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范例6篇

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范文1

我们是从后院进入的,院子里有一个广场,广场上有两个孩子在排椅上玩耍,我想那该是服务人员或者是前来探视老人的人的孩子吧,我们穿过广场来到了楼的西头,那里是一片空地,空地上种着大蒜,韭菜,那菜苗反反复复在大风中歪倒了又站起来。我们转过来来到楼前面,这座楼是老人们的公寓楼,这公寓楼前面还有一座楼是工作人员工作的工作楼了。

那楼的西面还有一个角门,这时候从角门里走进了两个妇女,我们以为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她们也没有询问我们的意思,我们也就没有理会她们。我说前面这楼好像是厨房和饭厅,我们先去看看。

我们来到了厨房,那里一大电饭锅粥正热气腾腾的,锅灶上的锅盖周围也微微的而冒着热气了,里面有一男一女两个工作人员站在各自守候的锅前观察动静,我们站在门口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那男的走进我们询问,我们说放假期间你们在值班?他答应了,我们就走开了,王冬面看看餐厅,餐厅里餐桌上还有餐盘,餐盘零散的在餐桌上,我们知道那是能够自己走进餐厅就餐的老人的惨案了,盘子里空空的,就等盛饭菜了。在另一个餐桌上满满的摆着手提保温饭桶,那饭桶的盖子已经打开,放在桶的一边,二铁桶盖上标记着房间的号,例如201,109等,我们知道这是需要工作人员送饭到房间门口的。因为是假期,还没到饭点儿,这里没有工作人员,我们看了看就离开了。

转回公寓楼里,我们从南门进入的,因为这天是大风,而且比往日冷些,老人们是不顶冻得,公寓楼的北门就关闭起来来,而且摆上了警示牌“请走南门”,一进门就是一个很大的厅堂,有几个老男人在那里闲坐着,相互也不拉呱,就那么木木的坐在那里,互相对望着,这景象我是见多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耳聋,要么嘴不灵活,尤其是男老人,就是那个样子了,因为我的老父亲就这样,在村庄里就和老弱病残一起这么默默的坐着观景,说是观景就是那么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看。

我们往东走,在走廊里就闻到一股尿骚味,这是老人们卫生间的味道,而且这里住的是老女人,她们的小便是失禁的,这我知道,我80岁的婆婆就是那气味,裤子总是洗不完,还不迭,我们也就听之任之了,我们进入了开着门的向阳的一个房间,房间里两个老女人坐在床头看电视,见了我们,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坐下,我俩是不嫌弃老人的,我们就一个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一个近距离站在一位老人的身边,在询问中,我们知道了那个耳聋的已经91岁了,和我的母亲同岁,我下意识的看了看他的脚,那是被生生的握断四个脚趾挤压在脚掌底下,已经成型了的,后来又被放开的,那形状很明显的有记号了,尽管老人耳聋,可是看到我望着她的脚,她尽管视力不好,但由于我看的时间太长了,也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说,走路就痛,我知道的,我的母亲就那样,一股酸楚涌上了心头,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尽管她已经离开我25年了。另一位89岁,耳朵不聋,视力也好,身板也直,思维清晰,口齿伶俐,跟我们介绍的情况清清楚楚,原来这是老民政局长的岳母,孩子六个,只有一个在诸城,其他的都在外地,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济南,有的在福建,他和老伴就被送到了这里,老伴去年去世了,她还是在这里,老伴在世时俩人一个房间,一月2300元,现在老伴去世了,她就和这个老人一个房间每月个人承担1150元,她的床边靠墙的地方堆放着奶,饼干,八宝粥,芝麻糊等即食食品,我们刚进入的时候她正嚼着周村烧饼,她还有个小冰箱,冰箱里有吃剩的馒头和新鲜的鸡蛋,她还有个电放锅藏在卫生间的一个小橱子里,她想自己吃就自己热点儿吃的,她是豁达的一个老人,不但能照料自己,而且还能牵引着这个老人,她们就像姐妹一样在一起,我们也没有看看她们看的是什么电视,只顾拉呱了。小卢给我和两位老人照相留念,说着话的时间过得就是快,那个年纪大的老人有要去吃饭的意思了,我们觉得快到饭点儿了。

我们不舍的离开了老人,回到了大厅,我说到楼上看看,我们快步来到了二楼,二楼就一点儿尿骚味没有了。

因为能够走上二楼的老人相对年轻,身体好些。我们走进了一个开着门的房间,一进门我们就认出了是一对熟人,熟人相见给外亲切,我们了解了情况,就到饭点了,熟人往外望,我们知道他该去吃饭了。我们就下了电话,急匆匆的离开了房间了。

来到了办公室里,见到了院长,我留下了电话,她也给了我名片。

社会养老范文2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诸多养老模式皆很难满足现实需求。

社会化养老成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结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渐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养老形势也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37%,其中需要护理和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重。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调查发现,高龄老人很难进行居家照料。因他们多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据全国老龄办报告,我国目前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达2834万,其中多数为农村老年人。这部分人中,近1/5需要不同程度家庭护理,需要护理和照料的失能老人占9.9%。

因此,老年人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并且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按此推算,有专家估计,中国现在至少有几千万家庭被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所困扰。

此外,与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的“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家庭大量出现,也使赡养老人压力加大。专家表示,“421”结构属风险型家庭架构,养老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

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尽管我国社会化养老已成趋势,但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需要。国际标准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而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缺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现状,一些地区尝试发展社区养老,鼓励民办养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诸多发展障碍。

资料显示,我国从建国伊始就开始进行“社会化养老”尝试。起初制度覆盖面仅限城乡特困残障人、农村“五保户”和“荣誉军人”等特殊人群。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这一制度建设尚不成熟,且覆盖面也亟待扩大。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制度化的养老保险实际覆盖率不到50%。尽管2009年6月,我国开始在十分之一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2020年前覆盖全国。但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仍面临困境。

专家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当前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和收益互补机制。

健全和完善体系是根本

事实上,服务机制和体系不健全正是社会化养老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不少专家建议建立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专家建议,将发展养老机构和培养专业人才同产业振兴计划和积极就业政策挂钩,纳入宏观制度层面统筹考虑。

专家表示,应大力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

民政部表示,应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有,“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同时,“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需要构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

近年,从中央到地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与供给低效并存,供给结构和供给分布失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要尽快扭转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就需要将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从社会养老服务中区分出来,予以确立和构建,使之真正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在使广大老年群众真正能够享有他们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养老服务上,使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实现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

社会养老范文3

我国的老年化趋势日趋突出、严峻。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口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了解,到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国外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候一般都是5000美元到10000美元,我国不足1000美元,所以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已急剧增加。家庭结构的趋小,第六次普查全国户均3.10人,空巢老人很多,像大城市就更明显,北京的家庭户均2.45人,上海一代户占49.9%,两代户占39.6%,所以大量的是一代户和两代户,人数很少。未来一对夫妻将要承担4个以上老人和一个小孩,形成了421的一个代际模式。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因此各单位、组织、企业,要自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众多,老年化进程如此之快,靠国家包揽2亿多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养老设施、发展老年事业是当务之急。以要素支持投资养老设施为前提,凡是投资养老设施建设的,政府在土地指标和信贷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政策支持投资养老设施为保障,凡是社会资本投资养老设施的,政府在税收和有关基金的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保证其健康的发展和运行。

二是加强组织和动员部门资源整合

人人有老时,家家有老人,解决好养老问题应该是大家的事,全社会的事,是公益事业,人人有责,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支持和维护。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要主导,要做好老龄事业规划、养老规划;研究激励政策,并做好体系的构建和机制的创新。政府对保障类的养老主要是民政系统的养老和公益性的社区服务要有比较多的投入,不应该过多地依靠企业。民政部门应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把养老工作列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和环保部门,应给予老年设施建设在立项、用地、规划审批、建设许可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持和指导;教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列为重要的教育群体,加以指导和引导;医疗卫生部门应把老年病的医护作为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农业部门应把养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功能和重点内容,给予项目、技术和信息支持;水利部门应把养老社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给予水利基础设施和工程投入;供电、供水、邮政和电信及相关部门要把养老社区作为支持和服务的重要对象,给予优先安排和照顾;各级宣传、文化和新闻出版、精神文明、教育等部门要将老龄宣传教育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大力宣传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呼吁全社会亲近老人、关心老人、尊重老人。形成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切实安排和落实财政资金支持

财政资金的支持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体现党和政府对发展老年事业关心和支持的最现实的政策。财政部门作为政策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通过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整合安排专项资金,实施资金绩效评价,促进养老工作合力的形成。一是在部门预算中安排养老服务宣传专项经费,宣传老龄工作,传播老龄信息,增强全社区爱老、助老意识。二是整合专项资金。根据各部门职责落实养老服务经费,统筹安排使用,做到不重复安排,不多头使用,促进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共同努力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三是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对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围绕绩效规划控制项目的执行,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指导项目预算安排。引导部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资金对养老服务事业的促进作用。

四是完善鼓励慈善义工和专业服务

社会参与方面,我们应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征集社会赞助,协同一些慈善机构,加快混合社区包括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加强对老龄工作者的配备和队伍的建设。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首先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做事才行,配足老龄工作人员已经迫在眉睫,要有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专业服务。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和爱心人士愿意出资出力支持养老事业发展。

五是加快推进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

社会养老范文4

在城市化建设中,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无法依靠养老,然而失地保险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完善。失地保险的覆盖面积较小,保障制度的覆盖速度追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参保体系建立还未完善,失地农民到期后得到的保险金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实际上是没有与企业享受同等的保险调整机制。一成不变的养老标准还达不到城乡居民领取国家补助的一半,保障效用逐渐丧失,无法满足失地居民的养老保障。一部分农民看到了失地保险的弊端,将失地保险转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期望可获得更多的养老保障。

二、新时期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重心在于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构建农村养老保险是落实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9年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与以往的农保最大的不同在于资金的募集,以往的农保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纳资金实行养老,但实际上这种养老方式并不能称为社会养老保障。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资金的募集上新农保采用的是三方集资的方式,包括政府补贴、集体补足以及个人缴费。同时政府的补助是直接发放到参保农民个人上,由此可见,当前建立农保体系资源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新农保体系的推进工作。为了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靠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观念中跳脱出来就必须提高新农保的宣传力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政策,使这项惠民工程内容普及化,引导适龄农民参与到这项政策中,进而更好的推进新农保的实施。

(二)构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接轨机制

城乡养老保障分割两极,在城、乡两个保障体系没有足够的沟通管道,这是影响劳动力流通和老农保发展主要的阻碍之一。因此,新农保在构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时应注意城、乡两个保障体系之间的联通性,让农民在异地也可以将基金转移与继续。其具体的做法为:第一,部分收入水平过低的农民无能力缴纳保障基金可建立低保障原则。第二,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网,养老账户与身份证号挂钩,养老账户余额可随个人的流动而转移。第三,一些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后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养老缴费待遇,养老基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过去缴纳的基金实行实账积累,离开单位或回家可直接转入当地社保管理系统。由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无后顾之忧,无形中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刺激了农民参与社保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农村村民老年的稳定生活,推进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三)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失地农民是其中产生的一个群体之一。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这群失地农民面临无田可种的境地,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低保政策难以实施在失地农民头上,失地农民的生活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将失地公民纳入保险政策中是一项必然的政策,当地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补偿这些失地农民。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来制定农民失地保险,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可将社保与失地保险合二为一,以集体补助的形式将失地保险金加入公民社保的私人户口,通过对现行的一些优惠政策促使保险基金增值,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节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运行成本。

三、结语

社会养老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5-01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并且还在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的重要国情,其带来的各种挑战已大大超过了上个世纪对老龄问题的预期,成为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也对我国的养老保险的实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了老龄社会,国家加大力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险,尽管养老保险事业有了极大的进步,但距满足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参保人员2.7亿人,只占全国就业人员即应保人口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左右,而我国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老龄人口比重的加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所面临的重大考验之一,统计表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2000年为1.3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20年增加1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来解决。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缺陷,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宽

这主要表现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宽,农村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根据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只能覆盖全国总人口约30%的城镇人口的60%,即全国总人口的18%,而世界各类公共计划覆盖的平均水平约为30%。

(二)法律介入作用微弱

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养老问题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和重视,但我国直到2011年7月才公布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法,而且由于刚公布实施,很多实际情况并没有完全涵盖在内,还需要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法律权威的确立还需要时间,只有完善的法律规范的确立,让社保部门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更好的保障养老保险的进行。

(三)缴费主体疲软

对于缴费主体企业和个人来说,由于亏损和经营不善等原因,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无力替职工缴纳正常的保险费用,欠费、逃费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找工作难以及季节性失业等原因,个人也很难按时支付保险费用。这样,高费率,高逃费率,使社保基金的链条出现危机。

(四)政府职责不履行

由于退休金法制的不健全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保基金安全问题凸显了政府监管职责的不到位。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因为财力的问题而不承担老百姓的生存需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政府没有理由拒绝替百姓解决基本的民生需求,他有这样的能力,同时也有这样的职责。

三、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不断扩大制度覆盖面

在我国应尽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更优的筹资机制。扩大覆盖面,让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和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应在各个省份,尽快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人也享受到政府给与的民生服务,尤其是保障农村老年人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足够收入,我们应尽量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国家给与的保障

(二)加强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化建设

在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早了100多年,我国一直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都是各省自行出台的法规,规章,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加快立法步伐显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当前我国虽颁布社会养老保险法,但仍不完善,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三)降低缴费比率

多渠道地适当降低缴费率以拓宽养老金制度覆盖面,不再单纯的以企业为主,而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出资,减少企业和个人缴费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负担,由于费用的降低,可以促进覆盖面的扩大和减少企业和个人的风险。

(四)强化政府职责

政府想要经济增长,想要提高百姓的需求,那么如何提高,是加大教育的收费和房价的上涨来提高,还是给百姓以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来消费,如何选择,答案很明显,是后者,如果社会保障到位了,老百姓不担心养老,医疗了,那么他们是敢于消费的,老百姓敢于消费就会拉动投资的增长。所以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全民社保,既使百姓获益,又实现了政府的职责,所以要强化政府职责,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

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辉玲.构建和谐社会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J].甘肃农业,2005,12.

[4]吴红军.进城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N].金融时报,2006-02-17.

[5]李小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6,04.

社会养老范文6

【关键词】养老保险 和谐社会 统筹层次

自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国务院国发1986 77号《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后,在全国各地市、县成立了企业养老保险机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巩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农村先后进入了社会保险行列,并成立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有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人群之间养老保险水平的巨大差异成为了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尽快的规范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成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必然要求。

一、看现状——三驾马车,各行其道

由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起步早,力度大,企业及企业职工的保险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企业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职工得到了安全和实惠。特别是企业改制后,企业退休人员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并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养老金每年也有所增加,基本满足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企业职工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参保、投保积极性和自觉性。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直由地方财政经费支付工资,在人们心目中公务员是铁饭碗,退休后同样享受“吃财政”的权利,自然而然这部分人员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积极性就比企业职工差一些。最大问题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是由企业和职工分别按一定比例交纳,即企业与个人同担保险责任。而公务员个人缴纳比例较少,个别地区个人甚至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给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造成有的地区养老保险积累较少,支付能力较脆弱,防风险能力较差。

农村保险起步迟,而且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少,待遇较低,不能极大地提高农村人员的养老保险积极性和自觉性。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保险机构大部分地区有三个养老保险机构,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目前的现状就是一个险种三个机构管理,三个管理机构各行其道,不能统筹规划,不能公平参保,不利于缩小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的差距 。

二、看未来——一驾马车,公平和谐

社会保险的发展方向,应更人性化、合理化。公平参保,和谐发展,逐步减少缴费差距 ,逐步减少退休人员养老金生活待遇的差距,这是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指出:“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这就从法律的层面理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体制,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因征收体制“不统一”导致规划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难的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不少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框架,但在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解决影响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统一”问题任重道远,虽然国家连续几次上调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缩小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的差距,但仍然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现象,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是各地政府必须按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精神,脚踏实地抓好当地的经济工作,增加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投保基数,退休时养老金自然大为增加,这自然就与公务员相比缩小了差距。公平、合理、和谐的目标就逐步得到实现。

2006年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指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就成了最重要的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从城市走向农村,全国各地全面落实2009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村养老保险列入议事日程,各地先后成立了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参保人数和覆盖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农民三者相比差距较大。

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指出:“十二五开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应该从普惠到公平普惠,这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制度方面,只有通过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才能逐步理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只有这样 ,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就从主要由家庭和个人负担,转移到主要靠政府和社会负担。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人口机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不断的弱化,老无所依成为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只有社会化的大保障才能与其相对应,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地合理消费来支持市场经济的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艳丽.浅谈实行社会保险统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