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1
教师用真实的事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案例教学法。它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直观,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效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运用教材案例,引起学生心灵生的共鸣和观念上的认同。
新的德育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中大量采用了来源于中职生的真实案例。全书共安排有课首导入案例14个和“身边的故事”34个,同时采用了“超链接”、“知识窗”、“学以致用”、“思维广角”等方式,把“启示”呈现于学生面前,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让他们感到成功离自己也是很近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第三课“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对案例“飞翔的白天鹅”进行认真阅读,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两个问题:1、晓卉毕业时成为抢手人才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专业谈谈你有什么打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晓卉在校期间找到了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具体方法,那就是:自修文秘大专课程;考取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口语及计算机技能证书;强化文秘岗位的办公技能,给自己制定了一套提高文秘专业技能的“三个一”方案(每天“站一站”练站姿、“说一说”练英语口语、“练一练”练打字)。学生感觉自己也和晓卉的起点一样,应该向晓卉学习,引起了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产生了观念上的认同。
二、精选课外案例,唤醒学生心中的自己和创业的信念。
在学习第四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中“兴趣分析与培养”一节时,我采用“检查自己—对照案例—归纳结论”的教学法,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只要是他们爱做的事想做的事,如上网、睡觉、玩手机游戏等都可以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活跃课堂气氛;二是拓展学生思维;三是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尽情的展示出自己的兴趣后,教师表示理解,然后出示一个课外案例“《鼓舞》”:廖智是一名秀气的女生,她原来是一位舞蹈老师,2008年的汶川地震却改变了她的一生。在地震中,她和她十个月大的女儿以及婆婆一起被埋,地震发生26小时后她获救了,但部分截肢,对她打击很大。在医院治疗康复期间,她戴着假肢练舞,编排并主演了舞蹈《鼓舞》,然后应邀到《非常6+1》、《我要上春晚》演出。后来她又成立了残疾人艺术团,两次应邀赴加拿大演出,为玉树地震筹得义款数十万元。现在廖智已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想在人文生命领域发展自己。由于案例的主人公廖智是一名残疾人,所以这个案例让学生在同情主人公廖智的同时,唤醒了学生心中的自己,使他们有信心从所学专业起步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职业兴趣。
在师生共同分享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我要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兴趣?如何把我目前的兴趣与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必然联系有着程度上的不同。在初始阶段,如果暂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职业,平时可以多积累,更好地充实自己,当机会降临的时候才不会错过。按兴趣去工作,只是更容易使自己成功。只要有条件,你一样可以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创造一片成功的天地。同时也为下一节“职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与调整”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用身边案例,为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在中职生心里,理想却是那么的遥远。在教学“职业理想的作用”前,我感觉难度挺大的,觉得学生都在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选用了本校毕业生的三个事例来提高案例的可信度。
1、学历上的追求。我校会计专业12班的一名女生郭敏,在校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本校毕业时参加了升学考试,考取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的本科专业,本科毕业时又考取了山西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现为深圳某公司的财务总监。正是在学业上的不断追求使她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取得一个中职生在别人看来完全不可能取得的好成绩。
2、事业上的追求。我校机电专业10班极普通的一名学生原晓东,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村办的一家小厂工作,凭着他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工作,三年时间就做了车间主任,但他却出人意料地辞去了这份工作。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第二个目标:自己做老板。通过十年的拼搏,终于做成了我县最大的一家民营企业。每年秋季开学,都要应邀回到我校给新生介绍他的创业经历。
3、技能上的追求。我校计算机专业20班的一名男生刘敏飞,在校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他上课时虚心请教,勤学苦练;课余时间,还给自己找了一家电脑销售公司做兼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山西省第三届中职生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不仅给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就业机会,毕业的时候被我县广电网络公司聘用,现已是该公司网络维护的部门经理。
这些真实的事例使学生们倍感亲近,对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多了一份自信。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自己心目中成功人士的相关报道,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学生们发现,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与他们从小就有理想分不开的;如果想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美好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天。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2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教学评价 层次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9
如何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带有综合性及模糊性的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评价涉及到多层次、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密切相关,权重又不尽相同。如何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质量评价结论的可信度,是值得各院校认真思考的问题。
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掌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客观地获取各评价指标的信息,而且还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直观地表达出来,这样得到的评价结论才能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信度。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广泛的民主性,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应当排除一切主观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论述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
一、AHP模型及其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用于处理有限个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阶梯结构,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并计算确定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AHP法具有分析思路清晰、要求的信息量少、决策时间短、灵活实用等特点,能使决策结果更符合实际,特别适合多目标、多准则复杂问题的决策与评价分析。
其主要思想是:
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象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阶梯层次的结构模型,即把问题层次化。
判断。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得到各评判指标的相对权重。
综合。计算各层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得到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顺序。应用AHP法所建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应是一个量标系统。其中指标集是由反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绩效的评价因素所组成的标准序列,权重集是一个按指标的层次对应性有序排列而成的权重值。
用AHP分析问题大体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其中后三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逐层地进行。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的步骤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该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构建了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其实现了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教学结果又关注教学过程,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加强了对学生的考核又加强了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督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基于AHP的基本思想,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价可采用三维度的评价方式,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采用自己评价(20%)、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50%)三维度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采用小组自评(20%)、班级评价(30%)、教师评价(50%)三维度的评价方式。
在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中心地位。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特点,所设指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核心能力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
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反映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如教学情绪饱满、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师是否能够将工作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面的宽泛程度及对所授课程的相关领域是否熟悉、讲解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是否清晰,能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标按目标模式设置,不涉及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以克服模式化教学为向导,鼓励教师有自己的创新和教学改革,认可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师的个体差异。
教学效果。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高度参与,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过程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必要的评价资料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形成判断。其中要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是评价方法的选择。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之后,就要运用一些统计分析软件工具把各个指标所反映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总的评价值。
三、AHP模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AHP的原理,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和专家组),确定了来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这5个方面的14项指标,建立了三层次的递阶结构(见图1)。
C1:教学目标明确,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核心能力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
C2:教学情绪饱满,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等。
C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C4: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C5:与教学进度基本一致。
C6:能够将工作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C7: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C8:教案的选择与行业技术相适应。
C9:更加重视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C10: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C11:注重过程性评价,能够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C12: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C13: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C14: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度高。
(二)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首先将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层具体指标按照判断矩阵9标度制成调查问卷,针对某次教学过程,聘请有关专家、老师和学生进行填写,对指标层进行重要性比较赋值,综合调查意见,构建出各指标层在对应的准则层、各准则层在目标层中的判断矩阵。
用矩阵表示为
X=11/31/51/7 13 11/51/51/35 5 1 137 5 1 151 31/31/5 1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对判断矩阵采用方根法进行权重计算,得到每一指标因子对应上一层的相对权重,经过数据处理得出各层指标权重(见表1)。
运用软件Matlab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评价的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最大特征值:λ=5.3864,归一化特征向量W=(0.061,0.084,0.337,0.402,0.116)。
四、结果分析
怎样才能讲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及如何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的、带有一定模糊性的问题,涉及到多因素、多层次。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由表2中的层次总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一堂课教学质量如何,首要看重的是教学方法,它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为0.402;其次是教学内容,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为0.337。
这一结果比较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客观实际和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因为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特殊性较强的课程,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模型应用的实际结果表明,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讲课过程中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就没有深度、广度及先进性,课堂教学过程就比较枯燥,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更强调互动和学生的高度参与。
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往往不知道该学些什么,该锻炼哪些能力,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让学生初步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初步明确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正确的职业观,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该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均达到一定的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相结合的方法,其核心特征是以生涯规划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如各种生涯理论和测试工具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未来。整个课程实际是由一个活动来统筹的,即生涯规划报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最终由学生独立完成此份报告作积累和打基础。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作规划和完成任务时的指导者。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教学结果又关注教学过程,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加强了对学生的考核又加强了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过程的督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是充满活力的知识的载体;教学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师生互动的背景元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并不能涵盖整个职业辅导课程,可以说它只是整个职业辅导课程的一小部分,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提高职业认识和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技能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先富.层次分析法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陈,唐仁春,张风明.AHP法在高教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杨萍.AHP法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4(2)
[4]郭宏伟,高档妮,周小华,龚煜轩.层次分析法(AHP)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0(5)
[5]许数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6]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6)
[7]陈刚,张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项目《广西高校就业与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4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从品牌主题班会建设、特色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内涵、 挖掘学科教学内涵、借助专题教育活动等六个方面落实职业信仰教育,从而发挥职业信仰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信仰教育 路径
人所共知,有共同职业信仰的国家,其社会交易成本很低,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中职生普遍缺少真正的职业信仰认识,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看重“经济回报”,轻视“职业使命”“职业良知”和“职业情感”,把企业选择员工和留用员工的首要因素——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品质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是“最末选择”。这导致许多中职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基本的职业信仰,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无法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应付成为一种习惯,无法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无法体验到工作的快乐,职业技能停滞不前、频繁换工、服务质量落后等问题层出不穷。
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有素养、有信仰的技能型人才,笔者学校着重从品牌主题班会建设,引领坚定职业信念;特色社团活动,历练核心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理性职业意向;创新校企合作内涵,涵养优秀职业品质;挖掘学科教学内涵,渗透科学职业信仰;借助专题教育活动,养成职业行为规范等方面来推进职业信仰教育,实实在在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服务能力。
一、品牌主题班会建设引领坚定职业信念
坚定的职业信念,离不开科学的职业思想和正确的职业观,离不开主题班会这个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近年来,笔者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育和打造品牌主题班会,引领中职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定职业信念。
1.建立“推门听课”督查机制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班会的职业信仰思想引领功能,促进班主任选好题、上好课,笔者学校学生处、督导室和专业部联合开展“推门听课”制度。每周一第一节课,主管德育的行政领导、德育名师分别在不同的专业部进行“推门听课”,对照评课表进行评价打分。课后,主管德育的行政领导、德育名师再和班主任详细交流,从专业的角度共同探讨如何上好班会课,促进班主任思想教育能力的提高,保障职业信仰教育的效果。
2.搭建德育专题交流平台
每月一次 “德育沙龙”和每周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由主管德育的行政领导或课题组德育骨干主持召开。通过这两个平台,课题组可以宣传课题研究新思想和新动态,班主任也可以交流在推行职业信仰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管领导可以亲身或请专家学者讲座来提高班主任职业信仰教育能力。“德育沙龙”和“工作例会”平台,已经成为课题组思想宣传、班主任思想交流以及发现新问题、找到新办法的交流平台,深受班主任欢迎。
3.营造主题班会竞赛氛围
每个学期每个班主任推出一堂优秀的职业信仰主题班会课进行赛课。先由专业部领导指导班主任进行磨课,评选出2堂优秀主题班会课;再通过校级比赛,评选出3堂品牌主题班会课,入选学校职业信仰教育品牌主题班会课库,形成课题班会课资源和研究成果。此外,学校还不定期举行其他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比赛。如现场命题,让班主任限时完成主题班会教案的撰写比赛,班主任即兴主题演讲比赛等。
二、特色社团活动历练核心职业能力
中职生社团活动建设是中职生核心职业能力历练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不仅可以学到一样技能、体会一份快乐,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团内部管理来历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学校近些年来结合自身实际,着重建设特色社团,通过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来提升中职生核心职业能力。
1.特色社团内容激发持续学习能力
校团委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发挥社团对学生的学习带动作用,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先后组织法制动漫社、合唱社、街舞社等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到一技之长的社团。这些有时代感的社团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
2.特色社团管理提升关键职业能力
笔者学校社团建设除了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外,还有一套完整的社团管理制度和社团机构。学校配备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社团其他职务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聘,所有社团活动实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如自管会社团管理制度规定:自管会检查过程中面对难题时,自管会成员要通过沟通协作来解决,若遇棘手难题,借助指导教师这座桥梁,用新方法新思维来克服难题,尽全力使社团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这个过程可以磨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理性职业意向
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经历中职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认知教育、职业生涯启蒙教育、职业生涯实践教育三个阶段。
1.职业生涯认知教育奠定基础
对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认知教育。由于大部分中职生是在无奈中选择到职业学校求学的,对专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所知甚少,所以必须先引导他们设定认知目标,即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专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认知教育。笔者学校通过走进企业体验,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素养构成等,引导学生养成职业行为规范、了解专业学习内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发展要求,完成对自我、专业和职业的认知目标,达到先普及认知再重点培养、先基础行为养成到专业素养培育的目的。
2.职业生涯启蒙教育指明方向
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在对二年级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先通过培养专业情感来驱动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目标定位和通道设计;最后,通过榜样宣传来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职业生涯实践教育修正航程
三年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期。先引导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目标,再让他们利用在企业实习的机会,了解自己所选择实习的具体职业岗位与行业内其他岗位的关系、要求、业内竞争程度、发展前途以及企业文化等情况。其次,在实践中让学生尽力实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胜任新的工作任务的能力目标。若学生感觉自己能胜任理想的职业岗位,就进一步深挖自己的职业发展潜能;若发现自己当前无法适应职业岗位,就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通过先就业再择业,分步实施,用时间换空间,朝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迈进,以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创新校企合作内涵,涵养优秀职业品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学校必须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内涵,融入培养优秀职业品质的新元素。
1.借力优秀企业文化营造班级文化
学校利用校企联盟和冠名班的资源,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引入专业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将优秀的企业员工请进校园做讲座,努力促使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学生的主动性、进取心等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主动完善爱岗敬业、诚信守责等职业品质,逐步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2.融通校企考核强化职业品质
学校为每位在校学生建立成长手册,记载学生思想状况和个人行为规范量化考核,以形成个人职业品质分值评价表。同时,企业根据企业制度对实习生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校企考核综合结果作为学校进行优秀毕业生推荐、企业进行员工招聘的重要依据。
五、挖掘学科教学内涵,渗透科学职业信仰
当前,中职学校对德育工作非常重视,许多中职学校已经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德育为首”“全员德育”的高度,除了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外,还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信仰教育。
1.明确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信仰的关系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个人的前途、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和持续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好专业、提升职业能力的主动性。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信仰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职业信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关职业信仰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语文学科为例,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贾祖璋在乱世中沉浸在动植物研究工作中,最终成为一名科普作家的事例,就是值得教师挖掘的职业信仰教育因素。
六、借助专题教育活动,养成职业行为规范
1.“小行动,大信仰”专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职校学生养成文明的职业行为习惯,笔者学校定期举行“小行动,‘大’信仰”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职业素养从节约开始、职业礼仪从尊长开始、 职业能力从整理练起、职业纪律从守序做起、职业品质从遵时做起,一系列的小行动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2.弘扬季子礼仪之风,践行职业礼仪规范
为了让职校学生养成职业行为规范,笔者学校挖掘地方季子礼仪的内涵,从八个小方面来倡导职业礼仪规范:就好餐——餐饮之礼彰显职业涵养,整好容——仪表之礼塑造职业形象,说好话——言谈之礼提升职业文明,待好人——待人之礼养成职业礼节,走好路——行走之礼培养职业道德,排好队——观赏之礼强化职业纪律,出好游——游览之礼培育职业公德,守好仪——礼仪之礼体悟职业责任。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脱胎于就业指导,在高校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研究阶段。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各、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薄弱。在许多高校中,学生与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教师的比例明显不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匮乏.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般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由就业办的教师、党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专业教师数量极少,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兼任教师一般未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有的是在学校短期培训之后就开始授课。
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育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与方法较为浅显和单一。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讲解,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的辅导,而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较缺乏。在授课方式上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教研室,在授课时间安排、教材选定、课时计划、教案编写等方面均具有随意性。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而在高校中却仅作为就业指导的短期速成培训,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完善的、系统的、连贯的、合理的、明确的职业生涯观念。
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5.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其实效性除了初次就业率和最终就业率的检验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的考验。也就是说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要讲究就业满意度;除了大学期间的教育外还要强化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和教育。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更多的是通过校内的教学和服务活动来实现,淡化了校外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教育阵地的拓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对策
1.高校应调整工作思路,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应审视其特点,调整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对学生的人生设计的指导,应满足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整体规划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应在各年级分阶段设立不同的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逐步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高校应注重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2.解决师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完善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尽快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建议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教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的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此外,应改革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效果。
3.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心。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中不断地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的必备能力。学生在这方面需要更多高质量、专业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在学校里建立专门的培训、咨询中心,就如心理咨询中心一样,接受咨询、向学生提供服务。
4.抓好管理和服务。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除自上而下的指导外,应注重管理服务工作,并给予学生更多真诚关怀与热心服务。管理者应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在思想上、心理上、专业上、生活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并提供良好的管理与服务。这些管理服务人员应包括党团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等。管理服务者根据工作需要从不同角度履行教育职能,全方位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工作。
5.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首先,学校应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职业见习,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节假日兼职打工,争取到类似规划目标岗位的工作中去进行职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职业环境以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并对比自身实际,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进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理性的调整。其次,学校要及时指导中、高年级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积极参加素质拓展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包括职业素质结构在内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具有过人的专业能力,熟练掌握别人没有掌握的职业技能,从而打造出过硬的核心竞争力,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守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6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作者简介]吴建华(1972-),女,湖南道县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吴国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教学。(湖北武汉43007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