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理论范例6篇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1

想要让合作学习有效辅助实验教学,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各种开放性的实验设计,也可以鼓励学生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性实验.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有更多新奇的发现.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课外开展多种迷你小实验,如用废旧牙膏皮制作小船、用饮料瓶制作潜水艇、用排液法称物体的质量等.这些趣味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体验.又如,在学习光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课外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制作幻灯片、针孔摄像机、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察;在学习电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外设计安装各种要求的电路、对电学中的规律深入研究,并且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检修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实验.在这些开放式且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充分的发挥舞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验教学和生活相联系

结合生活实践开展实验教学是实验课程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并且能够全面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中一些好的案例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来渗透物理学知识,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与体现.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进行探究.这不仅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趣味化的实验资源,让实验教学能够达到良好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典型问题,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师生讨论和学生练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运用二力平衡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所受的力和根据已知力来确定未知力的实验活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情况的判断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探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事例,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实验教学和生活相联系,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验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这将为课堂知识教学以及课堂实验教学提供推动作用.知识教学是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对于相关物理学知识有所了解,课堂实验是简单地对于这些知识进行验证,课外实验活动则是对于知识的深化,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教师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验活动,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知这些知识的应用模式,并且能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现象.例如,在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分析、讨论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后,我组织学生走访了解通常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节电措施,有的学习小组制作出太阳能热水器模型;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课外完成一些小制作比赛.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等.这些都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拓宽,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2

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发言发现其中值得合作的主题.教师所建立的情景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出学生思维集合处的矛盾点,顺利地将课堂推入对主题问题的合作讨论中.例如在学习有关“浓硫酸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黑面包”来建立情景,在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滴入几滴浓硫酸,然后不断地搅拌,学生对这样的现象非常好奇,纷纷睁大了眼睛想一看究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分外细心,学生就可以看到:溶液变黑并逐渐膨化,最终生成了“黑色的面包”.这个现象立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合作讨论的环节,学生对蔗糖的分子式进行讨论,从而推测出变黑主要是因为生成了碳,从而推导出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然而学生还会观察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这也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想象和猜测,从而导出对“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探究中,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共建下,学生设计出了相应的反应实验和验证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生成,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通过这样的情景建立,强烈的视觉刺激了学生的感官,顺利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来相互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深度讨论,设定合作计划

讨论增加了看待问题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达到了集思广益的良好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因小见大,从小问题、小现象来逐层地展开,使学生可以假设、想象和验证,从而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合作计划,以提高学生合作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洁白的食盐,让学生想象海水是如何一步步的经过净化得到干净细腻的食盐的.学生就会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海水的成分进行分析,在记忆的相互拼凑中,学生了解到海水中除了含有氯化钠以外,还存在着泥沙、钙镁离子、硫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合作讨论就有了方向、实验设计就有了依据,学生使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在提纯的过程中学生分别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来除去杂质离子,然而在先后顺序上却出现了分歧,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讨论先后顺序,在学生的相互颠倒、变换顺序的情况下,学生得到了科学的结论:碳酸钠溶液在氯化钡溶液后面使用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使用盐酸以除去过量的碳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科学思想,学生虽然建立了不同的实验方案,但是都符合整个实验的思想.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共同实现了对实验的设置,为学生的操作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实验,验证合作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可以生动地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实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使现象能够很好地回馈到知识中去,验证学生的猜想,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钠的性质”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就可以让学生操作“钠和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实验的速度比较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地观察,结合多个学生的观察来总结实验现象.根据学生的整合,学生就可以得到“浮、熔、游、嘶、红”等几个鲜明的实验,然后由现象反馈性质,让学生利用钠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浮,是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是由于钠的熔点比较低;游、嘶,是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气体;红,是由于钠与水反应有碱生成,从而使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眼领略了钠的性质,促使学生对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从而得到有氢气生成.整个实验学生相互合作的非常默契,及时地记录实验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更深层的探究主题,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在到内在的认识了物质的相关性质.这样的合作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操作兴趣,深入了知识的本质,达到了实验的良好效果.

四、评价反思,升华合作能力

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错误的批评,而是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再次整合反思,将对知识的接受升华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回顾,鼓励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氢氧化铝与强酸、强碱的反应”来证明氢氧化铝的两性,激励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从而得出“氢氧化铝与弱酸、弱碱不反应”的结论,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灵活掌握了相关反应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总结得出了:利用氯化铝和氨水来制备氢氧化铝;利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从而熟练的得到了氢氧化铝的两种基本方法,学会了灵活的运用知识来推导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知识整合,顺利的建立了“铝三角”,使学生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了反思,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3

关键词: 合作学习 英语教学 小组

一、合作学习及其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大、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人瞩目。因此,世界各国研究一致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

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

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它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不愿学习”。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的舞台。

教学工学理论。其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奖励结构(reward structure)和权威结构(authority structure)。在合作学习的各种具体方式中,改变最为突出的主要是奖励结构。研究业已证明,奖励结构是合作教学赖以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斯莱文曾经指出: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

动机理论。其主要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Deutsch,M,1949)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

凝聚力理论。与动机论有些联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实质上,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他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与动机观的相近之处就是它强调从动机而不是从认知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把这两个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任何教学都不能成功。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据笔者观察,大多数教师是在授课过程中遇到出现的问题时才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场面似乎挺热闹,但实质上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未必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充分考虑各组成员间的组织能力、学习品质、性格特征等的差异,让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确保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和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讨论的深度、推理判断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明确合作任务,营造合作氛围。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要确定小组内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所扮演的角色,如小组长(group leader)、记录员(secretary)、汇报员(reporter)、检查员(inspector)等。小组成员要尝试各个角色,实现角色互换。这样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具体性、层次性和科学性,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言、感悟语言规律、表达观点及谈论有关话题。学习活动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任务应不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完成任务。

合作小组课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或者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课文找出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也可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教师可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活动,让学习小组在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报告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小组讨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教师认真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教师主导、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是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而且是参与者、引导者,因而要担负起更大的引导和调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包括学生分析、任务选择、目标设置、策略匹配、教学方式与评估等。但要使合作学习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此外,小组合作学习也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英语思维能力、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具体英语课堂实施中,教师可运用量化考核制度,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集体也相应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因作业、成绩等原因失分,小组集体扣分,同样,任何一位同学由于表现出色而获得的分数亦可加给组内其他成员。在整体评价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了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英语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辅助者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学习,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并且同时促进学生情感等非认知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并最终达到人人进步、全面发展的目标。该策略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试用了两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该班(2005级物理班)的过级率为57%,创造了整个专业中英语四级通过率历史上的新高。当然,任何策略或理论都不是万能的,要想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该策略的潜在优势,仍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努力,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章兼中.全国第三届中学英语(初中)优质课决赛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2001,(9).

[4]邓飞,李云南.合作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5]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2004,(6).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4

合作学习最早在美国兴起,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合作”,就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的过程要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目标为动力。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起到引导、帮助、控制的作用。

2.小组合作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性分析

2.1地理学科特点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在讲授过程中,这些现象或事实也是很多学生能够将之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教师完全可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长期教师单方面讲授而压抑学生。另外,真正要把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群体协作的效果取决与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实践以及工作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2.2课程讲解的需要

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多而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显得乏味无趣,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记忆、行政区的轮廓的识别及对各省区特征的分类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此多的知识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不但效率低,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合作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师讲解后,采用拼图游戏竞赛的形式,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互助,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下不但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各行政区的认识。

2.3教师教学方式的补充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兼顾,合作式学习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4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中,相同的年龄、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等为共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较少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及意见沟通中的障碍,彼此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中学生的活泼、好动在共同学习中能极大的帮助那些带有懒散、惰性的学生克服自我,产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有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合作式学习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对合作式学习的理解

对教学方式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引导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在长时间的运用中也会失去其新鲜感,为了保持小组内讨论、交流的热情,教师应适时的调整小组成员。

3.2课堂内容的组合要合理

如何使学生快速、准确的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的组织衔接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准备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指导学生学会挖掘同伴这一学习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3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

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学习《天气》一节,可以给每个小组一幅中国城市天气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也可以结合每天中午的空气质量日报,讨论空气质量的优劣,并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3.4课堂设疑,营造合作氛围

古人说“学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对学习的热情。如教师在教“地方时”内容时,在课堂采用设疑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许多同学都看足球联赛,但往往只能在午夜或凌晨才能看到,让学生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产生对了解地方时的共同愿望,发言非常踊跃,答案丰富多彩。

3.5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以及在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3.6处理好小组内的竞争与合作

在小组团体内,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小组成员间积极的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间会相互鼓励,促进学习上的进步;消极的竞争通常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彼此之间会相互阻碍,这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有关,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帮助,维持小组内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5

一、组建小组,引导自主管理

创建小组,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将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与自主管理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约束,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团结他人,更重要的是:小组中任务安排明确,责任到人,这样就要求学生们有足够的自主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虽好,但是没有相应的制度和引导,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完善了相关的制度,还对学生们进行了正面引导。

(一)完善制度,相互监督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如同一颗小树苗,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对其加以约束,不对其进行修剪,它根基再好,最后也不会成为有用的木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针对教育制度做了相应的完善,激励学生们进行互相监督,促进学生们成长的更好。

例如,班级分组,采用捆绑式评价制度。捆绑式评价就是小组各个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管理方法,小组内的成员无论在上课期间,还是集体活动的时候,都应当遵守纪律,服从安排,认真听讲,如果小组中的成员有违反其中一项的行为,整个小组都要得到相应的批评。相反,如果小组成员有良好的行为,则整个小组都会的到相应的表扬。这个规定实施以后,各个小组成员都互相监督,原来参加体育活动时,没有明确体育项目的学生就会胡乱行动,没组织、没纪律,有了这样的制度后,学生们都积极地提醒小组成员,在小组成员不遵守行为规范的时候积极提醒。以前,午间自习的时候,班级总是乱糟糟的,一部分学生在说话,如果不加以制止,很长时间都安静不下来。如今,发生了很大的改,及时有时仍有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还要提醒他影响小组评比,他就立刻改正过来。

恰当的约束可以使人勤奋,相互的监督可以使人奋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制度约束,组员监督,会使小学生慢慢的从不习惯变为习惯,逐渐养成即独立自主又相互合作的好习惯,助力其不断成长。

(二)取长补短,正面引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则更有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真是贪玩的年龄,还没有从他人身上发现“美”的能力,因此,应用小组合作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们加以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们在和他人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更加的完善自己。

在体育活动课上,“排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们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了仔细讲解之后,就给予了学生们一些自由学习时间,以弥补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还认为,学生们会乱成一盘散沙,或者是围在老师周围七嘴八舌地问问题,没想到,等听到老师说“解散”的命令的时候,学生们自动分成了一个小组,而且小组成员能力水平安排合理,每个小组还将排球基础最好的同学任命为组长,指导其他学生学习,而小组成员之间也相互学习,讲解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身边都是老师,就看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积累一切好习惯、好行为的最佳时期。教师们对学生们加以正确的领导,使学生们具备从他人身上发现美的能力,学生将终身受益。

将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教育制度,正确的引导方式,将两者的优势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优化了班级管理的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二、激发动机,强化目标管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十分看重“成功”和“目标”,在做事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希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赞赏。基于这一点,我结合合作学习的理念,利用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为学生们明确小组的目标,并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燃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一)召开主题班会,明晰小组目标

目标管理的前提便是学生和整个小组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奋斗的方向,才可以制定走向成功的方法。因此,为了在每个小组中勾画一幅美丽的奋斗蓝图,我会为学生们开展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最终明确小组的奋斗目标。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班级召开以“分享学习金钥匙”为主题的班会。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自的学习好方法,组内交流,大组汇报。最后,根据小组的代表发言和其他组的补充发言,我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可行的学习小窍门。最后,各个小组通过学习各组分享的经验和方法,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因为是小组成员自己讨论出来的,符合小组能力,学生们在实现起来,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可更好地实现目标。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运用这些好的学习方法来提升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开展竞赛活动,点燃小组动机

即使小组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但是,简单的常规学习,也是无法激励他们团结起来,合作学习,以达到小组的目标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举办一些小组评比活动,活动的形式以小组参加,这样,只有小组人员团结合作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成果,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斗志。

教师应鼓励学校在班级之间多多开展小组评比活动。例如,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等评选活动,评选的标准有很多,包括班级环境卫生、课间文明休息、活动参与情况等。班主任将评比中各个指标的要求告知学生们,并根据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组,针对班级的环境,组织学生们进行班级评选,选出环保小组负责班级卫生,宣传小组负责环境布置,监督小组负责班级的文明休息等等。就这样,各个小组有明确的任务,而且最终的结果由学校进行各项评分,因此各个小组都认真负责,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通过竞争比赛,小组都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竞赛的结果,会更加激励各小组向更高的目标奋斗,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小组学习的更加有动力。

三、利益共同,实施实践管理

合作学习理论需要学生们真正地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需要有效的实践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良好的实践管理实现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拥有共同的利益,只有利益相同,大家才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自己努力,寻找不足,自我提升。只有利益相同,学生们才会凝结在一起,为某一个成员出谋划策寻找最佳药方。

(一)学会反省,找出病因

在小组的活动中,大家的利益诉求相同,这就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责,为实现小组的共同利益最大化而献计献策。这就给每一个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在走向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需要学生们学会自我反省,以求最大的进步。

例如,在体锻课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锻炼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在班级中,我构建了“利益共同体”,其中有一个小组目标为:我们小组要在排球赛上拿冠军,但是,最终排球比赛中,这组队员仅仅拿了季军。比赛后,老师以为学生们会十分的沮丧,打算去安慰,结果,当走到他们身边时,却听到每一个成员都在认真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有的成员说:我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仅仅注重比赛技巧了,却忽略了正常的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偷懒,以至于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些体力不支,还有的学生说,在比赛的过程中,我太急于表现自己了,而错过了好的传球机会,以后我要将团队放在首位……就这样,他们个个在寻找自己的不足。我相信,将来他们将是一支了不起的球队。那么,如何让学生们可以如此的反省自己呢?以我的教W经验,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以身作则,当班级出现问题时,先对着学生们反思自己,然后在教学中慢慢地渗透反思自己的重要性。让学生们知道,承认错误并不丢人,知错就改,就是真正的好孩子。

(二)群策群力,给出药方

利益共同就将小组的各个成员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大家相互团结,会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魄力。在实践管理中,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们主动去提出帮助,以使小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我在班级中同样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班级管理机制。我将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组中的成员,既有学习棒的,也有学习困难的。每个小组的人数为4个人左右。分完小组后,我为各个小组设立了小组长,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们都可以看到,学生们对小组组长的任命都很赞同。各个组长就会先交流谈论商量解决办法,最终小组讨论,确定最终的方法,完成目标。各个小组进行帮扶任务,每个组长,负责其剩余组员的学习情况。平时,组长负责监督、检查小组成员每天常规的预习、复习情况,对做得好的组员进行表扬并记录,结合班级常规敲章,对做得不够的组员进行提醒和帮助。在接下来的课堂表现和练习中,学生们都有一定的进步和提升。

合作学习理论范文6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最常见的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永远都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可能是知识的接听者,这使得师生之间少了许多互动与合作,让课堂教学变得呆板而沉闷。笔者认为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取代以前的对立,可以很好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相长”。比如:我在上高二物理《1.2库仑定律》这一课时,就积极着眼于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依据课程目标本课的重点是库仑定律,但是这一个抽象程度特别高的物理概念,要想让学生掌握,必须加强引导化繁为简、化深为浅,所以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扭秤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什么有关系?”“这些现象的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在里面了么?”。在我的提问结束之后,学生立马还是自己阅读教材,并开始小组谈论了起来,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相互争论。我们的教学就是应该如此,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逻辑严密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重温旧知识。师生之间的合作,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1],并服务于学生自我学习动力的调动。

二、生生之间合作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虽然可以调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从长远上来看,只会恶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影响班级的整体学习风气。教师应该及时扭转这种“竞争”关系,把“竞争”关系中存在的恶性去除,留下善性的“竞争”即是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应该围绕着三个环节展开,也就是上课之前的合作,上课之时的合作,上课之后的合作。比如:在高二物理《选修一》的“1.4电势能电势”的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必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将这一课的难点加以突破,而这种突破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为此,我将班上的学生分作四个人一个小组,布置了一份“了解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的作业,由小组长负责监督其他同学的课前预习情况,并搜集他们共同完成的预习作业。正式上课时,我将小组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进行系统地概括,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是什么?”“电势能与电势的关联性有哪几项?”“等势面的性质我们该如何去判断?”随后我便向小组提出问题,并安排小组经过合作分析讨论之后回答问题。物理学习最大的难点就是物理概念,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只有围绕概念为中心,把概念的外延做够多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2],去动手动脑分析与概括,才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并能够充分地应用这些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师之间合作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各自为政”的关系,这种“各自为政”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愈加匮乏,学校常规意义上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也流于形式。不过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开始逐步强调教师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之间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了。比如:我校高中物理教研组每周定期召开一次教研会,由组长作为主持人,传达学校精神,布置教学任务,统筹教学安排等等。在教研会进行过程中,按照学校安排每周举行一次公开课,首先由老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由新教师上“汇报课”,最后全组人员再就新老教师上课进行点评,促进他们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能。每学期开学之前,各年级教师按照教研组长的安排,通过集体备课,提前准备好这学期要上课的电子版教案,并打印装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只有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可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促进教师水平提高的最佳方式就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种集体合作与共同研讨不断加深对问题和实践的理解和认识[3],可以极大地改进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新教师的教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