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例6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1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先学后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微”时代的来临入手,总结出微课程符合时代的学习特点,结合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实现微课与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

微课;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反思

21世纪初,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里,短小、便捷、快速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诸如,微博、微信,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一改变同样影响着教育领域,微课程应运而生。综合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笔者理解微课是通过时长大约5-8分钟的简短视频,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便捷学习方式。

一、微课的特点与优势及其理论依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或多或少的使用视频教学资源,其中不乏一些名师名家的讲坛,对于这类视频资源,更多的是用于教师备课或者学生被动地去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产生的改太大的改变。而配合“翻转课堂”所产生的微课,却由于其所具备的诸多优点,对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内微课先驱胡铁生老师将微课的特点总结为“短、小、精、悍”,下面结合教育理论谈谈我对微课这四个特点的认识。(1)短:时间段。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在碎片化时代,长时间的教学内容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多的乐于在课间、等车、睡前等短时间内,打开手机按照自主意愿选择对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2)小:主题小。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程的内容更加精简,主题更为鲜明,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便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3)精:内容精。针对性强。一般来说,一节微课对一个重点或难点进行专而精的呈现,同时配套设计相应的练习、反思等。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需简单而巧妙的对前后只是进行点播,使得学生在专注于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彻底掌握。微课可以将教学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还能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核心方法。(4)悍:互动性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这一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留下5%,“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的方式逐渐增加,最后的“教别人”可达到90%。可见,学习效果较高的都是通过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学生在自发、自觉学习微课过程中发现问题,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从而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微课的上述特点,历史教师如何制作一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微课,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移动式、碎片化学习呢。笔者将以微课作品《新儒学思想的内容》为例,从选题设计、制作微课及相关资源两个维度说明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一)选题

制作微课视频首先要确定微课课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学生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二)制作微课

(1)录制微课视频。首先确定微课设计方案。(详见微课设计表)其次,确定微课设计内容后,我采用ppt制作课件,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录屏及同期录音,并进行祛除杂音、添加背景音乐等后期处理。将制作的课件和视频压缩打包,通过公共邮箱,微信,QQ,微博等工具,也可适当的选择其他媒体形式,使微课程更加灵活多变,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学生的需求。(2)设计学生学习任务单及配套练习题。微课主要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要有基本的微视频之外,其配套资源也应该完备,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学习、自我检查。首先,设置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借助任务驱动,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前做到目标明确,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结合课标,我将《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微课程学习目标定为:能够复述出新儒学思想的内容,能够归纳出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方法指导:(1)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对课本知识进行大体了解。(2)观看微课,学会独立思考,紧跟教师的提示,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难懂的知识点,建议对此知识点进行重复观看。对于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课堂统一交流。其次,相关习题演练。为了便于学生在观看微课之后的自我评价,在学案的后半部分增加了有梯度的相关习题。分别是5道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题目为:为何汉武帝会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作为统治思想?通过课后的检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查漏补缺。

三、关于微课的反思与认识

(1)微课选题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例如,对于文科、理科和我校动漫班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在学习微课之后的反馈,再在之后的制作中不断调整。(2)尝试开发不同课程种类的微课。现阶段微课课题多为新授课,服务于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或课后重难点突破补充教学,而习题答疑类、探究活动类并不常见。在新一轮的减负背景下,教师普遍感觉到课堂时间的紧迫性,我们就可以通过制作例如答疑类微课解决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难题。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给传统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制作好的微课能促进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使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节好的微课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模式,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创新,不断反思,设计更符合学情的历史微课程,师生共同进入“微时代”。

作者:张晓娜 单位: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热点问题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2

一、反思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史为鉴”,不断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在对所坚持的理念进行反思中,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斥传统观念,而要立足教学实际,摒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部分,汲取其精华部分,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否则,一旦所坚持的观念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历史课堂教学势必又落入应试的窠臼中。

二、反思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教学讨论或方法,虽然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体上是接近的。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中讲授,然后以练习而让学生进行巩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凸显出来,教学中教师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所采用的模式就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教学模式反思,就是要结合实际,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练习等环节思考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反思细节,追求简约有序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3

一、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充分应用

在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已经明确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之后,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材的编排,其中安排的史料具有较强的紧凑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材中的序言、课后总结和练习等均具有丰富的史料,其史料还具有典型性、启示性、情境性和深刻性等。因此,教学时应对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充分应用。在课程开始之前,总结出简洁的答案,之后将思考题和史料等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让学生简单阅读,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例如,在义和团运动一节的课程安排中,有一段内容是对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的评价。如果教师一开始便结合“扶清”和“灭洋”进行讲解,学生便会不容易明白盲目排外和应用“扶清”作为“障眼法”的观点。因此,教师可结合相应史料的应用,如描述义和团运动的史料:“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通过该史料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到,口号当中的“洋”,不仅指的是国外侵略者,还包括所有的涉洋事务。结合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观点的得出并不是主观判断的,需将史料作为依据。该方法的应用还是对史学家研究过程的简单模仿,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结合课外史料的应用扩充教材内容

尽管教材当中史料属于教学的主体,但在培养学生深度挖掘历史观点的教学中,教材中的史料会显得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应用,应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升学生对历史观点的理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有关于对三大发明对于欧洲近展的重要作用,其内容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却变成新教工具……”。学生能够透过其语言,了解到其对欧洲发展的作用,但对于其在中国应用和地位,却不能得到较好的理解。教师可引入鲁迅先生文章中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段文字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但也切实体现出我国对待四大发明的一些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对文字的解读,能够了解到我国的发明在中西方受到的不同待遇,进而明确西方崛起而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史料阅读质量

对史料的学习具有探究性,探究式的学习为运用史料和学习史料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进而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但史料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形、文字和图表等,文字史料通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许多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薄弱。因此,通常会因为对文言文史料的理解错误,致使不能获取正确的史料信息。基于此,首先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让学生阅读史料。其次应进行必要的拓展。可将历史文字资料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课堂上予以学生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应注重对史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对史料传递出的深刻含义进行理解,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例如,在目前应用的教材当中,在社会历史的设置方面,应适当结合新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古今,应用文化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等知识,对材料进行解析和探讨。如在讲解胡佛执政时期对美国社会的严重影响时,可结合史料,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出总结。在《罗斯福》中,对此有所描述:“在美国历史上,极少有像胡佛那样受到老百姓讽刺和憎恶的……窝棚称作‘胡佛别墅’,窝棚区称为‘胡佛村’;失业者手中拿的破口袋称为‘胡佛袋’,在公园长板凳上过夜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旧报纸叫做‘胡佛毯’。” 通过贴近生活史料的引入,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从史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提升阅读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多年来,广大老师们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始终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之间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两者要完美地融为一体,营造一种积极、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学生,学生必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辅助教学时,忽略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讨论都被音视频、图片、文字所代替,学生已不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看客,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欣赏精彩画面上,忽略了实质内容,逐渐脱离了学习活动,历史课慢慢变成了单纯的观赏课,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丢失。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时,教师用电子地图来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出发点不错,但过于亮丽的画面误导了学生,再加上缺乏适当提问和互相讨论,就造成台上热闹,台下冷清,时间一久,学生很容易开小差。所以,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特点和授课类型,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巧妙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科学运用多媒体,使之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如涉及人机对话形式的思考题与讨论题,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讨论,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所以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通常会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科学的探究教学方案,以教材为依托,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让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总结知识规律,课程编排上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握知识前后脉络,为探究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地位,不能一味的放任学生自由思考,以学生的学识、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无法达到任何事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地步,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难点上面,需要教师的指导讲解,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探究实践,深入理解把握知识点,保证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探究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后认真总结归纳,以求“推陈出新”“温故知新”,及时的总结可以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对知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产生新的体会,同时最后教师还要帮助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网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善于研究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从教材出发,但是却不完全依赖于教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补充知识、更新知识,注意从周围的生活中收集与历史相关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有关的时政新闻,例如,我国的党和政府每年所举办的重大会议或纪念活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上的历史文章,都可以拿到课堂上实施教学。当我们教学“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项举措的特点与效果,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农政策”中的一个惠农举措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取消农业税、中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时事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服务于现实,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刘综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反思

新课改在甘肃已全面展开,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本人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下我的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成为新课改推行的最大阻力。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目前高一历史课程开设情况是每周两节课,高一上学期修完历史必修模块一。如要完整修完该模块每章节知识,至少要18个教学周。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中接受历史的熏陶。

3、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误区 师生互动 教师中心 学生地位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20

唐太宗李世民针对历史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矣。”二十一世纪,学习历史对于每一名高中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作用。因为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现任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内部规律。毋庸置疑,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新课改中,高中历史也是重点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一些历史教师的课改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要义,往往陷入教学的误区,这也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和阐述。

一、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许多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等教学相关事宜的设计上都是独断专行的,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听讲、不停地做笔记,并没有充分发挥课堂上的话语权,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毋庸置疑的学习主体,真正的历史教学其实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师不能够一味赶进度,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为了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就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思考空间,这样子是因噎废食、得不偿失的。这是我们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明显的误区之一。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高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预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相关历史知识。在平时的课堂组织中,也要适当开展一些历史问题的班级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以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历史见解、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此,学生就能在学习中逐渐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也能够发展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利于学生建立学习历史的长期兴趣和习惯。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现象,并充分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我们当前教学的误区之一。此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改变不正确的传统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历史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严重不足,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历史课上学生的互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的不足也导致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新课标指出,师生互动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要在课上跟学生勤加交流,也应该在课下进行功课辅导时,跟学生多交流学习历史的困惑和疑难点,切实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下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无数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经历证明,懂得师生交流教学艺术的教师往往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和效果,在教学中事半功倍、驾轻就熟。一些历史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如果单纯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话,是不能够长期记忆和应用的。例如在讲解秦汉初期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主客观条件时,笔者就首先请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然后把学生言之有理的地方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最后再把最全面最完整的参考答案告知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参与学习,开发了思维、启迪了智慧,教师的教学也获得了显著效果。师生互动讲的是师与生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主动跟学生交流,也要引导学生主动跟教师交流学习历史的体会和感想。教师的鼓励和赞美是学生主动跟教师交流的最佳助推器,恰如其分的赞美和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主动跟老师请教历史问题。总之,师生历史课上课下的有效互动是保证历史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要注意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有助于师生交流的策略,为成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不懈耕耘。

三、历史课堂上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

上一篇百货零售

下一篇基础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