商业、餐饮娱乐、展示、公共服务等,其所要求的柱网尺寸较大且布局规整,常见柱网尺寸为6.9m―9.0m。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单元功能房间面积要求不大,普通诊室面积要求10以上,面积较大的房间如健康教育室、预防接种室等面积要求为40~65。高层建筑裙房的柱网尺寸有利于将这些功能房间进行有机组合,并为其灵活布置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也为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联系、交通体的合理连接带来了可行性与适应性(见图1)。

*结构体系的改扩建可能性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置入高层裙房,首先其自身交通流线较为复杂,其次要做到服务中心人流与高层建筑其他各部分人流有效分隔,这都要求结合具体功能对裙房部分进行改扩建,增设楼、电梯等交通体。高层建筑通常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结构,承重结构的独立性较好,围护体系的可变性较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要的改扩建提供了可能性。

*结构层高的优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功能空间对建筑层高有一定要求,大部分房间净高要求不低于2.8 m,并且层高上部根据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档次应预留吊顶、空调系统、暖通系统、防火系统、照明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及医疗系统管道系统所需空间高度。高层建筑裙房结构高度常见尺寸为3.9 m~5.7 m,在满足服务中心对层高和净高的要求方面有其较为明显的优势。

*配套设施的完善性

高层建筑裙房内各类设备如强电、弱电、水、空调、消防等配置齐全,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各项设备要求,同时可避免单独建设的资源重复消耗(见图2)。

设计策略

*选择合适的空间载体

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载体是左右服务中心最终使用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要求设计师根据所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服务人数、服务半径及所在的区域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交通组织流畅、受周边建筑影响较小、面积大小合适、平面形态规整、采光通风良好、配套设施完善、结构有利于改扩建的高层建筑裙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空间载体。

*确定各出入口的位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其服务范围和人数、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安全等方面要求,需要各入口进行分流以避免不同病症人叉干扰,并有效组织人流车流。在建筑设计中,按门急诊入口、康复保健入口、后勤服务入口等进行总体设计,且主要入口应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建筑首层。

*建立功能单元模块

模块化设计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设计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定制化设计,以满足基本要求一致情况下各种灵活可变性的需求。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计中,既可以简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周期,又便于统一管理及设备设施的配套,有效地控制造价、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依据模块化弹性可变的特质,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规模、服务人数等需求,产生出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应对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医疗服务功能包括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医技科室和管理保障等。在实践中,依据构成各部分功能的具体房间的使用性质、区域关系、总体流程及相互组合模式等,将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部位划分为以下八个单元模块: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诊疗区、医技区、预防保健区、病房康复区、手术区、行政办公区。各单元模块的面积比例可根据具体规模及服务对象进行微调,如以老年社区为主的服务中心应适当加强预防保健区及康复区的面积配置(见图3)。

*功能单元模块的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功能单元模块设计中,首先应以重点模块为核心,优先考虑需要良好采光通风的单元模块的布局(如门急诊区、诊疗区),以单元模块的人流量、使用效率及相互流线关系确定其各自所在楼层的分布,以两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用模块的形态简要示意在不同柱网开间下的各功能单元模块的总体布局(见图4);其次,依据柱网形态,将模块内的基本功能用房(如医技区的X光室、心电图室、B超室等)与模块内的水平或竖向交通有机组合,使之产生出应对于不同柱网尺寸的匹配性与灵活性(见图5);第三,各单元模块应形态规整,空间简洁明晰,在连接方向的尺度应尽可能一致或接近,便于各单元模块的相互组合。第四,对于一些与其他单元有紧密联系的功能单元模块(如入口接待区、门急诊区等)应考虑设置一些模糊空间,使之产生较强的弹性与空间适应性,为同一模块与不同模块的连接与组合带来可能。

*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个功能模块单元的组合,首先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及安全的要求进行整体性考虑与布局。并在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建筑布局紧凑,管理方便,减少能耗,流程科学,洁污流线清楚,内部交通便捷,避免交叉感染。

在综合医院流线组合设计中,各科室之间常采用两种主要的水平交通骨架模式:树枝状联系模式、辐射型联系模式。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和使用特点,尤其针对高层建筑裙房空间内设计服务中心的特殊性,在建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柱网关系、裙房平面形态及不同卫生中心的具体功能要求,常采用单内廊式、复廊式与组合式的连接方法解决各单元模块的整合问题(见图6)。

*交通连接体设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设计中,水平和竖向的交通体(走道、过厅、楼梯、电梯等)是连接各功能模块的核心要素。高效、通用的交通空间设计,对加强功能模块间的联系、减少医患人流交叉、患病就诊人流与保健康复人流的干扰等医疗空间设计关键问题的解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连接体的设计中,首先应考虑与入口接待区紧密联系,具有视线可达性,方便就医人群使用;第二,竖向交通体往往需要对原有裙房结构进行改建,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承载性,且与原有建筑交通流线相互独立;第三,交通连接体的无障碍设计、人性化设计是衡量新时期下医疗建筑品质的重要标准,在设计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个性化、人性化设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建筑面积虽然较小,但作为医疗体制建设体系的基础单位,其面对的就医人群相当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公共空间色彩的运用、人工照明的层次、绿色生态节能、材质质感的表达、无障碍设计的考虑等诸多方面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个性化与人性化,也是决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品质优良与否的重要因素。

*识别性与标识设计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室内外空间识别性也是提高其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识设计,首要的应该是系统化和统一化。2007年卫生部启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第三十二条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社区医院的标识除了使用统一标识,应满足传递信息和吸引注意力的基本功能外,还应由相关部门或机构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和特性,制定统一的模块化设计样本,以达到系统化的整体形象设计,突出医疗建筑形象,方便居民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