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方法范例6篇

初中生学习方法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1

2、学过的知识要勤总结。每一章的关键点、难点、常见试题等,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在笔记纸上,粘到相应章节的中间。阅读时,标记每一段,如“已经理解,不要阅读”,“这个问题简单,不需要做”等等,所以,在复习时,目标是明确的,避免胡须眉毛,避免浪费时间。自然提高效率。

3、温故而知新。建立目录是每一章的目录,而大的目录是在学习多个章节或整本书时对整本书的一种库存,以澄清每一章在整本书中的位置,解决多章知识点的综合应用问题。另外,每一章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应该横向检查,如数学公式、定理、公理等,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非常有用的。请注意,记录这些内容的文件应粘在教材目录上,以便便于查阅。

4、要经常补充知识库。在相应章节中增加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内容、新知识点、新问题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丰富和完善知识库。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76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数学课是一场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的精彩艺术表演,因此,具有精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解题能力,还不足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好的教师首先从学生的兴趣下手。因为他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孩子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兴趣受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做好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开端,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也感兴趣的,又能和当节课的教学有关的话题,这样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为什么是0.618?”一节教学中提出问题:“人的鼻子为什么在脸中间偏下一点就好看?”、“报幕员为什么不站在舞台中央报幕?”来引入“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的内容;在学习“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时,可以设问“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坐轮船还可以承乘坐飞机,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应用题教学中设问“你能否不过河测得河宽,不上山测得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又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定理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吗?学生肯定回答为180°,紧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一般回答为教师说的、书上是这么说的,这时教师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为180°,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明明我们一直都说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现在怎么又说不一定了呢,老师就势提出想要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我们要从已知的基本事实出发来对这个问题加以证明它的正确性,学生这时就会思考怎么进行证明,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撕纸得到证明的方式。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境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些案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的材料,可以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精心设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生活知识烘托教材,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且有系统,有目的地去进行,从而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有理数”一节,引入“负数”的概念时,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呢?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2. 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又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笔者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我亮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玻璃说:“我这块三角形玻璃摔在地上碎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裁一块,但摔碎的那个角无法还原了,想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裁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有些学生就议论开了,摔碎的那个角无法还原了,怎么办好呢?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内容,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三、通过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相似三角形知识后,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启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作为教师应具有积极乐观的“学生观”,从多个角度评价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乐于接受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一些评价方法:1. 选择适当的场合与学生面谈;2. 课堂观察常被忽视的学生;3. 让学生自我评价;4. 让学生坚持写数学心得体会,教师批阅。总之,多元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帮助教师获得更大的真实信息,有利于师生沟通,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表达幽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诱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手段应用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如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时夹带一些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但趣味性很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效果相当不错。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化学;学习方法;动机;自学;科学;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90-01

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二、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至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习预习前,我都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5、无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于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

四、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们讨论、老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五、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92-01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灌输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成绩逐渐下降,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进行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能起到什么作用,预习仅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是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要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让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在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为交作业而做作业。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让教师带着复结。其实,从初一开始就应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一是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是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是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和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第一,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后的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进行一次到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第二,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第三,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5

关键词:方法;指导;课前;课后;课上;定义;定理;概念

步入了初中,数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知识更一步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要求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课前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一看:先粗略浏览教材,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做: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求学生练习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

2.明确数学学习要求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一般应从以下方面去理解掌握。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下面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①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

②理解定义,掌握特性;

③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④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⑤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正确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③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⑤变化公式中的字母所蕴含的内容,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①背诵定理.

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二、课上数学学习的方法

课上数学学习主要是“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

1.“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2.“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1)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2)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

3.“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要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4.“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

(1)要结合教材来记,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课后学习是数学知识应用和深化的关键过程,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重视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达到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易产生新的联想等作用。

1.完成作业的方法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起不到作业的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每天先浏览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笔记,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熟记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2.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

(1)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数学,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必需的,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解题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2)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细心一点(由观察特例入手),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够应用自如).

(3)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4)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一旦学生开始收集典型错误题,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错误反复在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那么就要求学生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宝贵的金子,只有挖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3.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上完课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

4.加强小结或总结的方法

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中生学习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中等生;学习能力

一、初中中等生的特点

1.中规中矩

大部分中等生在学校都是中规中矩型,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老师安排的作业也都是按时完成,从不拖沓、犯懒,逐渐成为班级里同学比较信赖的群体。在班级里,这样的中等生占班级的绝大部分,是班级的主流群体。

2.身心健康、智力正常

中等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较健康,更确切的说是处于稳定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太特殊的情况。这部分群体并没有什么特长,爱好较少,性格上偏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有部分学生甚至会胆怯、自卑。3.不自信,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中等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中等,在学校很容易被老师忽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他们不自信,他们缺少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会因为这种不自信而抓不住机遇。

二、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提高教师教学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由于中等生群体较庞大,思维比优等生迟钝,很难达到老师想要的互动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1.课堂提问

中等生被提问的次数极少,很难有机会被老师叫起来发言。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把握进度,并达到教学的目的,往往会选择较优等生起来回答问题,而且倾向于把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生,简单的问题交给差等生,很少考虑到中等生。由于中等生人生较多,及时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中等生,仍然很难做到均等,平均下来中等生的被提问的次数很少。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情境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很难把握好学生的提问情况。

2.表扬次数

由于中等生很少有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学生缺少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自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只是中等生很少受到表扬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并不强,缺乏新点子和新创意,难以激发新思维,比较适合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并不能给老师带来惊喜的回答。教师考虑到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更乐于提问优等生,希望借助优等生的积极大胆和有难度的回答,来激发班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效果。老师们也想通过向优等生提问环节暗示学生应该向优等生学习,激发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潜能。

3.参加课外活动中的地位

如果班级举办课外活动,通常情况下优等生比中等生更受欢迎,而且优等生的参与热情也高,因为他们的大胆、自信,勇于积极争取的性格,自然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差等生,他们对于名利并不在乎,学习成绩也差,参与到竞争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并不会过于焦虑,一旦胜利了将会改变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而作为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一向顺其自然、不与人争抢的性格,很少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他们自身就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失败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勇气争取机会展现自己。教师也很少关注他们,他们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老师们对于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致也不高,所以中等生很少参与课外活动,老师也很少鼓励他们去参与。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1.更正对中等生的态度,教学行动从改变思想开始

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属于重要的副级科目,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所教科目的重要性,然后转变对中等生的态度,摒弃以往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观点,激发中等生的历史学习兴趣[5]。在课堂上,老师要针对中等生的历史学习水平,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水平的差异,所传输的知识点要在中等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学方法也要能够让中等生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需求,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大胆表露自己的见解,树立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要他们改变对中等生的态度,然后从态度转移到日常的教学中,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模拟历史情景,鼓励中等生扮演历史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过程”这一理念,就是要鼓励教师多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过程,并感受和接纳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程体验深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当中。首先,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历史情景,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重点鼓励中等生参与其中的角色,还可以让中等生来扮演重要人物,提高中等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人物扮演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可以体现学生的智慧。以前有学者提出,知识并不是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体验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多与中等生进行互动,建构中等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其他科目学习的积极性。

3.了解中等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首先中等生是渴望被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谈不上需求,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老师们应该多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转变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激发出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培养中等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并贯穿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才是教学与学习的最好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远比成绩更重要,传授给中等生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传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一份子的责任,这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汪利兵.优等生和中等生高中物理问题表征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封光涛.在数学教学上对中等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D].延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