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全球化范例6篇

经济贸易全球化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风险;贸易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周定溶(1956-),女,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2-03

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护正常国际贸易交易的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调整器,还能有效地防范因别国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2011年对外贸易总额3.64万亿美元,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贸易主导权还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贸易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客观地认清危及贸易安全的风险所在,科学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贸易安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危及中国贸易安全的风险

1.对外贸易依存度大,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

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一方面说明我国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85%上升到近些年的6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增大。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全面衰退,使我国出口市场大幅萎缩,如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较2008年下降16%,当年的GDP8.7%的增长率中出口为负3.9%,主要依靠投资与消费才避免了经济的严重下滑。中国的石化、钢铁、船舶、建材、电信、电力、航空等产业,几乎全套生产和运营设备都是引进的,零备件都是进口的。支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能源资源进口都在世界前列,巨额利润流出本国不说,一旦发生战争,外国停止供应,我们的很多重要产业都可能停止运行,造成中国经济瘫痪、交通停顿、社会动荡。

2.效益低,替人打工还替人受过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东莞企业平均利润率跌至2% 。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价值链的低端,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6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外国企业从中赚走了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品牌费、管理费,留给中国的只有低微的利润、税收和工资。比如,苹果公司的许多手机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如果一种高端款型的售价是750美元,中国能拿到25美元就不错了。中国主要依靠低劳动成本和高资源消耗换来的贸易顺差竟然成为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达近30%。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对口商会粗略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还待时日,东南沿海一些企业在订单持续减少、面临原材料涨价、贷款难、环境合规成本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许多小型制造企业已到了经营不下去的地步。

3.贸易摩擦增多,出口形势更为严峻

目前中国的出口占全球的10%,但遭受的反倾销案占到全球的40%,反补贴案占全球的75%,遭遇的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非传统的贸易摩擦强度大增。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的热点。前不久美国修改反补贴法,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从此有法可依。以前中国国际贸易纠纷主要发生与发达国家之间,现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急剧上升,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贸易摩擦增多使我国出口形势变得严峻,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4.资源瓶颈制约突显,生态环境堪忧

中国对外贸易60%是加工贸易,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外商投资企业也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持续增长瓶颈制约突显。近年来氧化铝需求50%依靠进口,铜矿需求 60%依靠进口。2009年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1年5个前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2%,首次超过美国(53.5%)。中国的大多数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石油出口国,几乎所有的进口石油都要经由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能源与运输安全受制与人。中国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进口铁矿石数量也自2003年后占据世界第一,2010年进口铁矿石依存度达70%,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却不拥有定价权。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连续2年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中钢协多次强调“高昂的进口矿价是榨干钢企利润的一大主因”。在中国的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因成本和技术的原因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污染企业国外跨国公司也榜上有名,从2006年10月的33家,到2007年6月的80家,再到2010年的百余家,在华违规污染的跨国公司数量迅速攀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贸易安全的对策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只有一个国家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结构合理,国民经济才有较高的安全状态,才具备防范国际贸易波动的能力。高科技及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使中国彻底走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低效益及受制于人的困境,冲破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与市场的垄断,并以此提升传统的产业水平,带动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合理产业格局。现阶段特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增加投入和各种政策,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引导跨国公司把高新技术的研发环节和高端制造转移到中国,在合作中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和超越。积极鼓励研究院所和大学、企业联合研发,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性与商品化程度,促进科技优势迅速转变为产业及市场优势,力争在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要改变我国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应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改变这一状况的重要手段。从增值幅度看, 制造业一般在2%至5%、最高不超过15%,服务外包的增值幅度则高达100%;从收益来看,服务外包对中国经济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从环保看,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 。作为服务贸易整体,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而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金融服务、咨询、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运输等项目,也处于逆差状态,反映出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很大,而且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已进入扩大生产业开放的新阶段,这也将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因此,要把抢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机遇,作为重中之重。第一,要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保障。第二,要把“外引内训”服务外包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尽快出台相应措施。第三,要把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作为重要策略,把投资、并购国外中小服务外包企业作为重要导向,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实力。第四,统筹规划布局,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尤其在中心城市打造全球业外包基地,开展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医疗服务等服务外包项目,构建针对全球产业链的生产业。各地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实行错位发展,打造各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品牌。

3.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外部的贸易壁垒及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绕开各国的贸易壁垒,降低“走出去”的成本,从而促进更多的企业由传统的出口转为到东道国直接投资,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进行海外并购具备了较好的条件,比如我国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有望成三大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稳步进行、海外经济仍未复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提升等。第一,要选好投资领域,从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发展角度看,海外投资有五个方面可重点关注:一是地下资源;二是地表产品;三是资源类加工;四是发达的装备技术;五是建工业园区。第二,应充分调查论证,准确选择海外目标市场,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和相关产业发展、市场辐射以及宗教文化生活习俗都应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第三,加大支持与扶助力度做强中国的跨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国际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角,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可以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建厂,将富裕的设备和劳动力转移过去,既可回避贸易壁垒,还能降低成本。也可到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开设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智力资源,迅速弥补技术差距。第四,抓住机遇进行海外并购,这是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和高级要素的重要途径。由于跨国并购具有经营风险、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政府应以“商业外交”思维来对待海外并购,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海外并购能够得以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

4.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事实证明,一个完全外向型的国家,经济上发展是不稳定的,政治上也将受制于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内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目前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国民消费预期脆弱的现实下,撬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占消费群体80%以上的中国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要充分调动政府投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积极性,适度扩大全社会再生产能力,充分创造劳动岗位,以实现中低收入者家庭收入的稳定增长。第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劳动利益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来缩小贫富差距。第三,要把尽快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目前农村2.1亿多个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相比城镇市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与过低的消费率共存,这一矛盾能否顺利解决对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第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改革,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一些社会保险制度,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促使一些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第五,我国的民族企业应针对中国的国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地拓展国内市场份额,并打破国外跨国公司部分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参考文献:

[1] 张弘笙.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新趋势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0,(52).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2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贸易自由化体现了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市场目的,因此它与生产全球化相伴而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已经出现了几大特点。

2.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2.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2.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2.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2.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

4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3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就是环境问题。所以在国际的贸易中就体现出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在贸易交往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就难以发展经济。所以国际间的贸易体系中的重点就是环境。为了将这一问题落到实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确的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在贸易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大力破坏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考虑,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

二、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现实发展的矛盾

1.经济发展加速了资源的不平等性

在当前国际间的大环境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环境问题。虽然在全球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是以资源作为代价的。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继续无视下去,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很难与环境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之所以这一策略适用于我国,是因为不同国家的资源消耗量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较少,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少,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纵使我国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趋势,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阻碍。

2.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不公平分配

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因此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规模上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国家为提高经济的发展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呈现出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在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量明显要低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不仅仅是人口的因素,在其他方面还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其注重科技的投入,所以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主要仍然以劳动力为主,高科技的设备使用率不高,由此造成最终效率上的差异。这不利于我国加入全球化生产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资本主要向西方的发达国家传播,由此造成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出现及不公平的现象。

三、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

1.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冲突

当前,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经济角度来说,国际间往来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也因此提高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二,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国际贸易的生态化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解决人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因而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因贫富差距大造成了社会矛盾。其三,环境资源与生态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WTO对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政策

我国在进入WTO后,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全球的经济也被带动了起来,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全球化经济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而造成国际贸易生态化不能与全球化经济进行有效的衔接,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会对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找出合适的落脚点,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连接,使二者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有效的缓解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建议

1.优化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

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是随着时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贸易形势,国际间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可以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不难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实也凸显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急功近利的色彩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并不是仅仅具有经济这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是多元化的融合,其中还包含了环境、社会等一系列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因此,加强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则

在国际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作用十分明显。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就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众多的诱惑,如果不采用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极有可能会因为错误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对社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国际市场的公平公正,也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在不影响各国之间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国际市场规范的统一标准,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贸易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五、结语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经济转轨 自由贸易

贸易自由化有效的反应了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经济市场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各贸易国通过单向,双向,区域经济等合作途径,实施互惠互利政策,并在贸易过程中逐渐消除歧视性待遇,降低进出口关税等其他贸易壁垒,最终实现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样,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对外贸易转向自由化。多数转轨国家开始实施贸易自由化改革,取消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降低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放松对进口的限制等。

一、转轨国家的转轨放松不同,其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由于在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初始条件的差异,其转轨路径也就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模式。各国选择的经济转轨路径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如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之初,采用的是激进式转轨,实施“一刀切”的“休克疗法”,试图通过私有化,稳定化和自由化,进而一步到位的实现转轨经济的贸易自由化目标,结果导致不可计数的稀缺物质出口外国,技术泄露,而进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严重冲击到国内生产企业,导致国内生产严重下降,大量工厂倒闭,失业人员不断上升,进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大萧条,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中国在进行经济转轨时,实施的是渐进式改革措施,并一步一步向贸易自由化发展,在保证贸易自由化的同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贸易自由化与转轨国家贸易发展的互动效益

(一)贸易自由化促使转轨国家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转轨国家只有不断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才能良好的适应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转轨国家对外贸易的调整工作势在必行,同时还需制制定出适合本国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战略,建立健全贸易管理制度,扩大贸易的开放性,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

(二)贸易自由化对转轨国家贸易发展的互动效益明显

贸易自由化能够带动转轨国家的贸易发展,同时转轨国家的贸易发展也能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二者相依相存。尽管接轨国家的竞争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还较弱,但由于贸易自由化融入,转轨国家能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

(一)加强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贸易体制的改革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在这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完全的情况下,引进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本国的经济处于劣势。因此在引进贸易自由化时,转轨国家必须加强本国经济制度的建设和贸易体制的改革,改变过去闭关锁国的经济制度,加大开放力度,提高贸易政策和体制的透明度,尽量调整贸易制度,使其与贸易自由化趋势和国际贸易惯例相一致。

(二)必要情况下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要使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必定要不断发展开拓市场,使本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部分。由于转轨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处于生产初级产品的劣势状态,经济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升级换代本国的产业结构,转轨国家就必须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当然这种保护必须符合WTO的规则。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下,进行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保护,掌握好保护度。

(三)逐渐向动态的比较优势转变

在国际贸易中通常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优势比较方式,现时的比较优势是指静态比较优势。在转换中的比较优势则是动态比较方式。由于转轨国家还处在发展初期,需要将比较优势作为贸易发展策略的基础,因此必须使用静态比较优势,当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将动态优势作为贸易发展战略基础时,方可采用动态比较优势。因此要加大发展力度,努力做到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发展。

(四)妥善处理贸易中的贸易摩擦

贸易自由化要求转轨国家开发本国国内市场,这就使得其与一些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追求自身利益,不顾贸易自由化的要求,随意采用贸易保护措施,这严重影响到贸易自由化的秩序。转轨国家必须有精通国际惯例的人力资源和管理机构。发生摩擦时,要认真的分析,审查案例,确定提讼要满足的最低的法律条件,并形成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为转轨国家带来了相当客观的收入,先进的技术经验等,对转轨国家国内生产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国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转轨国家要不断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建设,为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玉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陈小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法对国家贸易安全的保证[J].学术交流,2010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不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额增长及贸易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另外,国际贸易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已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熏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3.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到44 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 659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以上,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已达19万亿美元,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3,雇佣人数达5 400万。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国经济相互传递的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和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对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货物利益,在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际所得。另外,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统计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中美贸易作为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2004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2%。其中,2001年中国对美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04.8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长了20.8%,达到971.8亿美元;2003年则增长了30个百分点,达到破纪录的1 263.3亿美元;2004年又增长了34.3%,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这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2005年中美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 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不平衡也在加剧。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80.8亿美元,2002年达到427亿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则为1

141.7亿美元(见图)。

    另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截至1999年7月底,美国公司在华获得批准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27 814个,协议金额49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36.7亿美元。按投资额排名,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前20家各国公司中有11家是美国公司,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美贸易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有其内在的统计误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等外在因素则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品服装为主的贸易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讯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实质上,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讯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器。可见,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内部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体现出来,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的国际分工合作,由此导致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美国跨国公司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也成为加剧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绕开了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一些关税措施,获得了更多利润。这些跨国公司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他们在华的企业输送境外关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其在消费国的批零企业,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来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于是,简单的进出口统计,掩盖了真实的经济关系,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国的贸易统计报告没有计算跨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投资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的差额。据中美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达4年的调查期内,参加调查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中75%的公司实现盈利,10%的公司利润非常丰厚,还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长,但这些美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利润并未被统计在内,这就更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国的生产跨越国界,这就使各国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机对本国的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由于政局的稳定,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美国。欧洲的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的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贸易差额的转移。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因素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1.东亚地区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增加,主要是东亚地区相关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即东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产业转移,使原来东亚各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过去一直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的繁荣发展之后,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渐丧失了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内地来生产,再返销国内和出口到世界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因此继承了上述国家和地区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也继承了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对1989—1995年间美国与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见下页表)。

    2.美国本土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美国一些

企业原来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现在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再对母国“返销”出口。有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以纺织品贸易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最具价值的外包基地,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服装采购商的订货或美国本地服装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返销产品,中方除了赚取小部分加工费用外,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美国。与此同时,也通过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四)全球化导致的原产地统计误差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际社会所确定的。当时,这种以国家境域为统计着眼点所形成的外贸统计,即货物跨境流动统计是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由于原产地规则,使中美两国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产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被进一步夸大。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但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却将这类商品的全部价值计入进口额,这无疑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实际顺差。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按原产地规则也被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中,这也扩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这就使我国对外贸易很容易受到美国的影响,且风险也较高。因此,我国应鼓励企业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不要只盯住美国市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参与许多区域经济合作,如:10+1。10+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参与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可使我国享受关税优惠等贸易优惠政策,这无疑为我国企业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比如,2005年7月,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实施,双方已就7000多种商品进行关税削减,而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很高,我国企业正可以抓住这一商机拓展出口市场,而不是只注重向竞争已很激烈的美国市场低价出口,从而也可以起到适当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作用。

    (二)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做好咨询与信息提供的宏观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缓解贸易不平衡,而且还可以通过投资设厂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组建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其国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更高效率。

    (三)逐步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加入wto也要求服务业逐步开放,因此中国可以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借机弥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但前提必须是美方对服务贸易进行充分的统计。

    另外,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对华贸易的优先策略之一就是扩大服务出口,限制货物进口,而后者实际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扩大服务出口才能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才有利于实现贸易平衡。

    (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促使美国放松出口限制

经济贸易全球化范文6

关键词:贸易保护;历史脉络;根源;全球化;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2-0007-06

收稿日期:2010-11-0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最佳选择,只有自由贸易能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和最佳经济效率。但是,从国际贸易的实践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过完全的自由贸易,而贸易保护则成为一些国家贸易政策的常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各国问相互依赖性和产业联系不断增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无疑将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借助丁全球化传导机制而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起伏跌宕的影响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纷纷抬头,贸易摩擦频繁出现。因此,为更深入地理解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扩大应对的回旋余地,有必要从学理角度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流变和根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前瞻,以寻求更从容的应变之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演进脉络:基于贸易保护理论的历史透视

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基本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中来已久,绵延不绝,并通过形形的贸易保护理论得以集中反映和体现。因此,对贸易保护主义演进脉络的梳理,可通过对不同时期贸易保护理论的历史透视来进行。

(一)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

历史上,较为系统的贸易保护理论可追溯到15至17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又被称为重商主义。在重商主义看来,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贸易顺差是一国财富的主要来源。而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存在可通过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措施保证贸易顺差的实现,以获得更多的硬通货和财富。

基于对货币财富产生源泉的不同认识,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15至16世纪中叶)认为,一同财富等同于该同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内贸易不能增加本国财富,只有实现国际贸易顺差才能让财富增加,故而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出口获得金银财富,同时尽量减少进口以防本国财富流失。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虽然与早期重商主义一样,认为国内贸易无法增加国家财富,但其已认识到货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增殖,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拥有量一样重要。例如代表性人物托马斯・曼就认为,一国货币财富可从长期的多边对外贸易顺差中获得,因此金银应该被允许输出以用于购买外国商品,这将反过来增加本国的出口量。(凯弗期,2005)

(二)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幼稚产业保护论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经过产业革命的洗礼,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国际贸易中已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贸易。同时期的美国和德国,由于经济实力尚弱,在对外贸易上则采取了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幼稚产业保护论最早由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所提出,后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又对之加以系统阐述。该理论认为,自由贸易的福利效果不是绝对的,当处于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时,落后一方的产业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在起步阶段即被扼杀。因此,一国应选择本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暂时的关税保护,当这一幼稚产业成长起来后,再取消相应的保护。幼稚产业保护论在付诸实施时经常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保护的手段及保护程度,二是如何选择被保护的产业和部门。如果一国政府应用该措施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产业惰性,不利于产业成长和竞争力提升;如果应用范围过广,不仅会引起他国报复,而且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布鲁,2003)。

(三) 大萧条和经济危机时期:超贸易保护主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历史上最持久,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为摆脱大萧条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凯恩斯超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建立在重商主义贸易顺差思想基础上,突出国家干预对占领国外市场的重要性,强调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国际贸易,以贸易扩张的方式占领国际市场并拉动需求。超贸易保护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一个发展,适应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保护本国市场、实现就业、转嫁危机的需要。

在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转而执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则通过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亦纷纷仿效,大幅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市场(见图1)。

超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致命打击,1929-1932年间世界贸易和世界产出持续大幅下滑,1932年达到最低点(见图2),世界贸易几乎停滞下来,并导致各国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脚步愈加缓慢,社会危机加深,甚至成为二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自身利益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推动建立了关贸总协定。但是,刚刚实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经济自主的任务。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和弱势产业、改善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劣势地位的需要,很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其政策来源基础,就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论。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基于发展中国家立场而提出的中心一论认为,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南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一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中心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享有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而国家则依附并受控于中心国家,并因此享受不到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基于此,该理论认为,为早日实现本国工业化,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外同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通过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来扶持国内工业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五)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系指在以GATT和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和逐步完善后,国际贸易中所出现的新型保护主义。从特征上看,关税壁垒是传统贸易保护的基本特征,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则主要以非关税壁垒为保护措施,它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具有形式合理、措施隐蔽等特征,是对多边贸易规则进行规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涛,2007)。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后,经过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传统关税壁垒大幅降低: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出现经济滞胀,贸易逆差扩

大,为重新取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并避免贸易保护的指控,美国率先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其他发达国家亦纷纷跟进。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基于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也逐渐熟悉并利用符合GATT和WTO规则的措施进行贸易保护,这都强化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截至目前,相较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已从单纯的贸易领域扩大到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就业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社会、政治领域。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探究

透过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演进脉络可以看到,贸易保护非但从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过,反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断呈现新的形式和特点。基于此,为更深入的理解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环境,有必要对其根源性因素加以总结和进一步探寻。

(一) 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复杂联系

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寻求更低的投资成本和更高的效益,发达国家一些非核心产业及产业环节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在转移过程中,也相应带走了国内的部分就业机会。当这些产业的产品销往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与其同类产业发生竞争时,就容易对进口国形成压力,并滋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这构成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尽管全球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需要贸易逐步走向自南化,但现实中却经常要面对因同类产业的竞争而产生的各种保护措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改革开放30多年吸引了大量外资,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其山口贸易得以不断增长。据WT02009年统计年报显示(图3),从2000~2008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5.2%,2008年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品出口国(尽管以中低端产业为主),2009年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产品出口国。在这样的增长态势下与同外同类产业的贸易摩擦自然会增多,同时也更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中美轮胎特保案就现实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 比较优势的理论逻辑与现实矛盾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同际贸易的国家,应该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换取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从现实看,发达国家由于身处先发地位,市场体制完善,技术创新快,资金实力雄厚,并因而拥有众多成长性和成熟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尽了比较优势。与之相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后发地位,市场体制不完善,技术创新速度慢,资金短缺、工业基础薄弱,缺少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一任自由贸易,不但很难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反而很可能在自由贸易中被竞争对手的优势产业冲垮:基于此,为有意识集聚和培育后发产业比较优势,很多发展中国家凭借政府有形之手实施了贸易保护,特别是针对那些涉及所培育产业的竞争性产品的进口采取限制措施,籍此获取产业利润,并为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培育相关产业发展争取时间。不过,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国内产业提供保护网的同时,也成为国内产业滋生保护性依赖、逃避国际竞争的诱因。

(三) 经济危机的催化剂效应

从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不难看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经济危机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催化剂。1929~1933年的大危机,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转而缔结英帝国特惠制。美国通过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大幅提高超过二万种进口商品的关税,结果引起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行为,并导致全球贸易额剧减,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至1932年的120亿美元。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破坏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引发战后新一轮经济危机。美同为摆脱经济滞胀困境,重新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放任货币贬值,并采取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征收附加关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此后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至很多国家,并促使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通过“东京回合守则”来加以约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导致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的明显增多。而始于2008年的本轮经济危机,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更是出台了大量的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欧盟通过绿色壁垒对地区市场的保护,俄罗斯提高汽车等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领域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领域,保护手段涉及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措施以及各种产业保护主义政策。尽管从世界经济史来看,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是历史长河中几个小小的时间段,但经济危机的催化作用不容低估,它促使贸易利益冲突更加白热化,贸易保护显性化。此时,即使处于国际贸易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撕掉“自由贸易”的面纱,使用各种手段来保护本国的市场和产业利益。

(四) 国家利益的根本性影响

除以上原因外,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利益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都把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国家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各个层面,这就决定了贸易保护的复杂性排序。例如失业率、国际收支以及产业发展问题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内经济社会秩序的问题都可能会优先于贸易自南化。上面所阐述的每次经济危机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催化剂的事实,也印证了贸易各国对国家利益的重视。换言之,为保护本国利益更少遭受经济危机的损害,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国民就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贸易保护往往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习惯性选择(戈莫里,2003)。经验表明,但凡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时,各国都是基于对特定时期开放市场环境的不信任,而实行贸易保护则可以获得安全感和国内产业势力的支持。这正如战略贸易保护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贸易保护可能帮助保护国同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和更稳定的利润,这些利润足以弥补实行保护所付出的成本,更符合其国内利益。可见,国家利益是贸易保护的最终影响因素,它决定了一国贸易保护的方向、程度和方式。

三、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前瞻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

(一) 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仍将反复,长期内亦不会销声匿迹

从短期看,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先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相关国家失业率上升、产业发展受阻和有效需求不足。为摆脱危机,各国实施了一系列避免经济衰退的刺激性措施。其中,很多正在实施的措施已演变成保护本国市场、落后产业和既得利益的保护主义政策,这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单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看,来自WTO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实施的技术

性贸易壁垒为1211件,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年增长为1532件,2009年进一步增长到1890件。在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这一增长趋势短期内仍会继续。

从国家和地区看,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而美国又是全球经济第一强国,因此美国的经济复苏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状况看,美国经济仍处衰退之中,经济复苏的任务还很重,并且此次经济恢复与以往有所不同,还存在着金融监管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这些因素使得美国经济复苏存在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美国政府也因此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的贸易保护动力,不排除今后为促进就业和出口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例如“双反”调查及技术性贸易措施(梁碧波,2009)。此外,欧盟受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比较大,欧盟经济已陷入17年来的首次衰退中,加上先后发生的成员国债务危机,为摆脱危机更会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例如继续采取农产品补贴政策,以及被称之为绿色壁垒的各种保护性措施。

除欧美发达经济体外,在此次金融危机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加入保护主义行列,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角色。以中国所受损害为例,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2010年9月的数据表明,2007~2009年,发展中国家对中同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从51起增长到77起,同期发达国家则从30起增加到37起。两相比较。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丁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增长速度。可见,在经济危机尚未消散之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都具有反复出现甚至强化的可能。

另外,从长期看,贸易保护主义也难以完全销声匿迹。其根据在于,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本是一国贸易政策硬币的两面,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对立关系,而从根本上看,两者又都统一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如前所述,每个国家的贸易政策都是基于国家利益而制定实施的,特定时期究竟实行贸易自由化还是贸易保护皆取决于国家利益的利弊权衡。只要国家利益需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就会被派上用场。同时,由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能力和承受力具有不平衡性,实力雄厚的同家在贸易摩擦中承受力更强,在贸易战中一般会获得比对手更高的收益,这成为这些国家今后推行各项贸易保护政策的重要砝码。因此,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仍会存在下去。

(二) 贸易保护主义无法取代自由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纷纷通过贸易政策的调整来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和就业市场。但从实际进程看,各国没有、也不可能实行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可能打响全面的贸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贸易保护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无论是来自多边贸易体制的制约,还是从成本收益和主导贸易理论的角度考虑,贸易保护主义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

首先,从WTO的角度看,WTO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管理国际贸易规则的经济组织,是接受国家最多,管辖范围最广、体系最完善和执行力最强的国际组织(毛燕琼,2009)。在WTO所奉行的多边贸易体制内,虽然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和不足,但自其成立以来对关税壁垒和各种主要非关税壁垒的规则限制、对成员国的争端解决则证明了WTO对贸易保护主义制约的有效性,它已籍此成为世界经济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平台。同时,多边贸易体制也为各贸易国提供广泛的国际舆论平台和定期的贸易政策审议机会,这都成为制约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愈加紧密。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就仿如一把双刃剑,在使一国部分产业和市场利益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会对其相关行业和产业环节造成损害,并给世界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的负面影响。因为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只进口商品而不出口商品(包括服务),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融入全球产业链条,贸易保护国进口市场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其海外产业环节也可能会被“误伤”,并且其出口市场也会因贸易伙伴对应采取的贸易报复措施而受损。所以,贸易保护政策的施行不是无成本的,其成本既包括政府制定政策的成本,又包括贸易伙伴国实行策略报复或在世界贸易组织予以贸易救济下而产生的利益减损,这些成本都是客观存在的,实施者不得不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谨慎权衡。

再次,就当前全球贸易的主导性理论看,以比较优势理论等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理论依然深入人心,仍然是各同参与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石。自由贸易理论基于分工和交换而倡导的福利最优化和收益最大化等核心观点对各贸易参与国依然具有现实吸引力,它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认知合法性的地位(巴格沃蒂,2004)。实践中各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行适度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确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而那些即便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甚至也要打着维护自由贸易的旗号。可见,从主导性贸易理论角度而言,自由贸易理论的地位没有被撼动。

如是看来,不管从多边贸易体制的制约,还是从成本收益和主导贸易理论的角度考虑,贸易保护主义都不可能改变自由贸易的轨迹,它只能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中的一条暗线。

(三) 贸易保护的形式将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自WTO成立以来,已解决了成员间大量涉及贸易保护方面的争端。但是毋庸讳言,WTO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保护国内产业措施的多边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程序方面,WTO仍存在很多模糊条款和灰色条文地带。这种情况在多哈回合谈判结束前难有根本性改变,WTO目前尚只能在现有规则范围内限制已明确界定的有关保护措施,而不能解决迄今生成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形的变种。在这一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纷纷以WTO规则的模糊条款、例外条款和灰色地带为突破口,制定了很多新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甚至社会壁垒等方方面面,其形式日趋多样化,也更具隐蔽性和针对性,并披上了符合WTO规则的外衣,而其实质则是为保护国内产业市场和转嫁危机损害而制定和实施的。其中,有的措施甚至已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延伸,例如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2010年9月末通过的允许对来自汇率被低估国商品加征关税法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10年10月启动的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301条款调查,就明显和美国的中期选举及政治利益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因素都对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会成为其今后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则演进方向。

参考文献:

季铸2007.世界贸易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2004.今日自由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2003.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M].北京:中信出版社,

理查德・E・凯弗斯,杰弗里・A・法兰克尔,罗纳德・w・琼斯2005世界贸易与国际收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碧波,2009,美国的贸易保护一国家利益决定抑或利益集团导向一基于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