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例6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1

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全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正式启动以来,我积极参与、融入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关于群众路线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各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在学习上下工夫,做到学习入心、入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感触。现将近期以来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作风是一面镜子,作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的党性修养、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无一不体现在作风上。作风问题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形象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好,则形象就好,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也就不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坚定不移地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始终,这是党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也是转变领导作风的关键。

一、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既是作风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在工作中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导致在作风上漠视群众,脱离群众,甚至压制和伤害群众。就会沾染了十分严重的作风,官升气长,老爷气十足。其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不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即使下了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不敢对群众讲实情,说真话,采取推、拖、哄、骗的方式,结果使矛盾激化;对群众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群众观念淡化,理想信念淡漠,党的宗旨淡忘,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维护既得利益;不为人民谋福利,反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猎物,腐化堕落。这些现象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为一名干部,如果做官而不尽公仆的义务,不为群众说话、办事,那就根本不够格。我们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无往而不胜。相反,如果我们背离群众路线,离开人民群众,则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二、以群众路线为基础,改进领导作风

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共同的社会需要,一致的根本利益,可以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行动,激发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依靠群众,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建国初期,我们党继续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从而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群众路线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社会主义事业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得到恢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遭至挫折和失败。没有人民群众无以立党,没有人民无以立国,这是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也是同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最深层本质。

群众路线是我们正确领导的前提。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工作条件怎样,我们的工作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调查研究,研究他们的经验,是转变领导作风的生动体现。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全面掌握情况,才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才能消除工作中的事务主义、文牍主义。相反,如果我们身居高位,高高在上,就无法接近群众,就无法听到真实的意见,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把正确的东西贯彻下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然流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2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必须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南宋的文天祥,清末的林则徐,近代的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也需要一种精神,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封建主义枷锁和殖民主义的屈辱,如今,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祖国重新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凝神聚力的精神支柱。

第三,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包括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和精神,求真务实的意识和精神,讲求效益的意识和精神,奋勇争先的意识和精神。中国人民就是依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新时代。时代精神反映一个时代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和潮流。一个国家依靠创新来发展,一个单位同样要依靠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我所大力发展2个省中心一个国家中心,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生动例子,这种发展顺应了质检机构的发展趋势,从综合性检测机构到部分检测项目实现专业化,这是对质检事业的一种创新,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模式,是引导常州质检大步迈进的宏伟蓝图。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必须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党员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德问题上,党员、干部无疑应该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因此,我觉得党员、干部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群众,在各自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话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国家只有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向着富强的目标迈进,全面建成民主、文明、和谐小康社会;自由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推进自由的发展,才能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平等、公正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法治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促使公民不断发展向前的不竭动力。

党员干部既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实施者,又是社会的引领者、管理者,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党员的道德操守和追求既要同于群众,又要高于群众。党员干部必须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必须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规范。

一、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我们的灵魂工程、道德工程和精神家园。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倡导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干部思想面临多种观念的影响,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加强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教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干部要做四个方面的表率。一是做科学理论武装的表率。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自身行为推动社会共同理想的建立。三是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四是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对党员干部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模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义;认同构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55-02中国共产党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了a当代中国社会的热词,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其意义体现在:首先是成就中国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其次,还是当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剂,也是整合社会意识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识其意义,以及创立认同所需要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为我们当前的建设、当前的攻坚克难,起着灯塔的作用,成为我们的指引。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深,存在着误区。随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经过艰难探索,筚路蓝缕,终于开创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需要价值尺度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因为它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构件,从而使得这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理念价值的角度得到了回答。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其次,有效整合当前各种先进的价值观,使全中国思想更加统一,齐心协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个完善、健康的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经济上欣欣向荣、政治上稳定协调、社会上和谐协作、价值观念上自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因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需要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需要有一个内核,就像是一串珍珠,如果没有绳子,就构不成项链。因此,要真正形成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有能驾驭和调节各种价值的紧张与冲突、维持其合理价值观念的核心存在。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这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个人精神都需要一个内核,国家自然也是如此,一个成熟的社会和文化都会致力于建构和不断强化其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外的各种价值理念纷纷进入中国,加之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急剧转型,利益结构复杂,这些都使得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的特点,而多样化的r值观自然容易造成人们认识的混乱和冲突。例如,虚无主义特别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等等,把世界看成是一片虚无,唯有金钱至上。这样会混淆是非,出现荣辱无别的情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之承担起了引领当代中国价值秩序建构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对多样性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对价值冲突进行消解,消除物质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能够使全社会人民都聚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上来,有效地管控社会价值分歧,避免思想独立和混乱,从而为中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保障。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各民族团结,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崛起、要强盛,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文化的繁荣。文化是纽带、是血脉,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文化也被称为软实力。谁拥有先进的文化,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国际价值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价值观。因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竞争,是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的竞争。因此,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使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一股推动前进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自身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一环。

通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证明每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并且积极培育和践行这种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可为其成员提供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规矩,能够使成员们形成一种共识,一种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的共识,从而为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塑造其成员的观念,培育成员的共同体意识,使之产生一种感觉、感情和心理依赖。所谓感觉,就是这种共享的价值观念使得个人觉得是共同体的一员,使共同体成员之间产生亲近的感觉。所谓感情,就是指价值观使个人对共同体产生出一种亲近性、自我归属的感情,使自己对共同体产生一种亲情。所谓心理依赖,就是指价值观念能够对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强烈的“吸附”性,让共同体成员觉得个人从属于共同体,由于分享了共同体的这些价值理念,从而使得个人对共同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形成对共同体的强烈感情,以使自己更加认同这个共同体、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共同体。因此,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要人民具有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和这种心理依赖,从而使中国这个共同体更加具有凝聚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团结的共同体。

总之,正如指出的,“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种认同意义,特别是对于完成“四个全面”建设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思想支撑作用,但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体人民群众的认可,需要一定的认同构件,只有满足了这些认同构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党心、国心的关键因素。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哪些认同构件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构件

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深入民心,需要其价值观具有科学架构和丰富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目”,其中的详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地以其为价值准绳,需要夯实其自身的科学性内容。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和充实:一是必须继承和吸收世界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要准确地反映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并提供改变这种形势所需要的思想价值;三是能够解答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人生困惑、彷徨等。只有切实满足这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科学性,成为鲜活的价值观。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深入民心,需要契合中国的实际和传统。中国自身的实际和传统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特别多的不同,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共生,强调集体意识,重视集体精神,但这与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责任”至上是不同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培育上,需要契合我们中国的传统和实际,强调我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强调家国情怀,强调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中国梦”;反对“个人至上”,反对个人超越国家。另外,要让人们明白,我们进行提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一种口号、一种宣传,不是一种无聊的说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29-0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于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和自由,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所以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尤其显著。新媒体环境既是我们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机遇,也增加了我们抵制不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特点,探究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媒体的概念内涵

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基础。党的十明确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现代国家建设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在和谐社会发展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在个人道德规范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有三个目标:第一,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增强青年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第二,帮助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客观世界,使其能独立的区分善恶、好坏、美丑;第三,培育青年的优良品质,使其能妥善的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期帮助青年赤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研究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问题的前提。新媒体时代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问题研究之前,必须对新媒体有全面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介载体也在不断变化,自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媒介载体发展经历五个阶段,即语言媒介传播、抄写文字媒介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以及网络媒介传播。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当前,新媒体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三个部分,具有“去中心化”交流、极大的自主性、高度的参与性、广泛的传播性、完全的共享性等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人们的价值观上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先进的媒介传播技术将国外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潮传人中国,被部分人捧为“至理名言”,这严重影响青年正确价值的形成。第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失礼、失范、失序的行为与潜规则,新媒体的高传播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负面事件的复杂性,这对正处于价值思想形成期的青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媒介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的平台,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舆论宣传“去中心化”,各种不正确的腐朽思想大行其道,媒介舆论监督难度增大。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个性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同时也使民众的思想认识趋向个性化,尤其是青年群体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期和成熟期,他们的思想认识个性化是其价值观的典型特征。不可否认,思想认识的个性化是对人的一种精神解放,是在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现实下,不断充实人民精神生活的客观需要。但思想认识个性化是一把双刃剑,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往往也容易导致极端思想的形成。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青年还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对真假、美丑、善恶的独自判断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极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走向思想的歧途,最终陷入人生的“罪恶循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互联网和手机是传导个性化思想的主要平台,并且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扩散,影响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多样化。随着以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迅速发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日趋多样化,这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是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两点弊端。一方面,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说教、新闻广播宣传、户外传统媒介号召等模式,未及时、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体系利用新媒体的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等特点,试图丑化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对青年的思想价值形成造成不利冲击。

(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多、渠道广、手段丰富,伴随而来的是青年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碎片化。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碎片化的方式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方面具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这能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式,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以人为本、贴近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但同时也容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被曲解。并且,由于现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方式不够多元,模式不够灵活,手段不够丰富,青年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内容碎片化带来的好处,反而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思想价值的冲击。

三、完善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视,但陈旧的培育理念影响了培育效果,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青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依靠传统的课程、书刊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与新媒体相结合,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要求,使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个宏观了解。其次,要把传统的“任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变为“自觉式”培育,化“被迫”为“主动”。明确指出,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来实践五个引导:引导青年把“勤学”作为生活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引导青年把“修德”作为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状况;引导青年把“明辨”作为人生智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理论实效;引导青年把“笃实”作为人生信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年成长。

(二)改革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型。众所周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中明方向、立主导、强共识的综合过程。新媒体是新时期人类社会传播媒介的新趋势、新代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来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向多渠道培育转型。互联网渠道和手机渠道应该成为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战场,要通过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把单一的“课堂式”培育转变“课堂+生活式”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青年的生活,增加其教育的频率与趣味性,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理论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大局限在于其抽象性,部分内容可能与生活实际脱节,从而增加了青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最终影响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必须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来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我国的榜样教育内容众多,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都是学习的楷模。相比于理论式教育,榜样式教育符合实际、贴近生活、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来塑造典型,通过建构有包容性、感染性、内发性、生活化、适用面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体系,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新青年[J].求是,2015,(5).

〔2〕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载体; 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21-0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重大的理论课题,自党的十向全社会发出倡导以来,学者纷纷投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从不同的学术视野、理论角度回应了“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各种机制、模式的提出,大多切合人的理性思维,预先设定了人的理性思维偏好以及理性思维能力,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方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感性思维、弱化了人的直觉体验。然而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尤其是在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感性的力量,通过有效利用“故事”这一孕育价值观、承载价值观、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实现体验式的发展、情境式的建构以及探索性的学习,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现实突破口。

一、关联性:故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单一的原子促成,而是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展开。在一定意义上,世界是由故事构成的。故事一方面是表彰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在对象世界的活动展开;另一方面故事也是人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故事来体验和感受生活世界,获得间接经验。故事承载着知识、信仰、习惯、风俗、行为等关乎人生存的重要元素,通过一定情节的展开,有具体的人物,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并利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传递经验信息。人的经验具有故事性特征,可以通过故事来表达、传递、理解和获得。

人活动在生活世界里,事件的发生是世界人化的过程。故事不是简单事实的罗列,不是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人力量的对象化。事件发生之后,由人对事件进行加工,对自身或他人的经验事实进行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就形成可读、可闻、可思的故事。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而故事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展现,因此故事是文化的展现。故事讲述人的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故事实质上是价值观的直观体现。故事承载着价值观,故事的广泛流传是人们对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原则的认可、价值规范的遵循和价值理想的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般价值观的特殊形式,与故事有着深刻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既定的、业已形成的概念而是生成性、开放性的概念,当前还没有确定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培育和践行。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在十报告的“三个倡导”中已经清晰地表达出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战略指导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映像,是社会实际精神状态的集中彰显。”[1]现实生活积极地回应着国家的号召,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都离不开这些基本价值理念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在这些事件中。通过充分挖掘这些故事背后的价值内涵,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故事的整理和讲述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故事的流传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在故事的聆听中学习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并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功能性:故事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故事是传播价值观、承载价值观、孕育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价值理念的重要责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强大的隐性力量。古往今来,故事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被故事中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时,故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也代代相传,沉淀为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故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利用故事的传播优势、情感优势和行动优势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维限制,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能性空间。

1.故事的传播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故事的传播力得益于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通俗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首先,悠久的历史传统铸就的审美习惯。在文字还没有诞生以前,故事就通过口耳相传,成为文化和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形式。讲故事、听故事成为一种审美习惯,人们对故事有着孩童般的渴望。其次,故事的语言通俗生动,易于理解。故事不使用抽象的概念、判断,而使用生活的语言、大众的形式,更加切合受众的心理。故事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大多数人的福利,语言的通俗性使故事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最后,内容的丰富性。故事扎根于生活世界,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和集中再现,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故事的丰富性,这使得不同的受众都能在故事中找寻到满足自身需要的元素。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更多的是在学理层面,各界专家学者如火如荼般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中,并发表大量论文和著作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而,普通的大众却如隔岸观火般不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物,亦不知与自身关系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没有完成真正的大众化和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传播缺乏日常生活维度。选择故事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通过传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的故事,使大众通过通俗的、生动的、简单的形式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众真正发生关联。

2.故事的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激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深入人心,不能简单的依靠知识的传递,只有产生情感共鸣,价值体验才深刻持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解剖、历史梳理以及要素分析等研究可以带来知识上的了解,但并不能有力地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情感和内心体验。而故事凭借它的榜样示范力和情绪感染力可以触动人的内心,满足人内在的伦理诉求和心理需要,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情感。

当今社会,表面上有很多选择空间,实际上人们不知如何选择,即由“实践焦虑派生的求知欲”[2]渴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然而,人们本能的排斥乏味的理论解答和抽象分析,且这种方式的价值观习得并不具有可迁移性,依然与日常生活脱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一系列的故事中,故事中的人物成为行为的榜样,他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原则处理冲突、采取行动的方式,成为现实生活的行为参照;故事传递的主旋律成为影响大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具体生动的人物典范的榜样作用,可观可感的生活情境营造出的现场感,使大众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在故事这座灯塔的指引下,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需要真正切合起来,成为人们选择的参照,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引,成为人们摆脱不自由状态的利器。人们在情感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理上渴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故事中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顺利迁移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3.故事的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践行

故事来源于人民,由人民讲述,由人民选择、体验、创造。在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培育模式中,人民群众在接受故事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和践行过程中。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结论,而是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的理念基础”[3]。党和国家发出“三个倡导”以来,整个社会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涌现了许多符合“三个倡导”基本价值理念的先进事迹,这些事迹经过整理加工就成为广泛传播的“故事”。

过去的事件指向未来,内在的价值体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指向新的开放性空间,指向新的行为和故事的产生。在深刻认知和强烈情感的基础上,故事营造出的情境容易使人们产生心理真实感,只要有类似的生活情境发生,就容易产生叙事转移,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动机。人民群众是故事创造、选择、讲述、传播以及再创造的主体,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群众在践行的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的过程中又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其可读可听、可观可感,变得亲切、鲜活、生动,进而打破一贯的政策灌输和理论教条外观,使人民群众从内心自愿响应“三个倡导”的号召,并积极投身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三、操作性: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分析

1.故事的来源

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很多充满价值选择、价值冲突、价值标准以及价值评价的故事,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来源有两种:一是纪实性的,即现实世界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经过整理形成的故事;二是创造性的,如童话、寓言等头脑加工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纪实性的还是创作性的,都深深地扎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沃土中。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开源”。首先,要从浩瀚的社会主义历史宝库中去寻找故事。在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许多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追求社会主义、阐释社会主义,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探索者、保卫者,他们的故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其次,要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去寻找故事。社会主义事业从未间断,从历史走向现在,从一国走向多国,特别是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如“双百人物”,他们的追求和选择历程形成的故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最后,要从精神文化产品中去寻找故事。文化产品是时代的产物,体现时代的内涵。一要深度挖掘现有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原则的寓言、小说等文化产品;二要积极创造出回应“三个倡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并在全社会传播和扩散。

2.故事的选择

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发生的故事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开源”的同时要注意“选择”。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气质;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故事才能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表达着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质”[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要切合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故事的选择时要注意体现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差异,要凸显社会主义精气神,体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人们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价值抉择的故事,共产党人为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故事,是培育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制度认可以及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在回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赢得大众”[5],即在选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时要注重“三贴近”。故事是生活世界经验的再现,只有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处理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实际中,减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者气”“官员气”,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气息、生活气息和群众气息,这样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由内而外地散发出魅力和吸引力。

3.故事的运用

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故事的问题性、情境性、意义性。问题性是指在故事的选择和应用中凸出问题,突显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选择困境。如果故事中没有现实问题,没有思想冲突,判断行为的标准也只有一套,那么在行为的选择过程中也就不会陷入矛盾和挣扎,也就不会引起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价值观只有在矛盾冲突中,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才能辨明自身。情境性是指故事的情境、场景要真实、立体、可观可感,具有典型性特征。在运用故事时,不仅要吸引耳朵,使人听得进去,还要调动脑袋,让人想得出来,拓展想象空间,将入耳入脑入心的过程统一起来。情境性使故事中所营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有共同的联结,更易实现价值观的迁移学习。意义性是指故事要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具有启迪大众的意义。以故事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并不在于表达故事的符号本身,也不是专注于故事的情节,而是要注意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故事为载体,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属性和价值意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

四、反思维度: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张力

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但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疑问,需要进一步释疑解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考量经验事实与意义诠释、个别案例与社会一般、价值留白与价值导向这三对关系的内在张力。

1.经验事实与意义诠释

故事是主客观的统一,包括经验事实和意义诠释。从客观上来讲,故事是经验事实的再现,是生活现场和当事人经历的整体展现。因此故事力求真实可靠,尽可能详尽地记录相关的真实情况,注重细节的展现,还原真实的生活世界。如果故事明显虚假,不仅不会引起共鸣,反而会产生厌恶感。从主观上来讲,“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事不是经验事实的完整复本,个人知识、立场、风格、态度、气质等的差异都会对故事产生影响。故事意义的诠释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故事的客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故事的选择和运用如何实现主客观的内在均衡,既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世界又能赋予故事价值意蕴,对故事进行意义诠释,进而实现经验事实和意义诠释的内在平衡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个别案例与社会一般

运用故事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困惑就是普适性与特例性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即如何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推演到普遍。个别故事如何具有普遍意义?故事更多的是个别案例,是微观叙事,是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是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追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原则,是社会一般,倾向于宏观叙事。然而生活在共同社会大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生活意义的追寻、生存意义的思考、生存困境的疑惑都带着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蕴含着社会的一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强调故事的特殊性,而是要深入挖掘特殊故事背后的普遍意义,再回到个别特殊,实现特殊―普遍―特殊的良性循环。

3.价值留白与价值导向

故事总是诉说着某种立场、态度和价值取向,而正是故事背后的价值导向使故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提出“三个倡导”,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故事的选择中要体现国家的意志,积极回应国家的号召。然而国家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大主体,在强调国家主流导向的同时要注重人民群众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注重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强调价值留白,给人民群众留下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创造空间,注重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因此运用故事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国家的主导意志,又不能僭越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倡导过程,又是自下而上的孕育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但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培育和切实践行,离不开各类载体的有力支撑和具体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灵魂,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原则蕴含在生动鲜活的故事中,进而变得有血有肉、丰满灵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群众在价值体验和探索学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8-24.

[2] 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0.

[3] 本刊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