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范例6篇

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1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的选题思路与选题原则

新编历史教科书专门附设了22个课外研究课题,主要选题思路有:

(1)同步教学,收集文献,疑难突破。如“维新变法措施的失误谈”“近代实业精神论”。(2)理性认知,论证史论。如“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我看两宋经济重心南移”。(3)社会实践,结合地方特色,深入调查研究。如“陆荣廷与近代南宁城市建设”。(4)撰写人物传记,活化人物历程。如“林则徐的官场面面观”“张謇办大生的营生理念”。(5)学术争鸣,关注热点研究。如“16—18世纪中外货币观的差异”。(6)学科交叉,渗透研究。如“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敌我环境因素利弊探讨”。

由于选择和确定课题的关系重大,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选题原则:

(1)示范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历史知识为主导,或渗透相关学科的主题,引导学生寻求切入点,逐步分解,由点到面,合理示范。(2)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学生兴趣的诱导,给予每个人展示多元成果的机会。(3)可行性。在内容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扬长避短,指向明确,从实际出发,把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4)现实性。加强当代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学以致用,向现实与自然界开放,避免空泛性。(5)创新性。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6)全员性。人人参与,协调配合,集思广益,合作研究,动员多方投入。(7)特殊性。承认教育群体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其个性发展的特殊性。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主要辅助载体的优劣

1.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文稿手稿、图书、期刊、影片、磁带、磁盘、光盘。文献检索可以从各种资料储备中迅速找出各种信息,是参与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的主要程序。这种方式既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更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种资料真假虚实不是一般学生可以识别的,且年代久远加之各种政治原因、社会原因,许多资料往往支离瓦解,只言片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去伪存真的指导作用。

2.博客网页。信息网络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师生可以以建立博客或相关的讨论群的方式,链接首页、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各种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相互交流,体现研究的合作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博客群作为一种新载体,它的使用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且由于各个地方经济水平差异等原因,它的推广有待深化。

3.社区资源。包括各个生活小区、城镇、村落、各宗族家族家庭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个人经历等资源。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历史走进社区是研究性学习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在参与社区调查研究时,人身的安全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仍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模式枚举

(一)“命题—调查—整理—评估”模式

【案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阅读课《军阀割据战争》。

1.命题环节:由于此课为阅读课文,学生对近代军阀历史颇有兴趣,且课文仅对近代军阀割据的原因、军阀混战、影响作粗浅论述;加之近代广西乃军阀割据严重的地方,前有陆荣廷、沈鸿烈等,后有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新桂系,为加深学生对军阀历史和课文的了解,故设立此命题。

2.调查环节:可以将学生按来源地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生活所在地挖掘当地著名军阀历史,可以自行提出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研究手段也可以因地制宜。于是学生立刻挖掘出各种军阀历史调查方向:南宁学生提出“陆荣廷与亭子建设”“黄绍竑的豪门大宅”“陆荣廷最爱的武鸣牛杂”等;玉林学生提出“李宗仁玉林起兵”;百色学生则提出“白崇禧与百色烟土税”“滇桂大战所为何事?”等等。带着问题,学生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或在当地采访,或采用互联网等,通过各种调查,对近代军阀历史有了感性认识。

3.整理环节:学生的各种资料收集经过最后汇总,以班级版报或年级“历史讲坛”的方式进行展示、评讲,推广了各种活动的成果;部分学生的整理成果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重视,被整理收藏;部分资料则在报纸杂志上刊登。

4.评估环节:各种整理结果,不管是小论文还是实物、图片、调查报告,教师都做一个整体评估,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学生。

(二)“讲座—调查—交流—学习”模式

【案例二】“”那些事。

1.选题背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动乱的十年》一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握远去的历史,全面感知“”这一历史概念,教师通过历史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亲历者、当事人的记述、回忆中收集、整理“”资料,学会理解与评价历史。

2.讲座环节:教师开设一个“往事”的讲座,介绍“”中的一些奇闻怪事以及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情况,借此让学生了解许多今天难以理解的现象,如“坐飞机”、“阴阳头”、“忠”字舞、样板戏之类。

3.调查环节:学生对自己身边经历过“”的长辈或邻居进行访问,收集有关“”的史料。学生要着重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语气、神态,感悟被采访者对“”的感受。这种心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

4.交流环节(节录)

生1:我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被称为“地主婆”,经常被红卫兵拉出去批斗;父亲他们被称为“地主阶级的狗崽子、孝子贤孙”。

生2:我爷爷是188师军队的士兵,参加了抗日的桂林保卫战,后来起义参加了,“”期间被认定是特务,曾经被红卫兵抬起又狠狠地摔下,造成终身残疾。(学生惊呆了)

生3:展示像章、语录。

生4:找到《无产阶级就是好》等“”歌曲的原声带。

师:你们说说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大家通过对“”往事的调查,对“”有了一定的感知,下面我们结合课本的有关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学习。

(三)“命题—设计—体会”模式

【案例三】以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一中国古代史《联系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为例。

1.命题环节:课本对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介绍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个事件以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对丝绸之路的总体印象还比较抽象,且留下许多地理名词,如河西走廊、玉门关、车师等。因此教师设置一次“重返丝绸之路”命题研究很有必要。

2.设计环节:制作一个网页“重返丝绸之路”。学生自己组队,从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喜爱的子命题,如:“西汉走西域,哪条道路最近最安全?”“古今丝绸重镇的地名变迁”“丝绸贸易在哪些西域小国生意最好?”“丝绸之路上好风景——沿途物种介绍”“我设计的新丝绸之路”……

3.体会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自行收集各种资料,或旅游风景照片,或沿途访问记,或文献资料选编,或自己所绘制的地图,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这些资料自行上传到网页上。个别学生设计的“新丝绸之路”,建议开发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可以从物候、地理、风土等资源入手,得到了政府旅游部门的充分肯定。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外课题研究建模是对课堂教模的延伸,抓好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融会课内外知识,构建新信息、新体系,这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霍益萍,查尔明著.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gh-School Under New Curriculum: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ocus on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SHI Wenlei

(Jiangshan Middle School,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192)

AbstractResearch studie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is not only in keeping with the sati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at home and abroad in nowadays, but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deepen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me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communicating and collaborat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研究历史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作为对过去生活的重现,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通过历史的示范效应和教育意义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唤醒人对于世界的意义和人的本身生存意义的领悟。因此历史及其所附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叙,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指导。学习历史除了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要使学生系统的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益处:

1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仅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历史现象作为思维材料去进行思考。而一这思考的过程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专题为前提,而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应探究题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所研究的专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进而通过推论引证等手段得出自己个人的相应的历史结论。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现成的已确定的历史结论,但是事实上许多历史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历史结论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绝对的确定性。许多历史结论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论。许多史学界已基本确定的或基本达成共识的历史结论,中学历史教材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及时跟进。有的历史结论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和史学遗存,尚在研究之中,之前的结论可能会被改写甚至等等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然后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发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断更正或补充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苛求其从无到有的重大史学发现,而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结果对其本人或同龄群体有着独特的,新颖的价值。这就是学生的创新,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精神。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益处。

2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在学生研究历史专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而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践则能恰好锻炼了学生除了课堂听说读写,背诵等能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研究调查历史课题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翻看相关调研报告,上网查询,实地走访,听专家讲座,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通过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等场合和媒介完成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材料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形式进行筛选和甄别,依据存真去伪、去粗取精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再收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于这些材料和信息进行升华,从中得到精华,用以推论或引证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这些锻炼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最终是要为其走向社会所服务的,而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历史学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往往比较复杂和庞大,并且目前中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顺利的完成。因此研究性学习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在小组中,一般采取“合―分―合”的模式。就是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和制定研究课题,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再根据小组内各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专长,分别进行自己所分配到的部分的研究,最后再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进行润色和梳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小组研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在研究性学习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甚至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就是进行人际交流的最好实践场所。因此小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只有处理好了团队内部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然当前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使研究性学习真正造福于学生,造福于未来。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角色转变

一、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小组学习,或者独立地学习,对于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或者实践获得,从而养成一种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自学,学会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它突出了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的角度开展的,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为目的。其次,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问题的批判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它更加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第四,研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激情,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五,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有助于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养成,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

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积极的组织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这样通过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优势,教师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地、无所拘束地开发教学资源,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仅仅是教育工作的服务者,没有主动性,教学方式死板无趣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地开发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教学大纲以外的知识的探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对课堂以外的知识的关注,有利于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历史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会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信。同时研究性学习不仅可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教师也会以一种研究性的心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养成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实现研究性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研究性学习实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方面教师针对一定的问题设定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因此问题情境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必不可少。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批判探索,积极大胆创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角色以及职能的转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为学生指明问题的方向,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迎合了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以及学习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沛雨.论师范生教科研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2]王亚娟.论教学反思对教师实践智慧的引领作用[J].文教资料,2011(8).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时代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积极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1]。

1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1.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将思考的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会”上,而“学会”与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的效果,取决于是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许多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政策试图要实现“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的转变。在英美两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考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用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培养的服务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思维方法的人才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2]。

1.2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尝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被引进,目的便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这些革新或引进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使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如果探究性学习中忽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会导致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学生探究完之后不知道一路是怎样探究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3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我们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策略

2.1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学,指导这一环节做的好,学生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好。但是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做法,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充分地“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探究开展之前,教师要准备必要的探究情境、探究的材料或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和动态,并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师的指导要点到为止,探究的结果由学生自主获取,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甚至对学生错误的结论视而不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等。

2.2迁移训练策略

迁移训练策略就是让学生先模仿他人(教师或同伴)做法,并将模仿获得的这种探究技能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探究学习任务之中的教学策略。运用迁移训练策略,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和巩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迁移训练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社会角色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迁移训练中的导向性作用,做好引导铺垫。迁移训练时加强变式训练,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知识建构方法可以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方法建构知识,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建构方法、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2.3即时评价策略

即时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成长的交互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本课教学中除教师做即时评价外,还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比如学生介绍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并说明依据,阐述优点,又比如请学生评价两位同学建构的知识结构。不仅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注。通过学生相互评价、讨论得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这样的评价比老师的“独裁评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方法上来讲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3结论

总之,从教学实践出发得出的经验,较具体,具可操作性,对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5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让学生走进档案馆学习历史,可以改善历史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学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吻合。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如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如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如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