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范例6篇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范文1

一、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审计的定义、目的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审计,是指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行为及其结果的再次确认和验证。企业为了定期、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在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按照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取一定金额的坏账准备;②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③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④无形资产的受益期估计;⑤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的估计;⑥或有损失的估计;⑦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

会计估计审计不是一种单独的审计,而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就会计估计事项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对这些会计估计事项的处理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继而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二、会计估计审计的程序

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审计是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结合会计报表的其他有关项目进行审计。对于不同类型的会计估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所采取的审计程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总结起来,对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询问,初步了解管理部门用于确定、评价与控制会计估计事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包括对有关这类程序和方法的控制环境的了解,以便能够确定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

第二,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注册会计师在初步了解管理部门有关会计估计事项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以后,应该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获得合理的确信。对于进行会计估计所使用的会计数据,应当与通过会计制度处理过的数据相一致,例如,在证实被审计单位预提的产品担保修理费用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对产品的保修期限,并对企业有关的产品已经售出但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处于保修期内的数据与会计制度内的销售资料的一致性获得合理的确信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产品质量的变化,对已经售出产品需要维修的可能性作出相应的估计。

2.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外部的资料来证明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例如。当对逐渐废弃的存货参照未来的交易额计提的存货变现损失准备进行检查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检查诸如过去的销售水平、现有的订单和市场趋势等内部数据以及行业产品销售预测和市场分析方面证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情况。

3.注册会计师应当明确,管理部门已经确保为进行会计估计而收集的数据资料是作了适当分析的,并且这些数据资料可以作为相应的会计估计的合理基础。例如,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是根据过去应收账款的入账时的情况等资料所进行的分析,如果被审计单位对这种分析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保所运用的审计程序的适当性。这种审计程序可以包括计算机测试程序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研究被审计单位用于会计估计的主要假定是否有充分的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假定可以依据行业或政府的统计资料来确定,例如,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业率和预测的市场发展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对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定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与以前会计期间的实际结果相比是否合理;与那些已经作出的其他有关的会计估计是否一致;与管理部门的那些看来是合理的计划是否一致。

5.对管理部门用于进行会计估计的公式。注册会计师应当检查其连续的适当性。这种检查应当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以前期间财务结果的了解、在本行业中其他单位使用此公式的实务以及管理部门向注册会计师揭示的未来计划。

6.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任何重大的期后事项,以便能够确定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或者其对用于会计估计的数据和假定的影响。

第三,对会计估计计算和披露的检查。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由管理部门运用的计算程序,对于测试范围将依据在确定这些会计估计所包含的复杂性、对单位在估计中运用的程序和方法的评价以及这种估计在财务资料前后关系中的重要性而确定。按照对管理部门的计算程序测试的可选择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其以不同方式所编制的会计估计评价管理部门的估计结果。同时注册会计师还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会计估计事项进行充分合理的披露。

第四,将前期的会计估计结果与该事项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注册会计师将企业前期的会计估计结果与该事项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借以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程序是否可靠的证据。通过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当明确会计估计公式需要进行调整之处并计算本期实际结果和前期估计两者之间的差异数额,必要时,可以提请被审计单位采取适当的会计处理措施。

第五,评价审计结果,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

关于会计估计假定的适当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是否已经得到合理的确信。而且还应当根据本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的了解,以及与在审计期间得到的其他证据的一致性程度。确定这些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当注册会计师能以适当的证据证明某一事项的估计数据与包括在会计报表中的估计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这种差异是否已经构成了错误。如果这种差异是企业会计报表的可容忍误差,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而不是一种错误。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合理的,他应当要求管理部门将这些会计估计改正到可容许的数额。如果管理部门拒绝修改这些会计估计,那么这些会计估计和最接近合理的会计估计之间的差异,应当被认为是一种错误。注册会计师应考虑这些错误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继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注意,其所容许的合理的个别差异对企业整个会计报表的累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考虑所采用的整个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和适当性。

当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适当性不能获得合理的确信,也不能获得审计证据来证明其他的会计估计事项时,他应当考虑是否在审计范围上存在着限制。如果是这样,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企业会计报表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会计估计审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会计估计审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会计估计审计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审计范文2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

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改变审查取证方法。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也必须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电算化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电算化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电算化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会计审计范文3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原始凭证不按规定的要求填写,会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根据企业要求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达到隐匿事实的目的;企业的账簿设置不齐全,不按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会计监督严重弱化。部分企业负责人不能够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起责任。

2、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对企业履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行使财务管理职能,使财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会计人员的衣、食、住、行等均依赖所在单位,且会计人员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其任免、升迁、工资、福利等均由企业领导来安排调整。虽然《会计法》及相关规章赋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权利,但实现起来很难保证。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受打击,遭诽谤,利害关系一致导致有的会计人员偏向企业一边,按领导的意图做账,有的甚至干脆倒向所在单位通同作弊,坑害国家,损公肥私。

二、如何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审计

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审计,应主要抓好下面四项工作:

1、审查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否符合会计法规中规定的有关标准。会计主管人员是否具备具体的任职条件,是否做到下岗位设置、轮换、不相容职务的配备、回避。会计工作交接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培训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2、全面审查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遵循了财会法规;重点检查有无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账簿及设置账外账的情况;审查能否按照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各项要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审查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审查会计档案的保管是否符合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查会计报表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各报表之间、报表各项目间对应关系是否一致,报表附注及说明是否项目齐全、手续完备、报送及时。审查会计核算是会计基础工作审计的重点。

3、审查会计监督。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以及对会计账簿的监督是否到位,对各项实物、款项的监督是否做到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对财务收支实行监督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对会计报告的监督是否有效,对其他经济活动是否认真进行了监督以及能否认真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会计审计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内部审计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该制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起源于震惊审计界的美国迈克森。罗宾逊药材公司倒闭案。1987年,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TreadwayCommission)就审计委员会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较具体地提出了审计委员会的功能。199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等组织新发起成立的蓝带委员会(BlueRibbonCommittee)起草了一份《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报告和建议》,全面扩展了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后,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进一步强调了审计委员会的责任和独立性。我国的上市公司虽只有10余年的历史,但财务造假案却触目惊心,琼民源、郑百文、黎明股份、蓝田股份、银广厦等案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何功能,现阶段如何保障其发挥应有作用?本文拟对此作详细探讨。

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功能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哪些功能,自其产生之日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表述如下:

(一)美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87年,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应熟悉、关注并有效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活动;(2)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应保证内部审计师适当地参加整个财务报告过程的审计,并与注册会计师进行协调;(3)应具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来履行职责,包括进行调查和聘用外部专家的权力;(4)应就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监督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5)审核拟聘请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计划;(6)管理当局在重大会计问题的处理上应听取审计委员会的意见等。

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公共监督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年度财务报表;(2)与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协商年度财务报表事宜;(3)从会计师事务所获取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审计准则的信息;(4)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完整,是否与所了解的信息相一致;(5)评价财务报表是否遵循了恰当的会计准则。

1999年,蓝带委员会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监督财务报表,如复核年度已审财务报表、中期未审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告;(2)保证审计质量,包括主持外部审计事务,领导与监督内部审计;(3)评价内部控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2002年,萨班斯法案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负责聘请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给事务所支付报酬并监督其工作;(2)受聘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3)可以接受并处理本公司会计、内部控制或审计方面的投诉;(4)有权雇用独立的法律顾问或其他咨询顾问。为了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萨班斯法案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应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除其以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董事会的其他专门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外,不可以接受公司的任何咨询费、顾问费或其他报酬,也不能是公司或其任何子公司的关联人。

(二)加拿大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1990年,加拿大证券管理局提出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复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计划;(2)检查有关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关键的会计估计和判断;(3)讨论协商审计过程的重要问题;(4)检查年度财务报表,询问管理当局各年度间的重大差异;(5)检查从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处获取的管理当局声明及其对内部薄弱环节的反映和采取的对策;(6)复核所有的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公布前已审计过的和未审计财务信息;(7)检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依据;(8)检查CFO和其他主要财务官员的聘任。

(三)证监会国际组织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最近提出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方面的职责是:(1)审计委员会应作为与外部审计师沟通的首要代表机构;(2)评价注册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是否足以完成出具审计意见所需的工作;(3)与注册会计师会谈其在审计过程中与管理当局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的处理最后是否让注册会计师满意;(4)选聘或续聘注册会计师时应由审计委员会认同其独立性;(5)监督注册会计师履行非审计业务的计划和程序;(6)向股东大会报告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以及非审计服务合同的内容及收费情况。

(四)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的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功能的表述均不相同,但其基本功能都包括:监督财务报表,管理内部审计,负责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审核内部控制制度等。与审计委员会制度较发达的国家比,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描述还不够全面、具体,但考虑到我国审计委员会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作如此规定基本合适。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在实务中怎样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纸空文。

二、如何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证监会2001年8月16日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董事会成员中应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平均人数约为9.88人,独立董事应为3~4人。目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独立董事“不独立”,现行独立董事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独立董事的任免权掌握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从而造成独立董事不够独立的现象;二是独立董事“不懂事”,很多公司聘请独立董事时过分看中其名望与社会地位,陷入“名人误区”,而不管该名人是否有空“光顾”公司。三是对独立董事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如谁来监督独立董事的工作即不明确。四是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未达到法定要求,多数上市公司只有2名独立董事。如果专门委员会由3人组成,这2名独立董事便是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3个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召集人,若专门委员会由5人以上组成,则独立董事不可能占多数。

为此我们建议:(1)成立独立董事的职业组织,制定有关独立董事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的任职标准,凡符合独立董事条件的财会、法律、经济、管理、科技界等专家人士经考试或考核加入行业协会,接受协会指导与监督。上市公司通过行业组织遴选任命独立董事。(2)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达到法定人数,确保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占多数。(3)完善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独立董事应一方面接受行业组织监督,另一方面接受证监会的监督,行业组织应规定独立董事的年工作时间,并考核其工作业绩。(4)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独立董事责任重大,单是审计委员会成员一职就有诸多职责,还要负责和参与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事务,并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审核和发表意见,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谁来当独立董事?必须给独立董事合适的待遇使其尽职尽责工作并有能力应对风险。

会计审计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关系;企业

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想要健康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对于维护公司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公司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环境的监管问题从未忽视,由此表现出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与会计师审计相互协调,协同作业,对于审计范围和审计效果进行精确的掌控。

1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差异

内部审计的概念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属于企业内部的一种审计体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通常为独立审计和社会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为有偿服务。两种设计方式存在着某种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审计差异,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两种审计方式的差异进行有效区分。1.1审计主体差异。对于两种不同的设计模式,在主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工作模式都各有不同。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来自企业内部,归属于企业,企业管理层为其直接领导人。注册会计师,来自社会,进行审计过程中,通常受企业聘用完成工作。内部设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企业的结构生产有着直观的了解,相比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进行的效果稍好。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具有更好的独立性,来自社会,受聘于企业,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受聘于企业,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设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整个审计的公允,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1.2审计目标差异。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有所差异。两种审计都是为了对企业经济活动做成更好的判断,两种审计活动在进行过程中最终目标还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企业经济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经济活动的调研性存在意义不同。两种审计方式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经济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准确鉴定,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起着较好的监督作用。1.3审计独立性。关于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更为独立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服务于企业,受企业管理,独立性差算是这一审计的缺点,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之制定出战略性的目标。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约束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独立性方面拥有较好的审计能力,关于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工作,独立性强,一旦受聘于企业就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经营环境做出公允的判断,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受企业的规章制度约束,审计工作按照正常的审计规章制度有序进行。1.4审计的角度。两种审计方式的审计角度不同,内部审计来源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编制由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组成,在工作人员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按照企业领导人的意愿进行财务审计,由企业最高层直接下达审计指令与审计任务。注册会计师审计不同于内部审计,在对整个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受雇于委托人,可能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企业本身,设计关系更贴近于企业的合作关系,属于被动的审计工作,因此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流程也更为严格。

2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

2.1两种审计方式的一致性。审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了解的形式,因此两种审计方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审计方向上也是求同存异的。两者对账目核对的过程中都需要保证账目的一致性,对于企业内部的经济问题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通过审计工作加强对企业经济的管理力度。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借鉴外部审计的工作方式,审计的要求目的也与外部审计息息相关。2.2两种审计方式的协同性。对于这两种审计关系存在一定的协同性,进行工作协同审计可以更好的提高审计效率以及审计效果,两种审计方式的审计功能不同,因此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就需要对工作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开展审计工作时,保证整个审计工作的正常性,以及功能性。两种审计方式的原则性相同,但人员和编制依旧有所差异,因此进行审计时,达到审计同步是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目的,根据审计内容,规范整个审计行为,通过对审计资料的调查分析,研究。根据不同审计环节的内容性质划分审计范围,分工合作,最终将结果汇总,保证了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以及财务审计工作效率,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扩大审计范围,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审计成本,加强两种审计方式的协调性,更有助于帮助企业控制审计成本。

3结束语

财务审计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企业加强了内部审计管的建设。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对于市场经济两种审计工作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进行规范,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刘俏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旭.论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系及协作[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学术年会(2012)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2:5.

会计审计范文6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设计;策略

一、信息化会计常见的审计风险

(一)数据误报

会计审计以信息化的模式操作中,其中的过程可能存在数据的误报。信息化审计都是通过计算机操作的数据报表,这种非人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的遗漏。比如,在信息输入时,由于计算机代码的失误,可能出现信息的混淆和错报。所以,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必须加强对人为参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过程。能够通过信息的修改或运行错误的检查,避免信息的输送错误。另外数据通过移动设备的存储中,由于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或者无法读取,再加上磁盘数据在非保护模式下的人为修改概率,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误报风险。

(二)信息检查风险

对于会计审计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化还是人工形式,都必须要有全面的风险检查,来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虚假及错误信息的出现。这就要求信息化审计的具体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能够熟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但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疏忽大意不进行检查的情况。同时在信息化不断进步的同时,存在因软件升级导致历史数据提取困难的现象。对于依赖历史数据的单位来说,就造成了一定的会计审计难度。但由于纸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如电子数据,是的会计审计工作形成对电子数据的依赖,也提升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导致会计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下,会计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当国家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在完善的同时,对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极大的提升了风险隐患。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的追求自身利润的提升,会计审计信息化出现后,依赖计算机模式的审计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审计不正规行为的出现,规范了行业经济行为。但这种信息化的设计模式却有悖于企业的发展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润和提升子自身的竞争优势,很经常的出现对审计数据的篡改,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范围的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及国内竞争不断频繁的当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经济实务的扩充极大的活跃了企业发展。这就要求审计范围也必须进行拓展,同时设计的精确度也必须有更高的提升。一旦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自然就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风险因素。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信息化审计的出现,不但是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改变,还对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审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的掌握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软件,才能符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但实际的审计工作,具备很强审计能力和经验的人员可能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欠缺,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可能缺乏过硬的基础审计理论。甚至部分设计人员可能连审计从业资格都不符合要求。另外加上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于公于私方面不能准确衡量,也会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关于优化信息化审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工作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化经济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之间是相互推动的。在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的准确定位,来形成审计工作标准。另外,国家还要充分的发挥对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的确保审计原则的执行力度,并注意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总结。能够对审计原则中的欠妥地方进行继续修缮和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和市场适用性。

(二)加强信息化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

信息化审计工作在理论和操作方面的新要求,促使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专业审计能力。作为企业来说,也必须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要与高校的战略,通过联合人才培养来提升审计人员的实际审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和准则,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确保信息化审计的顺利推进。

(三)不断强化审计风险管控意识

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企业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把风险管控放在首位,寻求生产,经营及审计各项工作的平衡。并合理权衡企业利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合理规避网络风险,通过优化审计模式来确保信息化模式的审计工作安全机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会计审计工作也逐渐的步入信息化模式。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出现,无论是在审计范围,模式,还是规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动。特别是目前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使得审计工作推行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必须通过构建完善的审计体系,强化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能力,才能不断的提升审计的风险管控意识和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现代商业化,2014(27).

上一篇三级网络

下一篇3d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