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例6篇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校园 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0-02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架是基于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按照研究思路,本文首先针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就数字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及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剖析,最终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建设促使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先进教育管理平台。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需求

(一)网络稳定性需求

校园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架构流程稳定,使其有效满足现阶段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比如,在校园计算机网络运行中,某些节点出现网络运行故障时,能使网络迅速切换到相关备用链路,发挥其收敛功能。

(二)校园信息化网络运行时的高性能需求

校园信息化网络的用户是校内学生及教师,采用计算机网络构建校园信息化体系时,应保证校园网高效运行,使各类媒介信息能够进行无障碍传输。

(三)信息化校园网络用户接入与控制需求

高校校园数字化教学都安排于学校机房进行,学生只能用个人独立账号在校园内网络服务器中使用,课外INTERNET访问需计费,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在满足教务管理基本需求基础上,要为师生提供畅通无阻的校园信息网络服务。

(四)校园信息化体系安全管理需求

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建设时,应严格禁止学生搭载自建网络服务,避免一号多用。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应有非法站点访问、过滤和非法言论定位、跟踪及非法言论处理,甚至非法日志审核等功能,通过一卡通业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园网服务。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原则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庞大的信息资源群进行集成化处理。在校园信息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优化流程架构、提高系统硬件性能和选取安全运行协议、合理规划虚拟网络等。具体而言,应遵循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稳定性与可靠性原则和可扩展性与易升级性原则及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可管理与可维护性原则、实用性与可行性原则等,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校园信息化体系构建中合理应用。[1]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时,应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SOA系统,立足于ESB等基础技术平台,将相关应用服务流程集中到SOA结构中,通过统一的系统建设方案,将不同网络服务协议合成在整个网络服务器中,采用WEB结构形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注册及信息、信息注销、信息管理及传输等服务。校园信息化综合系统涉及的协议流程及系统信息较多,应基于ESB基础性平台和WEB网络架构,实现信息数据交换,保证校园信息化系统中全部的应用逻辑及应用流程和应用数据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颗粒度要求进行信息封装处理。

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相关功能实现中的应用

首先,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教学功能实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将多媒体技术与高端技术设备相结合,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实现远程自主教学,使全校师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及享受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另外,在学生综合管理服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集校内综合管理服务为一体,将学生的学习资料及校内档案资料和人事部门档案、学校的各种财务报表、学生学习成绩,甚至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基本的设备、设施等基础信息资料综合在一起,以此实现自动化办公的基本需要。具体应用模式框架主要包括三大模块[2]:

(1)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邮件管理、研究生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网络视频会议管理以及校友管理和OA系统管理为一体。(2)校园网站系统。主要包括WEB系统、BBS公告板、FTP服务以及RADIUS系统。(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精品课制作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电子备课系统、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系统、课件点播系统及VOD系统。以上三大模块统一集成于计算机网络下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中。

(二)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除了上述基本的教学服务管理集成系统外,还基于Intranet形成了覆盖全校教研室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甚至会议室及师生宿舍、科研室等不同场所的网络系统,对外网络与对内网络有所不同,其主要是与上级部门主管及相关兄弟院校之间进行科学连接,以此为校内、校外展开实时信息互动及沟通交流提供基础,具体服务流程架构主要以Internet为主,将校园信息化网络中的信息中心以及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及备课室、办公室、电子图书馆与校外移动办公系统、家庭网络和分校、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网络系统相连接,以此构成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应用架构。[3]

(三)计算机网络在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研究的校园信息化网络总体结构,主要包括功能分层与各层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网络运行协议。在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校园信息化体系设计时,应先确定核心架构层需要采用的网络传输协议集合,然后对校园网络总体结构进行合理规划。计算机网络连接标准应采用基本的综合布线系统,而计算机网络综合技术应用标准应采用客户/服务器(C/S)与浏览器/Web(B/S)服务器模式,保证相关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够向周边中心汇聚。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总体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交

互性。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技术,采用子网规划方式达到统一规划的目的。(2)校园网在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应采用总线型及星型结构的网络拓扑形式,将核心设备接入校园主干网络。(3)工作组网属于校园最底层的计算机网络,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划分,结合地理位置对组网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为了能够满足校园校校通基本服务需求,应与其他外部网络合理连接;通过校园专用服务器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保证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数字化时代,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有效运用。本文通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对其基本建设原则和相关建设思路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实践改进对策,从而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1-38.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策略

引言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只有弄清楚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而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才能够促进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实践意义体现在: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大学学校而言,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品味和人文价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助于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是这样对“文化”进行释义的:“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国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一些世界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已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2.1 网络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现今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校园网络、学校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这些载体,院系与院系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与交流。校系领导和老师能够及时交流信息,下发通知。学生也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校新闻、校园公告。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的虚拟社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辨析商讨,学生也可以讨论课程内容或者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2.2 各种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涌现

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一项基础活动,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及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活动是最好的方式,各种专题形式的校园网络文化团体开始纷纷成立。网上的相同爱好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几乎所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形式都走向跨校区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和沟通。

2.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些高校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校园网络服务平台,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4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体现在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

2.4.1 校园网络资源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为方便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多种网络平台,如虚拟社区、精品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等。虚拟社区充分利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利用网络信息传输与反馈的技术,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宫殿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可以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的方式,满足了远程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2.4.2 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管理人员建设了较为合理的上网规范体系,致力于从制度上制约不文明、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但是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大力度对学校各个网站进行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

2.4.3校园网络队伍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应加强对大学网络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做到擅长网络技术、熟悉学生上网规律、能够与学生良好沟通,维护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信息。

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中国社科院沈杰先生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建设高校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要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法制、基础建设(包括校园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1 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

积极利用网络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建立学校主页,通过教研网页、班级网页、个人(学生、教师)网页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专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以防止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新空间,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已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为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精神的要求,坚持“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及“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由此学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网络管理机制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等多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学校特色,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努力把校园网络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重点,按照“特色性、先进性、示范性”的要求,全面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将具有时代特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地方红色文化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内涵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组织领导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研讨会,定期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经验,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划,制定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全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各部门对口管理,各负其责,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对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形成领导有力、各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此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为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包括网络管理专家、网络教育专家、网络心理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建设需要,学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建设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高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坚持“引导者”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健康、正确、有益的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监管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严格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校园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有效传播。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规范IP地址管理和使用流程,对于校园BBS、QQ校友等实行用户注册实名制度,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对网上反动、迷信、庸俗、污秽等不良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和删除,以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监督。通过“文明上网讲座”、“大学生文明上网万名签字”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要求师生文明上网、文明聊天、文明交友、文明用网,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构筑“网上个人防火墙”。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42-02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已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文化建设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近几年,我国各高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甚至是宿舍里都能上网学习、交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随之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素养的累积、行为模式的塑造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依托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较早从事新媒体研究的著名学者匡文波先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传统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等。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具有整合不同形态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及网络新媒介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高速、实时、全面的服务。最后,网络文化建设可以根据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娱乐的需求创造虚拟化社区空间、版块,方便师生交流。

三、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一般认为硬件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它包括建筑、设备、人文景观、校园环境等相结合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它作为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参数。因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很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近几年各高校在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例如服务器的更新改造、校园网带宽的提升、无线网建设等,基本实现了校园网覆盖办公区、教学楼等区域,部分高校还实现了校园网进宿舍。可以说,校园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在大力发展硬件设施的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即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网络文化对师生思想意识方面深层次的引导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应该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体制,将其真正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布局中。

(二)校园网站内容单调,网络文化活动缺乏

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而教师、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查看通知、查询成绩、浏览学校新闻等,这与校园网站内容单一、网络文化活动缺乏有很大关系。很多高校将校园网站作为说教阵地,笼罩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在栏目设置、内容框架上考虑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功能。诚然,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正面教育、反复说教上面,引导很关键。而引导的前提首先需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知道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有的放矢,这对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监管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多数事物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肆无忌惮,随意性很强。有的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者上网成瘾,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高校本身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有很大关系。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各高校应该尽快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管机制。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

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要硬件软件一起抓。

硬件方面,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程度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孕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前面已经提到,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上投入很大,尽量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但是这和国外高校无线网全覆盖,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状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各高校还是应该继续扩大硬件建设规模,为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校园搭建良好的平台。

软件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跟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依托的校园网络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总体定位,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是以人文历史积淀为主还是理工类自然科学的求真理念为主等。确定好定位后,要积极开发有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应用软件,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

(二)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高校的网络门户,代表着学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深入挖掘校园网站的模块功能,除门户网站外,还要积极开设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版块,增加学生的上网浏览量,丰富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比如开设一些容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页,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开办校园BBS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发表言论的自由空间;为高校一些名师、专家建立特色网页,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效应,让师生可以进行实时交流等,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高速、及时、快捷的优势。另外还可以将一些现实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给学生以全新的网络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树立起勇于进取、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增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加强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使校园网的管理有章可循。目前利用网络犯罪和进行不法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要做好防范工作,通过对师生上网行为、校内网络服务场所等的规范,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行为。其次要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控。要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把、与社会主义道德违背的信息言论彻底清除。避免个别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发生。最后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分辨、抵制、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佳玲,钱建平.大力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中国建设教育,2008.

[2]戴放等.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

[3]王红玉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5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虚拟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站与网页上的先进技术营造真实校园的氛围,同时在高职校企文化建设融合模式下,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提前进入角色,对企业有所了解。涉及的模块功能将对网络文化建设进行新的尝试,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分析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等需求关系;第二,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定位。高职校园网络文化这一特定教育类型,是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网络平台构建的总目标。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我们在网站上周期性地对本院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对上网行为进行采样分析,尤其针对学生上网行为涉及的诸多内容展开评价。对在校学生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校园文化的网络文化认知分析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将完成两个方面的评价功能:一是跟踪学生上网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评估。在此选取了2013年5月对280名学生进行的“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评价环节,一方面反应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从中了解学生对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所偏好的功能需求,从而满足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教育、学习、生活服务、娱乐,以及管理模块等功能性需求。

众所周知,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高职学生对其感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基点。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受访学生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感知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学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喜好程度依次为:娱乐功能64.29%,信息服务功能60.71%,传媒功能60.71%,知识传承创新功能53.57%,思想教育功能46.43%。相比之下,社区互动功能和意见表达汇聚功能没有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信息服务等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度,他们对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最感兴趣,其次感兴趣的是:在网络中学到如何在社会生存,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等等。在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非常重要,这反映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接触,除了课程建设、技能实训、生产应用等方面,还表现在利用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构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设立的校企对接实训模块中,分布了企业的精髓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网络平台的营造,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全方位地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亲商”意识,还可以在企业走进校园进行招聘时有亲切熟悉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胆怯紧张心理,自然坦然地发挥出自己的长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虚拟校企文化的营造,使得高职学生体味企业文化更加快捷自由,不再受地域、时空的局限。

2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

通过对多个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求及认知分析,我们遵循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具备网页应用的系统设计原则,即: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安全性等,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遵循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设计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动态的高职学生网络文化认知分析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新生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继口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之后的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一种网络生存方式,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是主系统,其中包括七个模块,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学习文化模块、资源共享模块、社团文化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和娱乐文化模块。第二部分是“数据元采集”系统,该系统是实现跟踪记录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上网学习特征,收集网络学习行为、校园网络文化论坛行为、模拟实训过程等相关的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调查和网络行为模型。第三部分是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分析系统,根据所收集的网络行为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非量化评价体系。我们的目的是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以网络问卷方式输出网络文化认知评价结果。这方面的结果,可以被学习者、教师以及网站管理者查询、获取,根据系统显示的评价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二是将上网行为结果输出到相关的认知特征库或者行为模式库,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端对网络文化活动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在这里,我们以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为例,进行解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扩展,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通过网络营造多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的训练场景实训平台已成为现实。目前校企协作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

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内容包括:虚拟的公司(集团)组建,学生的实训培训方案制定,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的自我经营,模拟评价机制等。因此,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格局,构建开放型、软环境的“情景实训”环境,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制度都与实际企业十分相近,通过模拟实训的建立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网络教学工厂”的理念,同时实现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知到企业的文化和需求。

3结语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