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例6篇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应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1]。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 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试作探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提高其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调动学生集思广益,多向交流;引导学生注重能力,解决问题。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应用的优点

1.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要进行改革之外,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代之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代青年特点的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精心准备,把灌输式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参与式的互动教学,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2.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势必束缚、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案例教学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的答案,重视的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所表现,就必须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应用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习惯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僵化学习方法,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也不习惯于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习惯对于一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参与中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并记牢。

4.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案例教学,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他们获得在无需亲身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教与学相融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使学生发现自身认知能力方面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

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针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抉择,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或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选取合适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密切相关。因此,准备的案例要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所选取的案例既要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又要蕴涵一定的问题,因此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再收集整理相关素材,撰写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

3.课堂设计。

课堂规模的确定:最小在12人左右,最大在100人左右,确定案例教学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一个小组人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一个小组一般以6―7人为佳。同时课堂教学的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对案例教学法的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

4.课堂讨论。

在进行案例讨论时,人们往往都很重视教师的总结,不大重视学生的总结,这是片面的。学生进行恰当的总结是讨论成功的标志,如我在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通过互联网从中央电视台网站下载CCTV―12“青春中国主题宣传周”活动中《心理访谈――我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篇》播放过的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该栏目的案例,不但有吸引学生的故事情节,还有樊富珉的解析、点评,有声有色极富感染力。在课堂讨论环节,就大学生应具备怎样职业素质和大学生应如何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学生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学生在案例讨论后,应总结出自己在阅读案例、准备发言、讨论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评估和反馈。

一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授课中结合案例教学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讨论中只是应付,不积极思考,发言不认真等情况的发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中的主体。二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指导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对学生在上一阶段的表现作出评估,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要作出一定的评价及必要的调整。

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要仔细选择。

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是否适合现实教学的需要应仔细选择。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此案例选择要适当,开始组织案例教学时要适度,不要运用过于频繁,太多的案例也会让学生疲劳,重复使用某些案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提供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案例大部分是近两年本院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涌现出来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典案例,非常贴近实际,很容易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2.案例教学要体现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开动脑筋,获得自己思考后的答案。由于案例式教学法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是在对前人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同时,实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都有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3.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展开思维的翅膀,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但如果教师包办代替了这些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就无法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宗旨,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案例教学要重视讨论的作用。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案例教学的益处很大部分来自讨论。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向书本和老师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平等的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和价值。案例讨论是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会带领学生对若干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既讨论方案的优点,又讨论方案的缺陷,无论实际发生了什么,真正有效的是,通过案例学习,知道在一个特定情况下如何分析和处理不同的决策选择。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讨论的作用被认为是失败的。

5.案例教学最终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标准答案。

案例教学主要是问问题,不是寻找正确的答案。对于案例学习而言,根本没有正确的答案。所以,不能指望通过教科书上的习题解答就可以验证自己是否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相反,最通常的情形是,可能根本找不到最佳的解答,课堂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若干“可行的方案”。案例教学应关注案例本身的细节、对事实的分析和策略的选择,它并不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只改进学生合理提问的能力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决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詹全友.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2(中):262.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2000.6.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2

【关键词】MBTI理论;性格;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小伟同学,是一名电子系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还有一年大学生活的他,即将走向社会,谋求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从大一到大三,担任班长、职业规划协会会长、党支部小组长的他,克服种种难题,较好地兼顾专业学习,学习成绩优异,每年都获得学院奖学金。大三假期,小伟把握住广州一家知名通信公司的实习机会,在实习期间工作也得到部门经理的认可。小伟想成为电子技术工程师,也想回珠海工作。与此同时,小伟的爸爸建议他去考军校,争取进部队,或者在老家政府部门工作,为家庭打通一些经商门路,声称只要小伟考试通过,凭关系可以安排好工作。对于父亲的建议,小伟考虑到家庭也觉得可行,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话,又不太喜欢官场上的做事风格,认为官场太重。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不知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有些时候他总在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得到的?

在大学期间,学生没有系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虽然在工作和学习上很充实,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仍把握不定。

一、从学生个案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基本上围绕着“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要如何做选择”、“我究竟喜欢做什么”、“我究竟想得到些什么”等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自我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的认知等等。

本案例中的小伟也是面对这些问题,当存在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总是犹豫不决,难作决定。当代大学生自我个性张扬,但往往背后是个性的迷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个性所在,不能较好地分析自我,并自主做出决策。这并不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外部因素太多干扰,最主要是学生没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没有意识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存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的内在原因就是学生对自我缺乏认知。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人,更谈不上对外界环境会有较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即使外部环境很好,对于一个缺乏自我认知的人来说,也不可能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外部的条件和价值。

二、MBTI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测评体系

成功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为: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其天生优势――性格。“性格是决定职业的重要因素,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1]性格可以影响职业选择,虽然职业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性格,但是性格肯定影响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定位。本文着重针对性格的自我分析和探索,旨在指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位时合理使用MBTI理论,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认清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成功进行职业定位。

1.MBTI的基本观点

MBTI(麦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的性格理论为基础的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MBTI由美国Katherine C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共同研制开发,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著名和权威的性格测试工具。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每年的使用者多达200多万,涉及到包括世界著名的迪斯尼公司、百事可乐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及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在内的管理层人员。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MBTI把人的性格分为十六种类型,由四个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构成。即:

能量倾向:外向(E)或内向(I)

接受信息:感觉(S)或直觉(N)

处理信息:思维型(T)或情感型(F)

行为方式:判断(J)或知觉(P)

2.MBTI的测评体系

(1)个性第一层:能量倾向――外向(E)或内向(I)

这与人对周围世界的互动相关,解释能量释放到何处。描述如表1所示:

三、MBTI在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1.可行性分析

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在于教导学生能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认真分析自己个性特征和所处的人生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确定职业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对每一步骤做出合理安排。所谓个性,就应该是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特殊性的一面。其一,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别、家庭状况、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其次,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科不同,最后还有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都存在不同。MBTI性格测试,能根据人的特殊性做出判断和分类,使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作用。

再者,MBTI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特别在职业定位、团队建设、婚姻家庭关系的完善等领域大有作为。近期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国家强调“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要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各大院校应依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采用MBTI性格测评,还有赖于每一位职业指导老师在测试过程中的指导和分析。学校可以加大力度培养职业指导师,每一位职业指导师都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认证,确保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都具备过硬的素质,有能力掌握整个评估过程,真正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这个测评系统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这个测评系统通常采用职业天空和吉讯两个测评子系统,学院加大职业生涯规划的投资力度,购买了这两个子系统。在操作上,学生回答问题过程简单明了,操作容易方便,配合度高,可行性较强。

2.结合案例,分析如何通过MBTI测试在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作用

小伟MBTI的测试结果:

(1)MBTI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

从小伟的测试结果看,他是属于“ISTJ型”, SJ型的人属于忠实的监护人,其共性是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他们忠诚、按时完成任务、推崇安全、礼仪、规则和服从,不喜欢显露,在危机之时也显得很平静,总是责无旁贷、坚定不移,他们被一种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强烈动机所驱使。他们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持保守的价值观。他们常充当保护者、管理员、监护人的角色。

借助职业指导师对小伟同学的日常生活的了解并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小伟之所以能在学生干部工作上有优异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具备一颗责任心,对老师忠诚谦虚、有服务同学的精神。指导师应该从实例取证中帮助小伟分析性格类型结果,对测评结果做分析解释,学生才能学会根据日常表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

从案例分析可看出,MBTI会帮助人们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即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一种比较稳固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但后天的种种环境压力和客观条件可能扭曲甚至彻底逆转个人的行为表现,所以,对自己性格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只能是学生自己。MBTI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开道者”,而不是诊断病因的医生。让自己把自己看得更透彻,更好地把握好自己。

(2)MBTI能帮忙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盲点

小伟属于“ISTJ型”,这个类型的人是严肃的、有责任心的和通情达理的社会坚定分子。优势在于严肃、安静和勤奋,通过全神贯注和细致周到而赢得成功;实际,有序,关注事实,有逻辑,现实,可信赖;做事负责、把每件事情都组织得很好;对该做的事情有主见;不顾反对和干扰,能逐步实施自己的想法。而盲点在于常常会迷失在某一工作中的细节和日常操作中,一旦沉浸进去,会变得顽固,甚至对其他观点置之不理。而且有时做事不能明白别人的需求,把话藏在心里。

从小伟平时表现中,不难发现他的优势:“临危受命”,独自担当协会重整的重任,在压力面前靠着坚持和不放弃的恒心,打造出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成为师弟师妹们可信赖可交心的对象。工作之余,能兼顾好学习,这是作为学生干部难得的一面。正如测评结果所分析的,小伟在学习上静心勤奋,会认真地做到最好。在处事方面,小伟着眼于现实,有情有义,比如弟妹备战高考,他无论学习和工作多忙,都会抽空回家辅导弟妹学习。而他的不足在过于追求细节完美:做事情的时候,经常把重点放到细节上,而忽略了工作的整体,导致方向出现错误。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MBTI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所在。优势,主要取决于你的天生才干,以及后天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其中,才干(天赋)是你发自天然的、油然而生的、持久的、能够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与行动的模式,它是优势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只有充分利用好优势,才能收获自我效能感,才能对自己行动能力有信心,一种能完成特定行动目标或成就表现的信心。而对于盲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加以重视和修正,减少其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3)MBTI能帮助大学生初步确定职业定位

根据MBTI的理论,某种性格的人会被某种职业所吸引。例如,ISTJ(内向、实感、思考、判断)类型的人会被军事、财会、工程技术类的职业所吸引;如果能够从事这类职业,其主导功能就能够被充分发挥,从而获得职业的满足感。适合的领域:技术领域、工商业领域、政府机构、金融银行业、医务领域等。适合的职业:工程、技术、电脑编程、审计会计、后勤管理、信息监控、预算分析、证券经纪、地质研究、医学研究、文字处理。

小伟根据MBTI的测试结果并结合自身电子类工作的兴趣,还有所学电子信息工程的现实技术条件,初步确定了电子工程师的职业目标。小伟最终跟父亲商定,放弃在广州的岗位,回到珠海找一份电子技术性的工作,作为长子的他同时能兼顾对家庭的照顾。目前在一家电子类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定位的职业目标最好是能够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所预测的职业。如果这项工作我喜欢,又符合我的性格特征,而且我又能做好,我就能够获得职业的满意度,且有利于今后工作做得更好。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基于性格特征进行职业选择是有根据的。它会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成功实现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是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和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职业定位是解决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首先,从战略上,你要选择适合你的性格的、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天赋优势的职业――就是扬长避短,只选择能充分发挥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避开会用到自己性格天赋弱点的职业。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进一步考虑弥补哪方面的短处,克服哪方面的弱点。因此,“扬长避短”最重要的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MBTI理论就是将性格与职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有内在联系的对应关系。这一理论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应用MBTI性格类型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发展观,从而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有用之材。MBTI性格测试理论增加了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困惑的“治本”之策。

注释:

①李津.性格: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M].金城出版社,2008,7.

②宁佳英,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OL]..

参考文献

[1]凡禹.发现自我与设计自我[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刘会杰,李英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2009年9月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正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首次被列入中职德育课程必修课范畴,所有跨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新生在第一学期必须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此可见这次课改的力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它对引导中职学校的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我们所有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却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家面对的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把这门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理解、接受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法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逐渐摸索出5种适合中职生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加以概括和总结,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它提倡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思考中,最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课比较多地采用这种教法,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这种先进的教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在给学生上引言部分“开启充满希望的人生”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许多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成功人物的图片、故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做以色列首届总统、世界头号投资大师巴菲特迈向成功之路的职业规划、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次经商失败最后走向职业作家、演说家的道路,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刚跨入职校的一年级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确定任务:在第一堂课上完后,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大任务,我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每个人要制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来设计。当然,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把这个大任务又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的小任务,如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分析自身条件、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等。

3、自主学习: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如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示意图时,我让学生自学教材第73页、、第75页、第81页的示意图,理清思路,充分运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出自己每一阶段的目标、时间。

4、交流评价: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完成后,应该及时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方法推选好的作品参加学校评比,再由德育组和团委、政教处的教师评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教学效果良好,既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索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教法,它主要是指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材料,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分析案例,展开有针对性地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他们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上“第一课 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我举了马努杰的故事:亚美尼亚的马努杰是一名平凡的推销员。但是,他却有着一个不平凡记录,即曾经在47年的职业生涯中,为207个公司工作,平均一年换5次工作,或者说是平均两个月就被辞退或跳槽一次。他的这个记录已经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案例――“马努杰死亡回旋梯”。针对这个案例,我提了两个问题:“马努杰职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许多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在这当中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最后再总结:马努杰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自身的定位不明确,缺乏一技之长,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有许多德育课老师在选择案例时,特别喜欢用不是教材里的案例,觉得越是课外的案例、材料,学生越是感兴趣。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课改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里所选用的案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实际,有些甚至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类”比赛的获奖作品,对职校生的影响都很大。像“案例故事”、“读读想想”中的案例,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生动性,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所以,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案例,而不应忽视它。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也是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教法,我通常的做法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深化”地过程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例如,在上“第四单元 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中的“第1课 正确认识就业”时,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找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直观、生动的图片,再辅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在情景交融中,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我们职校生应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怎么做?”许多学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我的启发下,大家达成共识:先就业、再择业。在上“第2课 做好就业准备”时,我播放了一段“2011年1月永安市政府组织的大型企业人才招聘会”的视频,让学生现场感受一下人才招聘会的气氛,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2个问题:“你有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求职时应注意什么?”,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说了自己在校的计划、准备以及求职时要注意的一些技巧,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对教学具有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消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等优点,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什么课都采用这种教法,有些教材就不适合用这种教法,要把情景教学法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情景,切忌粗制滥造或画蛇添足。

四、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集思广益,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小组讨论法是运用的最广的教法。例如,在上“第一单元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中的“第2课 职业理想的作用”时,我事先制定了一个主题“职业理想与人生”,全班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组的组长把同学的观点集中起来,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第1组认为“有了职业理想才有奋斗地动力”, 第2组认为“中职生光有职业理想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素质”,第3组认为“职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各组摆事实,讲道理,最后,由教师总结,选出今天这堂课发言最好的优胜者。整个课堂气氛自始自终是热烈、充满激情的,每位同学就在这激烈的讨论中,理解和深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

小组讨论法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优点,所以这种教法运用的很广,但这里要注意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事先一定要制定好主题,而且要视教材的具体情况而定,否则,整个课堂秩序会难于驾驭,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社会实践法

《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所以,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中的知识,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应用到生活、社会中。因此,社会实践法是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可缺少的教法。每一单元上完,我都要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在课堂上所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上完“第一单元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我带旅游、烹饪班的学生到“燕江美食园”,与美食园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学校优秀毕业生叶美兰座谈。在座谈会上,许多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叶美兰在职校时的理想是什么?她在校的计划是什么?她是怎么做的?叶美兰一一回答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她讲得最多的就是在校期间一定要有志向、计划,这样,一出校门就能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从“燕江美食园”回来,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向叶美兰学习,制订一份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荒废在校的时光。

社会实践法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最终走向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使用这个教法上,不应太频繁,否则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

以上5种教法是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初步摸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很不完善和成熟,相信随着这个课程的普及和深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法会越来越丰富、多样。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4

【关键词】人物访谈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35-03

职业生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期和探索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门课程是一门理论适度、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课程。然而,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模式缺乏实践、学生参与度低,已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探索新的教学法尤为必要。人物访谈法是一种注重社会实践的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内省,获取更全面、真实、直观的职场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效果。

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不明,职业认知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一门依托于成功学的原理,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进而规划自己一生的方法学课程,也可以说是一门生涯成功方法学课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对有关概念原理进行深入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一定事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法、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探索并自觉地进行理性的职业规划。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凭教师一言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不深,使学生的职业认知渠道单一、职业认知模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的实现的需要。此外,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使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效果不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要让学生从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认知,在实践中体验,增强对职业的理性认知。

2.实践不足,就业能力欠缺

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注重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自主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就业通用技能。然而大学生的职业实践状况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机制,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学生对职业、社会的了解大部分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没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刻体验职业情况,对职业规划存在着迷茫和困惑,甚至盲目地规划未来,不利于自身成长。(2)社会和企业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实践岗位甚少,学生自身也缺乏实践意识,使实践锻炼不足,各种就业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进一步注重实践环节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在丰富的实践中体验,在实际参与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3.案例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知己知彼,人职匹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准则。它指明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同样重要。由于缺乏实践,大学生容易出现对“己”定位模糊,对“彼”知之甚少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是辅助效果较好的职业指导手段。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由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师所掌握的教学信息和案例资源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存在案例数量少、内容陈旧单一、典型性与针对性不强、与学生专业和学校特点结合不突出、对学生的启发性不足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还是提高职业指导效果的角度,加大力度搜集整理真实性高、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启迪深刻的案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 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特点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它能帮助大学生“知己”“知彼”,有助于其做出理性的生涯决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使用人物访谈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

人物访谈通过提供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与职场人士面谈,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如潜在的入职要求、核心的素质能力、具体的工作性质、未来的晋升路径、实际的工作感受、真实的薪资待遇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他渠道难以获取的,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和职业的原生态,更清晰地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知识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现实。人物访谈这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通过人物访谈还能帮助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职业信息,从而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与自身的关系,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以后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计划。

2.具有真实性与生动性,是大学生深化自我认知的良好途径

人物访谈所获取的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是真切生动的事实,是最好的老师。真实生动的事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通过真实生动的人物访谈过程,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职业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访谈体验中对职业产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从自我与社会职业的适应角度出发,不断重新审视自我,更加深入地剖析自我。学生在人物访谈中对自身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与职业的适应度进行判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理性上做好自我认知,找准自我定位,明确自身现状与职业目标的差距,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努力提高自我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

3.具有典型性与参考性,是大学生探寻职业成长的重要方法

职业生涯人物的人生经历具有典型性和参考性,学生在具体规划职业成长路径时参考成功人士的案例,有助于其积极探寻职业需求与自身成长的切合点。由于访谈对象的不同,为防止访谈的片面性,学生应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这样得到的结果更趋于客观真实。访谈后,学生可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是否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能力、知识,进而详细制订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如大学生可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制订目标。阶段性目标可实施性强,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明确了职业参考目标,不断地激励自我,有助于把他人的约束转化为自我约束。因此,人物访谈法使学生在朋辈交流和榜样示范的作用下明确参考体系,将职业目标近景化和具体化,有利于其激励自我进步,制订生涯阶段性发展目标,并在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中驱动自身的职业成长。

三 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学生主体不明、实践不足、案例缺乏等问题,高校应积极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人物访谈法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以下功能:

1.以学生主体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对于学生的影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也同样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则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学生主体为中心,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改变在授课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而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人物访谈法正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法,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访谈中,学生作为访谈主体,主动联系目标职业的从业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搜集真实的职业信息和职业体验,唤醒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做出全面深刻的职业认知,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2.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人物访谈法是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访谈前的寻找访谈人物、搜集资料、准备访谈提纲,访谈中的沟通交流、搜集信息到访谈结束后的信息加工、提炼总结,访谈全过程都是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通过人物访谈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感悟,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社会、认清自我,结合社会实际做好职业认知与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知识和体验内化为就业能力与素质。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访谈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发表意见、参与教学与讨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3.以收集案例为中心,强化案例库建设的实效性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指导案例的作用在于其能有效地服务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或对求职者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实在的引导。相比其他类型的案例,基于生涯人物访谈的职业指导案例具有更大的效用。传统的案例来源渠道主要是一般出版物、大众传媒、教师自身或耳闻的经历等,存在着案例对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针对性不强、启发性不足、案例的范围及深度不够等局限性问题。而在人物访谈中,被访者本身是学生目标行业或职业的从业者,他们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紧紧围绕学生职业困惑问题的看法,是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意见,这样的职业信息对学生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职业现实,收集的生涯案例也更能启发学生对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分析与规划,更能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他们所呈现的职业信息完全来自亲身经历与体验,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大大高于一般出版物上经过二次加工的信息,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更大、更好的效用。人物访谈案例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在案例库建设时,通过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重要资源群体为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其原有的社会资源开展访谈,收集完整、详细、新颖、丰富的访谈案例,从而建立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生涯规划案例库,有利于进一步分类遴选出典型的指导案例,增强生涯访谈案例库建设的实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阮永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12~16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5

[关键词]生涯历程档案 职涯辅导 就业力 试办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14-03

近年来,台湾地区许多高校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受重视、就业咨询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的现象。而社会对大学生持续就业能力的需求门槛却逐年提高。为了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简称“青辅会”)实施了名为“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旨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单位的功能,协助在校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意愿,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力技能。参与计划的4所高校为此实施了包括职涯探索测验、职涯与学习发展规划书、生涯历程档案、就业力融入课程、企业参访或职场见习、求职预备训练等等诸多指标项目。其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涯历程档案,它有哪些功能和内容,在试办计划中生涯历程档案的运行效果如何?厘清这些问题,可以为大陆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路径参考。

一、生涯历程档案的功能

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中,明确规定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作为主要项目之一。生涯历程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将各种关于生涯发展的成果和心得有系统性地加以整理而形成的记录。通过对生涯历程档案的合理分析与解释,能够促进学生生涯的自主发展,清楚地呈现出他们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效果。

首先,档案能呈现学习者的成长或进步状况,有利于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社团、竞赛、实习经历、证书等)。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呈现学习成果的全貌。透过对档案的制作,学生可以将其各方面的成果予以呈现,方便教师与用人单位对其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申请学校时,提供丰富的个人资讯或呈现个人所拥有的特质与能力。

其次,生涯历程档案强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评价标准,在学期结束时根据这些标准,审视学生成长或进步的情形。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为以后工作设定适当的目标,增强设定自我目标的能力。同时,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学生本身要对所学过的知识、从事过的工作或社团经验以及完成的成果作品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整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管理的能力,并形成分担学习责任的习惯。这两点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最后,生涯历程档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改善教学并进行自我启发的依据。通过档案系统,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作为自我启发与修正的依据,以此改善教学。同时,随着学生对生涯历程档案的不断完善,累积的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上述功能,在试办计划的整个体系之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重要的一环,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环节的衔接,为计划的成功运行发挥了作用。在生涯历程档案中,学生职涯探索的记录、核心就业力课程的学习心得,以及生涯进路地图与课程学习地图都得以呈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便利。

二、生涯历程档案的内容

在生涯历程档案系统的设计上,考虑到试办学校的特性需求、资料库、撰写程式语言的不同,以及后续扩充或修改等实际状况,可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

1 职涯探索与学习发展规划书。包括各类测验(人格特质测验、职业性向测验、自我评估等)、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记录、职涯愿景、价值观、技能与个人特质、学习目标与学习发展路径规划书等内容。其中,价值观环节用自己认为在工作中是最有价值、最能够激励自己的事情来表示,用具体事迹简要加以证明。技能与人格特质用来描述个人具备的重要就业能力,要求每一项技能或特质都有具体事迹加以证明。价值观、技能与人格特质都要求与生涯目标一致,能被现有的经历、成就故事和学习方法等加以说明。

2 进行中的学习与活动。包括课程材料、提升就业力的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干部、实习活动与服务等等。这部分内容用于说明正在进行中的学习活动与其他重要活动,可以是所修的学程、语言训练,也可以是社团活动和服务事迹记录以及担任班团干部的情况。

3 成果展现。包括个人简历与自传、课程成绩与作品、奖惩记录、从事过工作的相关作品、教育与训练、外界评价等等。其中,自传部分又称为个人生涯发展简介,主要叙述自己的职涯目标、价值观、能力、重要成就以及对目前生涯发展情形的反思。教育与训练经历既包括重要学程的介绍、校外机构提供的教育训练、参加过的研讨会,也包括实习、在职训练、自学等非传统方式的学习所得。外界评价是别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或推荐意见。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业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期望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80后”、“90后”时代的青年进入就业时期。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1.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在学校中有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协助和促进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国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探索,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滞后。

1.1理论建设滞后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开发了诸多评测工具。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1.2思想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了“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反观我国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性的规划。

1.3队伍建设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制度等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将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职责化。

面对中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本文期望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概念.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能够开展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2.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帕森斯等人提出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先后产生多种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职业规划的体系,给出了职业规划的方法。

2.1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归纳为六种人格类型,既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工作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或者其中几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人们一般都倾向于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以求充分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行为由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提出的六种类型。相邻的两个维度各种特征相近,相关程度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

2.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即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2.3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和利尔敦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问题决策过程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的。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层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职业知识。金字塔中间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决策循环;最上层是执行领域.即元认知。

除了以上三种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决策执行的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3.1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贪多,对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清晰的认识。

3.2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的目的是充分的了解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特点、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生涯访谈、生涯追随等方法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

3.3职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