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范例6篇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1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2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意象”。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述画面)。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坚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8)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4

【关键词】古代诗歌 解题方法与步骤 读懂诗 读意象 悟意境 扣考题 规范答题

本文主要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 发现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关注题目,可知情感就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作者、注释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

如屈大均的《云州秋望》中的注释中说道“屈大均,明末清初诗人。”题中问道:“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三、四句为“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结合背景我们分析,作为明末清初的诗人,它具有典型的反清复明思想,“遥寻”表现了诗人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体现了对叛国投敌的李陵的鄙夷,结合背景注释,可知诗人表现自己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若没能从注释中捕捉到这些信息,恐怕答题时就会遗漏了得分点,甚至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

二 研读意象、体悟意境

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水”、“草”、“雨”--抒愁写恨;流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浮云--漂泊、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等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如宋词中陆游的《蝶恋花》中试题问: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桐叶晨飘”为落叶意象, “蛩夜语”为蟋蟀鸣叫,由此我们可知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凉的心境。

三 紧扣考题、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鉴赏术语

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等;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等;表达技巧方面: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说,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

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应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二)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人)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湖北卷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考题①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②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意象,理出诗歌的情感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作以下表述,考题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第一首宫内宫外对比: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第二首今昔对比: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步骤二)。考题②: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无情批判;第二首诗则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对王朝兴衰的感叹(步骤三)。

总之,我们在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时候,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认真研读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体悟诗歌的意境,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理出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考题要求,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

参考文献: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5

[关键词]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高考 复习策略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意味着高考的古诗阅读鉴赏题大抵是从这两方面来考察学生。从一般意义上说,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读懂诗作是前提,读懂了诗作,我们就应该能正确解题。但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首先,部分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不懂,读不懂自然不会解题;其次,部分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懂了,但我还是不会解题;再次,有的学生反映,有的诗我读懂了,也觉得自己做对了,但最后还是被扣分了。总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即使读懂了诗作,也很难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十拿九稳。难怪有分析认为,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类题型。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生反映的这些问题呢?

1 问题分析

1.1 读不懂。从初中到高中,古诗文阅读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而且从高考的命题来看,一般也不会考很艰深的诗。因此,学生所谓的读不懂,应该是部分读不懂。如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考题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这道题中要求学生“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些学生反映第三联读不懂,所以无从作答。而问他们是否读懂第一 、四联时,他们大都表示没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在不考艰深的诗作的同时,往往在学生读不懂,或不完全懂的地方作文章。高考作为选拔考试,诗歌鉴赏的题目有一定难度,这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读不懂其中的部分内容也是正常的。那么,让学生通过复习逐渐由“读不懂”过渡到读懂了,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应是高考诗歌复习的目标之一。同时,让学生学会在“读不懂”的情况下,也能正确作答,应该是高考复习的另一个目标,因为能力的培养毕竟是长期的,临考前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1.2 读懂了,不会作答。一般来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即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常遇到的情形。但古诗阅读又有它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强调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因此,不少学生面对题目感到无所适从的原因是对表达技巧的生疏,以致于无从下笔。如2006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是: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字面来说,学生们是基本读懂了,但一些学生遇到第二小题要求分析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时,就懵了,不知从何作答,有答夸张的,也有答对比的。那么,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应是高考诗歌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当然,由此也可以说一些同学所谓的“读懂”了,其实只是理解了它的表层的意义,并未触及它的深层含义,因为明白了这首诗三、四联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真正触及诗歌的内涵,即借此表达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1.3 读懂了,也觉得自己做对了,但最后还是失分了。面对此种状况一些学生不禁感叹:“诗歌鉴赏,想说爱你也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学生的鉴赏水平毕竟有限,可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读懂了,作对了;如一些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挂一漏万,答得不全面;如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答题规范,以致于表述上多有漏洞,或思路不清晰,或答题要点模糊等。在诸多原因中,没有掌握答题规范,最值得关注,因为其他原因多属于能力的范畴,而答题规范更多属于知识的范畴。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但知识只要教授给学生,他很快就能运用起来。如我们曾在一次考试中,给学生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塑造了“我”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本身不难,这道题看起来也很简单,所以学生自信满满地写上了答案。结果,一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满分,因为他们的答案是:豪迈的形象。而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自由随性、富有情趣的形象。难道学生没有读出“恣情纵饮、不拘礼节”,一问非也,原来他们以为“形象”即“性格”,那么怎么能说“纵情豪饮、不拘礼节”的性格呢,因此用了虽不准确,但能表示性格的“豪迈”二字。那么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在哪里,分析形象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只要我们给了学生这个规范,那么在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他们的“自信满满”不就能收获“硕果累累”了吗?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教给学生各种类型题目的答题规范是相当重要的。

总的来说,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较欠缺,不能很好地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对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较生疏,也未能较好地掌握答题规范等。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通过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常用的艺术手法、答题规范等,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基于这种认识,在高考古诗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 复习策略

2.1 帮助学生疏理与古诗阅读鉴赏有关的知识清单

疏理知识清单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学生拥有比较系统的关于古诗阅读鉴赏的基本常识。疏理知识清单可借助于相关的比较规范的辅导材料,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分析和补充。这份清单应该包括:考纲中对诗歌鉴赏的规定,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高考复习时,发现一些学生酷爱做题,但对于知识清单却不以为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埋头苦做,往往事倍功半。

2.2 要精选习题,按知识点形成一个训练序列

给学生知识清单之后,如给他关于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完全消化这些知识,也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考试或练习中碰到的相关问题。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知识的转化呢?这一定要通过做题,而且一个知识点,如动与静,又如虚与实,最好能给学生三到四道的相关题目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复习用书,只是高考题或模拟题的汇编,没有很清晰的知识模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阅读大量习题,从中筛选出考点(知识点)相同的题目,然后按知识点逐个编排,从而形成训练的序列、系统。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边做边总结,边总结,边巩固,边提高。

2.3 注重答题规范的训练和总结

在诗歌鉴赏中,所谓的答题规范,即一种类型的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方向、思路、要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范之后,就能有效避免读懂了却答不清楚,或以为答对了,却失分的情况。比如,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这类题目,它的答题规范是,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点明情和景的关系。如分析某个字为什么是这句诗的诗眼这类题目,它的答题规范是先翻译、解释这句诗,然后写出这个字传达了这句诗中所要的表达的某种情感或景象、意境等。如分析营造怎样的氛围这类题目,答案的落脚点是“的氛围”,因此在前面填上的应是形容词,如孤寂、萧索、温馨等。

2.4 告诉学生“读不懂”的情况下,有哪些求助方法

“读不懂”,可能是每个学生都会遭遇的情况,因此,教给学生一些“求助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前面提到的2004年湖北高考题(《次北固山下》),学生因为读不懂第三联所以无从作答,那么教学生巧借思乡之情理解所描写的景物是有效的方法,因为“诗缘情而绮靡”,所以古诗中的情与景总是统一的。那么海上的日出,江上的春意,怎么表现思乡呢?这样学生就容易想到这二者都意味着时光流逝,光阴逝去而自己仍客居他乡,怎不引发乡思呢?这样不就理解了第三联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巧借主旨,以诗解诗。除此之外,还可以教学生巧借题目,反求答案;巧借闲笔,理解诗意等等。

2.5 要在重讲评的同时,重批改

诗歌鉴赏是主观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重评讲的同时,要重批改。因为只有通过批改才能知道学生到底错在哪里,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学生在答题规范上的具体不足,这样的讲评才能有的放矢,这样的训练才能有较高的成效。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以上所讲的只是几个大的方面。

3 对复习策略的再思考

3.1 应试策略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学。

3.2 主观题与规律性、规范性并不矛盾。高考复习阶段,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复习的倦怠感,产生于他觉得复习了,尤其是主观题复习了,也不一定能对付考试。因此,在讲评、指导主观题时,不能以给学生标准答案为目的,而是为了通过这道题,给他一些解题上的规律或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6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的重要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因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未来和过去。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诗歌的语言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感情:为了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联想等手法,鉴赏诗歌也应借助这些手法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

二、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的意思:诗人是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鉴赏诗歌首先要词语的含义,不是词的一般意义而是特殊的含义,在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含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对于一些句子只停留在表面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达形式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所以要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还应该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因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感而发。

三、诗歌的鉴赏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杜甫的《后游》中,“江山如有诗,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的无私心的道理。

四、总结

古代诗歌的鉴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文学常识和语言,不是一簇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所以学生在平时要多练,有意识地记忆一些古诗文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资打假

下一篇梅花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