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材范例6篇

高中物理教材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因材施教;教学实效性

物理这门学科一直被学生公认为是比较难的学科,由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枯燥乏味,导致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仅造成了学校与老师在教育上的困难,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育中,一定要因材施教。

一、高中物理教学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已经实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了必要的改革措施,即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物理教学。在“因材施教”中,最关键的就是“材”,这也就是说,老师要对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学习知识的程度进行整体的调查与了解,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物理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老师对学生系统的分析,才能达到实行因材施教的目的。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在物理学科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较差,没有建立自信心,而且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情绪化,缺乏一定的毅力,学生本身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同时,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力度还不够。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根据上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校与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分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行因材施教。

二、高中物理教学因材施教的方法

1.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学校与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将“因材施教”中的“材”积极地体现出来。老师也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老师要将基础较弱,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充电”。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不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的重点。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指示的简易程度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向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可以逐渐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将难一点的问题提问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是一种层次分明的“因材施教”,也正是现阶段高中生所需要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2.课后辅导中的因材施教

在学生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上,老师一定要把握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其在课后作业上,能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做一些能够拓展思维的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学校也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物理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其在有趣的实验中,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进行自主性学习。

总之,因材施教的目的并不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来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它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同时也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2

1新教材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利于新课改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知识与技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指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习题,是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提高技能的根本,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系列教材的必修一、必修二就是体现物理学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纵观必修、选修教材我们还发现,每个章节的编写,都遵循先基础知识阐述后技能应用的原则,都是先讲概念再谈应用.

1.2过程与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

许多规律的学习都是先通过探究实验后得出物理规律,如,必修一的第二章第1节《实验: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一节的实验,再学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过这一节的实验,再学习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必修二的第六章第1节《行星的运动》、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通过这两节的学习,再学习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些规律得出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实验的探究、理论的推导、过程的体验,让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学会了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教材还有专门涉及科学方法的学习,如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公式时运用了微元求和的思想、第二章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科学的方法、在第五章第7节《向心力》研究一般曲线运动时使用了微元的思想;第四章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例2中使用了正交分解法等等.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特色

如人教版教材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行星运动的研究、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定律等物理学史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了解了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还有第六章的第5节《宇宙航行》中的梦想成真、第七章第1节《追寻守恒量》及“STS”、“科学足迹”等内容都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好素材.

2新教材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在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除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的很多素材与过去完全一样,但编写方法不同.如,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关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生实验:“……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如果照旧教材详细地告诉学生“……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做就可以了,完全可以不动脑筋.但新人教版教材没有这样做,它给学生指出了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会逐渐习惯于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3新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好的导向和激发作用.

3.1突出学科的基础性

纵观高中全套物理新教材,发现教材内容的难度有所下降,教材不在繁、难上做文章,而是突出物理学的基础内容,将难点内容分解,如必修一重点是牛顿运动定律、必修二功能规律、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选修3-2电磁感应定律、选修3-3热力学定律、选修3-4波的传播、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难度下降了、难点分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了.

3.2新教材中开放性的栏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设计的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 “STS”、“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1“说一说”

新教材必修模块设置了21个“说一说”栏目,“说一说”栏目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该栏目要求就是鼓励学生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不必过分看重结果,这一栏目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求知欲望.

3.2.2“做一做”

新教材必修模块设置了20个“做一做”栏目, “做一做”大多属于扩展性实践内容,有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内容,有的器材可用日常用品替代,有的“做一做”甚至不需要任何实验室的器材.“做一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3“STS”.STS指科学、技术、社会

新教材必修模块在STS栏目中选编了3篇科普类文章.“STS”栏目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应用,STS栏目也有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讨论,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这必然会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3.2.4“科学漫步”、“科学足迹”

新教材必修模块在“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中共选编了10篇现代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物理学史类文章.设置该栏目的目的是把物理课中学到的知识拓展到物理课之外,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3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

(“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04年版里有,到2006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 ,乙: 。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都说很难,都忘了。

三、教材语言的表述争议问题

1.必修一第二章P32页:用计算机绘制 v-t 图象

用微软的EXCEL软件,不太利于“支持国产软件”,建议可不可能改成“数表软件”比较好些。

2.必修二第四章第3节第74页牛顿第二定律中的k的说法:

新的课标教材先令k=1,再定义1N,原来的大纲教材是先选择合适的单位(比如国际单位),然后可以使k=1,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3.选修3-2第一章第1节第7页:“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小球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

这种说法不对,至少是重力力矩平衡。

4.选修3-4第55页第3题

“照明”应该为“照射”。“10个亮条纹间的距离”有歧义,出题本意是9个。结果教参给错了: m。正确答案: m。 m。

5.选修3-4第十五章第1节第98页:

“在一艘平稳行驶的大般里,无法通过船上得到的物理规律与地面得到的规律的比较,来判断大船是否在行驶。” “大般”应该为“大船”。

6.选修3-4第十五章第2节“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教材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关键的地方是“如何判断异地的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也就是异地的两个钟如何校准”,不能从一个钟发光传到另一个钟,也不能把两地的钟拿到一起校对,因为这样已经没有意义了。必须用中点发出的光传到两钟来校准,这就是爱因斯坦中点发光的校钟原理,也只能用这种方法。作为准备知识,教材在这点强调的不够,现在教材给人的感觉,这只是同时性的一个例子,实际这是判断同时性的唯一方法,讲充分后,下面的时间的相对性和空间的相对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7.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新教材一律非常注重“先实验探究,后理论推导验证”,

新教材提供了一种参考的教学方式,可以按教材讲,也可以不按教材讲,但老师们都是尊重教材进行处理。新教材太注重顺序了,像《机械能》一章很好,循着历史的顺序人类就是先认识的能再认识的功,注重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动量》这章还按这样的顺序就太生硬了,守恒的规律可以通过探究去体验,但在讲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的时候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在讲守恒条件之间就讲冲量的概念,从理论上用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更好一些。因为理论逻辑推导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没太大必要总是先实验,按不同的板块,编写思路和框架顺序有所区别。

8.选修3-5第十九章第1节第67页:“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它们就会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化学上讲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建议学科之间要协调。

9.选修3-5第十九章第2节第71页:“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有一定的规律。”……后有我们可以用“半衰期”来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我们认为先前一直还没有讲到放射性同位素的问题,第4节才讲到。这里前后不顺。

四、教材各类实验的仪器和操作问题

1.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思想很好,但实验器材中橡皮筋都从松紧带里往外抽,很难准备,且很难保证粗细、劲度完全一样,实验中损耗量相当大,实验老师随时补充,一个实验年级28个班做完,相当费劲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7节“向心力”

教材实验表述:

手无法拿着钢球让它沿纸上的某个圆周运动,随即手与钢球分离,根本做不到。

节后第2题描述了一个实验过程:在一个玻璃漏斗中放入一个小球,晃动漏斗,可以使小球沿光滑的漏斗壁在某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存在问题:这个按模理想化型处理还可理解,但事实上,在某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验是很难让学生课后操作的成功的,不应该按一个过程去描述。

3.必修二第七章第6节《探究功和速度关系》

教材中让学生猜想W-v,W-v2,W-v3,W- 的关系,我觉得引入量纲分析的方法更合适一些。因为 ,它的量纲与mv2是一致的,一开始就把目标明确。

4.选修3-4第十二章第7节第41页《多普勒效应》实验:蜂鸣器音调的变化,

教材没有讲清楚是让做实验的中间的同学感受音调的变化吗?应该是不变的。应该是旁边的其他同学听有变化,但教材没有介绍清楚让谁感受。

另外波源相对观察者做圆周运动,也是一种相对运动,但没有多普勒效应。所以说多普勒效应是相对运动引起的,但相对运动不一定产生多普勒效应。

五、在教材教学中的实施运行反思

1.物理光学和近现代物理部分的疑惑

选修3-4 全息照相。全息照片的拍射利用了激光的干涉原理,教材的用意仅是作为激光的一个应用出现吗? 但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怎么看照片?怎么能体现也立体图像?可是教材没有详细说。老师要不查资料也不知道。

成像是物光束和参考光束的相干叠加形成明暗条纹,而物光波的重现是一个衍射过程,用一束与参考光束相似的激光束照射全息底片,相当衍射光栅。

选修3-5 (1)光强的定义。光电效应中,频率不同的两种光,光强度与光电子数目(饱和光电流)的关系? 光强和频率的关系到底要不要求掌握。

频率一定时,光越强,包含的光子数越多,照射同种金属时产生的光电子较多。(教材要求)

2009宁夏高考题:“入射光的光强一定时,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这句话不对,有两种解释说法:一种说法是频率越高,光子数越少,打出的光电子数也少;另一种说法是频率越高,不仅能打出表面的电子,也可能打出深层的电子,那么打出的光电子数目多少不能确定。请问专家,如何解释?

(2)“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能级跃迁”这三个现象中都涉及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问题。但是为什么“光电效应”和“能级跃迁”要求电子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而康普顿效应中电子只能吸收光子的部分能量。

康普顿效应: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相互作用,既满足能量守恒,又满足动量守恒,电子只能吸收部分光子的能量。(是不是X光动量足够大,内力远大于外力,X光子与电子系统满足动量守恒条件?)

光电效应中打出的是自由电子、束缚电子还是二者都有?如何是自由电子的话,是否可以发生康普顿效应只吸收部分光子的能量?(教材说:金属中打出的光电子必须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呢?)

能级跃迁的电子一定是束缚电子。束缚电子必须吸收全部光子的能量。

(3)原子光谱包括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查资料证实了),线状光谱包不包括吸收光谱(资料没有查实,但练习册里有)?明线光谱与吸收光谱能不能说成一一对应?通常说暗线光谱要比明线光谱少,什么原因?(是观测不到还是没有吸收?)

2.课时紧

(1)新教材比旧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实验,也增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栏目,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

(2)为了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开设了分层次作业:“必做形成性练习”、“选做提高性练习”、每章有单元验收,每月一次的阶段考试。

(3)必修时进度还够用,而选修部分的进度极其紧张,高二的密度太大了。

高二上学期讲3-1和3-2,两本书的电磁学部分一学期讲完,非常艰难。(以前就讲到《电磁感应》,现在要多讲《交流电》和《传感器》)

高二下学期讲3-4和3-5,也二本书。过去打“*”号的内容现在都新增了(不确定关系)。因此,我们感到课时非常紧张,与新课程要求的一个模块36学时相差较远。

3.数学能力的矛盾

新教材从运动学开始,就引入了矢量的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矢量概念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因为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不只是多了一个方向的问题,而是运算法则根本就不一样。因为还没有建立矢量的运算法则,所以在处理匀减速运动时,矢量符号的含义就说不清楚,最后只好硬塞给学生。

新教材把“运动学”部分编排在最前,要求学生知道一次函数图象的意义,知道斜率的意义,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知道解方程组。

接下来的“相互作用”部分,要求学生熟悉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而数学教材与物理教材并不同步,数学还没讲到“斜率”和“反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知识还并不会运用。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非常低,数学功底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高要求。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4

【关键词】三个维度 探究 实验

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根据新教材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学建议。提出建议不追求全面,而是有针对性地强调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查询相关资料并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新教材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5

一、教材专用网站

《物理:原理与问题》使教师和学习者不再拘泥于纸质教材的教和学,因为它还专门设置了配套的“物理在线学习中心”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教和学的工具[2]。教材配套网站作为一种网络学习资源,本着科学性、多元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为教师和学习者建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1.学生中心

网络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途径、学习方法都是教材配套网站设计的出发点和设计参考。《物理:原理与问题》专门设置“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视野拓展、思考训练、资源指引的服务。(1)教材资源要使用“教材资源(TextbookResources)”的学习者需要在线注册账号。该资源主要是教材章节配套的习题资源,分自检测试、章节测试和标准化测试。以《能量和能量守恒》一章为例,自检测试注重对基础知识,如“能量的形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测试,根据两个主题分别设置一定数目的测试题,可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者对每个知识点掌握的真实情况;章节测试是一个总结性测验重在考查本章的重点知识,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反思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情况;标准化测试更具有代表性,是在章节测试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一个质量为4.5kg的岩石从高处下落时的势能为375J,问当这块岩石刚好要降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者需要将所学习的动能、势能及能量守恒知识迁移到该问题所设置的情境中。为了体现助学功能,每一道题都隐藏有小提示,必要时会进行知识扩充;学习者根据测试结果还可以选择重新测试,并把最终的测试结果发到自己和教师的邮箱中,实现良好的互动。(2)每周问题物理的学习不止依赖于常规习题的演练,更需要对原始物理问题的思考。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与事实的描述[3]。栏目中的“每周问题(ProblemoftheWeek)”就是原始问题的典范,该栏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不同主题设置系列问题,情境素材新颖且富有启发性,并搭配丰富的图片以可视化的手段引导学习者思考,促使学习者对物理学科本质和知识应用开展积极探索,旨在引导学习者关注不同学科间知识与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从而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4]。例如,“二维运动”学习任务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如果你看过电影《深度撞击》(DeepImpact)或《世界末日》(Armageddon)你就会看到一个结果即一个大型天体撞击地球,在《深度撞击》中它是一颗彗星,在《世纪末日》中是一颗小行星,巨大的影响常常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行星防御:你将如何处理一个以50公里/秒的速率运动的大物体撞击地球?方法通常有两个即破坏或偏转。破坏就是将物体分成小块,但是一些小块可能还会撞击地球;偏转意味着保持对象完整使它靠近地球但不会接触。”设问:“在三个月内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计划是将行星偏转,首先要计算运动问题,在此之前要分析问题并建立坐标系。为了不让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你能计算出这颗行星的最小速度吗?”从该问题中可以看出原始物理问题与常规习题显著不同的是它以文字的形式对真实鲜活的科学现象进行了描述,没有已知量和未知量,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尝试对问题进行探索,才能根据需要去设置条件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5]。(3)新闻中的物理“新闻中的物理(IntheNews)”注重物理与实际的研究应用相结合,在学习者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在物理学工具中介绍如何用科学计数法记录大数字、二维力中讲解了赛车的轮胎和摩擦力、万有引力中介绍了通信卫星、电波一章对世界上最大的机器———电力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物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生产、科技中的问题与成果融合在一起,同时为考察学习者对新闻中的物理信息的理解还特地设置了问题并对时事新闻的出处加以链接。国内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漫步”“STS”“科学足迹”栏目与该部分的内容有着相似之处,形式上不只限于单纯的描述,内容丰富多彩,如《相互作用》一章的“科学漫步”描述了流体的阻力,通过阅读材料可以了解到影响液体阻力的因素,但缺少引导学习者灵活思考的环节即没有结合实际设置相应的问题。相反《物理:原理与问题》网站在《二维力》一章中用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向学习者介绍了赛车轮胎中的摩擦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启发学习者去思考、分析与归纳赛车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并设法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这对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4)优秀链接网站及活动介绍网络是一个动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检索到有用的学习资源,还可以使其获得在传统课堂上难以获得的经验和信息[6]。“物理在线学习中心”与其他的科学教育网站一样运用超链接丰富了学习内容。这些站内链接有些是针对课程中的活动需求而创建的,有些是知识的拓展通过超链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如在《运动的描述》一章中请学习者通过学习链接上的内容解释向量与标量并用专业术语描述速度与速率、位移与距离;《电场》一章在计算机图形库中提供了一个讲解油滴实验的视频,学习者通过链接学习并解释实验中的喷雾器的作用等。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很多观测现象的基础上且有相关实验证明的一种说明[7]。教材中部分需借助虚拟实验室来体验的实验在网站(/internet_lab)上做了补充,通过访问互联网完成实验探究即实现了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良好融合(见表1)。(5)教材配套网站支持的其他学习活动《物理:原理与问题》中的每一章都为学习者安排了网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查阅资料,而且还要学会通过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教材配套网站利用小应用程序将现代科技的内容纳入物理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可通过安装Java(TM)插件观看多维动画或视频,为学习者学习概念规律构建了亲切的情境,轻松学习重、难点知识。这种在人机交互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折射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形象的说明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列举了部分示例(见表2)。

2.教师中心

“物理学习中心”中的“教师中心”(TeacherCenter)以其便捷的沟通、丰富的资源兼具开放性的独特优势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教师教学和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列表对该板块的栏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评价(见表3)。

二、基于教材配套网站建设的思考

美国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的配套网站中呈现的各类技术支持学习活动,对我国教科书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新颖、实用的导向和借鉴作用。

1.教材配套网站应立足于服务学习者学习

物理学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抽象和归纳,学习者在课堂上对教材的了解更多是在教师的解读之下完成的。大数据时代,学科的学习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助力,拓展知识获取途径,强化技术对知识表征的支持作用。《物理:原理与问题》配套网站不局限于单纯的资料提供,更多从技术层面指引阅读中的思考、探究中的反思,有利于形成一套独特且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配套网站在建设过程中,大都从教师的视角出发,为教师提供了现成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却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既使是面向学习者的资料,也多停留在陈旧过时的阅读文章和单纯应试的试题。笔者建议将更多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到对物理学习资源的建设上。既然学习者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当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疑难、需要查漏补缺时,如何才能通过教材配套网站获取最全面的信息指引呢?当学习者对于物理实验产生思维火花、萌发创新思路时,如何通过配套网站获取最权威的指导或者应用现成资源进行基于模拟实验的思考呢?网站建设如何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呢?学习者如何通过配套网站的平台与教材编写者直接对话来表达他们对教材使用学习的意见呢?笔者认为分别服务于教师和学习者两类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是未来配套网站的发展方向。

2.在配套网站建设中拓展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内教材建设往往限于篇幅而过分精简,只能凸显经典内容、核心概念而不能过于铺展,只能呈现静态的文字内容而忽视科学类学习对象的立体感和形象性,片面压缩学习内容往往陷入讲解不清晰、呈现问题和规律不够深入、学习者阅读理解困难的境地,阻碍了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全面性和连贯性的发展。但配套网站可以不拘泥于文字的束缚,以分类将海量学科知识体系化,以超链接和搜索引擎纵横串联便于学习者检索查阅,以科技进展、社会新闻、创新问题等发散学习者的思维,以虚拟现实、学科游戏等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教材配套网站,教材编写者可以大大拓展课程内容,将那些纸质材料无法呈现的知识和问题一一供给学习者自主筛选、寻找感兴趣的主题深入探讨,也更有利于教学者全面科学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

3.教材配套网站可以开发针对智能手机的APP,拓宽学习途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教材配套网站还可以加大技术建设,开发出相应的配套APP程序,不仅呈现配套网络版的内容,还有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小程序,利用智能手机的自带设备或外接设备,学习探究身边常见的系列物理问题,这也是移动学习的需要。教材配套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中美学习者网上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学习材料、导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8],既要结合国内现状,又要在充分借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进展以及成熟的科学教材配套网站建设经验基础上,努力、大胆地改革。教材配套网站建设单凭学科课程专家或教育技术专家是难以改变现状的,需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教材配套网站。

作者:孙红淼 陈 凯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刚.一本美国高中物理流行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J].物理教学,2008(9).

[2]陈凯,陈维维.美国化学教材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及启示———以《化学与社会》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3]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4]冯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5]邢红军,陈清梅.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6(1).

[6]比特,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6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

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

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