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例6篇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1

论文摘要:外来劳务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正在得到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及企业也正在为外来劳务工提供越来越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功效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择工作满意度作为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并通过在珠三角地区实施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证估测.以定量方法来揭示加强外来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这一论断得到了社会公认.而提高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发展教育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有直接联系.文化水平越高.越易于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越易于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有利于生产。与正规教育一样。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被认为是增加高技能员工供给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层面而言.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另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高技能员工的供给状况与经济保持全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特点与学校全日制正规教育相比,继续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而言.继续教育.特别是由企业资助的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从而稳定企业生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资助的再教育与员工的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0.150这一微观层面的效应经宏观放大以后.其结果就必然是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总收人的增加,其表现就是实际GDP的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最新认识.这些论述无疑也适用于继续教育等其它形式.全面概括了继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其所特有的社会功效与历史地位。

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外来劳务工平均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起着连接城乡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活跃群体由于其特有的流动性以及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腱是极为重要的。

报告将重点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在企业微观层面的社会功效。选取“:工作满意度”作为微观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而工作满意度员工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冈此.任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闲索其最终都将影响到绎济社会的发展.即在研究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时.呵以将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济发展状况视作基奉等同的概念。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分布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外来劳务工的继续教育问题。调查采用了访谈与问卷渊查相结台的方法其中对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人力资源方晡负责人采用了访谈形式.对外来劳务供采用的:是问卷凋查的形式。

问卷调查在珠三角地选择了深圳市、顺德市、巾山市作为调查城市。共汁发放卷l200份,回收有效问卷l138份.回收率94、8%。同时.课题组也在长蔓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四城市进行对照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叫收375份.旧收率93.75%。在此报告中,所有的统汁分析若无特殊说明,都采用的是珠角样本。长三角样本仅作为对照珠三角地区所州收的调套巷样本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

三、实证分析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外来劳务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二、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通过影响外来劳务:收人水平而间接作用于其工作满意度。并且,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将加以耦合.以更好地实现对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工作满意度相瓦关系的实证估测。

(一)变量设定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问卷调查信息设定如下变量,并定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二)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向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即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或通过其它变量(如收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现对直接影响作实征分析如下。

以继续教育获得性为自变龋.作满意度为因变艇.进行酬归分析结果如表3。

模型一、二的“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并均能通过碌著性检验。说明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显蔷的正相关关系。即继续教育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外-米劳务工的]一作满意度这两个州归模型衡量了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

对模型—(935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直接影响是:普的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IF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30.89%.而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19.3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足足有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直接相关性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继续教育的获得将提高外来劳务的职业技能.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产生成就感.这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同。其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将很可能使其比未获得过教育的员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并在这种比较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按照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当一个人在与别人比较产生不平等的感觉时(这个不平等既可以是感觉自己受剥夺.也可以是感觉自己额外得益),就会产生改变行为的激励。一般来说,人都是希望保持额外得益而避免受剥夺。因此,感受到优越感的外来劳务工将会改变行为以保持这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的取得是源自其工作成果.这就必然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其结果是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再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增加了外来劳务工的职业技能,这也就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增加了其就业概率。也就是说.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为外来劳务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更加心仪的工作.这同样将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无论那种解释.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供给机制,提高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及程度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一一以收入为中介变量

继续教育除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效应以外.还将通过其它巾介变量对继续教育产生间接影响此处我们选择收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继续教育通过收入这一巾介变量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影响。

1.继续教育获得性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及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

模型一、二的因变量的系数项均大于零.并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以模型一中的935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结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其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为40.20%.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重为21.68%,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8.52%在2000元一5000元这一高收入等级上.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17.03%.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4.90%.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

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性应该来说是显而易见,并得到公认的从人力资本角度而言,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增加其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高,存相同时间内生产率就高。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此将增加,收入增加。而且,按照Ba1"1"0(1991)的定义,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式巾s表示受教育年限,η(t,s)为第工年接受教育年限为s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因此.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也将提高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这在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规模增大时将表现得更加显著。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结果是社会总产出增加,在收入分配份额不变的条件下.外来劳务工的个人收入也将因为总体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从一般情况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越高.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较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整体工资水平较低.收入高峰持续的时问很短。这些闪索综合的必然结果就是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

2.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对工作满意度变量与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模型一中收入提高一个等级.满意度将提高约0.21个等级:模型二中收入每变动一个等级.满意度也将同向变动约0.23个等级。即收入水平的提升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对两个变量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可以得出同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诠释是在收入为2000—5000元这一等级.与2000元以下的各等级相比.外来劳务工丁作满意度随收入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

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作用在理论上是可以得到较好的论证的。托达罗法则表明.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流入地区与流出地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肌自身的需求.完成动机所确定的目标。既然谋取更高收入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收入的提高也就必然是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需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收入的提高必然跟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火系。这一结论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动劳动力.即适用于一切外来劳务工。

3.间接影响的小结

前面我们分析了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论是继续教育与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继续教育对收入存在较大的正向作用分析I,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论是收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问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对丁作满意度存在大的正向作用..综合这两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收入为中间变量.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间接作用。

(四)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间接作用与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作用之间是不相关的。并且假设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问接影响的两阶段是符合乘数法则的.即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介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作用是继续教育对收入的作用与收入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乘积。由此建立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综合作用模型如图2。

综合模型中的数字代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其中。各实线或虚线上方的数字是模型一的结果.下方是模型二的结果。虚线代表将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间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按乘数法则进行化算后等价通路是最下方的两条实线组成的支路的等效替代虚线上、下方的数据是分析结果.计算方法是将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的回归系数与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相乘得到。

由综合模型可以看出.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是呈正向作用的,其作用效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1442。0.1116(模型一)或0.1159,0.0734(模型二)。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可能还存在的中间变量的间接作用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总产出.促进企业和谐生产。根据一般的判断.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模型中.其它变量的影响都是比较少的.不大可能导致继续教育对7.12作满意度的影响变为负向作用。因此,除极端情况外,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启示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2

关键词: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22-02

信息素质是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及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体育教师科研教学和训练效果,关系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是衡量体育教师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信息化环境下,在智力因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训练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多集中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但关于体育教育信息素质的研究较少,所以,对其现状进行调查与对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佳木斯市29所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90份,回收问卷274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84.8%。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信息意识调查与分析

1.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及信息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表1数据表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具备体育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约占总人数的96.34%;有91.46%的体育教师认为信息素质有益于科研和教学训练,可以看出佳木斯市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具备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态度都比较积极。

2.体育教师收集掌握信息的目的

表2数据表明,佳木斯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搜集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科研论文和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这说明体育教师在对自身科研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比较重视,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频度

从表3数据可看出,佳木斯市中小学校目前有58.5%的体育教师会经常收集信息,而36.9%的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只是偶尔才会收集信息,说明佳木斯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待于提高。

(二)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信息知识的调查分析

信息知识情况主要是对信息理论知识、计算机的水平与具体技能掌握情况

1.体育教师信息理论知识情况

佳木斯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的概念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的占47.15%,25.6%的体育教师了解程度一般,但是还有27.6%的体育老师对信息素质的概念不太清楚或不清楚。

2.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情况

佳木斯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达到国家等级和系统学习过的占71.%,但还有10.16%的体育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一点也不会,可见佳木斯市中小学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计算机知识非常缺乏。

(三)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调查与分析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炼创新及传播信息的能力三个方面。

1.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情况

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形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得信息的人数占64.6%,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运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用于科研教学和训练,但公开课以及参加学术讲座及培训的形式获取信息的比例较低。虽然广大体育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运用网络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但同事之间交流的缺乏、较少的学术讲座及培训都不利于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手段,80%的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手段是计算机检索,76.4%的体育教师是通过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获取信息,23.9%的体育教师通过调查、信件、访谈来获取信息。

2.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加工、处理信息的方式

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加工、处理信息的方式主要以简单计算机操作为主,能够利用高级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体育教师较少。

(四)结论

1.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认为善于获取和利用信息对于促进本职工作非常重要,但对信息的概念、内涵及作用缺乏认识,对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2.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收集、利用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写论文、搞科研,运用到教学训练中去,且大部分教师会主动去收集信息。

3.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较强,大部分教师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4.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信息知识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对信息学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计算机水平不高。

5.佳木斯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文献资料、计算机检索和网络,但忽视了学术讲座及培训,同行交流这种面对面、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

三、对策

1.树立信息观念,培养信息意识

树立信息观念,培养信息意识,目的是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是商品”、“信息有偿”等基本信息价值观念,倡导与培养教师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精神。

2.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

信息是一门科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事现代科研和教学训练的基本要求。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加大对学校教学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大力推进网络技术的普及,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举办各类培训班、学术讲座,有效提高教师信息能力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7-82.

[2] 游五洋,陶青,等.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4-118.

[3] 李良树.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24.

[4]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2004.

Jiamusi city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teacher information and

diathesis actuality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JIA De-tian,PAN Zhi-gang

(Physical colleg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3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弱势群体 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措施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2000万,短短的6年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可以说,人力资本理论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带来较高收入(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收入);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在正常的投资理论中,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2003年以来,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出个人高等教育投资潜藏着较大风险,尤其是对于经济收入较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弱势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1 弱势群体及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界定

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又被称为“处境不利群体”或“边缘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人群。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地位低下,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经济贫困,不具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指进行资本投资后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支付当前的投资成本获取未来收益为目标的投资行为。要想获得未来较高的挣得,就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量,而人力资本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教育程度的约束,这样,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便成为社会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个体的教育成本是既定的,而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成本、学校及专业的选择、毕业时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和学历不匹配的职业等方面来探讨弱势群体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

2 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存在的风险 2.1 高校收费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供了依据。但是,个人缴纳多少学费是合适的,则须认真研究。 纵观这几年的高校收费标准,可以看出学费增长速度过快,标准太高,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普通高校每生每年的费用分别是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的48.9%,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1.5%。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1.8%,日本为15%。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但涉及的范围很小,学生获奖难,贷款也难。国家奖学金全国每年2亿元,发放给4.5万名学生,按照2003年在校生人数计算,获奖面仅为0.24%。高昂的学费,对弱势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2.2 学校、专业选择的风险

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在选择上大学时面临着风险。因为中国大部分省份采取“估分填志愿”的方式,这种方式学生有可能不被录取。其一,学生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其二,出现“撞车”现象,即受招生数字限制,供大于求,只能滑到第二志愿,若第二志愿已招满,情况更惨,就只能滑到第三批次较差的院校。如前所述,弱势群体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因此他们对大学收费标准、学校的学术水平、专业设置、教育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等方面信息相当缺乏,在加上有些学校虚假信息,高考招生中制度腐败更加大了弱势群体高等教育风险。

大学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其积聚的特殊人力资本。专业类型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类型,各类职业的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的风险,不是大学生自己所能消除和分散的。因为教育投资一旦形成是不可交易、不可外分割。比如,一个学习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从事医生职业,无形中增大了教育投资的风险。从专业的专业化程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者所选择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应保持适度,所学专业越专,就业选择面就越窄,势必增加就业机会的困难,为未来就业埋下风险的种子。若专业化程度不足,则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学者认为,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至少面对两类风险:①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可能性(简称“学习竞争风险”);②学生毕业后获得较高市场回报的可能性(简称“就业竞争风险”)。闵维文的研究表明,从风险和不确定性角度看,弱势群体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这些低学费或免学费,并且有生活补助的Ⅱ类院校。低收入家庭子女选择师范和农林类院校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子女的1.57倍。而这些院校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都较高,专业口径较窄。由以上分析可知,弱势群体学生选择这些院校及专业,毕业时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处于不利地位,就业风险加大。

2.3 就业风险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找到合适就业单位为前提的,否则,教育投资就不一定是件合算之事,存在潜在风险。

从就业市场环境看,如果就业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那么高等教育投资者择业面宽,负担的就业风险小,反之就业风险就大。若就业市场不稳定,经济周期性波动或意外事件发生,那么他们面临的风险大,甚至有失业的可能。如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大批大学生失业。若就业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他们行业匹配错误,选择了所用非个人所长的职业;若就业市场竞争过度,会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失业或教育过度的后果,迫使他们降低预期收入的风险。

从就业机会获得的可能性看,高等教育投资者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风险,由于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确切地知道求知者所具有的能力,而往往更倾向于看中求知者手中的毕业证书的发放单位,名校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名校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一般院校的学生受到冷落,毕业于师范和农林院校的弱势群体,只能“望单位而兴叹”。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资本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通过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得的资源,对这些网络关系的投资可以带来预期的收益。它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欧美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从而更容易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在注重人际关系网的中国社会,无论运用人力资本获得职业地位多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运作空间。由此可见,这必然给社会资本几乎为零的弱势群体带来较大的就业风险。

2.4 高等教育投资收益风险

从个人家庭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投资实际上是一种牺牲现有消费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教育的投资周期长,受教育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对未来在何单位工作是不确定的,不管这些工资差异是由不确定因素还是确定因素造成的,对受教育者来说信息是不对称的,未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或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个人收益率必然呈现走低的趋势。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的毕业生充斥劳动力市场,就业日趋困难,大部分弱势群体学生进入工薪阶层或从事临时性“打工”,收入下降,加上贷款、债务偿还,职业准入培训,购房、结婚、抚养子女等,经济生存能力较差,成为新的贫困阶层,由此看来,弱势群体想通过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获得高收入,一般来说可能性不大,这必然增加其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风险。

3 防范措施

(1) 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完善助学体系和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措施,降低学生及其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风险。学费的标准必须适宜,要充分考虑学生与家庭的支付能力,不能把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要严格控制学费的继续大幅度上涨和“乱收费”。应逐步拉开不同办学体制高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科类专业的收费差距。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质量与专业实行不同的学费标准。制定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减免政策,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切实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入学机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要有预警机制,对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和就业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2) 改进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本的适用性。高校要扩大专业的多样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专一性向跨学科,多样性发展。实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增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我国为了满足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高校可以与不同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提供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综合培养学生素质,不分专业招生,有限度地准许大学生转换专业,从而将专业风险降低。

(3) 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高等院校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专业信息、收费信息、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信息、毕业生供求信息和就业信息及毕业生收益状况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的透明度,也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透明度,促使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此外,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加快就业市场流动性,拓展就业者的就业范围。

(4)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应培养应对风险和处理风险的决策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进行择业并自我承担就业风险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武向荣.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 马晓强,丁小浩.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 2005(4)

3 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4 李继峰.论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和收益[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 闵维文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4

体验式教学初中体育应用分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实际或者重复的教学经历,还原或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具体的初中体育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教学模式,享受体验学习过程,感知体育教学,在经历中体会成败,从而取得进步。

1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1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学生学习中对自身要有一定的感知,通过认识自己和摸索学习方法来收获学习感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等同于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只有切实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将学习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从自身兴趣和特长的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和体验,从而实现学有所成的目标。

1.2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亲身经历和收获感知是相互统一而形成的,学生在进行体育实践活动中的身体经历、思想经历和心理经历,都能收获不同意义上的体验成果。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反思,亲身体验情感的经历和过程的感受,掌握一定的体验方法和学习方法。

1.3强调学生参与过程

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参与积极性,是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作为个体参与学习过程,必须通过个人经历才能获得经验和情感。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知识单向化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学生的亲身参与,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收获的知、意、行和情也是一个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完整的参与过程是收获的必备条件。

1.4强调学生个体感受

不同的学生在体验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实践过程,会收获到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了个体差异性,其知识接受能力、知识构造、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即便体育的教学属于群体性的实践教学,也能从实践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的不同参与方式和不同认知收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都能从实践活动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具有个性的个体感受,因此,教师无须统一学生的体验,产生不同的个体感受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5强调学生收获意义

学生能在体验式的体育教学中体验教学意义,从而对教学感受产生主观的认知和情感的升华。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还不够丰富,在感受层面会受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个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的过程,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体会和认识的基础上,有利于自身感受和体验,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这些切身感受。

2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在过程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身体。身体的健康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很多教师在体育的教学中像其他的文化课教学一样,注重知识的单方向传授,忽略了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教学意义。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强健的体魄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与学生身体健康之间的关联和重要性,才能制定出适合体育教学要求、能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受学生喜欢,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除了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心理健康。初中学生往往面临着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压力的增大,积累了不少压力和负担,这不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还为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锻炼,心理的磨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各种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和释放,快乐学习,健康学习,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此外,体验式的教学中的情景再现属于实践的一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课堂实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活经验体现于体育活动中,让体育活动为生活增添乐趣,两者相辅相成,既能将体验式的特点和培养健康的目的有机结合,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初中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从各种体育锻炼和考核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景的融合中参与个性化的体验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其爱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性,激起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此外,要重视对体育学习内容的示范和讲解,通过先进的体育设施为学生们展示更多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开展的体育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挖掘自身的阅历和经验,通过情感体验及心理体验,在气氛更为和谐友好的课堂环境下对体育知识活动进行再创造,不但能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更为亲密友好,还能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自主学习潜力,掌握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素质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和进步。

3结束语

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从事一切学习工作的基础,学生的优秀与否,与个人品质息息相关,初中阶段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的时期,因此教师肩负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除了看重学生的成绩外,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品质。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目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将生活感受和学习体验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06):18-19.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5

摘要: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人力资本必须经过投资才能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个人。本文是从个人的角度,从经济学和财务学的视角来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两方面的决策,并提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投资收益率的风险因素,试图比较全面地分析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图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

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图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教育的体会与收获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本 投资决策 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图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

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 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 ,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 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 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图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

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

势。

2.市场分割

yuming fu 和 stuart 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 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

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4]heckman, james. china’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nber#9296,2003.

[5]becker.human capital, 3r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part 1

上一篇波动方程

下一篇销售技巧培训