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审计范例6篇

会计与审计

会计与审计范文1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比较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都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审计重点、审计范围和取证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社会审计的审计手段更加先进 内部审计的审计手段相对落后,现场审计需要翻阅大量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计算机的应用不够广泛。在被审对象的业务处理已经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与被审对象业务处理电子化的反差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审计报表审计模板比较成熟,有数据的自动核对功能,可以通过控制单元格来印证报表明细数据与总账数据的一致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比较高,即使没有任何审计工作经验,经过短期培训,审计人员就可以利用审计模板对大量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对发现的疑点,要求被审行提供支持性材料来进行印证,审计手段比较先进,这正是社会审计在审计人员流动性很大的情况下,工作仍然能够正常开展的关键。

二者的工作角度不同

社会审计的出发点是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为满足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其审计重点更侧重于对报表的整体把握,对报表总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予以分析、审计,并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重大问题进行披露。社会审计对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理解把握优于内部审计,按照审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通过审计调整将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的账务调整为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对外披露,但对具体细节的关注不如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更侧重于对损益真实性、各种业务操作的合规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大小问题、潜在隐患均如实上报,努力防范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内部审计缘于长期对业务的了解,比较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和岗位制约情况,能够抓住主要的业务风险点,内部控制检查往往更加有针对性,针对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和授权权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社会审计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多采用符合性测试,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对业务不够了解,主要借鉴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结果,仅靠被审对象提供一些支持性的证明材料对内部控制进行印证,而内部控制测试往往抓不住主要风险点,从而使内部控制审计相对弱化。

社会审计更加注重证据的证明力

以银行系统内往来资金为例,内部审计通常是通过审核凭证、核对银行与客户之间签发的对账单来判断往来资金的真实性。与内部审计不同,社会审计在做保证金存款、公积金存款、系统内往来资金和贷款审计时,通过向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寄送询证函的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同时要求被审行提供对账单,使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询证函由审计人员编制,由审计对象以外的第三方去确认,并直接送回到审计人员手中,这种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更强。另外,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还大量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

社会审计更加关注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社会审计将资产负债表作为基础报表,更加关注所有者权益。除各个时点的账务数据外,社会审计的审计调查表中还设计了《资产流动性情况表》,把各项资产负债按照剩余到期日和原到期日分不同期限进行分析,更加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流量。而内部审计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往往将重点定为各项收支核算的合规性和损益的真实性,更加关注损益表。实际上,资产负债表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状况,能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现在甚至未来的财务状况。

社会审计注重审计的咨询功能

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审计意见书的形式反馈给被审对象,审计意见书主要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建议,要求被审行限时整改。而社会审计在做完一个审计项目时,除了对审计发现问题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出具审计调整分录要求被审单位确认外,同时会给被审单位的管理层出具管理建议书,这正体现了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管理建议书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业务部门改进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外合璧,提高审计效率

尽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工作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但外部审计一些先进的做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同时,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如何相互补充又避免重复审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内部审计应发挥不同于社会审计的审计效能。由社会审计定期进行报表审计,对财务状况和关联交易进行信息披露。通过前面的比较,社会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者,更注重发挥审计的鉴证职能,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根据审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财务报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调整,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社会审计在这方面无疑是有优势的。但受委托目的的限制,社会审计往往更关注结果,而对过程的关注相对差一些,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相对弱化。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内部审计的参与,内部审计应体现出深入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查处隐蔽性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以风险为导向,侧重于经营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加强对主要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在全局上抓关键风险,在局部中抓突出风险,着眼长远抓苗头性风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同时,积极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同步跟踪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广进程,分析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是否存在风险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之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不断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以保证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其次,内部审计在有效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前提下,应将咨询服务功能作为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监督评价后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审计建议以提高运作效率,才是内部审计要达到的真正目标,这实质上就是履行现代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加到位,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对此,内部审计可以借鉴社会审计给被审单位出具管理建议书的做法,提出比社会审计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对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将属于制度、流程方面的问题定期向相关业务部门出具管理建议书,帮助业务部门优化有缺陷的业务流程,及时弥补规章制度中的空白点,使内部审计为各家银行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促使业务部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会计与审计范文2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方式;参考信息

注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制定出科学的信息化审计对策,有利于优化会计审计工作流程,提高会计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各项经营活动开展中相关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转变提高必要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间接加大了会计审计业务风险。因此,需要深入挖掘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运用可靠的策略促进信息化审计的发展。

1会计审计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

1.1激励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整体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性突出。因此,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市场竞争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市场竞争力,需要注重会计审计模式及工作方式的优化。但是,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某些管理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意篡改会计审计数据,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质量。加上某些会计审计工作方式难以达到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加大了会计审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会计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通过相关的法律途径及时处理,给会计审计工作风险因素的客观存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说明了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对审计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影响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可靠性。

1.2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满足多元化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相关业务的实际需要,的会计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处理会计审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使会计审计工作水平能够达到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间接地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在:(1)某些会计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无法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处理各种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化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大了相关业务风险;(2)会计审计人员对于性格的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对于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会计审计工作效益难以达到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3)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影响了会计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加上某些人员对审计工作风险认识不充分,可能会给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审计对象数量增加及审计内容的丰富

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多边贸易的影响,我国与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开展次数不断地增加,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战略部署,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同时,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为业务往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地增加了会计审计对象数量,丰富了会计审计内容。而某些受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的制约,无法对多对象、多内容的会计审计业务进行专业化处理,致使会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加大了会计审计工作中各种风险因素出现的几率。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称有效应对当前会计审计面临的这种挑战,为现代化会计审计模式的构建及工作方式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的有效对策

2.1健全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

为了增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可靠性,实现传统会计审计模式向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转变,需要健全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结合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及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概况,政府部门应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审计机构及审计部门的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对某些不完善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改进,加快会计信息化审计建设步伐;(2)在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要求下,相关的部门应注重会计审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健全监督体系,及时处理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应提高对会计审计实际作用的全面认识,根据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具体要求,优化既有的审计工作方式,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2.2加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强化其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化审计目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顺利地实现,需要会计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灵活运用各种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处理,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具体表现在:(1)应结合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要求及自身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定期开展专业性培训活动,丰富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的推广使用提供可靠地保障;(2)注重专业性会计审计人才的引进,加强与开设会计审计专业相关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出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会计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具体要求。

2.3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针对会计对象数量多及具体内容丰富的发展现状,为了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功能强大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1)在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可靠的信息技术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估,并注重市场经济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实施的全程把控,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业务风险发生的几率;(2)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状况及新形势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多元化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构建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会计审计风险预防机制,保持会计审计业务开展的高效性,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3结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阐述,可知会计审计风险因素较多,对相关审计业务的顺利实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各种风险的有效规避,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全相关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细化会计审计准则,保持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开展的规范性。同时,传统会计审计向信息化会计审计转变的过程中,应注重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处理,健全激励机制,扩大信息化审计方式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7).

[2]栾芳蕾.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7).

[3]董燎原.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防控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4]徐祖华.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中国乡镇会计,2016(8).

会计与审计范文3

1.1误报风险

信息化审计工作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误报风险,信息化审计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后生成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无人化处理方式,但是会计人员不参与数据处理容易造成错报或者误报的现象,例如计算机识别磁性代码出现错误,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混淆和错报。信息化审计工具应当采用会计人员和机器设备双重控制,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参与计算机程序的升级和监控,及时发现程序软件运行错误,避免恶意信息盗窃或者修改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信息化审计资料的存储形式主要采用磁盘、硬盘等介质,一旦存储介质出现了损坏,就会造成其内部数据信息无法读取,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磁盘数据被人为修改的概率较大,引发会计审计工作误报风险。

1.2检查风险

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存在检查风险,信息检查工作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虚假、错误信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信息化审计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软件操作和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容易出现工作人员检查工作的失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不断升级,但是也存在着历史文件提取困难的问题,很多账户检测必须依赖于单位的历史数据,从而影响了会计审计工作效率。纸质数据证据的减少是信息化审计的特点,但是纸质数据的缺失更加依赖于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也是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的风险之一。

2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2.1企业竞争

随着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但是相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落实,从而带来了较大的隐患风险。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壮大自我,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行摆脱了人为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这种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审计方式降低了不法会计行为发生的概率,净化了会计行业的风气,但是这种信息化的审计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谋取优势竞争位置,会人为去更改审计数据,从而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2.2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扩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之间、国内外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在这种开放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实务不断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也不断扩展,对审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放经济环境下审计对象和内容扩展也是不良风险因素之一。

2.3审计人员素质

信息化审计工作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审计工作模式,同时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但熟悉审计工作,同时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软件,这种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是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兼备扎实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尤其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资格就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从而增加了会计审计风险。再者,部分审计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僵化,对会计审计把握不清,给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此外部分审计人员也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审计工作风险。

3信息化审计策略

3.1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方式符合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而审计市场的变化也推动了信息化会计审计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推动因素,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国家要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此外,会计行业要秉承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提高主观认知,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审计原则,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2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

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对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方面体现在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而软件方面则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影响信息化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专业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企业要重视和部门的战略合作,把高校作为战略人员储备选择点,通过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来提升审计部门的人才能力,增强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推行顺利。

3.3强化信息化审计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安全隐患,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会计审计人员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策略的普及程度。在实际会计审计工作中,企业要对信息化审计有科学认识,把审计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维持生产、经营、审计工作的平衡性,同时要摒弃效率和利益为先的发展思维,从而实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行。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改变了业务往来和交易模式,因此信息化审计应当注重网络信息的提取,并规避网络技术的风险,减少网络和审计工作的双重风险因素干扰。

4结论

会计与审计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审计工作;对策

一、国家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中的治理作用

首先,审计工作能够在被审计单位并未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之前,主动的向单位管理人员给出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借助于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采集更多的一手材料,进而真正及时找出其中的风险隐患,借助于风险分析才能够制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审计计划,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其次,借助于审计监督工作能够更好的发现与纠正问题,让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坚持遵纪守法,贯彻落实相关制度规范,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实施客观的会计核算,同时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确保财务报表中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在此,对内控管理系统是否完善予以更加科学的评价。审计工作人员能够依靠采集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进行了解,借助于流程图法、调查法以及记述法等手段,对内控管理体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进行评价。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之处,及时发现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并最终给出改进的建议。全面性评测一般来说是为了验证单位内控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和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1]。

最后,审计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真正参与其中,对会计风险予以有效控制。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单位建立了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机制,审计工作也能够有效的承担风险控制职能。

二、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

(一)完善会计监督

第一应当强化内部管控,构建由会计工作人员行使的,对单位领导直接负责的,确保本单位资产安全的内控管理机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予以严格控制,完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对财会人员实施定期审计;第二必须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强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同时借助于中介机构来了解与监管企业的内部控制;第三应当充分发挥出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会计监督功能,健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营造出更加和谐公平的环境,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让会计人员能够对单位的财务和纳税行为予以监督。另外还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会计人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二)强化法律责任

首先,从责任承担着角度出发,企业董事会以及管理者能够对外承担责任,包括内控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进一步发挥出审计作用的责任。国家《审计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审计人员应当获得被审计单位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所以,国家审计的特殊属性也决定了要进一步发挥出国家审计工作的价值,就应当强化责任承担着的责任。其次,从国家审计职能角度而言,国家审计职能主要是是服务。国家审计不仅是代表国家对被审计单位所实施的监管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财务报表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政策法规的遵守情况予以合理评价,从而为被审计单位领导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决策支持,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出现。最后,应当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让财会工作者可以真正认识到提供正确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确保审计独立

审计部门必须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审计回避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防线。审计机关应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需要回避情形、申报渠道、审核流程、回避方式以及违规责任追究等进行明确规范,指导和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审计人员也要充分认识计回避制度的重要性,审计中遇到直系亲情、直接利益、自理业务等有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情形的,应主动向审计机关报告,并自觉执行审计机关决定。审计机关还应建立审计人员交流制度,实行人员定期轮岗、单位定期轮审等审前预防性措施,避免审计人员长期审计同一家单位,保持审计的独立性[2]。

(四)创新管理体制

首先,应当积极推行落实单位会计人员委任机制,如此才能够确保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可以独立行使自身职权,会计人员的委任和调动必须要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负责,从而确保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不会因为受到单位领导的影响和干涉。与此同时,会计人员委任机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会计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其次,应当对各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实施严格的考评,确保会计工作者能够主动自觉的规范自身工作行为,让他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职责,进而在制度与组织的双重保障之下促进会计信息准确性的提升,防止会计人员存在滥用职权的现象出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给单位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当站在审计的角度出发,强化和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促进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要让单位内部各部门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坚持多方共同发力,多措并举的原则,真正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美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129-130.

会计与审计范文5

[关键词] 会计核算粉饰报表会计造假及其危害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造假表现为两种类型: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会计报表造假是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造成增强获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会计事项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盗窃,或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

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助长个人行为的滋生;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会计造假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一、会计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

(1)费用资产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

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及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及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当再挂无形资产账而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而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

(1)应付款项高估

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人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款项高估。

(2)预提费用不实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有的企业应提的不提或不应预提及多预提的不及时冲销,致使预提费用会计科目反映不实。

3.虚报盈亏

(1)多计收入、少计费用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就确认收入实现;有些企业虚构客户虚开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或在结转成本时不按配比原则,故意少转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及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则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

(2)少计收入、多计费用

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将正常的销售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税发票的销售,不按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确认,而是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中且金额不变;有的企业则采取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的方法,达到虚减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对借入资金需按期计提利息,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应予以资本化。有些企业工程早已完工,仍长期挂账,借款利息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同时又可以少提折旧,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4)随意调整报表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如为了增大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造成表账不符。

二、审计时应采取的对策

审计人员针对会计造假的不同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

1.存货不实的审计方法

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会计核算,做好存货基础工作;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严格履行存货监盘程序。实施监盘前,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计划;尽可能安排在被审计单位组织年终盘点时进行监盘工作,以减少工作量和时间性差异;实施监盘时,不仅要核对存货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状况。

2.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

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出现销售总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检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和发货凭证、出库记录等原始凭证,看其有无出库凭证,其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异常情况;三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进行函证,向销售部门索取客户明细台账和对账单,将之与财务上提供的客户欠款明细表进行核对,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3.少转成本,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少转销售成本会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二是通过计价测试,看企业的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4.销售收入不入账,做其他应付款或预收账款而隐瞒利润的审计方法

对此在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检查进货数量及期末库存数量并与账面数量进行核对,看是否有异常;二是抽查原始凭证,看其人账依据是否合理、充分;三是对一些金额较大并长期不动的预收账款进行函证,以便对其真实情况进行确认。

5.当期费用不计入损益,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人损益。对此,审计时主要检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的列账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6.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操纵利润的审计方法

一是要检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及净值是否与使用年限相适应,如有些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而账面反映的净值还有相当大的数额;二是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有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行为。

7.通过变更投资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的审计方法

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对策是检查投资企业的股权占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百分比,按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占被投资企业25%以上的股权时方可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

8.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对此,审计时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核查企业的在建工程是否达到可使用状态,以此来判定借款费用的处理是否正确。

会计与审计范文6

【关键词】会计诚信;舞弊审计;法务会计

一、会计诚信要求与法务会计产生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功能。从会计产生的那一天开始,人们都在努力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设诚信的会计服务市场;同时人们也在努力与会计舞弊、操纵、作假等不良行为做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舞弊、操纵的手法也在发展,营造诚信的会计服务市场任重道远!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并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所谓“受托责任”就是指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而受托人是否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则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加以甄别,这就使得审计具有巨大的需求,特别是英国“南海事件”的发生直接促使了民间审计的产生。审计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国家审计是在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过程中形成的“委托管理关系”,而导致的“受托责任”出现的前提下产生的。民间审计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结果,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1720年英国“南海事件”拉开了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内部审计则是为了提高内部经济效率,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师不得不寻求更好的管理制度设计而出现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则是专门指民间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本文以下所说审计特指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舞弊审计则是指在公司发生舞弊案件或者被怀疑存在舞弊行为时,注册会计师或舞弊审计师接受相关利益人的委托,对公司的账簿进行检查以及采用其他有助于发现舞弊的方法,研究舞弊的严重程度以及尽可能地追回损失的整个过程。

然而,审计的发展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会计舞弊操纵行为的发生,反而出现了越演越烈的趋势,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事项的越趋复杂、会计舞弊操纵手法的提升,使得人们对于会计市场的诚信信心不断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暴发的内部股票舞弊案以及储蓄信贷业的丑闻,使投资人的利益遭受很大损失,社会公众逐渐丧失了对经济秩序的信心,要求建立新的良好经济秩序和对舞弊操纵者的惩罚力度加强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会计舞弊操纵的书面证据进行直接、有效、专业的判断和追索的方法的需求导致了法务会计的产生。因此,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而产生的一个会计新领域,既不同于以往的一般会计工作,又异于一般的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及内部审计,是界于一般会计和审计之间、涉及司法领域的特殊会计工作,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

由于法务会计发展时间较短暂,至今尚无明确统一其定义。一般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指对特定的经济纠纷、经济过失和经济犯罪案件进行会计反映,为法庭与诉讼当事人、仲裁机构或仲裁双方提供专门服务,即给予诉讼支持,以协助法庭或仲裁机构对这些案件作出最终裁决的特殊会计工作。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这样解释法务会计:“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1998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香港召开的主题为“舞弊与法务会计”的研讨会上,把法务会计定义为:“通过对财务技能的运用以及对未决问题的调查方法,将证据规则与此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学科”。李若山教授在《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一书中,给法务会计作了如下的定义:“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

二、舞弊审计、法务会计和会计诚信三者关系

通常认为,法务

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务会计是与法庭相关的会计活动,是为法庭辩解、判决等决策服务的。当存在会计舞弊的情况下,法务会计师为了对会计舞弊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必须首先采取一定的方法查找出会计舞弊存在的证据,并对其造成的损失和舞弊的影响范围进行量化,从而为有关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此时,舞弊审计被认为是法庭会计的一种前置式的方式与方法,是通过审计和其他手段来寻找舞弊证据,并最终为法务会计师在法庭上作证提供依据。

广义的法务会计就是与法律有关的会计活动。与狭义的法庭会计相比,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将广义的法务会计划分为两大部分:舞弊审计和诉讼支持。此时,舞弊审计又可以称为舞弊专项审计,是指由于公司发生舞弊案件或怀疑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或舞弊审计师接受公司或律师的聘请,对公司的账簿进行检查以及采用其他有助于发现舞弊的方法,研究舞弊的严重程度以及尽可能地追回损失。这里的舞弊主要包括管理阶层舞弊、雇员舞弊、供应商舞弊等。这种情况下的舞弊审计既可以为法庭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舞弊的一种手段。而诉讼支持则是狭义的法务会计,即是与是与法庭相关的会计活动,是为法庭辩解、判决等决策服务的。

而通常意义下,我们所理解的法务会计都是指的狭义的法务会计,即与法庭相关的会计活动,其目的是为法庭诉讼提供支持。而舞弊审计仅仅是注册会计师对有着舞弊嫌疑的公司或管理人员进行的审计活动,其目的既是为法庭诉讼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加强北部控制、防范舞弊发生的手段。而两者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完善诚信的会计市场。

因此,我们可以将舞弊审计、法务会计、会计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清晰的描述出来:首先,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是手段,会计诚信是最终的目标。舞弊审计作为一种甄别手段,能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得企业对外提供的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法务会计则能够加强对舞弊人员的责任认定,加大舞弊行为的成本,从而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使得管理人员有效管理。其次,舞弊审计仅仅是法务会计的前期工作,为法务会计提供支持性工作。审计工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完整的反映企业内部舞弊行为,只能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内得出企业舞弊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舞弊审计仅仅能为法务会计提供支持。再次,法务会计和舞弊审计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三、如何加强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工作,治理会计诚信的缺失

1.完善制度建设。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行为也日益复杂,会计舞弊也日益隐蔽难辨。为了有效地识别舞弊行为、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唤回诚信的会计道德,必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同时,2006年2月财政部的新的审计准则虽然加强了国际趋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与规范,但是其是否能够与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而且新审计准则缺乏对实务的指导,削弱了其在审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专业标准体系,这不能有效的指导法务会计师的实践。由于法务会计业务可能产生重大的法律后果,因此对法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保密等加以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基础!

2.加强人才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充足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来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人数还是相当不够的,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同时,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必须对我们的审计师加强业务的培训、意识的教育、责任的树立等工作,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相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我国专门的法务会计人才缺口更严重。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没有包含法务会计这一学科,法务会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没有深入现实的教育体系中;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专门人才空白严重,现实中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既有注册会计师、律师、法院工作人员等,而专门的法务会计师则很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努力建立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的法务会计队伍。

3.携手舆论监督。

从二十世纪以来的会计舞弊操纵案件的发展来看,舆论往往走在了法律

和行政的前面。舆论首先从一定的角度揭露企业存在的舞弊可能性,而后行政开始登场加以调查确认,最后法律施展身手,奖惩相关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舆论对于约束舞弊行为、营造良好的会计服务市场作用巨大。因此,应当携手舆论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而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这一问题的解决,注册会计师们、法务会计人员、舆论工作者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黎仁华.资本市场中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6).

[2]曹爱兰.法务会计对会计舞弊的揭示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

[3]刘明辉,胡波.法务会计、舞弊审计与审计责任的历史演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4]周金凤,杨晶照.发展法务会计,建立市场诚信[j].会计之友,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