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例6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3-02

其实,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作为一种新发展形式出现,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某种角度来说,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不仅是经济学的一种,更是管理学的一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加快,对现代物流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运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为主要导向,对交通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供应链系统的紧密为真整合运作的核心。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对其方式方法的有效利用,从而提升现代物流的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了我国现代化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益。

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分析

(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概念分析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是现代物流行业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市场的变化,衍生出来。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将分散的交通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形成无缝化的一种动态管理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制度、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基础内容,是我国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目标导向是其运作中重要的一项原则,主要是以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将客户作为重要的目标导向。并且,在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客户,因此必须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另外,在交通物流Y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2.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其实,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这一原则主要是要求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利用专业的知识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就要对自身的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而专业知识就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并且为再造物流运作流程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3.统一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企业在展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实现统一优化、管理、发展等性能,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的竞争力。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对运作的范围进行明确,不能有含糊不清的现象,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顺利展开。

二、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分析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作为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如何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进行有效的运用,成为每一个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主要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此提升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进程。

(一)提升交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我国现代物流行业自然也是不例外的。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新技术,有效地实现现有的交通物流资源共享。换句话说,就是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对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力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例如综合交通物流运输信息、物流企业信息等方面。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传统的运作形式进行全面的区分,提升交通物流运输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性能,更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交通物流资源的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方面作为主要建设的基础,这样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展开的时候,可以形成良好的统一性能。

(二)加强业务交流

现代物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人们在物件传输的过程中,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我国现代物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业务量也在逐渐地加大。因此,加强业务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保证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顺利展开的重要方式方法。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交通物流基础设备,通过“点”和“线”的方式方法,对其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并且将交通枢纽作为资源整合的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运输工作的效率。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重点建设资源整合的数据库,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对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除此之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良好的结算方式,将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有效的连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先进性,并且也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的业务交流性能。

(三)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核心就是客户,这也是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与客户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现有客户的管理,培养与客户长期合作的关系,这也是我国现代物流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客户资源方面进行分析,就是在企业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优质的客户资源。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整合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在客户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形式,进行全面的整合工作。

2.“大客户”和“小客户”的方式方法,是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3.“去程”和“来程”,是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方式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业务交流的紧密性。

4.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客户运输较为特殊的物件。因此,企业应当对这样的客户进行全面的整合,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加强物流技术的运用

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形式是非常之多的。因此,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相应的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利用,加强交通物流技g管理方面的发展。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我国现有的技术、资源、制度等各个因素,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对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客户沟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为我国现代物理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为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及方向。因此,本文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一些相关内容,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原则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只有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提升交通物流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不管是对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张彩利,席恒.陕西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19):9-11.

[2] 马晓燕.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9):92-95.

[3] 李吟龙.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决策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1,(29):24-25.

[4] 王自勤.物流资源整合与运作一体化[J].商场现代化,2016,(20):118-119.

[5] 张美娟.整合出版物流资源 提升供应链竞争力[J].出版发行研究,2013,(12):54-56.

[6] 钟蓓蓓.城市交通物流现状及提升交通物流的运作效率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6,(7):9-10.

[7] 李南.京津冀城市通物流资源整合的意义、基础和路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19-21.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2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合作办学; 交流; 模式;主体间性; 主体—主体

Abstract:The import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offers a new theoretic visual angle of research in the exchange model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subject-subject" structure is the basic exchange model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subject structure" takes the affirmation of subject and the awareness of dialogue as its logic premise, and takes the construct of culture space and modern media as its basic medium.

Key words: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change; model; inter-subjectivity; subject-subject

交流与对话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必不可少的涉及到办学主体相互关系的动态因素。哲学领域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中外合作办学交流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为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寻找和建构行之有效的交流模式提供了思维和操作方法。要保证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交流的有效性,前提在于对办学主体的确认,途径则是“主体—主体”之间能体现合作者较大能动性的合作空间的建构。

一、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哲学基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话、合作和交流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关于交流、对话的哲学必然成为当今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研究作为交流主体的自我与另一交流主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主体间性问题,开始成为哲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焦点。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巨大恐慌:人类和谐诗意的生活环境正在失去,人沦为自我中心性的动物,人与人似乎越走越远,更不用说在更深程度上的交流与对话。在这种背景下,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巴赫金等人的理论得以产生,人的生存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因此,在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性的同时,对他人的关注成为了自然科学和当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主体间性的凸现是在主体性走入黄昏的情况下出现的,正如多尔迈所说:“在我看来,主体性的观念已经丧失了它的力量,这既是我们时代的具体经验所致,也是因为一些先进的哲学家探究所致。”[1]尽管众多的哲学家致力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探讨,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统一的哲学命题和哲学流派。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在其中找出一些共性,在哲学的范畴内,给主体间性做如下界定:(1)主体间性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指存在主体与对象主体和谐共存的生存状态;(2)在实践的层面上,主体间性体现为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流理解如何实现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就个体层面来说,这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个体独立、自由并创造与他人的交流空间的问题;在群体或民族层面来说,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保持群体或民族的质的规定性、并与其他群体或民族展开有效对话、交流或合作的问题。我国有些学者洞察到了主体之间这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特性,在哲学领域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并逐步将其运用于哲学、文学、教育等理论研究中,使之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前沿。

哲学领域对主体性问题及对主体间性问题的关注,使其在教育理论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的教育理论界开始利用主体间性的交流与对话意义作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大量新的教育理论的探讨。首先是对于教育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的定义。王光明指出,界定教育中的主体间性应在注重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突出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在法律、各项学校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下的相互理解的关系特征。其中,‘相互尊重’既指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也是对不同意见和不同认识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既指相互宽容、容忍、同情和换位思考,也指相互了解和认识”[2]。也有学者着重从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理论等角度探讨主体间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其中,教育交往理论的研究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交流模式的探究更有启发意义。“交往是社会性的交往,它是社会中主体与主体间的社会—实践系统的实现,交往反映的不是主体—客体关系,交往的双方,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它们塑造的不是对方,而是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3]。著名哲学家任平给交往实践作了如下定义:“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的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4]交往实践就是要用交往实践的观点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把当代社会看成是全球性的交往社会。因而,交往实践的提出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它打破了传统实践观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对立的两极的实践结构即“主体—客体”单一结构,而体现为“主体—中介—主体”整体结构。

从国内对于教育主体间性及教育交往理论研究的回顾不难看出,主体间性意味着交流与对话,是一个由对话到理解再到共享的渐进过程。对话意味着两个主体以上的交流活动,正如有学者指出:“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5]尽管目前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主要运用于教学和师生研究关系中,但其主要思想尤其是教育交往理论思想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模式研究来说仍具有较大启发意义。

二、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的逻辑前提

转贴于 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教育交往活动。合作办学的双方分别作为主体参与合作、对话、交流,及至资源和利益达到共享,并进而能够共同创设新的文化和教育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双方正实践着当今教育的主体间性发展方向,即“主体—主体”交流模式。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全球性话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实践,应该是双向度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国际化的实现形式却往往是单向度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相对来说热衷于输出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则更感兴趣于引进和吸收。”[6]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拒绝“主体—客体”交流模式,只有如此双方才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由“主体—客体”模式所带来的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或异化,从而使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1.合作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确认无疑是开展交流合作及其他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合作者主体地位的确认不是指某一单个的个体主体对自身的确认,而是指在合作过程中,作为智力、财力及其他相关主体特征的承担者的合作者主体意识的形成、确认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主体地位的确认主要通过合作办学自主权的确认和对话意识的确立得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些自主权中即包括国际交流权。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认往往比较复杂,主要归结为国际视野中的“高校—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并进而实现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理顺“高校—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首先,以各要素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互动过程为指导思想,确立各要素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高等学校是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是独立办学的主体,应该独立行使办学自主权力”[7]。简言之,对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有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影响也相对较大,因而,尽管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具有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权利,政府仍应在对外交流政策、对外交流范围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放权与指导,真正实现高校在对外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遵从市场机制对高校自主权利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和它对于高校自主权利的制约。缺乏制约的主体只是一种西方哲学上的“大写”的主体性,缺乏交流的有效性。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制约在于要求其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出现,就是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面向市场,主动参与竞争,在市场中实现其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教育主权得到有效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教育主权及其主体地位的确认主要通过立法体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就从合作办学的性质、目的、原则、内容以及各种规范方面,规定了国家具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管理和监督权和维护教育权,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导权。在实践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发展观,要正确理解坚持教育主权与处理国际机制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教育主权不能排除国际化和国际机制;要理解教育主权的发展动态,处理好短期和长远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认识到教育主权的重心、程度和范围必须依据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我国的合作办学即使面对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也能充分保障我国的教育主权,确保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

2.对话意识的确立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实现有赖于合作者对话意识的确立。交流与对话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质,作为不同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交汇产物的中外合作办学同样如此。艾柯曾深刻地指出:“整个文化都属于意指和交流,还有,人性和社会仅仅是在交流及意指关系得到确定时才存在。”[8]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其作用的。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作为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模式,合作办学者必须树立全球化的对话意识,主要体现在:

首先,将主体思想的确立与全球观念相结合。也就是说,主体应摈弃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将中外合作办学和我国高等教育置身于全球高等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在国内外的水平和地位,并以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作为参照系,为我国国际合作办学准确定位,找出差异,开发优势。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交流,因此,这是确立主体思想的过程,也是与国外合作办学主体开展对话和交流的前提。只有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提高竞争力,进而开辟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真正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主体—主体”的交流模式。

其次,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拒绝“主体—客体”合作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合作双方应树立平等互利原则,避免只是名义上的中外合作,或者利用中外合作的幌子进行其他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活动,要拒绝各种侵犯教育主权及有损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虚假合作,这也包括中方合作者应拒绝国外某些高校在中国出售质量低劣的学历文凭等活动,从而真正保证对话的平等性和有效性。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上,要强调双方的融合性和渗透性,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充分融合到中外办学模式之中,并以此促进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在实质上实现“主体—主体”交流模式。

三、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具体途径

如果说主体的确认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基本前提的话,那么,“主体—主体”交流模式中文化空间的建构和现代媒介的介入,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合作主体交流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文化空间和现代媒介为基本中介,实现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

1.文化空间的建构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有文化发展的要求,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大学要主动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无论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也不论其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交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都离不开合作主体的文化交流。具体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文化空间的建构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全球性交往实践,即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主体与主体之间文化空间的建构要通过某一中介体现出来,即以“主体—中介—主体”模式,使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中介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络化的对话关系。全球化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每一个民族、国际和地区可以作为参与交往实践的一极主体,同时由于各极主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生存发展权利,并且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因而能够在交往实践中协调互动。也就是说,多元化、异质化的合作办学者构成了全球教育交往中的共同操作者,成为教育交往实践中的主体,从而使交往成为可能。

其次,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创造中外合作办学中外交融的文化空间,实现共同文化空间的建构。如上文所述,差异是交流的前提,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差异的存在。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即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开放的意识,在林林总总的多元文化中保持传统的优秀文化,吸纳异质文化中的精华[9]。对合作的另一极主体来说,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中外合作办学共同文化空间的建设是双方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只有如此,才能使各自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共同的文化空间中,真正实现“主体—主体”交流模式。

转贴于 2.现代媒介的介入

现代媒介对公众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的介入已是不争的事实,用马克·波斯的话来说,即现代社会已跨入“第二媒介时代”,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主体建构是通过互动性这一机制发生的。”[10]后现代的信息方式标明的教育交往实践建构的是不稳定的、多重的、分散的交互主体。迈克卢汉宣称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1]。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人类和媒介息息相关,人无法脱离媒介而存在,同样,媒介或新技术的每次发展和延伸,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发展的烙印,不难看出,人和媒介互为主体、共同发展,这是媒介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现代媒介的发展给国际化教育带来了契机。正因为其交互作用和与现代人们的密切关系,现代媒介对于国际合作办学主体间交流意义的建构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因而更能符合和满足国际合作办学主体的交流需求。要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确保现代媒介对 “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合作办学主体看,要加强合作办学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能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2]。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大多是高校、企业、政府,而拥有文化、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高等院校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中更是责无旁贷。高校一方面要利用母体学校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优势在校内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校园外部主体要素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逐步丰富传媒教育的经验,建立面向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对政府和企业来说,要建立迅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也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在对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现代传媒角度看,要加强现代传媒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及其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责任感。媒介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具有宽广的视野,它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结合无疑对两者的发展都具有创造性意义。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媒体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沦为合作办学主体的“赚钱机器”和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因此,媒体应率先自律,遵守行业规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起到示范社会、引领未来的作用。如果大众媒介放弃了社会责任,背弃了社会道义与良心,不仅媒介素养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无从谈起,整个民族和国家也可能陷入文化殖民的危险境地。

再次,从受众的角度看,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大众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热心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受众是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通过现代媒介而发生某种联系的主体,包括合作主体、学生、家长、人才市场、各种服务市场等等,如何使这些要素为中外合作办学发挥最大潜能是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现代媒介加强与受众的联系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换句话说,现代媒介应让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媒介的透明性、责任性,让受众在了解传媒运作的同时,使媒介牢牢把握受众的关注点,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从而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立体的层面上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

当然,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和交流中介,都不仅仅限于上文所述部分。就其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而言,还应包括合作主体办学思路的确认、对于对象主体的承认等等;就其交流模式的中介而言,也至少还应包括中介组织的建立等要素。应该说,以主体间性视角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模式及“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提出还是一种新思路和新名词,它丰富的内涵和理论价值远非本文所能涵盖,期待更多的学者实现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5.

[2]王光明.关于人本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概述与认识教育视界下的主体间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8.

[3]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7-88.

[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4.

[5]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6]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1):197.

[7]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6-227.

[8][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原理[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5.

[9]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7-30.

[10][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5.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4

____年____区普通干部轮岗交流50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12.7%;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98人次,占科级干部的50%。____年普通干部轮岗交流33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9.3%;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38人次,占科级干部的32%。2012年普通干部轮岗交流21人次,占在编公务员(科员)的5.0%;科级干部调整交流199人次,占科级干部的47%。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干部的交流轮岗,主要是针对科级干部进行,而普通干部交流很少。

(一)明确方向,统一思路。____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宁夏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施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明确干部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交流范围、原则和形式。明确“三结合”指导思想。即着眼于干部培养锻炼,把推进干部交流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健康成长,把推进干部交流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回避制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的科学使用,把干部交流与调整优化班子结构结合起来。明确轮岗交流范围。即干部交流轮岗范围在党政机关之间、事业单位之间、群团组织之间,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区直部门(单位)之间、乡镇之间、区直部门(单位)与乡镇之间交流。明确干部轮岗交流五项原则。即:公开透明原则、交流时限原则、锻炼助长原则、职能相近交流原则、考察反馈原则。明确干部轮岗交流六种形式。这六种基本类型是:任期交流、培养交流、调整交流、回避交流、转任交流和提拔交流。

(二)积极探索,健全机制。干部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探索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第一,采取横向、纵向方式增进干部轮岗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纵向交流,从区直部门(单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提拔交流到乡镇锻炼。对经历单一的干部进行横向交流,使一批年轻干部在各种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有重点的将有发展潜力干部交流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地方经受锻炼和考验。同时我们把部门(单位)、乡镇干部交流轮岗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乡镇、部门(单位)工作需要,根据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坚持合理使用,优化组合的原则,按照人岗相适、专业接近的要求,科学调配、合理交流。第二,分类指导,形成干部轮岗交流常态化。一是选取部分业务相近的部门(单位),在系统内开展干部轮岗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轮岗交流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相结合,优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调整结合进行,通过交流,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组合,配好队伍;与回避工作相结合,落实回避的有关规定,减少和消除亲属聚集现象,简化一个部门(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三是认真做好交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干部调出前,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责成本单位领导干部与被调整干部谈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干部正确认识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激发交流干部干好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跟踪管理,做好交流轮岗工作成果的运用。通过回访、谈话、跟踪培养、考察轮岗交流干部,及时全面了解轮岗交流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与生活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轮岗交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把轮岗交流工作同干部的培养、考察、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轮岗交流后表现优秀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素质较高、有培养潜力的,列入后备人才库进行组织培养,促进其成长;对进入角色快,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实行表彰奖励。

(三)创新机制,务求实效。____区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环节,积极创新机制,在干部交流轮岗工作中务求实效。一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交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____年以来,面向____市先后公开选拔17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开展法检两院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先后有69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到领导岗位工作,其中,正科级2名,副科级67名。二是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合部门实际,先后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开展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乡镇卫生院长公开选聘工作,共选聘中学

校长10名,小学校长32名,幼儿园园长4名,乡镇卫生院长13名。三是选拔移民村村支书。尝试在现有在职干部(科员)中为移民村公开选拔5名党支部书记。四是挂职交流锻炼。对年轻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基层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部门(单位)重要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近两年来,先后选派13名年轻领导干部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生态移民安置地挂职锻炼,选派79名后(预)备干部挂职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或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普通干部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拓宽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范围,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工作新机制。(四)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干部轮岗交流因行业或专业不同,加之各单位性质、交流干部的专业、文化程度各异以及人们对轮岗交流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轮岗交流工作中要以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本单位内部轮岗工作由各单位负责拟定干部轮岗初步方案,经本单位党委会议研究后,由本单位负责落实。二是跨部门(单位)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负责拟定干部交流初步方案,并分别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后,区委组织部、人社局报编委会,集体研究干部轮岗交流方案。三是在干部调转任工作中,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调任和转任审批,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调任,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并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没有超范围、超编制、超职数调转任人员。四是加强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做出明确的规定。干部轮岗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强、非常严肃的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公道正派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坚持集体研究确定交流对象,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不准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五是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虽然在干部队伍管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好处,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在表现在:一是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覆盖面低。从我区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普通干部(科员)在原单位一呆就是好多年,“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交流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轮岗交流到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容易接受,若把重要岗位干部交流到一些普通岗位,许多干部群众首先想到的是交流干部有问题,而不会认为这是工作、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给被交流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三是干部交流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干部交流激励制度,一些被交流干部到岗后,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本单位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四是交流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对干部交流后到岗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解决办法不是很多,存在为交流而交流、重交流轻监督管理等现象。

干部轮岗交流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做到明确轮岗交流的原则、形式、范围、程序、纪律。

一是实现合理有序交流,扩大覆盖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单位)、本系统实际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进一步扩大干部交流的覆盖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力求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同时要坚持用人所长、量才适用原则,做到被交流干部能够学有所用,用其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正面教育。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让轮岗的同志介绍体会等方式,缩短被交流干部的适应过程。同时注意激发交流干部自身的积极性,把交流工作同他们的培养锻炼和提拔任用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发展愿望联系在一起。对那些从“重点”部门(单位)、轮岗交流到“一般” 部门(单位)和岗位的干部,要注意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干部以锻炼提高为准则,不论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还是“重点”、“一般”岗位,都要勇于去试一试、干一干、闯一闯,让交流干部认识到,这是组织的信任和爱护,是组织在有意识地锻炼我,给我压担子、加任务,是在轮岗中让我增长才干,更好地锻炼成长,从而使这项工作有序、稳妥、正常地开展起来。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5

据了解,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相对容易操作和打破死板的讲授、讨论等的教学方式,因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和推广而被广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的探索和尝试中,丰富了课堂学习形式,建立了新型的课堂关系,有助于建立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伙伴关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日常养成均有较大帮助。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流于形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花拳绣腿式的花招,作为点缀和丰富课堂的一种手段,看似花团锦簇,实则肤浅没有内涵,匆匆开始草草收场;二是分组不合理,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话语权掌握在每组的尖子生手中,其他学生充当听众,成为小组活动的局外人和陪衬;三是组织不到位,学生不会合作,小组内要么鸦雀无声,要么群龙无首,课堂冷热不均,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组织,缺乏驾驭教育教学过程的智慧和策略;四是重成绩轻素质,重灌输轻合作的恶习仍然存在,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宣传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因而导致教学实践中重结果评价轻过程合作,重应试技巧轻学习策略。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操作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积极作用仍未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发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搭配好学生的组合,重点是组织合作学习课题的准备、研讨和交流,关键是充分发挥所有小组组员的积极性,发挥合作探究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作用,具体操作可分如下步骤:

1.熟知生情,详细分组。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学科、兴趣、特长、家庭、性格等因素,每项指标按不同情况分四到五级,总结学生成员的个性与共性。按照不同因素分别组建多种方案的小组领导层框架,尽量发挥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长与积极性,制订多种的分组模式供选择,既要有学习成绩优良搭配的分组模式,也要有兴趣相近的分组,也要有性格相近的分组等。

2.出示提纲、分配任务。教师提前布置合作学习提纲及需要资料,明确学习任务,按照课题性质选择一种分组模式。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到每个人,对小组中各成员的角色进行部署,督促小组成员按时完成合作学习所需的材料。

3.合作探究、总结报告。课堂上,小组对课题进行充分交流探究,通过交流合作让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展开多元交流合作,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有话说、有所得。课堂交流合作结束时,每个小组形成简短的书面报告材料,总结此次合作交流活动开展情况及经验教训等。

4.重视评价,促进成长。对每个小组的积极性、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没有明确的目的将直接导致学习盲目无措,效率低下。

2.合理把握时间。课堂小组合作容易争论不休,分歧较大难以达成统一,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既浪费时间,又少有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可以将较大的争论安排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把握学习时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最中心任务,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直接关系到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要将小组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如风起青萍之上一样难以深入,要将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巧妙结合,充分发挥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双重作用,避免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6

这两个机制的建立有哪些具体内容?对中英、中欧的人文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记者就此对两项机制秘书处所在部门——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围绕哪些方面展开了商讨?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上,中英双方就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和青年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商讨,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联合公报等15份协议、文件。

在教育领域,双方重申加强教育伙伴关系建设,支持中英学生双向流动;促进和增强学生相互理解,开展中英大学生实习试点项目,鼓励和继续开展体验中国和体验英国项目;鼓励和支持中英中小学合作,共同支持“中英百对优秀中学交流计划”;继续加强语言教学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合作,开展有企业参与的新学徒制试点合作、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联合开发、职业学校领导力建设等项目;重视高校与企业界合作,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和知识转化合作。

在科学、创新和研究领域,双方有关部门签署谅解备忘录,深化创新合作,为两国创新型产学研机构的成长和合作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在文化领域,双方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开展交流与合作,2008年,中国在英国成功举办“时代中国”文化节,今年4~11月,英国将在中国举办“艺术中国”文化节。中英双方还宣布一个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开展中英联合培养中国青年文化管理人才。

在传媒领域,双方重视进一步开展合作。

在体育领域,中英两国奥委会已就共同进行奥运遗产研究达成共识,有关工作将于伦敦奥运会后启动。

在青年领域,双方将进一步落实好现有人文交流、青年就业、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做好“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议”、“志奋领青年领导人培训项目”,以及青年工作者交流等传统项目,同时开辟更多两国青年交往的长效机制和渠道。

总体来看,中英双方将着力扩大双方人员经常性往来,循序渐进,为双方各层次、各领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

问: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哪些内容?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表达了在人文交流领域加强合作的意愿,通过加强双方人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中欧双方的认知与理解。

具体来讲,双方在教育和语言多样性、文化、研究人员流动和青年等4个方面进行了商讨,并采取一系列后续行动。

在教育和语言多样性方面,开展以下合作:

——双方将设立“中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整合高等教育领域分散的政策对话,确定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集中并加强双方对现有的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中欧合作办学机构的支持,鼓励开展相关办学活动。

——为加强学生学者流动,2012~2016年,中国政府将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资助中国学生赴欧盟、欧盟学生来中国留学。欧盟委员会将采取行动加强中欧学生学者交流,通过交流项目,支持5000名中国学生学者到欧盟国家学习,支持2000名欧盟国家学生学者赴华学习。

——双方将继续开展中欧教育政策对话,建立双方共同认可的质量标准,制定开展相互认证的工具,双方将于2012年开展中欧联合研究项目。

——为加强语言合作和进一步推动语言多样性,双方将于2012年举办中欧多语言会议,凸显语言作为推动人文交流工具的重要性。

此外,双方还将支持青年学生交流互访,2012~2016年,交换万名中欧青少年学生。中方将推动中欧高校建立欧洲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和中国研究中心,以加强对彼此的研究。

在文化方面,双方同意,将提升文化政策对话;继续支持全面落实中欧文化对话年;在下届中欧高级别文化论坛上扩大知识分子和政策制定者交流的规模;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合作;高度重视加强声像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中欧广播影视领域的人员和节目交流,等等。

在研究人员流动方面,欧盟委员会将鼓励中方科研人员和机构参与“玛丽居里行动”和后续的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下的相关计划,中方将探索途径并向欧方建议,加强双方在长期互换青年研究人员领域的合作。

在青年合作方面,双方将于2013年举办中欧青年创业研讨会;大幅增加中欧青年之间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及网络联系,预计至2013年,中欧双方累计有500个青年组织将会参与到合作项目中;通过具体项目和措施,呼吁中欧各国青年组织推进中欧人文对话;建立并加强中欧青年专题门户网站之间以及其他形式媒体之间的网络合作。

以上是中英、中欧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还需要提到的是,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出国留学规模不断扩大,广大自费留学人员成为出国留学的主力军,他们为促进中外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加深海外友好人士对中国的了解与理解,增进留学所在国民众与中国民众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体现国家对自费留学人员的关怀,奖励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工作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至今已有近3000人获奖。项目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对中外人文交流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问:这两项机制的建立,对中英、中欧的人文交流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人文交流是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文等活动交流思想和经验,以达到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当今世界,人文交流已成为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国与国关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对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和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交流,正在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