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会计政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范文1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

一、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定义

(一)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同一个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通常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各个年度,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致,具有一贯性,不得随意变更。例如,企业存货发出的计量方法、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无形资产的确认方法、产品开发费用核算方法等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都能对财务报表数额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意图地选择对主体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交易安排等,既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如下:第一,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得股东与高管人员的目标产生矛盾,股东为了让管理者实现公司目标,并且努力工作,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采用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获取高额的报酬;第二,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发生连续亏损,为了避免停止上市,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虚增利润扭亏为盈,规避了退市的风险;第三,管理者利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运用盈余管理,为公司合理避税。

二、F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F公司简介

F公司于2008年在中国深交所上市,以国际运输为主营业务,打造现代物流运输的综合供应链服务。近年来,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F公司盈利能力逐年下降,2018年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亏损。

(二)案例分析

2016年12月,F公司决定变更本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的会计政策,即成本模式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根据准则要求,以后期间F公司以后期间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同时在以后每年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其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015年12月31日,F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是231,510,219.05元,占总资产的1%。会计政策变更后,2016年12月31日其金额为2,191,755,900元,占总资产的11%,相比15年增加了1,960,245,680.95元,变动幅度较大,增长率为847%。由此可见,变更后报表数字大幅增加,对资产结构产生一定影响。2015年12月31日,F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463,787.11元,会计政策变更后,2016年12月31日其金额为1,900,265.438.49元,增加了1909,729,225.60元,增长率为20179%。2015年12月31日,F公司净利润175,127,489.79元,会计政策变更后,净利润1,586,688,285.31元,增加了1,411,560,795.52元,增长率为806%。总之,F公司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有一定的影响,这不仅增加了公司该项资产,而且使得营业利润也大幅度增长。利润的增加并不是由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造成的,仅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就可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就信息使用者而言,会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显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规范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利用集权和权力制衡机制,对于重大决策由集团公司高层共同商议决定,并给予基层部门一定的权限,增强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应变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充分发挥企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管理作用,还要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发生的重要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有效地监督企业经济行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完善财务监督机制,避免盈余操纵。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程序和制度,减少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有效地防止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保证财务报表质量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的高水平发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最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规范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避免盈余操控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的准则,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企业管理层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真实反映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完善企业会计制度,使得业务处理流程不断优化,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王丽艳.内部控制质量、自愿性会计变更与企业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8(30):28-32+52.[2]王茂林,林慧婷,王健琪.自愿性会计变更影响企业盈余质量吗[J].会计之友,2017(04):42-47.[3]徐汐.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5.2015年12月31日,F公司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463,787.11元,会计政策变更后,2016年12月31日其金额为1,900,265.438.49元,增加了1909,729,225.60元,增长率为20179%。2015年12月31日,F公司净利润175,127,489.79元,会计政策变更后,净利润1,586,688,285.31元,增加了1,411,560,795.52元,增长率为806%。总之,F公司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有一定的影响,这不仅增加了公司该项资产,而且使得营业利润也大幅度增长。利润的增加并不是由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造成的,仅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就可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就信息使用者而言,会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显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规范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利用集权和权力制衡机制,对于重大决策由集团公司高层共同商议决定,并给予基层部门一定的权限,增强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应变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充分发挥企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管理作用,还要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发生的重要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有效地监督企业经济行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完善财务监督机制,避免盈余操纵。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程序和制度,减少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有效地防止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保证财务报表质量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的高水平发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最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规范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避免盈余操控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的准则,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企业管理层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真实反映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完善企业会计制度,使得业务处理流程不断优化,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艳.内部控制质量、自愿性会计变更与企业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8(30):28-32+52.

[2]王茂林,林慧婷,王健琪.自愿性会计变更影响企业盈余质量吗[J].会计之友,2017(04):42-47.

会计政策范文2

(一)会计政策变更的涵义

会计政策变更指企业在出于某种原由之下,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改变原来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新准则制度下的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便可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法律法规或国家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会计政策必须做出变更;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有能够为企业提供方便的有点,能提供比原会计政策更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或者法律法规要求、亦或管理当局为达到某种目的都可能导致会计政策调整,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或者法律法规要求的调整是无盈余管理动机政策变更,管理当局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调整是不正常的、有盈余管理动机的政策变更。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前者指会计政策制订者利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企业做出的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执行。普遍认为寻租理论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基础。还有一种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环境和个体目标而做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属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其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目的是出于方便和信息的可靠性考虑,为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

(二)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具有双重性,适度的盈余管理能促进市场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确立,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该肯定适度的盈余管理,对过度的盈余管理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企业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还有就是有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帮助做出正确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盈余管理行为有三种类型:收益平滑盈余管理、政策诱增式盈余管理和巨额冲销盈余管理。为了对企业会计政策并更进行研究,学者对这三种盈余管理行为设定了标准:收益平滑既不属于巨额冲销范畴,也不属于政策诱增的范畴,是保持盈利的稳定增长态势,有意减少所披露收益的波动的形式。政策诱增指当实施新会计政策后企业增加的利润或者增加的利润补偿以前的亏损为判断标准,其目的是依据扭亏、摘牌、配股和增发要求而人为地做大企业利润;巨额冲销以政策变更前后的本年净利润为负,并以降低当期利润的政策变更行为为判标准,其目的是保证盈利水平,有意做大当期的亏损;还有不属于上述三类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界将其界定为正常的会计政策变更。

二、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寻租理论

戈登•图洛克是最早提出寻租理论的,他认为付出劳动获得收入的过程中,当人们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劳动的心理预期时,人们就认为自己获得了应得的收获。完全竞争理论虽然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考虑的不够全面,低估了对税收等造成的实际损失。寻租理论为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提供了理论基础,寻租理论中的驱动因素正是企业能够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强制性变更的原因,也可通过加强对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的影响来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这些都是经济个体为了个体利益而做出的。但是任何理论都要经过与社会磨合、融洽、不协调的过程,随着环境的改变,依据寻租行为,便会引起避租者的反抗,从而对双方的利益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状况下,强制性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就会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可以确保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所导致的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最低,使整体效益偏好就达到了目的。

(二)可比性理论

自愿性会计政策是与企业的个体行为息息相关的,由于其个体目的的复杂性和难以控制,使自愿性政策变更一直缺乏理论支持,这种状况一直到可比性理论的出现才得以改变。当前的各种环境使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企业做出一定的调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出于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公允性的目的。在企业财务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为了免给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带来困难,一般都要求前后的财务报告趋于一致。企业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其实并不矛盾,在面对风云变幻的企业经营环境,当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和便利远远大于原会计政策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政策变更。在这个时候,片面强调一致性不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不能把一致性绝对化。会计活动作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是随社会而生随社会而长的,财务报表在企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发展的焦点,是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桥梁。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经营目标发生变化时,出于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实性,企业就要进行政策变更,但界限的把握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其实质往往是与表象不一致的,企业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多的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考虑,这是人自私行为的表现。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理想的竞争市场是一个公平的平台,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没有阻碍,经济体间的信息互通,完全实现信息可得可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很容易被市场识破,这样盈余管理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了。但是这是理想化的完全竞争市场,事实上不存在,目前的上市公司都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分离的,这样更不会出现信息对称的完全竞争市场。两权分离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能通过企业经营者提供的企业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但很显然这些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二手数据或者N手数据。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经营信息,能够运用信息是自身财富最大化,不太可能给外部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管理层进行的盈余管理操作正是借助了信息上的不对称性。

(四)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相关的各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构成了不同的契约,包括企业管理者、员工、股东、政府、供应商等。为了获得个体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里主要研究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企业委托人会给企业人设定一组契约,是为了督促委托人和作为报酬的依据。当双方出现利益分歧时,管理当局会用盈余管理方法来维护自身利益。当然委托人对人的业绩考核采取何种什么方法也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会计政策上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三、企业应用会计政策变更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

(一)变更存货计价方法

改变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必然会关系到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一共有四种: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这四种方法之间的转换会导致会计政策变更的发生。利用这种方法的改变进行盈余管理经常出现在上市公司。

(二)变更相关资产的初始计量或后续计量方法

改变初始计量方法也会导致企业会计政策变更。例如,在企业中的固定资产,在初始入账时,是以购买价款或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计量进行资产成本评估的,都是可以人文选择的;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是选择资本化还是选费用化,这都会有很强的主观性。

(三)变更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借款费用进行费用化。借款费用的确认会影响盈余,所有改变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会计政策范文3

关键词:会计政策;税收筹划;对策;影响

一、引言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也向企业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企业有可能会发生基于会计政策而进行税收筹划的行为。但是,无论采取哪些税收筹划方式,企业都应当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在相关的税法和税制控制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政策,对涉及税务的事项进行会计处理,进而实现降低纳税成本、规避纳税风险的目标。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筹划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是指某一经济业务或交易事项第一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还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会计政策的变更。企业应当在规定的选择范围内,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从性质、数量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制定适合的会计政策。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前安排和谋划,选择纳税支出最小,资本收益最大的综合性方案,从而获得最大的纳税收益。

三、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国家法律法规和政治环境

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相适应的会计政策,不能对会计程序和计量方法进行肆意的操纵,而是必须重视政治和法律因素的影响,如需要考虑税法、经济法等经济法规的制约因素。

(二)经济形势

社会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使企业采用较为合理的会计政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相反,恶劣的经济环境也可能导致企业采取某些非理性的会计政策来与之抗衡。

(三)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经营特点

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对其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组织形式包括合伙、独资、公司制三种主要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会使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倾向。同时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也应该成为考虑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通常应根据经营范围、规模、方式、产品结构、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制定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会计政策。

(四)企业特定的情况和环境

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环境而定。只有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做好充分的了解,才能选择对自身而言是最为恰当的会计政策,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报告能够如实地反映出企业在财务、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表现。

四、对税收筹划的认识误区及筹划风险

(一)政策风险

税收筹划就是指在国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进行节税行为。即通过运用合法的税收筹划政策,使纳税人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税负的减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政策风险。包括政策选择风险及政策变更风险。

(二)成本风险

我们可以把税收筹划界定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其目标是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税收筹划之前先要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测算筹划成本和筹划收益,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方案做出调整修订。只有当发生的成本费用小于取得的收益时,该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反之,该筹划方案则是失败的,这也就产生了税收筹划的成本风险。

(三)信用风险

一旦税收筹划失败了,就意味着企业的信用将会丧失,这可能是其他任何收益都无法弥补的。如果企业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甚至是故意的违法犯罪,那么这个企业的声誉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企业的信用也会面临丧失的困境。除此之外,由于信用的丧失很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税务机关更为严格的税收稽查以及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这其实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时间和纳税经济成本。

五、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目前,可以把我国的会计政策分为两类:一是不属于税收筹划范围内的强制性会计政策;二是可以进行选择的会计政策。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税收筹划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延缓纳税期限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纳税申报一般都有时间限制,为了延缓纳税期限,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此目的。

(二)外汇折算方法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外汇折算方式由于其灵活性,对税收筹划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由于汇率在随时波动,因此同一数额的外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折算成为对应的记账本位币数额也会有差异。利用外币折算进行纳税筹划的关键在于,要选择恰当的记账汇率,使得出的汇兑净收益最小化或汇兑净损失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最小,应纳税额也最少。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我国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和工作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折旧金额会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差异,这就要求企业采用计算折旧的最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可以看出,税额最少的折旧方法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其次是年数总和法,税额最多的是直线法,其原因在于:在开始阶段的年份内,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提取了更大份额的折旧费,冲减的纳税基数比较多,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这就相当于企业在一开始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因此应纳税额的现值比较低。而如果采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折旧额被均匀地分摊到各个年度,因此未对纳税基数产生影响,所以节税效果也没有前两种方法明显。

(四)存货计价方法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存货的计价方法,分为实际成本计价法和计划成本计价法。实际成本法又分为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和个别计价等多种方法。个别计价法由于将存货的实物流转过程和成本流转过程完全吻合起来,因此是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最为准确的方法,但由于其核算工作量大,适用范围比较小,一般只适用与容易被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且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其他几种计价方法,都基于存货成本流转假设,因此可以计算出不同的发出存货、库存存货的价值,所以对资产负债表上有关存货项目数额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对应交所得税数额的计算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企业的损益也因计价方法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就有可能实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减轻。

(五)减值准备项目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必须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八项,但准则也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随意计提。对资产计提减值,能使企业更真实地确认当期收益,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也正是因为资产减值准备这以会计政策,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职业判断在内。目前来说,并没有具体规定各项资产允许扣除的减值准备数额,因此企业应当及时、灵活地计提各项准备,在准则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计税时的克扣除金额。

六、结束语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基础,其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成或败。企业会计政策和税收筹划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所处税收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于自身的经营发展,同时还要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配合使用,这样才能做出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纳税筹划方案,赢得最大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岳明霞.试论会计政策对税务筹划的影响[J].财经界,2010,(7):91,93.

[2]刘星星,闫新亮.浅析以税收筹划为导向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J].现代商业,2011,(8):186-187.

[3]刘运暖,李占杰.试析会计政策选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1,(12):42-43.

[4]赵军.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181,192.

会计政策范文4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

一、引言

发展迅速的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大大加快了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金融工具从基本金融金融工具阶段到衍生金融工具阶段,其占领市场速度惊人(郑黎阳,2018)。但是,金融工具背后的监管制度并没有赶上市场创新发展利用金融资产的速度,所以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利用金融资产获得利益使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本文利用览海投资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利用金融资产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由此带来的弊端,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1.金融资产初始确认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旧版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依据会计主体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意图进行四分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持有至到期投资;(4)贷款和应收账款。《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会直接影响当期的净利润;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待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把累计产生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处置期损益,影响处置期的净利润。由于管理层在金融资产的初始划分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管理当局可以在初始确认时选择后续计量的方法,即选择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计入当期利润还是计入后期利润,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了公司的“蓄水池”,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操纵的机会。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进行长期盈余管理时,在初始确认时会更加偏向于把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叶建芳,周兰,2009)。从表1中2010年到2014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来看,览海投资2010年和2011年确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而2010年到2014年都确认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倍数来看,2010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22.8倍,2011年为43.5倍;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来看,2011年和2013年在减少,可能由于企业管理层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同时2012年增加4.95%、2014年增加118.24%,说明管理层要保证一定数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以后的盈余管理做准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览海投资管理层更偏向于把股票、基金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以后进行盈余管理打下铺垫,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具有“蓄水池”的作用,在盈利情况良好的时候,不会“浪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净利润的提高作用,在盈余情况为负时,可以通过短期内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避免利润的下滑。

2.金融资产后续处理盈余管理分析

经过比较表2中的ROE(加权)和ROE(扣除),可以发现2013年两者差别比较大,加权比例为1.24%,扣除比例为-14.85%,非经常性损益使公司扭亏为盈,说明公司2013年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很大。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0年到2012年,营业收入持续下降,营业成本持续增加,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呈下跌趋势,且2011年和2012年的营业利润跌为负数,2012年一度达到-2.9亿,净利润跌到-3.68亿,说明览海投资这三年尤其是2012年的经营状况较差,但是2013年的净利润却达到了2182.38万元,转变为扭亏为盈,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6142万元,投资收益为29439.08万元,说明览海投资2013年能够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的增加,从2012年的4487.27万元增加到2.94亿,大约增长了3倍,且为2013年营业利润的16.42倍。进一步查看财务报告可知,2013年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为2.71亿元,占总投资收益的92.15%,说明公司利用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方式防止公司连续亏损,调节公司净利润使得公司扭亏为盈,提高公司盈利能力,避免出现出具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

3.实施盈余管理后的市场反应

览海投资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之后,经过盈余管理手段的财务报表是否会迷惑投资者的眼睛呢?是否会促进公司的股价上涨呢?企业的股价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公司经营业绩情况,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价格和变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览海投资在2014年3月18号公布了企业2013年的财务报告,分析3月18号前后的企业股价,发现2014年1月1日到3月18号的平均每日开盘价为3.65元/股,最高价为3.96元/股,而3月18号到12月31号的股价持续走高,平均股价为4.28元/股,最高价为7.0元/股,在2014年股市行情整体比较低迷的情况下,览海投资股价一路走高。通过以上数据可知,览海投资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扭转了股价下跌的风险,可见盈余管理与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既定的关系。投资者们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主要途径就是企业的财务报告,览海投资借助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的手段提升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将经过粉饰的良好的财务信息传达给投资者,吸引投资,抬高股价。所以企业为了吸引投资,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优化业绩,粉饰报表。览海投资案例分析表明,投资者常常只关注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要素,而忽略了其他影响企业业绩的潜在因素,无法客观的辨别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从而做出错误的反应,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企业管理层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或者为了更好稳定的运行公司,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平滑收益,达到自己的目标。其中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动机最为强烈,因为连续亏损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荣誉,股价下降,蒸发市值,还会面临退市的风险。(2)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一个补缺的账户,较容易与其他类别金融资产混淆,为企业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给企业粉饰报表的机会,如此不利于投资者发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市场反馈(涂芳,2011)。

2.建议

研究金融资产的学者普遍认为,旧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减值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2017年3月完成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又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具体来说,新准则从“业务模式的目标是为取得合同现金流”和“合同现金流仅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两个维度,将金融资产具体分为三类。新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准则的缺陷。依据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将各种金融资产进行严格区分,对各种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严格规定,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可能性,因为对金融资产的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就给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2)加强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内外审计部门都应该严格审计金融资产,防止并改正恶意利用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3)加强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企业应自觉根据法规的要求对金融资产进行严格、充分的披露,完善报表附注中金融资产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7.

[2]涂芳.我国上市公司基于金融工具的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会计政策范文5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企业所得说;税收筹划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行业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残酷的商业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税收筹划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情况看,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且专业化趋势非常明显。许多企业、公司常雇用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收筹划活动,以节省税金支出。特别是大企业已形成了财务决策计划中,纳税筹划先行的习惯性作为。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税制中位居第二的税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增值税,是规范并完善国家和企业再分配的主要方式。因此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对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会计政策与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时,采用的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的总称[1]。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根据活动类型和内容的不同,会出现同一项经济业务却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处理的情况。此外,还需要注意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需要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务筹划。企业在进行缴税的过程中,所上缴税额的确定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且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企业之间所得税筹划的方案也各有不同。所以会出现企业会计利润相同,却因为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而导致所缴纳的税额不同。因此可得知,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的合理性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需要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确保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尽量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要缴纳的众多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税种之一,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税收筹划方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众多企业的目标。此外,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工作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合法原则,这要求企业进行缴纳所得税税务税收筹划时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税法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其次是成本效益性原则[2],要求企业在对所得税进行税收筹划时,需综合考虑税收筹划的成本和利益,以此来提升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在企业所得税筹划中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运用分析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筹划中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广阔,涉及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下文从人力成本、销售结算的方式、存货计价方式、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折旧与摊销等几方面对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进行具体分析,以保证会计政策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上的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一)人力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也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占比可达20%至30%。因此,对人力成本进行税收筹划是非常必要的。1.人员工资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中对人员工资福利等的税收优惠规定中,残疾人工资100%加计扣除是比较优惠的。若企业在允许的范围内多多雇佣残疾人,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还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少的企业所得税。2.工资制度的制定2018年开始,一般企业可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由原来的工资总额2.5%提高到8%。企业制度工资制度时,可将部分奖金或福利以提供进修机会或培训的方式奖励给员工,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支出且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可节省企业所得税支出。

(二)销售结算的方式。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企业收入时点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企业若能根据法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销售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销售收入且可达到延迟纳税或减少企业所得税税收的目的。1.促销活动时赠品的税收筹划“买赠”的销售方式已普通应用于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企业所得税法对此有明确规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因此企业在销售时最好能将产品与赠品开具在同一张发票上,并且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最好能根据税法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并分别确认成本,若将赠品计入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中,此举容易被认定为视同销售。2.采用预收账款销售方式根据《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因此,企业在发出商品时再开具发票,可延迟缴纳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时间,从而为企业降低资金成本。

(三)存货计价选择。存货计价能够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大小和企业的利润。《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者先进先出法来确认发出存货的成本[7]。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的纳税方面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企业选择采用某种计价方法前要先考虑好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企业是否正处于所得税的优惠期。因为在所得税的优惠期,企业可以发出较低成本的存货,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增加了应纳税的所得额,可以享受国家更多的税收优惠。第二,是企业存在的宏观环境。在存货的价格呈下跌或者上涨的趋势时,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适用于当事情况的计价方法,以减少应纳税的所得额以及当期的税负。

(四)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每年的折旧金额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近年来为鼓励企业投资固定资产建设,国家出台了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折旧政策,并于年度申报时选择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同时,企业要注意加速折旧的方法不一定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例如企业假如正处于税收的优惠期间,应该采用提取少量的当期折旧的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主要目的是将折旧费用向后转移。这样不仅能够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的税收减免,后移资金的折旧费用可以保障以后企业的利润,即使将来企业的业绩有所下滑,也能够通过调整当期的折旧费用来保障企业的利润。

(五)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同时具有费用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4]。所以在企业的税收筹划中,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筹划也需要企业的重视。无形资产在研究阶段时发生的费用,一般计入当期成本,只有当无形资产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因此,对无形资产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划分有重要意义。且新政策的变化,使企业的税收筹划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要充分结合这项新政策规定,将资金向研发活动进行倾斜,即可使企业保持较大的竞争力,亦可达到节税减税的目的。

(六)存货计价选择。存货计价能够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大小和企业的利润。《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者先进先出法来确认发出存货的成本[7]。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的纳税方面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企业选择采用某种计价方法前要先考虑好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企业是否正处于所得税的优惠期。因为在所得税的优惠期,企业可以发出较低成本的存货,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增加了应纳税的所得额,可享受国家更多的税收优惠。第二,是企业存在的宏观环境。在存货的价格呈下跌或者上涨的趋势时,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适用于当事情况的计价方法,以减少应纳税的所得额以及当期的税负。

三、结语

会计政策范文6

目前企业的发展受会计政策选择的直接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政策选择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其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基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受不确定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企业为了寻求更好发展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的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策略促进会计政策选择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企业经济学;会计政策选择;特征因素;对策

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收集和检验,并将会计信息向利益相关方披露的过程,而对于会计选择行为来说,则是反映采取会计政策的依据。目前在当前的环境下,会计选择受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得企业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当局自己目标的各种方法和程序实现的。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背景

受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具体如下:一是不确定因素和超前经济行为,目前企业在经营范围和所处地点上不同,因此要想系统性规定企业经济业务的曼度较大,并且受经济超前行为的影响,使得会计准则很难与时俱进,进而使一些经济业务出现了弹性空间,将企业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范畴增加。二是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动态性,因此就要求了会计系统的制定不惜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目标,并且保证选择的适应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政策的合理和公允,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与真实,基于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不可或缺的。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的特征

联系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是企业会计政策,它不仅能对企业会计实务予以制约和规范,同时也能影响资本市场和企业会计报表,但是会计政策受会计理论的影响。会计政策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定义为财务报表编报时应用的实务、规则、惯例、基础和原则。并且还可将其分为微观企业会计政策和宏观会计政策,其中宏观会计政策指的是政府及其授权机构为了将会计信息质量提升和将企业会计行为规范而制定的会计规范与准则的总和,会计准则是核心,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企业会计政策能够能够以企业具体情况为依据将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程序、原则。而会计政策选择则是企业管理者、债权人和利害集团指股东等选择会计准则和目标的行为。将决策有用的信息向外部会计信息提供是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企业会计确认、报告、记录、计量等环节中都贯穿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将不同的会计信息产生,进而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和利益分配结果不同,进而对社会资源的结果和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假如将财务报表视为资源分配手段,在滥用会计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使投资分配资本降低。目前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制定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都相当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是会计过程技术规范的表现形式,具有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

三、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内部因素

一是企业内部相关利益方都在争取自身的利益,使得会计政策选择立场自然不同,如管理者、股东、债权人的立场均不同。但是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它相当于合约,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方的期望值很难满足,只能极可能的平衡,通过不断的博弈使利益相关者最终接受该结果。即雇员、供应商、管理者、债权人、股东都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二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也受企业经营范围、组织形式及规模的影响,在选取会计政策的原则上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差异性显著,其原因是他们在盈利和资源能力上都差异显著。并且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责任有限公司与合伙公司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规模或不同行业的企业选择在披露财务信息方式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主要目标是与自身适应,获得主要是通过企业壮大和发展摸索而来,以自身特性为依据对会计政策的合适选择。并且企业还应以自身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向为依据,将有助于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确定。

(二)环境因素

一是在政治背景下,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内容与范围均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并且国家会计准则也是对国家发展思想和战略目标的体现,同时会计政策也受法律法规的干预,在将会计管理体制改变或影响的情况下,就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二是会计信息处理能力与会计理论应用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并且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会计行业也会随之发展,因此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就会对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三是会计政策选择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思想观念受文化差异的直接影响,因此就会导致思维方式差异与思想观念差异,进而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造成影响,使得会计政策选择最终表现不同。如一个以追求保守稳健发展和一个追求激进的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会有明显的差异性。

四、促进会计政策选择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修改并完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规

目前我国的《证券法》与《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终止上市和停止上市,这样就使得巨额冲销或者是“10%现象”发生。故而要修改并完善此类条款,除了依据三年连续亏损这项条件之外,还要将其它指标添加,如难以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基本停产状态、非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持续盈余指标等,以此来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诱因。

(二)明晰产权制度并规范和界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

明晰产权界定对企业会计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只有清楚界定产权,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生成效率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其原因是,清晰界定产权,能够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目标创造条件,即股东追求最大化的资本收益;经济上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存在合约关系。在以上前提条件下,除了鼓励、许可企业以会计交易费用高低为依据实施会计政策选择之外,还能将会计准则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作用发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形成,进而将所有权虚化和所有者缺位等问题解决,促进各方监管企业会计行为力度的加强,减少企业随意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将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尽可能反映。与此同时,还要对银行监督作用予以考虑。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相比,股东、结算中心甚至企业债权人的信息优势更强,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监督更有动力和能力。

(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以企业治理结构理论为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被股东会拥有,法人财产权被董事会拥有,而法人权则被经理人员拥有,出资者监督权则被监事会拥有。对于我国而言,必须将监事会、经理人员、董事会、股东会的职能的完善,促进监事会、股东会监督作用的强化。基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变更理由与变更都会影响相关方利益,因此监事会或各利益相关方必须将不合理的会计政策进行监督,并要求及时作出调整和解释。

(四)完善会计准则

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产物即为会计准则,但是有不完全性,应以国际惯例的趋势为参照,将会计准则中可选择的方法和程序尽量减少,将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范围缩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准则应完全一致规定各类具体业务的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并且这样做既没有可能性也没有必要性。然而笔者认为,对不同行业共同业务而言,必须统一规定会计准则,针对不同规模或不同行业企业的特有业务进行明确规定,一个企业只能与其中的一类情况相适应,如折旧固定资产方法,必须以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形成方式为依据进行选择。对使用程度相似度较高的资产则将直线法采用。对不经常使用、价值大的船舶、汽车、大型设备等运输工具,将工作量法采用,对技术发展快的固定资产将加速折旧法实施,以此来兼顾灵活性与统一性。

五、结束语

目前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供了空间,然而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进行合理选择,并对复杂因素进行合理分析。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在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将会计政策选择,使企业获得最好收效。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依旧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作为企业内部大小股东、管理人员、债权人、监督机构、会计人员都必须以企业目标和自身所处环境为依据合理配置会计信息,促进会计政策合理性、公允性的提升。

作者:吴鑫 单位:山西亨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琪,张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128-129

会计政策范文7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企业合并;企业集团

一、合并财务报表概述

企业合并会形成一个新的报告主体(本文将其命名为“企业集团”),市场参与者对新报告主体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尤其是财务信息。而合并财务报表既包含母公司和子公司全部的财务信息,同时也抵销了母子公司之间的权益和内部交易信息,因此更能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从而为市场参与者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33号准则),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体,在进行编制工作之前需要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一个明确、三个统一、一个区分:一个明确是指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三个统一分别为统一财务报表截止日和会计期间、统一会计政策、统一记账本位币;一个区分是指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不准确

企业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空间范围确定不准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到位所致。根据33号准则有关规定,合并范围应当以是否取得控制权来确定,并明确阐述了控制权的概念,即母公司经由股权投资获取权力并能够通过参与参股公司相关活动享有可变回报,同时有能力运用上述权力影响回报金额。准则要求在判断母公司是否取得参股公司控制权时,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取得控制权的所有因素,主要包括:设立参股公司目的、参股公司相关活动及其运行决策机制、母公司拥有的权力与主导参股公司相关活动的关联与匹配情况、母公司与其他投资方的关系等。以参股公司C为例,A公司与B公司2016年2月合资成立C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A公司认缴出资510万元,占C公司注册资本的51%,同时C公司公司章程约定: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股东会决议应由全体股东表决通过;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1名,由股东会选举或聘任产生,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或连聘连任,在其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经选举,由B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宋某担任C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A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2016年合并财务报表时,将C公司纳入了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判断依据为A公司持有C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33号准则第十三条从表决权数量上界定投资企业是否拥有权力,具体为:“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被投资企业相关活动,下列情况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权力:一为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过半数表决权;二为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未达半数以上,但通过与其他投资方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过半数表决权的。”但是A公司财务人员忽略了第十三条中“除非”此项例外情况的表述,没有对A公司是否能主导C公司相关活动进行评估。基于C公司股东会的决议机制、法定代表人兼执行董事与另一股东B公司的关系,A公司虽然对C公司持有过半数(51%)的表决权,但未能对其形成控制权,故不能将C公司纳入A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二是企业为了满足业绩达标、挂牌上市、摘除ST、及“优化”资产结构等需求,人为地随意变更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如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协议等约定的方式,达到取得被投资公司控制权的目的,从而将经营效益好的参股公司由联营或合营公司变为子公司,迅速做大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或者反向操作,将经营效益差的子公司从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中剔除,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中的经营利润虚增。无论是主观判断还是人为操纵,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合并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参考价值。

(二)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统一性问题

会计政策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会计期间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针对相同或相似交易事项),不得随意变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是将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报告主体进行的,如果母子公司的相同或相似交易或事项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将违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规定。因此33号准则第二十六条也对企业集团需要统一会计政策出具财务报表做了相关规定。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部分企业财务人员未对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梳理,在会计政策不统一的情况下直接将母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加总合并[6];另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为了追求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统一,在母子公司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时,立即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会计政策对个体财务报表进行调整,这一举措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企业集团往往是多元化发展,行业不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自然不同,而一刀切地选择同一会计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失准确性,也与会计政策选取的理念相背离[3]。

(三)内部交易抵销不准确或不充分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内部交易抵销广泛存在。以母公司甲与子公司乙为例,2020年母公司甲从子公司乙处采购货物100万元(以下均为不含税价),子公司乙结转销售成本80万元。针对此项交易,母公司财务人员在编制2020年合并财务报表时,直接借记营业收入100万元,贷记营业成本100万元。此处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未核查母公司甲在资产负债表日,此项内部交易确认的存货是否已全部对外销售,即是否存在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33号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在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内部交易形成的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销。经核查,母公司甲截至2020年底从乙公司处购置的存货已对外销售60%,即资产负债表日存货金额为40万元(100万元×40%),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存货金额应为32万元(80万元×40%),即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内部转移存货,如同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内部转移存货一样,内部转移不会影响存货的账面价值。因此按照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程序,直接加总母子公司的存货之后,存货加总价值与企业集团层面应列示价值之间不一致,需要抵销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即借记营业成本8万元,贷记存货8万元。第二,经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之后,合并财务报表中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在符合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确认条件时,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及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税事项除外。如上例所述,2020年底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内部交易所涉及的存货价值为32万元,其计税基础是多少呢?《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五条所述,资产计税基础是指资产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能够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由此可见,计税基础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价值,而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为法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仅为报告主体,不具备法人资格,因此确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时应该按照资产(或负债)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确定,同时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因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时,也应以资产(或负债)所属纳税主体未来预期收回或转回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计算确定。如上例,合并财务报表中存货的计税基础以在母公司甲处的计税基础40万元确定,该存货账面价值32万元与计税基础40万元之间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预计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时,以购买方甲公司的适用税率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三,在编制分部报告时,如果内部交易涉及企业集团的两个不同分部,内部交易及由此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在两个分部中的抵销处理问题。沿用上例,假设母公司甲属于分部A,子公司乙属于分部B,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抵销分录(暂不考虑递延税)为:借记营业收入100万元,贷记营业成本92万元,贷记存货8万元,那么在分部报告中,如何抵销呢?首先子公司乙销售给母公司甲,属于内部销售,相当于其所属分部B没有对外实现销售,那么分部B应该将子公司乙的销售处理冲回,即借记营业收入100万元,贷记营业成本80万元;其次由于母公司甲当年已对外销售60%,即分部A已实现60%的经营业绩,母公司甲对应结转的成本为60万元,存货价值为40万元。而站在企业集团角度,分部A结转的成本应为48万元(80万元×60%),存货价值应为32万元(80×40%),所以分部A应该贷记营业成本12万元,贷记存货8万元。将分部A和分部B的抵销加总起来即为:借记营业收入100万元,贷记营业成本92万元,贷记存货8万元,与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抵销分录一致。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集团内各公司往往存在对经济业务入账不及时或者对经济业务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双方未同时入账,往来余额不一致,从而导致内部交易无法完全抵销的情况。内部交易的种类越多规模越大,抵销不充分问题也会越凸显,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集团一体化原则执行不充分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方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部分特殊交易在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会由于报告主体的不同而导致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同,从而在不同的财务报表项目中列示。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仅做常规的合并抵销处理,将难以真实反映合并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如:C集团子公司D将自有房屋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出租给母公司,此时,D公司财务报表中将该项房屋在投资性房地产列示,而在编制C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仅按照常规的抵销分录,将D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租金进行抵销,但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该项房屋仍属于自用,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应将D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调整为固定资产进行列示。再如,C集团母公司从银行借入款项作为子公司F的实缴资本金,F公司将此资金用作厂房的建造,母公司财务报表上按照准则将借款利息费用化,C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仅按常规的抵销分录做了权益抵销,但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该项借款利息应予以资本化,还应将借款利息的处理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进行调整。

(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在实际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工作,提升合并财务报表质量。但是当前利用信息化手段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却相对较少,很多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出于财务汇总软件投入成本较高的考虑,仍采用EXCEL方式进行财务数据的收集、汇总及编制抵销分录。这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收集数据的理解不同,所上报的数据有可能不全面甚至失真,同时汇总核对财务数据时也很容易出错,从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有失准确性。

三、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一)明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近年来企业多元化发展,企业间股权关系日益复杂,给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尤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确定其合并范围首当其冲,因为只有在确定了合并范围之后才能开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准则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财务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控制的含义。同时,建议财务人员建立集团企业内与股权投资相关的档案库,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针对能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建立KPI指标。另外,33号准则也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建议财务人员对报表内容进行细化,有效保证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二)权衡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统一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同一会计主体不得随意变更其会计政策,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予以说明。那么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在统一会计政策的原则上,在采用不同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虑“允许不同行业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但需要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这一做法呢?

(三)加强对内部交易抵销的核对

在实际工作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越来越频繁,为了保证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交易的抵销。一方面财务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避免对内部交易事项抵销错误或不充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集团内要加强内部交易往来核对,对存在差异之处,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类差异的发生。

(四)强化一体化原则的理念

企业财务人员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强化一体化原则的理念,对集团内各公司的交易或事项,要首先考虑企业集团层面的会计处理与单体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是否相同,而不能总是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简单加总后进行常规抵销,对存在差异的,还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在这里可以将该调整称为“报告主体差异调整”。合并财务报表只有经过该项调整,才能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情况、经营业绩、现金流等资源利用与配置情况。

(五)推进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手段已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如虎添翼,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和改善。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国内常用软件金蝶、用友和浪潮,国外软件SAP、Oracle等均能实现合并财务报表的线上编制。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财务信息档案,统一会计处理事项,利用合并财务报表软件,自动对账,自动生成抵销分录,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人为错误。另外,合并财务报表软件具有财务报表审核功能,设置表与表、数与数的核对勾稽关系,对确保财务报表准确性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合并活动层出不穷,经营管理活动日益复杂,为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企业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而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权衡会计政策统一性,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左丽芳.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经界,2020(6):159.

[2]郭春明.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与编制程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2):108.

[3]王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的难点及解决策略探析[J].商讯,2021(14):149-150.

[4]王珍.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的思考[J].智库时代,2020(2):21-22.

[5]张艳慧.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化思考[J].财会月刊,2017(10):24-26.

会计政策范文8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防范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证券市场不断扩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多。若使用的方法合理恰当,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强的位置,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壮大证券市场。若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会计盈余提供虚假的信息,将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形成。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在不违反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前提下,通常会选择性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达到牟利的目的,而对会计盈余的管理就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一)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变更

大量的数据显示,1999年,证监会在审核ST公司和PT公司的上市交易和再融资资格时,仅看连续三年的数据。2001年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第五条明确了“因国家有关会计政策调整导致公司追溯调整后出现三年连续亏损的”不适用“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规定。上市公司发现了有利可图的地方: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实现以前年度事项的计提或冲销。在不影响各年度会计利润数据和对再融资或亏损资格认定的情况下,也可填补资产缺漏或者进行一些准备。同时,只需在年报披露中一带而过。很多公司走上了这条路,一些不符合“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的公司,也会想办法创造条件。2001年,年报披露中有不少公司故意混淆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等概念,将本来应当在本期调整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调整期初留存数,使本期利润转亏为盈或使利润增加。

1.改变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存货的数量及价值直接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可靠性。不一样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来看,存货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因此,企业经常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2.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

固定资产对于任何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来说都是价值很大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小变化就能引起企业利润的很大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年限和使用方法改变年利润。

3.改变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包括两种,即成本法和权益法。若企业的盈利状况较好,由原来的成本法变为权益法,增加当期的利润;若企业发生亏损,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这样可以减少亏损。

(二)利用重大会计差错

“重大会计差错”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如企业滥用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等。对于重大会计差错,如果不进行调整会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信息不真实,有可能使投资人、债权人等做出错误的判断。更正重大会计差错与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相比,企业必须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给企业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但重大会计差错变更仍是企业的一大法宝。

(三)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经常出现的、易于出现不公平结果的交易。从有利的方面来看,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节约大量的商业谈判等交易成本,并可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商业合同的优先执行,提高交易效率。从不利的方面来看,由于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行政力量撮合交易的进行,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导致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四)进行资产重组

当企业想要扭亏为盈时,往往采用资产重组的手段。资产重组就是将资产重新分配,具体包括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实行资产重组后,企业可以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战略转移,或者完成产业重组等目标。企业做出这些努力,无非是为了将外界的利润输入到公司或将企业的损失或费用输出,使企业的净利润增加,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

(五)利用虚拟资产

虚拟资产是存在于资产和费用之间的一个概念,当企业实际发生一些损失或者费用时,由于未查明原因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承担时,就将它们列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或“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会计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就以其为理由将某些损失或费用列为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就像一个蓄水池,企业可以选择不及时处理,而是将它先搁浅。可以看出,这个手段很隐蔽。

(六)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评估资产,资产价值的大小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者经营业绩。资产可能会出现坏账、跌价、长期投资损失等,而企业常将它们作为减值准备,改变财务报表自身的状况,进行盈余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千变万化,有些甚至不易被发现,这就给证券市场的监督工作增加了困难。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盈余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成为重中之重。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针对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会计政策可供选择,这就使企业可以钻空子,利用会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规避一些问题,把公司好的一面展现给利益相关者,使外界无法准确判断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非常重要。

(二)加强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对会计盈余有想法,很大原因是某些财务信息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可能使利益相关者对此产生疑虑,企业想要将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外界,就会操纵会计盈余。所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定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与薪酬制度,以正当的手段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这是最长久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企业应尽可能多且按时的披露财务报表信息

上市公司应定期向外界披露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披露哪些信息每个企业都不相同。而在披露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的会粉饰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坚持“从多不从少”的原则,对于该披露信息的时间、数量、方式等都应该做出明确的规定,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平性。

(四)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督力度是源头。首先,我国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力度是不够的,各项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成熟,存在许多问题,这就给企业提供了机会。所以,政府、社会公众、企业自身,都应该互相监督,共同努力,这样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其次,真发现了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怎样处理是最好的。加大惩罚力度,要让企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五)坚守职业道德,完善奖励机制

盈余管理与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是密切相关的。这些人员需要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与解决,不能视而不见。无论上市公司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手段,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对财务报表上的个别数字做某些变化,以提高收益,实现公司的目的,给外界传递不真实的信息。因此,我们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我们需要留意以下几点:一是多观察公司大规模且重要的融资计划或公司管理层的激励计划,这种计划可能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每家企业都会进行相应的审计,要注意观察审计意见,要是审计意见或多或少有所保留,要注意看是否有问题;三是注意企业的关联交易,其往往比较隐蔽;四是多留意公司的折旧类科目明细、长期待分摊费用以及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五是注意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以及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也可以采用比较法,查看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通过分析比较,将公司重要的财务指标与其他同类公司比较,找出问题所在。

参考书献:

[1]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