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例6篇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40例;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护理对策

受精神因素以及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存在攻击行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周围人群的健康及人身安全[1]。本文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特点,总结相关因素,探讨临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入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21~76岁不等,平均(41.2±2.5)岁。

1.2一般方法 由护理人员对入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监护记录,分析患者攻击行为与性能、年龄、文化程度、精神症状以及精神分裂症类型的关系,做好相关记录。统计被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的对象。

2.结果

2.1攻击行为与各项观察指标的关系 ①性别:发生攻击行为的多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文40例患者中,30例为男性;②年龄:21~40岁的精神分裂者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其次为41~60岁,最后为61~46岁,所占比例分别为50.0%(20/40)、40%(16/40)、10%(4/40);③文化程度:55%(22/40)的攻击行为患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45%(18/40)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④精神症状:40例患者中,33例情绪易怒,30例被害妄想,25例命令性幻听,10例关系妄想;⑤静静分裂病症类型:40例患者中,20例为偏执型,10例为青春型;5例为紧张型,5例为其它类型。

2.2患者攻击对象 从攻击对象看,主要为医护人员(占50%,20/40),其次为病友(占27.5%,11/40),再次为家属(占22.5%,9/40)。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较高,攻击行为不但会给患者自身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威胁,为存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2]。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现实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3],其症状表现复杂,本研究中,33例表现为情绪易怒,30例表现为被害妄想,25例表现为命令性幻听,10例表现为关系妄想。

大量研究证实[4],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较多,且男性患者攻击行为具有较强的伤害力,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病史、个性特征及发病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21~40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攻击行为,从攻击对象看,主要为医护人员,其次为病友,再次为家属,与大量研究结果一致[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是疾病的表现,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此观点,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利害关系,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偏见,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立良好的住院环境,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内容,可使患者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全面观察患者的行为,掌握其思想活动。检测病情动态变化是预防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环节,当患者发生攻击行为时,应保持冷静的态度,耐心劝慰患者,并耐心劝慰,减少其逆反心理,防止发生意外事件;严格管理并清除病区的危险物品,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尊重、关心、同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当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后,应立即分析其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交班时做好交接班记录,为防止患者突然出现攻击行为,为患者进行查房、护理时,应由两名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护理工作。

有学者指出[5],患者的精神症状与攻击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精神症状主要包括关系妄想、命令性幻想、被害妄想以及情绪易怒等阳性症状,若患者容易激怒,应将其放置在安静的环境中,并密切关注患者的一言一行,若患者出现先兆性攻击行为,应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还应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给予特殊护理,并减少与患者的正面冲突。若患者存在幻听,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幻听发生的频率及患者的幻听内容,了解患者是否受患者幻听内容支配,主动听患者倾诉,不与患者争辩,与患者交流并采用分散手段分离患者注意力;若患者存在妄想症,应耐心劝导,指导其进行体力劳动,减少患者的病理体检次数,患者外出时应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若患者为关系妄想症,护理人员应谨言慎行,尽量减少对患者语言上的刺激;若患者对病友存在被害妄想症,应将该患者安置在其他病房。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护理时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为保证患者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最大程度的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例类型以及精神症状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此外,还应鼓励患者积极与家属、亲友、同事联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获得最佳的住院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仪芳.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12,03(22):3474-3475.

[2]王素媛.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及护理[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6(06):63-64.

[3]李庆霞,翟爱玲,詹来英.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18):53-54.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护理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在青壮年发病,起病往往较为缓慢,临床上可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病程迁延,缓慢进展,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本文主要研究了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具体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8-45岁,患者平均年龄30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主要的前驱期症状有:注意减退、动力和动机下降、精力缺乏、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退缩、猜疑、角色功能受损和易激惹,患者精神症状常出现,思维障碍、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意志与行为障碍等

1.2统计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所有临床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达,对比分析结果,若P

2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精力缺乏症状的评估,评估分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低于25分表示护理有效果,患者护理前精力缺乏症状的评估分为37.75-3.45,护理后患者精力缺乏症状的评估分为24.55-2.35,护理后患者精力缺乏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

3护理

3.1心理护理 从日常生活护理着手,关心、尊重患者,应用护患关系原则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安全、一致的环境,促进信任、安全的感受。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习适应,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社会交往,建立正性的人际关系。如: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技巧帮助减少幻觉。如唱歌,或说“让声音离开”,或与其他人谈话、活动等。针对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精神分裂症疾病和治疗的知识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教会患者认识疾病复发的先兆症状和怎样预防复发;教会应对各种危机(如自杀、冲动)的方法及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的康复训练[1] 。

3.2安全护理 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的中心。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准确评估影响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环境的,患者自身的);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心理支持、现

实导向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减少混乱和不安全感,以避免危险的出现或顺利度过危机[2] 。

3.3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照顾,包括个人卫生、饮食、 睡眠、排泄、活动等的护理。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保证营养、合理安排活动。另外,在做好患者生活护理的同时,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后能够恢复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会功能。

3.4治疗护理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和促进患者遵从医嘱完成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和治疗反应,为医疗处理提供依据。另外,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帮助患者学习健康的适应方式,促进患者成长。

4讨论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向患者提供保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督促进食和协助患者的个人卫生.加强病情的观察,了解幻听和妄想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解释和澄清;做好安全检查,减少危险物品,安排患者每日参与病房康复活动,转移对幻觉的注意力;告知患者药物常见副作用,如嗜睡、头昏、乏力、便秘等,予以防跌伤知识宣教。通过各个方面的护理,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精神分裂症疾病和治疗的知识, 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教会家属怎样观察症状、怎样处理幻听出 现时可能发生的暴力、自杀风险[3] ;同时,理解治疗的过程需要患者和 家属的配合,让家属有长期治疗的准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本文主要研究了18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通过本组护理研究显示,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精力缺乏症状的评估,护理后患者精力缺乏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

参考文献

[1] 张金兰,朱秋妹,吕明S .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4,11: 26-27.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3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诊治的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30例发生抑郁症,抑郁症发生率为37.5%,其发病率与年龄、病程、伴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护理后期抑郁心理障碍等到明显的缓解,护理前后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结论:绝大部分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合并有显著的抑郁心理障碍,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躯体疾患 抑郁心理障碍 关系 护理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3-02

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往往只侧重于病情,而缺乏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关注。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中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大约为10%~15%,而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患者中,抑郁症发病率可高达22%~33% [1,2]。本文旨在分析老年慢性躯体疾患与抑郁心理障碍关系及护理对策,特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诊治的80例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诊治的80例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内科疾病患者排除严重智能障碍、失语者,本组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60岁-88岁,平均年龄(73.62±10.14)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5例,初中以上35例;其中,有20例为冠心病,19例为高血压,18例为脑血管病,15例为糖尿病,8例帕金森综合征。病程1年-9年,平均(4.98±1.34)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合并疾病种类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

1.2.2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①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特别是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避免出现自杀;②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个性特征、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加强对患者的沟通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通过理解、关心和针对性的鼓励帮助患者克服困难,树立治疗和生活的信心;另外通过肢体语言沟通方式、积极调动患者家属等鼓励患者,可组织家庭娱乐活动或者病房娱乐活动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以及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认知重建;③用药观察,严格根据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④老年抑郁症预防护理:老年抑郁症易复发,主要与患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为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正确对待老年期,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健全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1.3 效果判定标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和焦虑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抑郁症判断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进行,焦虑评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4]进行,总分均为20分。其中,焦虑评分低于7分表示无抑郁,7分以上表示存在抑郁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30例发生抑郁症,抑郁症发生率为37.5%,其发病率与年龄、病程、伴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护理后期抑郁心理障碍等到明显的缓解,护理前后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表1 躯体疾病患者抑郁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表2 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对比情况

3 讨论

本组研究显示,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为37.5%,与临床报道水平相符合。在躯体疾患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高。由此提示,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躯体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引起重视。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王梓萌 [5]等通过试验表明,抑郁是诱发或促发躯体疾病的重要引起;比如在内科疾病患者中,抑郁会加重患者躯体疾病的痛苦体验,并降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对疾病的诊治及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对我院80例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老年慢性躯体疾患患者合并有显著的抑郁心理障碍,通过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梅.姑息治疗期癌症患者的抑郁特点及心理护理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2] 魏洪娟.中风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3] 程.呼吸内科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与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2013,33:127-128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系统护理;心绞痛;心理状态;症状积分

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心肌供血不足减少了心肌血液同时增加了氧消耗,引发患者发作性胸痛、胸部不适等症状。心绞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压榨性疼痛或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绞痛的治疗周期较长,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这不仅影响着原发病的治疗,更不利于预后[1]。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X线片、放射性核素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70例患者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在55~68岁,平均年龄(61.5±4.5)岁;观察组70例患者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在45~60岁,平均年龄(52.5±6.5)岁。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我院标准心绞痛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观察评估患者疾病、观察疾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观察组患者行系统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和生活指导等。

1.2.1心理护理 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志变化,保持耐心细心,针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治疗过程出现的情况耐心解答,积极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和抑郁情绪。多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情况向其说明,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痛苦、恐惧及焦虑情绪,倾听每一位患者的问题,并耐心详细的解答。

1.2.2生活护理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住院环境,入院后向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定时通风,加强巡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1.2.3家庭护理 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到患者的健康教育,更要注重对患者家属的疾病宣教。可以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疾病宣传手册,告知患者家属疾病治疗机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及基础护理措施[2]。另一方面,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1.2.4用药指导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用药方法、用量及药物的副作用。嘱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严格监督患者服药情况,并及时记录患者停药日期、原因及药物剂量调整情况[3]。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同时,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提出的心绞痛症状积分标准,分为abcd四个程度,a≤8分,b为9~16分,c≥17分,d为非常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均为双侧,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9.3±2.1)显著低于对照组(1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05,P

3 讨论

心绞痛的特点是因运动或其他原因增加了心肌需氧量的情况下诱发短暂胸痛发作。因血管中的脂肪不断沉淀,致使血管中形成斑块,当斑块发生在冠状动脉中,就会导致血管狭窄,进一步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可有突然性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再加上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和烦躁等心态,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更不利于预后。

系统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时护理与护理管理多个环节系统化结核,通过实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和生活指导等措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针对心绞痛患者应行系统护理,通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护理和生活指导等措施,全面改善患者疾病情况和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尤宁宁,陈晨,马丽君,等.系统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1(11):31-31,32.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5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具体护理措施,全面促进患者预后的身心康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结论:对于急诊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对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在急诊手术中,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慌、畏惧、忧郁等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及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效果,对于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进而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男性99例,女性87例;年龄3-86岁,平均(35.4±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3h,平均(1.1±0.2)h。本组病例中,急性阑尾炎68例,腹外伤42例,急性胰腺炎30例,消化道穿孔25例,急性胆囊炎15例,肠梗阻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在术前普遍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本组病例的术前焦虑程度分析中,患者在术前的心理状态以烦躁、焦虑及恐惧为主,为做好接受手术的必要心理准备,因此,本院护士用较短的时间向患者简要介绍了手术的方法、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向患者说明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当患者病情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护士利用手术准备阶段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以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自觉接受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救工作。

1.2.2 术中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手术室的环境较为特殊,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进行手术室相关仪器、设备及主治医师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减轻患者对于手术室气氛的敏感情绪[1]。护士在急诊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引发的不良刺激,保证各项操作的稳、轻、准、熟。在对患者使用约束带辅助手术治疗时,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误解。

1.2.3 术后心理护理措施: 在急诊手术患者术后3-5d,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心理反应与相关需求进行细致、耐心的护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在患者术后,护士应主动进入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便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护士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特别是要关注患者在术后常见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按照医嘱合理进食、及早进行恢复性锻炼,以利于患者在术后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

3 护理体会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心理护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项目,其以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旨在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偏激行为和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要保证护理措施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因此,急诊手术室护士必须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知识层次,在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时,要保证仪表端庄、操作娴熟、动作温柔、言语亲切,其目的是在全面展现自身修养和学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2]。

在本组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急诊手术患者普遍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或者躯体遭受伤残,因而心理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特别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脱离了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照顾,面临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患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2)焦虑、担心的心理状态,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普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机体防御反应,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急诊手术的原理和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期则较为强烈,所以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状态;3)急诊手术患者的常表现出情绪休克的状态,常见于车祸、摔伤、急性工伤等致残者,由于在受伤过程中患者处于难以接受现实的无欲状态,所以在急诊手术治疗中表现出现表情淡漠的状态,对于周围的刺激则不言语、无反应、无主诉。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时,患者普遍能够理解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因而多数患者乐于配合护士开展的心理护理工作[3]。而作为护理人员则必须牢牢抓住患者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诊室救治工作。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改善护患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急诊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7):119-120.

[2] 何忠杰,孟海车,林洪运,等.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14(2):113-114.

护患关系的现状分析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54-0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在临床上以足部微循环障碍发生坏疽为主要表现,其致残率极高,因而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糖尿病足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主要对我院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在预防糖尿病足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组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99例,其中男50例,女4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为48.5±11.6岁,病程为5-12年,平均为6.9±1.6年;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糖尿病,且患者足部体征检查显示均完整,未出现脱皮、麻木等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49例患者,护理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在护理上,常规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护理,而护理组则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治疗心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配合性,提高治疗依从性;②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并发症等,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让患者能够了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预防护理方法;③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常规护理,每天为患者检查足部,对于患者足部皮肤颜色、畸形、温度等情况进行观测,并足部出现的红肿、溃疡、水疱等进行检查诊断,并对患者的足部感觉进行正确评价。若患者足部出现感染症状,则应给予患者相应的感染护理,防止感染症状进一步恶化发展。

1.3观察项目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糖尿病足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计算相关的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的足部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各种足部症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对两组患者足部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其中p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护理组50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其发生率为6.0%,常规组49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其发生率为18.4%,护理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而在足部症状情况比较上,护理组患者出现干燥皴裂症状的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出现下肢麻木症状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常规组,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